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启示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437)是西方历史上系统地阐述早期教育问题的第一人,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设想了一个从早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学校制度,哲学王的宏大根基始于0~6岁儿童的教育。他从实现理想国的政治需要出发,赋予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良好的早期教育看成是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基础工程。下面将系统阐述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

一、早期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柏拉图主张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认为早期教育是个体以道德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养成的启蒙阶段。“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在一个人的幼小柔嫩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为什么形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形式。”①柏拉图指出儿童从出生到接受正规教育这个早期教育阶段是最难的,因为当孩子的肉体和精神有最大的可塑行,错误对待孩子将造成最持久的伤害。 0~6岁的教育要尽量避免对儿童的伤害,此时期的教育应重在养护,启蒙儿童的德行。

早期教育的任务在于恰当运用儿童的幼小、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对儿童施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柏拉图说:“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往哪里走。”②柏拉图强调国家在实行儿童公育时要善于甄别,确保能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影响”的诸元素,譬如政府组织早期教育机构、精心选择教育内容、选用有德行的教育者,从而引导儿童走向教育者希望的方向。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柏拉图精心设计了早期教育的方方面面。③

二、早期教育的机构

柏拉图主张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对人生各阶段教育,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到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强制性的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规定早期教育的机构。

优生及胎教措施——柏拉图主张国家执行优生政策:国家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一般和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婴儿出生后,先天残缺或体弱的则秘密处理,优秀的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

学前教育专门化机构——在学前教育阶段,由国家实行公共学前教育,由国家决定教什么内容和选择什么人充当教育者。养育儿童的机构被称为养育院,养育院又细分为0~3岁的托儿所和3~6岁的游戏场。儿童三岁以前在托儿所度过,由经过严格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全城邦最优秀的女公民监督进行教育;3到6岁时则由褓姆带领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里,由当局命令的妇女们进行照管。

三、早期教育的内容

柏拉图强调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强调早期教育的方法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强调自然快乐且以身体、道德、游戏等内容为重点的和谐教育。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是一套有内容、有宗旨的完整体系,体现为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和体操练习为形式,以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宗旨。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游戏,赋予游戏以教育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教育作用。游戏场以游戏为主,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反法律的孩子,他们就不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④这里的法律精神是指游戏应有教育性、规则性,应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以便儿童模仿。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柏拉图鼓励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认为孩子自己发明的游戏是最好的。这样柏拉图深刻认识到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喜好嬉戏的天性,游戏是儿童自主活动和创造精神的最佳教育内容,要通过游戏的内在法律精神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初步习得品行。

柏拉图提出国家要注意到诸如摇篮曲、儿歌的教育影响,要慎重选择对儿童讲述的故事,要严格审查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柏拉图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⑤,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儿童的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3.音乐熏陶、体操练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教育和体操练习是和谐教育的开始。音乐是为了陶冶心灵,体育是为了锻炼身体,身心协调发展才算和谐。柏拉图认为,欢快、奋发、高昂的儿童的曲调能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以体操、角力、骑马、射箭等训练项目为主的体育能强健儿童身体,音形结合的舞蹈则能训练优美的举止。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转贴于 四、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启示

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西方早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启发着人们思考早期教育问题。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有待于我们挖掘。

1.以德育为主的早期教育

柏拉图继承了他老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智德统一”,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早期教育的核心无他,即儿童的德性培养,柏拉图认为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心,通过早期教育的内容发展儿童的德行。柏拉图认为: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通过行动或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习惯显得特别重要,儿童的道德可先知而后行。他在选择早期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材料的选择上,都强调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经过慎重选择的教育材料为儿童树立勇敢、节制、虔诚、自由人物及品质的模仿对象,早期教育要极力树立正面榜样,让儿童“从小到老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⑥

2.分阶段教育方法

柏拉图依据人的年龄划分出受教育的几个阶段。柏拉图根据儿童的生长特点进一步把早期教育细分为胎儿-婴儿-幼儿三阶段,每一阶段都实施不同的教育。国家是早期教育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肩负着优生、保育、教养三重任务,儿童出生前国家对孕妇进行胎教训练,儿童出生后就送到国家特设的托儿所,由母亲喂奶;夜间的麻烦事交给奶妈和保姆。从儿童出生到7岁国家对男女幼童实行无差别教育,为儿童安排包括讲故事、寓言、诗歌、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广泛的教育内容。

3.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里,“教育”一词一般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又简称德育,由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个命题也可转换成教学永远具有德育性,能否永远具有德育性,要看符合德育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的。游戏场里的儿童们所做的游戏,所听的故事,所学的歌曲都是慎重选择过的,这些故事、歌曲需要严格审查才能列在目录上的;那些随便编出来的、偶然想到的故事和歌曲绝不允许教给儿童。

