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双减校外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1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2
再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在校外参加补课机构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
双减政策落地后,补习机构与在职教师都受到了影响
其实“双减政策”落地后,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开展了学科类补习的校外培训机构。
而对于学科内容进行限制后,小的补课机构遇到了无法走出的“寒冬”,不少小企业都倒闭了,像市面上一些大型的培训机构纷纷转型,开展素质教育业务。
但是素质教育终究不是刚需,这个市场有多大、发展是否有潜力谁也无从得知,各个转型的机构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除此之外,受到的影响的还有在职的教师。以前很多学生依托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科的补习,现在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校内,对于学校内任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对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设定了一定的作业量、完成作业时长的限制,还对作业的批改也进行了规范;
其次,重点班、“火箭班”这类班级也不允许设立,考试的次数也要降低等等,这一系列的规定让校方和老师要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不少老师表示一时有点难以适应。
不过政策落地以后,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在校内学的知识,不足以让成绩得到很快提升,于是部分地区教育部了相关的规定。
江都区教育部一项通知,允许在职教师开启“补课模式”
扬州市江都区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表示允许在职教师进行补课。
但与此同时,面对家长和老师们的询问,教育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复,表示:教师确实可以尝试给学生补课,但前提是得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一】:要求是无偿进行的补课服务
以往确实存在一些教师私下里给学生补课,进行盈利的情况,后来教育事业不断完善,针对这种现象,对部分违规教师进行可大力的处罚,所以偷偷补课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而此次江都区教育部允许在职教师补课的首要前提就是“无偿”,旨在打造纯净的教育环境,不让盈利破坏师生关系。
【条件二】:需要提前报备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确保教师为学生补课的规范性,教师从事补课活动需要提前到有关单位及部门进行报备,便于上级部门对教师补课活动的监督,也是为了规范补课的行为,避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条件三】:人数需要少于5人
最后,还对于补课的学生人数有相应的规定,每次补课的学生人数最多可以有5人,这也是为了保证达到补课效果,让学生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教师虽然可以开启“补课模式”了,但不少人都表示“被劝退”
虽然之前一直被诟病的“教师补课”现在变为合理的了,但不少网友表示担忧:别说是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补课,单单一个“无偿补课”就让很多老师打消补课念头了。
以前老师私下补课泛滥,在校外开展补课的老师们几乎都是“金钱驱动”,此项规定下发后,原先热衷于有偿家教的老师,抵触情绪非常大,甚至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常规工作中,教学变得更懒散了,责任心更弱了。
还有的网友认为:老师也只是一份职业,褪去职业光环后的教师只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打工人”,让老师们去无偿补课,实在是有些难为老师们了。
而笔者认为,网友们的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教师补课”这条路上,还需要再次探索出一个合理的方式,平衡老师和学生的利益点,均衡发展才能将此件事推动下去。
另外,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补习这件事,不能将其视为“救命稻草”,一个劲地抓着不放手。
“补习”只能作为外动力,想要孩子成绩逐步提高还得激活“内动力”才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不能否认补习对学生而言提高成绩的效果,但补课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3
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从此“有法可依”;
双减实施后,家长不能再当“甩手掌柜”。
每一位家长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政策如何,无论贫富差异,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双减以后,校内将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也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我们常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更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越是“双减”,家长越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坚持“四不减”,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01 “双减”,不减父母的担当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当外在教育资源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个孩子的成长,几乎就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双减”之后,家庭教育要及时“补位”。
1. 父母的认知要提高。
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
双减以后,孩子之间会拉开更大差距,未来教育也会为社会分层。
家长真的要成长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顿悟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
2. 父母的责任不能减。
育儿,挣再多的钱,抵不过孩子败家一年。
教育孩子不能只有简单的经济投入,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学习、沟通的投入。
孩子学业上松绑了,这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必须履行好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3. 父母的教育要全面。
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双减以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
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02“双减”,不减习惯的培养
教育回归学校后,孩子拼得就是在家和在学校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指望老师的灌输。
习惯的养成,最重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言传身教的力量。
1. 孩子优秀与否取决于习惯。
陶行知说过:“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由他们的好习惯所成就;失败人士之所以失败,是由他们的坏习惯所导致。
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
2. 减负增效从培养习惯开始。
双减后,孩子没了补课,少了作业,多了自主时间。
不想孩子荒废学业,就要抓住这一“空档期”,着重给孩子培养习惯。
减负的最优方式就是培养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即使没有“外力”帮助,孩子也能不断进步。
3. 家庭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自觉学习、专注做事、学会坚持、做事有计划、学习有方法、注重时间观念等习惯。
从小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
03“双减”,不减陪伴的质量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投入多少金钱,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父母付出了多少,孩子就会反馈多少。
双减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对790个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孩子跟踪调查,研究发现:
当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会得到飞速增长。 相反,没耐心顾及孩子学习和心理培养的父母,更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 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孩子更能够自信地探索未知,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给孩子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
