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师美术理论教学 弊端 教师素质 基础理论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ZK12030。

美术理论 (art theory)即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学术界通常所指的是狭义的美术理论,它在我们日常的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原理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我国对“美术理论”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在我们日常的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有教学和研究实体,却无教材无规范(技法理论除外),使得高师美术教学中一直无法科学地进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弊端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

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缺失应该追溯到初高中的基础美术教育阶段。我们清楚地知道我国初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美术审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好多学生选择美术等艺术专业都是这种严峻形势下的迫不得已。那些“偏科生”和“差等生”为了寻求圆自己大学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紧紧抱住了美术这根救命稻草,于是便开始了疲于奔命的专业技术突击。这种对我国的高考来说行之有效的美术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纯技术的素描、色彩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众多的学生成为对美术技能一知半解,对审美却一窍不通的技巧生,这也就为以后的美术理论教育留下了隐患。这种病态畸形的美术教育将学生带入了一条名不符实的不归路。机械的技能训练,不但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的厌倦心理与日俱增。

更糟糕的是一些打着美术学院招牌、聘有著名专家和教授、甚至是高考阅卷老师上课的种种带有欺骗性的画室的培训。那种放任松散的管理,不但使学生厌倦理论课的学习,而且使好多学生染上了抽烟、酗酒、打闹、上网、早恋等不良恶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质,致使好多学生即使进了大学也是一些问题学生。如好多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诚信、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我们不难想象那些课堂上呼呼大睡、津津有味地吃着小吃、乐此不疲地玩着游戏、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学生能真正学好艺术。

“美术专业成了高考的一个低洼地,文化成绩低的考生像流水一样流向了这个低洼地。文化程度低不仅影响学生进校以后的学习,而且也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1]而这些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当今以功利为主的基础教育,笔者长期以来担任高校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深深体会到了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之难。那些一味沉浸在技能训练的学生已经不擅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对于稍有深度的理论问题,大多数学生无心也无力去探根寻源,艺术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美术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基础又往往是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为前提的。由于美术理论知识广泛涉及到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又恰恰是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和最头痛的东西。难怪现在的学院教育培养不出天才,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具备培养天才的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越来越多的高师美术院系都认为学生文化素质的低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师美术院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了制约美术师资的瓶颈,主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状况。”[2]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美术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提高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更要夯实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基础。

陈旧观念的严重影响

“由于我们的教学惯于固定的技术训练,并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的灵性与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由于文化修养课的薄弱,观念探索的缺乏,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于是学生艺术探索的兴趣往往表现在材料技法领域,或只专注于在形式语言上,他们的创作常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乏新颖而充实的文化内涵。”[3]由于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老的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作用,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理”观念的影响,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学中理论课始终处于倍受冷落的边缘地位。首先,从对美术理论的认识来看,就存在严重的误区,上至主管教学的领导老师,下至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普遍认为理论课不是专业课,所以把此看做可有可无的点缀和令人头痛的负担,这种错误的观念引起了一系列错误的后果。从整个专业课程比例来看,理论课相对于技法课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大多数院校为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地压缩理论课的课时。而这种教学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既无法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如果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充分体现了教育导向的错误的话,教学方法和观念的落后是学生对美术理论课失去兴趣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上文已经提到,美术理论课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涉及到庞杂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合理进行学科交叉学习,仅仅停留在概念、原理、作者作品、价值意义等狭小的范围的学习,美术理论课将落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教师教学的大而化之,学生学习的一知半解,理论课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必须认清“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艺术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 “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而是把艺术放到一个广阔的关系之中,把艺术还原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充分接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5]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美术理论课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会如何在掌握美术史料、史实的基础上,思辨历史,重解历史和批判历史,并以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美术理论教学的关键”。

“我国艺术培养模式和艺术教育体系使专业化越来越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人才的来源上。如果走不出‘技术至上’的认识误区,理论课将永远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只是艺术观念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已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和前途”。[6]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一个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形象。关于美术教师的素质问题许多著名的教育研究者如蒋荪生、常锐伦、尹少淳诸先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作为高师美术理论课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包括美术史论、艺术哲学和美术教育理论和科研的能力等)和教育科研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广泛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精彩生动地给学生讲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然而,就笔者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我国目前高师美术理论教师恰恰缺乏这样的综合素质。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大势的影响,许多高师美术理论教师从思想上轻视专业理论课。体制的缺陷、学生基础水平的低下和教育管理的失误,使担任美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失去了信心和陷入一种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并不专业,因为他们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系统深入地掌握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理论教师知识面的狭窄,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不能有效统整和广泛联系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讲解,致使理论教学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空洞乏味的境地。

