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成了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双师型”教师至今尚无权威的政策定义,其概念的意义仍然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面对“双师型”教师这个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以及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制定、资格认证办法、管理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建树,这些工作大致以2008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标志是吉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吉教职成字[2008]12号),由此,进入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的新阶段。

一、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

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主要是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地市级及其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路大军推出一些本质相近、表述不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有研究者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出“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三种代表性的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教高司[2000]49号)提出的高职高专“双师素质”教师条件,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视为最早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但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行政标准”不能简单地套用。

不过,一些县(市、区)和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从工作需要出发,先后出台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比如吉林通化市,就在2007年出台了《通化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细则和办法》。由于这个“认定细则和办法”比其上面的吉林省《关于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出台更早,所以其附注中说明:“如通化市‘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审条件和上级的条件有冲突,以上级部门条件为准”。

(二)“双师型”教师的“院校标准”

“院校标准”原来是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双证书一体化”[2]职教师资的培养标准。如今“院校标准”的涵义已经超出这个范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纷纷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状况,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校本培养、岗位成才的模式和机制。

(三)“双师型”教师的“学者标准”

研究机构及专家们确定的“学者标准”主要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起决策咨询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参考意见。它们只有在形成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行政标准”一列。

上述种种“标准”的面世,一方面是满足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职教战线对师资队伍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因为标准不一,容易产生评价失真、操作失序、导向失误的现象。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的制度建设

进入“十一五”以后,各省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力度,2008年12月,吉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此后,重庆、安徽、江西等三省(市)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了本省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启动了省级“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

在我国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责任。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进行相关认定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在制度设计的问题上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强化其规范性、科学性的同时,兼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标准

吉林等四省区制定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大同小异,其共同点是都要求具备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其不同点大致体现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级别要求、职业技能水平取证范围等三个方面的差别上。

以《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为例:“双师型”教师有五项要求:一是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要求,应该达到中学二级教师或助理讲师以上资格;二是职业技能要求,2011年是“略高于中级工水平”,2012年改为高级工标准;三是专业教龄要求,必须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四是企业实践要求,近五年内有1年以上企业(或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五是“双师”素质提高要求,即经过省级“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或国家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

江西省“双师”素质专项培训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培训与“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资格复审等相挂钩的机制,以此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制度。二是培训目的着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按部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有关专业所对应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进行。三是实行培考分离。培训教学完成之后,教育厅委托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进行相应职业(工种)高级技能考核,合格者由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颁发相关职业(工种)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

上述“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当中,教师资格及职称的要求、素质提高培训的要求等,强调了教师的资质及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实践要求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教龄的要求则意味着“双师型”教师的养成需要一个依托职业教育机构,通过专业技术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双师型”的标准说明:从一个普通的专业教师到“双师型”教师不是一种简单的转换,不是中等职校教师拿了一个技能等级证书就变成“双师型”。“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职教师资素质的要求,表明他们经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实践训练,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如果缺少了这些条件,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沦为“双证型”教师了。这些要求“既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区别,又能将职业教育教师与工程师、技术员相区别,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职业技术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因此,“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必将对职教师资队伍整体建设及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工作程序一般有几个环节:先是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初审并公示;然后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学校上报材料后复审并汇总,上报省教育厅认定;最终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认定,对符合标准的教师,认定其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予以公布并颁发证书。各省省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也有一些差别:一是省属中专学校只要经过学校初审,然后报送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二是安徽省的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省级“双师型”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局审查并认定,然后报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三是重庆市“双师型”教师资格是一个包含初级、中级、高级的系列,认定工作有一个“分层评定、区域管理”的模式,初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各个区县负责,中、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由市级管理部门负责。

吉林省在2009年进行了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其后间隔了一年,2011年才进行第二次认定。重庆市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安徽首批中职“双师型”教师名单是在2011年向社会公布的。江西省2011年初出台了有关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的文件,并据此在2011年暑期和寒假举办了两期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提高培训班;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相关的认定工作安排在2012年进行。其他省份也依照一些条件,进行了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登记与统计工作,但没有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统一发证这个程序。

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中职“双师型”教师标准,并据此开展相关认定工作,是一项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性建设。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应该达到5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职教师培训、新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聘请三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专职教师一般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熟悉职业教育教学业务,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在我国以学校教育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始终是职业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实现“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的目标,必然要立足于现有的这支职教师资队伍,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引导他们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作自己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在优化师资队伍内部个体成员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

