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机械行业现状

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文1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撑拉动作用明显。我省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目前,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6803家,总资产4157亿元,从业人员(含汽车)145万人。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00亿元,利税816亿元,完成出货值(含汽车)960亿元。

2.在全国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经济总量占全国同行业的13%,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电工电器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农机行业跃居全国第一位,农用运输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金切机床居全国第二位。

3.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新增设备投资50%以上用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重要加工及检测设备。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重点骨干企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行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4.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骨干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0%,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对机械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接近20%。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68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省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

5.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242个*省著名商标。98家企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认定为管理规范化企业,36家企业被认定为管理进步示范企业。时风集团、*二机床、五征集团等企业荣获管理现代化企业称号。

6.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少大型、重型成套设备和为轻工、化工、纺织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小,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较少,缺乏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主要产品技术50%依靠引进,原创性技术及产品数量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不足,企业平均技术开发费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1.93%。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全省171个“泰山学者”岗位中,装备制造业仅占16个。

(二)面临的形势。

1.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原材料设备、常规能源设备、中小型机床等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陷入困境。

2.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倒逼机制助推下,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步伐加快。有实力的企业将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积极承接国外装备制造业转移,走出去整合重组国外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市场。

3.政策支持力度增大。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发展环境空前优化。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振兴为主线,技术进步为动力,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重大装备自主化为目标,突出壮大支柱产业,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培育扶持知名品牌,培植一批产业基地,提升行业的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方针原则。

1.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跟踪产业运行态势,果断采取措施,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3.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4.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5.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鼓励企业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7.坚持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促进行业产业升级。

8.坚持依托重大工程与实施装备自主化相结合。以近3年内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所需产品为对象,开展装备自主化。以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大型铸造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元件和材料上档次、增品种。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建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完成出口创汇18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占全国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重要的出口基地。培育形成1户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3户100-300亿元、10户50-100亿元、100户1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等10大民族品牌。建设潍坊内燃机、潍坊农业装备、*数控机床、*发电设备、青岛纺织机械、青岛物流器械、高唐农业装备、济宁工程机械、滕州中小机床和日照农业装备等10个基地。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

三、发展重点

(一)机床工具行业。

1.发展7大类产品。重点发展数控车床,包括全功能数控卧式车床、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包括车铣、钻铣、铣磨等复合加工中心等;卧式、立式加工中心,包括数控化、精密化、高速化、工序复合化的专用机床;柔性制造生产线,包括大型、重型压力机生产线、数控专机生产线等;重型数控机床,包括镗铣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包括数控转台、智能伺服刀架、滚珠丝杠、高速精密电主轴、磨具磨料等;车用高负荷活塞铸造自动化成套装备等。

2.壮大11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二机床集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重型数控锻压设备和大型、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精密多工位大型压力机、上下料机器人及自动化冲压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改制重组步伐,提高竞争力。支持*一机床集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全功能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发挥技术和装备优势,加快改制重组步伐,加速做强做大。支持德州普利森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深孔钻镗床、中大型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引进高级人才,提高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支持鲁南机床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中小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新厂区建设,扩大出口。支持威海华东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中心和数控系统,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国外合资合作,开发高精度、全功能的大型数控机床。支持滨州盟威制造集团等企业,发挥研发优势,重点发展车用高负荷活塞铸造、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加快发展高自动化、高精度的全自动铸造机和加工机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出口。支持*法因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钢构数控加工专用机床,发挥技术优势,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支持*捷迈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薄板冲剪数控机床,发挥铸锻所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支持烟台环球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支持*威达重工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铣镗类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支持威海齐全木工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数显木工机床,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功能,扩大出口。

3.培育4个特色产业集群。分别为:*数控机床及数控锻压设备产业集群,枣庄滕州中小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产业集群,威海加工中心和数控木工机床产业集群,烟台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

(二)工程建筑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10大类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引导企业向节能、高效、可靠和环保型发展,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提高配套动力技术先进性。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和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泥浆泵等产品。

2.重点培育18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山推股份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推土机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加品种,扩大出口,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保持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支持小松山推等企业,建设挖掘机系列产业基地,巩固在全国领先的技术及市场优势。支持*工程机械集团、临工集团、福田雷沃重工、泰安工程、德州工程等企业,建设装载机生产基地。支持山推、常林集团、青岛科泰重工、青岛科瑞特机电集团等企业,加快路面机械系列产品研发,重点发展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等。支持*起重机、青岛起重机、*丰汇、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加快大型起重机建设。支持方圆集团、鸿达集团、*建工、中通汽车工业集团和华夏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水泥泵等产品。

