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作用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管理属性;挑战;未来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准确地把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其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使企业生产获得最大效率。企业整体信息化包涵着会计信息化,它将企业的会计流程和其他业务流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继而根据会计管理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统一实现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连接。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等一系列过程中,电子技术作为媒介被充分利用,这是信息化现阶段会计应用的表现。主要为替代在以前手工劳作的操作条件下,由人类大脑对会计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同时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都被计算机技术取而代之。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1.互动性会计信息化的互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与其他单位及个人、以及企业自己内部组织机构、员工之间的互动。各类会计制度和监督企业资金的方法,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都由政府拟定,并且都对企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然,政府的判断和决策,也同样受企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企业可以组织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会计管理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公司创造一个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创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给予帮助和支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相互了解与监督,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投资者等通过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互利协作的关系,最终实现各自的目标。2.实时性为了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讯息使用者能够做出精确的判断,企业使用互联网信息系统,将信息实时公开,同时也创造了一个高效,功能强大的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不仅可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企业的财务报告也是公开透明的,股东、政府当局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上监察。从而为分析企业财务形式和预测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正确决策的确定。3.共享性企业内部的信息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外部单位共享,还能够分享自身以外的各种信息,这两点都共同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通过电子数据,会计信息需求的供给和无障碍的使用,这也反映了极大的信息共享性。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1.企业信息化概念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减小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它通过对当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运营的效率不断提高,管理决策的水准也突飞猛进,达到了增加企业经营利益和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企业信息化根本上是一个观念、体系、和机制上的集体翻新的进程。企业信息化建立产生和发展的这按部就班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基础和条件是,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整体格局、和利益趋势等很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其管理进行改进,不仅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也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最优化,为企业管理迈向国际化提供了高效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1)企业信息化的内在需求企业信息化的巨额的投资、一流精湛的技术、纷繁复杂的利益,都决定着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有很大困难、费时费力的系统工程。所以企业要想排除一切障碍,利用信息系统,其首要条件必须是有真正的信息需求,和对当前战略性工作、还有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不是三分钟热血。(2)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对高新技术的充分利用,为了与之配合,企业应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招纳和培养,在软件开发和应用阶段都使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从项目设立开发、中期投入、到后续的使用维护,以及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更新。同时,企业还要设立相应的领导管理职务,训练出一支高素质的IT队伍。(3)技术和管理基础在一个混乱的企业管理中,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并且信息化不单单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的管理问题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的知识和意识,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稳定合理、内部运行机构的高效有素,也是要求极高的。目前外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是以高度的工业基础为基础的,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企业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但拥有一定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基础,对实行信息化的企业来讲是十分必要的。3.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内容(1)互联网基础应用建设,企业实行系统建设,企业间的互相关联建设,和网络社区的建设这四个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具体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经过配合和接连各种系统软硬件来筹建业务运行的IT基础阶段;第二阶段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通过ERP、OA、CAD、CIMS等系统,将企业内部每个孤立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第三阶段的建立是为了拉近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外部个体间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电子商务、CRM等系统操作;第四阶段企业可以采取整体操控、分步实施的方案,最终建立起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2)企业在信息化创建中,管理决策信息系统是核心焦点。对一个整体企业来讲,它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不可能做到十分全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规模、设施等实际情况,得有所侧重。在其中,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决策信息体系,它是企业信息化体系整体的主干。也有企业信息化分为三个系列,即生产信息系统,营销信息系统,决策和管理信息系统,该系列还包括多个系统和子系统。

四、会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美国首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创建规划和“数字地球”的观念后,世界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经济的迅速增长,这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人类已经走进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时期,目前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已与材料和能源站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普遍的渗透性、无形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先进性的特征日益突出,正与传统产业逐渐结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促进企业发展,而信息化水平也成为了检测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信息产业可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世界内的佼佼者。因此,世界各地社区商业界都把加快建设信息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2.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信息化包括许多组成部分,此中会计管理信息化是非常需要重视的内容。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相比,会计信息是多方面的,拥有多样化,智能化等特点,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有重要影响:(1)可以提高准确度和企业管理信息的及时性;(2)能够合理化办事章程和管理机制;(3)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4)提供一个快速的、多功能的、高效率的讯息交流平台,从而有助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明磊.从ERP成功要素透视中国企业信息化之路[J].管理世界,2005(08).