综观柏拉图的早期教育思想,发现他重视优生优育,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指出游戏在早期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慎重选择教学教材的问题。这些观点不仅在西方早期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早期教育的改革和思想建设也有积极的启示,在吸收柏拉图早期教育思想的精华时要抛弃柏拉图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

注释:

①②③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

④⑤⑥转引自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参考文献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2

总书记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对孤残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是如何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保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使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 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

作为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孤残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帮助。在孩子玩的方面,福利院的主要责任不是限制和管教,而应该是服务和帮助。“玩是儿童的权利”,在玩中不要训斥孩子,不能用功与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玩。

早期教育是特指人类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是指为0岁~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早期教育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及智力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福利院内儿童广泛开展早期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成年后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0~2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和针对脑瘫儿童开展的“康教结合”教育模式更适合于福利院内儿童的早期教育。

1. 传统“幼儿园”教育模式

狭义的幼儿早期教育就是指幼儿园教育。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主要以3~6岁儿童对象,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鼓励孩子学习艺术、科学、语言、社会发展及健康教育五大领域的内容。很多福利院参照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福利院和儿童的特点,开展各个年龄段的特教班和学前班教育活动。

2. 0~2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出生到两周岁,孩子的大脑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脑体积的大小上,更体现在脑的构成和功能上。在这一时期主要里程碑是发展孩子与一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一种孩子与看护人之间的情感链。很多福利院根据自身条件对两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开展了如“泳疗”、“亲子园”、“早教园”等早期教育活动,使孩子与看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而使孩子单位身体、认知、情感等获得良好的发育。特别是爱德基金会为0~2周岁婴幼儿设计的“爱德祖母育婴项目”,非常适合福利机构两周岁内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该项目通过培训并聘请当地的退休或下岗职工充当特殊的“祖母”。她们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在儿童福利院负责照料3~5名孩子,通过抱、亲、逗、抚、游戏等方式,与婴幼儿亲密接触,开启孩子幼小心灵的智慧之窗,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式氛围,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3. “瑞吉欧”早期教育模式

“瑞吉欧”(瑞吉欧•爱米拉)起名于一个意大利北部城市。在意大利,瑞吉欧项目以家庭为中心,为幼童和学龄前儿童提供服务,并将重点放在残疾儿童和有社会需求的儿童身上。这种方式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因为它没有确定的方法,没有教师资格标准,也没有鉴定程序。教育者是用深思反省的方式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他人。这种教育模式的部分原理非常适合福利机构的的早期教育工作,如“尊重孩子”、“注重表达”、“注重情感发展”、“孩子和教师应为伙伴”、“跟随孩子的兴趣上课”、“注重良好的环境刺激”、“追踪孩子进步的创新方法”等。爱德基金会开展的“小姐妹学前教育项目”就是引进“瑞吉欧”教育理念,针对2~6岁福利机构孩子设计的学前教育项目。通过聘请培训当地的年轻教师,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其课程融合了西方“瑞吉欧”教学法和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精华,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每个孩子的智能、情感及社会潜力都会得到精心培育,并通过长期启发、个体关注、积极学习及体育游戏等加以引导,并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参加项目的孩子都拥有一份个人记录和《纪念册》。

二、 “引导式教育”模式

引导式教育是将幼儿教育与康复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脑瘫儿童设计。引导式教育是一个综合系统,使神经系统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是它的最终目标。这一过程使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员最首要的角色就是一个教育者,她义不容辞地利用教育的原理帮助儿童达到他们的目标。“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孩子(运动上、功能上、社会性的、情感的、认知的)所需的全部内容。

三、 “寓教于乐、康教结合”更适合于残疾儿童

随着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脑瘫儿童的比例越来越大,给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思考。脑瘫康复专家们认为:对脑瘫儿童早期干预尤为重要。为了让有运动障碍的儿童在肢体康复的同时得到智力开发,应该将早教工作融入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在早教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将0至2周岁的脑瘫婴幼儿的康复工作与爱德基金会“爱德祖母育婴项目”相结合。康复专家给祖母们讲授康复理论并指导她们在与孩子的玩耍中开展工作。在祖母活动室内,经常可以听到祖母们唱着自编的康复儿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康复训练。同时,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早期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孩子们的智力、情感等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参加项目的脑瘫孩子在进入项目后很短的时间内,他们的变化让祖母们倍感欣慰。一些祖母在她们为儿童书写的成长报告中写到“我刚接他的时候目光是那样的呆滞,才几天的时间,他就开始用眼睛寻找我的身影”、“才一周多时间,我的孩子从一点不能坐,到现在可以坐几秒钟了,太令我惊讶了!”从祖母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到将康复融入到早期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又比如:将2周岁至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与早期教育结合开展的引导式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在保育员的帮助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完成康复任务,使肢体得到训练,使智力得到开发。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可以学到正常学龄前儿童应该学到的知识,同时又进行了康复训练。 随着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比例不断增加,早期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儿童福利机构早期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 在儿童福利机构普及推广早期教育的意义