就新教师培养而言,在“双师型”教师标准基本明确之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该以此作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标准相一致的原则,基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的科学论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考核要求等各方面,全面重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诚然,“双师型”教师属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难度大、周期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育只是打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决定了他们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定位。

兼职教师是构成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断推进以校企合作为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兼职教师占全部教师总量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要从“十五”时期的1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30%。但是,有专家认为:从生产一线聘请的兼教人员大多数“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一些感性的知识和个别的经验,却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和规律性认识”。因此,这些兼职教师要通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借鉴国外工商行会“培训师”培训的形式,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在能力素质方面不仅“会做”,而且“会教”,还能教得好,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省级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开始不久,其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是三项:一是省级“双师型”教师的申报及审核认定工作,每年定期办理一次;二是这些地方都建立了省一级“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或者中职教师资源及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省级“双师型”教师一概纳入其中管理;三是“双师型”教师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必须通过复审,否则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教学质量管理是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与教育质量管理一样,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规范性、动态性等特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受教育者、教育者、家长、社会、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实施,通过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运用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严密的过程监控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整套运行机制实现预期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然后再确定新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这种方式是持续的、逐步的优化升级。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历来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教学质量管理成果。

1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严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教材编写或选用、任课教师任职资格和授课效果、实习环节、考试命题监考评分等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测。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在2003年、2006年和2012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专业选修课动态调整。建立和健全新教师培养制度,一方面指定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贯彻听课制度,定期组织教学人员交流课堂教学情况,通过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毕业设计方面,有一套科学、全面的工作规范,主要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学生考勤制、中期检查制,集体评阅制等,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 建立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机制

针对专业课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强化平时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随堂提问、阶段测验、大作业、课程设计、期末笔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获取教学效果信息。实践表明,该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绩不仅真实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这种综合考核的形式还较为有效地采集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学院不仅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3 建立动态综合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了体现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建立了动态综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特聘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与反馈制度、期末考试管理制度、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等。加强对教学状态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结果和教师奖励、考核、评聘、晋升职称挂钩,奖优罚劣,使教学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更合理、更完善。构建由教学督导、专业负责人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搭建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学督导对所有教师进行全面检查和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查,检查教师的教学文件是否齐全,教案书写是否规范,教学进度是否正常,实践教学是否按时正常进行等。另外再推出学生评教制度:在期末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按照考核指标的要求,进行评教打分。通过上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检查汇总,可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学风和考风建设

本专业能够结合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评定。通常情况,学生的总评成绩中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回答问题情况的综合评分。期末成绩可以就是考试成绩,也可以是研究分析报告,含有实验的课程也可以是考试与上机操作成绩的综合。我们以多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

学院制定了“京江学院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对考试命题、考试组织、考试纪律与违纪处理、监考人员守则、试卷评分等作了详细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严格执行,考风考纪良好。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施工监控

所谓的连续梁桥,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桥梁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其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接缝少、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等优点。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连续梁桥的施工容易受到施工条件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从而破坏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施工质量监理控制机制,为桥梁的施工质量和运营状态提供保障。

1 工程概况

某大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位于直线上,线路纵坡为-0.70%,中跨跨中斜交角度为22.4°。连续梁桥全长221.5m,计算跨度为60m+100m+60m,结构形式设计为单箱单室、变高度、变截面结构。梁体顶宽为12.0m,底宽为6.7m。中支点处梁高为7.85m;跨中为10m及边跨为15.75m处直线段梁高为4.85m;梁底下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边支座中心线至梁端为0.75m。顶板厚度除梁端附近外均为40cm;底板厚度为40~120cm,按直线线性变化;腹板厚60~80cm、80~100cm,按折线变化,全联在端支点、中跨跨中及中支点处共设5个横隔板,横隔板设过人孔洞。梁面设置顶宽为3100mm的加高平台,距梁端为1.45m加高平台高15mm,其他区域加高平台高65mm。

2 施工质量监控的主要内容

(1)桥梁在建筑过程中,其变形控制在设计变形范围内,桥梁建成后,桥面标高及桥梁几何线形达到设计形状。

(2)使桥梁在建筑过程中和建成后,各控制截面内力达到合理的状态。

(3)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桥梁的安全。

本桥拟定监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施工挂篮静力荷载试验;混凝土弹模、容重、强度的测定;桥跨结构变形监测;结构截面的应力监测;截面温度监测等。

