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考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考点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1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9-02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每个高中生都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了。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正确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飒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总之,围绕诗歌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有效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71.

[2]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J].中学语文,2013(Z2):80-86.

[3]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3):53-54.

[4]文永美.浅谈古代诗歌鉴赏[J].新课程,2013(03):127.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2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1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2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3

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总结4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3

一、 异题同构在创新中求稳定

以下三题从不同曲线出发,构造出了结构相似、数量关系相近的同类问题.

题1.抛物线型,由斜率、离心率求焦半径比值 (2008年江西卷)过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F作倾角为30°的直线,与抛物线分别交于A,B两点(A在y轴左侧),则|AF||FB|= .

题2.双曲线型,由斜率、焦半径比值求离心率 (2009年全国Ⅱ卷)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a>0,b>0)的右焦点为F,过F且斜率为3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AF=4FB,则C的离心率为( )

A. 65B. 75

C. 85D. 95

题3.椭圆型,由离心率、焦半径比值求斜率 (2010年全国Ⅱ卷)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32,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交C于A,B两点,若AF=3FB,则k= .

A. 1B. 2C. 3D. 2

读完这组相亲相近的考题,不禁使我们想到:这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却有相同的第二定义,那么它们这些相同的特征量:圆锥曲线离心率、直线倾斜角、两个焦半径比值,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

探究

设中心在坐标原点的圆锥曲线C的右焦点为F,过F且倾斜角为θθ≠90°的直线与圆锥曲线C交于A,B两点,若|AF|=λ|FB|(λ≠1),则C的离心率为e=λ-1(λ+1)cos θ.

图1

证明

画出双曲线的情形(椭圆与抛物线的情形略),如图1.

当0°

∠BAH=θ,所以cos θ=|AH||AB|=(λ-1)|FB|e(λ+1)|FB|=

λ-1e(λ+1),解得e=λ-1(λ+1)cos θ.

当90°

这一规律探究入口宽、思维活、方法多,上述利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通过构造三角形的几何证法,是多种方法中的最优证法.以上题组就是这一规律的三个见证.

题1解析 由于该题中抛物线的焦点在y轴正半轴上,故将x,y互换,即将抛物线绕坐标原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等价于“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倾角为120°的直线,与抛物线分别交于A,B两点(A在x轴上侧),则|AF||FB|= .”

其中θ=2π3,e=1,则由公式e=λ-1λ+1cos θ,解得λ=13.

题2 其中θ=π3,λ=4,则由公式得e=λ-1(λ+1)cos θ= 65.

题3 其中e=32,λ=3,则由公式e=λ-1(λ+1)cos θ,解得cos θ=33,求出sin θ=63,从而求得k=tan θ=2.故选B.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连考了三年的同题异构试题,第四年(2011年)还能找到这一模式的异构题目吗?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搜索,结果是找不到.

实际上,若再异题同构,重复变换三种曲线,只能形成考查效果不好的类题,稳定有余,创新不足.为了使这组经典老题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高考命题者使用了新的手段――同题异构.

二、 同题异构在稳定中求创新

这里仅从题1入手,换个思维方式,从同题异构视角,再次感悟、探究上述题组新的魅力.

以下这组高考试题,都是由各具特色的直线,与同一种抛物线交于两点,形成两个焦半径这“三大件”为贯穿全题的基本素材.

题4.它们本是同根生 (2008年全国Ⅱ卷)已知F是抛物线C:y2=4x的焦点,过点F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设|AF|>|FB|,则|AF|与|FB|的比值等于 .

本题显然和上述题组中的2008江西卷第15题一脉相承,是它的一个特例(已知了抛物线),自然也是上述题组的相同规律e=λ-1(λ+1)cos θ在e=1时的特例.

有结论如下:一般地,设F是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过点F且倾斜角为θ(θ≠90°)的直线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若有|AF|=λ|FB|(λ≠1),则有λ=1+cos θ1-cos θ.

题4就是这个结论的一个特例,由k=1,得θ=π4,得|AF||FB|=λ=1+cosπ41-cosπ4=3+22.

站在这个结论的高度,进而还能得出一些更新更美的结论如下:

(1) 1|AF|+1|FB|=2p;

(2) |FB|=(λ+1)p2λ=p1+cos θ,|AF|=(λ+1)p2=p1-cos θ;

(3) |AB|=p1+cos θ+p1-cos θ=2psin2θ;

(4) SAOB=12|AB|・p2sin θ=p22sin θ.

题5.妙换直线与结论 (2009年全国Ⅱ卷)已知直线y=k(x+2)(k>0)与抛物线C:y2=8x相交于A,B两点,F为C的焦点.若|AF|=2|FB|,则k= .

本题将题1中的过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的直线巧妙地兑换为过焦点F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即准线与对称轴的交点)且与抛物线相交的直线,并将直线斜率k与两个焦半径之比λ作为条件与结论互换.这种同题异构的方式仅改变了题目的形式,问题并没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试想是否也存在与题1类似的结论?一般地,直线y=k(x+p)(k>0,p>0)与抛物线C: y2=4px相交于A,B两点,F为C的焦点,若|AF|=λ|FB|,则k2=4λ(λ+1)2.

