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水利;水电;机械;维修;成本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成本的控制对于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成本控制可以提升工程的质量,因此目前相关单位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非常在意,那么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机械维修的现状如何以及怎样控制成本呢?
二、影响设备维修成本原因分析
成本控制贯穿施工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涉及此项内容,所以不能只停留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除对生产成本进行管理外,还要扩展到预测成本、施工方案成本、安全成本、质量成本等成本控制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组织小组认真的分析讨论相关存在的问题,深入的研究探讨,并且要实地考察水利水电的实际施工情况,对相关的数据核对清晰,逐步形成一套适时适用相对完善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做好成本控制是使企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1、设备维修成本直接与设备故障率有关,设备故障率是考核设备技术状态、故障强度、维修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指标。通过多年的统计,设备故障率一般遵循设备故障浴盆曲线。
图一设备故障浴盆曲线
早期设备故障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调试有直接原因,设备前期费用占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80%的资金,因而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的好坏对设备后期的使用与维修有决定性影响。设计有缺陷、制造粗糙的设备在以后使用中往往会带来惊人的维修工作量与维修成本。因此,要从源头上制止劣质、性能差的设备的进购。优质设备的制造精细、设计合理,早期的故障降低,从而降低了设备维修成本。
2、维修技术力量对设备维修成本的影响
设备维修成本的降低不仅是领导与设备管理部门的事,与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技术水平和能力密不可分。现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运用了现代工业中的诸多新技术,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自动化性能越来越高。因此,对维修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才能精通设备原理和掌握设备故障的判定方法,才能修好设备。试想,一台新设备不能正确断定故障,反复多次检修,必定会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
3、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对维修成本的影响
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是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使用设备可以防止非正常磨损,避免设备事故,能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原有精度。精心维护设备,按照设备紧固、调整、、防腐的原则维护保养设备,就能有效延缓设备劣化程度,有效改善设备技术和性能的状态,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三、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设备维修成本控制目前存在的不足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电、铁路、公路工程施工、市政、光电等市场激烈竞争,项目资金紧、任务重、工期短成为在建项目生产中的常见的难题,而设备管理的计划时代已逐步转变为按需进行,这就导致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淡忘了机械设备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出现管理松懈,对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状况、性能不了解,盲目使用,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制定高效、合理的维修保养计划,致使出现工程机械性能下降,维修费用超额,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2、认识不足,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执行力较差。现今在工程设备管理中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没有明确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其次在工程机械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增加。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运转的费用,致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安全性降低。
3、由于在建工程施工资金紧张,导致管理者在自有工程机械设备不足情况下,采取购置或租赁方式以解决施工所需设备,而在进行工程机械购置时又不完全遵循工程机械选型原则,一味追求只要满足施工要求,价格最低即为最好,忽略了其他要素,造成机械保修期已过,发生故障率高、维修率高、配件供应不及时、售后不及时等现象,导致工程机械性能下降,直接增加了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更严重的造成工程机械无法在下一工程施工中满足施工要求,直接淘汰,增加工程成本。
4、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由于企业发展,大量的新鲜血液补充到了企业中,可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却存在断层,主要原因是新进入项目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好高骛远,对机械设备操作管理从思想上存在无前途的概念,导致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趋于老龄化,特别是在人员不足时,为了工程施工临时聘用一些技术素质差的操作人员,这就造成由于对施工技术、机械设备的使用知识所知不足,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有的在项目领导一味追求工期、进度的管理下使工程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从而加速了工程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
5、资金短缺,这就造成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慢,报废的工程机械设备和破旧的工程机械设备仍在工程项目上继续使用,使得其故障率大大增加,维修成本不断上升,形成“弃之可惜,用之太贵”的尴尬局面。
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于机械维修人员的要求
