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 入园 认知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71
Abstract This study in Hunan Phoenix area 145 rural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ffects of 3~4 years old rural child admission status and influence o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ampling area child admission rate was 37.9%; of the preschool cognitiv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ithout young children into the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garden, improve the rate of coverage and kindergarten in rural areas;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par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guidance.
Key words admission; cognition; social character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国外相关研究早已证实社会处境不利幼儿是从优质早期教育中获益最多的人群,对他们实施早期教育资助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能够有效地减小社会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农村幼儿入园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起,湖南省大力推进发展学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学前教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不能入幼儿园的现象普遍存在,机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补偿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本文聚焦湖南湘西凤凰农村地区3~4岁幼儿的入园状况,研究当前农村地区幼儿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湘西凤凰地区3~4岁幼儿入园现状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湘西凤凰县的145名农村3~4岁幼儿及家庭为调查对象,其中男孩83名,女孩62名;汉族幼儿89名,少数民族幼儿56名(主要为瑶族和苗族);留守幼儿56名,非留守幼儿89名。
1.1 幼儿入园情况
在145名调查对象中,55名幼儿入园,90名幼儿没有入园,入园率为37.9%。其中,汉族幼儿入园率(42.5%)高于少数民族幼儿(30.5%);留守幼儿入园率(29%)低于非留守幼儿(43.8%)。可见,与少数民族幼儿、留守幼儿入园率相比,汉族幼儿、非留守幼儿入园率处于优势。
1.2 导致幼儿未能入园原因
32.5%的家长因为附近没有幼儿园而没有让幼儿入园,29.8%的家长因为费用高而拒绝让幼儿入园,28.6%的家长认为幼儿入园没有必要(如入园时间太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等),5.6%的幼儿由于个人问题没有入园(如身体缺陷,自己不愿意等),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幼儿未能入园(如在当地孩子大多满四岁才上幼儿园,一个人上学没有伴等)。
总的来说,“附近没有幼儿园”、“费用高”、“家长认为入园没有必要”是影响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
附近没有幼儿园则说明教育机构布局的不合理及教育资源的稀缺,它是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在我们所调查的湘西凤凰县5个村落,是少数民族瑶族的聚居地。这些村落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四面被山环绕,没有直达的公路,下车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还了解到:由于路途遥远家长担心女娃安全问题而放弃入园。可以说,目前该地区的学前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发展该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
费用高说明经济因素会对儿童入园产生影响,而“费用高”是农村汉族幼儿未入园的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物价也随之飞速上涨。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的收入大多维持在日常生活开销方面。而幼儿教育并非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入园费用对很多农村幼儿家长,特别是贫困幼儿家长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很多看护人表示:幼儿未能入园的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
家长认为入园没有必要说明家长观念对幼儿入园产生影响。首先,一些贫困农村幼儿家长和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存在“幼儿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不认同女孩子和男孩子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入园。另外,也有大一部分家长反映“当地政府(或学校)规定4岁(或5岁)才能入上学。”这很可能表明一些家长把入园等同于上学前班。其实,我国幼儿园接纳的是3~6 周岁的幼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学前教育;而学前班是为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幼儿园教育的幼儿提供学前补偿教育,主要招收的是5~6周岁的幼儿。由此可见,部分家长对幼儿入园的认识较为模糊和片面,也从侧面隐射了幼儿园在农村地区还不普及。
因此,要改善幼儿认知发展状况,就要改变幼儿入园状况,这需要社会各界和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特别加大对农村幼儿、贫困少数民族幼儿等一些处境不利幼儿的教育投入。
1.3 幼儿入园原因
超过一半(61.6%)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是为了“学知识”,22 %的家长让孩子入园是为了让“孩子可以和同龄的小朋友交流”,11.6%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是为了“母亲有时间工作”,少数家长选择幼儿入园是因为“孩子可以更快乐”以及其他原因等。
家长送幼儿入园主要是为了“学知识”,可见大部分家长把知识的学习看作是儿童成长、成人、成才的工具,而相对忽视了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化倾向尤为明显。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教育的工具,也要意识到儿童主体性本质。在发展幼儿智力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们自然的、社会的、情感的要求。
2 入园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影响
2.1 入园与未入园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状况比较
调查研究表明:入园幼儿的认知总分(24.72)高于非入园幼儿(20.40)的认知总分(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差异)。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78.76)显著高于未入园幼儿(75.21)的社会心发展总分(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差异)。
2.2 入园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影响
