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办的独立学院发展很快。这类学院的试办,不但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有一个逐步完一善和成熟的过程,它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亚待进行深入研究并认真解决。其中困扰独立学院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各类独立学院300多所,承担了兰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但是,方兴未艾的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从内部讲,主要是办学理念模糊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急功近利、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滞后等;从外部讲,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相关政策不配套、投人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其最终表现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因此,全面地探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对发展独立学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
真正的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从内部讲,是整个资源体系所决定的质量体系的有效性问题,内部质量体系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只是质量评价体系;而从外部讲,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最终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而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育质量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由独立学院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整个独立学院的外部环境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业和区域性、职业技能性、市场导向性。
二、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辩证分析
在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问题上,存在这两种倾向性的认识,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方面来看待,撇开办学特色来研究教育质量问题;另一种是把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混为一谈,认为“特色即质量”。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观念分别称之为“割裂观”和“一元观”。这两种观点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都是相当有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二者内涵的把握不当。必须认识到,对独立学院来讲,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教育质量永远是办学特色赖以存在的基础
真正的办学特色是一种综合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差异化的定位和内部资源体系的持续整合,由于资源配置和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但其基础却都必须建立在较高的质量水平上。因此,要形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就必须坚持“教育质量第一”的理念,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寻求所谓的捷径,否则,办学特色将成为无本之木。 2.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不是可以长久的教育质量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质量上。诚然,一个拥有出色的软硬件资源的学校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在人才市场上,只有你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时,这种培养的质量才是有效的质量,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一跃”,不被社会购买的价值是无用的价值。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来检验,而人才市场上那些有特色的人才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必须以办学特色为导向,没有办学特色的教育质量可能就是无效的质量甚至是有害的质量。
以上从宏观上分析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之间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具体微观层面上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办学特色中首要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各界,上至国家机关与领导,下到各独立院校,对培养目标为应用型这一基本特色的认识是一致的。
其次,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是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是在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作全面深人的调查,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的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各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以独立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创建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再次,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应按自身需要设计并实施。在当前特别要注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应该大胆进行,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尽快形成独立学院依法、按需、自主办学的新机制。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猛。随着独立学院规模日益扩大,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反而更加突出。新情况、新问题亦随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涌现。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已成为时下独立学院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优势
1.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在独立学院在校学生中,相当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都有过担任班干部的经历,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但由于高考成绩、应试技巧和报考策略等各方面原因,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学生中有些具备某方面专长,有的则多才多艺,与一本、二本类学院学生相比亦非乏善可陈。
2.学生思维活跃。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的相比,往往思维活跃,有着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他们乐于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成为他们展现和锻炼自我的舞台。
3.学生对就业有高度的敏感性。面对日益严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得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需要考什么证书,具备怎样的能力,进而为之努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入校成绩普遍偏低,基础素质差。其中,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科现象,有些甚至严重“偏科”,特别是英语和数学。
2.学生自主学习愿望不强,学风不正不纯。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高中时的勤奋和努力就荡然无存。代之以散漫的作风和厌学的态度,导致学习成绩糟糕。
3.学生的自律性差,自律意识淡薄。我们不排除部分具有自律意识的学生存在,但相当部分同学在课后却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作风散漫,毫无奋斗目标。
4.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言行偏激缺乏理性。时下各种思想意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更呈洪流之势。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张扬个性,颠覆传统,对各种思想易于接受。独立学院学生表现亦别无二致,甚至表现得更加突出。生活阅历缺乏,家庭背景各异,再加上多为独生一代,这种偏激和不成熟有时以血的形式演绎到极致。
5.学生关系较为冷漠,集体意识不强。由于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差异较为显著,造成同学之间往往难以深入的交往,至多表现为形式上的交流。由于这种沟通障碍的存在,多数同学都不大愿意将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人,而是诉诸网络或者其他一些不当途径作为有限的自我调整,多数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容易连带产生其他的消极影响。