工程机械维修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维修技巧。因为维修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机械维修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机械维修质量与成本,所以,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相当重要。
1、维修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维修人员应该熟知机械构造基本知识以及机械维修相关理论。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办法对工程机械故障进行准确诊断、鉴别,维修缺乏方向性,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时间,还可能破坏机械配合关系,严重的会损坏部分配件,造成重大维修失误,提高了维修成本等。所以,维修企业在选择维修人员时应该进行严格把关。
2、具备学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新,工程机械不断更新,新结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现代工程机械大部分都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像是工程机械发动机都有使用信息传感技术、自动选择以及自动监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国外的工程机械中,在国内应用也日益增多。作为维修人员,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擅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确保在不断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竞争力,才能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高效完成现代化的工程机械维修工作。
3、能够熟悉运用仪器、设备以及工具
由于现代维修设备更新越来越快,相应的维修仪器、设备与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维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所有设备,可以准确及时调整与检修,确保诊断准确、减少失误。因为如果仪器、设备以及维修工具使用不熟练,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了来检修,或者诊断出现错误,影响到维修质量,增高维修成本。新仪器、设备可以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节省人力,所以维修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优越性,从而来提高维修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具有较高的清洁意识
大量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都需要较高的工作环境与介质清洁度,确保正常工作。像是液压元器件、喷油器、喷油泵、液力机械变速器以及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等都是有精密的偶件,如果出现脏污,会影响使用。再像是废气蜗轮增压、传动齿轮、轴瓦、轴承、离合器、电子元器件以及制动器摩擦片等,像是有泥砂、尘埃或是脏污的,就会导致表面出现刮伤、烧蚀现象,造成早期失效以及电子元器件工作的性能下降,增加故障率。如果清洁度不够,也会使检测诊断与维修出现失误,增加维修成本。很多维修企业现场不重视清洁问题,场地比较脏、乱,维修人员缺乏清洁意识,对此应该作出调整。提高清洁意识主要是保持维修人员着装、场地、工具以及机件等情节。
5、较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一)面对复杂、繁重维修项目,要积极动脑,不得采取粗暴或是不规范的作业方式,不然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损伤。
(二)需具备逻辑思维与推理判断能力。
(三)善于总结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维修效率。
(四)针对新的工程机械,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维修方案、安排维修作业程序、改进修理技术。
设备作为生产的重要物质手段,对于工程机械的维修企业而言,维修手段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维修质量与成本,也就是说维修设备先进性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大量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维修设备相对比较陈旧、落后,已经逐渐无法顺应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发展需要。这也是国内维修企业效率低、维修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只有配备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设备以及检测与计量仪器,采用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与优越的传感器,才能确保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才能确保不解体、准确、快速。维修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测试技术与提高诊断故障的能力,才可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与效率,减少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五、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机械维修控制成本的措施
1、建章立制,强化制度建设、强化考评机制,奖优罚劣,调动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责任心,使其认识到工程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机械设备性能的完好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和效益。
2、强化设备内业管理,建立健全单台设备档案,由专人负责,从机械设备的选型购置到维修保养直至报废,做机械设备履历书、运行记录内容填写完整,对大小故障、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日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的登记备案齐全、有效,以便在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分析、判断,及时准确的消除故障,节约维修成本。
3、强化设备管理的力度及设备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和监管能力。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强保工作,防止误保,杜绝漏保。由于保养不当是造成工程机械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工作必须强制执行。设备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机械设备保养使用说明书及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手册,制订切实可行的保养计划,并与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工作的落实情况。