(1)入园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所处生态环境中的小系统,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证明早期教育经历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预防和干预具有显著影响,高质量的计划对幼儿发展认知能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学前教育经历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具有显著性影响。并且在园就读时间越长,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发展越好。相对于学前班和混合班,幼儿园对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态的影响最好。另外,在语言表达、阅读、计算常识和基本学习技能方面,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要比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的结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入园幼儿认知发展好于未入园幼儿。这些研究结论揭示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大价值。
(2)入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幼儿园教师的榜样示范、言行态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走进幼儿园就生活在平等的同伴群体中。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行。
3建议
(1)大力发展公办园,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覆盖率和入园率。2016年两会中关于“学前教育”的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刘焱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成了“一(学)位难求”的稀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加上新的“婴儿潮”有可能来临,二者叠加将使“入园难”“入园贵”的形势更为严峻。而公办园的稀缺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调查研究中我们也看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因为入园费用高、农村幼儿园的稀缺而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弱势幼儿群体提供基本的幼儿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大力发展公办特别是乡镇公办园和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发展普惠性公办园为方向,就近入学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民族地区项目等,建设幼儿园、巡回支教点,多途径扩大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农村和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幼儿入园率。
(2)健全法律法规,为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对弱势群体早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规划, 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等,我们期待各项规划的真正落实,以尽可能解决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问题,提高早期教育质量。
(3)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和指导。调查中发现,家长送幼儿入园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知识”,这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因素。要纠正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要,需要我们对家长进行正确幼儿教育理论的宣传,让他们通过相关的教育讲座、家长学校、家园合作等各种联系渠道,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避免搞拔苗助长式的小学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国才,王留柯.农民工子女入园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解决.学前教育研究,2011.3.
[2] 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长久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
一、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约,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就要靠职业技术教育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职业教育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正式启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可持续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它涵指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可持续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纽带和桥梁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离不开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然而,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等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时存在。只有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从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来看,未来中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面对如此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建构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失业,此外,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本出路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各种就业门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岗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转岗、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扩大就业机会、提高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的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在接受农村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迅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速度,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从事机械化生产的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发展农业、改造农村、富裕农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导、社会关注、教育界参与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七、职业技术教育是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3
微博照片上那个坐在马桶上还在“奋笔疾书”的5岁孩子让人感觉不忍。5岁,幼儿园的年龄。我们这么大的时候,正蹲在树下看蚂蚁打架,或者在和小伙伴们一起沐风奔跑。可是,现在5岁的孩子怎么就“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了呢?
