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

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文1

(一)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来抓。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的组织化,从整体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民心工程来抓。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增产增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构性失衡时常出现、价格波动更加频繁的新情况,顺应农民的迫切期盼,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工作,使农民生产的产品产得出,销得旺,而且卖出好价钱,达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货畅其流,让农民充分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保障城乡市场稳定供给的民生工程来抓。“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市场流通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城乡市场的有效供给,只有将优质农产品适时供应给城乡居民,才能保证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社会的稳定,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农产品市场流通是一项涉及到全局的民生工程,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四)把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突破口来抓。目前,我市正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量质并举转变,由农业内部一产向一二三产综合发展转变。农产品销售既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又是农业生产的落脚点。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够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够紧密、新型流通业态发展不快,是我市农业重要的薄弱环节。必须牢固树立“流通先行”的新理念,从销售、加工、生产一体化经营的高度,增强对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首先从流通突破,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二、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着力在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载体、创新流通机制、优化流通环境上求突破,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销衔接、互动共赢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结构优化、增产增效、货畅其流,把我市建成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我国东部地区优质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出口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8个,专业特色市场发展到10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00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发展到30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5万人,其中打造年交易额百亿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20个,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100个;农产品出口创汇年递增20%以上;进超市的农产品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0%以上;积极发展一批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

三、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一)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市、县(区)联动,加快大市区和县(市)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突出产区市场功能,兼顾本地市场供给,加强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场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市场档次,增强交易功能,使之成为本区域或跨区域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积极推进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制和整合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加快改组改造和向区域性市场集中,真正发挥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在流通中的龙头作用。提倡和鼓励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交易为主,同时开展零售业务,实行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综合经营。

(二)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把专业特色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建设与完善名特优农产品市场,着力提升禽蛋、乳猪、市场,紫菜市场、大蒜市场,水产市场,白萝卜、市场,水生蔬菜市场,港蟹苗市场、中心渔港、中药材市场,古河粮油市场、苗猪市场,杂粮市场,浅水藕市场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水平,积极兴办一批新的专业特色市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按照“公有公办”、“民有民办”、“合股合办”的原则,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认真制定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方案,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逐步取消马路市场,实行退路进场。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改商”、“农改超”,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继续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加强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和为农服务社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城乡市场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合作流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实体;发挥供销、商贸、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经营部(贸易货栈)和田头市场,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地销售农产品。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服务,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进一步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其市场业务、法律知识水平和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其他新型农产品流通实体,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抱团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加工、分装、储藏、保鲜、运输等业务,不断增强市场调节功能。

(六)引导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顺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网上贸易、期货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现货电子拍卖交易试点,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新机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指引和风险规避渠道,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四、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

(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切实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展国内农产品销售市场。坚持把地区尤其是地区作为我市农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积极开拓中北部、中西部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的销售半径和覆盖面。积极与学校、大企业、部队、机关以及国内大型活动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机制,扩大定点供应批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种养大户按照超市标准组织生产,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打进国内外各类超市。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巩固现有出口农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范围,巩固市场,拓展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注重引进国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跨国零售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带动农产品出口。大力开展出口营销服务,组织和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加各类外向型专项考察、展示展销和促销活动。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认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两年内实现市县农业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农贸市场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并全面正常运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创造条件。注重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努力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结合我市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四)努力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库,以科学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契约收购。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直接建立生产基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境内外市场与基地挂钩、畜禽屠宰场与养殖场挂钩,推动经营企业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需合作机制;组织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直采方式将产品打入超市。

(五)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广播、电话、电视、电脑网络和报纸“四电一报”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加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鼓励网上销售企业和业务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规划引导。要将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开发的重要内容,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趋势、人口资源、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状况,科学确定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布局,既要防止同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偏多,造成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又要防止农产品资源丰富而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形成“有市无场”,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鼓励多元参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政府投资和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投资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资产重组,盘活流通业存量资产,发展股份制农产品流通企业。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从事自产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凭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在市场从事经营活动。

