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左翼文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1
文学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性,即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想象。因为“艺术想象严格来说只是一种在艺术目的引导和控制下的自由想象”。二是形象性,即要利用一定的形象、表象和意象因素进行构造活动。但文学想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运用和依赖形象,最终还要以创造一种形象或形式,一种意境或情景为归宿。文学想象特别重视典型意象、形象组合,塑造后创造,并以此集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有积极辅助作用。因此,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
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写作实践活动的过程。写作实践是把理论和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写作实践的灵活性很大,不论是形式,篇幅,体裁等都具有多样化特点;另一方面,写作是一种体验性学习,语言表现力展示了体验的功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习得英语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引入创意写作,如诗歌、故事、短剧的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准确、得体,思想表达清晰连贯,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开展创作研讨班
英语文学创作课程的写作研讨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成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智力互惠活动。将创意写作引入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开展创作研讨班,建立一个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新机制,能够使学生在练笔过程中获得创造愉悦感和成就感,激发思维活力和创作热情。按照写作的规律,课堂教学可围绕教学计划展开,由项目或活动带动。鼓励学生精读、多思、勤写,尝试用英语写诗歌和小说,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课内外的活动板块(包括专项技巧训练)还包括作品完成之后的润色和修改。为使作品尽善尽美,作品修改技巧和训练还可应用于任何一个写作环节(包括素材搜集、主题提炼、意象培育、情节设置、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人称转换等)。引入投稿机制,让完成后的作品在公共出版物(如校报)或网站(如校园网站)等处发表,这些活动既是创意活动的延伸,又是写作活动的转换。总之,把写作研讨班教学法引入到英语文学课堂,通过课内的“听”“说”“评”,课外的“读”“写”“改”等活动环节和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生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同时还是听者,三者之间的角色不断转换,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得以融合,整体提升每个写作研讨班成员的英语思维水平。
四、结语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2
病例报告是医学论文的一种常见体裁,通过对一两个生动的病例进行记录和描述,试图在疾病的表现、机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医学报告。病例报告是医学期刊中常见的一个栏目。过去,病例报告类论文多是报告一些首次发现的新病例,如爱滋病、军团病都是通过病例报告被人发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例报告类论文目前已主要集中在已知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检验学等诊断手段的新发现、疾病的特殊临床转归、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的特殊的经验和教训等。典型的病例报告通过对病性形象生动的描述,给读者以深刻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一般性的疾病表现和诊疗过程有了具体的形象的内容,便于临床医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掌握疾病的特点与本质。
临床医生在平时的诊疗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病人的临床表现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畴,不能对其按已有的知识归类,这种病例有可能就是一个罕见病例。当然,要确定一个病例是否为罕见病例,还要认真全面地进行文献数据库检索,以了解他人有无报道。罕见病例可能是一种特铁的组织病变或生、生化紊乱所致。所以,凡遇到特殊的罕见病例时,应尽可能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检测和实验研究,力求对疾病的机理进行深入的阐明。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少见病并发在同一患者,或某种综合征与某种少见症状并存于同一患者,可能说明其间存在某种相关性,甚至一种疾病可能是由另一种疾病所引起。这类病例报告应有足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或病理学证据,以支持并存病的机制与因果关系。
某些病例的反常或者是常规经验之外的临床表现或转归可能提供新的病理、病因或治疗机理的线索,为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疾病的这些反常表现或特殊转归可以是由药物或其它干预措施所致,也可以是疾病的独特表现。这类病例报告要有足够的临床检查和各种检验的证据,以说明反常表现和特殊转归的确凿性。
病例报告一般分为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前言、病例介绍、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病例报告的题目要求直接写出病名或新方法及例数,紧扣论文内容,使读者读了以后,对论文报道内容有一直大致了解。
病例报告的前言可有可无,有也应尽可能简短,几句话即可。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3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 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4