伤不起的孩子,输不起的家长
提起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提到最多词就是“纠结”——一边不忍心看着孩子这么“苦”,一边担心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会跟不上;一边抱怨和愤怒着现在的教育制度,一边带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家喻户晓的口号,蛊惑了无数中国家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愿望和目标。于是,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超能开发”被奉为育儿“秘籍”,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培训班遍地开花。于是,我们5岁的孩子便将作业写到了厕所里。
其实,在有关孩子早期教育的各种报道中,更极端的比比皆是。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有一则新闻在网上流传甚广:一个8岁的女孩,在其父亲的策划下,从海南出发,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跑步到达北京。
从海南到北京,3588公里,这就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为孩子制订的夏令营计划。海南、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这个8岁的小女孩,就这样以每天平均60公里的速度,在凌晨的黑暗中,在正午的烈日下,在突来的雨水里,一路跑了下来。
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事,但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长跑,被称为马拉松神童。辛格5岁半时,他的父亲和教练策划想让他用10天时间从印度东部跑到西部,整个行程大约500公里。然而,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为此出动,封路制止。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活动,是一种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一个多么人道而又温暖的理由。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幼儿教育中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
小小年纪经不起过度开发
虽然“长跑神童”或“虎爸”、“虎妈”等极端开发教育毕竟是个例,但在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的引导下,众多家长一边感叹着孩子的“可怜”,一边不惜牺牲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策划”着孩子未来的发展轨道。于是,孩子的生活中便只剩了“学习”二字。
林妙可唱的一首儿歌《爸爸妈妈听我说》,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不得了/我的烦恼又有谁会知道/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
其实,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尊重成长本身的规律,有一个科学的整体规划。
我们不妨以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为例来尝试加以说明。
从大的范畴来讲,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是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建构审美心理,达到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具体来说,让孩子从小接受适当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还可以锻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毅力,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琴童”学琴学音乐却往往是一部“血泪史”呢?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4项冠军、2项亚军。可是,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她父亲却说:“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为了逼孩子学琴,我3年打了女儿400多个耳光。”
也曾见过不少学琴的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辛辛苦苦地学了多年,却是越学越“苦大仇深”,最终过了十级或者参加过高考后就发誓再也不碰琴了,很是让人感到可惜。
其实,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从生活和游戏的各个方面入手,配合一些音乐游戏,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在孩子适当的年龄,结合孩子自身的条件和兴趣,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乐器。反之,如果忽略整体规划,只是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逼迫孩子学习,就会消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彻底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不仅难以成名成家,而且恐怕连音乐的欣赏者也做不成了。
别让成才代替成长
当然,无论是媒体的报道中还是身边“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里,“棍棒底下出英才”的成功案例都随处可见。但是,当我们要求孩子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孩子的成绩上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成绩背后掩盖的孩子的挣扎和脆弱?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是一位国际级钢琴大师,傅聪幼年学琴时傅雷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傅雷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琴声稍有停顿,他就会下来抓住傅聪的头往墙上撞。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且使傅聪母亲的精神受到了刺激。
在晚年,傅雷先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过深刻反省,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自认人生对朋友无愧,唯独对你和你母亲感到有愧良心,这是我近些年来的心病,近些天一直像噩梦般在我脑海里盘旋。可怜我过了四十五年,父性才真正觉醒。”
很多家长都喜欢读《傅雷家书》,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体味先生的忏悔,而只是盲目模仿其中“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式。
也有人会说,只要能成才,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但是,人生的路很长,幸福和成功与否也不能简单地用是否考取名牌大学、是否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来单一评说。也许,我们津津乐道的“成功、成才”只是短暂的竞争优势和虚幻的风光;而我们付出的,却是孩子的童年幸福甚至是生命健康。
让孩子自然成长