(三)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政策取向,市、县(市、区)财政对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创牌、农产品出口、农业信息化和重大农产品促销活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年起,市、县(市、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项目的奖补;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市场流通予以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直接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的仓储、冷库等用地,应优先保障供应;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对农村宅基地周边的空闲地可办小型贸易货栈、农产品集散场地等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积极开拓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持有通行证且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在国家和省规定范围内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促进跨区域流通;市、县(市、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方便农产品车辆通行和优惠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其他政策。对批发市场用水用电价格,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政策;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做法,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涉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省以上文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低限标准执行。

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

我国农产品市场处于超饱和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市场上农产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产品全面供过于求的局面已形成,出于一种“超饱和”状态。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我国118种主要农产品已全部供过于求,粮食自给能力大幅增强,并出现粮价持续走低及大量库存的现象,棉花产出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受阻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一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农产品严重过剩,农产品出现“卖难”。这已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多农户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越来越难满足,市场销售越来越困难,不少农户经营失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危及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饱和市场有空白

饱和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的某一坐标点上,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较好满足,空白则是指整个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断产生新的显性或者隐性的需求点。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相对的,而空白是绝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穷尽,农产品市场的开掘也没有穷尽。从表面上看,农产品市场似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实际上,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变量的新趋势,在农产品市场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层下,还存在着巨大的虚拟空间。只是显性的需求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而那些处在隐藏状态的潜需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与显性需求相比,隐性需求往往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消灭空白市场,不断接近市场饱和的过程。农产品优化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在对消费者群进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逐渐适应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与特定消费者群的优势需求逐渐磨合、培育消费者情结的过程。

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空白点

空白点是存在的,但是空白点在哪里呢?如何去发现这些空白点呢?这就要进行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市场细分后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或“亚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极其相似。农产品消费者群是一个处在变化发展中的运动体。这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广泛分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个主体部分各自独立,边缘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消费者群。或是按年龄划分,或是按收入划分。这些具有不同群体优势需求的农产品消费者,构成了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农产品市场,成了不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基础。广大农户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市场机会。这样,生存与发展就有了目标,利润与效益就有了保障。

由此看来,市场细分是农户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决定农户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农产品生产者从市场细分入手,挖掘农产品市场扩容的潜质,“分化瓦解”消费者群的,在新消费者群的“再造”和“新生”中,营造、开拓出新的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细分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以后,才能有效进入市场。这是入世后发展农业的大势所趋,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市场细分是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市场机会是已经出现在市场但尚未加以满足的需求。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农户不仅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并根据目标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北方一些农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卖,拆零拆出了大市场。爱吃蛋黄的消费者买蛋黄,爱吃蛋清的消费者买蛋清,各有所爱,各得其便。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卖方也赚到了以前赚不到的钱。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能有效地制定最优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运用的前提。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想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首先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因为任何一个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针对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离开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就会无的放矢,这样的市场营销方案是不可行的,更谈不上优化。如近几年我国苹果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场相对饱和,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果农一筹莫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华盛顿州苹果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登陆,在强劲的宣传攻势下,占领了中国的苹果市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对营销环境的充分了解,优化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成熟的营销战略操作机构之外,正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农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每一个农户的经营能力对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农户必须将整体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把自己的优势集中到目标市场上。否则,农户就会丧失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

进行农产品市场细分,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当众多的生产者奉行市场细分战略,那些尚未满足的消费需要就会逐一成为不同生产者的一个又一个的市场机会,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上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增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相应的提高。

细分市场中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是农户进入市场时应认真关注的问题。目标市场是经营者希望开拓和占领的一类消费者,这一类消费者具有大体相近的需求。通过对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做有针对性的挑选,可以发现那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或不甚满足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去开拓和占领。一个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销售量,即一定要有尚未满足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小型农户来讲问题不大,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讲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经营者必须有能力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三是在这个市场中必须具有竞争的优势,即没有或很少有竞争,或者有竞争但不激烈,经营者有足够的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这样一个市场就可以选作自己的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又称为市场定位,是农户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作为营销对象的决策活动。选择目标市场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估计目标市场的需求

