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理论知识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1

(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我们的教学如果仍然延续老路就会走入“死胡同”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比较早地提出机电专业课,课程改革,应该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让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其实质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在机电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下面我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如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几个方面论述。

首先,要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硬件支持,否则就会沦为学式,成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所在的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比较齐全所以能在大部分的机电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清晰的认识,对其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否则难以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种教学方法,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环节,或教师根本只做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那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三,如何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应该打破原有教学常规,不追求全面但求实用,够用为原则。把专业课教学分为“行模块”与“知模块”并且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工厂电控模块教学为例谈谈“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

(一)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

1)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2)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3)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

4)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

5)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

6)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

7)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

1)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教学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处理。

4)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

5)教学时段安排。

最后,要想收到预期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很重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评价教学效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基本技能的获得程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的力度,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在评价教学效果过程中,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初步的、准确的操作技能,而不是以技能是否“纯熟”作为衡量的标准。二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理实一体化”加大技能的培养力度,淡化理论教学,并不等于是抛弃了基本知识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技能培养并不矛盾。基于上述观点,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内容上,应由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定的比例。操作成绩的比例可稍大些,但不高于70%。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水利水电;灌浆施工;质量控制;

1 灌浆施工

1.1 浆液材料基本要求。

常用的水泥浆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水、外加剂等。将浆体制成7.07×7.07×7.07cm立方体试件,标准养护7d,其抗压强度应到5MPa以上。浆体应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易性、保水性,浆体过稠不能均匀布满板底空隙,浆体过稀,干缩性大。在施工中,笔者认为为防止浆体的干缩,浆液中宜掺加一定量膨胀剂。流动度是影响可灌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流动度越高,可灌性就越好。由于在现行规范中未对此做明确规定,参照预制梁板压浆施工经验,采用水泥浆稠度试验漏斗,以浆体自由全部流完的时间作为流动度来控制。在标准条件下,不同水灰比、不同材料配比之间的流动度结果及试件强度,水泥净浆不管掺或不掺减水剂,其流动性都比相同条件下水泥粉煤灰浆体的流动性要好。因此,对于不掺减水剂的水泥净浆,其流动度不应小于16s,掺减水剂的浆体可减小到12s,流动度最大应不大于26s。

1.2灌浆准备

首先要做好灌浆机具、料物、劳力和场地等的准备工作。制浆和灌浆机械的布置应考虑灌浆泵容量的大小、输浆距离的远近、扬程高低和料场位置等因素尽量遵循施工干扰少、搬迁次数少以及电源和交通方便等原则。其次,灌浆施工前应确定好观测点位置,埋设好观测设备,并应准备好观测、试验仪器以及观测记录表和成果表。第三,对灌浆所用土料和浆液进行试验。第四,灌浆施工前应做灌浆试验。

1.3灌浆工艺

灌浆施工工艺是土坝安全和保证灌浆质量的关键。根据“坝体分段,区别对待,单排布孔,分序钻灌孔底注浆,全孔灌注,综合控制,少灌多复”的原则,灌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造孔、制浆、灌浆和封孔等工序。

2 灌浆质量子系统控制

灌浆质量子系统主要包括灌入能力、可塑性以及强度特性等。其控制目标因水利枢纽工程性质与设计施工要求而变。其控制方法:根据预定的控制目标进行浆材选择,并参照下述的10个灌浆定理预测和协调地质条件、浆材性质及施工技术工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坝基或混凝土坝体中的渗流场、温度场诸反应,使其达到最优选择。其灌浆定理概括如下:

(1)尺寸效应定理。对于渗透灌浆,浆材颗粒尺寸d必须小于被灌介质缝隙Dp或孔隙的尺寸R,即必须满足浆材对孔(缝)隙的尺寸效应:

为考虑群粒的堵塞作用的累加影响,式(2)在被用于施工控制时,要求:

注意,若为粒状浆液,其渗流状态除受尺寸效应控制外,同时也受下述流变效应控制。

(2)劈裂定向定理。采用劈裂灌浆方式进行灌浆时,劈裂现象必然会首先发生在载体中垂直最小主应力的平面上。

(3)劈裂判别定理。劈裂灌浆可以采用数值法和Q=f(P)曲线法来表示灌浆载体中发生水力劈裂的条件并判别其性质。

数值法――对钻孔压水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区分三类情况:当流量与水头呈线性关系时,水在裂隙中呈层流状态,灌浆载体中未发生水力劈裂;流量与水头呈平方根函数时,渗流呈紊流状态,可能裂隙中发生了阻塞或裂隙中的充填料被压密;当流量的增长高于水流的增长时,表明渗流断面已被扩大,这是由于载体劈裂、裂隙充填物冲走或裂隙变形等原因所致。