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有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小学老师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应放在教孩子如何与周围人相处、学会听课、学会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对于五六岁的孩子,好习惯要比知识重要得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看长远一点儿。
《爸爸妈妈听我说》那首儿歌里还唱到:爸爸听我说/妈妈听我说/我喜欢和小朋友蹦蹦跳跳/爸爸听我说/妈妈听我说/我也喜欢和你们打打闹闹。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确,教育和农业一样,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有自己的生长周期,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还需要依照个体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培育,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发微博的那位沈阳妈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让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她特意为儿子选了一所大家公认不错的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退休的,家长们都奔的是她的教学质量好。
也有家长说:“原来,《弟子规》孩子一本都会背,现在拿出一问全忘了。”这就是早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强记”——“记得快,忘得更快”。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4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重建;四川;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管理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的学前教育事业遭遇了空前的困难。许多幼儿园园舍倒塌。房屋开裂,教学用具被毁坏。重灾区因为需要重新安置受灾群众,出现了诸如幼儿离开了原来的幼儿园、教师流失、管理失序等现象,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2008年7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地震灾区开展了“流动幼儿园”项目活动。其中“流动幼儿园”项目上海工作团队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生和上海市部分优秀幼儿园教师组成,先后分5批次赴成都、都江堰、崇州等地,考察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受损情况,为当地幼教工作者举办培训讲座,并尝试在板房开办流动幼儿园,开展灾后教育实践活动。事实上。当地幼教工作者为灾后重建所作出的努力也让上海工作团队成员深受感动:灾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部分园舍受损不严重的幼儿园已经将园舍修缮一新,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逐渐恢复了日常教学活动;许多园舍坍塌的幼儿园也申请到板房重新开办了幼儿园,教师们利用仅有的一些简单材料,用心创设幼儿园环境。看到这些仍然充满童趣的幼儿园,工作团队成员真不敢相信这是置身在灾后临时搭建的板房内。
为了深入探究受灾地区学前教育重建问题,我们根据民政部颁发的灾情通告.选择都江堰、崇州、成都三个受灾程度分别为极重、重、中等的地区。对超过10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我们一方面被教师们忘我奉献、无私无悔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更看到灾后学前教育重建面临种种挑战。
一、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大灾之后
人的心理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反应时期。就学前教育而言,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重建。因为学前儿童具有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成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安抚儿童受惊吓的情绪,满足儿童灾后的心理救助需要。其次,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重建。幼儿园教师也是地震的受灾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温馨家园顷刻被毁等变故。这些变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危机,需要自身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来应对。家长的心理健康重建。家长一方面要承受巨大的灾难带来的种种心理冲击,另一方面还必须承担起保护孩子、重建家园的重任,心理压力可谓巨大。在灾后心理健康重建中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承担着安抚幼儿情绪的重要责任。
地震发生时恰逢幼儿园午睡时间。幼儿大多是被教9币从床上拉起来转移到安全地方去的。接受访谈的教师普遍反映。在当时的混乱状况下,幼儿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惊吓,年纪小一些的更是哭闹不止。幼儿园重新开学之后,教师发现有的幼儿怕上幼儿园.有的不敢午睡,有的听到“地震”二字就会哭。因此,教师要在与幼儿日常相处时利用游戏、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方法,持续不断地化解幼儿心中的恐惧。
其次,教师也担负着稳定家长情绪的责任。许多教9币在地震中奋不顾身保护幼儿,赢得了家长极大的尊重和信任。幼儿园在震后及时开学,也为家长重建家园免除了后顾之忧。但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给予家长适当的心理辅导,特别是要提醒家长尽量避免将负面情绪传给幼儿,并教给家长一些辅导幼儿的方法和策略。
第三.教师之间也需要相互沟通和加强交流。
一8一许多教师,特别是重灾区的教师,往往有较强烈的震后应激反应。有心理辅导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如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团体心理辅导,例如与灾区教师定期谈话、交流等,对减轻教师心理压力会有积极作用。教师本人也应该学习一些心情放松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将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心理援助纳入灾后学前教育重建的重点工作之中。教育部门要制定较长时期的心理援助计划,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教师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如果当地有心理健康辅导的专家资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针对幼儿的易掌握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以达到通过教师向幼儿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帮助的目的。
二、灾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建地震使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