儿童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对早教工作的重视、很多地方兴起了早教的热潮。婴儿操、婴儿游泳活动、婴幼儿游戏、亲子活动等在各个“亲子园”或“幼儿园”广泛开展。福利机构的孩子和所有家庭中的孩子一样,他(她)们有接受良好的照顾和早期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福利机构对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福利机构条件的改善,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正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必定会提升福利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是当前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福利机构不仅要把孤残儿童养育好,而且要为孤残儿童提供全面的照顾。在给予孩子们良好的生活照料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有规律地参加早期教育活动(包括康复活动),福利机构应尽量让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另一方面,福利机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是国家民政部“蓝天计划”完善福利机构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孤残儿童最大福利的必要措施。儿童福利机构应抓住民政部实施“蓝天计划”的发展契机,不断完善福利机构硬件设施建设,为儿童早期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3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是一本从后现代视角系统论述有关早期教育各种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早期教育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本书的著者是来自加拿大、瑞典、英国的三位学前教育专家冈尼拉・达尔伯格、彼得・莫斯、艾伦・彭斯。本书由朱家雄、王铮等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该书共八个章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全书的内容概要,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写作该书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全文所述主题,包括早期教育话语、质量时代、质量问题、批判性问题、我们生活的时代以及相关实践案例等。作者指出,撰写本书的目的旨在将思考的危机意识引入早期教育领域,唤醒读者的反思与批判意识。

第二部分理论与思考,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这一部分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作者们基于后现代视角下的有关“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早期教育质量”等概念的思考。该部分为本书的重点及精华部分。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比性阐述和探讨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以批判性的精神反思了现代主义理论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早期儿童发展领域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三章分别呈现了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在现代主义视角下,作者讨论了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儿童期是金色年代的观点以及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基于此,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重新建构了“儿童概念”,认为儿童是知识、身份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强调“富有的儿童”和“所有儿童都是智慧的”。在第四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有关早期教育机构的研究。作者认为当前的早期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的一些儿童早期教育机构――这些早期教育机构或者是儿童成品的生产者,或者是家庭的替代,或者就是商业机构;另一种是比较少的早期教育教育机构――文明社会的论坛,在这里儿童与成人共同参与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事务的计划。因此,要建构怎样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需要进行深刻选择。第五章是超越质量话语,走向意义生成话语。作者认为,质量话语是现代主义对秩序和控制狂热追求的结果。对早期教育机构来讲,质量就意味着将儿童视作空的容器,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准备好进行学习和接受学校教育,并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有益帮助。但是在理解和评价早期教育工作的时候,有关质量的概念和话语无法适应诸如观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情境的特殊性和主观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超越质量话语,走向意义生成话语”,更关注评价的背景性、对话性。

第三部分实践个案,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相关实践个案,以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本书中所提的相关理论观点与概念。作者在介绍与后现论实践相关的实践个案中,选取了多种实践经历,包括斯德哥尔摩实验项目(第六章)和加拿大土著人项目(第八章),尽管这两个项目存在不同之处,但代表着同样的教育观点,即建构一种代表儿童、教师和家长声音的教育学。在第七章里,重点探讨了教育观察记录的实际操作。作者指出,教学记录是将意义生成观点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达早期教育的重要术语。教学记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观察,而是强调能够运用批评性的能力来观察和反思儿童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建构方式,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多种声音的参与,鼓励反思和民主。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将早期教育领域与儿童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联系起来,为我们展示了反思与批判的精神,更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的有关早期教育、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和教学实践的思想和看法。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早期学习标准;发展适宜性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12-07

21世纪以来,全球早期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为确保早期教育的高质量,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制定与推行了早期学习标准。

为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制定标准,这一举措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得以推行,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项目”(Going Global Project),迄今有近20个国家加入到制定本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行列,并有多个国家已经完成了标准的制定。我国教育部也于2006年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工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早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美国而言,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既引发了人们对早期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的重新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早期学习标准实践价值的广泛讨论。其中一项重要论题是如何看待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长期以来学界及实践领域奉行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人手,对两者之间的冲突及融合作一分析,以期为我国更有效地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参考。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美国早期教育传统的反映

