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育人功能;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89-01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改造公报中明确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要加强道德教育。”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在承担学校社会科学人文教育方面,历史是一门核心科目。它承担着培养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的特殊使命。但就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远没有达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堂上呈现的单调的知识灌输,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缺乏理想和激情,只注意“人事”不关注“人心”。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以致于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显然历史课的尴尬境地的造成在于历史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在三维目标中,它努力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将思想教育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以培养健全的学生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为己任。这一基本理念犹如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无限生机。广大一线教师纷纷开始尝试课堂改革。但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知识素养构成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改革往往流于表面,课改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有意识的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3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也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喜忧参半。既有比较活跃和开放的一面,又有受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的一面。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入手。

(1)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但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因素,加上考试内容本身又极度缺少思想情感等内容,且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被列入选修课,这无疑影响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因此,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的考察,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2)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原因就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使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花大工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3)课堂情景教学是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融合的过程,其效果往往是隐性的。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教师更多地利用历史课程本身软件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借鉴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提到创建情景的几种途径:“①联系生活展现情景;②运用实物演示情景;③借助图画再现情景;④播放音乐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体验情景;⑥锤炼语言描绘情景;⑦结合实际优化情景。”

(4)同时还要注意其它方面的配合:①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尽量保持“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的美妙。②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图片、资料等塑造美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④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一个稳定、健康、美好、和谐的社会迈进。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探索和领悟吧!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着,成功就不在遥远!

参考文献

[1]著.史学论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247.

[2]美国日本的学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11).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一: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管教方式

学校组织基本上是一种科层威权体制,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及教师扮演威权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中职学校,管理压力更胜于教学压力。职业学校行政人员及教师(特别是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了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学校的要求,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尤其是当学生违规时,学校老师或行政人员则会采取惩罚措施来维持秩序,甚至威胁、命令学生,对学生加强行为控制。班级内部发生的事情,一般由班主任自行处理,情节严重者会向德育主任汇报并备案。班与班之间的矛盾或打斗,理应先由年级组长进行协调处理,再作汇报。但许多班主任嫌麻烦,无耐心认真了解事情经过,往往直接送交德育处处分。而德育处主任一般让违纪学生写下事情经过,之后分别谈话,再者侧面调查或借助监控录像,处分之前通知家长到校告知对该学生的处理意见,最后全校通报公示。实际上,德育主任并非全然了解违纪学生本人,或许事情经过洞察分明,但探究违纪事件的真正根源并非明晰,处理学生时大多也只是为“严肃校纪校风”而息事宁人,事件的隐藏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部分被处分学生表面应承,实则内心有说不出的隐痛,最后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就变得十分疏离。当学生之间连成一气时,就公然表现出违规行为,无视学校的权威。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二:师生关系

史基米德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教师的态度愈倾向人性化,则学生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认同学校的文化;反之,教师愈具有专制的倾向,则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愈差。学生不具有向师性,自然就不会尊重教师,就不会服从教师的教导,学校的主流文化就很难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中职生这样的一批中考失败大军,自身的定位要求和家长的教育重视度较低,整体素养较差。在现实的教学中,他们的表现时常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教师时常会给部分出格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每班的问题学生至少十人左右,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那些成绩、表现相对较好的学生身上,对所谓的“差生”基本上不管不问,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差生”认为,教师根本不关心他们,也不喜欢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还存在体罚的情况,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引发对教师权威的进一步怀疑。本应该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破坏了,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中,极易造成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反感、抵触,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和主体价值观的排斥。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三: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

威利斯的研究发现,反抗学校的学生往往认为学校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将来的工作无关。既然学校的课程本身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更加可能导致学生反抗行为的发生。这种观点后来被有关学者的研究证明,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时,学生的理性求知就会与教学相悖,当这种相悖达到学生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对立和反抗。如有些学校尽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硬件条件特别是专业课的配套实训条件还是比较欠缺的,且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多属于理论、抽象层次的材料。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这些抽象的学习材料难度比较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如高一学生数学教材里居然设有微积分,电子专业的专业课教材竟是高校学生用书。连中考都不能过关的他们,理解掌握这样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可能。这样的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入学不久就会产生落差、失败感和挫折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又没有实训场所进行操练学习,致使他们感觉学习是教师强加的,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却远离专业、远离教学,在学习上产生消极的态度。当消极的学习态度继续恶化或蔓延到其他方面时,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产生反感和抵触,如对教师的提问不理不睬、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直接发生冲突等,于是中职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也就随之出现了。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四: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协助学生学习将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事实上,学校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学生角色需求的多样性,而以学生的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美国社会学者柯恩认为,当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学校的单一标准时,便产生了适应上的窘境。这些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因为“同病相怜”而结合在一起,并认同一套他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或行为模式,此时,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当前南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追求什么升学率,但学生的ATA考试、市民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就业实习压力让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造就了教师以所谓的证书来评价学生,以拿证为尺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在考核证书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证书成了对学生的“评鉴”,成了区分优等生、差生的标尺,甚至有的学校根据证书数量及等级进行实习推荐,也使得学业较弱的非“问题学生”对学习、对教师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加入“异军突起”的队伍,产生叛逆的行为。

