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文化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1
关键词:汉字;创意;设计;图形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10-01
一、汉字图形创意的基础及对创意的影响
(一)汉字图形创意的基础
汉字字体自甲骨文、篆书、隶书、行楷到今天的印刷体,经历了由象形至象征,复杂到简单的一系列演变过程,东汉许慎将汉字的构造规律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种,谓之“六书”。由汉字的起源来看,汉字字形和字意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图形特征。
1.象形性特征
汉字多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象形性是指古人把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和状态抽象出来并赋予人的观念,使人能够望文生义。如:正面的人为“ ”,即“大”字,人头倾斜“ ”则为“夭”字,即夭折之状。汉字的演变保留了以形表意、形意结合的特征,现代汉字的图形化创意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汉字造字的象形性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表现。
2.会意性特征
汉字的会意性是一种将事物的概念浓缩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而演变成的文字形式。如“人 ”演变为二人相随的“从”字,其基本形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字意也截然不同。会意性文字带有指示性特征,利用汉字的会意性可以表现标志中一些抽象的逻辑思维含义。
3.形声性特征
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构成,以声读音以形表意。如“饱”、“刨”、“苞”都包含同一个声符,但由于形符的差异而代表了不同的字义和概念。对汉字形声特征的运用可以从形符入手,如“润华百货”标志将“润”字形符中的三点水替换为一串悬挂的灯笼造型,以表现“润华百货”生意兴隆。
(二)汉字形态构成对汉字图形化创意的影响
1.形态构成法的运用
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特征,运用形态构成法可以弱化或打破汉字本身的固有形象,把汉字中的“点、线、面”等基础造型元素从新的角度进行延展性设计,形态构成法的运用所产生的抽象联想,能为阐释汉字标志的主题提供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汉字的创意设计与形态构成设计规律有一定的契合,这体现在对汉字基础视觉元素及其形态组合方式的创作中。
2.形态创作的“循规”与“破规”
汉字标志设计中的形态创作大致归纳为“循规”与“破规”两大类型,其中“循规”的构成方式包括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最常见的重复构成是在一个空间内使用若干相同的形象作为基本形,再按照相等的骨架进行组合。重复构成结构简而有力,富有秩序的形式通常会使汉字标志产生一种和谐均匀的视觉效果。
二、汉字特定文化内蕴与创意产品设计
(一)上古神秘思想的遗留
原始巫术思维时代,是所谓“万物有灵”的时代,汉字的创造正反映出这种思想观念。“《说文》的‘灵’字或从玉,或从巫,并云‘巫以玉事神’。《说文》所记录的有关‘玉’符的语义场。‘灵’字同义异构所体示的‘玉’‘、巫’意象之间的替换流转,让我们可以窥见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缺乏客观的认识能力所导致的主观构想,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图腾崇拜。
(二)吉祥关好的精神情愫
吉凶、福祸、祥灾是人类很旱便已形成了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古往今来长久不衰的人生最关切的话题。早在古时候《周易·系辞》中就有“吉事有祥”的句子。
汉字图形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图形化特征,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汉字图形的创作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点点滴滴的收获不断总结,逐渐领会汉字图形的文化内蕴,传播中国汉字文化,彰显汉字图形的时代魅力。正因为此,汉字的创意字体才是纯中国化的风格。无论是建设创意字体主题公园、创意产业园区还是在具体的影视传播中。
参考文献:
[1]杭间.“六书”与中国视觉设计思维[J].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2
现以必修二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汉字与书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相关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多利用教科书中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初次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的指导,参照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以人民版教科书内容为主来思考教学设计并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二是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学无法一成不变。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教师所接触的每一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日益明显。就“汉字与书法”这一内容而言,三五年前的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字型的发展,而今天的高二学生不仅知道汉字字型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是自小就学习了某一种字体的书法。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完全可以找到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两个学生介绍书法家并展示自己的习作,效果一定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书法家、展示书法家作品,或许还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时也是可以很明确的。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3
【关键词】象形,形象感知,意义识记,渗透文化
汉字是一种体系严密的表意文字,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张志公曾指出:“不可小视汉字的‘形’所起的作用。尽管现行汉字已经不象形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形的作用”。[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记忆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字、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讲析字理。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达到1600—1800个,其中独体字约有230个。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就要紧紧抓住汉字的“形”,发扬传统识字教学中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还要注意加强对比、创设情景、总结规律。