4、转变观念,首先从优化维修做起,变指令性计划保养、维修为指导性的计划保养、维修,将计划预防维修、状态维修、故障维修有机结合,实现计划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建立由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修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的现场点检制度,推行“点检定修制”。
5、及时的掌握工程机械设备运转情况,确定最佳的维修方案和时间,延长设备运行和维修间隔,减少维修项目,降低维修成本,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需要建立有效的机械维修成本控制措施,想办法提高维修人员的素质,另外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机械维修管理措施,并积极的进行实施,才能够对维修成本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文群.论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2]王小龙.从维修企业现状看工程机械市场端倪[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2)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七斜辊 矫直机 理论算法 有限元设计
前言
轧制条状金属用材受外力影响会使其发生弯曲甚至变形。要改变这一现象获得笔直地条材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矫正。矫直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发明的。
1 .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棒材矫直机有了明显进步。在矫直的过程中辊子有一定的磨损,计算机能根据这个参数自动调整垂直位置,免去了工作人员的麻烦,缩短了时间。使矫直过程既高效率又高质量。
2 . 理论计算
本文研究的七斜辊矫直机是在六斜辊矫直机的基础上研究制造的,增加一辊作用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容易实现圆材的矫直复原的目的。
2.1. 计算压下量
七斜辊矫直机工作时,上下矫直辊是相对的,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力,计算压下量的时候将相对的力合为单一的压紧作用,把辊腰作为力的支点。如下图3-1所示。
2.1.1. 计算一、二辊间挠度
如果第二辊弯矩M1大于等于M2时,圆材在长度L上就只有弹性造成的变形,式中 是两个辊子之间总的变形曲率,L是辊子之间距离, 当七斜矫直机中M2大于M1时,那么L上就有弹性变形和塑形变形两种变形段。
第三个辊子弯矩M1大于等于M3时,那么长度L存在回复段和变形段。
2.1.2. 三、四辊挠度算法
第三辊与第四辊间的只有恢复变形,挠度计算为
2.1.3. 最终压下量计算
挠度与压下量的转化模式
本矫直机对压下量进行调整时,A、C两处辊子是不动的,为了达到矫直的目的只有借助对B、C处辊子的调整来实现。上图就是挠度与压下量的转化模型。其中A、E、J、G几点分别代表着1、2、3、4辊的位置。
3 . 参数确定
3.1.确定结构参数
参数的选取
辊子数量、辊子直径长度、辊子总长度以及辊子之间的距离测算是斜辊矫直机最基本的参数。本矫直机主要的矫直原理是多个辊子交错用力,对原材的压弯是交替进行的,计算辊径不需要参考接触的强度,因为辊子与原材接触面长。辊子两端直径明显大于中间处,并且辊长一般较长,所以要保证辊子良好的弯曲度,辊子的两端要根据与棒材的接触情况设计成圆角,减少与棒材接触时的摩擦、损害。所以估算时只考虑强度即可
3.2. 辊型设计
要想更好地发挥矫直机的矫直功能,就要做好设计,儿辊子作为重要部件其合理的设计能决定矫直的效果。辊型的曲线采用双曲线设计,并且两曲线等距,用棒材绕辊轴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的,此种辊型除了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特色,还能使辊子与棒材合理的接触,在一般压弯情况下,用这种矫直机对棒材进行矫直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
3.3. 计算传动功率
斜辊矫直机对棒材进行矫直时会受到很多外力的影响,比如圆材自身的变形,辊子在矫直时与棒面的摩擦,矫直机辊轴产生的摩擦等都对传动过程产生阻力。所以传动功率的计算要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由辊轴摩擦功率、棒材在旋转弯曲时的塑性变形所消耗功率、低频弯曲所消耗的功率以及辊子与棒材表面接触时由于摩擦所消耗的功率。计算时要顾及到这几个方面。
4. 有限元设计
有限元是一种在工程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计算数值的方法。对于连续体可以直接近似计算,把连续的计算区域分解为一组组合体,有限个点将各个单元区域之间有机的连接起来。有限元计算法通俗的说就是以点带面,借助在不同区域内的假设函数分区域代表要计算的未知数值。通常用不同区域内节点函数的差值来表示单元内相近的函数。这样各个单元节点会产生新的函数待求,从而使自由度问题(未知的新函数)由无限变为有限,一旦这些未知量的到解答,从而就能逐步通过函数的近似值、差值得计算求出整个求解区域的函数近似值。运用有限元法求解一般可按照以下步骤
4.1.离散 把相关连续的整体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单元,单元之间有相互连接的节点,对新的单元体进行变形分析,如果实现了对单个单元节点的计算,根据函数的相似性就可以完成对整个连续体的计算。
4.2.位移模式 将整个连续的整体离散后,要充分假设连接单元节点的位移规律,真实的位移可以用假设的函数表示。需要计算的公式中u代表离散单元中任何一个节点的位移列阵。N代表函数矩阵,D是单元节点的位移列阵。在选定了恰当的位移模式以后,就可以对单元力学的特性进行研究了。
4.3.单元刚度矩阵 通过建立节点力与节点位移间的关系式,来确定单元刚度矩阵。需要计算的公式中的K就是刚度矩阵。
4.4. 等效节点力的计算
4.5. 整体刚度矩阵的集成从整体上建立节点位移和载荷关系的方程组,通过求解的到节点位移的数值。需要计算的公式中K表示总刚度矩阵,d表示节点的位移列阵。F是载荷列阵。
4.6.通过求未知节点的位移值来计算节点力。
结语
本文基于七斜辊棒材矫直机的矫直原理,采用理论计算和有限元软件ABAQUS 相结合的方法对矫直过程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对弹塑性弯曲理论的深入理解,研究了棒材弯曲时的应力、应变及曲率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各相邻矫直辊的挠度,最终确定矫直所需压下量。对矫直力做了研究,建立了 3、6 辊刚好接触棒材时各辊矫直力数学模型。同时,我们认为,)通过应用 Matlab 数值分析软件,编写了计算压下量、矫直力、辊型曲线等参数的程序,并将上述程序制作成直观、方便的软件。应用 Solidworks软件绘制辊型曲线的实体模型,与数值方法进行对比,两者得到的结果吻合得很好。
参考文献:
[1] 王晔.棒材矫直机矫直力的计算及应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8):272-272,259.
[2] 王仕杰,卢星,李勤勇等.棒材矫直设备及工艺论述[J].冶金设备,2011,(z1):50-51,41.DOI:10.3969/j.issn.1001-1269.2011.z1.018.
[3] 胡永华.七辊棒材矫直机直流电机电流不平衡解决方法[J].科技传播,2013,(6):154.
