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摘要:本文基于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视角,分析了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基础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西藏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接受国家投资力度更大。2007年西藏全部免除中小学校学生学杂费,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地方。中央和西藏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投入2009年已经达到41924万元。“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教育项目共规划投资80 亿元,资金来源均为国家投资。随着国家对西藏基础教育投入日益增加,以及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相继实施,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已成为当前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与此同时,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如何提高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已成为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2014年我们对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具体问题包括财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监督等方面内容。本次发放调查问卷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90 份,回收率75%,调查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调查结果显示,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存在“四低一缺”现状,即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电算化普及较低、预算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分析能力较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1.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1)财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2014 年对西藏120 所中小学校调查结果显示:西藏中小学校财会人员中部分是教师转行做财会工作,虽然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但财会专业素质比较薄弱,有超过50%财务人员所学的本科或专科专业与财务无关,且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次数和频率较低。同时,对于取得会计资格证书的意愿不够强烈,积极性不足,取得从业资格证书17人,占18.89%。(2)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目前西藏中小学校财会工作侧重于经费报销、报表填制等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重核算轻管理,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忽视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

2.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较低

西藏受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会计核算技术手段落后,加之西藏中小学校财务人员接受过正规财务培训机会较少,对会计电算化使用不熟练,不能达到相关要求,使得西藏中小学校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较低。

3.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预算编制水平较低。西藏中小学校编制预算时未能客观分析本年学校计划对预算的要求和所需资金量,而是在上年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其预算编制过程和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内容不完整,不能与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二是预算执行约束力较差。由于受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影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执行审核不严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三是决算内容不规范、不完整,缺乏审核和分析。四是缺乏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西藏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不重视财务预算绩效考评环节,对预算管理仅停留在预算制定和预算执行的层面,缺乏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4.财务分析能力较低

西藏中小学校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较低使得学校财务工作的“财务决策参谋”地位难以发挥。学校财务人员只是用年终决算的编报说明和会计报表来代替学校每年的财务分析报告,不能客观、深入地反映出学校的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收支状况、资产使用情况等等。另外,财务报告不仅数据缺乏真实性和时效性,有的还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数据分析,影响了学校管理层和主管部门对学校会计信息正确理解和使用。

5.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一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且存在一定漏洞。如一些学校在接受实物捐赠时,捐赠手续不够严密、完整,未能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还有一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账实不符、资产账目调整不及时。二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适应性较差,实施细则不详。三是内部控制机制缺乏,造成单位权力过于集中,滋生了各种违规违纪问题。

二、提升西藏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能力的现实路径

1.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保障,更是发挥学校“财务决策参谋”的关键,因此,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首先,实施财会人员专业化制度。严格审批财会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依法选聘有资格的财会人员。对无从业资格财务人员实行统一培训,要求他们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对考试过关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予以留任,对培训后考试依旧不过关的人员,取消其在财务岗位的任职资格。对财会机构的负责人,应选择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领导能力的财会人员,以确保财务管理能全面落实到位。其次,加大对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一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财务制度约束财会人员的职业行为。二是加强对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通过专业素质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为中小学校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财会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培训,掌握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体系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报技巧。

2.实施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中小学校预算是学校根据自身的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预算贯穿于学校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构建“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与路径,使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西藏中小学预算管理应从四个环节入手:(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应将中小学校各项收支全面纳入单位预算管理,做到预算的内容要“全”、数据要“实”、安排要“细”,不得编制赤字预算;(2)严格执行预算;(3)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4)建立完善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是中小学校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评价工具,通过预算绩效综合考评手段,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3.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基础,是规范财务工作秩序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1)完善收入管理制度。学校应将各项各类收入统一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2)完善支出管理制度。中小学校应完善学校支出范围、标准、报账流程等规章制度,厉行节约,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全面反映学校各项资产的增加、减少和库存情况,确保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中小学校应从基建项目审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学校预算执行情况与决算审计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内审监督作用,增强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透明度。