1、图字对照,展示演变,重现汉字形象
我们知道,古象形字近似于图画,也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学生初学汉字,可以从象形字开始,因为象形字近似于图画,非常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识记。
即使有的汉字更加简化,但是它们的形状仍然与实际物体有相似之处。如月、日、雨、口、等象形字,这些字与自然界的实际物体相似,并且古今意义变化不大。我们可以将这些象形字的古文字写法与实物图片一起展示出来,学生图字对照,对字体的构造、涵义会更加清楚明白。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教师先出示口、耳、目的图片,再把篆文的口、耳、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知道这些字与所表示的事物有相似之处。教师接着板书篆文的羊、鸟、兔、日、月、水、火、竹,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学生兴趣盎然,在热烈的讨论中,12个生字的音形义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轻松地就学会了课后的“鱼、石、网、刀”几个生字。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将实物图片与汉字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从而欣赏汉字的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懂得了汉字的文化价值,提升了对汉字的欣赏能力。
2、动作演示,再现情景,深刻理解字义
由于汉字蕴涵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字形想象字的本义,这是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的好方法。特别是汉字中有许多字动感十足,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如“拿”“掰”“拜”等,即使是“望、”“瞧”、“眺”、“瞥”、“盯”、“瞟”、“瞄”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动作来显现。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的“拜”字时,我引导学生用动作演示,再现情景,达到了对字义的深刻领会——
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拜”字请学生认读;接着,又出示了“拜年”这个词语。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表演“拜年”的动作,要求其他同学边看边想:从他的动作中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我发现拜年的时候,我们的两只手要握在一起。”有的说:“我发现拜年的时候,人还要弯腰鞠躬。”这时,一个同学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拜’字,其实就是两个‘手’字。不过,左边的‘手’字变了,因为,人要弯腰,所以,左边‘手’字的竖钩就变成了竖撇。”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被他们飞扬的思维感染着。我激动地告诉孩子们,古人造“拜”字时也是这样思考的,并且出示“拜”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在观看中不仅了解了“拜”字字形的演变,而且对先人的造字思维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时,我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孩子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拜年呢?”同学们说给家长拜年就是给他们送去祝福,是对长辈的尊敬。最后又拓宽学生的思路,说出“拜师、拜访”等词语,进一步体会到这些词语都包含有尊敬的意思。
斯霞老师曾说过,“识字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要让学生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 [2]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地灌输,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动起来,在“动手、动眼、动脑”中理解体会蕴含其中的文化。
3、抓住形声,偏旁归类,感受造字规律
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一般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一般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形声字占90%。形声字就是在一个合体字中,既有表义的形旁,又有表音的声旁。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具有字形归类的作用。对形声字进行分析归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记字形,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字形和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
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而汉字的形旁多保留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宀部、广部、阝(邑)部多与家居建筑文化有关;衤部、巾部、帛部多与服饰文化有关;礻部多与祭祀文化有关……只要阐明其文化蕴涵,学生将会更容易理解汉字的构成,为学生正确分析、记忆、运用汉字奠定基础。
从形旁入手,可以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学会“望字生义”,这也充分利用了早期汉字来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这一特点。虽然现在汉字字形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很多字体上看出意义来。如 “树、棵、松、枫”等字,根据他们的形旁就可以得知他们都与树木有关;带“三点水”的字与水有关,如:湖、波、浪、海、溪、流等;带“虫子旁”的字多指昆虫,蜻蜓、蝴蝶、蚂蚁、蜈蚣、蚊蝇等都属于昆虫。
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汉字,看见声旁以后就会读了。如声旁为“喿”的“噪”、“燥”、“躁”等都拼作“zao”,声旁为“青”的“情”、“请”“清”“晴”等都读“qing”。虽然它们的声调不同,有些字有一点变化,但是大多数的字是根据声旁读音来读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到先人的造字智慧,而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参考文献: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4
下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介绍汉字来源及发展
训诂学从汉字的来源,从汉字的演变、发展上对汉字进行分析,加强留学生对汉字结构、形体的认识。比如分析汉字结构时,我们结合许慎“六书”的原理解释汉字的形体。“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会意,比 类合谊,以见指撝;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1通过[1]“六书”的理论分析汉字的造字理据,充分解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汉字本质特征的认识。具体看看“四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这里暂不作讨论):