作者简介: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3
环境具有的资源决定了人类活动的边界,人类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边界的承受能力。中国经济就发展速度而言,上海、北京等人口集中,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在这些地区,尽管发展绿色产业人才多、绿色产业发达,但是区域过于集中的经济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能承受的极限。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具有的绿色产业空间小;在农村,人口密度小,人均具有的绿色产业空间大。在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小。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政府治理策略
(一)绿色经济的协同治理模式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困境决定了中国绿色经济必须走协同发展的道路。通过整合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合作攻关、利益共享来降低企业绿色发展的成本,达到总体发展效益大于局部发展效益之和的效果。同时政府引导资源高效协同整合,打造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协同治理模式首先要构建协同治理的主体。绿色经济协同治理的主体包括国家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企业、产业协会等。治理主体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总目标下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当前中国绿色经济治理主体需要进一步培育,应致力于建设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主导,企业为建设核心,行业组织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共同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经济协同治理运行的驱动力是推进其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内在驱动力。绿色经济协同治理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政府投入的资金、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发展平台和政策法规,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专项资金应该包括绿色经济人才的培育资金、绿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资金、企业绿色经济扶持基金和监督管理资金等。
(二)跨区域协同治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绿色经济协同治理的范围应该打破固有的行政边界观念。中国的经济资源调配与经济的发展一般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存在发展壁垒。这就造成一些城市局部经济发展超过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边界;一些地区经济落伍,发展绿色经济的能力较差。政府通过跨区域的协同治理,让资源、人才等在不同区域之间流通,达到量和质优化配置。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要相对均衡。均衡发展对绿色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均衡发展可以破除其发展的“短板效应”,通过提升科技产业落后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来提升总体的绿色经济效益。稀释经济单位总量过于集中地区域,确保经济在自然资源的边界范围内发展。通过跨区域的协同治理,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提升绿色产业链的效益,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注重绿色禀赋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达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的目的。
(三)协同治理促进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绿色经济联合发展
中国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总量大,同时中国工厂很多一线劳工大多来自农村。农村自然资源的绿色开发利用,农村人力绿色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农村污染治理等都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的绿色快速发展需要与城市协调合作发展。城市通过先进科技的输出,提高农村绿色的生产能力;农村通过绿色资源的与人力资本优势,提供城市所需的经济发展要素。政府主导城市与农村积极合作的协同发展,引导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在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促进农村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
(四)区域特色绿色产业的塑造与跨区域不同产业的整合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4
论文摘 要:本文将从公路桥梁施工监理信息的基本任务、构成与分类、信息流程、信息收集等方面对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监理信息管理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公路桥梁施工的组织协调原则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能够对指导和提高公路桥梁施工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公路桥梁的施工监理信息管理
公路桥梁的施工监理工作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套科学体系,其主要手段是控制。实施控制的基础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有效地掌握信息,从而卓有成效的完成监理任务。因此,施工监理信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败。
(一)公路桥梁施工监理信息管理的基本任务
1.实施最优控制
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把计划的执行情况与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分析差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排除差异的产生。为了控制项目的进度、质量及费用目标,监理工程师应掌握有关项目三大目标的计划值,及时了解执行情况,实施最优控制。
2.进行合理决策
工程监理决策直接影响公路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总目标的实现,以及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个人的信誉。监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其决定因素之一就是信息。为此,在工程的设计、招标和施工等各个阶段,监理工程师都必须充分地收集、分析以及整理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方能作出科学的、合理的监理决策。
3.妥善协调关系
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众多的方面及单位。如地方政府部门,施工单位及沿线居民等,都会对项目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支持工程顺利进行,就需要妥善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4.提供参考信息
根据监理工作进展,监理工程师应随时与及时向业主及总监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便业主和总监综合考虑,进行正确决策。此项任务亦是监理工程师(驻地高级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应重视的且应努力完成的任务。
(二)公路桥梁施工监理信息的构成与分类
1.公路桥梁施工监理信息的构成
(1)文字信息。包括合同、工作条例及规定、实施性施工组虫设计、情况报告、报表、信件等。(2)语言信息。包括指示、谈判交涉、汇报、工作讨论和研究等。(3)其他信息。包括电话、电传、电视录像、磁盘等。监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监理信息量大,监理工程师不仅要适应这种格局,还应能捕捉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加以运用。
2.公路桥梁施工监理信息的分类
在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监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工程监理信息的来源划分,可分为项目内部信息和项目外部信息;按照工程监理的目标划分,则可分为投资控制方面的信息;质量控制方面的信息和进度控制方面的信息。
(三)公路桥梁施工监理工作中的信息流程
“信息流”即信息在上下级之间、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流动。监理工作中的信息流程则反应了监理工作中各参加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监理工作中常有的信息流有如下几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流;自下而上的信息流;横向间的信息流;以咨询机构为集散中心的信息流和工程项目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流。
(四)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监理信息的收集
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公路桥梁的施工组织协调