参考文献:

[1][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4.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园林美术课程 教学改革 面向园林

《园林美术》是风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较强,由于学生没有系统的美术基础,因此普遍觉得难度高,如何从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基础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根据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围绕如何将教学理念切实地转化为教学行为,以风景园林为方向开展面向园林专业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面向园林的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园林教育的任务是大量培养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园林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园林背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从学生想学什么,怎么样能学好的角度出发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1.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描绘园林景观的教学需要依次展开,包括:园林素描、园林速写、装饰色彩、园林景观手绘等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模块采取取长补短、技能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原则。

“园林素描、速写”以风景园林为主要描绘对象,从简单风景写生开始,由简入繁地过渡到复杂景观园林铅笔素描、速写。此教学环节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基本的造型技法;体现速写线条所形成的点线面的长短虚实、疏密节奏的变化规律;提高对特定场景快速而概括的主观处理能力;培养对景观结构体面转折的理解与设计表现能力。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色彩基本规律知识,从小画幅的园林装饰色彩练习开始,逐步掌握色彩基本关系的设计表现和对色彩基本技法的深入研究。在这一教学环节,在培养装饰色彩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设计画面色彩整体关系在“基本装饰层面”上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园林景观设计手绘的教学奠定相应的装饰色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法保障。

“园林景观手绘”教学是对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和整合,以不同场景氛围的园林景观为主要描绘设计对象。采用铅笔、钢笔线条和设计色彩装饰块面相互结合的形式,强调对画面整体性色调的把握。教学环节紧扣园林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不断提高画面基本设计色彩的主观性的概括处理能力,以简洁而快速地强化对美术基础与园林设计专业之间在审美和技法方面内在联系的认识,切实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具有园林专业特色的重要美术基础。

2.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围绕着园林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其主要内容基本如下:

(1)示范讲解——范图分析与课堂示范相结合

在各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中,着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范图联系园林手绘甚至园林专业设计的需要,就构图造型、结构透视、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以使学生有一个相对感性而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教学中的范图分析讲解显示了极为显性的启发意义,为学生分析理解和认知优秀作品提供了感性化的参考标准。

(2)技法步骤——技法步骤与教师经验相对应

技法基础是保持学习兴趣和画好一幅画的重要保障,技法步骤知识是课堂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内外,在不遗余力地阐述和分析技法步骤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部分环节的讲解,教师要及时结合自身的作画经验对应比较、细致阐述,以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理论上的技法步骤,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途径,为园林美术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在基本技法上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读画摹写——模仿探索与研读分析相印证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作为课内与课外作业进行独立完成,作为教师则针对学生摹写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性评语。在示范讲解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全面地针对自己选定的范图研读分析,教师强调了对于铅笔、钢笔线条和色彩块面之间组合关系的研读分析与模仿探索,强调了对于园林素描和色彩结合互生的练习与体验。

(4)景观实践——实践写生和学生专业相联系

实践写生是检验或深入认识自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的重要方式,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之后,随即进行相应的实践写生教学。教师要求课堂内外的作业做到同步化,课堂写生和课外摹写之间的比照对应、取长补短,现场感受和摹写经验的对应思考,保障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事半功倍。

二、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风景园林专业的快速发展给园林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永远的挑战[1]。几年来的园林美术教学实践总结,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显示了园林美术专业性特色,加强了园林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了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谐了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基本关系[2]。园林美术教学满足了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的需要,尤其为更好地完成设计课程的徒手绘制设计图表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美术基础,为学生毕业后的园林设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工作基础。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49

[参考文献]

[1]樊保国等.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1.传统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理念的束缚下,美术这门课程在学校仅仅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没有被加入期末考试的考核项目,这种做法会严重削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就算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难以系统地接受美术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除此之外,美术生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所以美术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且创造性教育的匮乏也使得学生眼中缺乏创造性。

    2.教学目的不明确

    为了配合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高考上线率,高中美术教学中大量开设了色彩、素描等专业培训课程,却没有一门课程是针对于美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开设的。而文化生更渴望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久而久之,这种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充斥了整个教育界,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学生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往往是重文化,轻美育,要么就是重美育、轻文化。

    二、开展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课程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自信心,鼓励学生培养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目前高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个人体验,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将创造性教育贯彻到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体系中,深入探究新课标标准,敢于将创新理念加入课程中,从而提高美术学教学的成绩。