所谓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早期教育相关人员应当运用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最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决策,即为儿童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养环境、材料、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社会和文化适宜性。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幼儿学校运动开展以来,卢梭的浪漫主义儿童观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在美国早期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儿童研究运动的推动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早期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自然成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健康、重视游戏、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一度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早期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促使美国社会开始关注基础学力竞争力的问题。有人认为当时美国的学前教育没有为儿童提供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并且影响到了儿童学龄期的学业成绩。早期教育实践开始从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转向重视儿童的基本学业技能。20世纪60年代,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美国早期教育界开始流行,这与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理念分歧甚大,其间的冲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的兴盛。行为主义思潮逐渐被认知心理学取代。在此背景下,全教协会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以下简称DAP)。DAP在秉承美国早期教育传统思想的同时,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在游戏与学习、儿童自我探索与教师教学间进行了权衡。DAP的提出不仅明确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争论。

1987年,全教协会有关“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立场报告正式刊行,并于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1987年版DAP在课程、成人与儿童互动、家庭与教育机构的关系以及儿童发展评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该版本一经,立即得到广大早期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对当时的美国早期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获得拥戴的同时,DAP也遭到了学术界的一些质疑,比如DAP是否真正适宜所有儿童,DAP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是否有所忽视,等等。Wien(1995)将1987年版DAP面临的质疑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DAP将主流文化作为所有儿童的标准,忽视了其他文化价值和标准;另一类则认为DAP的诸多教育建议缺乏包容性。针对上述意见,有关DAP内容修订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其中以强调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满足不同文化和发展条件下儿童的需要,强调教师应在全纳式早期教育的目标制定和活动实施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这两方面的呼声最高。这两方面也成为1997年版DAP修订的主要内容。

发展适宜性教育体现了美国的早期教育传统,代表了美国当今早期教育的主流,得到了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在面向全体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理想之下,发展适宜性教育描述了高质量教育过程的准则。

二、早期学习标准:制定及推行

尽管DAP对美国早期教育实践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但是作为面向教育过程的准则,DAP实际上并未具体规范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而且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DAP也难以提出针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具体标准或指南。内容标准的匮乏使得DAP难以承载民众对其直接提升教育质量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也表明,DAP对于解决美国中小学生基础学力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助益甚微。

20世纪90年代,以提升基础学力为要旨,美国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标准化教育改革。其改革成果表明,明确儿童应该学什么是提升儿童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佩里学前项目和卡罗莱纳初步研究项目等一系列纵向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诸多领域均表现出学习的潜能,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验会对其后继的学校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进入21世纪,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成为美。国早期教育改革的又一道风景。

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即期望通过文件的形式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进行界定,以达成对早期儿童学习期望的共识,帮助教师更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标准化运动由中小学教育领域向早期教育领域的延伸,成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2000年,美国“开端计划”项目署推出《“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该框架在K-12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将早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身

体健康与发展”“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方式”等八个领域,并提出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儿童相应的知识、能力表现。该框架作为联邦标准,成为各州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重要依据。2002年,联邦政府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Grow Smart)议案,鼓励各州自主建立面向3-5岁儿童的涵盖语言、读写和数学三个方面的早期学习标准。在政府议案的督促下,美国各州迄今均已颁布了自己的早期学习标准。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大多以国家教育目标、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作为主要参考。大部分州立标准均涵盖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等五大领域。内容结构上,大部分州立标准均包含四个层次,即子领域、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准备性学习活动与策略。

早期学习标准的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标准统一了对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期望,帮助保教人员和家长就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其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早期教育课程的编排,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为儿童基本能力的发展建立可靠的评估依据;其三,标准建立了可靠的内容体系,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相联系,为幼小衔接和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了依据;其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保证早期教育质量;其五,标准关注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在绩效责任系统下得以落实。所谓绩效责任,是指教育发展相关人员、机构和组织依据事先协定的责任状,履行完成工作的责任,即对教育结果的达成承担责任。早期学习标准推出之后,各州纷纷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实施效果的奖惩和干预力度,使得标准的达成与绩效责任明确挂钩。此外,如何使绩效责任系统行之有效,近年来也成为美国学术界和实践部门探讨的重要话题。美国Pew公益信托机构联合全国儿童发展、早期教育以及政策方面的专家于2005年设立了国家早期教育绩效责任特别研究项目,提出了包括基础系统(含早期学习标准及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评价及改进系统、专业发展系统、数据管理和报告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评估与项目改进方案、学前至三年级的绩效责任连续体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体系,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这也为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绩效责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早期学习标准的实施首先得到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响应。至2007年年初,全美已有39个州的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实施早期学习标准。此外,各州也积极鼓励其他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实施早期学习标准。