往日干净整洁的园舍不见了。丰富多样的教玩具数量锐减,活动场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仅有的简陋条件如何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这些问题需要教9币仔细思考。
1.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改变很多灾区教师心存疑惑:在板房里开设的幼儿园能否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里,我们建议借鉴印度ICDS项目的工作经验。
ICDS项目(英文全称:IntegratedChildDevelopmentServices.中文译为:儿童综合发展服务项目)是印度政府自1975年开始启动的用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整体发展的一个项目。目前,ICDS项目受益儿童为印度儿童总数的14.6%,ICDS项目为维护印度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ICDS项目一般选择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开展。
通常在村庄的中心租赁一间房,这间房有可能是闲置的庙宇,也有可能是专门修建的园舍,一般都是平房。这间租赁的房间一般带有一个走廊,房间和走廊面积一般各为8平方米。走廊是幼儿游戏、进餐的地方。相关研究证明。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接受ICDS项目服务的儿童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比没有接受ICDS项目服务的儿童发展得要好。这说明简陋的环境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流动幼儿园”项目上海工作团队也在灾区作了类似的尝试。在崇州市鸡冠山新村,工作团队创建了一所板房幼儿园。教师们在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板房以及板房与板房之间的空地上组织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绘画、早期阅读、亲子游戏、户外模仿操等,每天为60多名幼儿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该幼儿园受到了当地幼儿及其家长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良好的硬件条件固然是早期教育机构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简单的板房和教师自制的教玩具同样也能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事实上,在崇州和都江堰地区,许多被毁的幼儿园都已经利用现有的条件创建了板房幼儿园.许多幼儿已经重返幼儿园。虽说板房面积有限、建筑材料特殊,本来是不容易开展教学活动的,但教师们超凡的创造力令板房幼儿园充满了生气:用来防雨的布帘挂上了象征春天的柳条,在白色的预制板墙壁上贴上了幼儿和教师创作的手工作品,板房外墙被布置成了家教园地。教oNrl还精心地为板房的窗子、门槛等包上了软边,以避免幼儿被划伤。细微之处。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循环利用废旧物品也是板房幼儿园的一大教学特色。例如,教师将收集来的废弃簸箕制成别致的装饰,挂在板房幼儿园外墙,使原本方方正正的板房平添了几分灵气。幼儿制作手工作品的材料也是循环利用的。在灾后物资紧缺、难以寻找到大量教学材料的情况下,这种节约和反复利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幼儿园活动区域的改变灾后城市重建有整体规划,以避免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板房幼儿园一般选址比较偏僻、狭小。有些园舍未被完全毁坏的幼儿园也难以保证原有的活动场地仍可供幼儿园使用。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活动空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仍以印度的ICDS项目为例。通常。ICDS项目的园舍周围都有一块大约100平方米的空地。
如果天气状况允许,幼儿可以在空地上游戏。天气不好时,幼儿就到有遮盖的走廊里玩耍。除此之外,教师还充分利用门廊、有树阴的地方作为幼儿的活动场所。幼儿所有的活动空间每天都会被打扫一遍,以保持干净。
在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的板房幼儿园,室外场地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但教师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发出了一些新颖的活动。例如,引进桌面游戏等概念,将每张桌子设计成一个活动区;在墙壁上布置一些小口袋,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在小口袋里以方便幼儿取放,等等。
3.幼儿园课程计划的改变在经历了地震这样的大变故后.原有的课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果要调整,该怎样做?
考虑到灾区的特殊情况.课程必然会有一些调整。我们认为。是否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预设的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要从关注幼儿发展的基本点出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幼儿获得早期发展的机会。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幼儿在灾后亟需心理安抚和支持。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流动幼儿园”项目实践中,工作团队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了《猜猜我有多爱你》《獾的礼物》等充满温情的图画书,这些带有一定情感抚慰作用的活动正是处在特殊心理时期的幼儿所需要的。另外,幼儿园还应该组织一些逃生演习.开展一些有关预防各种自然或人为灾难发生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内容可能都是全新的,教师需要将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新的主题教学活动相融合,以满足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
其次,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教学资源。如果幼儿需要在板房幼儿园内度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设计适合板房幼儿园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因为条件的限制,很多原有的课程可能无法开展,但是这也恰恰给教师提供了充分挖掘当地特有教学资源的机会。例如,崇州的教师将“藤编”这项具有当地特色的工艺运用到教学中,他们带领幼儿参观藤编工厂,引导幼儿学习藤编技术,等等,发展出了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第三。因陋就简开展活动。为幼儿所喜爱并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早期经验的教具、玩具并不一定是价格不菲的。“流动幼儿园”项目上海工作团队的教用一张毯子和3个玩偶排演了一场幽默风趣的舞台剧。用一叠废报纸组织了一个由近20对母子参与的其乐融融的亲子活动,用一本大开本故事书完成了一场温馨感人的早期阅读活动。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在灾后重建中,相信聪明的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将教学活动设计得有声有色。
三、灾后幼儿园管理的重建灾后,幼儿园管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园舍倒塌,教师流失,很多小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如何加强灾后学前教育的管理.加快灾后学前教育的重建速度?