目标市场的需求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中,某一类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的总额。这种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喜好程度、购买能力和经营者的营销努力程度。如果某种产品确实为消费者所喜爱,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正确,就有可能增加需求数量。估计目标市场需求时既要估计现实的购买数量,也要对潜在增长的购买数量进行估计,从而,测算出最大市场需求量。农户要根据所掌握的最大市场需求量来决定是否选择这个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可能有多种情况,如品牌、质量、价格、服务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在同样条件下比竞争者定价低;一是提供满足消费者的特种需要的服务,从而抵销价格高的不利影响。农户在与市场同类竞争者的比较中,分析自己何处为长,何处为短,尽量扬长避短,或者以长补短,从而超越竞争者占领目标市场。

选择市场定位的战略

这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根据各目标市场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条件确定竞争原则。通常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式”的定位,即把经营产品定在与竞争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例如,有些农户在市场上看别人经营什么,自己也选择经营什么,实行这种定位战略要求经营者具备资源、产品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否则,在竞争上可能失败。第二种是“填空补缺式”的定位,即农户不去模仿别人的经营方向,而是寻找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经营项目,采取填补市场空位的战略。例如有的农户发现在肉鸡销售中大企业占有优势,自己就选择经营饲养“农家鸡”,并采取活鸡现场屠宰销售的方式,填补大企业不能经营的这一“空白”。第三种是“另辟蹊径式”的定位,即经营者在意识到自己无力与同行业有实力的竞争者抗衡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相对优势来竞争。例如,有的经营蔬菜的农户既缺乏进入超级市场的批量和资金,又缺乏运输能力,就利用区域集市,或者与企事业伙食单位联系,甚至走街串巷,避开大市场的竞争,将蔬菜销售给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的消费者。

选择农产品目标市场须走出“合成谬误”误区

多数谬误的含义

选择目标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有销路。问题是:并非凡有销路的市场都一定能成为企业理想的目标市场,如果出现多数谬误,农户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营销目标,还可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多数谬误是指过多的农户都把同一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造成某一种产品的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户共同经营同一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共同争夺同一产品有限的消费者群。结果造成社会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也不能满足本来有条件满足的其他市场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机会成本,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甚至造成农户的营销失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多数谬误屡屡发生。

多数谬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农户市场营销实践来看,多数谬误的原因是:

第一,农户均将市场容量最大、利润潜量最大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许多农户只盯着市场的需求潜量和诱人的利润。认为只要市场有需求,重视产品质量,价格合理,加上推销工作,就一定能够扩大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取得最大的利润。结果,竞争者太多,形成同步共振,造成损失。

第二,企业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只考虑农户的目前利益,避难就易,而看不到长远利益,使经营陷入困境。这种情况是农户把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有些农户看到某些农产品畅销,而且投资小,见效快,市场容易进入,便增加了投资冲动。如果一户因育果树苗发了财,就户户育,村村育,乡乡育,最后只能是果树苗当柴烧。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更为严重的是现在仍有许多农户还在重蹈复辙。

第三,抵挡不住市场一时走俏的诱惑。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只能在自己的有效市场范围内,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去追求所谓的“热”。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这是一种盲从思想,很多农民正是在这种习惯思维的引导下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看到人家赚了钱也挤同一条赚钱道,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同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结果谁也赚不了钱,这样的“合成谬误”我们已屡见不鲜并深受其害。

第四,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市场缺乏精细的了解。信息不同于独得之密的情报,它确是宝贵资源,但却是共有资源。当你从传媒得知某地某货奇缺价昂而进行生产时,你将和四面八方获知同一信息采取统一举措的各个众多农户在市场上发生碰撞,奇缺变为过剩,抢购的俏货转眼之间变成卖不出去滞销货。一哄而上很难称为市场失灵,到可以称为市场过敏了。