三、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冲突及困惑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对于一贯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早期教育界是个不小的挑战,并一度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困惑。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可以从理论层面及教育实践层面来作具体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冲突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差异

从动因来看,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以提升国家基础学力的全球竞争力为要旨,因而其基本推动力在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本位论的主张。社会本位下的教育行为更多受工具理性驱使,关注实用效率。而DAP遵循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应以适宜的方式将儿童培养成遵循内在发展的个体。个人本位下的教育行为主要受价值理性引导,追求“教育民主自由”的价值理性。

2.有关早期学习理解上的差异

早期学习标准与DAP之间的差异,还反映在早期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上。综观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早期学习标准较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强调各年龄阶段间的连续性,以便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从DAP的角度来看,早期儿童的学习至少应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品质和情感等几个方面,其学习方式也不应是正规的学科教学,而应当强调儿童在游戏、生活中自发地学习。

3.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差异

尽管早期学习标准涉及多个领域,但总的来说,其侧重点在认知和语言领域,对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等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大多数州的早期学习标准中,近70%的内容涉及认知和语言。尽管DAP也同样重视认知和语言,但其基本出发点则是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主张通过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二)教育实践层面的困惑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1.游戏和自主探索是否会被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所替代

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给早期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课程推行标准化的印象。许多早期教育工作者担心,标准的推行将逐渐把儿童推向由教师主导的以语言和数学学习为主的集体活动,而减少了他们在教师引导和支持下自主游戏和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机构开始采取练习性的策略以应对评价,还有一些早期教育方案则完全围绕标准设计,变成了一种为标准而标准的课程。

2.个性化教育是否会被“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所替代

早期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以发展适宜性为信念,他们对如何将学习标准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方案感到迷惘。尽管统一的课程方案容易达成早期学习标准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望,但是这种标准化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情境的独特性、教师应有的课程决策权的角度还是从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进程和个性特点的角度来看都缺乏适宜性,而这些角度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关键所在。

3.真实性评价是否会被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所替代

尽管诸多早期教育协会和团体都强调真实性评价方法(如现场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袋等)在早期教育中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要从真实性评价中获取反映儿童学习与发展特定指标的信息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对绩效责任的强调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评价方式的关注,测试性评价也开始由学龄阶段逐步向学前阶段推行。当然,测试性评价能否真正反映特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这一点仍有待考证。

4.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

追求早期学习标准和绩效责任的实现,在教师看来可能并非最有利于儿童的选择。比如,早期学习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儿童学习能力的差异:标

准导向课程的实施可能忽视儿童的主体性;量化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鉴定而非促进功能,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可能会对早期学习标准产生抵制情绪,甚至离开教育岗位。

四、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协调及融合

在积极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美国早期教育界也意识到了上述诸多问题。近年来学界在协调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整合传统教育思想与时展需要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关系的梳理

在有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上,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能存在的误解进行了澄清。

1.过程性原则和结果导向标准可以相互补充

早期学习标准并非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不相适应。标准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有更加清晰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方式必须一致。内容标准并不意味着过程的标准化。早期学习标准是关于“教什么”而非“怎么教”的界定。早期学习标准这一结果导向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过程性原则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早期学习标准能够通过发展适宜性教育来实现。

2.没有明确的显性标准不等于没有隐性标准

正如Bowman提及的,教育方案虽然自称没有标准,但并不等于真的没有标准。标准潜藏在教师、家长或其他决策者的观念中。无论是否言明,所有早期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期望。

3.早期学习标准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

美国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既考虑了儿童的年龄适宜性和发展敏感性,也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制定标准并不等于要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化。标准作为考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南,并不意味着特定年龄段的全部儿童都必须达到该年龄段的所有指标。考虑到儿童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标准的达成具有相应的灵活性。

4.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有效途径

将早期学习标准整合进课程,教师并不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方法,而是需要在课程计划和实施过程中贯穿一种标准意识。事实上,标准可以通过各种传统教育形式实现,这既包括儿童自主的游戏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包括教师主导的小组或集体活动。

5.早期学习标准的评价方式完全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

近两年来,介绍早期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记录儿童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发展进程的文献越来越丰富了。真实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接近和了解儿童,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儿童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应该说,可不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真实性评价用得更好。

(二)教育实践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在梳理两者关系的同时,行业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相关教育实践部门也对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作为全美早期教育规模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全教协会(NAEYC)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了关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立场报告