[2]冯仁德,邵传毅,刘海英.实施适宜的ERP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2(09).

[3]隋丽冰.浅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4]2001年度华东地区ERP市场联合调查活动报告[J].计算机周刊,2001(52).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2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信息化应用已经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不断深入开发。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工作不可回避地要逐步适应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运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规范智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当前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企业使用的设备系统日新月异,技术改造加速推进,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经营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上级管理要求的提升,企业逐步建立起标准化体系并实施标准化管理,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未能及时跟上,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标准化管理难点,如:标准体系文件庞大管理困难、体系文件的查询和共享不便、标准的实施及信息收集汇总问题、流程化管理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向前继续发展。

1.2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的需要,为了迅速扭转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不理局面,企业初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办法,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给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带来了困难。例如:早期建设、使用的的MIS系统,功能单一而且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后来又分别陆续建设OAK办公自动化系统、EIP、EAM以及后来的SIS等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缺少全面规划和不同业务的连接融合,导致系统繁多、各自为政,这无疑增加了使用和维护管理的难度,也很难真正做到规范化、精益化管理。

1.3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充分

任何管理,不管它借助多么先进的信息系统,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使用这些系统的人的身上。设备系统再先进,没有适合的人员去管理、利用,也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因此,人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系统覆盖面越来越广,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都比较强大。但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为缓慢,与高速展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必须相应的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工作技能,让能动的人充分支配先进的资源,只有这两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2.标准化管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化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

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由于受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融合等历史原因影响,仍旧处于单独业务系统建设和条块化管理状态。要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类管理,建立一个能集成、融合并统辖既有信息系统的综合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综合平台要以具有强大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存放和传递功能作为基本要求,拥有先进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计,具备良好通信网络接口、数据库和软件支持环境。

2.2不断完善各信息化管理模块

随着内、外部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化模块以辅助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各个相关的管理业务和工作流程融入模块之中,并与其他模块建立有机的联系,以保证综合流程、工作指令、执行信息和结果的迅捷流转和利用。

在完善过程中要考虑将基础标准的实施固化到相应模块当中,如文件编号及标准格式要求、设计基础技术标准、记录表格、报表等等,以利于相应基础标准的贯彻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记录企业内部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提供依据和支持。

2.3用标准化规范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要用企业在前期标准化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和形成的企业标准指导、监督组织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使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工作满足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另外,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执行信息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交换格式、统一的术语、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统一的质量指标体系等,采用跨领域系统对接规范和接口标准,打好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使各业务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并为企业各种数据应用和深度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4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

当前,要解决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与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快速推进不相适应的矛盾,最为迫切的就是开展以丰富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

要让员工熟悉整个信息系统的构架以及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比如:查询体系文件、起草标准、维护标准体系、收集标准执行落实记录、发起业务流程,甚至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等等。让先进设备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发挥出最大管理效益。

3.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1打好标准化管理基础

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以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文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全面覆盖了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各个业务系统和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员、全方位的参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将标准化体系、标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在平台内融合、固化,借助信息系统可靠、规范和不受干扰的技术优势,规范业务流程,促进闭环管理,优化标准化工作模式,从而达到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广泛参与、反馈迅速的标准化工作水准。同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必然地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深入推进,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进入健康、良性循环。