在公路桥梁的工程项目施工监理中,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施工组织协调是监理过程中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施工单位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管理的优势,对各专业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积极性,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处于合理有效的受控状态。
在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总目标与格参与方目标之间是既联系又矛盾,要保证各方围绕项目展开工作,使项目顺利完工,这就需要组织协调。组织协调应分为内部关系的协调、近外层关系的协调和远外层关系的协调。能排除障碍、解决矛盾、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组织机构关系;供求关系和协作配合关系。组织协调的内容应根据在施工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而及时调整。
(一)内部关系的组织协调,包括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管理层关系的协调和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关系的协调。项目经理部进行内部供求关系的协调应做好下列工作:
(1)做好供需计划的编制、平衡,并认真执行计划。
(2)充分发挥调度系统和调度人员的作用,加强调度工作,排除障碍。
案例:由北京华通公路桥梁监理咨询公司中标的云南水麻高速公路第五监理合同段承担着土建十三、十四、十五合同段的施工监理工作,联络线2.85672千米,起讫里程桩号为k61+163.38~k75+700。在14标预制场台座建设完成后,高监办在检查时发现底座设了2.1cm的反拱值,及时要求其更正,开始施工方还有异议,不想返工因底模全部为钢模操作难度大,经过耐心细致说明不能设反拱的道理后,施工方主动进行返工处理,避免了梁板预制后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近外层关系和远外层关系的组织协调,必须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实施,其目的是搞好协作,履行合同约定,保证工程顺利开工,应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同时,项目经理部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搞好协作配合。在处理远外层关系时,必须严格守法,加强与政府机构和单位的协调,取得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同时遵守公共道德,加强与周边居民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只有通过积极的组织协调,才能使公路桥梁项目工程各方彼此沟通,相互了解,共同合作,使桥梁公路的施工监理工作运行顺利,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机械制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00-01
引言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而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方面的处理,将抽象呆板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以生动的图像、具体的文字和形象的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的教学方式。[1]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都积极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风气,作为一名机械专业课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针对机械制图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个人一些观点。
一、机械制图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互动的交际环境
机械制图专业课理论课主要是围绕着制图基础知识、投影基础、基本立体及其交线的投影、组合体的视图、轴线图、零件图等内容进行讲授,这些知识内容都比较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能够形象地结合图片、视频、音频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增强了和学生的互动能力,能直观形象地说明某问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2]例如在讲授组合体的视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不同组合体的不同照片,照片能任意放大和缩小,既能让学生看到组合体的完整,还能了解组合体内部形态,这样形象逼真,给学生以直观展示,另配合音效,会做到声图并茂。这样枯燥的理论内容给以形象化,改善了学生的认知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的单调模式,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控教学活动。[3]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不好掌握,首先从教学时间上,一节课仅90分钟时间,教师既得板书,又得让学生记笔记,有时还得画图,还得解释授课知识点,还得给学生留思考、讨论和提问时间,对于经验不是特别丰富的教师,大都常常会出现拖堂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在时间上较好掌控,备课的时候设计好有多长时间的视频,有几张PPT,每张PPT大约讲述多长时间等,授课过程中只有掌握住备课时设计的时间节奏,就不会出现拖堂或提前下课现象。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好掌控,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省略了板书、画图等时间,教师的课堂容量就可以加大,而这些容量的加大都是建立在本堂课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内容基础之上的补充,教师可以结合时间进行设置。另外学生记录笔记的时间可长可短,主要内容记录好就行,课程结束可以把本堂课教学课件拷贝给学生,没有记录全的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就可以加以补全,这样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信息量容易掌控,不受时间的影响。
二、机械制图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发展建议
(一)提高信息素养,加强教师培训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已经成为教师适应形势,开展自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多寡和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工作效率,能否与时俱进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激发、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另外,高校应该尽可能地想办法加强教师培训。首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力培训,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尽快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理论。其次,应组织开展各种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竞赛活动,以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为导向,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技术设备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精心编制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编制应以教学大纲的中心思想为指导,以课本教材为主要理论来源,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表现力强的优势,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施突破,化难为易,破解传统教学中的常见难题。在编制课件时,必须掌握课件编制的基本理论,熟悉编制的方法和流程。在课件的界面上应当做到新颖别致,吸引学生注意力,内容上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肃清疑点。教学设计的思路、结构特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内容的结构与表现形式要符合教学原则和所使用教学方法的要求;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同时,要综合考虑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密切配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取长补短,争取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开展新课改的必备手段。机械理论课的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相结合,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来优化教学,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生动的学习环境。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在机械设计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应该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争取运用这一技术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想,刘俊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1(2):63-65.