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新发展;黑龙江农业;网络营销;黑木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购买农产品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变得更好,吃得更好,这关乎人们的幸福感。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营销,其成为新型营销的核心要素,这种新方式是高速发展的,并且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致富,电子商务农产品的出现代表了农产品新的潜力和生命力,也代表了农产品市场化的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需要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行业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处东北平原,对于机械化和大面积种植有着天然的优势。据统计,宜农土壤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0%以上,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同时,又因为肥沃的黑土地,黑龙江省产出的农作物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和信赖。因此,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农产品品质方面,黑龙江省有着独特的优势。黑龙江绿色农产品素来以质优、绿色、放心、安全而闻名全国,近些年来,黑龙江重点扶持发展“绿”等老字号绿色农产品,不断完善全国首个省级质优绿色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评估体制,而且已经发展出一个较为完善的食品可持续回顾质量追踪系统,提炼出“龙江绿”并且通过筛选制定出近70项食品衡量标准体系指标来加以规范和进行保障,力求使每个品种和各项质量指标能够同时满足用户期望和市场需要,不仅要发展健康绿色农产品,还要牢记带动农民增收的使命。此外,黑龙江省近年来在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建设方面成果颇丰,已有十余个品牌价值超过亿元,有5个产品达百亿元,品牌价值总额更是可观。尽管有优质产品,但从黑龙江省各层级目标市场以及省外消费和流通的生鲜农产品来看,线上销售占比不高,近九成农产品是通过批发市场分销出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农产品分销售卖、增厚农民钱包、满足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网络营销新模式仅是通过各网络平台以超市为媒介配送到买家手中,还有一些零散个人卖家通过电商平台售卖农产品,并且黑龙江省物流保障体系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缺少深加工产品

农产品消费市场其实是一个天生高度同质化的市场,越是基础性的食品,同质化越是严重。对于初级农产品进行售卖必然导致缺乏竞争力,致使投入与收入不协调。黑龙江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做惯了传统市场,转到网络营销没有看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特点,不具备深加工产品观念,导致在网络平台售卖的都是初级农产品,与其他精加工的商品比起来十分缺乏竞争力,黑龙江省需要把农产品精加工提上日程。

(二)黑龙江农产品品牌形象缺乏个性化和品质化

黑龙江省一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品牌优势农业资源还未完全得到有效整合,品质好的农业优势品牌资源由于没能很好地有效整合转化而不能成为好的农业生产品牌优势。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普遍反映,农民不论是进行种植还是以水产养殖的方式去提高收入,收入都不是很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的不信任,以及高替代性。所以黑龙江省急需把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来,完善品牌形象,打造个性化和品质化。

(三)缺少专业人士的参与

网络营销工作是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切实保证企业信息化营销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转,开展网络营销工作需要企业有自己的营销技术和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而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网络营销运营的主体人都是专注于生产的农民,既缺乏专业信息知识也缺乏管理的精力,即使学习,也难以短时间内吸收和运用,并且网络营销知识更新快,对于专注生产的农民来说很难把握。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策略及建议

(一)农产品精细化通过精细化加工技术带动特色农产品优化开发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年的成功经验。比如说美国,单就玉米这一种特色农作物就已经精深加工研制成3500多种特色农产品,日本仅老年保健食品的消费市场销售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千亿元。而且针对农产品精细化加工已经不仅是好吃的和好喝的,日化也是不错的新方向,如日本石泽研究所备受好评的大米面膜,还未正式发售,就凭借着天然、温和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上市后大米面膜成功获得了日本COSME国际美容大奖鉴赏中的面膜产品类第一名。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加工业要跟一些国家相关科研单位企业进行长期密切合作,研发设计并生产出各类新的加工产品,把各种新的产品可能性充分呈现并展示传达出来,再和各种国际化的市场需求进行紧密结合,打造黑龙江省品牌化和多元化的高端农产品。