3.2规范标准化文档管理

企业各类技术标准、作业标准、设备和产品资料图纸、记录表格以及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标准化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将这些文档的信息进行收集、录入,进行完善细化,并依据不同的分类进行归集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作业标准与图纸资料和记录表格的自动关联,实现利用文档的不同属性进行检索查询和综合统计管理,实现各类文档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相应的、分享和学习宣贯等功能。规范标准化文档的管理,可以提高文档管理和利用效率,从而起到推动规范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3.3移动信息系统使业务流程更规范、更顺畅高效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覆盖了去也的各个业务模块,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动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移动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相关人员请假、出差时业务流转的需要。

另外,移动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从上级工作计划、指定作业任务、下载工作任务、标准化作业文件准备甚至物资材料和工具的配送,到现场执行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产生的记录在系统中归档、流转审批等全流程高效应用。而且可以大大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方便上级的查询和监督管理。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化;企业竞争力;价值链;流程再造;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33-03

[作者简介] 王改性,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河南 新乡 4530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使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为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量采用这些技术提供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可以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地位、企业价值链、企业再造及企业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

一、从五种竞争力模型看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著名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行为,提出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五种竞争力模型,认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竞争策略。波特指出,产业竞争状态取决于其内在的结构因素,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力,也同时取决于应对产业外威胁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能力:产业内的竞争能力、与买方议价能力、与供方议价能力、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运用来增强上述五种竞争力。

(一)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企业寸步难行。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的服务项目的开展、整个产品生产流程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全过程,任何方面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这些过程的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是否及时和完善。同时,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如何则要靠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则无法实现,企业也就不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买方的议价能力。能否快速、准确地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最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比尔・盖茨所言,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中,企业必须具备与对手竞争需要的反应速度,而这就需要这么一种类似人类神经系统的企业“数字神经系统”,以便对紧急情况和机遇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比尔・盖茨所称的“数字神经系统”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数字神经系统”是否灵敏取决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与成功与否。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快速掌握用户购买频率的变化、购买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和用户的需求趋势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地反馈到产品设计开发人员、销售及服务人员处,以便快速地改变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略,及时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对买方的议价能力。

(三)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与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业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供应商供货的信息以及供应商在系统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对比分析,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二是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所需原料、零配件使用、库存等信息及时地传给供应方,使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准备好供应的原料、配件等,有利于供应方的生产安排,减少了供应方的资金占用。三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快速地了解世界及全国市场上企业所需原料、配件的供应情况,除了掌握价格信息外,还可以做到货比三家。由此增强企业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应对替代品威胁的能力。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提高对替代品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快了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的速度,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提高了与替代品竞争的能力。二是企业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的同时,可以针对用户特殊的需要,迅速提供特殊、小批量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依赖性,增大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了对替代品的竞争力。

(五)利用信息化提高对进入威胁的竞争能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可以形成二元成本的特征。一是企业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信息化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由此,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门槛。另外企业利用信息系统与供应方、用户建立起了密切的供应链关系,使供应方和用户不会轻易改变合作伙伴,从而增高了进入者的进入壁垒,提高了企业应对进入威胁的能力。

二、从价值链理论看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迈克尔・波特在五种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经营活动根据其对企业经营价值的影响分成若干个“价值活动”,企业整体的活动是有若干个“价值活动”构成。企业为了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或其中之一:一是以更低的成本从事价值创造活动;二是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既企业可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和标新立异战略来获取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一)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成本优势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信息化可以影响企业经营中的每一个价值活动,降低该项活动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成本,实现低成本战略,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例如,在采购环节,由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料、配件的品种和数量众多,仅靠人工管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不高。通过应用信息系统,不但能做到迅速地采购和补货,而且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采购品种,降低库存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运用信息系统,企业的生产流程之间可以做到精确配合、精确生产。在产品销售环节,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可以使产成品的库存量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二是信息化可以协调企业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降低各项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如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可以做到采购、生产、销售直至售后服务过程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流的畅通流动保证了物流的畅通流动,减少了资金占用和浪费,提高了整体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信息化形成了企业标新立异优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低成本战略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竞争优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也是企业所必须考虑和做到的。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实现标新立异战略。实际上,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本身都包含两种内容,即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物理内容和信息含量的差异性共同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对于物理内容的差异性可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等方法实现,这点也离不开信息系统的贡献,但企业信息化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最大贡献在于增强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含量。通过将更多的信息内容溶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差异性,取得竞争优势。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日本某顾客在某店买表,用信用卡结账后,得到一份额外的惊喜,营业员说:“感谢您再次光临本店,您五年前在本店买过一枚钻戒,现在肯定升值了,恭喜您。今天是您的生日,本店送您一份小小的心意祝您生日快乐。”这种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使服务差异化,所依赖的手段不是靠营业员的记忆力,而是信息系统的作用。