2.1 施工挂篮静力荷载试验

挂篮荷载试验由监测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加载试验,实测挂篮的变形值,验证设计参数和承载能力,以指导施工、保证安全,为悬臂浇注施工高程控制提供参数,同时消除挂篮的塑性变形,改善挂篮的工作状况。挂篮在使用前,要求进行试压,试压目的是消除挂篮的非弹性变形和实测弹性变形值,对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推算出各梁段的竖向变形值,为悬臂浇筑时设置预拱度提供依据。

2.2 混凝土弹模、容重、强度的测定

混凝土弹性模量是混凝土的物理参数,高标号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增长往往滞后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所以当箱梁块件施工周期较短时对梁端挠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对于混凝土受力状态,目前采用应变传感器,由应变转换至应力量需引入被测试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实际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所用集料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如果不了解实际结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及变化,就很难进行正确的换算。按规范取值有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换算误差,甚至失去施工监测的意义。

混凝土弹性模量具体测定工作的进行应根据桥梁所在自然环境情况、所用材料情况、施工工艺及工序情况来加以测定。需测定的参数如下:采取现场取样,分别测定混凝土在3d、7d、14d、28d龄期的弹模,为主桥预拱度修正提供数据。混凝土容重的测定也采用现场取样,在实验室用常规方法测定。

2.3 箱梁悬臂施工挠度监测与标高控制

位移监测应分为竖直面内的线形及变位监测和绕桥梁中心线的扭转2个部分。通过2个部分的测量才能准确掌握主跨的真实状况,有效地控制主跨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为尽量减少温度的影响,观测均安排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进行。

挠度的观测资料是施工控制中控制成桥线形最主要的依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每个施工块件上布置2个对称的高程观察点,这样不仅可以测量箱梁的挠度,同时可以观察箱梁是否发生扭转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个截面都需要进行立模时、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浇筑后、张拉前、张拉后的标高观测,以便观测各点的挠度及箱梁曲线的变化历程,以确保箱梁悬臂端的合龙精度及桥面的成桥线形。

2.4 箱梁控制截面应力监测

主跨结构应力监测是施工控制的一个重要监测内容,通过对箱梁控制截面混凝土应力监测,可以了解在节段悬臂浇筑、预应力张拉、移动挂篮以及体系转换前后控制截面混凝土应力变化情况,及时判定主跨应力是否超限,了解主跨安全状况,确定施工过程中截面应力是否在设计范围内。

2.5 箱梁温度监测

温度是影响主梁挠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变化包括季节性温变和日温变化两部分。日温变化比较复杂,尤其是日照作用,会引起主梁顶底板温度差,使主梁产生挠曲,同时,也会引起墩身偏移。选择早晨太阳出来前对挠度进行观测,可以有效地消除日照温差的影响。但考虑到日照温差不可能完全避免,应在桥上布置测点,进行适时观测,并分析箱梁日照温度的情况。季节温差对主梁挠度的影响较简单,其变化是均匀的,可采集各节段在各施工阶段的温度,分析其对挠度的影响。

本桥施工阶段主梁温度监测主要目的如下。

(1)消除自然环境下的温度作用对桥梁线形施工控制的干扰。

(2)预防施工结构在混凝土低龄期时日照温度应力的拉应力区产生裂缝。

(3)提出合理的建议合龙温度。在主梁混凝土灌注期间及梁体合龙前,选择良好的晴天,进行2个循环的温度观测。每个循环从第一天早上7:00起到第二天早上7:00,其中从9:00到19:00每小时观测1次,每天18次。温度观测包括混凝土箱梁的上缘、下缘、腹板内外侧和大气环境温度测定等,测点布置在2个主墩墩顶截面、各跨跨中截面,全桥双幅共10个断面,以确保监测点照顾整体,不留死角和隐患。

3 施工监控模型的建立

本桥分为以下施工阶段:墩及0号块的支架浇筑,1号~13号块逐节段悬臂浇筑,边跨现浇段的浇筑,边跨合龙段的浇筑,中跨合龙段的浇筑,共计划分31个施工阶段。每1个梁段施工阶段划分为10d:3d架立模板,绑扎钢筋;7d浇筑混凝土并等待其达到100%强度,张拉预应力筋。施工过程中所用挂篮自重为800kN,主梁的收缩及徐变影响按1000d考虑。

