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1.各科教师对实验教学必须制订总的和分学期的教学计划。并于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交教导处和实验室各一份。计划应分年级列出实验课题、实验类型、实验时间等。
2.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各科教学大纲、教材和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计划,制订本学期实验室工作计划。计划应包括实验室使用安排,仪器和实验材料的购置及仪器的检查和维护等。
(二)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教师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填写《实验通知单》,按规定的时间交实验室并检查所用仪器和器材的准备情况,试作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并划分实验小组,强调实验纪律,重视安全操作教育。
3.实验室按照《实验通知单》积极准备实验,使需要的仪器处于完好状态,备足药品和材料,检查通风、电源、水源及其它设备。
4.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巡回、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引导,及时解决,但不可代替学生做实验。
5.实验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小结实验情况,对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出讲评,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教学的评估和考核
1.实验开出率的考察统一使用规范表式,包括《年级学科实验登记表》(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填写);《学科实验开出率情况统计表》(实验教师汇总);《学校实验开出情况统计表》(实验教师汇总》。
2.对学生实验能力和技巧的考察以现场操作为主,并辅之笔试与口试考核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思维能力。
3.对学生的考察应坚持实践性、基础性、全面性、可行性及可信度原则。
4.对教师的考察除通过教案、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登记表外,还可用表格进行调查。
5.所有考察的登记表、统计表、调查表等,都应作为实验教学资料存入教学档案。
**第二中学
中小学仪器室管理制度
(一)仪器的存放要编号、分类、定室、定柜、定位。化学药品与仪器分开。室内要有防盗、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经常做好通风、防潮、防尘和整洁工作。
(二)建立健全仪器管理明细帐、仪器清册和统计报表,定期核对,做到帐、册、表、物相符。人员调动时要办理严格的接交手续。
(三)仪器的借用、报废要办理登记和审核手续。外借仪器要及时收回,并做好接交手续。
(四)教师使用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教学,应填写“实验通知单”,实验教师应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实验完毕将仪器完好的归还仪器室。如有损坏或丢失应及时登记、查找并及时报告,做好处理工作。
(五)仪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保养后归柜,并根据各类仪器的特点,定期有计划的进行维护与保养,使所有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六)每学期结束前,对实验室的全部财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对,处理好有关事项,及时完成各种统计工作,并要求上报和存档。
中小学校学生实验守则
(一)学生应重视实验课,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要认真预习,完成实验预习作业,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经老师批准方可进入实验室。未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 《1》
(三)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定组定位,按规定就座,不得随意换位。
(四)实验开始前,要检查核对所有仪器、器材、试剂是否齐全,名称规格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应及时报告老师。实验台要始终保持清洁,各物品应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五)学生要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如实记录,不得随意更改实验内容,不得随意动用室内其它实验器材。
(六)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有疑难时应请老师帮助,不得在实验室内随意走动或大声喧哗。遇有偶发事故时,应保持镇定,迅速报告老师处理。
(七)用过的火柴梗、废渣、废纸等不得随意丢弃,须放入指定容器中,如仪器损坏,应主动报告老师,以便妥善处理。
(八)公用仪器用过后,要立即放回原处。规定在原地使用的仪器,不得任意移动。
(九)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擦拭干净,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面,仔细检查酒精灯、煤气、水龙头、电源是否关闭,不得将实验用品及设备带出实验室。