Q=f(P)曲线法――根据钻孔压水试验结果,按照图1中的曲线形式判别劈裂性质:P与Q呈直线关系,灌浆载体未发生水力劈裂,见图1(a);流量随压力不可逆地增大,载体裂隙发生了冲刷或塑性变形,见图1(b);流量的增大是可逆的,载体裂隙发生了弹性变形,见图1(c)。

(4)吸渗反应定理。化学浆液对低透介质的渗透主要不是压渗作用,而是由于浆液对载体的润湿能力和亲和力,即所谓吸渗作用。浆液对载体的润湿,以其接触角来表示,若接触角θ>90°,浆液是载体的润湿相,亲和力F>0,有吸渗作用;若θ

3、工程费用子系统控制

在这个系统中,用最优化分析解决问题,即在本系统的运筹中,施工控制策略要使灌浆的净效益最大,而灌浆和施工控制费用尽可能地小。笔者将后者视作是负效益。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负效益,必须在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施工条件的约束下,按照最优化原则,结合工程分析考虑施工控制工艺和方法,对整个灌浆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

注意,这里不提负效益最小,而只要求负效益尽可能减少。这是由于在灌浆工程情况下,最优解并不一定是理想的运用方法。

假定施工控制的目标为已知,那么,在最优运用的策略下满足施工控制要求,就会使负效益为最小。这个问题可具体表述为:

式中M为灌浆工程费用,即负效益,元;X为决策变量;Ci(xi)为负效益费用函数,其类型中的主要内容列于表1;xi为决定负效益分量大小的决策变量;r设为浆液设计扩散半径,cm;r(xi)为浆液实际扩散半径,cm;xli,xui为决策变量xi的上、下限;P,P设为施工实际灌浆压力及设计灌浆压力,MPa;t,t设为实际灌浆历时及设计灌浆历时,h。

4、环境效应子系统控制

灌浆施工工程对环境效应的影响评价遵循国家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要求的长远的观点、时代的观点、生态学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和全流域的观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灌浆工程对其总体目标――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的需要以确立其价值,并以此为确定权值、评价值的重要依据。

环境效应子系统的评价因子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雾、水质、水温、地下水、水化学、污染带(源)、施工中飘尘、有害气体、生活与生产污染物及水体污染、运输、爆破及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及弃液、弃渣对景观破坏及灌浆全过程和建成后长期对人员健康与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影响等。

环境效应控制质量指标级别值的划分采用“质量指标级别值划分表”,见表2。

(3)质量指标与影响程度和时效的定量关系。设评价初始时间为0,评价的任一时间为t,灌浆工程给环境效应的质量状态评分为E(t),未灌浆时用E1(t)表示;灌浆时用E2(t)表示。于是,环境质量变化为:

E(t)=E(t)一E(0)(8)

在时间t内,灌浆与不灌浆的环境质量变化则为:

ER(t)=E2(t)一E1(t)(9)

现在讨论绝对影响程度I(t)。

从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时间动态看,在时间[0,t]内,灌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影响程度是使其质量达到最理想或最恶劣,即E(t)=10或E(t)=0。因而D(t)=10-E(0)为有利(正面)影响的限度值;C(t)=0-E(0)=-E(0)为不利(负面)影响的限度值。也就是说,若E(t)=D(t),表明极端有利(正面)影响;若E(t)=D(t),表明极端不利(负面)影响;若E(t)=0,则无影响。

5 结语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际应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继电保护技术不断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继电保护技术如何才能有效的遏制故障,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是继电保护工作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现状

20世纪60年代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开始的到发展。70年代中期起,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开始投入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技术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技术,集成电路保护技术生产、应用持续到90年代初。此时,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到先导作用,成功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类型的微机保护装置。在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电力系统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关于发电机失磁保护和发电机保护——变压器组保护、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微机相电压补偿方式高频保护、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等也相继研究成功,为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新一代性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此时,我国继电保护技术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目前,继电保护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对继电保护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研究开发的新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将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2、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配置的应用

2.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主要是利用当电力系统的原件发生短路时,电气量的变化来构成继电保护动作。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可以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完整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如果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就可以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2.2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2.2.1继电器的选择性。当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选择性地将故障部分切除?首先断开距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以保证系统中其他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