(二)明确定位,打造差异

随着产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网民面对众多高重复性的农产品进行选购的行为,随机的概率很大,进行网络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定位,针对定位群体,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打造差异点、记忆点,向广大潜在客户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产品及品牌形象。以东宁木耳为例,了解自身的特点:东宁黑木耳,形如弦月、色如玄墨、品尝起来层次丰富,对人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质检报告体现出东宁黑木耳粗纤维含有量和氨基酸含量比同类产品更高,同时还具有温养皮肤、清血脂的奇特功用。1.改变种养手段和品种筛选,在产品上制造差别特色品种有的会带有与众不同的外在差异,形成独特形态,这是这类地域特色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原因之一。人们总是对独特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就像人们一提到东宁木耳就想到形如月、色如墨。这一连锁反应,就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潜在关键。2.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农产品市场的重复性是避无可避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直面“高度相似”问题。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不足,就要调换角度深入挖掘差异性,力争在其他方面如产品和品牌价值传递上挖掘出不同的内容。如东宁具有“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美誉,而且东宁被长白山与完达山余脉三面环绕一面向海,林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黑木耳主产基地,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让产品和品牌在表面特点上做出变化就能够在众多类似的产品中取得先一步的进展,将表面特点差别化和深入价值具体体现,即内在品质外在化,总而言之对于表面特点个性化凸显、差异化定位,品牌和产品特征的突出都是重点,这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第一,建立品牌识别符号;第二,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第三,用好的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第四,用差别来促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通过终端美化打造差异记忆点。

(三)加强对网络口碑营销的运用

在数字时代,通过口碑传播进行品牌促销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并在科学和先进技术发展的今天也起到积极作用。口碑传播非常考验技术和技能,也能够测试企业的科技能力和理解用户的调研力。它能有效地将一条信息传达给世界,使人们信任。所以必须关注用户需求从而进行营销。口碑营销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道路也是很重要的。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是否可靠,取决于外观的新鲜度和口感的感知。人们往往很难从他人推荐中脱离出来,因此要加强网络口碑营销。

(四)完善销售渠道,加入直播队伍

农产品的比较,一个是产品,另一个是渠道。产品是名片,而渠道是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30多年来的中国的营销过程就是渠道变迁的历史。无论农产品如何改变渠道模式,农业营销渠道都是生命线,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市场与大中小型超市的运输互通模式上。而提到网络营销,一般想到的都是淘宝、拼多多两个电商平台,以东宁黑木耳为例,东宁黑木耳网络销售渠道并不单一,淘宝、拼多多、抖音直播等多个平台都有它的身影,网络销售量近两千吨。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不少网络商家纷纷加入直播的队伍。而直播原本就是一种经过后期合成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节目、播出同时也在进行的一种播出呈现方式。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开启,网红主播能与观众进行实时交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增长粉丝的效果。头部主播的发展,带动了粉丝观看直播的热情,从而粉丝转变成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直播可以直观地感受商品的价值,产生购买的欲望。网络直播这种营销方式入行门槛低,与传统线下门店的模式相比,投资更少,风险更低。消费者只需要注册并登录,就可以观看网络直播,带货的设备也比较简单,只需拥有一台手机,移动端下载App就可以完成线上交易。这一过程相较于其他模式几乎可称为“零成本交易”。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抢占的是消费者的屏幕时间,短视频平台做到了这一点,网络直播这种营销模式基于平台扩大了服务范围,通过简易化、娱乐化的方式将产品通过网络平台推销给消费者,从而大范围地成交。《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其中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为8.18亿,接近整体网民的90%。实体店销售只是针对当地的消费者,甚至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社区的消费者。但网络直播带货面对的是短视频平台上所有的用户。在2020年疫情期间,大家出行的概率大大降低,通过网络平台购物的概率大大增加。2020年,抖音和快手均拥有约4亿的用户。由此可见,网络直播这种营销模式可以将商品分享给更多的观众,扩大了商品的市场。