全教协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NAECS/SDE)2002年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早期学习标准在构建全面、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早期学习标准在内容上重视发展适宜性,在制定过程中集思广益,注重发展和修订,在实施与评估中考虑到地域和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能得到教师、专家和家庭的广泛支持,那么它就能提升儿童的教育经验,促进儿童发展。

2.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

2005年全教协会重新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并于2006年付诸实施。新的认证体系增加了更加务实的内容,要求有待认证的教育方案必须拿出所遵从教育原理的具体文字说明,以及课程内容或大纲的书面材料。另外,在评估方面,新的认证体系既强调应遵照真实性评价程序。又强调教育方案能随时澄清评估过程。

3.继续对DAP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007年全教协会启动了DAP的第三次修订工作,并于2008年提出了新的DAP修订草案。2008年版DAP草案强调课程目标的实现,指出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清晰,课程设置应全面有效,课程的各实施方案目标指向应具有一致性。教师应熟悉各领域不同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关键概念和技能,并依据自己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了解,发挥教学主动性,以满足儿童在各领域的发展需要。

全教协会作为DAP的提出者,能够审时度势地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DAP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可以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早期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此外。各类针对早期学习标准的职后培训项目也纷纷上马,以帮助早期学习标准使用者熟悉和理解标准,掌握将标准与现有课程、评价方式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总之,发展适宜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两者各有侧重。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是美国早期教育界努力的方向。

五、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我国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我国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政府对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指南》有助于各界人士在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形成共识: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欠发达地区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善教育条件,促使不同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做好入学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指南》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推进经验,但更应考虑我国的早期教育传统,总结20年来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师资准备现状,妥善处理《指南》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指南》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因素,笔者对《指南》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能矫枉过正。使标准导向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儿童对社会的价值,而相对忽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教改革提出“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个体”,强调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反对实行分科教学。尽管如此,整个社会的衡量尺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这一应试传统下的成才路径使学习压力下移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如若简单推出《指南》,幼儿园教育极易被应试教育传统所同化,结果将不仅违背《指南》制定的初衷,也必定会进一步加重儿童的负担。

另外,《指南》的说明性文件明确提出,教师

不应把《指南》理解成一张训练内容清单,《指南》是用来引导成人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实现更好发展的“诊断器”而非筛选优劣的筛子。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指标明确的《指南》,尽管能够弥补《纲要》过于原则和抽象的不足,但也很可能导致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把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总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教育体制的应试取向以及教师专业水准的参差不齐,提醒我们在实施《指南》时,首先要防范将《指南》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有效的防范方式是将《指南》与《纲要》有机结合起来,以《纲要》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实现《指南》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

(二)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需要质量监管与评价机制作保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应当放在绩效责任系统的框架下来理解。一个完整的绩效责任系统至少包括标准、评价和激励机制三个要素。早期学习标准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各要素的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各要素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指南》出台后,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来考量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尤为关键。从实践的角度看,美国开端计划的全国报告系统(HSNRS)的设计较具参考价值。HSNRS在确定评价方式时,本着不给幼儿园、教师及儿童造成过多压力的原则,选择了与基础教育衔接紧密的语言、读写及数学三方面指标而非标准的全部指标,主要采用测试性评价而非观察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这样能够对评价的内容、条件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规定,确保评价的可比性,避免了观察性评价因情境性要求所造成的困难;同时,对评价人员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的程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幼儿园工作缺乏具体规范的指导,教育质量缺乏监督等。简言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相当薄弱,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指南》的制定是一个契机,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行《指南》的同时应当统筹全局,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三)标准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准备

从《指南》的设计来看,标准能够让教师较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儿童发展各领域的关键要素;’与标准相应的指标又能帮助教师明确各关键要素下各年龄段的儿童应当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教育期望儿童能做什么;同时,《指南》的活动建议还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儿童某一具体能力的发展状况,设计并开展相应活动,这就使教师能够突破从理论到实践转换中的瓶颈,在了解儿童、把握各领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其设计课程、编排活动的能力,而这正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从教师的现状出发,考虑教师是否为《指南》的落实做好了准备。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经验来看,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态度存在差异,应对标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还不高,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又相当显著,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对《指南》与《纲要》关系的把握、对《指南》实施有效方法的掌握,是未来《指南》落实的严峻挑战。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婴儿 智能发育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出生在我院的正常新生儿300例,随机分为早期教育组和对照组。早期教育组150例,男79例,女71例;对照组150例,男78例,女72例。两组儿童母亲年龄24~35岁,妊娠期无重大疾病,孕龄37~42周,出生体重2.75~4kg,新生儿期无重大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两组儿童在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上相仿。