    2.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学习的基础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家关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课堂上提倡民主意识,给每位学生创造发表个人想法的时间。教师不仅扮演一名教育者,更多的是一名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一味地高高在上,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应使用传统的辱骂讽刺等方式进行教育,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做真正的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开展创造性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由于中国长期收到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仅仅将讲堂作为自己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他们没有意识到先育人再教书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讲解,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思想。这种做法即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还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将创造性教育的理念灌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入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新的事物。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此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并不局限于教师,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并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说的话题。

    4.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技能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创新教育 美术教育 创新型美术人才

【基金项目】201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2B047。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13-01

时代变迁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是生产劳动、是人类自身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同,是社会形态下的经济与知识以及教育的关系所决定。美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人才,问题是如何认识考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如何培养社会各个行业需求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必须考虑人才产品的“花色品种”、“适销对路”和实用质量。创新型美术人才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我就 21 世纪高师创新教育与创新美术人才的培养阐述几点看法: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具有。

一、树立现代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更新传统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必须明确以创新意识的指导思想。在理论教学中加强美术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等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美术综合素养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做到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统一,为学生发展服务,树立美术创新观,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设置树立新的教育观

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创新的教学理念。高师的教育及培养模式,有的是“重美术家”“轻教育家”的培养模式,高师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理论课。显然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难以适应我国今天社会形势。如今,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和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美术人才”。而现在的高师美术课程,有的偏重技能训练,过于专业化,不大讲究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学习。这样,只适合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相疏离。所以,完善课程设置,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及措施转变学生的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培养体系

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考虑不足,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缺少特色和个性,应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培养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符合了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美术专业的课程应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目的是加强学生美术理论修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新课程体系由于专业培养目的的不同,各课程所体现的任务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的综合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体内在联系,注意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构成美术教育的合力,促进整体教育效应的实现。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新世纪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利用好的、便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了解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去研究各种艺术信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发挥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环境、教学性质的不同,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主张个性发展与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不同个性观点和思维方式。尽管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很难充分地关注个体,但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 发挥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目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学生多元文化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创新能力的源头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是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在学习中实施创新能力有力保障。读书、学习应是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具有博学知识面的美术人才能展示多姿多彩的创新的个性作品,在今后社会竞争中也具有强劲说服力。重要的是,知识的储备能体现一个美术创新型人才的内功和后劲,所以,一个美术创新型人才应该把储备知识、更新知识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主要课题。那么,广博的知识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加强:第一、应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加强专业边缘学科知识学;第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不能囿于专业框架,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所说的那样: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对推进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美术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高师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单元教学;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日益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化”、“科学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工商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达到社会适应性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致命的弱点是过分受到一般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尽管近些年有些变化,但是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社会、与人、与工商业的密切关系,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上更没有摆脱这种教学的观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教育学院改制而成,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过去办学的痕迹和教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也基本如此,生搬硬套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课基本按照绘画专业的体系,素描,色彩,加上三大构成和各专业的设计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无论是什么专业,学制的长与短。简单地把绘画教学的体系应用到不同专业的设计教学系统里。教学过程也是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一样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章节来完成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设计教学是以市场为背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企图的。“设计”(英文Design)就字面上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意思。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和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便是人类依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地、创造性劳动过程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艺术表达的手段,更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不能只强调技术上的指导,而忽视意识和观念的引导。随着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被数码科技所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以及所有的表现技巧已经变得非常轻松,表现力变得越来越丰富。面对着这样一种变化,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确立怎样的评价体系。我想如果只是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过多地课时花在软件的学习上,这样必然会吞噬学生的思想,使之堕于思考。技术上再精湛,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设计师的高等院校不能等同于社会上的电脑培训学校,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更重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学习的能力,比教技法更重要。决不能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我们的设计思维,如果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软件技术的学习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是远没有必要的;而把全因素的素描、色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与迅速发展的设计教育事业大步相称。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提高艺术设计教学水平,造就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就难以成为现实。

二、由单元教学走向课题教学

我们现行的教学形式,一般都是采取单元授课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里,显然存在很多不足。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也是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等的交融,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同时又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由理论到实训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仅有一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多个知识体系要素、视觉审美要素和技术表达要素做背后的支撑,否则是无法实现理想的设计的,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专业理论能够综合运用。

艺术设计课程有着其自身鲜明的教学特点:目的性明确、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市场联系紧密。每一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时会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和设计要素、形式法则等。传统的单元制教学割裂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造成综合运用能力下降,学习效率下降。时代在变化设计观也在变化,作为艺术设计教学观念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和单元教学的形式,每单元过于独立显然是不科学的,运用课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灌输,与市场接轨我认为对当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失为一很好的选择。