讨论部分
总的要求:
与先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有何意义。
具体要求:
A. 简要说明研究背景(background)
B. 简要介绍总的发现(general findings);
C. 介绍具体要点(introduction of points)
D. 与现有发现(若有)进行比较(comparison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studies)
E. 意义(suggested meaning)
F. 结论(conclusion)
G. 前瞻研究(future studies)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5
“辩论”与议论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辩论”的顺利进行是以辩论者具备一定的议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为前提的,而辩论反过来又能促进议论文的写作,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水平。
―、辩论中的正反交锋,可以磨砺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与议论文中静态的“写”不同,辩论是动态的“说”,是辩论双方兵来将挡的思想交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争论中,人的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不断闪现,因而经常开展辩论,对磨砺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如我们开展了一次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的辩论,正方的同学围绕“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立论,在辩论中,这一观点受到质疑。远大理想与做一个好兵有必然联系吗?一个好高鹜远的人能做好普通士兵吗?只有想当将军才是远大理想吗?在反方毫不留情的诘难面前,正方的思想被激活了。所以,自觉地利用辩论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克服学生写议论文普遍存在的“无事可论”“观点肤浅”等毛病,意义重大。
二、辩论中的思想交锋,有利于学生发现立论中的错误与漏洞,帮助其正确立论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考虑深度不够,因而习作中每每出现“观点立不起,道理说不透,结论推不出”等毛病。而在动态的辩论中,这些错误一经说出,便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着立论主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认清自己立论的逻辑漏洞,从不断的尝试中学会正确立论。
仍以上述提到的那次辩论为例。正方的同学觉得以拿破仑的名言为己方观点,可以稳操胜券。待到正式辩论时,反方以雷锋为例证,提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的观点,正方才意识到自己立场的困难所在。事后,我让每个学生列三篇文章的学作提纲:(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士兵;(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引导学生对辩题进行“必不然,不必然,必然”的逻辑推理,从而认识到正方观点的逻辑困难在于绝对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作文,不少同学都能辩证立论,既肯定这句名言能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的积极作用,又指出其片面性、绝对化的偏颇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而得出“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成绩”的结论。
三、辩论中竞争的情境,及时反馈,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学生乐于议论
左翼文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伪译是一种与通常的翻译行为相伴而生的反常翻译现象。它与文学创作和翻译都有复杂纠葛的联系。对该现象的考察和研究属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阈际空间研究议题。本文详细探究了伪译的含义,它与文学创作、翻译、学术的关系。它的成因及类型,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和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用。
1概念的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在《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指出,“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作为一个流行于文学领域的术语至少可以追溯到安通?波波维奇(AntonPopovic)在1976年对“虚假翻译”(fictitioustranslation)所下的定义。后者说:“有的作者为了赢得广泛的读者支持,将自己的创作假借翻译的形式出版以迎合读者的期待。这些作者试图利用‘翻译’的人气来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从文本理论的角度看,虚假翻译可以定义为所谓的准元文本。也就是将作为元文本被读者接受的文本。虚假翻译的出现通常受主观目的驱使。
2.尴尬的灰色地带
波波维奇的“虚假翻译”即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下的“托翻译之名实创作之实”的行为。而罗宾逊言下的“伪翻译”是否有同样的内涵?答案是否定的。罗宾逊认为:“由于社会或文本自己的原因,凡‘原创’或‘派生’身份可疑的作品都叫伪翻译。如此一来,那些假装或常被当作是翻译的文本因为“派生”身份可疑理应是伪译;那些常被误认为是原作的文本由于“原创”身份可疑,也该算作伪译。也就是说罗宾逊的“伪翻译”比“虚假翻译”有更丰富的含义,它包括了伪译和伪著。