(三)信息化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效果,实现了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提高了竞争优势,而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三、从流程再造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流程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改造和重新设计,使企业在成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发展速度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变,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来消除不合理的、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新过程取代传统过程,实现工作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流程再造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理论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同时,理论界和企业也认识到流程再造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适宜的环境、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较高的人员素质。

(一)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适宜的环境。在企业众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有着共同的且日益巨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顾客、竞争与变化。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从三方面改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以促进企业再造:一是可以及时掌握顾客的特殊需求,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和服务,使服务整体顾客的概念转变为服务个体顾客。二是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状况,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同时由于Inter-net的发展和其他信息手段的使用,增强了企业对供应者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三是能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

(二)信息化有助于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体制下,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企业内部组织界限分明,层次繁多,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中采用的是典型的上级决策、下级执行、同级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的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强调控制与分工,导致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不足,效率低下,而且形成管理的官僚化。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了企业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化的应用从以下几方面打破了这种组织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应用信息系统,企业做到了信息传递速度的极大提高和信息通道的通畅,使基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能力增强,促使中间管理层缩减和取消。二是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使信息的共享性提高,实现了企业决策权的分散,使基层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快速决策。三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企业的印刷、邮递以及财务检查、查询库存等活动的费用,还可使企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像在一座大楼内一样方便、快捷、便宜,从而降低了组织管理费用。

(三)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员工的素质,具体表现为: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员工可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并完成以前体能上无法承担的工作,从而实现员工体能和智能的延伸与增强。二是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使员工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逻辑地、辨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使员工的有限理性得到改善。三是运用信息系统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加工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员工有可能转向其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去。

四、从技术创新理论看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大小,凡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必定在这个领域有着很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资金实力、技术条件、装备条件、人员素质、领导观念多方面。但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企业信息化的保障,技术创新是很难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府信息来支持技术创新。

(一)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技术优势,即不能离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保障。通过对技术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企业对欲开发或创新的项目在国内外的技术水平了解清楚,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成果在竞争中具有先进性。二是为本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提供思路,借鉴他人已有的成果或技术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创新成本。三是利用技术信息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状况,对于竞争对手的威胁及早做出相应的对策。四是利用技术信息主要是专利信息可以了解到某一技术或产品在国内外申报专利的情况,以免侵犯他人专利权,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二)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信息支持。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创造市场价值为目的,以实现市场价值为成功的标志。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市场的某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创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企业信息系统能为技术创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不仅要收集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变化信息,更要十分注重有关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通过利用反映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缺陷的信息,往往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市场更需求的服务。

(三)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政府政策信息支持。按照制度经济学的一般定义,政府政策属于制度安排的范畴。政府政策的某些变化会给某些企业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某些政策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限制,甚至会使一些企业关门倒闭。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所掌握和传递的最新的政府政策信息,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宋立瑛,孙慧超.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8).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4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它在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计算机技术因应用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能够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还有部分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作用不甚了解,进而忽视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为了全面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本文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对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作用进行探索,并对提高其应用水平的相关策略进行总结。