三、课题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围绕该学科理论体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课题的分析、研究、实践,让学生在掌握该课题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艺术设计学科和其他的美术学相关学科不同,它是一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文化知识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又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阐述或盲目的加强理论深度,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遗忘也会提前。因此,在实践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课题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教学的体会,学生围绕课题探讨、研究,通过自学或讨论、调查、分析的方式解决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法,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同时透过具体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也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

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实施课题教学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知识、课题素材、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进行课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题素材、实践操作、评价体系等要素。

1、专业理论基础要素

所谓专业理论基础要素是指在该课题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并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该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表达方法、实用价值等方面。基础理论要素是课题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该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课题教学和实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可能对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完成了,而要碰到类似的内容却又束手无策,不能举一反三,会造成学生“一叶障目”,很难触类旁通。艺术设计学科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理论的把握要做到系统性、科学性,要做到与市场接轨。

2、课题素材要素

课题素材是建立在对该学科理论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提供具体的能够借以进一步从应用角度阐明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题素材设计的好坏。课题素材对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课题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合理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综合性。在一个课题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的相关知识,甚至科学、人文、政治、历史、经济等学科知识,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具体的课题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一种很放松的心态下,有目的地完成学习,课题要素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证。

3、实践实训要素

艺术设计课程课题教学的客观要素的再一层次内容是实践实训要素。艺术设计课程实践实训要素,旨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课题完成学科实践实训。设计学科实践实训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闭门造车,也就是把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己经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实践实训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做到实践实训难易适度、科学合理,让学生的作业实践变得有趣,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完成实践实训工作,教学活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J206.3

1.高职高专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色彩是所有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其中包括美术心理学、装饰色彩学、色彩构成、写生色彩学和设计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探讨色彩基本知识的学科,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主要还是培养学生色彩理论的概述、色彩的基本规律、色彩的调和、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和形体的变化体现出美感。教师在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色彩有一个科学的认知,通过理论支撑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目前国内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色彩和素描是各个院校所设定的基本考试科目,各个院校根据这两个课程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筛选录取。因此,在本科或高职高专前,为了提高升学率,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也是一种应试教育式的培养,教师几乎完全忽略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只纯粹的让学生进行技能上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技能上有一定的能力,而对基础课程的理论是一窍不通,甚至完全忽略基本理论和审美观念,在通过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考试被录取到高校后,这样教育的弊病就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沿用之前的学习方式,极其的轻视理论知识,认为只要能在技法上有所提高,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劳永逸。而很多教师也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分配比重也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技法却忽视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中没有理论支撑,有些学生甚至在学完设计色彩这门课程后,还不知道色彩三属性、色彩冷暖对比等一些基本常识,这对后续课程的培养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

2.设计色彩教学改革具体办法

2.1 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很多高校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技法上的能力,主观的弱化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首先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一定课时的分配比例,要求教师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对设计色彩这门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要对色彩的概述有一定的理解,对光色关系,色彩调和,色调的构成、色彩感觉有理性上的认知。并针对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强化学生对课本外知识的了解,真正让学生做到从感性了解的角度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

2.2 理论知识的实践培养方式

现今设计色彩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理解练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在教师讲授理论后才进行练习,往往练习时完全忽略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注重自身技法上的提高,这样的学习实践模式首先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模式,其次学生在练习中只依靠自己对色彩的感性认知,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在技法的进步上举步维艰。这也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相当苦恼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带入现实的案例,从现实的案例分析中引出色彩相关的专业知识,潜隐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度,在做实践训练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对案例进行复制或改革,这样学生就在进行案例分析或复制改革的同时,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3 针对专业的创作训练

一般来说,针对设计类的色彩课程研究方向上与造型艺术上的色彩课程研究方向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设计类的色彩在设计作品中有着“符号”的作用,为设计师向使用者传递着产品的文化价值。所以设计色彩的课程研究上,应该本着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态度,除了基础的色彩训练外,还可以增加各种的创意训练。在创意训练中,教师应该充分的给学生自主创意的平台,让学生在色彩的知识体系中自由发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如何将色彩的创意向好的方向发展,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使用的技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进行解决和提高。通过这样的色彩创意训练,学生可以在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也针对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学生得到了专门的锻炼,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对专业认知度得到提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互动的教学评测方式

设计色彩课程的评测方式,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评测,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设计色彩的课程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运用的把握,在训练中,应该注重学生使用理论知识的比重,而不是技法上的能力,评测的方式也可以多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自身作品的讨论、学生之间互评、专业之间相互评等评测方式,从侧面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评测进行项目的细化和多元化,主动的通过学生的作品去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设计色彩的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设计色彩的教学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勤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学中的短处尽早处理,不断学习新得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袁公认.设计色彩与创新思维[J].艺术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