2.2.2继电器的灵敏性。保护装置灵敏与否一般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不管短路点的位置如何、不论短路的性质怎样,保护装置均不应产生拒绝动作;但在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又不应该产生错误动作。

2.2.3继电器的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缩短切除故障的时间以减轻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加快系统电压的恢复,从而为电气设备的自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提高了发电机并列运行的稳定性。

2.2.4继电器的可靠性。保护装置如不能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会成为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必须确保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可靠、运行维护得当、系统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使微机保护装置具备一台PC的功能。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装置必须协调工作,因此,必须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是一台高性能,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投资大,且使得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

4、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应用

对继电保护装置应按照《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条例》要求的项目要求进行检验;一般对10kV~35kV用户的继电保护装置,应该每两年进行一次检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35kV及以上用户要每年进行一次检验。由于全数字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具有数字化、模块化、小型化、嵌入式人机界面等功能,主要技术特点为高压保护、测量装置等,满足IEC61850-9-1标准的数字量信号的情况下,从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实现觉得保护装置的全数字操作目标。整机采用两套DSP+CPLD分别作为信号发生和人机监控模块,其中主控DSP系统采用以太网模块和自定义的内部通信协议,通过模块间内部CAN通讯接口传输测试数据,而监控DSP系统赋予了整机人机交互和保护自检功能。该装置能够满足新型微机保护装置研发中对数字量继电保护测试数据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均已达到先进水平,通过电网安装后的实际应用,系统在电网安全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主要由网、省、地级电力调度中心,各级电厂、变电站端的子站及录波装置通过电力信息传输网络共同组成。系统设计目的是能够切实提高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并具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要优先采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保障故障录波数据上传。因此系统具有分层、分布、开放、易扩展的特性。该系统实现了事故画面、汇总、网络探测和跨安全区应用的技术创新,至投入使用以来,经历了夏季高温用电高峰、暴风雨,冬季冰雪等突发事件的检验,结果表明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较好的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5、结束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中,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严格按照规定实施,要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4

1.酒店标志设计的现状

自古以来,作坊、店铺与招牌、幌子等形式的标志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从唐代到宋朝,标志在驿站、客栈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为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酒店标志设计现状,笔者的设计团队收集整理了国内外80家酒店的标志(其中国内75例、国外5例),采用团队成员评选、旅客和酒店工作人员的调查等方式,从标志的构图新颖、文化元素融入、色彩搭配、形象体现等内容切入,罗列出了优秀、一般和缺乏创意的三大类标志。根据所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国内,酒店标志设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一些大型酒店和连锁性酒店均拥有一优秀的标志,个性突出,创意新颖,文化特色浓厚,如: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锦江之星连锁酒店等,优秀标志占被调查数据的53.8%;但一些处于西部或城乡结合部的小型个体酒店对标志设计不够重视,缺乏一定可识别性、记忆性和独特性,毫无创意,有的甚至没有标志,缺乏创意的标志占被调查数据的11.2%。

2.酒店标志设计的意义

2.1传承酒店文化

酒店标志是酒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酒店文化的主要角色。酒店标志的设计往往对酒店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并通过酒店建筑物、餐具、住宿日用品、办公用品和网络等媒介传达给旅客,从而使人们对酒店文化产生兴趣。标志形态整体为“中”字,又恰似一红灯笼,色彩主要应用了中国红为主色调,准确地将中国元素引入到标志设计中,处处洋溢着中国风。

2.2为酒店树立企业形象

标志是一个图案,一个符号,能够准确传达出酒店特色和文化内涵。优秀的酒店形象标志在传达酒店的核心特质的同时还能够带给人浓郁的亲和力以及美好的想象空间。通过推广与宣传,人们能够建立对酒店的良好印象。小小标志却能为酒店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3为酒店创造商业价值

在酒店市场营销策略中,酒店标志可起到形象塑造的关键作用,常常借助酒店标志等宣传内容,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潜在旅客的住店需求。优秀的酒店标志还有助于提升酒店的知名度和在旅客中的美誉度,进而增进酒店的客流量与住店率,直接达到经济、品牌的双重商业价值。

3.酒店标志的设计原则

3.1简明易认保证识别性

酒店标志是酒店的形象大使,是酒店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旅客易识别,进而产生品牌等联想,达到形象识别和品牌树立之目的。构图简练、信息全面、简明易认是设计师在构思设计标志时须坚持的一大原则,以保证标志的识别性。