(三)农业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8大类产品。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粮油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机械、保鲜贮藏设备、植保机械、田园收割机、园林机械等市场需要的装备,扩大出口,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巩固全国领先的整体优势。

2.重点培育11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等企业,建设低速汽车基地,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85%以上。支持福田雷沃重工、时风集团、山拖农机装备公司等企业,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产品、大中型耕作机械的生产基地。支持福田雷沃重工、润源、大丰、巨明、金亿公司等企业,形成稻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生产基地,同时加快饲料及其他收获机具的开发研制。支持常林集团等企业,继续保持小型拖拉机(含手扶)产能优势。支持*华盛中天公司等企业,发展棉花、粮食、油料等作物保护机械,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扩大产品出口。支持烟台冰轮集团等企业,发展农副产品保鲜储藏设备,食品连续速冻装置、食品真空冻干设备,果蔬预冷成套装置、冷风干燥设备等。进一步提高玉米淀粉加工、淀粉制糖设备、油脂浸出和高级烹调油精炼设备的加工精度,开发性能先进的奶制品加工设备。

(四)纺织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4大类产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完备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重点发展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产业用纺织品后整理设备、高速高精耐磨纺织机械配套件等产品。

2.重点培育4家大型企业集团。以宏大集团、星火集团、东佳集团、天一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青岛纺织机械专用设备基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提升传统纺织整机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机电一体化纺织装备的技术升级,研发应用新型纺织技术和机械设备,提升纺织机械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机械开发和产业化,加大节能减排和资源再利用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以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高精耐磨纺织机械配套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提升纺织机械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中小纺机企业积极为大企业配套,开发特色纺机零部件产品,完善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五)电工电器行业。

1.加快发展3大类产品。重点发展以锅炉、汽轮机、发电设备为主的电站成套设备,以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为主的输变电设备,各类电机产品。

2.重点培育21家大型企业集团。发电设备,支持齐鲁发电设备厂、青岛捷能集团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巩固中小容量发电机组及成套设备的技术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推进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研发,提高100-200MW空内冷汽轮发电机性能,开发300MW大型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发展大容量汽轮机和工业拖动式气轮机。锅炉,支持*锅炉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150MW—300MW以上高温高压及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炉以及燃烧垃圾、掺烧废弃物或可燃气体的余热锅炉、处理造纸废液的碱回收锅炉、完全燃烧生物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输变电设备,重点支持*达驰、*变压器、青岛汉缆、鲁能泰山电力、万达集团、东辰集团、青岛中能、特变电工集团、阳谷电缆、泰开电气集团、东方铁塔、武晓铁塔、邹平齐星铁塔等企业,积极采用微电子技术,向电器设备无油、防火、组合、集成、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加高可靠性、低噪声、节能型、免维护型产品;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和智能电器,包括变压器、交联电缆、互感器、断路器、开关、组合电器及铁塔等。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长星机械集团和通裕集团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扩大风力发电设备产能,占领单机1MW、5MW的国内市场。支持中南集团、*中凯风电设备、恩德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风电塔筒、叶片等一批风电零部件。电机,加快产品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新型、高效、节能、特殊用途的产品;牵引电机围绕铁路系统提速和重载的要求,开发提速牵引电机和船用重载电机,并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用牵引电机;汽车电机紧跟汽车发展,增加品种,满足配套要求;中小及微特电机,重点研发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等产品,满足各行业配套需要,并进一步扩大出口。

(六)内燃机行业。

1.发展4大类产品。跟踪市场新变化,加快发展能为各类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机配套的柴油机、汽油机、燃气机系列及配套产品。

2.壮大14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潍柴动力等企业,加快发展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用高速柴油机和船用、发电机组用中速机,加快国Ⅲ排放标准的10-12升大功率内燃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向国Ⅳ排放标准过渡,建成产品功率齐全、配套范围广泛、品种多元化、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世界级通用动力制造基地,打造民族自主和国际动力的双品牌。支持烟台东岳通用动力总成公司,扩大1.4-1.6升轿车用汽油机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能力。支持威亚汽车发动机,加快推进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开发生产α、θ、γ等各类汽油发动机。支持济柴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继续保持大功率陆用柴油机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扩大船用发动机生产规模,培育气体发动机主导品牌,加快天然气压缩机组及液力传动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支持胜利动力机械公司,发挥国内最大燃气发动机及发电机组制造企业优势,加强研发,扩大产能,继续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支持淄博柴油机,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重点开发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燃气及柴油发电机组、背压式工业汽轮机。支持莱动内燃机,加快国Ⅲ/国Ⅳ高速柴油机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为轻型汽车、大中马力拖拉机、工程机、收割机的规模配套能力。支持滨州盟威集团、文登天润、荣成连杆、聊城鑫亚、*康达、龙口油泵、淄博华成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活塞、曲轴、油泵油嘴等内燃机配件产品。