(五)丰富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或一个产品区别认知的关键,其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企业或产品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所以要重视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中有一类是公共品牌,公共品牌有很多优点:政府主导,依托资源禀赋,标准化生产、优质优价、有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黑龙江省有很多区域公共品牌,所以在其他品牌形象打造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这些公共品牌形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市场行业研究、产品研究、消费者研究,提出品牌策略、视觉解决方案打造独特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完善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度和市场独特地位。树立品牌形象首先必须把住产品关,从质量和服务出发,质量是地基石,所有优势品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这块地基石过硬,在质量方面,企业必须始终领先于市场需求,领先于消费者需求。长期以来,农产品终端以商超、菜市场、水果店、地摊等为主,形象普遍脏乱差,产品包装和保养也十分粗糙。不仅使产品饱受诟病,还严重降低了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打造品牌个性化的本质上的差异,提升品牌调性,提升品牌意识,是品牌发展的必要道路,是塑造品牌形象不可或缺的阶段,是品牌辨析的重要要素。因此不仅要进行细致的调研研究,还要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品牌差异化体系,达到最佳的品牌辨析效果。品牌的个性化包装要敢于引进创新理念,建立完整的视觉品牌Vi识别系统,使品牌形象提升并形成良好的品牌声誉。在网络时代,我们要重视受众群体,品牌形象最终要树立在大众的心中。大众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取决于大众对品牌的印象,因此所有的品牌形象塑造工作都应该包括宣传和广告,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为核心,重视受众的反应,使品牌与消费者形成友谊,建立持续性良好关系。企业也应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以此来让消费者改变对企业的认识。品牌的形成过程较长,涉及企业内外的人、物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三维、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一个完整的品牌需要一个精密细致的完善过程。

(六)加快培养人才的脚步

专业的事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网络营销之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走上电商快速产业布局、高速经济增长的道路的同时,人才的培养缺口也在不断增大,并已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桎梏作用,所以,要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至关重要,这代表农民要更新思想,不能再只关注土地,也要转变思想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成为现在解决人才难题的突破口,相关政府也要提供帮助,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不能仅局限于在高校培养人才,更要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转变思想,培养其网络营销意识,完善农民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沟通渠道,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大力度对农村地区企业进行农村电商营销专业化网络人才素养培训,尽快弥补人才短板,培养一批农产品网络营销专业人才,这是电商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村地区电商的关键。

四、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影响下,电子商务的出现虽然使我国传统农业销售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农业走上网络营销之路势在必行,但是目前电子农业商务的快速发展所需时间较短,日新月异,并且如果互联网和目前具有庞大体系的中国农业相结合,也会出现很多新营销思路、新营销玩法,也将有大量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跨界而来。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走上网络营销之路,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创新和创业打开新的篇章。所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要在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准确进入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文娟.科技撑起一片天力促乡村百姓富生态美[J].中国农村科技,2018(10):32-35.

[2]牡丹江新闻网.东宁黑木耳品牌价值蝉联全国第一[EB/OL].(2021-05-17)[2022-01-12].

[3]刘春延.富硒黑木耳硒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刘晓宇,杨柳.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7):67-68.

农产品市场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突破策略

一、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等为由,强制或非强制性地采取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手段,并且对国际贸易造成非必要的或非正当的障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如下不同的形式。

1.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政府在制定农产品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明确,配套性、系统性强;(2)法律法规与标准衔接较好;(3)先进实用;(4)制定过程透明度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比较多;(5)技术性贸易壁垒倾向明显。技术法规和标准本身的产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过分苛刻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制造障碍,容易形成壁垒。

2.繁多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通关程序。根据WTO的《SPS协议》,各成员国可以为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免受病虫害或带病虫害有机体侵入而采取一些检验、检疫措施。一些国家就以此为借口,制定名目繁多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给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3.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发达国家规定了大量的合格认证制度,这些认证制度在细节上存在大量的不合理因素,并且认证价格不菲,从而给外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如美国早在1997年12月就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ntrolPoint)即(HACCP)管理体系,禁止进口未实施HACCP的水产品和肉类食品。欧盟也认可采用HACCP体系。日本政府则实施农产品身份证、质量认证制度,要求凡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并加贴认证标志。