此外,学校文化与评估标准直接涉及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学生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学校入学制度更多地采取非选择性的入学方式,因此,学校中学生的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由于中专校的生源不仅仅局限于同一个地域,所以学生的异质性程度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更高,这就客观上形成了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其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常常与学校的要求不一致,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某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家庭或地区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方式,但是,这些语言和行为方式可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由此,这些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也违反了学校的主流文化,被归为反学校文化之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背离学校主流文化。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它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1.当代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历史课有趣吗?重要吗?许多学生可能会回答“有趣”,但一点不重要。因为他们许多人视其为副课,在繁重主课压力下用以休闲消遣的课程。学习在现实中已经越来越被扭曲,浮躁、功利的学习代替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科学探索与人文价值的追求。所以,想到历史教育的现状,许多老师难免会有几丝悲哀与无奈。历史老师们或许都遇见过这样的学生,看《》的纪录片,他感到的不是悲哀、愤慨,而是有趣。也有学生视希特勒为偶像。想想社会中许多背离道德文明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人文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2.教师教学偏重“理性”缺少“感性”

这个现象可能更多出现于高中历史教学和教书多年的教师身上。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特征,历史知识强调精确性、逻辑性,尽量回避人的主观意识和合理想象,有时就会让历史失去了思想和情感。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节公开课上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而加深了教学的难度、深度,忽视了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而不是历史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公开课,更重要的,忽视了我的学生是民办高中生。结果,一节课结束,常年执教高三的老师深表欣赏,其余老师一脸漠然,我的学生们一脸茫然。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他们更需要“感性”的体验,如果教师忽略了这点,学生们将很难喜欢上历史课,更别提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在教学中实施的措施

1.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2.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3.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高中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像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4.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认知图式理论;高中听力;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明确提出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并对高中英语提出“六、七、八”三个不同级别的目标。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是实现说和写两项技能的前提。然而,“聋子英语”在我国高中生中比比皆是。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下,大多数高中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有效提高听力技能的途径,往往在听力面前望而却步。因此如何帮助学者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

随着认知图式理论不断发展,以及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大量学者开始对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中的实践运用进行研究探索,发现图式理论在语言认知、理解方面影响巨大。

一、认知图式理论的内涵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被提出,即是我们所熟知的“认知图式”,被用于描述我们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它主要包括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及运算图式。皮亚杰认为,一个人不断的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得以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它内部的心理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为了应付不断改变的情境,产生了特定的认知结构,我们则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图式”。

一个人在接触和学量的知识经验时,并非将它们任意的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围绕某一相关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就是所谓的图式。所以,图式理论即是对知识表征的研究,以及如何将应用这种知识表征并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

二、图式与阅读理解的内在联系

图式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理解,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指出,理解的主要机制是,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话,使他们会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图式,用以接受新知识。如果我们在大脑中发现能解释输入信息的一组图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解。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对于新信息的组织与加工,认知图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篇章的理解与图式之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认知图式的研究,提高阅读教学。

三、听力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

听、读两种技能是两种本质相同的语言能力,它们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图式与阅读理解的内在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式对语言理解有着巨大的联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理解的最常见的模式是听力理解。所谓的语言理解,并纯粹的信息解码,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语言意义重新建构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个传播意义的有机的系统,听者所要接收的是说话者的意义,而不是零散的,单一的音频。研究表明,英语听力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所知道的语言基础知识及文章的背景知识与输入接收信息的声学信号交互影响的认知心理过程。

众所周知,在高中听力测试中,学生除了受心理因素,答题技巧等影响外,更多的是受听力材料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由此可知,阅读教学对听力技能的培养具有制约或促进作用。因此,英语阅读对英语听力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来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阅读,不断扩大词汇量。

2、通过阅读熟悉掌握各种句式,为听力打下基础。

3、通过阅读培养思维能力,比如推理与联想能力,为学生听力“添翼”。

4、通过阅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熟悉听力材料的功能话题。

参考文献

[1] Hu Meizhu.Improvements in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 [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1999,(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进《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在新课改中,学科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理解,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并将其作为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凸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非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指向也是有所区别的。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地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地理是一门富含“爱”与“关怀”因素的学科。它集中体现在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以及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等主要方面。爱与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向度,而爱与关怀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应在地理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地理课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研究较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目标的预设、达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目前地理课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表述不恰当

1.是照搬照用传统地理课教学中的“目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全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等同起来。

2.教条式地使用行为动词。《课程标准》在“附录一”中指出:“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来表述。“主要”不是全部,不能一提到预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只会用“体验”、“意识”的动词表述,而是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预设目标。

(二)?理不恰当

1.仅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作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标签”,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不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灌输式”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实现有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分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主要内容”中从方面提出具体的内容标准,它们是: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国主义;美育;全球意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二)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明确地理学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内涵。如前所述,是指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感领域相对应,从其内容成分上来说,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明确这一点是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三个要素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明确“目标”与地理课程的本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非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同时具有本质的联系。地理学科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地理审美情趣;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待地理学习、对待地理科学、对待自然等的认识、喜恶和反应倾向;价值观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其核心是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四)目标设置做到具体化并可操作、可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说,更为隐形、抽象和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笼统,尽可能做到具体化。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是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基本维度,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讲,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因素使多重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堂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仍没有完全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这一目标贯穿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人生态度、良好品德、价值观念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义

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1]新课标将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功能定位于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事实上,建构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既包括了思想教育功能,又丰富了思想教育功能,使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更具有人文内涵,更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理情感倾向的关注。这对于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人生态度、高尚品格、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思辨性都较强的课程,既承担着学习历史知识的重任,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建设和思想境界塑造等功能。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教学方法滞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采用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测评学生,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三、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最优化推进的路径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推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开展的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保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最优化推进。

1.正确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这一教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心灵连续体,构成了人的情感世界,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的内容、方法、目标都要以其为着眼点进行,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基点。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素养。而当前的历史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原来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需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情感,从而担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重任。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3]因此必须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使学生的人格、品德、境界等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完善,成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