方法:①两组小儿于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均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并将其测量数值输入电脑,以《WHO 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俗称WHO参考人群值)和《1995年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即九市标准)为标准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的等级评价。两组婴幼儿均于出生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由儿保医师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做体检记录。两组婴幼儿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神经精神发育的评估,并做相关记录。②早期教育组根据营养状况评价结果、体格发育评价、神经精神发育评估结果及年龄特点进行综合性早期潜能开发指导。③智能测试。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接受智能测试。测试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利智力量表改编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简称CDCC量表)。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并进行评估分析。

评定标准:CDCC测验结果分7个等级:≥130分为非常优秀,120~129分为优秀,110~119分为中上,90~109分为中等,80~89分为中下,70~79分为边缘状态,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两组婴儿MDI结果比较见表1。

讨 论

早期为儿童提高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婴幼儿体格及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1]。这一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及家长的认可与重视。我科以我国早期教育专家鲍秀兰教授《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为蓝本,指导家长从新生儿开始对婴幼儿进行动作、语言、认知、与人交往及良好习惯塑造方面的早期潜能开发,并融入科学汉字教育,取得一定效果。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婴儿期是脑发育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按心理发展年龄为婴儿提供丰富的各种感官刺激、语言环境、知觉辨别能力、适应能力及创造动手和身体大动作的机会,充分发掘大脑潜能,对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无疑具有推动作用[2]。本研究两组小儿在生物学和环境因素方面做了严格的控制,条件基本相同。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对象在出生后不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符合正常足月新生儿标准,严格排除围产期高危因素。出生后到12个月经过密切随诊,未发现小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重大疾病,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均正常,因此两组小儿基本上排除了生物学不良因素对智能的影响。而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的主要因素,如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大小、居住环境两组相仿,因此两组智能结果有可比性。

我院对42天以后的婴儿按其神经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创造提前条件,有计划地指导家长对其婴儿实施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感知觉、社会交往能力、婴儿抚触等训练。于生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用CDCC发育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早教组6个月时MDI较对照组高3.62分(P

参考文献

1 程淮,籍孝诚.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1):1.

儿童早期教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中美早期教育;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15-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然而许多中国大陆的早教人士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却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足以导致孩子一生教育的失败。早教机构作为我国早教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都首先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教育模式,然后不加修改直接照搬照抄,这阻碍了我国早教的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早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有多年,这与其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对中美早期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认识差距,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早教方法。

1 早期教育的内涵

1.1 中美对早期教育的定义

中国大陆学者对早期教育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2]。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2]。

1.2 早期教育的研究价值

1)研究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当代社会,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许多父母对早教的认识却存在着误区,“早教”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教”?“教”什么?“教”的重心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与误解。而各种各样来自专家来自父母的论点更是让这个问题突显出来,变得更加尖锐,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们左摇右摆,生怕左一点带给宝宝太多的压力,右一点又贻误了宝宝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早教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2)研究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关脑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要性[3]。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早期儿童教育给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对早期儿童服务的更大关注。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3]。

2 中美早期教育现状

2.1 美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美国的早教理念是释放潜能,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美国的早教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教育从第一天起”的观念在美国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在美国,最为知名的早教学校金宝贝就是以“游戏+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闻名遐迩的。金宝贝的老师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2)早教内容。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十二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与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与保护、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读、写、算)、审美趣味与能力、特殊才能发现和特殊技能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的发言,0~3岁亲子教育纳入幼教体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婴幼教育一体化在国际上呈如下发展特点[4]:第一,将0~6岁一体化早期教育放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考虑,从师资、教材、教具包括政策各方面来支持,可称之为真正的“一体化”教育;第二,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家庭、园所、社会”三者的密切结合,形成早期教育的点、线、面网状结构;第三,婴幼一体化教育呈常态化、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公私立幼儿园开办了亲子园和亲子班。

2.2 中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国内的早教理念承袭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着重于规矩的教养。虽然有些家长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同时也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状态。国外各种早教机构不断涌入,许多家长一哄而上,以为把孩子放在有外教、豪华奢侈的设施环境的机构里面就保障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品牌或机构只是一种照搬,与中国的国情、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难衡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5]。