机械理论知识范文6
[论文摘要]在当前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文精神衰微的时代困惑。新时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以人文价值的生态文化理念贯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互动、自我生长的过程,进行“伦理—经济生态”、“伦理—社会生态”的人文建构,使“义—利”相融、“德—得”相通,确立伦理—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人文精神系统。
现代社会发展和繁荣的背后潜隐并伴随着“经济发展一元论”的价值陷阱(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指标,人居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社会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同时,也遇到了“小康难题”(虽然当前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农民增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重、区域差距拉大等难题)。为此,在新时期,应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理论研究中,经济、社会与伦理似乎是难以并存与同一的不同文化因子,是物质现实世界与精神超越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现,然而,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却是伦理、经济与社会共生互动并日益复归于其生态本性,这不仅是学术研究中的理论突破,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困境的实践超越。“伦理”作为人类生命与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人文精神生态的内在依据和有机文化构成。“生态”不仅是“生物的居留场所”和“生命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生存姿态”和“生活样态”,以“伦理—生态”的文化理念渗透贯通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生互动、自我生长过程,应当进行“伦理—经济生态”、“伦理—社会生态”的人文建构,确立伦理—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人文生态系统,从而对有效抵制单纯重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轻德性塑造、价值提升的现代文明的旧的发展模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和谐的人文价值底蕴
“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与角逐,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便一直潜在或自在地存在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部人类文明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乃至人与自身相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消除“冲突”、追逐“和谐”的奋斗史。然而,无论如何,“和谐”,并且惟有“和谐”才是生态伦理精神或者生态社会的价值“基地”与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并非传统社会中原生自发的和谐有序,而是历经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后加以反思并内化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进步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因而,社会和谐所衍生的应当是一种公平正义、互惠互利、安定有序的自得完满境界,从而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尊重。
社会和谐内蕴着与生俱来的人文价值底蕴。“人文”是一种无限可能的意义世界生成,是对自我的不断创造、突破、超越与提升,是超越于“实然”以达“应然”的价值体系的无限赋予过程,人文价值的现实体现过程实际上是伦理的实行过程,“是通过伦理化对人的动物本性和世俗生活引导、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建构的过程。”[1]是对实体性自由的境界提升;“人文精神”则是伴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而勃发的时代精神气质,狭义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为挣脱宗教神学禁欲主义羁绊而崇仰人的主体价值能动性、凸现主体人性并追求自由幸福的实现的人文关照,而今天崇尚的人文精神则是广义层面上的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以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实现为终极依托,在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层面提升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个性的充分展现和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掘,在对现实物质世界超越与提升的基础上赋予人类以生存意义指向和生活价值旨归,是整体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价值的理想关怀。
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文价值发展后劲不足的态势,经济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矛盾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地带,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极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流于“片面发展观”的缺陷而遭遇严峻的“发展”难题,所以,重建整个社会的价值生态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谐社会建设根本上应当是人文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伦理—经济生态”、“伦理—社会生态”的合理价值建构模式,是在伦理—经济—社会系统整合的有机生态体系中理解、确证并建构的一种自我生长、共生互动、良性循环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社会合理持续存在状态。