成长阶段的孩子,每每遇到难关与险阻,都希望有父母在身旁扶一把。
2.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双减”后时代,更需要给孩子高质量陪伴,让陪伴变得更有针对性。
3. 给孩子正面的示范。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三观形成、习惯养成、品行修炼都需要父母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
父母好的示范,就是摆在孩子面前最直观的教科书,家庭生活的每一点滴都是教育。
04“双减”,不减家校的配合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教育孩子,老师离不开家长,家长也离不开老师。 “双减”之下,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1. 请善待对孩子严格的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请理解与善待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对孩子严格的老师。
他们不辞劳苦地鞭策学生,付出的时间与心血难以估量,他们值得我们的理解与尊重。
2. 请尽力配合好老师的工作。
关注孩子的学习,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可以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机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3. 请担负起家校共育的责任。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位一体。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强(1975-),男,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62-03
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必备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国外高职教育发展历史长,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许多切合本国实际的成功经验,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深入研究国内外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模式,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相应的建设思路,对提高我国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模式
二战后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职业教育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区别于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发展模式。就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而言,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各具特色,是发达国家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一)“双元制”模式
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的其中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2∶8。而且理论教育也注重实用性,与实践联系紧密,服从实践需要。
企业的培训场所包括有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和跨企业的训练工场。实训工场的任务是把那些在劳动岗位上无法传授或训练的技能及相应知识传授给学生,工件不形成产品,纯属消耗。此外职业学校也有教学车间,补充企业里无法完成的实训,为理论教学提供直观和演示手段。企业的实训教师一般都是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并在完成职业培训后,具备2-5年职业实践的专业人员。实训教师同时还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高水平的师资成为实训基地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
(二)TAFE模式
这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它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BET),推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分析有关职业能力,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建立相应课程标准,并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技术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课程的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所获知识能力评定技术能力等级,并采取国际上先进的案例结合情景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制上有全日制课程、部分制时间课程、工读交替制课程、函授与远程课程以及企业学习日课程。
TAFE学院建有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有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实训基地不仅设备数量充足、设施完善,而且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为实践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室就是实验室,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室里一般摆满了教学用具及一般性试验设备,边讲边练。学生的实训操作教学都在实习车间进行,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种安排方便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高了教育效率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TAFE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专职教师至少有三年的实践经验,还需定期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受过大学专业教育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通过4级职业证书。
二、发达国家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共同点
由以上两种典型模式的分析,结合其它发达国家的不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国外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共同点可总结为: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展开,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满足工商业部门大量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标准紧密相关,岗位能力标准则由行业专家、社会或国家结合岗位任务制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培养广泛开展,并有国家法律保障或鼓励制度。实训基地建设中,国家、社会、行业投资比例大,设施、技术先进,与企业水平和生产实际相近,有些直接建在企业,由企业进行某些阶段的实训教学。实训师资技术实践经验丰富,并经过教育教学培训和考核,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准入条件较高,管理考核严格。
与我国实训基地建设所面临的资金缺乏,筹措渠道单一;设备不足,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全,重复建设;师资实践能力、教学技能不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程度脱节等实际问题相比,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出了如下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1)政府在职业教育上具有完善的法规政策和资金投入保障。
(2)实训教学设施完备,校企合作紧密,社会和企业对实践教学承担了很多责任和义务,投入和贡献很大。
(3)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并多采用模块化教学,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的学习,可以具备相应岗位或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
(4)实训教学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企业,对除专业技能外,同时对于其教学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准入和考核制度严格。
(5)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考核标准统一,执行严格。