首先,我们建议当地教育部门或政府其他部门制订保护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应急措施。据了解。
有的地震灾区原来有很多私立幼儿园,但由于房舍受损无法修缮,又申请不到板房,这些私立幼儿园大多只能一关了事。这些私立幼儿园的关闭。有可能导致城区许多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或者农村的幼儿失去受教育机会。如何保护和扶持这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幼儿园,切实帮助它们重建,应该是灾后幼儿园管理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要考虑建立幼儿园应急管理机制。在访谈中,许多园长和教师都谈到,由于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大灾来临时全靠园长和教师们的直觉作出反应,而那些平素有应急管理制度的幼儿园.在大灾发生时师生就比较从容,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许多教师在访谈中回忆到,地震发生不久,最混乱的莫过于家长慌慌张张到幼儿园来接孩子的场面了。这些场景使幼儿园的管理者认识到,应该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幼儿园日常管理范畴,以防突发事件发生时无序慌乱,导致发生更大的问题。
成人早期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全身反应教学法 二语习得 学前儿童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44-02
一、引言
近年来,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热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共识。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学前儿童过亿人次,其中接受英语培训人数的比例高达56%,远远超出其他早期教育培训类型。针对4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各家培训机构和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基本听说技能为主,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以歌曲、童谣、绘画、游戏等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本文将就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以下简称TPR) 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作出讨论和阐述。
二、TPR教学法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
TPR教学法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外语教学方法,最初是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学。随后,这种方法在其它国家许多地区被采用,成为外语教学法流派中非常重要的一支。Asher认为人的左右脑分工各有不同,左脑负责记忆、模仿等与语言有关的功能,右脑则主管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功能,因此Asher也称TPR教学法为右脑教学策略。
在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Asher发现父母针对小孩的语言大多数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体动作对父母的指令作出反应,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用语言作出反应。这就构成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一大特点,即先用动作回应外部指令,然后再开口说话,TPR教学法理论由此产生。
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Asher还借鉴了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法中的情感因素为TRP教学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方面看,TPR教学法与“记忆痕迹”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认为,经常并且强烈地追溯记忆连结,记忆联想就越强也越容易被唤起,书面练习和身体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有助于增强并且唤起记忆联想。从学习理论方面看,Asher认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与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另外,人本主义教学法认为保证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就是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缓解学习者的焦虑心理,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TPR教学法强调听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各类以肢体活动为主的游戏,在大量理解性的听的输入的基础上来培养学习者说的能力。基本教学形式是,教师发出口头指令,并伴随肢体动作示范来帮助学习者了解指令的意义,当学习者充分了解语句的意义时,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回应。
TPR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原则体现了Asher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的观点,既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序是理解在先,表达在后以及二语习得的策略是主动动作反应。
1、在发展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说的能力
在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Asher发现,在前语言期,也就是每个幼儿在学会说话之前,他们就已经具备理解成人的话语的能力。例如:婴儿在开口说单词之前就已经能够理解成人的指令,比如“把单词卡片递给妈妈”之类的话。随着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他们就自然获得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心理准备,之后就会开口说话。当然,这其中会有许多错误产生,在成人的指导下其语言在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错误才会慢慢减少。
2、以“听指令,做动作”为主要教学形式
“听指令,做动作”是TPR教学法的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Follow Me”或者“Simon Says”的游戏,让学生跟做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指令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做出相应动作。指令从简单,单一逐步过渡到复杂、连续,例如,“Stand up!”, “Sit down!” 以及“Go to the door, open the door and walk out!” Asher认为,右脑虽然是沉默的,主管与非言语性相关的功能,但是可以通过听指令、作出适当动作进行表达,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左脑是主管言语性相关功能,可以进行语言表达。因此,学习外语的关键是利用人的右脑,建立外语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结。
