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

义务教育对于我国的国民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义务教育也起着全局性、基础性以及先导性的作用。而且,义务教育学校有着强制性的特点,即适龄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随着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学学校经费的用好和管好成为了教育部门以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虽然经费的逐年增加使得人民的负担减轻,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管理中仍然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这些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某些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学杂费的全免使得这类学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进而造成公用经费下拨较大,如果不能良好的进行管理,必然会对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善现有的情况,从而促使经费发挥应有的效益,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虽然教育改革正在我国一步一步的推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管理和使用都非常混乱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学校主要发挥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使得政府对于学校的考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考察主要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的情况以及人员管理,对于经费管理的监督有一定的欠缺。而且,中小学这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于经费管理都只注重的整体的收支,而没有对期间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即每月进行过程管理。第二,学校的内部审计的工作不到位,时常没有按时进行审计工作,独立性较弱,而且审计的深入度不够,所以内审部门必然没有发挥其约束作用。第三,有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于学校的经管工作是缺乏重视度的,相关的财务岗位、会计岗位等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率,这些都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务开支存在随意性的问题,在情况较为严重的时候可能使得经费管理失控,从而对学校正常的运行造成一定的阻碍。(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相关人员缺乏自律,从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最近几年,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使用和管理都出现了问题,在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主要由以下几种相关人员对经费的管理造成障碍:其一是校长的失职,校长缺乏对经费的管理的意识,没有针对经费的使用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在有些情况下甚至造成了学校内收支混乱,违规收费的情况。其二是学校的财务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出现了挪用公款,报销私人账单等情况,从而造成了监管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其三是学校的财务人员,他们缺乏对学校的经费管理进行财务分析,缺乏财务管理的意识,在农村甚至出现教师出身的财务人员,其根本不懂会计和财务的知识。这些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究其原因,都是相关人员缺乏自律造成的。(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的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科学性不足,或内容不实,或执行的力度不严格。学校的预算编制上,由于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没有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高,预算编制的不科学,时常采用增量法进行预算编制,然后上报到主管部门,这样必然使得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度增加。而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预算编制的时间不足,从预算的编制到上报教育部门,一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进而使得预算无法细化到实处,从而使得很多的项目的论证不足,核查的力度也没有到位。最后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预算发挥的约束力度不足,预算的收支计划都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督,从而促使预算的调整非常频繁,有悖于预算编制的初衷。一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预算没有按照收支配比的预算进行实行和核查,就有可能使得学校的经费出现挪用、占用等情况,最后造成赤字预算的产生。(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会制度不健全,促使违反财会纪律的事情时有发生。最近几年,违反学校的财经制度的事件时常发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学校存在捐赠与入学挂钩的事项,这样的资金来源是不合理的,促使收到的捐助直接用于预付账款、归还债务等事项,使得资金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违反了财会制度。第二,在账本上,财会人员无法记录这笔捐资助学的款项,而且其介入学校的经济业务的情况很少,使得往来款的清理不及时,校内的资产负债等数据都不真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可能发生变动,必然会使得账务混乱。第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现金结算现象非常普遍,用现金购买大额物资等,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各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要求。

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学校的外部监督。从中小学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管理经验可以得知,要保证学校的经费管理合理化、科学化,从而保障学校日常管理可以正常运转,每个学校都必须健全校内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财务的核算和现金收支管理规范化,将学校的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公开,特别是要加强财务公开度。教育部门以及政府要将经费的“校财局管”的财务制度进一步的完善,贯彻执行行政监管的职责,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以及相关收入的透明度,在一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提高资金的效益,可以促使学校相关人员的守法意识加强以及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增加。(二)明确财会人员的职责,加强校长的经费管理意识。财会人员与领导之间的管理要正确处理,避免领导对财会人员下达违背财会准则的指令,学校的校长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将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等进行明晰,纪律和工作规程等也要在全校进行公示,从而对财会人员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财会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参谋不做决定,在校长等相关责任人的领导下做好自己的财会工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为经费管理提供一份助力。利用《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硬性条件以及道德等软性条件对财会人员进行约束,将法规规定以及道德约束二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在不同的时刻发挥应有的效果,这样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会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幅度和效率。做好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定额方法进行资金管理,借鉴义务教育阶段先进的学校的管理方式,但是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学校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首先,对学校的每个部门的预算方式都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科学合理的确定收支标准,这样不仅仅可以对资金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还可以使得政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正常的管理活动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其次,以校长为主的领导层应当制定符合学校现行情况的目标,再将目标分级下放到各个部门,从而可以引导教育经费的流向和使用合理化,从而为学校持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最后就是对学校进行的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经费集中起来进行某个项目的建设,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四)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注重财会人员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会计账簿必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依法合规的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符合要求的会计信息。坚决杜绝会计信息虚假的事件产生,也杜绝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对财会人员下达违反财会准则的指令,杜绝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等行为。由于会计准则每年都有新的知识加入,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会人员必须及时做到知识体系的更新,从而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财会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学校必须为每一位新的会计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应当重视财会人员复合型的培养,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慧玲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度教育经费收支预算细化管理[J].财会通讯(综合版)(中),2014(1)