(十)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结果和实验过程,不得随意臆造或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记录。
中小学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一)实验教学项
1.执行学校实验教学计划,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各项实验教学任务。
2.熟悉各种教学仪器的规格、型号、技术标准、工作原理和作用及维修方法。
3.熟悉学科全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注意事项;能熟练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4.按照实验教学计划或实验通知单,准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器材。实验完毕整理、清洗、回收入柜。
5.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进行开放性实验。
6.加强和各科教师联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教学仪器研制和自制教具活动。
(二)管理项
7.认真做好教学仪器的购置、验收、入库及登帐、编号等工作。
8.合理安排教学仪器的存放,保持教学仪器的整洁,创造仪器室内的良好环境,确保安全和教学仪器使用寿命。
9.负责教学仪器的维修、维护、清点、检查、借出、回收以及安全急救等日常管理职责。
10.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技术改造,严格执行仪器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仪器室的全面管理。
中小学校危险品安全保管和使用制度
(一)实验教学使用的化学危险药品必须贮藏在专用室柜内,不得和普通试剂混存或随意乱放。还要按各自的危险特性,分类存放。
(二)化学危险药品室、柜,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懂得各种化学药品的危险特性,具有一定的防护知识,并做到“五双”管理,即双人管理、双本帐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
(三)化学危险品室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桶、黄沙等,学校主管领导和专管人员要定期检查,节假日安排值班时,要把化学危险品室列为重点防范区。
(四)定期对化学危险品的包装、标签、状态进行认真检查,并核对库存量,做到帐物一致。
(五)使用危险试剂进行实验前,必须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教师领用危险品时,必须提前计算用量,填写《危险试剂领用单》,由专管人员和教师送取,不得让学生代替。「 2
(六)对实验中危险品的遗弃及废液、废渣要及时收集,妥善处理,不得在实验室存留,更不可随意倒入下水道内。
(七)危险试剂的管理和使用如出现问题,除采取措施迅速排除外,必须及时向学校领导如实报告,不得隐瞒。
(八)专管人员对化学危险品保管和作用的安全性负有全部责任。
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报废审批管理制度
(一)教学仪器设备报废的条件
1.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常规仪器设备22年、通用仪器设备同其它工业产品),无修复价值的教学仪器设备。
2.主要结构和部件陈旧或损坏,精度丧失或严重降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无法修复的教学仪器设备。
3.先天不足,又无法改造利用的教学仪器设备。
4.严重影响安全,继续使用会引起危险事故的教学仪器设备。
5.大修一次费用超过原值的50%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
(二)教学仪器报废的程序
1.低值易耗品,由实验室每学期汇总一次,列出品名、数量与金额,经主管组(室)负责人签字后报主管主任批准执行。
2.单价在20元以下的低值耐久品,如部分玻璃仪器、石膏模型、标本等教具,由管理人员提出申请,经组(室)负责人签字后,报主管主任批准执行。
3.凡属固定资产(单价20元以上,使用年限一年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报废,应由管理人员填写《仪器报废申批单》,再由教导处负责人组织有关技术、教学人员参加的鉴定小组,对淘汰报废仪器进行技术鉴定,经鉴定合理者,报学校主管校长批准,并由管理和财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最后报县(区)级业务管理部门备查。
4.不管属哪一级审批报废的仪器,,都应将原仪器上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拆下备用。
**二中加强实验室工作的意见
1、仪器室所有仪器均要编号,并分类定柜、定位存放;帐册健全;做到帐册、标签、实物三统一;仪器室整齐美观,环境干净卫生。
2、妥善保管仪器,严格做到仪器室的防火、防盗、防漏电等安全防范工作;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专人管理、维护和操作。
3、教师因教学做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借用仪器,应预先提出计划,履行借用登记手续,按期归还;教师私用或单位借用,经有关领导批准方可借用,任何个人不得长期借用。
4、自购或上级调拔的仪器,要及时编号上帐、入柜,并向教师介绍使用,不得积压。对已丧失使用和维修的仪器,要办理报废手续。
5、实验人员如有变动,应认真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应严格按照移交规定,按帐点物,逐一移交。
**二中加强实验室工作的意见
1、仪器要分类编号、入帐,做到帐目、标签、实物三统一。