1、象形字
象形字指用描述事物轮廓或形状的方法表示字义的造字法,可以通过字形看出字义。比如:日、月、火、山、水等,象形字的结构与其所表示的事物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通过通过图画式、实物式等教学方式展开汉字教学,将字形结构与图画、实物进行比照,使学生对该字构造和意义形成具化认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体的认识。
2、指事字
指事字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比如:上、下、刃、本、末等。“上、下”就是通过横线的位置来区别,长的弧线表示地面,在上面加上一个短的横线表示“上”,在下面加上一个短的横线就表示“下”。“刃”在刀的锋面加上提示符号,表示刀的锋利部分。“本”在树木的根处加上符号,表示树木的根本。“末”在树梢处加上符号,表示树木的树梢。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标记表示汉字的本义,加深学生对汉字字义的区分。
3、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声符和形符构成的,形符表示汉字的类属,声符表示汉字的读音。我们可以通过形符猜测出汉字的涵义。比如“氵”表示与水有关汉字,“火”表示与火有关的汉字,“忄”表示与心情有关的汉字。可以通过声符推测出汉字的读音,比如“功、貢、巩、攻、珙”这组字读音都与“工”相近。虽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类推,但是不能否认声符和形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展对外汉汉字教学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征,引导学生记忆汉字,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学习。
4、会意字
会意字即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这个新字的意义是由这些部件的意义整合而成 的。比如“休”,由“亻”和“木”组合而成,即人靠在树上休息,表示“休息”的意思。比如“林”和“森”,分别由两个木和三个木组成,通过“木”的数量来区别汉字的涵义,直观明了。比如“从”,由两个人一前一后组成,表示“跟从”之意。我们开展对外汉字教学时,就可以通过汉字形体的组合、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的本义,加深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2]。
二、区别形近字与易混字
汉字形体复杂、多样,有很多部件相同、相似的形近字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比如“木” 和“本”、“ 未”和“末”等。“木”和“本”,《说文·木部》记载:“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一横放在“木”字的下面,表示草木的根须所在。所以从字义上区别了这两个字。“末”和“未”形体相似,容易混用。《说文·木部》记载:“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一横放在“木”的上面,表示草木的树梢所在。而《说文·未部》记载:“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叶也。”“未”表示“味道”的意思,六月青果子的滋味。从字形上看,“未”是在木上加一小横,表示枝繁叶茂的样子。而未是用一长横表示树梢延伸到很远的样子,这样两个字就区别开来了。还有很多像“冫、氵,厂、广”,由于笔画的增减导致汉字的错误,还有一些像“土、士,贝、见”,由于笔画长短、曲折形近发生错误。[3]总之,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和易混字。我们要利用训诂学,从汉字的音、义、形展开教学,具体分析汉字的本义,让学生从本源上区分汉字形体,识记汉字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这些形近字和易混字。通过游戏、图片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汉字的印象。
三、归纳汉字形体及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归纳和总结,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汉字的意义,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以“木”字旁为代表的字表示与“树木”相关的涵义,如:李、林、森、杨等。以“氵”字旁为代表的字表示与“河流”相关的涵义,如:江、河、湖、泊等。以“礻”字旁为代表的字表示与“衣服”相关的涵义,如:衬、衫、袍、褛等。所以通过形体的归纳,我们还可以推测出汉字的涵义,举一反三,利于学生更好的识记汉字。
我们还可以针对这些特征对汉字进行归类的学习。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些部件的总结,加深对汉字的记忆,触类旁通,学习更多的汉字。高年级的留学生对汉字进行部件、字形的分析,展开深入的研究,对汉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训诂学的应用使留学生对汉字有了理据性的理解[4]。
四、了解汉字的文化和内涵
留学生不仅对汉语感到兴趣,对中国的文化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特别是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已经无法满足于单纯的汉字知识。通过训诂学,或者开展汉字的文化教学,可以更好地丰富课堂知识,更好地开展对外汉字教学。而开展汉字教学的同时渗入文化知识,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价值。训诂学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融合了中国的古老传统。教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融会贯通,灵活的组织教学。一方面,文化知识为我们的教学课堂增添活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以,语言的教学和文化的教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如果单纯的学习语言知识,是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你不能渗入的内部去理解语言的来源。而了解一定的文化知识,不学习基础的语言,也无法驾驭你的知识储备。所以,训诂学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起古与今的世界,将现代语言与背后的文化知识紧密相连,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汉字。
总而言之,训诂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汉字的形、音、义出发,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知识。以汉字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为新的切入点,提升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水平。特别是训诂学为我们开展高阶段留学生的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沟通古今,使留学生真正的掌握汉字、学会汉语。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M].徐铉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6:314.