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采用有限元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计算内容考虑结构恒载、预应力张拉、分阶段施工流程、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荷载、体系转换、二期恒载和活载效应,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桥梁施工顺序,计算结构变形、结构内力和应力分布状况,对设计进行全面的复核计算。

本桥采用GQJS进行计算分析,将桥梁结构离散为60个梁单元,61个节点,分别模拟各施工阶段的挂篮安装、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挂篮前移等施工工序,计算出各阶段截面应力及变形,及时调整下一个浇筑截面标高和张拉力,以便形成理想的线形和内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连续梁桥在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悬臂浇筑施工方法的应用更是促进了连续梁桥的蓬勃发展。但是连续梁桥在悬臂施工时要经过数次体系转换,施工工艺复杂,难度大,不确定影响因素多。因此,为了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质量建立控制机制,并要按照施工和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以保障施工结构的安全和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过程监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31—04

1 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本科学生具体的就业工作中:一方面,学生反映工作难找,而另一方面,企业却发现难以招到需要的人才。企业往往更强调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很多学生却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训练不足。归根究底,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学生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高校不断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堂。但要知道,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都很难落到实处。而现有的“以教学督导为主要驱动,辅助学生问卷调查”的传统教学质量监督模式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

设计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也是此项目展开实施的目标。

2 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制度与管理平台相结合的重要性

该课题强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开发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信息管理平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手段,它们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

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体系中教师、学生和督导的责任和工作流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教学管理系统开始采用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作为执行手段,即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工作流程。在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中,制度建设与平台开发实际上融合为一个整体。

3 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机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3.1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时监督

在许多高校实际上已经实行了教学督导制度,大多是由教务部门返聘退休的老教师和老教授完成这项工作,同时教学系主任和教学院长也部分参与这项工作。该研究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教学督导工作而进行的。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由于实践教学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安排上的灵活性,对它的教学质量监督若沿用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具体来说,若教学时间、场地发生变化,但信息沟通不及时,教学督导可能就难以找到实践教学现场。若实践教学现场在外地的企业中,由于条件限制教学督导甚至就不可能进行现场检查。这样就很难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使事后发现了问题,但这次教学实践却已经结束了。另外,如果不能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学生中就可能会产生抄袭等现象;同时也有可能滋长个别教师敷衍了事的教学作风,这样就无法很好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则给全过程监督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学生”三者之间可以充分实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教学督导”的全过程、多方向的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制约个别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懒散作风,切实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

实践教学主体三者之间交流的信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增加任课教师的信息交流能力,交流信息包括:最新实践教学时间场地信息、实践教学内容和指导信息、学生阶段性状态信息等。教学督导通过查询这些信息,可以方便的进行现场督导和网络化远程督导;(2)增加督导的再反馈信息交流能力,交流信息包括:督导对教师现状的质疑和建议,督导对学生的阶段性调查要求等;(3)增加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主动反馈信息能力,交流信息包括:学生给教学督导的阶段性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学生给教师的阶段性实习成果信息等。

简而言之,“教学督导”、“任课教师”和“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角色,应该加强各角色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如图1中三个主体角色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渠道。这样一方面利于督导的过程监督,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状态。这些信息事后都被保留下来,可以作为教师最终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和教学改革的宝贵资料。

另外,部分实践教学项目中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协助,但考虑教学管理的通用性,没有将其列入系统角色。在实际中,由于企业不属于高校的内部组织,教学督导也很难直接对其进行监督,具体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

3.2 明确实践教学不同阶段中各角色之间的信息交互内容

仔细研究不同实践教学形式的共同特点,找出在不同教学阶段需要交换的教学信息,可以为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督管理系统管理平台的开发提供设计指导。

按照时间顺序,将实体角色(学生、教师、教学督导)对系统的使用情况按时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实践教学始前阶段;(2)实践教学任务布置阶段;(3)实践教学任务执行阶段(本阶段可能包含多项子任务阶段);(4)实践教学任务总结阶段;(5)实践教学结束后阶段。下面按阶段说明实体角色的主要交换信息。

第一,实践教学开始前实体角色信息交换,见图2。

第二,实践教学任务布置阶段实体角色信息交换,见图3。

第三,实践教学任务执行阶段实体角色信息交换,见图4。

第四,实践教学任务总结阶段实体角色信息交换,见图5。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管理

随着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本身发展需求,如何深入推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质量工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一、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出现的现状问题