(6)在考核标准上具有统一性,但在学习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三、发达国家实训基地建设对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模式和观念正处于不断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情况与国外有较大差别。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注意如下几点策略和思路。
(1)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推动实训基地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一要体现在制度保障上,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引导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正确方向,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实训教学,促使社会、企业对于实训教学设施的关注和投入;二要体现在规划组织上,通过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规划,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实现区域统筹,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体现在资金扶持上,不光有政策扶持,还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市场引导则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以多种方式投资建设或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既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允许根据市场规律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既可满足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要,又有利于学校或当地人才培养条件的改善,扩大社会培训的功能。实现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沿用过去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高职教育应明确就业导向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办出高职特色。
(3)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
按照社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既重视技能培养,又重视实训教学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既能就业,又能立足一线岗位,持续发展。
(4)推进校企合作,走校内外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下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在我国复制。我国现行制度和传统下,企业以自身生存发展为主要任务,承担的教育职能很小,不可能象德国一样出资建造并维护一个功能完备的校外实训基地,保有一支专业的实训教学队伍供学生实训教学。政府和学校有限的教育投入也不可能象澳大利亚一样建成功能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行业办学特色突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校内与校外互补的实训基地,即一般专业通用性强和关键能力形成的的设备,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而专用性强,尤其是巨型设备,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这可作为目前条件下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5)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准入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相比国外的实训教学师资实力和准入条件,我国双师型称号的取得显得有些形式化。大学毕业生只要从事教师职业,都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形式上的教育教学培训统考,获得教师资格证。双师标准的另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也较易获得,目前60%以上的双师教师是没有两年以上企业技术从业经验的。这种师资难以真正掌握教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聘请具有实践技术经验的教师,推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打造真正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保证。
(6)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和方式,开发模块化课程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改革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式教学,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分解、转化,组合成教学单元与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实训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7)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训教学要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真实生产情境,实训教学引入企业产品生产。通过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创收减耗,提高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运行、再建设的良性循环。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和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加工产品,加强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加强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强化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8)探索“双证制”培养的不同方式,贯彻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实训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使学生获得严格的技能训练,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公认的职业能力标准,提高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紧缺,而承担大规模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加强交流协作,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2]陈伟文,陈廉清.加强数控技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王建勋,黄立志,李俊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一、人才需求状况
1.适应WTO规则、熟悉国内外市场运作的外经贸人才短缺。目前,中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但是,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贸易保护措施增多,贸易摩擦国家和地区有扩大的趋势。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欧盟、韩国修改食品卫生法,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应沉着应对,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市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采取种种措施,努力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一支掌握并运用WTO有关法律规则,懂国际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队伍。据了解,我国目前有9000余家律师事务所、11万余名律师。但是,其中懂外文的律师人数不多,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跨国性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多人,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更是凤毛麟角。国家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能打WTO官司的专业律师的确不多。一场官司有的能打上一两年,可企业找一个会应诉的律师都难,有的律师连填写调查表都不熟悉。