[2]周祖谟.文字音训训诂讲义[ 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魏雪.《说文解字》与对外汉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4).
[4]董超旭、郭秋烨.现代汉语与训诂学关系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6).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5
1 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史介绍
汉字在我国就是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中最早且最广泛使用的文字,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及语言表达需求而产生的汉字。汉字在我国的发展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存在着不同的字体设计展现阶段。在我国的汉字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当时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的体会,在汉字的字体设计中也融入了不同的概念和元素,故此我国的汉字发展至今也经历了不同的字体,包括早期的图画文字,后来的在龟背上刻的甲骨文字,以及再后来发展到篆书、古文、隶书和行书、楷书、草书等,直至发明印刷术后逐渐也派生出来了各种的印刷字体。
在我国的汉字发展史中,甲骨文就是在商朝后期书写或是刻在龟甲以及兽骨上面的文字,至今安阳殷墟还保留大量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居多,可谓是中国汉字的鼻祖。汉字中的金文就是雕刻在青铜器皿上,或是铸造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篆书的产生式汉字字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篆书又可分为大篆与小篆。而汉字中隶书的出现,因其种类繁多而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故此有着很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在当时得到了很广泛的使用。汉字中楷书字体,由于笔画端庄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还被世人视为标准的字体。行书在汉字字体中也就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可以自由运笔的一种文字书写字体。在我国的汉字字体中,草书也被成为破草和今草,草书也有着今草、狂草、章草之分,它是沿袭了多种古文字的变化从汉代而形成的。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发展中,为了适应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需求,文字也开始向适于印版和镌刻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开始出现方方正正、横平竖直宋体,这是为了方便印刷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体汉字在百年文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扁宋、长宋和仿宋等多种宋体汉字的变体。并且我国的汉字字体在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又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黑体以及美术字等多种新的汉字字体。但是由于宋体字的使用会更加方便我国的印刷刻板应用,并且还适合于人们的视觉阅读需求,所以现在,我国的宋体字还是在出版印刷中主要使用的字体。
2 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历程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中,字体设计已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汉字是我国智慧文化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中国文化的视觉效果,汉字字体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做好汉字的字体设计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也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字体也就是汉字的文字符号的视觉形式类型,汉字字体设计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也衍变出宋体、仿宋和楷体等字体。在我国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字体的不同演变也是一种汉字字体的设计过程,是人们在设计思维中对我国字体设计的创新和巩固。[1] 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字字体在新时代下也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出现更多的汉字字体设计形式,使得汉字这个信息载体可以将民族文化保存和传递下来,并且使汉字字体可以更充分的融入各行各业中,汉字字体设计在商品经济中也得到更高的地位。
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汉字中的基本元素,汉字字体在设计者的创造思维中也展现了多样的变化,汉字字体设计在信息发展的今天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汉字字体设计者可以在已有汉字字体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更多的汉字字体以满足当今我国文化发展的需求,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有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民族文化和汉字文化共同发展传承。
3 国外的字体设计发展历程
在字体的设计发展中,国外的字体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可以从商品包装的字体设计中看出,字体设计在这个国家中有着广为迅速的发展。国外的字体设计中,不仅体现出设计者的广阔思维创新能力,还可以看到他们在字体设计方面与国家的文化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 西方国家的字体设计在追求美观个性的同时,也会将各自国家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文字的字体设计中,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将产品和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推广出去,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字体设计的创新。
在经济危机之下的外国产品经营中,我们从各个国家的产品字体设计中就不难看出,韩国以及日本的经济就在强调民族特色,在字体的设计中加入显明的民族特色,为产品的销售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不小的推广作用,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小的受益。在字体设计中加入对国家民族正面的设计,也将对国家的发展带来正面能量,在字体设计的视觉冲击中也必将给国家的商品经营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4 我国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了解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必将带动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和解决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3] 汉字字体的设计多是趋于表达象形字的方向,为保障汉字传递时的功能意义,设计师在对字体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融合心理上的感受还要结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样才能使汉字字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得汉字具有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视觉审美需求,使得汉字字体的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汉字字体设计时应更加关注。汉字是书写符号也是我国汉语文化的信息载体,记录了我国的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故此,汉字与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着多种的关系。