证明

设A(x1,y1),B(x2,y2),由方程组y=k(x+p),y2=4px,得k2x2+2p(k2-2)x+k2p2=0.由该方程有不相等的实根,得Δ=4p2(k2-2)2-4k4p2>0,即k2

由①③解得x1=p1+λ4λk2-λ-1,

x2=p1+λ4k2-λ-1,代入②得4k2-λ-1・4λk2-λ-1=(λ+1)2,解出k2=4λ(λ+1)2.

在题5中,由λ=2,得k2=4λ(λ+1)2=89,即k=223.

题6.拓展焦半径比值 (2010年全国Ⅱ卷)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准线为l,过点M(1,0)且斜率为3的直线与l相交于点B,与C的一个交点为A.若AM=MB,则p= .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4

英语教育从内容上来讲,在高中阶段还是集中在语法方面,各种时态、句型、词性变化、翻译、写作等内容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但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能单纯从语法到语法,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为学习语言必须注意语言的文化载体,特别是这门语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丰富性和本身特有的审美的、文化的魅力。语言必须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具有现实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对语法方面的重视,或者说要完成语法方面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托一定的英语文学作品,这就是高中英语教育文学化问题。

首先,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加强这项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的词汇量有了一定积累,简单的语法也基本掌握,阅读篇幅比较长、文学性强的英语作品也已经能够胜任。按照学习规律,也需要在初中简单的对话和文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内容和空间。事实上高中英语教材选编的文章很多都是非常好的英语文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句一句地分析语法、一个个地让学生死背单词,而是要从文章的段落、整体赏析上去引导学生理解英语语法、词汇的灵活运用,去领悟这种语言在文学表达中的魅力。比如罗素的散文,除了有着深邃的思想之外,他那种典雅的表达,就是词汇和语法的灵活运用的集中体现。所以,学习语法和词汇,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对英语教材材料的文学化的处理,是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语法的用法,词汇的运用的。更不能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为学习语言重要的不是把语法规则死记硬背下来,也不是把单词倒背如流,而是要培养语感,培养对语言本身魅力的感悟能力。

其次,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能仅仅是高考这个“大棒”,还得有文学审美这个“胡萝卜”。

在管理学上,我们经常说,要胡萝卜加大棒,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工作,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实教学也是一样的。高考应该说就是一个“大棒”,它关涉着学生的前途、梦想,甚至和这个学生的家庭梦想等联系在一起,这让学生压力太大,甚至有些学生难以承担这个压力。加上英语这门学科在方法上使用不当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英语老师要给学生“胡萝卜”,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以此来化解压力,同时又提高了英语水平。这个“胡萝卜”就是英语教学材料的文学化。文学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它不但有着优美语言,还有着故事、情感和思绪,有着作者独特的人生和经历,作者用语言传达着某种吸引人类共同情感的东西。所以,英语老师必须从基本的教学材料出发,充分挖掘材料的文学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学习的快乐,赋予课堂魅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胡萝卜”的“美味”。

再次,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清楚语法规则,而是为了能够通过语法规则和词汇进行语言交流、作品赏析和文化交流,英语教学文学化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是英语学习必须重视的方面。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达和交流。表达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主要表现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而书面语言则表现在文字所组成的各类文章、文件、标识等文字材料方面。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在口语交流和文字交流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学生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研究等打下基础,因此,必须重视从语言交流、作品赏析和文化交流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本身的交流作用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就值得非常关注。比如《罗马假日》中的台词:“And what, in the opinion of Your Highness, is the outlook for friendship among nations?”“I have faith in it—as I have faith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这两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的语法不少,但是仅仅分析语法我们是难以领域这两句话的意义和魅力的。作为外交辞令回答的巧妙、自然才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更加注意的方面。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5

字形

(一)命题思路:

命题人主要以人们写错别字的种种情况为依据,选择同音易混淆字、形近易混淆字、义近易混淆字、多音多义字,来考查考生掌握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

(二)考查方式:

(1)找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3)找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4)找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三)解题思路

(1)注意同音字:如:安装--按装,抱负--报负,--手屈一指,一筹莫展 --一愁莫展(后者错误)

(2)辨认形近字 :如:迁徙--迁徒,殴打--欧打,修葺--修茸。

辨析字形的方法:

1、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石”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搓揉”,“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则是因为不懂字的本义写了别字。

高中语文考点范文6

1. 自然结尾,点明主题

随着文章的结束,文章自然而然地结尾。如Helping the Policeman(帮助警察)的结尾可以是:The two children were praised by the police and they felt happy。再如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龟兔赛跑) 的结尾可以是:When the hare got to the tree, the tortoise had already been there。

2. 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用含义较深的话点明主题,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I Love My Hometown(我爱家乡)的结尾可以是:I love my hometown, and I am proud of it。

3. 反问结尾,引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