二、“义—利”相融的“伦理—经济生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伦理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之间的紧张与游移态势,而伦理与经济的关系在伦理视域中主要体现为义、利关系。利益需要必然导致谋利的冲动,然而,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决不是谋利本能的纯粹释放,谋利的努力应当具有价值理性的合理因子,使经济冲动成为造福社会的力量,实现义利互动。归依于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中的社会主体,在物质欲望冲突与矛盾过程中彰显社会“应然”的价值理念,是“义”的社会诉求。然而,经济发展最深层的根源是趋“利”的行为倾向,“义”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对“利”的超越与提升,从而高扬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所以,义利关系的调节是伦理与经济关系调整的反映,伦理既是对人的生物本能的超越以及对过度的自然物质欲望的扬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与生活目的意义的肯定与提升,伦理—经济的生态基础恰恰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与超越本性的和谐中,是人对自身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如果没有欲望及其冲突,伦理、道德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源;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超越,没有在道德的运作中对人的自然欲望的超越,经济也就失去了其人文意义。‘义’来源于‘利’又与‘利’相对立,二者的紧张与和谐构成伦理精神的内在矛盾运动。”[2]所以,伦理—经济关系的生态整合点是“义—利”相融,伦理与经济的辩证互动构筑起了一种合理的伦理精神生态,即“伦理—经济生态”。
(一)“利”的突显与传统家族血缘伦理模式转换
美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其《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指出,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之所以不能快速发展,原因在于中国的私人企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阴影,华人企业是“两头大,中间小”的马鞍型组织,国有企业和传统的家族企业作为主要的实力框架占据两头,民营企业占据中间地带,后者缘于中国传统的家族血缘伦理不轻易相信外人的倾向而力量薄弱,“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信任家庭以外的人或赋予其责任无疑是一种弱点,这在自给自足的农家里尤其明显。”[3]104从而不能将管理制度化,并且遗产的均分继承制影响财产的相对集中,制约企业的发展规模。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家族血缘伦理情结,家国一体、由家及国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特殊道路,“血缘”作为家的灵魂,是由家及国的出发点,更是中国人独特的“人化”起点以及安身立命的基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社会根基,既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归依,又是道德人格塑造的母体,根深蒂固的家族血缘伦理情结最终跨越了基本的人际关系界限,逐渐包容涵括并渗透影响一切社会伦理关系、政治关系以及经济关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马鞍型”现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取得与改革开放30年来所构筑起来的乡镇企业模型、民营企业模型以及外向型经济模型密不可分,特别是最为普遍的家族企业模型,然而,家族血缘伦理情结使得传统家族企业发展缺乏创造力和发展魄力,企业发展固守着传统的家族观念,信任只存在于家族内部,对一切“外人”始终保持着极度的警惕和高度的戒备心,由此,企业的运作便囿于自我狭窄的小圈子,难以形成制度性的人才和技术创新体系,难以吸纳社会精英管理创新人才,难以构筑赶超型的企业内部竞争推动机制,也缺乏舆论大众的有效监督约束机制。此外,家族企业财产的均分继承制使得企业资产难以积累和积聚,极大地制约了家族企业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因而,“马鞍型”企业模式下的经济运作因传统家族血缘伦理的渗透因子而存在规模弱小和竞争力匮乏的弊端。新时期超越“经济发展”难题和“小康难题”,唯有实现传统家族血缘伦理的转换,诉诸社会信用和公民社会的竞争推动机制,从而推动国内企业组织模型的机制转换,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品牌,实现新世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
(二)“义”的回归与社会资本积聚
弗兰西斯福山认为:“未来两、三代间中国大陆的平均国民所得达到目前台湾和香港的水准时,最大的问题才会冒出来。”[3]358这个充满警醒意味的“最大的问题”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严重匮乏。“福山预言”在分析英、美、法、德、意以及亚洲各国文化传统及经济特色的前提下,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提出后发国家若以经济的单一片面增长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指数势必抛开对社会资本的倚重,而后者却往往是现代化成功的生死攸关的因素。
在福山那里,“社会资本”被界定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相互信任、以组织形式进行合作的能力。美国、德国和日本以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资本”为主,陌生人能够在共同的组织模型中彼此信任、相互协作,因而能够建立起大规模的现代化企业模式。相反,像法国、意大利、中国台湾和香港,其“社会资本”仍旧囿于传统的家族血缘,信任限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根深蒂固的血缘纽带造就的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单个家族的小规模的企业模式。“社会资本”的获取要求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诚信可靠、踏实忠诚的美德,而纵观中国传统家族企业经济的发展,因局限于传统家族血缘伦理,当面向社会市场时就会存在社会资本脆弱甚至贬值的趋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信用危机,而这无形当中又降低了企业组织效率并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社会资本”是建构在普遍道德责任意识基础上的“人文精神”,社会资本的匮乏必定带来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源成本、社会风气成本和经济监督成本的无谓增加,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文价值和伦理精神的匮乏,所以,社会资本的积聚与“义”的回归成为弥补经济发展弊端的有效途径。
如何弥补经济信用的缺憾,及时在“小康”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积聚“社会资本”,实现伦理与经济的辩证互动,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并强化法律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抵制欺诈失信的市场行为,在全社会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制度环境氛围,引导市场行为主体明礼诚信、懂法守法、有序竞争;其次,由于传统家族血缘伦理的渗透,“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积聚面临“中空”地带,一端是强大的政府组织,另一端是原子化的个体与众多单个的家庭,中间层面空场缺位,缺乏相互信任的组织社群,无形中缩小了社会人文资本产生的空间,如此,就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沟通、协调型的社区、社团以及工会组织,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形成互信的社会氛围,逐步克服传统狭隘的家族血缘伦理局限,积聚“社会资本”;再次,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教育的形式,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个体、集体及相互之间的诚信、公正、平等、合作、创新的德性精神,培养普遍的社会公德,超越家族意识,克服当前社会资本闲置、分散、封闭的局限。