目前,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缺乏长效机制,往往未从产业、行业和学科发展,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看待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融通机制。在兼职教师的管理中制度建设滞后,许多职业院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很少考虑兼职教师的任课时间、持续稳定、薪资报酬、任务安排等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对待兼职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上,对兼职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没有花时间考察,对兼职教师教学方法技巧、驾驭课堂能力、按照教育教学规律高质量传授知识技术的能力没有花精力培养。有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解决,但有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校外请的兼职教师来源很多,有来自行业的专家,也有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并且不会象招聘新教师一样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来认定其任教资格,往往就是凭学校与企业达成的协议形成聘任合同关系。

2、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较少。因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对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学生心理、教学课件制作等缺乏了解。在实际聘请中,兼职教师从确定到直接上讲台,很少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上的培训。

3、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欠规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方认为,兼职教师是来自企业的专家,他们不愿意也不积极来配合做日常的教学规范材料,如完整的课件制作及留存,课堂项目作业布置与批改留存,平时成绩的记录,期末成绩的录入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现实中由教学秘书代劳。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较随意,保存不完整。学校方缺少对规范的明确告知和实施跟踪。

二、做好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1、形成严格的兼职教师准入机制。

根据教育部教师[2012]14号文件《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为:

(1)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2)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3)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人;

(4)初次聘请的退休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特殊情况可据学校需要而定。

学校在选聘兼职教师时应严格按照以上选用条件,并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

2、形成长效的兼职教师培训机制。

兼职教师来自企业,教学能力较弱,人事和教学管理部门应采用专题培训、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提升,使兼职教师了解高职教学特点,并自如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兼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师工作特点与要求,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更好教书育人。结对的专任教师要认真指导兼职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和了解本专业培养人才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了解教学过程及要求,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命题的有关要求等。指导兼职教师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授课提纲和教案,并审阅兼职教师全部教案。结对培养的指导老师每个月指导一次,每学期要听兼职教师上课2次以上。兼职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的教研活动,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规范,努力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师德风范,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尽快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每学期兼职教师要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课3-5次,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3、加强规范兼职教师教学行为。

学院应对教学任务进行明确告知。将课程培养方案、教材等至少提前一个月告知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熟悉教学模块,接合行业,事先进行备课安排;在开学前,还可进行课程系统性研论学习,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避免无计划无安排的上到哪儿是哪儿。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应实时全程关注,通过专家、同行、校内老师听课,学生反映,进行实时反馈,帮助兼职教师上好课。明确落实兼职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学校方应将教师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进行整理,事先明确告知兼职教师,并在实际管理中,依法办事。

4、建立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互动机制。

专职教师负责兼职教师的教学岗前培训工作,教授兼职教师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能很快地适应教学环境,提高实际教学水平。同时,兼职教师也要对专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分享丰富的工作经验、行业信息等。目前实施的“双进工程”计划,一方面组织本校教师,包括相关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脱产挂职锻炼,提升行业经历;另一方面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教学工作,传播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

5、对兼职教师给予人文关怀。根据兼职教师的企业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弹性灵活安排他们的教学时间,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和沟通,在教学上加以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使兼职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从而把兼职作为自己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

参考文献:

[1] 邓云川.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管理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03)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问题,从总体上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层次、方法、测评等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方法上,或思辨式的逻辑分析,或经验总结式,缺少以实验为依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过程,影响了成果的信度和实效。

一、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对祖国、民族的认同及爱国主义情感

这实际上有两种:一是理性的,二是非理性的(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近现代历史上许多地方存在的种族歧视等)。理性的情感,既包括对传统的文化、祖国或民族的热爱,也包括对一些问题的理性反思以及不损害人权和他族利益。

2.人文主义情怀

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反对专制等基本态度。

3.正直为人的品格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史实培养学生善良、诚实、直率、负责任等做人的品格。这方面的事例相当多,教师上课时只要稍微留心即可。例如,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从多角度对孔子作过介绍,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孔子对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当做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

4.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例如,初中《中国历史》(华东师大版)教科书在叙述明清科学技术成就时,介绍了徐光启“责实求精”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此外,还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民主与法制的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

二、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1.以疏导为主

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的中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的价值判断是复杂的,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或者否定,而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疏导,坚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原则,避免武断说教,强行灌输。

2.平等交流与沟通

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交流、沟通、理解的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