4.严苛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美国是世界各国食品标签法规最为完备、严谨的国家,1992年12月12日实施的“食品标签法”,要求所有包装食品都必须强制使用新的标签(新鲜肉类、家禽、鱼类和果蔬除外),要求表明食品所含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品质改良剂、合成色素等),否则禁止销售。日本实行的食品标签制度,要求注明品名、原材料名称、内容量、制造年月日、制造厂家或经营商名称、适食期限、保存方法、烹调方法、使用方法、保存温度、原产国(进口品)等。欧盟理事会修订了关于食品标签、说明及宣传的第200/13/EC号指令。新条例旨在确保消费者更容易得知食品,要求必须在标签上标出的致敏成份。

二、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经验

1.美国的促进机制。(1)组建强大的促销组织机构。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这些机构包括农产品信贷公司、海外农业服务局、美国商务部、农业协会、农产品贸易协会等。此外,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订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2)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开拓计划:①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为了促进美国农产品销售,美国国会和政府共同制订该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直接面向国外最终消费者。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后拔付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②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为了全面支持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美国政府制订了此计划。方式也是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和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以返还偿付的形式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援助。③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制度。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包括: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设施担保计划。④构建完整的配套服务体系。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是灵活而有力的,以科学为依据,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有效、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并在法律规章制度下进行质量安全管理。

2.欧盟的促进机制。2003年6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新农业政策改革决议。改革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分别从2004年和2005年开始执行。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直接补贴方式。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取消原来与产品类别和种植面积有关的挂钩补贴,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场补贴”(SingleFarmPayment)。每个农民获得的补贴额将根据以2000-2002年为基期的情况确定。一经确定,补贴就与种植的作物种类和面积多少无关。(2)加强对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上述各项补贴政策包括单一补贴政策,尽管可能不再与生产挂钩,但是却与遵守环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标准等方面的法规要求相联系。(3)建立新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在2006年以前,各成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农场咨询系统。但是2007年以后,各成员必须都建立起这样的系统。在2010年以前,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这个系统。2010年,农业委员会将报告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欧盟部长理事会将决定是否将该系统变为强制农民参加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提供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有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的咨询服务。农场审计部门将定期地对农场投入物的投入水平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的环境、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要求。有关的费用将由欧盟的农村发展基金支付。(4)调减对大农场的补贴。按照新的改革决定,将对大农场直接补贴标准予以调减。调减的幅度是:2005年为3%,2006年为4%,2007年以后为5%。据测算,此项措施每年可节省支出12亿欧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支出将全部用于促进农村发展项目。欧盟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的实施,使欧盟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提高了其综合竞争力,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针对性。

3.日本的促进机制。(1)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出口促进体制。日本政府专门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会”,该协会由农林水科大臣任会长,各省厅、地方政府、各全国性农业生产、流通组织、贸易、旅游促进团体、以及地方出口促进团体作为成员。该协会负责制定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战略,确定农产品出口的具体目标,完成并实施年度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与外国政府交涉取消农产品进口壁垒等。(2)加强对外交涉,为突破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铺路搭桥。为扩大农产品出口,日本政府出面同各国交涉,在关税、检疫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通过双边FTA协议,降低农产品的进口高关税;要求进口国调整顿秩序检疫政策,或根据进口国的检疫要求采取改进措施等。(3)建立面向出口的生产、流通体制。此举主要是通过构筑面向出口的生产体制,导入新的技术,生产出能够满足海外市场需求的,符合海外市场标准的、与日本市场有所不同的农产品。同时,为了保持农产品的出口品质,降低成本,建立出口包装和保鲜系统,利用共同的运输方式,开发出专门出口的运输路径、运输方式等流通体制。(4)积极开展海外市场推广。①开拓并扩展销售渠道。日方对农产品出口的海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将该信息分发给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参考和依据。这些信息既包括政策制度方面的,如检验检疫制度、商标登记、培育权保护等;也包括市场需求、商品价格、流通状况、饮食习惯等。②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手段。充分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包括开展市场调研、制定出口计划、开发海外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等。具体方法如在国内成田机场介绍、销售日本品牌农产品;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国外食品展销会;设立直销点,搜集市场反应;召开生产、流通、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准备会等;在国外,政府协助民间进行市场调研、疏通政府关系、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加强与海外相关贸易部门的联系;另外,金融机构还向农产品出口提供融资和保险的服务。