三、“德—得”相通的“伦理—社会生态”
人文价值理念作为文化存在形态,在中国区域经济目标实施过程中不仅体现为伦理与经济达至的有机生态,同时还表现为社会伦理实体存在形态的精神价值模塑,即“伦理—社会生态”。在社会共同体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德”与“得”的矛盾,即世俗世界与意义世界、“德”的世界与“得”的世界的冲突与对立,正确处理“得”与“德”的关系,实现“德—得”相通,不仅是伦理—社会关系的生态互动点,同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德”不仅是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内在的道德自我建构过程,即潜在形态的“德性”,同时也是社会的道德文化品质与个体的道德行为品质,即自在形态的“品德”,内在的“德性”与“品德”的外推,必定彰显为个体与社会的道德行为,即自为形态的“德行”。“德”内在于“得”,“得”为“德”存在的内在依据,“德”的使命是透过价值的努力扬弃“得”的矛盾,从而提升“得”、升华“得”,以“德”获“得”,在“德”与“得”的辩证互动中,构建“伦理—社会生态”。
(一)“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德—得”逻辑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意志自由的理念赋予人的精神自由生长的三个阶段,即抽象法、道德、伦理,三者分别位居于抽象自由、主观自由以及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相统一的辩证复归的生长层面,只有达到伦理阶段才是客观精神的生态境界,而伦理主要落实为三种社会伦理实体,即:自然社会(家庭)、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国家)。新时期中国要实现经济、文化发展基础上的社会跨越式发展,有必要探寻三种伦理实体的“德—得”逻辑。
黑格尔在辩证法中分析认为,家庭是自然的伦理实体,是“直接的和自然的伦理精神”,是“神圣性和义务的渊源”,“作为精神的直接实体性的家庭,以爱为其规定,而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4]175“爱”的本质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但爱是感觉,即具有自然形式的伦理”[4]175。因此,家庭是以爱和感觉为基础的自我与他人相统一的伦理精神,是“直接的和自然的”和谐再现,我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得到他人承认,反之亦如此,这便是家庭的主观性方面;但同时,家庭以财产等外在的定在确证自己的存在,这是家庭存在的客观方面,于是,家庭由主观的爱与客观的经济归属确证其伦理的存在,其中,“爱”是家庭维系的根基和纽带,而客观的财产契约关系并非家庭的本质确证。因此,在自然的伦理实体“家庭”内部,伦理精神是自然统一的。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被界定为“差别的阶段”,是“结合在家庭的统一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从概念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实在性”[4]195,通过社会教育的环节,家庭中的子女长大并逐渐脱离家庭融入社会,在社会中依靠社会契约建立组织关系,逐渐具备自身独立的法律人格,成为自由的定在。随着家庭的解体,便出现众多个别性的人和多样性的个别需要,市民社会由不同的需要构成的需要的体系来建构,从而成为个人利益的战场,即面“得”而居。这种状态极易剥去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再现一种自然本能的状态,于是,市场经济运作下的社会实体成为硬性契约中的枢纽,利益至上的理念引导又容易造成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忽视乃至道德的缺位,所以需要法律、警察、同业公会与私法的约束。实际上,市民社会殊性与普遍性是并行不悖的,个人要获取自身利益实现自身目的,必须以其他人或整体的存在为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在“普遍”中获得真实,“我在促进我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普遍物,而普遍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目的”[4]199,个体与整体的共生发展构成市民社会存在的前提。所以,“得”的满足不仅应当透过他人和共同体的中介,而且要透过“德”的努力,努力建构“德—得”相通的逻辑进路。
家庭和市民社会在伦理阶段继续向前提升,便到了国家阶段,“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个人对国家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利。”[4]261国家作为最高的伦理实体,融特殊与普遍、权利与义务为一体,个体作为社会公民在为社会尽义务的同时,他自身的人身、财产、福利以及作为实体性的本质得到了保护和满足,在为国家伦理实体尽义务的过程中再现了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的价值,在融入实体中体会到归依的幸福,从而达到个体至高境界的自由,实现“德”与“得”的辩证为一。因此,作为价值理想,“德—得”相通的价值原理及其价值合理性历经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伦理实体的自然演进,最后必须透过政治的努力,在政治社会(国家)中才能够获得现实性,彰显伦理—社会关系的生态合理性。
(二)“德—得”相通的伦理精神与实践落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整个社会在发展经济、开拓市场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了自然科学兴盛、人文主义德性教育备受冷落,整体社会陷入经济发展“一元论”的泥沼。因此,实现“德—得”相通与生态互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德—得”相通的伦理精神在逻辑演化的理路中具有深厚的结构性内涵。首先,“得”必须“德”,“德”是“得”的价值前提和原则规范,以“德”谋“得”是基础性的理论前提;其次,“德”必然“得”,坚定的道德价值信念应当成为市场经济运作的实践依据,从而正相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善恶因果律”;再次,“德”就是“得”,“得”就是“德”,这种德得观,与“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内在的统一与一致。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对接社会伦理道德的“教育—管理—实践”的生态链条,实现“德”与“得”的生态互动与价值整合。道德理论教育必须与道德管理相结合,这是内在自律意识与外在他律约束共生互动理念的体现。道德管理的滞后性势必削弱道德教育的成效,要科学合理地落实道德教育的成果,形成守信、团结、文明的社会氛围,就应当重视道德约束管理的环节,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制约规避。同时,道德教育与道德管理的合理运作,最终要透过思想的熏陶渗透落实于普通大众的道德实践,实现道德的“教育—管理—实践”的生态链条的合理对接。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295.
[2]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