2、仪器要分科分类存放,标签齐全清楚,陈列有序,按要求做好仪器防潮、防尘、避光等工作。
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要严格按照《危险试剂管理办法》进行保管。
4、一切仪器的领用、借出和归还,均应办理登记手续,并检查仪器的完好 情况。
5、仪器损坏、丢失,应由当事人填写“仪器损失处理登记单”,按有关规定处理。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二、教师阅览室应有完整的教师借阅制度,并有完整准确的图书登记表。
三、本校教师在阅览室借阅图书,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一学期。按规定日期归还,不得自行转借他人,愈期不还者暂停借书。
四、所有杂志(包括报刊合订本)只能在阅览室阅览,一律不得带出或外借他人。
五、凡是进入阅览室阅览读物的教师,均要爱护报刊、图书,不得在图书报刊上圈、勾、点、涂写或撕页、裁剪。
六、阅览人员要爱护室内公物,不得故意损坏室内设施,认真填写阅览登记表。
七、教师进入阅览室阅读报刊杂志时,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不得在室内抽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保持室内卫生。
八、学生不得随意进入教师阅览室。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影响雇员对工资问题看法的三个因素是‘他人’、‘制度’、‘自己’”。[2] “公开工资可以反映出管理者有信心管好工资系统,这会增加学区雇员对管理者的信任。”[1] “如何将工资方案告诉给雇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地传统和雇员数量的问题,每个学区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3] “对于在学区教育系统里激励高昂的士气,良好的工资管理所能够做到的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6]坎贝尔(W. E. Combell)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工资建议的提出:“学区的财政状况、学区的管理组织以及各类雇员所属的团体和协会。”[3] 边缘福利不断提高的关键原因是财政困难和不上税。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薪酬管理的基本制度如下。
一、 绩效薪酬的基本结构
根据与工作是内在相关还是外在相关,薪酬经常被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是涉及工作内在品质的雇员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东西,包括参与决策程序、增加工作自、增加职责、分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个人成长机会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外在薪酬包括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超时工资和假期工资,以及绩效工资,间接薪酬经常被叫作边缘福利(Fringe Benefit),通常包括劳动保护项目、进修假、带薪休假和其他服务项目。它们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二、 维持绩效薪酬有效的基本要素
在美国中小学,确保教师的绩效薪酬有效要注意如下11个方面的因素[4]:1、有效的教师评价程序;2、对实施绩效薪酬方案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3、学区董事会和管理部门承诺对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支持;4、制订方案时吸收雇员参与;5、教师接受并满意于方案;6、充足的资金;7、对所有达到标准的人给予奖励;8、绩效标准合理、公正、公平;9、对工作绩效的测量是有效的、可证实的;10、评价测量手段的运用具有客观性和持续性;11、促进学生学习。
三、 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有如下五个:1、确认岗位的重要性,即根据各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来确认其重要性,并根据各岗位的重要性的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最高价值和职责的岗位放在最顶端;2、学区之间的比较,将本学区的工资制度与其他学区的工资制度相比较,使其具有竞争优势,并尽可能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相当;3、岗位评价,由雇员和管理者组成的工资委员会合作确定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4、绩效激励,使用统一而公正的个人绩效评价方法和适当的个人记录系统以利于持续开展绩效评价;5、工资审查,每年审查工资方案,以确定雇员工资与其他学区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中的雇员工资保持同步增长。
四、 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三个:1、设置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中心办公室主管(例如联邦项目主管)工资、中学校长工资、中学校长助理工资、小学校长工资以及小学校长助理工资等;2、设置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学士学位工资、学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工资、硕士学位工资、硕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工资、博士学位工资、博士学位外加3年工作经验工资;3、设置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保管员工资、保管员主管工资、维修员工资以及维修员主管工资等。表1举例说明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具体数目[5](单位:美元)。