4.加强财务监督

中小学校财务监督是根据中小学校财务指标体系对学校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进行的观察、判断、建议和督促,是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西藏中小学校加强财务监督应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学校财务监督机构,实施“事前事中事后”三级财务监督,同时还应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二是做好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小学校的财务状况。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实现中小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化。通过上述措施,利用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对中小学校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校的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5.加强中小学校校长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训

新《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强调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了中小学校校长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中小学校校长作为学校财务活动全过程的第一负责人,不仅要管理教学工作,还要对学校的所有财务活动负主要领导责任。然而,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毕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自治区教育系统应加强对中小学校校长财务知识培训,明确学校财务管理职责,提高中小学校校长财务管理能力,避免日常财务工作权责不明、经费使用不清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教育经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

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教改项目“西藏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务司培训资料合集(2014).

[2]刘炳江.西藏中小学财务管理模式与部门预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1.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所谓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还要能够具有创造性劳动的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加强教学细节的管理

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喜欢上教课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和鼓励,使学生增加信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创新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为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而不只是听众,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后可根据互动情况,将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反响效果明显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存在问题的可以进行改进。

3.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教学管理者应该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写教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课上的互动、对课堂突发状态的处理、教学态度、课后作业的批改等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问题、改进问题,将教学作为重点,对于表现优异的可以给予表彰,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评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学生有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科学的考核中才能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改进,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指管理者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在能力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靠权力影响教师或学生。中小学校教师是中小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中小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尊重教师、关爱教师,让教师有信任感,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教师间交流的平台、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勇于创新,适当地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经常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挖掘学生的潜能。

5.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管理

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校本教研、教职工考评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中小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这三种计划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实施了调控,做到了各层次的落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6.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校园文化是学校良好风气的代表,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种规章制度的影响,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结语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二、主要措施

(一)开展家访活动,争取家长支持。在放寒假前,各中小学校要开展一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动员千百学生”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校教师开展进村入户动员活动,对所有学生要进行一次家访。要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意义,增强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要与学生家长签订《入学责任书》、《提供子女在外就读证明责任书》,使之自觉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法定义务,特别是目前仍在外务工的适龄学生,要动员其家长劝其返校就读。

(二)建立助学机制,确保学生入学。各中小学校在放寒假前,要将目前在校学生分解到教师头上,实行责任包干制,确保开学后无学生辍学。要对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和女童进行重点动员和关注,有针对性的解决其实际困难。鼓励社会捐助,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各级各部门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为贫困家庭和孤儿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贫困学生全部入学。严禁乱收费,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辍学”。

(三)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镇各中小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优秀生同等重要、留住一个“易辍生”与毕业一个合格生同等重要的思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爱护学生。大力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设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严格转学程序,规范学籍管理。认真执行中小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严格转出、转入、休(退)学手续,坚持异地就读回执制度,在外就读学生必须提供在外就读证明。实行月辍学报告制度,各中小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向镇政府汇报控辍工作,提出合理建议,使控辍工作常抓不懈,收到实效。

(五)健全工作制度,及时劝返学生。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建立流动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制度和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加强对“问题学生”、“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父母在外务工家庭、学生由监护人抚养家庭等五种弱势家庭学生作为控辍工作的重点,对将要流失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护。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镇政府、村委会(社区)主要负责入学动员工作,实行镇包村、干部包农户的控辍保学机制,确保学生人人到校学习,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执法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

(二)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领导。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96-02

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就是指对中小学校长个人所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教学领导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1]。校长有效教学领导是提升学校教学效能、促进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因素。美国全国小学校长协会执行主任费朗迪诺认为,校长不能仅管理好学生,管理好教师,管理好各种设备,这种职责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他们现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教学的领导”[2]。然而,由于我国教学领导理论研究的缺失,中小学校长思想认识的偏差,专业能力的欠缺和行政事务的烦扰,上级部门的行政干预和考评标准不当,以及教师的专业权威与校长的行政权威之间的冲突等多种原因,导致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校长们并未充分履行其教学领导角色。从而有必要对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分析当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进行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促使中小学校长树立正确的领导观念