三、建构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策略

美、欧、日等国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措施尽管很多,但是概括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官方层面的政府努力,建立政府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农产品自身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构建强有力的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与多数人预期的相反,加入WTO以来我国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并未显著增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却遇到极大阻力,主要是日本和欧盟等国设置的技术壁垒。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贸易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世界中的竞争力不仅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实际用于农业的政府支持却十分有限。因此,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研究世贸规划,借鉴国外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机制,对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抵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特殊的现实意义。(1)构建完善的“绿箱”保护体系。所谓“绿箱”政策,指的是政府在执行支持计划时必须符合: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小的贸易扭曲,对生产影响很小;不具有对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的作用。根据WTO规侧,“绿箱”措施可免除削减义务。由于绿色政策在WTO规则里并不承担削减义务。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扶持空间。我国黄箱支持量允许标准为8.5%。目前我国黄箱支持量不大,主要在粮食保护价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方面。除了玉米以外,我国粮食品种的支持量都是负保护。目前我国每年还有很少的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都处在世贸组织的“微量允许标准”之内。应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但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农业协议要求,转换支持方式,主要应补给生产者。因此,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应做较大的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3)完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规范统一农产品加工品商品代码,调整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鼓励企业出口深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进品生产加工检测检验设备及企业自用的通用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关税减免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4)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研究制订对农产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的具体办法,针对农产品的特点,加快研究、设计满足农产品出口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①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基金,资助农产品出口的研究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监督国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法规公平性等活动,保证和维护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平竞争的环境。②设立农产品预警调节专项资金,建立补偿制度。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90%以内时,国家对本国产品促销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为国内生产成本82%~90%时,国家除对促销进行补贴外,还应收购、储藏国内农产吕,并对降价使用的农产品进行补贴;在进口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80%时,国家启动转产、转业和退耕补贴机制。③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重点资助企业和行业组织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对中国农产品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市场调查,广告促销、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以及其他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与国际认证认可及国际零售商组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农产品、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工作,支持国内认证机构开展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资助出口企业通过进口市场要求的认证。④改善出口农产品的物流条件,提高出口率。加强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减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费用,实现省际互通。要重点解决好农产品出口重点区域和西部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运输问题,以降低出品成本,突破发展瓶颈。

2.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基本原则。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扩大和发展农产品出品,必须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土地、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并组织实施。②坚持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今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产品竞争的方向。要着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出口产口结构,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③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协调国家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④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扩大出口;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茶叶、水海产品、禽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重点扶持贸工农一体化,拥有自有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加工能力强、出口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2)具体措施。由于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大多仍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规模小、技术差、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低劣抵消了,因此,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以提供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为参与竞争的基础或前提。②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③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各地优势,形成合力。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优势农产品的产量。⑤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区域多元化格局。⑥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参考文献:

[1]HACCP是指以预防为主的食品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方法管理体系。其基本原则是:1.评估影响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的风险,分析其潜在危害(HA);2.鉴别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点并按已分析出的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CCP);3.确定与各关键控制点相适应的临界值;4.确定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和频度以确保符合临界值;5.确定经监控认为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措施;6.确定验证HACCP体系的正常有效的运行程序;7.建立全部的程序文件和与上述原则及其应用相适应的准确有效的记录。

[2]商务部网站,

[3]“绿箱子”保护,商务部网,,2008年1月24日下载

[4]叶堂林:“世贸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144页。

[5]商务部网。,2008年2月21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