3.2传承文化体现独特性

每一家酒店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设计标志时,必须系统地学习、深度分析酒店文化,对文化内涵作设计元素的提取,反复对比讨论,将最富有酒店文化的设计元素融入标志造型中,形成文化气息浓厚、独特性突显的酒店标志。

3.3理性思考确保可行性

酒店标志广泛地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媒介中,大到建筑墙面,户外广告等大面积场景,小到名片、徽章等办公用品,且适用于不同的印刷、喷涂、微雕等制作工艺。酒店标志设计时须高瞻远瞩,既要确保标志稳定性,又需尽力做到标志能顺应时代潮流,在不同的时代,担当同样的使命。

4.酒店标志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实践

本案例是为浙江杭州金地皇冠假日酒店设计一标志,设计团队将从设计定位、设计元素提取、设计草图、设计定案等环节进行设计。

4.1设计定位

金地皇冠假日酒店是杭州市一房产公司斥巨资兴建的一家立足于长三角的国际化准五星级度假酒店。通过与公司决策层的沟通,共同对本次设计进行了定位:豪华尊贵,长三角,国际化,度假酒店。

4.2标志设计元素提炼

由设计定位的四大关键词,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其一一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元素的提取。第一,豪华尊贵,皇冠宫殿恰恰能典型地代表这一层意思,抽象地提炼皇冠宫殿的造型和金灿灿的色彩等设计元素;第二,水比较具有长三角的特征,可以形象地表达酒店所在地:杭州;第三,国际化的典型形象特征为图形简练概括,锐利或饱满,具有时代感,令人产生较强的信赖感;第四,度假酒店则需要一种休闲、娱乐、轻松等设计元素的融入,备后期设计环节应用。

4.3标志草图构思与分析研究

设计草图是标志设计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师方案构思、推敲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在草图绘制过程中,设计团队结合前期工作,巧妙地将各个设计元素进行组合和编排,绘制了方案草图。

4.4设计定案及设计说明

通过设计团队与公司决策层深入分析与研究,最终确定形态为近似菱形的皇冠作为主要形体,配合流水,鱼鳞等元素。定案的设计说明为:

(1)标志的主体为简练的金皇冠造型,迎合了酒店豪华尊贵的特色,给旅客以宾至如归之感;

(2)金皇冠主体中融入了鱼鳞和流水等设计元素,生动体现酒店所在地杭州和长三角等涵义,体现了长三角地域文化与视觉特征,提高了标志的识别性和记忆程度;

(3)整个标志积极向上,静中带动,颇具动感和节奏感,经久耐看,隐约有深邃感;

(4)标志色彩以皇冠中心的金黄色为辐射点,向四周照射,渐变成红色,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寓意为酒店生意兴隆,立足长三角,最终迈向世界的国际化准五星级度假酒店。

5.结束语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智能电网;运行;管理

智能电网具有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互动化的特点,它的自身骨架是由特高压电网作为支撑,以坚强网架作为基础协调各级电网。输电网和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智能配电网。从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来看,它可以有效的提高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供电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本文主要探讨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管理。

1 智能配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主要是利用物理电网并运用传感测量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来构成的新型电网。自动化的传输电以及配电系统构成了智能电网,其运作高效、可靠、安全性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经济、便捷的电力服务。

2 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活跃,电力需求变得更加巨大,但是电力行业的发展受到能源结构不平衡、分布不均衡的影响。一些电企通过严格的限电计划来确保电力的稳定运行。特高压电网虽然具有可靠性高、电容量大、损耗小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我国不少电企正积极想办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电网的运营问题,其重点研究方向就是智能电网。我国的部分电企已经开始建立“一网多用,互联互通”的互动电网运行模式,通过自动化管理掌握变电站的信息。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主要侧重于输变电、配电网用户侧,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更适合发展长距离、高容量、低损耗的输电骨干网络。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正深入发展,并计划在2020年建成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发展是根据投资力度决定,其规模可以达到万亿以上。由于我国的电力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电力市场存在垄断行为,智能电网用户侧要求比国外低,很少自主参与电力市场,用电信息多是以采集监控为主。未来,我国智能用户侧发展主要是侧重于用电信息采集与管理。

3 如何做好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及管理

智能配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与传统配电网相似,但更灵活的组网和拓扑为电网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高了网络的复杂性。本文仅针对智能配电网与传统电网的不同点进行探讨。