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汉语基础上 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智慧总结。[4] 民族文化中的方言就比较多,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方便方言文化的保留,汉字在此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者,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字字体与民族文化之间,是承载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方便我们认识和查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汉字记录了民族文化也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5 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起来,有助于我国的汉字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也必将推进艺术平面的设计能力,下面就介绍汉字字体的设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应用。
汉字的字体设计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设计领域中,会因为不同的作用方式而体现不同的设计。[5] 在视觉艺术的传达设计中,对于汉字自提的设计就要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韵味,可以在设计字体时从形态的设计方式出发,从海报、企业标识、书籍封面以及产品包装等,来更好的推广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的字体设计此时也要多多的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
汉字字体设计在环境艺术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汉字字体中就体现出了很强烈的环境艺术。比如门的字体设计就可根据实际民族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出符合当时环境的汉字字体,使字体的设计体现出汉字的风格味道。
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漫设计领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汉字字体设计,以发挥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对于宣传和推广我国的动漫设计事业,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6] 毕竟在动漫中的字体设计模仿国外作品的设计元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动漫事业是极为不利的。
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在装饰设计领域,汉字的字体设计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作用,在装饰作品中会因为表达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设计展现。不仅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此时也要体现出民族特色才行,是装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当今的数字媒体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影视片头的制作上,更实用充分体现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态表现与影像结合的设计表现。汉字字体设计在这个新的艺术载体上,必将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这对推进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有着不小的助力。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服装设计领域,也越来以突出民族特性为潮流趋势,服装的纹样上也出现或多或少的汉字字体设计作品。他们将此作为品牌标识的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形式,这样的结合使得企业的发展之路更为长久。
6 结论
由上可知,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功劳,将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又能更加体现出汉字的表现力,使我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也是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将汉字字体设计的课程中加入民族文化的渲染和讲解,让平面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将民族文化运用与汉字字体设计的思维中,使我国的汉字字体设计更能体现出我国的民族特性,使我国汉字字体设计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书籍整体设计中的字体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 刘可为,李伟.现代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图形化趋向[J].南方论刊,2009(12).
[3] 李卉.图形化文字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J].运城学院学报,2010(05).
[4] 辛斌.漫谈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6).
汉字文化总结范文6
一、语音方面
1.汉语拼音字母共有24个元音,23个辅音。汉语属于孤立语。有四个声调。
2.韩语拼音文字共有24个字母。其中元音21个,辅音19个。韩语的元音可以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辅音分为松音、送气音和紧音,汉语无此分类。韩语属于黏着语,语音表现力相当丰富,没有声调。
二、文字方面
1.汉语的文字是汉字,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制的,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的标记系统单一、稳定。
2.韩语的文字是韩文,是朝鲜世宗大王召集文人根据汉语音韵于1443年创制的。在这之前,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借用中国的汉字。韩语是表音文字,夹杂少量表意文字(汉字词)。基本上以韩文为主,但一些正式场合、景点名称仍使用汉字,主要采用繁体汉字。
三、词汇方面
汉语的词汇比较稳定,韩语的词汇分为固有词、外来词和汉字词三部分,词汇发展变化比较活跃。尤其近年来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创造了很多新造词。另外,韩语中将名词、代词、数量词等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称作体词;将动词、形容词合称为谓词。其余的分类方式和汉语相同。
四、语法方面
1.语法关系汉语主要靠词序和词来表示语法关系,词序要求严格。而韩语是靠助词、词尾等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序的要求不是很严格。
2.句子结构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定语在前,修饰后面的中心语;状语在前,修饰后面的谓语。不同点是,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韩语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汉语表达的重点在前面,而韩语的句子重点往往在句尾。
3.词形变化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而韩语的动词、形容词有各种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4.时态变化汉语没有时态变化。韩语有时态变化,分为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分别用相应的时制词尾来表示。
5.敬语表达汉语没有专门的敬语法,主要用带有谦虚尊敬意义的词来表示尊敬。如:“您”,“阁下”等。韩语有完整、复杂、严格的敬语体系。可以通过词汇和语法两种方式来表示尊敬。词汇方式,是用有表示尊敬意思的词来代替没有尊敬意思的词。语法方式,可以通过加先语末词尾和终结词尾来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