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师;新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学学科更加普遍地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了人类发展和创新的工具。为了体现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PPT、FLASH和几何画板等工具点燃了教师们应用新技术的热情。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使用现状

2014年1月份,我对遵义师院附属实验学校的116名中学生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的调查。在调查“这个学期的数学课中,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情况”时有110名学生选择了使用过几次,占到了94.82%,有0人选择了一次都没有使用过,说明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同时有52.59%的同学更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在课上精力集中的时间更长。因此,认为在《数学》课上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学占到了64.66%,这些数据无疑给教育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收获的成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运用的同时,有些老师会发现在课上使用这类技术的教学效果,远远补偿不了前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每一节课之前都去做课件,就会造成“老师做得累,学生看得晕”的状况。很多老师都是在要上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自己制作课件,而平时多是将网上现成的或是教材里自带的光盘进行适当修改后进行教学。而且对于有些老师热衷于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也并非屡试不爽,有49.14%的同学认为设计得好的课件才会对创设情境起作用,24.14%的学生认为对于有些内容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毫无意义的,25.86%的学生认为创设情境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多媒体,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有15.51%的学生对老师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没什么感觉,或许是根本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的印象。因此,本次调查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大约有35.34%的同学认为在数学课上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新理念,于是,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乐意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在课上使用了信息技术,并非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技术是先进了,画面感也很强烈了,但最终决定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设计。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正确的认识

制作出来的课件看似美轮美奂,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但结束后的课堂留给大家的是五颜六色的画面,真正的知识点却没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现状的出现很大原因就是一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认为一节课只有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新理念,这种认识是极其低级,肤浅的。教育的信息技术化过程不仅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过程,更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从现代信息的角度对教育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

(二)要求教师是终身的学习者

以前的学生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书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如今,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网络化和多媒化,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以前有句古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欠妥的,在有些方面学生的能力已大大超越老师,因此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当是泉涌不断的一口井。要让知识如黄河之水源源不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原本被动的接受方式变成主动的学习,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在作用的同时发挥出我们的专业特长。

(三)要求教师更应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展示出了信息化教学的广阔前景。然而信息技术无非是一种工具,它不能完全替代老师的授课,这就是为什么有52.59%的同学更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原因。多媒体只能是帮老师算难算的数,画难画的图,做难做的事。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实现教育的信息技术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承载了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的更多希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自己,对自己提出更多的新要求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下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育是在上世纪末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采取有利措施,加大投入,以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教育浪潮,信息化教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一、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最早是由内蒙古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李龙教授于2001年初提出的,并创建了一个中国化的英文词组来表达:信息化教育—Informationalized Education ,简称 I-Education或IE[1]。它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紧随科技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使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了出来。日前,笔者在查阅有关信息化教育的相关资料时,陆续见到了若干条有关信息化教育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刘得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4、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笔者比较赞同《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它可以让我们对信息化教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定义认为: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这才抓住了矛盾的主次方面,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中,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无疑于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来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从上述的有关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1、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

目前,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尽管有许多学校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2、“技术至上”主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国农教授就明确指出:“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信息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其支撑的基础是技术,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我们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这个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上位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它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3、只说不动、措施无用

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21世纪初它的兴起开始,就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谈了三、四年了,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改变,就如一位参加过信息化培训的中学校长所言:听专家报道,听了感动;看先进学校的成果,看了激动;回到自己的学校,就是不动。原因呢?很简单,因为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落实。

(二)师资问题

1、教师素养不足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实行“电灌”甚至“电灌”加“人灌”的“人机共灌”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2、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且其中多数教师是从其它学科转行的。有些信息技术教育课老师虽然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能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检索所需信息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总之,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所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等条件的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实现、普及与提高。

(三)条件问题

1、硬件资源有限

我国中小学校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学校的数量上、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和普及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且规模小,经费投入不足。时至今日,有些地区的中小学生见都没有见过电脑,何谈信息化教育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今后10年累计还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对这么多青少年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给我们的硬件建设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2.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程度极不平衡:

(1)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达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

(2)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4.87名学生和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分别为186、118和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国东南部经济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3]