五、 使用基准岗位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使用基准岗位(Benchmark Position)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有如下四个[6]:1、通过工作说明书和工作分析程序,可以确定非教学岗位的种类,这些种类被组合进更宽泛的岗位群,常见岗位群有如下两类:第一类是办事员,如职员、打字员、高级职员、会计、学校秘书、行政秘书、学监秘书等;第二类是维修工和操作工,如保管员、园丁、保管员主管、维修工、维修工主管等。2、选择基准岗位的标准是基准岗位的工资可以与当地企业或其他公共机构里类似工作的普遍工资等级进行信度较高的比较。3、将工资调查的数据应用于基准岗位,运用调查统计中的集中量(平均数和中数)以及差异量(四分位数)选择主要工资表中最合适的类别作为基准岗位。4、将预先确定的基准岗位作为参照点,运用于每个岗位,根据它们的技能关系,决定它们的工资序列。
六、 工资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工资扣除的常见种类和相关程序如下:1、所得税扣除:美国政府所得税要求每个雇员签署一份免税证书,用作所得税扣除数的基础,通常考虑的免税情形:单身、已婚、年龄超过65岁、残障等。一般情况下,这个证书必须提供以下六个信息:第一、全名,用以识别;第二、雇员社会保障号,这是识别工资税收返还和雇员记录卡(卡上需要雇员亲笔签名)所需要的;第三、具体地址,包括城市、州或行政区以及其他确切的邮政信息;第四、减免申请,根据免税证书,学区必须减免每个雇员的所得税;第五、新雇员申请的免税证书在第一次发工资时就有效,而且一旦向学区申请之后就一直有效,除非有新的修订;第六、雇员可以随时申请对减免证书进行修正(即增减项目),修正情况通常反应在下个月的工资单上。2、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如下:第一、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有以下三种情况:政府针对所有雇员所作的项目、专门限于持证人员或无证人员的项目以及商业保险项目;第二、一些学区允许持证人员参加上述三种项目,一些学区则根据学区董事会、某个管理委员会或者法律决定只允许教师参加其中的一种;第三、扣除通常基于总收入的固定比例。3、法院命令的扣除:第一、鼓励雇员保持良好的个人财务状况,以免发生法院命令扣押、留置或破产等其他扣除雇员工资的问题,如果这类事情的发生是由于雇员的疏忽或者善意错误,那么就应该给雇员纠正的机会;第二、在法院决定扣除雇员工资时,必须审核如下六个信息:原告或债务人的名字、扣押令发出的日期和学区收到的日期、扣押债务的数目、法院的开支,建议与法院共同商定、扣押令上要求到期应付的款额、所允许的将债务偿还到法院的天数;第三、学区接到法院的扣押令后,应该给雇员一份扣押令副本,这样,雇员有可能得到一份“减免表”,从而减少扣除工资的总数;第四、当要求扣除高额债务时,学区不会接受原告或被告的律师或债务人的要求,除非法院提供书面文件,说明其愿意为最初的扣押令负责;4、其他扣除:这里只介绍五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通常被认为是边缘福利的工资扣除情况:第一、健康、事故和医疗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二、人身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三、会员费用的扣除;第四、信用合作社的扣除;第五、社区基金捐赠的扣除。
七、 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的基本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有如下八个基本程序:1、确保获得雇员的满意和支持;2、证明建议的合理性,常用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其他学区教育系统和私营机构的工资表,另一个是上次工资增长的信息,并说明与专业人员得到的工资相比该建议能否保证非教学人员所期望的工资增长率;3、尝试将建议作为对所有雇员一揽子方案的一部分;4、通过咨询公司来处理有关社区通行工资增长率的数据;5、强调非教学人员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6、说明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事会的财产,保护学区的投资,吸引董事会成员关注事务管理;7、使董事会认识到非教学雇员对社区生活的价值以及他们将影响到社区是如何看待学校的;8、强调学区教育系统在商业和经济层面对社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褚宏启,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1).
[2] Paul S. Goodman , An Examination of referents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2 No. 2, October 1974,170~195.
[3] Charles W.Foster,ed.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A Handbook for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 Chicago,Research Corpo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1969,P39-40、45、59.