1.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仅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本章节就对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1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与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获取相关信息,例如,企业的内部信息、员工方面的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等。在传统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将这些信息通过纸质文件加以保存,在有需要的时候对相关文件进行调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人员获取信息的效率,同时,通过人工抄写的方式也会导致信息误差加大。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通过建立数据库并将企业的信息录入归至相应的数据库中的方式,实现了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使信息更为准确,调用更为快捷,而且数据库加密也能使信息的保密性得到提高。

1.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的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这导致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而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除此之外,这一技术还可以提高办公的灵活性。例如,在进行相关会议召开时,我们的开会时间与地点将不会被限制,通过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实现联网会议与办公相关商业活动,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1.3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管理人员将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职工之间能够实现相关生产与管理信息的交流,从而不断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我们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在一定水平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2.提高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的相关策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用方式问题以及应用形式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重视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策略。因此,本文结合现阶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2.1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

随着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环境,因此,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微电子、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对整个生产过程实行实时的、动态的监督与控制,严格管理每个生产程序与环节,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2.2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阶段企业管理过程中常常存在信息传播不迅速、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相关企业管理人员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我们在进行相关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进行。

2.3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

传统的经营活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现阶段企业的经营模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相关经营活动中。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来为经营活动创造链式管理,使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零部件运输、售后服务等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3.总结

通过上文对这一课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仅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本文结合现阶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5

关键词:商务智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用

截止2012年,我国大概有57.7%的企业主要在财务系统、公司网站、企业邮箱、办公自动化等建设的初级阶段实施了信息化,企业管理层在管理观念上对信息化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只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管理层管理理念的根本变革。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收集、储存、提取、转换、整合不合理,导致很多企业走进了误区甚至是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一、商务智能概念及发展

1996年,分析师HowardDresner提出了商务智能并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商务智能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理念的结合,以及对企业内外数据的集成、加工,最终提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其面向企业战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广泛服务于管理层和业务层,促进企业信息转变为知识,最终向利润转变的进程,是企业实现更好的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涉及层面包含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业务整合及技术体系等。商务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了迅速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决策的质量。其具有服务企业战略、提升企业绩效、商务智能的层次性、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用户多样性等特点,其核心就是改善企业商务决策水平。2000年,Gartner的一份报告中对工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五项关键技术中,人工智能和KDD和排名第一。其提出公司未来5年内投资的新技术领域中就包含了商务智能。我国从2004年开始,商务智能的应用市场以超过40%的速度快速增长,从国内来看,商业智能是企业信息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到2012年。我国商务智能市场规模达到51亿元,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商务智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设立专门的信息主管及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增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和设备。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含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商务智能被很多企业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网站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之中,那么,它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对庞大的信息数据,其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一般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而商务智能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数据仓库、数据联机分析处理及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快速有效的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其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加快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据调查,国内已经有独立的智能商务研究系统及生产厂商,其产品被很多企业采用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发展及应用的强劲势头。

第二,及时准确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商务智能是企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信息处理及控制及时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产物。商务智能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其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企业各项相关数据手机,并对有用数据进行严格筛选,将其中有质量的数据提出来并进行转换并存入数据仓库,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将有效的决策呈现在用户面前。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不仅使企业的信息数据更加的快速真实有效,而且还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第三,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商务智能改变了企业管理层以往在信息不全面不准确时,凭经验给出决策的的局限性,其先进专业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系统,不仅仅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其减少了管理者收集数据、获取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并避免了人为因素给数据带来的各种影响,其通过对企业现状的了解分析,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企业提品结构调整、分销渠道,企业资源优化提供数据保障,大大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第四,改善关系并创造获利机会,网络经济环境下,商务智能本身在长期信息搜集及处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企业、顾客、供应商及大众的有用信息,增强了整个信息链的一致性,一个参与其中并掌握充分信息的顾客更加有可能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了顾客与企业的关系。掌握各种商务信息的企业可以出售这些信息从而获取利润。

第五,有效保证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商务对各种有效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体系,其满足了企业信息化对信息的需求,促进了企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处于领先地位,软件设施的更新与改善是重中之重,而商务智能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软件问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三、智能商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企业要充分认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将商务智能和自身优势相结合。更加有效地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各种发展战略。

第二,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企业自身行业和规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每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使商务智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提出更好的战略规划。

四、结语

商务智能作为一个新兴的充满希望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前景,企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力量,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完成自身管理的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朱杰.商务智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7.