3、输入的语言形式以祈使句为主,其他句型为辅
这一原则是由教学形式决定的,指令性语言的形式只能是祈使句。教师直接使用祈使句,在不对外语进行翻译的情况下,让学生做出适当的反应动作。如果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较高,可以让学习者运用祈使句发出指令帮助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另外,对于越来越复杂的语言学习,教师可以将陈述句转化为祈使句给学习者发出指令。
三、 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常见的TPR教学活动
1、以指令和游戏为主的教学活动
指令和游戏是贯彻TPR教学原则最基本有效的教学形式。在一连串的指令和游戏当中,儿童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得到加强。常见的游戏,例如“Simon Says”,教师发出指令“Simon Says,stand up!” 这时,所有孩子必须都站起来,如果有孩子未能做出正确动作,就会被淘汰。但是,当教师发出“Stand up!”的指令时,如果有孩子做出站起来的动作,就会被淘汰。又如,“Say and Do”,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些常见玩具或用品,如西瓜皮球,书本,钓鱼竿。教师发出指令并做示范,在儿童理解指令后,教师停止示范,儿童根据命令做相应的动作,如“Play the ball”,“Open the book”,“Go fishing”,通过反复的练习,儿童可以自己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 融入童谣歌曲的教学活动
TPR教学法理论基础之一的情感因素强调让儿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外语。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加入童谣或者歌曲的教学,孩子们伴随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语言。例如,在教授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教师可以挑选或者自编童谣或者歌曲,首先,教师需要通过肢体动作的示范讲解身体部位的含义;然后,儿童随着教师的动作用手分别触碰自己身体部位。这样,原本对于儿童来说很难的词汇或句子都随着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的学做而变得简单便于记忆。
3、与画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出于好动的天性,儿童喜欢通过自己动手画画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或者绘画出黑板或卡片上的图片来帮助儿童建立对新的语言知识的直观印象,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说出“Draw a circle!”之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反复几次,直到儿童理解动词draw和名词circle的含义。然后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或纸上画出相应图形。在儿童掌握了新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复习活动,将儿童分为两组,教师说出需要画出的图形或者物体的英文,两组各派出一名组员到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画,教师以速度和准确度为标准评出胜出的小组。
4、 与词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由于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可能通过朗读和拼写识记单词。但是他们对于直观的视觉刺激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天性活泼好动,乐于模仿和参与。针对学龄前儿童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TPR 理论结合词汇教学,尤其是便于用肢体动作展示的动作指令性词汇,如stand,sit,walk,run, jump,stop等。在教授这些词汇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将这些动作准确直观地展示出来,并让他们通过肢体动作的模仿进行理解记忆,最终达到掌握应用的目的。
四、 TPR教学法应用的优势、问题
综上所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的应用中,与其它外语教学法相比,TPR教学法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教师辅以动作的教学展示能够帮助儿童实现对语言的快速理解;
2、 反复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语言有利于儿童对语言的“长期记忆”;
3、 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儿童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4、 儿童和教师双方都能在轻松,欢乐的环境下学习和教学,加强了学习效果,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但是,TPR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也存在下列问题:
1、利用图片、实物、肢体动作等手段所教授的词汇和语法内容有限。TPR教学法比较适用于具体词汇和简单句的学习,很难应用在抽象词汇、复杂句和时态的学习中。所以,TPR教学法的运用局限在学前英语教学这样的初级阶段,对更深程度的外语学习不适用。
2、由于肢体不灵活,模仿不到位或者模仿过度等种种原因,教师可能作出与语言表达不相符的动作,这样会给学习者带来误解,影响学习者的理解过程,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TPR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表达出目标语的动作,避免让学习者产生误解。
3、大量的活动、游戏充斥课堂,容易引起学习者的过度兴奋和活跃,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反作用。教师应该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在维持良好课堂纪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TPR教学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ames J. Asher,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4th Ed.),Sky Oaks Production Inc., 1993.
[2]James J. Asher,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some age differences”, Children Development Vol. 38, No. 4 December, 1967.
[3]廖晓青. 全身反应教学法.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7.
[4]杨文. 幼儿英语教学法.[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