(1)对分布式能源的管理。分布式能源中,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以及其所发展出的微电网,为配电网的负荷潮流、故障时的故障电流流动方向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传统配电网中不存在电源,只是从输变电网络中获取电能传送到用电侧,其结构一般为简单辐射性网络,一旦配电线路发生故障,则整条线路的用户停电。分布式能源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配电线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由分布式发电提供电能,或者有分布式储能短时提供电能,在线路维修完成后再切换到系统电源,保障了用户的可靠用电,当然这需要用户的配合,需求侧管理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分布式电源往往不能满足全部用户的需要,其提供的替代电能能否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需要用户来决定。

(2)提高智能配电网的自愈性能。自愈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特点,也是智能配电网中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当前的电网运行中,因管理和计划检修因素导致的停电次数与时间都大幅缩短,而故障情况并非计划内的,往往难以做到快速的解决问题恢复供电。自愈性能是指电网自动的恢复故障停电的能力,当配电线路出现故障时,现有的继电保护会首先跳闸切断故障,继而启动重合闸。如果故障为瞬时性故障,则重合成功,恢复供电,如果故障为永久性故障。则重合不成功,需要由人员确定故障性质与位置,来决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于永久性故障,重合会导致系统承受冲击。而分布式能源的引入,会在瞬时故障的故障点产生潜供电流,降低了重合闸的成功率。在智能配电网条件下,可以采用的方案为智能重合闸,智能重合闸可以自行分辨故障性质为瞬时性还是永久性、瞬时性故障自动重合。永久性故障不重合闸,这样就避免了永久性故障条件下盲目重合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则需要灵活的网络拓扑和分布式电源来解决,即在传输路径出现故障无法恢复时,采用其他线路,备用电源提供电能来解决。

(3)对用户侧的监督与管理。对用户的监管,首先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了解电网和电能使用状况的窗口,即用户入口。用户通过这一窗口了解到自身用电状况后,会主动参与到电网的运行中。此时就需要电网与用户有效沟通建立起既符合电网运行效率,又有利于用户的方案。这里的用户既包括省市区政府机关、军区司令部等特级重要用户,也包括大型医院、大型商场、高层写字楼、工厂等大用户及居民家庭用户等。电能具有即发即用、不能大量存储的特点,导致了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维持最高用电量时的电能供应。从电网的角度,如果能够引导用户错峰用电,达到削峰平谷的目的,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也避免了大量电能的浪费。以用电量高的炼钢厂为例,电能所占费用是其成本的重要组成,且会所在供电范围内导致电能质量的大幅降低,带来严重的谐波污染。如果能设定合理的低费用区段,则用户会自觉在这一时间段用电,从而减少自身的用电费用。而电网公司也避免了建设过多的输电设备来满足其需要。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为炼钢厂建设专门的变电站和线路,从而提高了供电质量,达到了用户与电网的双赢。而对于不便于在夜间等低用电负荷时段作业的企业,可以由用户来选择提供服务的种类,选择全天统一电费可能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对于会严重影响供电质量的企业,予以适当的惩罚,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功率因数与谐波系数等在用户侧更方便调整的电能质量参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国家的鼎力支持下,电网发展出现了新局面,电网发展更加智能化。随着我国电力企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电网等级就应该不断提高,要适应规模更大的配输电网,就必须发展智能电网,做好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谭国枫.浅析智能配电网的运行与管理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2).

机电理论知识范文6

(一)提高学习能力。当前,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技术变化一日千里,不学习,不加快步伐学习,就会在知识更新的高速路上被落在后面,甚至被淘汰。学习有三种境界,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是第一种境界,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第二种境界,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是第三种境界。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岗位上是领导角色,业务上是中坚力量,工作中既需要思路谋划又需要实际操作,必须通过持续性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自身本领。

(二)提高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成效。烈火炼真金,实践长真知。领导干部提高实践能力,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培养锻炼的艰苦过程。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三)提高素质|创新能力。技术工作更新节奏快,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跟时代脚步,创新工作机制,科学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好中层干部素质|的中坚力量。在学习实践中,要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找准上级决策精神与广电技术工作的结合点,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思路和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全面提高中层干部能力素质要打牢三个根基,做业务上的精通者

(一)打牢理论根基。政治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坚定政治立场,不断运用理论武装头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刚正不阿的品质;业务理论是干事创业的基石,必须真学、真懂、真用,才能掌握广电技术发展前沿资讯,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业务发展机遇,科学、及时、准确地制订发展规划。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二者不可偏废。

(二)打牢业务根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接受程度,对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安全播出和事业发展。作为技术单位的中层干部,尤其要坚持业务立身,在技术领域独当一面,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带领职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