(七)轻工机械行业。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造纸机械、塑料机械、食品与包装机械,提高光电机一体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支持*二轻机、恒星造纸机电设备厂等企业,发展宽幅高速纸机及配套设备。支持济宁轻机,发展以速生材为原料的化学浆、化学机械浆成套设备。支持汶瑞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造纸黑液处理设备。支持华冠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塑料、农用宽幅薄膜、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成型设备。以三金集团为依托,加快发展多滴行列式制瓶机组及自动检验、包装生产线、大型液体包装线、多品种灌装机等专用设备,大力开发深加工机械。支持威海印刷机、青岛瑞普电气等企业,加快发展胶印机系列产品。支持青岛泰发集团等企业,加快青岛物流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

(八)化工机械行业。依托青岛高校软控、双星机械、*豪迈、东营金泰等公司,发展轮胎成套制造设备;支持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墨龙、孚瑞特石油装备公司、九环机械集团、昌盛机械、明珠石油装备公司等企业,发展石油开采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系列产品以及海洋钻井设备。

(九)大型、重型成套装备。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南车集团四方车辆厂的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重载货车和中车集团*车辆有限公司的铁路运装罐车及零部件项目等。组织重点企业研发600MW以上大型发电、输变电成套设备;强化大型医疗器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支持*矿机集团、景津压滤机集团等企业,加快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的研制开发力度,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支持*华兴机械集团等企业,扩大大型石材加工设备规模,加快锯石污水处理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大型造纸成套设备、石油钻采输油成套设备、盾构隧道掘进机等。加快研发,加强联合,争取3年取得重大突破。

(十)基础部件及其他重点机械。依托现有优势,加快发展气动元件、液压件、密封件、标准件、大型精密轴承、密封耐热防腐高压阀门、核电阀门、水泵、风机、高档模具、大型铸锻件、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等基础部件;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重点发展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等。优化提升集装箱、矿山机械、试验检测设备、工业制冷成套设备、大型电站脱硫设备和环保设备等。支持*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核电装备国产化,重点发展AP1000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及相关产品制造。支持烟台台海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AP1000核电站主管道及核级锻件产品,争取在未来3至4年内核电国产化程度从50%提高到70%以上。

在加快发展上述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运用首台首套的鼓励支持政策,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营销手段,开拓市场空间。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开展重大装备省内自主化工作。对今后3年内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方案的项目,鼓励项目业主单位优先采购省内生产的设备。利用当前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农惠农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广使用省内生产的农业机械。

(二)加强协调指导,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支持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实施国家和全省的重大项目。推进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结构,避免结构雷同,防止重复建设。对国家倡导的企业兼并重组,可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或资金补助。

(三)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省机械装备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培育一批适应产业提升和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具备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吸引人才优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供应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提供贷款。外汇管理部门要充分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用汇需求,为省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成就

(一)国有企业数量及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吉林省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改制了816户国有工业企业和179家非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了整体改制到位、企业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简称“四个到位”)。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也实现了同步增长,企业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2871.4亿元,上升到2010年5623亿元;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69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691.56亿元;利润的数额也是逐年成倍增加,从2002年的72.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0.7亿元;实现利税数额从2004年的293.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19.76亿元。

(二)企业偿债能力逐渐增强

为使改制企业债务处置进展顺利,专门成立了化解改制企业金融债务工作领导小组,在吉林省内建立了10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企业改制债务,省财政也十分支持,特意拨付4.9亿元作为资本。再加上金融机构的支持,改制企业共化解金融债务74.5亿元,财政审批豁免228户企业财政性债务8.8亿元。

(三)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逐步下降

截至2010年末,只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了50%以上,2002年比重近乎100%的烟草制造业,到2010年比重已经下降到36.6%。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省直44户国有企业实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了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授权经营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同时,对一批国有商贸、交通企业实现改制重组,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五)积极推进了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长春市、四平市、白山市已被列入国家试点城市。吉林省选择了省一建集团的2户厂办大集体企业作为省直试点。辽源、白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积极稳妥地进行。