6,交流沟通错位,学生心理问题普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的心理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又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淡漠与自我封闭。由于这种沟通障碍的存在,多数同学都不大愿意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人,同时极易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感,很多学生既经不起表扬,又经不起批评,心理十分脆弱,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的核心作用。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要让广大辅导员知道,辅导员工作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所可为,大有可为。”要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去做。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处理学生问题上的能力,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以及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组织鼓励青年辅导员参加学生工作方面的科研,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文化素养和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辅导员要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引导好大学生,在毕业就业上指导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服务好大学生。
2.多渠道科学解决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散慢,无所事事。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重塑人生目标就成了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狠抓德育工作,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多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其养成积极地生活爱好。辅导员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纠正其思想上的错误。
3.科学管理,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散慢,无所事事。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重塑人生目标就成了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狠抓德育工作,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多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其养成积极地生活爱好。辅导员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纠正思想上的错误。
4.大力倡导勤奋务实学风,提升学生技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和抄袭舞弊现象,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勤奋务实的学风,充分利用奖助学金制度和其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严格地考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早退、旷课现象的产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合理制定学业目标。
5.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对于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活动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以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增强同学情谊,进而打破同学之间的关系冷漠的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回归,更有利于团结友善的同学关系,打破人际关系的坚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分析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结合本校情况,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应地改革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围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优化进行阐述,希望给高职院校借鉴意义。
1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含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属于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内容。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管理,高职学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培养人才目标角度出发,普通大学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培养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相比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普通大学的学生分数成绩更好,更遵守纪律,管理更为方便。在普通大学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培养方向偏向技术型人才,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分数成绩不高,纪律性不高,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我国涉及高职院校的有关制度规范,结合本校的特征进行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院校类型、培养目标、学科分类、院校风气、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教师的综合素质等。
2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序组织教师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正常教学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各项条例能够正常实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工作的效率,从而保障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良好教学制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性,即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条例的紧密性、逻辑性,通过各项条例的有序秩序,保障各项条例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可行性强,必须明确定义,不能设置模糊的条例,容易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错误理解条例含义,导致教学管理活动出现无序现象。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制度条例的运行效果,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可以高效工作。从管理教师的层面出发,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知识传播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技能型发展,为高职院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师地位。在建立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使教师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学课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定义,在教学活动中,将高职学生视为主体地位,尊重高职学生的人格,坚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辅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有效检测学生技术水平的主要方法为考试,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日常的考试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后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对进行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涉及学生考核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学生出勤制度等,这些条例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出勤率低,导致高职院校校风下降,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制度有关学生出勤率的条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增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从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偏向实践技术方面。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国家资助、企业筹资、院校合作建设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设备设施质量,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优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保障各项条例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序性,符合高职院校正常的发展规律,切记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容易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各院系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组成内容,通过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作用,可以保障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保障部门之间能够各司其职,落实好自身部门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给各部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资源分配的有序性与合理性,例如: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与高职院校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教学课程部门专门负责监管与教师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发展部门专门进行协调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一切技术活动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属于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内容涵盖了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活动、教师教学活动、院校合作活动等,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保障内容的精简度,便于教师、学生记忆。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校园资源,对传统的制度条例进行改进创新,提高高职院校的运行效率,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大学教学管理学术性缺失的原因有:教学管理者的学术性管理观念滞后、科研氛围浓厚而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灵活性不足、教师对于前沿教学专业知识理解不足等;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改革对策:大力传播和倡导教学学术管理理念、生成大学教学学术氛围、建构与完善大学教学学术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