2.外经贸实务操作、外销员、报检员、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而社会上紧缺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据调查,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的需求缺口也很大,以潍坊市为例,全市注册进出口企业1000多家,而全市报关员仅一百人左右,平均1个报关员要承担10多家企业的报关业务量。而一些受访企业认为,未来几年,报关人才的缺口可能倍增,尤其是熟悉合同、申报、运输等外贸环节的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3.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复合型人才号称“多面手”,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例如,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持续走红。而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另外,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人才也十分稀缺。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1.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高等学校和企业界的重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课题认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来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是进一步办出特色和生成新的增长点的基本途径。目前,很多国际贸易本科院校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停留在形式上。多数外贸企业考虑到商业机密和经济效益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上岗操作,学生缺乏真正操练的机会。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的安排和组织实施上对实习单位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移进实验室内操作。例如,基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的模拟训练,要求学生以模拟具体商品交易为背景,从外贸企业的注册开始,完成外贸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出口托运定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依次完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报关公司等各自承担的业务。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将自己融入一个团队当中,通过与其他队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从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这样不仅使他们在模拟实践中强化了操作技能,加深了理论认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协作能力。
3.要增强师资队伍实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贯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最近,高等院校引进的教师文凭是越来越高,由最初的本科生,到现在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这些教师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明显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技能。建议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仅要看文凭的高低,还要实践技能的具备与否。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放在首位。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据笔者调查,外贸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工作态度,有些学生在工作以后,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底层做起;或者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贪图享乐,这些都是跟外贸职业要求相背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双减校外培训范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困境;对策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
1.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国家产业升级的需要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国家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到2020年,将有2,400万人的供应缺口。这需要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2.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首都战略发展的需要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首都高端产业发展均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给予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集中了所在区域优质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能够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攻克生产实践、技术研发课题;能够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效服务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能够通过开放硬件设施,增加所在区域的公共资源供给;通过开放软件资源,促进便民信息的共享与区域人才的交流;通过开展咨询服务,为首都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可行性建议。
3.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2013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2014年,总理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强调“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可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与建设成为了落实教育政策的需要。
4.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国际合作共享的需要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高等教育不断寻求国际化合作平台,以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力、竞争力。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北京市应用技术型大学能够依托现代国际城市的区位优势,将开放共享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与价值取向,将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国际品质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国际合作,加速人才的国际流动,推进立足国际视野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面临的困境
1.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第一,社会观念的束缚。一是对于职业教育不认可。在“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下,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教育长期被限定于专科范围内;应用技术型大学虽然以本科面目出现,但多属于高考招生中的二本、三本类院校,不为社会、家长、学生所认可。二是对于应用型人才不认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行业需求的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催生了社会关系中“高层次人才”相对于“低层次人才”的优越感,突出体现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导致民众普遍认为从事研究型工作“高大上”,从事应用型工作“没出息”。
第二,自我认知的束缚。一是缺乏转型意愿。部分地方本科大学固守传统思路,认为转型即降格,担心不能得到教师认同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不能得到企业、学生认同而丧失社会声誉,即便勉强转型也是基于政策要求,而非根植于理性的自觉。二是缺少办学特色。追求办学“高大全”。1999年前后,高校大规模合并、更名、升格,曾经拥有较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融合过程中丢掉了优势专业、模糊了校园文化,失去了异质化竞争优势。三是学生培养“标准化”。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采用相同模式,专业设置趋同、教学方式趋同、教材设计趋同,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去甚远。