“中小学校长”在英文中为“headteacher”一词,意为“首席教师”,可见中小学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学是其最大的职责所在。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大多把主要精力花在处理一般性事务、做好人际关系等方面,他们很少督导教学,更没有进行实际的教学领导。或者说,多数校长主要关注关系绩效,而较少重视任务绩效。长期以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的考核也主要集中在校长的行政领导和对国家教育方针或行政政策的贯彻程度等方面,而忽视校长教学领导的角色功能,导致多数中小学校长忽略其本身教学领导的角色,形成了“行政为主、教学为辅或行政代替教学”的错误观念和局面。进行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能起到一个导向的功能,使中小学校长重新认识到教学领导的重要性,改变其“重行政,轻教学”的领导观念。

2.有力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校长专业素质

影响校长专业化的因素很多,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校长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校长考核和监督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3]。对校长的教学领导绩效进行评价不是校长评价的全部,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是影响学校教学品质和教学效能的关键因素,教学领导能力是校长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绩效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对校长教学领导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校长总结和反思其教学领导实践,了解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个过程就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

现行的于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当中,使得推行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笔者认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是一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其实行离不开一定的硬件装备,但更重要的却是“软件”,包括学校的氛围、办学理念、领导者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等。而校长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其教学领导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这些“软件”水平。校长的教育观、办学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及校长的行为和作风对学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左右着教育工作的全局[1]。

二、当前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的不当

我国的校长评价目的更多是为了决定校长的免降升留或惩戒褒奖,而不注重对校长领导能力、服务品质的改进和校长专业水平的提升[5]。这就导致评价过程中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各种外部因素的考察,不符合人本主义原理,容易引起被评价者即校长的反感。同时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无法发现引起优秀绩效的好的素质和行为,同时也不能诊断出导致差绩效的不当行为,使评价无法发挥其诊断功能,起不到促使校长进行专业反思和改进的目的。

2.评价主体单一

由于评价是由人来评,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主观性,而不论由谁来进行评价都会由于其自身特点、与被评价者的关系等原因而存在片面性。我国参加校长评价的人员大部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育督导人员等,其他诸如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参与者较少[5]。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导致对校长教学领导的绩效评价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事实上,对于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情况最为了解的反而是其所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3.评价内容不明确

当前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进行,德即校长政治思想道德;能即校长业务知识和履行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勤即校长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绩即校长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益[6]。而没有专门针对校长教学领导的评价,只在这四个方面中有所涉及。简单地将评价内容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标准模糊,内容笼统而不明确,使得评价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其结果往往是以升学率作为真正的教学领导绩效评价标准。

4.缺少评价结果的反馈

由于对校长的教学领导评价目的通常是为了得到一个奖或惩、升或降的人事决策依据,因此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只是简单告知被评价人此次评价的结果,至于具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以及相应的原因和背景都没有细细沟通交流。事实上,只有在评价反馈阶段,让被评价者和评价者相互沟通,评价者指出其优缺点,然后倾听校长对整个评价活动及评价结果的看法,并共同讨论克服不足、改进绩效的途径,才能让校长通过评价而提高自己。

三、几点建议

1.实现对校长教学领导绩效的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奖惩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获得绩效评价结果,从而据此进行奖惩。发展性评价是为了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自己;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价值,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7]。当前我国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大部分采用的是奖惩性评价,不利于校长的专业反思和提高。但校长负责制要求对校长进行周期性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校长奖惩升降的依据,且奖惩性评价也有其激励作用,因此奖惩性评价也有实行的必要。而从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实行发展性评价更是必要。所以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都不可偏废,而应该合理设置二者的比重,实现二者的适当结合。