教学学术;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改革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存在教学资源与规模扩大之间的矛盾,显现出大学教学资源的匮乏状态,直接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下滑,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意识倾向,教师没有将教学视为学术问题加以认真的研究,这就使高校教学管理中侧重于技术导向性的研究,而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学术导向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鉴于目前大学教学管理的现状,本文基于教学学术的视角,以教学学术为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分析影响制约教学学术管理的因素,并寻找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提升大学的教学管理质量。
一、大学教学学术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教学学术是一种智力的创造性活动,它以探索、研究和创新为主要特征,并包涵不同的、相互交叉的领域,即:学术发现、学术综合、学术应用、学术教学,在学科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学术观察和发现,并在综合性应用中,体现出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性效果,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运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进行教学学术公开的评价和交流,并在活动中进行反思性的教学学术实践,促使其不断传播和发展。在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学管理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教学,以教师的教学为开端,可以实现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显示出大学教学管理中教和学的最佳诠释。在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学管理要以知识为本,要使大学教学管理回归到“知识本位论”的轨道上来,要由基于经验的简单操作性管理活动转变为科学知识之上的复杂性的学术活动,使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交流,为大学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复杂性学术管理特征。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管理存在行政程度过大的问题,教师仅能在其限定的范围内参与教学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笼而言之,传统意识下的大学教学管理是基于简单教学观的简单行政性管理,而在教学学术视角下,教学管理衍变为一种复杂的学术管理,它需要行政性的指令,同时也依赖于教师内部的评议和交流,要注重发挥大学教师群体性的作用,增强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权力[1]。
2.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特征。教学学术观要以大学的知识传播为内核,有机地结合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活动,要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职能,进行以专业知识探索、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管理,从而在教学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
二、大学教学管理学术性缺失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一)大学教学管理的学术性缺失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学术性管理观念滞后。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者,大学管理者对教学管理的态度和理念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调查发现,仅有少部分大学教学管理者熟悉教学学术的观念和理念,而且在实践中也缺乏教学学术的实践,他们仅将大学教学视为一种技能,没有意识到学科学术和教学学术之间的区别,从而对教学产生了阻碍作用。
2.科研氛围浓厚而教学意识不强。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由于科研与教师的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有直接的关联,教师为了获得深造机会和晋升机会,对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关于教学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灵活性不足。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由于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深造和晋升直接关联,且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中也偏向于这一点,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研究难以量化,因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大。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的驱动力源于学校对他们教学学术的赏识和认同,而大学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制度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价值和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质量与职责的量化考核较少的体系下,难以提升教学质量[2]。
4.教师对于前沿教学专业知识理解不足。在大学的现代化职能增多的背景下,教师要承担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然而一些教师缺乏教学学术的思想,对教学学术的相关术语了解较少。
(二)大学教学管理学术性缺失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1.陈旧的大学管理观念有一定的制约性作用。在大学管理者的意识中,仍旧认为专业的科研才能配得上学术,并将学术特定为科学研究、、专著的出版等内容,而认为教学纯粹是一种技能,无关乎学术,这种传统的学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实践运用。
2.大学教学管理中的评价体系也产生制约性作用。从大学教学管理的评价层面而言,对教师的评价关注于科学研究和文章发表方面,致使教师关注于对专业领域的研究,而对教学投入精力较少,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科研功利主义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学术的建设。
3.集权式的大学管理体制制约了教学学术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管理中注重由上而下的集权管理,存在刚性的管理制度特征,这不利于教师的自主教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容易引起教师的负面情绪,在二级学院的权力过小的状态下,影响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3]。
三、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改革探索
(一)大力传播和倡导教学学术管理理念
要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大力推行和倡导教学学术这种全新的学术范式,转变教学管理者的意识,要让他们对教学学术有一个明晰而准确的认知,意识到教学学术的重要性,体会到教学学术的融合性特征,并且要在大力传播和倡导教学学术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对大学教学学术管理制度进行专门化、规范化的研究,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发展规划等方面,建构大学教学学术制度和管理理念,并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性政策,开展学习观察、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等活动,从而使教学学术管理深入人心,切实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
(二)生成大学教学学术氛围
大学教学管理者要注重营造教学学术的良好氛围,生成一个尊重教学学术的环境,鼓励教师对教学学术的前沿学术思想进行学习和关注,要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开展教学调研和交流,增进教师对教学学术的理解,还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特点拟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并将教学学术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形成涵盖教学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推动大学教学学术的全面改革和创新[4]。
(三)建构与完善大学教学学术管理制度