伪译和伪著都属于伪翻译的断言乍听之下荒诞不经:伪译是真创作假翻译,而伪著是真翻译假创作,两者之间似乎一目了然。事实上,一个作品到底属于翻译还是创作有时会让人难下断言。例如,《生活圣经》(theL/V/irgB/b/e)的作者明确宣称他们这个诠释本虽然是根据一些原有的《圣经》英译本修改而成,但并没有参照希伯来、阿拉伯或希腊语版本,且该作品实际是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对《圣经》的意义进行解释。因此它属于创作而不是翻译。但是大多数读者都倾向把它当成一个译本。从读者角度说。《生活圣经》是译本但被披上创作的外衣所以算是一种伪著;从作者的角度说。它是创作却被误认为是译本可算是一种伪译,这样,同样一个作品有了两重身份。总之,罗宾逊的观点从一个极端的角度让我们看到翻译与创作之间常常没有确然截然的分界,它们中间存在一个灰色混沌的地带。正因为翻译与创作的界限模糊才导致了伪译和伪著的复杂纠葛。脱离了这个意义说伪译与伪著都是伪翻译是不合逻辑的。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伪译是翻译吗?传统的翻译观认为,伪译不涉及真实的语际转换,它与翻译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挪用关系;没有原文的“翻译”实在难登翻译的“大雅之堂”。图里却在《描述翻译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任何目的语话语,无论基于何种理由,只要它在目的文化中被当作译本来呈现或接受,它就可以被当作‘译本”’(Tour/,,1985:20)。“伪译(pseudo-translaitons)或假译(ficittioustranslations)指那些被当作译本呈现而在其他语言中缺少一个对应原文,因此也没有实际‘转换操作’和翻译关系的文本。”“被当作译本”的文本是一种“假定的译本”(as.sumedtranslation),也就是说把一个作品当成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在心理上假定了它译本的身份。对于认可伪译是某种形式的翻译的人而言,抬高“伪译”的身份,让它接近“真正的翻译”是一种角度。下面一位学者则从降低“真正的翻译”的角度缩小了“伪译”和“真正的翻译”的差距。乔治?拉多(GyorgyRado)认为,伪译指那些过分偏离原文的目的语文本(Rado,1979:187)。是否可以称作伪翻译,要视其与原作的背离程度而定,比如将小说文体的原文改编成剧本文体的译文可称为伪译。这里的翻译行为在传统译论的标准下“证件齐全”,只不过译者将原作的形式完全抛开,只留下原作的内容,这样的“翻译”又有什么道理认为自己比“定案”的伪译更有资格叫翻译呢?历史上许多被人们认可的翻译行为虽然有对应的原文,却打着翻译之名施改写之实。例如,严复把赫胥黎的EvolutionandEthics翻译成《天演论》时,突出了作者想要批判的“进化论”却省略了书的主旨,即“伦理学”。这样的翻译可以说与原文的主旨背道而驰,但有多少人否认它是翻译呢?相反,有的伪译虽没有固定的、书面的原文,但它以一些史料或口头流传的资料为基础,在内容和框架上都相当紧跟材料,未必就不符合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作为翻译历史上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伪译在其神秘面纱被揭开之前曾一度在文化中起到与“真正的翻译”别无二致的功能,所以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我们应该打假的对象。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开会讨论该给不给它颁发“翻译”的荣誉勋章,而是探究这种独特现象出现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了解它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它能给我们现在的翻译研究带来的启发。
“伪译”到底是什么?译本与原作之间传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在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网络”或“互文性概念”(Gentzler,1993:138)。“只要看看人们如何使用‘翻译’这个术语,以及人们对待真实的‘原文’这个概念的态度,我们就能发现要辨别翻译行为是否发生难度越来越大”(Bsasnett,2001:39)。绝对点说,翻译与创作的不同只是在处理原料时表现形式上的隐显程度不同而已(童亮,2002:64)。创作和翻译之间没有一个结构清晰的分水岭,只有一个混沌的连续带,借用马瑞林?罗斯(MarilynRose)的话,这是一个阈际空间(1interliminalspace)(Rose,2007:8)。伪译这个具有双重特性的翻译现象正是处于创作与翻译之间的阈际空间,根据对原始材料加工的隐显程度或偏向创作一端或偏向翻译一端。伪译的本质是创作,但它与翻译的联系是内嵌式的,因此它能为作品的文学批评提供新视角;伪译在外表和功能上与“真正的翻译”相差无几,它理应属于翻译研究的范畴。韦努蒂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引入“学术”作为第三维度,并指出伪译的存在缩小了翻译、创作和学术三者间的距离。他说:“翻译可视为一种创作,但是这里创作被重新定义为派生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翻译也可看作一种学术,他们都依赖以往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作者的原意”(Venuti,1998:43—44)。也就是说韦努蒂认为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已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翻译和学术也同样如此。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斯的《比利蒂斯之歌》号称译自一个叫比利蒂斯(Bilitis)的希腊女诗人,后来被读者发现是路易斯的创作。韦努蒂认为这个作品虽是路易斯所写但并不是他自我感情的抒发,而是他累积资料的派生物,是学者的研究。这样伪译被纳入创作、翻译和学术三个阈之间。总的来说,伪译与翻译、创作和学术紧密相连,它与翻译的交集是功能、与创作的交集是本质、与学术的交集是过程,它是处于这三者中间灰色阈际空间的特殊翻译现象。它迫使翻译研究者考虑突破传统的规定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探究“翻译本身”之外的许多东西。
3.伪译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
总结了五种伪译在社会文化中起到的作用:1)为文化进口新鲜事物打开方便之门,假托翻译能增加文化对偏离权威模式和规范的容忍度;2)作者能在翻译之名的掩盖下改变创作风格,而不用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3)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伪装成一种优势文化的作品以争取读者的接受;4)由于译文的外国血统及其“不在场”,审查制度对译作更宽容;5)偶尔出现的大批集体伪译反映了目的语文化的内部整合以及发生真正翻译(或者伪译)的一个特定文化分支的地位与作用(Toury,2001:41-43)。
由此我们看到伪译者的最终目的是顺利推出他的作品,手段是假托翻译的形式,客观效果是为目的语文化注入了新鲜事物。我们从伪译者与其他参与因素(读者、赞助人或批评人、目的语文化)的关系人手,归结出三个伪译出现的原因:1)伪译可以让伪译者尽量争取更多读者的支持;2)伪译可以让伪译者少受批评界与赞助界的诘难;3)伪译可以让伪译者促进目的语文化内部的整合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