3、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会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论是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上都教上世纪有了更高的要求,咱们在网上看到的资源是很多,可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其可获得性和交互性不高,很难找到需要的有效资源,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

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学思想的转变

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实现程度如何,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是看其硬件建设方面如何,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没有很有效的方式去评价。这要求我们自身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媒体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递教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二)、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1、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的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一些教师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缺乏,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从而对教育媒体望而止步,从“不会用”到“不想用”,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和普及。所以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教师入门和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两个方面。

2、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

教学本身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怎么来组织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来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可帮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育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还可以回收和利用社会上许多闲置的旧计算机支援贫困地区以加快其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信息化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应该搜集各方面的媒体素材,并把收集的素材能进行合理的加工,形成实用的容易获取且交互性强的教育资源。在现实有限的资源情景下,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弥补一点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我们的现有条件还难于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 龙 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陈至立 21世纪:信息化时代呼唤信息化教育[J] 山东教育,2001,(10)

[4] [DB/OL]chinaet.org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文化意识策略探究性学习;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97-01

新一轮的高校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现已全面实施。在课改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英语教学是紧密相联的,我们构建英语学科教学整合,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运用探究性学习来进行英语语言教学。

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推动性。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问题的内容和水平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探究性教学基本概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围绕教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性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体会到结果的问题,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例如:在大一年级英语第一册第6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如果教师课前多准备一些水果,并让学生预习水果类和蔬菜类生词。在课堂上,教师用笔在每个水果上写上该单词,学生容易记忆,最后谁记住的单词最多,就把水果奖赏给谁,同时学生们又会写出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单词,如:桃(peach),杏(apricot),菠萝(pineapple),枣(jujube),山楂(haw),樱桃(cherry)火龙果(red dragon fruit),黄瓜(cucumber),芹菜(celery)等等。

(二)学生同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已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SELFCHECK,足以让学生验证本单元学习情况。

(三)学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并相互间可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探究性教学的三整合

整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认识工具和知识载体,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要为探究创造条件和机会,它不是两两整合,也不等于混合,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一)活用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和整合

高校英语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之一,教师应深挖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和整合。教材内容涉及饮食、卫生、自然与环保、工农业、运动与娱乐、科学与技术、旅游、日常生活、人物传记、风俗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可就每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中心话题,把相关的网站、网址和查询的途径抛给学生,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去收集和处理所得的信息。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富有启发性,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二)举行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进行探究和整合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交流中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与语言成品同样重要。语言教学应帮助学生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或话语团体,而不仅仅限于提供语法结构的练习或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因此设计英语活动时,应有意识地造成某种信息差,特别是文化信息差,迫使参与者必须通过交流方式,才能去完成这种模式的信息交换任务。多向、多渠道的开放交流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由对话(free talk)、模拟交流(imitative communication)、达成共识(reading consensus)、寻求解答(searching solutions)或动脑筋(brain-storming),这类活动可能更具有自然交流状态下的变化多端,不可预测性,参与者在活动中努力去建立、填平信息差时的能力也就具有真实性。

如组织主题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就与主题有关的内容收集和下载多媒体的各种软硬件的英语视听读物,并将收集到的信息用英语表述交流主题与想法。通过对主题的酝酿、内容的构思语句语法的探索,并经过选择、判断、释疑、综合运用,学生就会灵活运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较难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文化的探究与整合

英语是一门厚重的知识学科,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不同,在语言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英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将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作比较和分析,找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学会地道的英语。

(四)络化英语教学的探究

在网络化英语教学中,计算机或网络既是广博的图书馆、耐心的导师,又是沟通的桥梁、发展作品的园地,能够提供或创设真实的社会场景,以其独特而便捷的方式帮助师生与外界沟通。如进英语角聊天室进行英语交流。

网络还能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提供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通过网络自由地,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材料编制成网页或以其它形式的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Email,BBS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则再通过Email或BBS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三、概论

把现代信息技术同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运用探究性学习于教学的始终,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题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金玲主编.现代信息教育[M].

[2]英语教学与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1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2

].