1.形成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为核心的大学教学学术管理制度。为了全面推进大学教学学术管理创新,要拟定全面的教师招聘制度,要对大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对教师的教学学术的全面考核和评估下,完善教师的进入与退出制度。大学教学学术管理者还要对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要对教师的教学学术进行研究成果的界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合作性研究和探讨,实现全面的合作与协调,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学术管理的功效。
2.全面创新大学教学学术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制度。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对教师学术水平评价的范围进行拓宽,要将教学学术纳入学术评价机制之中,要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并且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之中,这就会在极大的程度上,使教师享有与“科研”同等的待遇[5]。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学术的评价方面,还要完善相关的指标体系,要刚性确定教学学术的内部要素指标,如: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奖励等,并且注重柔性指标和刚性指标的结合,从而在合理分配不同指标权重的过程中,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可以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并将信息及时地进行反馈,以尽快改进教学质量。
3.建构和完善教学学术质量管理制度。教学学术质量管理制度是前提和基础,大学教学管理者要合理加大教学学术质量管理的比重,并在对教学学术管理的评价中,将教学交流、教学反思、教学合作等,纳入教学质量标准之中。另外,还要完善大学教学质量的保障制度,可以采用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方式,形成完整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6]。
4.建构和完善教学学术激励制度。在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之下,教学管理者要意识到平衡教学管理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性的重要性,要通过物质激励如资金分配、绩效考核、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等方式,实施对教师的激励,同时,还要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师的潜在创造力和学术水平[7]。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教育面临国际化教育挑战的背景下,我们要引入大学教学学术的概念和意识,要将教学与科研立于同等的地位,形成学校由上至下的教学学术研究氛围和环境,传播和推广教学学术为指导的管理理念,在完善和创新大学教学学术的制度之下,建构大学教学学术质量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学术管理体系,大力培养教师的教学学术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实现大学教学学术管理的创新。
作者:许忠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俊生.教学引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2(12).
[2]任艳红.教学学术视域下教学与科研评价制度的审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张忠华.教学学术研究的实施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王芳亮,道靖.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5]刘晓青.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1.教学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注重约束监督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的诸多管理活动基本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模式开展。如每个系甚至每个二级学院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模版、教学大纲模版、课程导言模版、试卷(答题卷、题型、分值、答案)模版等等;再如统一备课、统一平时作业次数内容、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布等。各类工作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程序、答辩提交材料都是以清单的方式要求师生遵照执行,符合清单内容和数量便是完成。这样统一管理的效果虽可媲美工业化模具生产的产品,但形式上的统一规格、便于管理,实质上已经扼杀了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柔性评估、素质培育、人文关怀、业务技能等等至关重要的教育智慧,更扼杀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单纯从制度本身出发进行的管理违背管理原理,也背离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方针。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大学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王琳娜(1980-),女,山西临猗,本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摘 要: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为探讨对象,针对制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 大学生 教学质量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制度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 制度管理的内涵
1.1.1 制度管理与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制定的希望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管理不同于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强调的是管理,更注重人的因素。
1.1.2 制度管理的要义
制度管理是指管理者以管理制度为依据,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管理对象实施的管理活动。制度管理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核心是管理,关键是管理人员。制度管理不应理解为是一种僵化的、固定化的管理模式,而是一种在管理制度基础上的灵活管理,这种灵活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管理制度作为制度管理的基础,在制度管理过程中这一基础一定要坚持,更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令不行,禁不止。朝令夕改,使人们无所适从。
1.1.3 制度管理的主要内容
(1)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制度管理的基石。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更不能与宪法相违背。而且管理制度在没有必要改变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变。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管理制度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是指管理者在实施制度管理过程中始终要以管理制度为依据。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校规、校纪、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
(2)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关键,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准确把握和合理运用,在制度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应该具有的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技能。高校学生制度管理中的管理者主要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等等。
(3)管理对象。管理制度所面向的对象,就是制度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对象。高校学生制度管理中管理对象主要为高校在籍注册学生。
1.1.4 制度管理的原则
(1)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是指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要全面公开,对违反管理制度的处罚结果要公开。公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的规则,违反相应的管理制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或应受到何种处罚等等。管理制度公开是制度管理的前提。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处罚没有例外。实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始终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唯一终极目标,高校学生制度管理也是学生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
1.2 制度管理的重要意义
制度管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呈日益下滑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是新形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管理不仅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制度管理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制度管理的有效性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的严峻形势和教育公平广受关注的情况下显得日益紧迫。
2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制度管理的现状及趋势
2.1 制度管理的现状
2.1.1 管理制度方面