企业信息化作用范文6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多品种、快节奏、个性化需求、高质量和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物流就成为企业有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效的物流运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因此通过信息化来改善企业物流管理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此,笔者通过对一家商业流通企业(H公司)的物流信息化改造的分析来简述信息化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最重要的是物流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以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为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企业物流发展呈现物流管理信息化趋势。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一门专业化非常强的技术,但从物流过程来说,80%的物流程序是相似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设计物流专家管理系统,为传统企业改造物流管理提供指导,在企业录入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后,物流专家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特别设定物流管理方案,供企业参考运行。同时根据企业相关计划的调整,对此方案进行修正,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二)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B2B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成本。任何有物流需求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通过平台进行低成本营销,拓展业务市场。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网络

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采用EDI交换数据,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将企业各个物流环节、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为管理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决策信息。

二、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一)信息化使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1]。

(二)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在买方市场格局下,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争夺顾客,因此,理所当然地应当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2]。而传统物流管理的弊病就在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管理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信息沟通少,造成了信息流动慢、物资流动慢、资金流动慢、响应速度慢,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不高。而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就能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快速传递。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3]。

(三)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 In 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 In 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四)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三、H公司物流信息化改造分析

H公司是一个专业经营各种印刷包装材料的物资流通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制约,企业经营机制僵化、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成本过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随着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生存面临威胁。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3]。因此,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谋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H公司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为核心,实现从传统仓储型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企业发展战略。而物流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4]。

(一)公司业务流程重组(BPR)

信息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各项业务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本文运用IDEF0[6]模型对H公司现有业务流程以及重组后的流程进行分析。

1.原有流程分析

主要作业以及各流程环节的文件传递主要通过手工完成,信息处理速度慢、效率低;

订单作业流程较繁琐,控制点不明确,订单的获取、确认、处理都有业务员参与,重复进行,造成响应速度较慢;

订单执行流程即发货、运输缺乏必要的协调控制,导致信息无法共享,衔接不畅,车辆调配不科学;

采购与库存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凭经验采购导致采购准确性差,供应商管理效率低;库存商品管理不能给采购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由于信息处理速度慢导致对订单的执行较慢。

2.重组后的流程分析(借助信息管理系统)

公司主要流程的改进集中在销售、采购、库存和配送四个方面。

(1)销售进行科学的计划控制,通过销售管理系统使订单流程更加简化。通过客户关系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进行客户分类和订单分类管理,对于可控订单,业务负责人在获取订单的同时即给予确认。对于不可控订单,在进入销售系统时,由业务营管部给予确认;

(2)订单进入销售管理系统,由业务营管人员生成处理结果。通过企业内网传递给配送中心营管部,营管部及时将来自于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同时将相关指令发送至仓管部、综合服务部、配送部,通过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完成订单;

(3)采购由配送中心统一负责,通过比质比价采购管理系统对供应商以及采购流程进行管理,同时与库存管理系统紧密衔接,确保采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H公司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主要由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经营绩效管理系统构成。其中,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管理系统、入库作业处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应付账款管理系统;出库管理系统包括订单处理系统、拣货与流通加工管理系统、派车和出货配送管理系统;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包括配送资源计划、经营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

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结合H公司设备现状和业务需要,公司的物流信息化应当先解决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问题,因此,考虑首先开发采购入库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出货配

送管理系统。

(三)效果分析

H公司进行实施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具体表现在物流成本的降低、响应速度的加快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其中,客户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成本和响应速度的改善。