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第一,人才供给的绝对减少。就京内生源而言,2016年北京市高考报名61,222人,较2015年减少6,594人;本科招生计划则从38,000人升至42,800人,考生人数与招生人数的反比例增长使本科录取率高达76.87%,加上自主招生、出国留学日益便捷,学生拥有更多升学选择。就京外生源而言,北京市教委明确提出压缩市属高校京外招生人数,招生计划一减再减。京内、京外的双重压力造成市属本科院校遭遇招生“寒冬”。
第二,人才供给的相对过剩。2016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三问高等教育”提出“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略显不足?”随着首都战略的转变、产业的转移、服务的转化,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滞后性无法满足企业持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这造成毕业生的相对过剩,其实质是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调。
3.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第一,缺少办学场地。从现实层面看,作为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北京实际承载人口已超3,000万。每平方公里1,323人的常住人口密度使得高校办学场地受限,直接表现为校园规模小,变相表现为多校区办学。从政策层面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明确限制了市区高校的用地规模。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职业教育,需要场地开展实践教学,兴建实训室、配置训设施,缺少办学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第二,缺乏资源吸附力。2016年,全国高校共计2,879所,北京占据91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26所,教育中心的地位无可撼动。地处北京的研究型大学水平高、基础好、较为知名,在政策支持、资金配置、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资源吸附力。北京市属本科院校与其相比存在明显劣势,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对策
1.注重转变观念和创新思维
第一,转变社会观念。一是促进人人出彩。一方面,转变职业教育“低层次”的社会定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规定,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非一个层次,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另一方面,转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差异、个性、合理诉求及发展意愿,树立“人人是胜者”的教育^。二是认同工匠价值。时代呼吁大国工匠,也呼唤有利于工匠成长的社会氛围,这需要从政府到民众统一对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权利、待遇上给予其充分尊重与保障。
第二,转变自我认知。一是注重办学特色。“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应当基于办学历史,在面向市场、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予以内化。二是注重专业特色。特色专业是高校的重要标识,能够定位办学方向,如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当根据首都需求、行业需要,培育或坚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僵尸”专业,设置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集中优势专业,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2.注重加强优质人才供给
第一,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一是与部属高校协同培养。一方面,通过开展“双培计划”与“实培计划”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双培计划,是指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部属高校采用“3+1”模式―3年委托部属高校培养、1年在本校学习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2015年仅“双培计划”就囊括2,800多名北京生源。实培计划,是指从应用技术型大学遴选优秀学生进入部属高校的科研团队、工程中心接受创新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部属高校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教师互聘、专业互修、图书共借、实验共享,如北京联合大学与部属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二是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北京市高职院校共计25所,其中高职示范校4所,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在政策不支持高职院校升格的背景下,其谋求与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强烈。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当深化与高职院校的贯通,实现同类型专业的对接,允许更多高职学生通过升学本科完成“升格”。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方面,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改变其主要来源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可以依托部属高校的理论优势、学位点众多的优势协同或委托培养;也可以建设培养基地,从入学考试、评价考核等方面探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一是设计灵活的学时学制。一方面,提供灵活的教学时间,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例如:英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可以选择工学交替、脱产培训班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在荷兰,学生可以采用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的方式取得学士学位或副学士学位。另一方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开展完全学分制与学分互认制。完全学分制是指实施弹性学分、自主选课、专业二次调整等制度;学分互认是指与其他高校尤其是国外高校、部属高校在协商的基础上,互认课程或互认所修课程学分,为学生访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创造条件。二是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开展实践育人,通过组织研讨班、项目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设计“实习学期”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通过实践性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另一方面,开展文化育人,通过建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共同体进行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合。多样化线上教育教学方式,依托慕课平台建立多元、开放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共享中外高校、企业教学资源,培育“互联网+教育”的新型业态。同时,采取多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借助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依靠微课、翻转课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学APP寓教于乐。
3.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第一,通过土地置换拓展教育空间。高校土地置换是指将原有校区的科教用地变更权属关系,交换区域位置的行为,这对于区位价值明显的北京高校尤为重要。从人口数量看,与其他国际大中型城市相比,北京0公里~20公里人口最为密集,30公里~50公里圈层人口比例偏低。从地区分布看,北京五环内的总面积仅700平方公里,五环到六环之间的面积近1,600平方公里,拥有更大的置换空间。应用技术型大学用五环内校区置换五环外校区,是规模扩张中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能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缓解五环以内的建设压力,实现政府对被置换校区的市政规划。
第二,通过高校外迁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校外迁是指北京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支持高校通过整体搬迁方式向郊区或者京外疏散,推动老校区向研究生培训基地、研发创新基地转型。高校外迁能够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能够发挥首都的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等3所高校率先向郊区疏解6,600人,开启了北京高校人口疏解的大幕,到2020年,现已确定的教育疏解项目将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