2.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项评价要真正起到好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准确性、明确性。想要科学地测评到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绩效,并得到准确的结果,应该将评价内容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分,将笼统的评价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如德尔菲法等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形成标准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标准化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评价主体的主观片面性,得到更具可靠性的评价结果。

3.采用360度绩效考评方式

360度考评缘起于现代企业管理,也称全视角考评,在企业中就是由考评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然后通过反馈程序,使考评者和被考评者了解情况减少争议和冲突,增加彼此的期望,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之目的[8]。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绩效进行评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克服单视角评价的弊端。应用到对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评价中,则评价主体应包括当地教育部门领导、督导、校长本人、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所占的比重,将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得到最后总的评价结果。

4.充分做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工作

绩效考评反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上下沟通认同的过程。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通常是绩效面谈。评价者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中小学校长进行面谈,告知其评价结果,倾听校长对于此次评价的看法和意见,和校长一起讨论造成该评价结果的原因,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共同制定下一阶段校长的专业发展计划。与考评者单方面考评结果的方式比较,这种绩效评价的反馈方式是双向的沟通,有利于获得校长的认可,使其感受到评价者对他的尊重,即使是评价结果较差,也能避免挫伤校长的自尊心,反而能让校长认识到具体的原因,有利于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四、结语

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绩效评价有利于扭转校长错误的领导思想,使其重视教学领导;也有利于校长对其教学领导工作进行回顾、反思和改进,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管理水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当前对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评价存在诸如目的不当、评价内容过于笼统、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不当以及其他诸多问题,须采取相关措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忠政.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赵中建.谁来做教育领导——美国近来关于教育领导问题的讨论[J].河南教育,2000,(9).

[3]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4]李森.新课程改革呼唤校长的有效教学领导[J].网络科技时代,2007,(15).

[5]辛志勇,王莉萍.中小学校长评价研究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8).

[6]叶战修.校长的考核与考查[J].中小学管理,1998,(2).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业务管理 校本培训 管理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2-0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校本培训的本质追求,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明确提出校本培训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浙江省对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实施年度管理,省级培训管理平台也按照年度的方式进行登记。

对县域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首先是在顶层上进行设计,涉及到有关校本培训管理的组织、标准、流程、内容体系及相关的保障措施等方面。

在管理组织的安排上,进修学校选派有校本培训方面经验的校级领导分管这一领域,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工分成四个组(全县约40所左右中小学),老中青搭配,每组检查的学校有10所或11所,包含有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小学及职成技校,努力做到各种搭配均衡,有利于后期各组间的交流及提高教职工对各种类型学校校本培训的理解。

中小学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制定标准就成了对校本培训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校长的带领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根据以往的校本培训管理经验制定初稿,经过多轮的研讨,最后确定了以“组织保障”、“培训管理”、“活动开展”与“培训效果”的4个一级指标及“学校规划”等17个二级指标,并列出了“评分标准”、“整档意见”、“分值”、“评分”及“备注”等栏目,完善了标准的整体格局,并对标准实施“二四级”打分制,同时进行评估检查前的培训,有效避免了不同组之间的分数差距。

校本培训工作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工作性工作,并且围绕年度计划安排实施,为规范学校有序开展校本培训活动,要求各中小学按照时间及时上报有关材料,同时加强过程性管理,建立“申报-立项-实施-督导-验收”校本培训程序管理制度,总体的年度工作流程分七个步骤,具体如下:1.整理上报计划(2-3月);2.培训校本培训管理者(3月);3.随机检查(4-5月);4.上半年总结(7-8月);5.年度检查(11-12月);6.评分总结(次年的1月);7.登分(次年2月)。在流程每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加强了各小组与所检查学校的互动与交流。