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充,当将众多的个人计算机编织在一起,资源共享,相互通讯,进行交流与合作,即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电子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充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以及具有决策、推理、自然语言功能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人机交互的新概念和新方法[2

].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

中学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从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来看,物理教学有如下一些特点:

1.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物理概念、定律等,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但受到教学的时空限制,实验、观察往往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2.物理学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物理概念、规律的抽象性,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具体感受是“内容太难”,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

3.物理学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物理学以理想化模型为分析方法,物理教学需要进行模型教学,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深入分析,然后运用、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模型及应用需要教学情景[3

].

正因为这些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行多样化教学.

三、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所谓“整合”,其含义是“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说得通俗一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传统课程中融合进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手段,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

[4

].列如,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的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传统的实验设计用秒表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操作时至少要取30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周期的平均值,虽然精确度也较高但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数据的采集上,学生往往只能把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放在课后进行,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原理公式的掌握情况.基于以上原因我将光电门传感器引入这个实验代替秒表测量单摆周期,不仅大大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同时可以测出多组数据利用T2-L图象求出g值.简化了实验数据的采集过程,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尤其是表格、图象的处理能力.

从这个实例中信息技术与建构性学习被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并促成了学生的建构性学习及高水平思维活动.促进高水平思维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新型的教育技术产品在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高水平思维,多媒体、超媒体技术往往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提供有力的工具;②以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性环境支撑高水平思维,计算机模拟、建模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发现环境;③以丰富、开放的信息资源支持高水平思维,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信息传递媒介;④以建构性互动促进高水平思维,通过局域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和协作,这是促进高水平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⑤促进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监控.

总之,若要教好高中物理必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中只结合了个人对建构性学习的理解,把信息技术整合入物理教学当中,以期起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无疑还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5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网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的新教学模式已被广泛采用,自主开发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撑的教学系统已趋完善并在许多院校使用。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广新教学模式,教育部于2007年5月组织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正式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型题库和考试系统建设”列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目前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已进入试点阶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基于纸质课本的“语言中心主义”教育理念受到极大挑战,语言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下交际活动所需的“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The New London Group 1996),倡导开展“新读写能力研究(New Literacy Study)”(如Lankshear&Knobel 2003;OBrien&Bauer 2005;Rowsell&Pahl 2007;Sternberg,Kaplan&Borck 2007等)。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呼吁要重视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并将其重要性提高到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8等)。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欧洲语言能力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介绍语言交际活动与策略时指出:“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机互动逐渐在公共、职场、教育甚至个人生活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骏,傅荣2008)。语言交际活动不仅仅是听、说、读和写,也包括视听活动,即语言使用者同时接受听觉和视觉信息进行语言交际;还有交互活动,如讨论、访谈、辩论、谈判等口头交互以及信件、传真、电子邮件、合同、协议等笔头交互。语言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需要表达策略、理解策略、合作原则等,包括如何轮流发言、如何提建议、如何作总结、如何化解交际中的矛盾等。

2.大学英语四级网考与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丰富需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需要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何克抗(2009:20)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充分交互;教学内容不仅涵盖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还有交际策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管理上,注重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对学生群体,而且对学生个体实行档案式跟踪管理和反馈,以更好地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上,自主开发了适合我国外语学习者特点的教学系统和软件,共建共享网络资源;教学评价上,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开展系统化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

3.大学英语自主习得能力培养研究

图示理论: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概念,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阅读是一个“读者与读物”“文字输入信息与读者图式”之间双向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据此产生了两种信息驱动过程:“材料驱动”(data-driven)过程和“概念驱动”(conceptually-driven)过程。“材料驱动”是指从文字开始,通过译码而确立其意义。“概念驱动”是指读者根据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推测和假设,进而不断证实和修正先前的猜想,最后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根据图式阅读理论,我们可以把对文章阅读理解的图式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图式理论的核心是人在理解新事物时,总是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显然,人原有的知识越多,对理解新事物越有益处。“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是英语课堂中真正的“主体”,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听、去模仿、去思考,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学有所获的愉悦。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学习领域。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习得如何在学习中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的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保证。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对学生课内外应常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应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学生积极性评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丧失了主动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和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能力。

4.小结

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下,通过课外资料查找阅读研究和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积极构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自主习得能力的培养模式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