[4] Glen H. Tecker,Merit Measurement and Money:Establish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Programs,Alexandria VA: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1985,14.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独立院校办学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均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那么如何顺应社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基于此,作者在加强独立院校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实践教学整体优化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给予充分的投入与建设,其管理工作在各项教学管理中的滞后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学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己初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实践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并且因为大部分工科试验都在母体院校,做实验时还需乘车前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工作方面,实践教学的革新缺乏系统和长远的筹划,实验、实习等环节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方面实施改革的力度、深度远远不够。独立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依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的效果与培养计划所要求达到、以及社会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差距甚大。
实践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如对管理体制的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革新,教学质量监控乎段和方法的尝试等,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客观条件制约等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改革依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计划和科学的改革思路。制定规划即是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改革进程。应研究实践教学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合理可行而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独立学院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应以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为指导,根据学校或所在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做,要做到以培养企业、公司所需的人才为目标,并且能够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能力。(2)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做到贯穿始终。实践教学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保持四年的连续性。按照组成实践教学的环节,从目标、内容环节、管理等方面去科学的构建。注重增加其内在联系,使其互相关联,具有连续性地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3)规范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学院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应有一位院领导专门负责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4)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分层、分阶段来构建,并且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是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调控使之达到最优状态的管理和方法总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不断纠正偏差以实现教学目标。
3.1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构
由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室等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与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检查专家组和各系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奖惩办法。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召开研讨会进行专家会诊,并且把相关问题反馈给教学质量监控行政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
针对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教学安排不如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在每学期开学后,由学院教务处统一汇总该学期各系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情况,组织各级领导、教学督导组专家开展听课制度,专家随机听取实验课并评议打分,并抽查学生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同时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给实验教师评议打分。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因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为期较长且时间较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阶段检查、答辩抽查、抽查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开展全程质量监控。其中要特别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的检查,并通过深入各系开展中期检查,加大答辩抽查的力度,进一步严格过程管理、答辩程序。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假行为抽查新机制,对各系按1%-2%的比例随机抽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文稿,对于有作假行为的论文应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学院论文作假行为实施细则》处理。对参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学生,由学院聘请专家按1%-2%的比例随机对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审;严格掌握标准,对不符合及格标准的,坚持不予及格。
3.3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奖惩制度
建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调查表,定期向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网上问卷调查,或者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常规或不定期的信息收集制度获取教学质量评价信息。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采取四种评价方式,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部)领导评价、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对应每一种评价方式设置相应的评价调查表,通过综合四种评价结果得出对该门任课教师的最终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校内工资奖励等挂钩,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即对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生、专家、领导一致好评的应予奖励,如评选教学名师奖、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倾斜政策;对于教学效果确实较差,学生、专家普遍反映不好的由学院教务部门通知到教师本人,如经一个学期表现仍无改变者,学院会将其调离相应的实践教学岗位。
3.4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对于建立高效、合理的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对于反映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重点跟踪检查,并将反馈结果告知教师本人,促进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得出结果,并拟在评价网上设置三级查询系统,校长可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教师本人只能看自己的评估结果,对教师有一个隐私的保护。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做到提高和改进。
4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合理定编,配足配齐各实验室的教师、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要制定措施,鼓励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到本科教学实验室工作,鼓励教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实验教学,逐步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系部要采取激励机制,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人员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将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关处分。
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独立院校应该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提供“双师型”培养的道路。“双师”需要动态管理,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方式和措施,积极探索开放式“双师型”兼职教师聘用的软性机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
1)增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从行业性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资源;从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目标。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小学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教学质量;分级管理机制;权力制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12-03