进修学校加强对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队伍的建设,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者培训,培养一批敬业精神好、政策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中小学校本培训辅导员,这对学校针对学校实际,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加强校本培训管理,规范校本培训操作,提升校本培训习得效果,打造特色培训项目,扎实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是采用通知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4个分支进行构建。学校管理人员分别对本校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解与诊断,制定出符合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规划与年度计划,并聘请教师给予培训。

教师进修学校的保障体系对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起着重要的支持服务作用,自校本培训开展以来,学校产生了一些关于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研究》、《校本培训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农村校本培训的调研与思考》、《校长在校本培训中的责任初探》、《构建评估体系 深化教师教育》等,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学校建立了评比制度,通过年度评估与现场评比的方式,在优秀学校的基础上选出校本培训“星级学校”。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许多途径,校本培训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反思与不断的学习。随着学校快速发展,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校本培训方式逐渐向教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转变,县域校本培训的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肖川主编.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8

中小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激励制度;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23-01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缺乏人本管理理念、激励结构过于单一、分配欠公平与合理、激励缺乏差异性和弹性、未建立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影响了教师平时的授课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的完善中小学教师激励制度。那么如何才能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

中小学校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这可以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信任、关心及对人性的重视。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关注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小学校今后首先要以教师为本,进行师资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创造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调动教师的积极创造性,从而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发掘其主观创造力。其次,中小学校要把以教师为本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改变原来的行政化倾向,把复杂虚伪的人事关系驱除出去,转变学校相关部门的职能,使其为教师服务,形成理解、尊重、服务于教师的新格局。这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战略,激发出教师的潜能,使激励制度发挥出应有的成效。

二、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激励制度

中小教师在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其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绩效的高低,而激励制度与水平又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激励制度。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就要改变当前以职称及学历来评价教师教学、科研水准的单一机制,要建立起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以学校管理者为主导,通过奖惩来对教师进行奖励与约束,但这会影响教师的坦诚。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则以教师发展为主,有利于全体教师的参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改善教师间及与领导者的关系,从而带来教学的进步。在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时,要注意两者相结合,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为主,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辅,从而带来教师的发展及教学的提高。此外,在教师的激励上要采取多种手段,做到内外因相结合。在物质上要进行奖励以满足生存的需求,同时,教师的精神需求比较突出,因此对其激励要注重精神需求,如尊重、发展等。学校要以精神奖励为基础,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营造一种理解、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并对教师实施人文关怀。

三、健全分配、奖惩制度

分配的公平与否,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分配的公平与否很多时候不在个体报酬的数量,他们会与同辈之间比较来判断。因此,学校领导要注意到这点,建立起绝大部分认可的奖惩制度,增加透明度,这样可以为教师社会化比较提供便利,也体现了公平。同时,要改变一些学校平均分配的做法,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因为平均主义分配下,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因此,要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拉开收入差距,使有贡献的教师得到该有的较高报酬,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准。但收入差距过小激励制度就难以体现,过大则会影响教师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效益优先,改善薪酬结构,基本工资与绩效相集合,绩效工资适量增加比重,激发教师潜能。同时要兼顾到公平,领导要对一些不接受、不理解引入激励制度的教师沟通,让他们认识到绝对公平,同时,可根据他们的特长,对其工作进行侧重安排,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调动不同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中小学校的稳定发展。

四、实施个性激励

由于教师的独特性,因此激励制度的制定中也要实行个性激励。教师是知识分子,是学校的主要力量。由于中小学教师时间比较宽松,很多教师开始从事兼职。薪酬对教师有一定的吸引,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仅此还不能保证他们的绝对忠诚。我国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温饱已不再是关键的第一需求,教师个人的个性发展与被认可与尊重往往更被看重。而个性跟专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教师对领导的评价不太在意,但很在乎同事、同行等对其能力的认可。因此,学校要转变观念,把教师看作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其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给教师创造一个证实自己价值的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其贡献。同时,学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为教师的研究与学习建立良好的氛围,对其所需信息及知识更新提供畅通的渠道,从而起到激励的效果。

五、引入竞争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