2)早教内容。我国早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6]。第一,运动教育。运动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感官教育。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三,日常生活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第四,语言教育。包括1岁左右开始的基础语言(母语)能力的教育和三岁左右开始的外语教育(中国特有)。第五,初步知识教育。3~6岁幼儿已经具有学习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第六,音乐及其他方面潜能开发教育。针对幼儿天生的潜能特质和兴趣方向培养幼儿在音乐、绘画等专长领域的潜能开发与素质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婴幼工作部主任郭建国教授的总结,中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7]。第一,国际先进的早期教育体系如蒙氏、奥尔夫、感统训练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所接受。我国早期教育理念与教学呈现丰富的多元化势态。但如何真正做好蒙氏、奥尔夫等国际先进的教育,仍然需要探索与总结。第二,0~3岁早期亲子教育的发展,使得各地公私立幼儿园也在纷纷开设亲子园或亲子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开早教中心或幼儿园中亲子园2600多家,当然也有开办得不成功的,幼儿园如何成功开办亲子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第三,随着教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家园共育也成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亲子园、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园共育,这关系到园所的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3 中美早期教育比较及其原因

从早教理念和早教内容来看,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感官刺激)外,中国的早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不是对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且非常不重视人格、家庭与社会方面的教育。而美国非常注重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单单关注知识的获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制度

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但智育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渡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由于这种制度的影响多数家长关注的是让早期教育服务于高考竞争,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8]。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孩子的发展。

美国开展的主要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学和自我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9]。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讲师严冷的总结,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包括逻辑数学认知、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领域、健康、艺术、学习品质六方面能力[10]。美国教育者相信,儿童早期的语言、认知、社会、健康、艺术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对孩子终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基础[10]。美国的早期教育着重于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游戏和玩耍是释放孩子天赋,激发孩子潜能,塑造孩子性格最根本和最理想的手段[11]。而中国的孩子不会玩,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认真反思教育的根本思路,放眼世界,寻找激发孩子潜能和塑造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方法[11]。

3.2 文化背景

当今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然而又对早期教育认识不足,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导致孩子依赖他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与同伴共处。从早期教育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的早期教育对独立能力和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关注的比较少,而美国则很注重这方面能力。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中国父母受封建科举制度及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重视读书,偏重智力开发与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熔炉,具有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受基督教义影响,美国人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12]。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12]。

其次,中国提倡群体本位,社会重于个体,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所以在强调整体的发展中,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与张扬。而美国强调个体本位,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表现在早期教育中就是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12]。

3.3 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首先,从教师群体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为早期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培养更高素质的早教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资待遇,使更多有才能的人从事早期教育,从而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其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更好地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早教环境。最后,经济发展得好,不仅可以使国家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会影响一个国家对早期教育进行研究的深度。

3.4 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美国历来重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家长与幼儿园协作、沟通,为幼儿园提供帮助和支持;家长帮助幼儿学习;家长参与幼儿园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协商及制定;设置宣传栏,宣传家长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激励家长参与意识的增强;设置专门的家长接待室,随时欢迎家长的来访,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家长社区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等[13]。而我国大多数家长在参与过程中都较为被动,参与的水平较低,目前主要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活动日来参加[13]。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早期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响很大,若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上有很大差别,就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这也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 结束语

中美两国早期教育发展的不同主要受传统文化、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的影响。受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以智力开发为主,美国以培养独立的人格为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早期教育发展并不成熟,21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8]。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

由于中美国情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美国早期教育的具体做法虽然不能照搬,但有一些重要经验给以启示,引发思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提高认识,重视早期教育。首先,社会要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增加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使我国早期教育走上正规化、标准化。避免各种早教机构的不断涌入给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父母要加深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不要盲目地认为早教机构就能解决早期教育的一切问题。最后,早期教育的实践环节还需要共同的努力,在课程制定方面和早教模式方面,需要借鉴国外一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但不是照搬照抄,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从而使我国早期教育尽快完善起来。

2)加强国际早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由于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推动早期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四川日报报道,早期教育社区化和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早期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14]。要紧随世界的脚步,但是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3)改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作为教师,要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早期教育的机会,家长与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家长而言,要适当地安排家长走进课堂,和教师一起组织教学。要尽可能地组织家长定期举办讨论会,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家长也要改变观念,增强参与意识,主动与老师联系,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13]。

参考文献

[1]太平洋亲子网.早期教育的定义[EB/OL].(2010-04-24)[2011-09-05]..

[2]太平洋亲子网.异域风采:国外早教理念[EB/OL].(2010-09-28)[2011-09-05]..

[3]Nirmala Rao,周兢.以全球性视角看文化对幼儿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4,(7):9-11.

[4]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EB/OL].(2010-11-19)[2011-09-05]..

[6]神通网.幼儿早期教育该包括哪些内容[EB/OL].(2011-03-16)[2011-09-05]..

[10]宝宝中心.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EB/OL].[2011-09-05].cn.省略/preschooler/xueqian-jiaoyu/meiguo-peiyang-nengli/.

[11]胡玉立译.游戏的力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2.

[12]陈蔚,陈良.不同伦理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J].黄石教育 学院学报,2003,20(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