(六)“国退民进”效果显著

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非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中,2002年国有企业的总产值占全部的比重为37%,到了2006年下降为16.6%,下降幅度很大,2010年比例又下降了3.5%;而股份制公司在2002年其总产值占全部的比重仅为2.17%,2008年竟上升到了54.4%,上升速度极快。由此可见,股份制公司在吉林省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七)同辽、黑两省相比,改革效果显著

2008年辽宁省国企数量是吉林省2.51倍,工业总产值是吉林省的2.03倍,2009年辽宁省国企数量是吉林省2.16倍,工业总产值是吉林省的1.97倍,2010辽宁省国企数量是吉林省2.08倍,工业总产值是吉林省的1.97倍,说明自2008年开始,吉林省国有企业绩效有了显著提高,优于辽宁省;从黑吉两省的国有企业数量比和黑吉两省的工业总产值比的数值比较来看,同样可看出吉林省的国有企业绩效优于黑龙江省。

二、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国企改制不够深入,改制后企业效率低下

随着国企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有企业个数在不断的减少,股份制公司的个数快速增加,截止2009年,股份制公司数量为4137家,国有企业数量为186家,为国有企业的22.24倍,股份制公司的工业总产值为5380.36亿元,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342.89亿元,仅为国有企业的4倍,这种悬殊的差距表明股份制公司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速度没有其企业个数速度增加快,充分说明同国有企业绩效相比较,吉林省股份制公司经营绩效并不高。

(二)国有企业规模不经济

政府坚持对国有企业的规模结构做出调整,利用“抓大放小”战略,但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规模增大并没有带来国有经济绩效的增加,即吉林省国有企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

(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仍然很弱

2010年,吉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税率是16%,资产负债率却高达59%,因此企业除去偿还银行债务利息并没有多少剩余。同时,许多企业都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全省企业的管理费用从2005年增加的5.77%,到2007年已经增加了19.55%,在2010年增加率达到30.76%。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根据调查统计,全省的改制企业有将近60万职工,其中5万人办理了退休,其余的基本都终止了劳动合同,仅有不到20万的人选择再就业,仅占下岗人数的30%。因此,目前吉林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截止至2010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2.12%,第二产业为51.99%,第三产业为35.89%。

(五)企业退出过程中高成本约束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吉林省国有工业企业大多集中于资源型行业、机械行业中,这些行业的资产专用性相当强,企业要想实现改制就要支付高昂的“沉淀成本”。

(六)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成本过高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减少数量和比例都是惊人的,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减少的比重均超过90%。减少比例超过50%的有17个行业。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成本相当高,但社会保障体系却不够完善。

三、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成因

(一)政策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完善

从政策层面看,吉林省国企改革所采取的方式为以政府主导,全面的强制性制度变更,其改制的进度受质量和官员考核影响。为了能够尽快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鼓励用尽量短的时间解决产权和人员的矛盾,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很难平衡效率与公平。由于国企改革涉及到的方面太广,内容太细,很难在一定时间得到彻底解决,势必会产生一些人的利益受损,从而导致内心不满,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二)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不规范

在具体实施中,迫于政府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产生了许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部分地区一味的追求速度,而简化了程序,忽略了细节,没有按部就班的执行政策法规。其主管部门也存在监管不力,审批不严格的行为,甚至也出现了企业职工民主参与程度不够,从而引发了不经济和腐败问题,最终导致职工利益受损。究其原因,从客观原因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其中仍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从主观上来讲,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法律知识,对政策的认识不足,没有完全把握国家的精神实质,贯彻不到位。

四、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对策建议

(一)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加强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效益评估、重复项目的调整、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及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企业集团内部规模结构的合理化,以提高国有企业效率。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高额改革成本

国企改制费用昂贵,一方面要保证所有国企改制收益统筹使用,建立国企改制专项资金,不得挪为他用;另一方面应广开改制费用的筹措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资源,比如土地资源、国有资本和股权转让以及招商引资、债务处置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减少企业压力。

(三)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

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吉林省内长春、四平、白山成为试点城市,要领先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其他的市(州)以及长白山管委会首先制定改革方案,完成一些前期的基础工作,等待国家再次指示。做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一要严格管理,规范执行;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改革资金;三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多形式推进改革;四要为职工解决劳动关系转换和养老保险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李军国.吉林省国有企业改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才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博弈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