1.物流成本下降

所谓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指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7]。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各项活动的成本,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成本与费用。

(1)H公司物流成本的构成

根据H公司商品采购和销售的实际情况,可将公司物流主要成本归纳为三部分: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

①采购成本:主要包括商品购价、交易费用以及差旅费。

②库存成本:主要包括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维持成本、商品损坏成本、积压商品成本、设备折旧费以及人员工资等。

③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折旧费、养路费、耗油费、运费、装卸费以及人工费用等。

(2)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

H公司通过信息化对采购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供应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公司采购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采购商品的有效信息,以便能够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快速组织质优价廉的商品,避免了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临时采购成本上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缺货成本。

②比质比价采购系统合理引入了供应商竞争机制,有利于降低商品采购价格,而公司内部对采购信息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采购的暗箱操作。

(3)库存成本的有效控制

从库存成本构成来看,H公司的库存成本主要集中在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维持成本、积压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方面。影响库存成本的关键因素是合理库存量、采购量以及存货管理。

①以往各分公司经理单纯追求销售,为了避免缺货所造成的销售损失,往往保持较高的安全库存量,每次进货时也多凭借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经常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流程改造后,配送中心统一进行采购,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每个月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市场预测的分析,生成安全库存量,从而使库存量更加切合市场需要,减少过量库存的资金占压和维持成本。

②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通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供货提前期降低安全库存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信息库存,减少有效库存成本。

③合理使用仓库。通过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依靠信息系统的支持,配送信息传达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及时将第二天的预测销售商品配送至周转库。每天只需配送一次,增加的费用是一次的配送费用,同节省的费用相比,后者更加显著。

(4)运输成本的控制

H公司的运输成本主要是公司向客户配送货物所发生的费用。公司运输成本高的原因在于重复运输、满载率低。通过信息化,在物流中心实现对运输路线的合理规划,以及配送信息的集中处理,可以减少同一客户重复派单、同一路线上的不同客户重复运输的情况,降低运输成本。

2.响应速度加快

响应速度加快的体现在于对客户需求、市场信息的及时反应,主要表现为订单处理速度时间的缩短、服务投诉处理的及时、对市场信息了解、分析并采取行动的速度。

(1)订单处理速度

对订单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大型忠实客户的可控订单,由专人管理。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客户数据库中可以随时调用客户的准确信息(地址、配送路线等),在获取订单时确定订单,订单处理信息经由企业内网传递到配送中心营管部,而营管部在第一时间同时安排仓管部进行拣货、配货,配送部合理安排车辆,从而使货物快速的送达客户。

对于不可控订单,子公司营管部在确认订单的同时,将客户有关信息及处理结果在网上传达配送中心营管部,营管部根据出库单要求安排仓管部配货待提或是配送到户。

利用条形码技术,通过对公司的物流信息进行采集跟踪,可以降低企业在商品管理、仓储运输、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差错率,提高活动效率,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响应速度。

(2)售后服务

各子公司成立专业服务队伍,对客户的有关投诉随时响应,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处理。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建立其商品常见问题及故障原因和处理措施资料库,并同供应商售后服务部门保持即时联系,缩短客诉鉴别和处理时间。

(3)客户满意度提高

客户满意度取决于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认可程度,一般来讲,包括商品质量、价格、对客户需求响应和处理的速度、售后服务水平、服务态度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成本的降低可以导致价格有更大的空间,而响应速度的提高直接改善了服务质量,因此说,客户满意度的到了有效提升。

通过对H公司物流信息化改造的分析来看,信息化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改善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给现代物流业开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流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物流必须及时跟上企业信息化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自己,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天亮,余虹.现代物流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C].中国顶级物流专家论文大汇编,2007.

[2]郜振挺.一流三网――海尔物流创新模式[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刘磁生,陈由谷,唐守诚,曹遗生.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8,(3).

[4]陈孝庆.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物流技术,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