[2]孙敦安.刍议提高义务制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管理绩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教育资源

一、教育公平与择校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一,起点的公平:确保所有适龄入学儿童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二,过程的公平: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结果公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具体表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同等水平、同等层次的教育后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择校是指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或家长对其子女就读的学校的一种主动的选择。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学生选择学校的目的,进而增强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将来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择校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资源差异下,学生对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所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首先,择校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剧了社会分层现象。小学、初中的择校风愈演愈烈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生源无序地向名牌学校流动,使得一些名校越办越大,大到一个年级多达20个班级,一个班级多达80人;而薄弱学校却因生源不断流失,学校竞争力也随之不断减弱。“一般学校吃不饱,名牌学校吃不了”的现象,生动现实地反映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中出现的常见结构性矛盾。择校现象还会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因为学区、学校间不同,使得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无法接受因居住地限制造成“同价不同质的教育”的不合理现实。这体现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其次,热点学校“两头沉”现象突出,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在重点校,一般一个班都在60人,教室拥挤,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相对较少。据调查,在很多重点校的班级,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上游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关爱较多,中间学生则关注较少,出现了这种“两头沉”的现象。而在普通学校,由于学生较少这个问题并不突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学生的关注就更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一点来看,普通学校的学生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相对多些。

然后,教师待遇差别大,造成师资力量上的悬殊。由于薄弱学校区位差,生源差,办学效益不好,相同学历、相同职称的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待遇无法相比。“人心思动”已是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状况。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人物,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待遇上的差别必然会使薄弱学校高素质教师的流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就会下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择校所造成的教师待遇差别大,会造成与优质学校师资力量上的悬殊。

最后,择校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破坏了公平的择校环境。当前择校市场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逐步形成了一种“择校经济”。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缺失导致在择校过程中出现了破坏公平的择校行为和不规范化操作,如乱收择校费,甚至以择校费的高低来决定入学名额的交易。严重破坏了公平的择校环境。再如以人情关系和暗箱操作来决定学生入学资格的不透明的择校行为,是有失公正的。这种不规范行为严重破坏了择校环境的公平发展,影响教育公平。

三、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择校热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义务教育阶段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择校出现的直接原因。经济水平的发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历来偏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发展中国家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4.2%,而我国教育投入仅GDP的2.66%;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是42美元,我国仅占12.96美元,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经济水平的差也致了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是择校出现的客观原因。人们追求好学校看重的实质上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即软件。造成师资力量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教学环境的好坏、教师待遇的高低等等。而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各方面的条件也与经济发达水平是直接联系的。教师为了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都倾向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学校。这造成了师资力量分配的严重不均,好学校越来越好,弱学校越来越弱。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生的班主任,我们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义务,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德育素质。笔者从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以及开展德育工作的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对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做出讨论。

一、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1.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义务教育阶段生造成一种影响。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能力极强,他们通过模仿外界的事物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好的道德观。例如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都是严于律己,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待人方面,笔者很少因为学生犯错发脾气,而是平静地和学生交流来让学生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学生承认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弥补自己所犯的错。通过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法,笔者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友好相处。

2.注重与学生的和平交流,通过交流打开师生彼此的心扉

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建立好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好了,学生才会将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才会对老师吐露心声,才会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德育实践。而最好的建立师生友好关系的方法就是交流,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交流,从语言上的交流逐步深入到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担忧之情、期望之情。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法,不能够自以为是。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才能够让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举办“德育”主题班会

班主任要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德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美德的重要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德育”主题的班会,借助班会的集中思想、集中知识、集中乐趣、集中目光的特性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以及一些新产生的美德,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2.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地品德,笔者就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养老院实践,让学生帮助老人们打扫一下屋子,和老人聊天,和老人玩耍。再比如,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好的爱国观,笔者组织学生去祭奠烈士,向学生讲解这些烈士的爱国行为,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像这样的实践活动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只举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笔者觉得这两次实践活动很好地改变了学生,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随便乱带红领巾,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其他人没有礼貌,他们都取得了进步。

3.让学生进行道德竞争,改变班级的风气

义务教育阶段生是非常好动的,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一些学生的自制力很差,他们喜欢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在课后追逐打闹,这就使得整个班级的风气变得很差,许多学生都被这小部分的学生影响到了,因此笔者就让学生进行道德标兵的竞赛,看谁在班级中表现最优秀,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不追逐打闹,每个星期同学相互投票,看谁能够得到第一名。实践证明,笔者这样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每一位学生都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上课都开始认真听讲了。