高校依据国家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各自的校规、校纪、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目前我国高校涉及学生教育管理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公寓用电管理规定、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等。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发展,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大学生的自我消费意识、维权意识、教育公平意识不断提高,有些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2.1.2 人(学生教育管理者) 的因素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着教育与管理脱节的现象。学生制度管理者很少从事一线教学,他们往往重管而不重教,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往往是重教而不重管。这种分工的过度细化,导致高校普遍只重视学生的能力与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这种现象也导致制度管理难以为继,不能很好的坚持。
2.2 制度管理的趋势
制度管理始终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历程中,制度管理不断丰富和趋于完善。制度管理由最初的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研究逐渐发展到强调制度管理中管理者的关键作用。十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此后,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研究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这一实施纲要的内容和有关要求体现了制度管理将逐步趋于法治化和人性化。
3 高校学生制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制度管理认识方面的问题
制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学生制度管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广大任课教师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制度管理在高校是一种僵化的、固定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有时甚至被视为呆滞,不会变通。在制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经常遇到“制度不是人定的吗?”这样尴尬与困惑。另一方面,因此,这种错误的认识或观念导致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实行的不甚理想。
3.2 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高校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和高校学生制度管理的基础。但是,有些管理制度已不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关要求 、有的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有关要求、有的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甚至有些管理制度与法律相违背。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管理制度的依法、科学、合理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
3.3 学生教育管理者的问题
高校教师是学生制度管理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对象。高校教师在制度管理方面的以身作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制度管理方面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重言传轻身教,在制度管理方面没有起到良好作用。
制度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需要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管理技能。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管理育人的职责。高校教师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制度管理中的管理育人功能的发挥。
3.4 制度管理过程中责任与稳定的问题
我国高校缺乏自主管理权。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在关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还要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这使得高校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往往不得不注重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制度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制度管理者与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也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制度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多归咎于管理制度或制度管理者。即使有时制度管理者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也往往受到颇多争议。制度管理与学生安全稳定之间的博弈结果,使得制度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难以坚持制度管理的原则。
4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制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宣传教育,逐步提高认识
4.1.1 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广大教师传授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管理育人的职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进一步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责任。对此,高校应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在明确课堂教学管理责任的基础上,规范学生课堂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4.1.2 提高学生对制度管理的认识
学生是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高校学生制度管理的管理对象。制度管理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在制度管理过程中,以管理制度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管理,制度管理的有效性在于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在提高学生对制度管理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违反管理制度必然将受到应有的处罚和处分。
4.2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
4.2.1 全面理清管理制度
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有关要求。在全面推进高校依法治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推进。在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中,首先应对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哪些管理制度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对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一些制度坚决去除,同时对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进行有效论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全面分析是构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的前提。
4.2.2 构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
构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学校现代管理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学生教育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构建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应简洁、明了、易行、可操作,同时还要体现学校的管理理念。
4.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技能培训力度
4.3.1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行为示范。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教育的实践者,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常自省、自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学生在因违反管理制度受到处罚或处分时也会毫无怨言。
4.3.2 加大教师管理技能培训力度
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肩负着管理育人的职责。良好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培训也要要求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应当参加。教师管理技能培训在强调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同时,应更注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使用管理手段,达到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良好效果。
4.4 坚持依法治校,明确管理责任
在目前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高校应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确保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在学生制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制度管理的原则,坚持我们的管理理念,同时,在对学生因违反管理制度而受到处罚或处分的时候,我们还要坚持人文关怀,依法合理的对学生做出有效处分。此外,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因制度管理者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管理者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