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体系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是否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取决于它是否有过硬的产品和优良的质量。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质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不同于普通企业产品的另一套评测机制和运行体系,它是考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首先,高等教育的“产品”(接受教育者)的成果,并不会马上直观地在市场之中显现出来,它需要有一个时间段,方能显现出结果。从高等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来看,它是为了生产或培养推动社会大系统运行、前进所需的各个层面的专门人才的,在教育“产品”(接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大系统之后,并不能迅速判断出这个“产品”是否合格,它需要经过一段社会实践的时间后,才有可能显现出来。例如,某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寻求工作职位时可能拿出厚厚的一打各类的考试级别证书,但是,这不能证明他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质量就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或者说可以承担这一工作的能力。所以,高校教育同其成果之间出现了时间差,使得需求市场若要对当下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十分困难。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景出现:以某一成功名人毕业于某高校来说明该高校的产品的成功率和教学质量的优良率,其实,这两者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评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抑或说在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的差异。我们知道,在一般的市场体系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常常会出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生产者占有主动性,而选择消费的消费者无法真正确认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资料的真实程度,因此,这种状态消费者可以依赖或通过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管、评测。然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如果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即“教”与“学”之间的信息盲点和观察视角的不同就极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情况发生。教育活动在“教”与“学”之间应该是一种引导、沟通、参与的循环活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正因为接受教育者无法独自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鉴别、评价,所以就必须尝试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评测体系,才能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质量运行。最后,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和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科层性人才,即在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态中,接受教育者应该是具有健全的道德操行、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以及应对社会要求的能力,这些都是接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这个大生产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它使接受教育者从个体的自然状态到理性的社会存在状态。对于社会自然的个体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秉性、天赋、接受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等因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无法仅仅凭借接受教育者的某一个方面(知识水平)或某一个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加以评判,更应该注重基础与提高、懵懂与理性、接受与应用等方面,着眼于具有普适性的诸多方面的综合程度的提升。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涉及到“教”与“学”、“学”与“用”等方面,在实践中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复杂而多样的评价体系。综合上述高等教育中的诸多因素,使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质量评测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特殊的困难。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回避了这些困难,然而,就现阶段的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体制、高校自身评测制度来看,主要的依据依然是以教师配比数量、高中级职称比例、学生就业比率以及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教师科研指标等量化的数字为基础,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则缺少必要的柔性思维。
二、高校管理层级的“委托-”机制
在高校的管理层级中,一直以来是以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模式,然而就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态的变化——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招生名额的不断增加,原有金字塔模式的高度集权管理形态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转变以往的管理思维和办学模式,逐步把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态向各个子系统(二级学院)位移,实现从集权管理到“委托-”的分级管理制度转变。所谓“委托-”关系,是一种由杰森和麦克林(M.Jensen & W.Meckling)所定义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即“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面对愈加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委托-”的分级管理机制比照以往的高度集权具有科学化、细分化的优势,更为符合现实中高校体系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在以学生为本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级(校、院)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消解了以学校为管理核心的集权弊端,显现出管理科学的原则和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拉近了校、院之间的距离;其二,在分级管理体系中,校、院的主动性更为趋向合理,一方面明确了校、院分级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调动起了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院处于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教学核心地位,在以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框架中和分级管理模式下,学院可以利用自有的管理权力具体制定和优化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资源分配,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减少重复设置、投入的数量,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然而,在看到分级管理机制的优势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随之产生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分级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在分级管理的模式中,校、院之间各自找到了平衡点和利益点,在二级学院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利益之后,使得原本一元化的非经济指标被打破,例如在校级管理硬性量化指标的框架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作为具体执行教学任务的软性要求(教学质量、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等),因此,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求一级管理层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量化指标,同时建立起严谨的监督机制,如何解决二级学院在经济利益目标与非经济利益目标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分级管理机制的重要问题。其次,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目标函数的不对称。在这二者之间,同样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不具同等信息共享的两个主体,高校作为人的身份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是一目了然的,作为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中办学主体的二级学院有着更为明显的信息优势,在实行“委托-”的分级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出现上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说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如何平衡好各自的期望和目标问题。由于市场化的社会趋势使得高校日益感到生存的压力之后就有可能让高等学校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三、“委托-”分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委托-”分级管理机制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所关心的是,在实施分级管理机制的同时如果不能解决上述矛盾,必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既能使分级管理机制有效地运行,又能够以此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简而言之,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既不能完全依靠数模的量化指标加以评测,也不能仅仅依靠校级管理层面的行政手段,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一种综合性的长效的机制,笔者以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信息公开、透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本措施。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个高校为信息源基础,建立一个全面的网络公示平台,把各高校的评估数据与评测结论予以公布,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完全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中,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在高校内部实行专家管理体系,以此平衡高校的行政权力。在教育体系中,学者、专家比之于行政权力更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在校、院各级管理体系中建立相应的专家监督体系,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准来监督、管理日常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有效地在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掌握更真实的教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为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提供可行性建议。第三,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跨专业选修制度。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壁垒森严,接受教育者只能按照高校计划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接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因而,在保障基本教学秩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接受教育者跨专业选修并最终实现高校之间学分互换以及国际高校之间的学分互换,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行分级管理机制的大环境下,提升教育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