三、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注意事项

1.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消除师生的隔阂

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注重自己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认为自己应该比学生高一个等级,这就使得学生感觉教师没有尊重自己,总是以一种命令的口吻来给自己布置任务,最终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班主任要注重自己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多给学生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意多鼓励学生,不管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还是让学生进行竞赛的时候,我们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班主任要注重这部分的工作,在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的同时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气氛。

作者:魏丽雯 单位: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功能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斌 单位:平川区乐雅学校

参考文献:

[1]魏广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11.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变化;实践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8-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对2001年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的修订与完善。这一次修订对于进一步注重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意义。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概述

这次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课程体系而展开的研究。本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反映了从理想到务实、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修订的重点在于“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十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是化学课程标准修改的出发点。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逐步实施,无论是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者,还是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对新课程的看法。尤其是一线教师,伴随着他们对化学学科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对化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在经历了从迷茫、困惑到清晰、理性,从不认可、不支持到不断尝试、产生认同的过程之后,对化学新课程有了更合理、直接、理性的认识。在看到新课程实施带给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益的同时,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及缺陷,如对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重视不够、课堂开放与实效难以双赢、知识教学观念落后、探究教学不能常态化、多样性评价不能很好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先进教学观念不一致等。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正视成绩与问题,认清优势与劣势,推广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逐步解决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1 进一步凸显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弘扬其基本价值

基础性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修订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诸如“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等更为具体的体现课程基础性的课程目标,适当地降低了部分课程目标的难度。例如,将“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改为“……,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针对于化学学科的多元教育价值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修订版课标在原有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不仅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文字组织上也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在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部分,强调化学课程“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等重要观点,从而全面地弘扬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2.2 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与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科学探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难度大、对教学条件和教师基本水平的要求较高,不易被教师很好把握,造成了诸如科学探究开放性与实效性产生矛盾、不能常态化等问题。基于现状,修订版课标对科学探究做了更为科学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教学实效。

2.2.1 调整科学探究内容

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修订版课标在主题一“科学探究”部分增加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等八个必做的学生化学实验活动,并明确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上述实验活动。在其他主题中,修订版课标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性的特殊要求,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来降低了课程难度,二来使得探究内容更加符合时展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删除“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就体现了上述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范文6

根据“减负万里行”活动的统一部署,各地对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进行了自查,教育部也分8路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湖南、广西8个省份进行了抽查。教育部通报指出,总体来看,各地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均按照有关要求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自查工作。各地在大力推进“减负万里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做法,如规范招生入学、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科学安排学生作业量等。

通报认为,虽然各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对规范办学行为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仍然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还不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遵循教育规律,国家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落实。例如违规补课、违规考试和分班、作业量大、国家课程方案未落实等。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通报要求,各地要继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切实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以义务教育学生减负为重点,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保持目前良好势头,努力抓出成效。

北京4所高中实现跨校选课:仅两成选课学生坚持修完

《北京青年报》消息 只要轻点鼠标,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首师大附中四所中学的高中生便可在网上互选彼此的特色课程,聆听彼此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牵头的4校“跨校选修平台”,使4所中学的高中生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上网互修彼此课程。

据了解,目前在“跨校选修平台”上选课的4校学生已达千余名,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学习兴趣不同等原因,大多数选课学生未能完成修习,真正坚持在线学习并修到学分的只有200余名学生。人大附中王海玲副校长告诉记者,学生们使用“跨校选修平台”,主要还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接触到更多特色课程,丰富学习内容。“虽然这个跨校平台上的选修学分,可以计入毕业需要的144个学分中,但大多数同学的学分早已修够,甚至超出,所以选用这一平台的学生更多还是出于自我兴趣,而非学分考虑。”王海玲副校长介绍说,人大附中已有几名学生出于兴趣,在完成日常学习情况下,在该平台上一学期选修了3门课程,而且门门成绩都在90分以上。

据悉,“跨校选修平台”在基础教育阶段尚属首次,系海淀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4所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上一学期已完成第一阶段相关成果。接下来,该“跨校选修平台”还将有新的调整,海淀区未来也将适时在高中阶段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和推广。

陕西:不得根据中考成绩给学校学生排名

《陕西日报》消息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就2014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提出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或公布名次。

据了解,2014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将于明年6月21日至22日举行。陕西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与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共7科5卷。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笔试,其他科目均为闭卷笔试。

陕西省教育厅强调,试题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学业考试以分数阅卷、以等级方式呈现。考试成绩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学业成绩达到C等级以上(含C等级)为初中毕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