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第一条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对院、部所属教学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为规范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实验中心必须努力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保证学校教学实验、科学研究任务的完成,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校的育人事业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条实验中心及所属教学实验室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与人才培养规模、层次以及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章任务

第四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编写实验教学指导书和实验教材,安排实验指导人员,组织实验教学工作。

第五条吸收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装备,充实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六条实验中心所属教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开展新型实验装备的研制、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支持教师、技术人员申报科研课题。

第七条根据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提报实验室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在学校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下做好新增仪器设备、实验装具的论证、购置工作。

第九条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具的管理、维护、计量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第十条负责实验室(含非正式建制科研室)房产、仪器设备账、物、卡的管理和实验室基本信息的收集、统计工作。

第十一条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负责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第三章体制

第十三条实验中心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实验室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统一组织与协调。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第十四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的计划、组织、指导工作。

第十五条各院、部成立实验中心(室)。实验中心(室)下设以一级学科为依托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验室,各类实验室根据专业培养方向需要,可设若干分室。实验中心及所属实验室的建立、调整或撤消,必须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章人员

第十六条实验中心主任由分管实验室工作的院(部)长担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设副主任若干人。

第十七条实验中心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本中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负责编制本中心建设规划和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领导并组织完成本条例第二章规定的实验中心应承担的各项任务。

(三)负责实验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及培训、考核工作。

(四)负责实验室资产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五)搞好实验中心的安全、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工作。

(六)定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七)做好中心管理工作记录,组织完成实验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第十八条实验中心人员的编制,由学校人事处会同资产管理处根据各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工作量确定。

第十九条实验中心专职技术队伍中正高级职务、副高级职务人员的比例分别控制在10%、25%。

第二十条实验中心各类人员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岗位日记。

第二十一条实验中心要抓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人员,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员结构。实验中心各类人员的级别晋升、工作待遇,根据实验工作特点和本人实绩,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资源

第二十二条实验中心资源主要是指其拥有的经费、房屋及仪器设备等。对各院、部实验中心所属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由学校视财力的可能,确定年度经费投入额度,按照"集中投资、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实验中心应加强经费管理,合理使用,有计划更新仪器设备,保证各项实验正常开出。

第二十四条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由中心主任指定专人(资产管理员)负责。

第二十五条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做到帐、物、卡相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有专人管理,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完好率不得低于90%。

第二十六条严格执行学校有关仪器设备购置、报损、报失、报废、外借和调拨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严格遵守《西南财经大学公有房产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有效利用实验室房产资源。

第二十八条适时提出实验室环境条件改造计划,并做好修缮项目的监督、验收工作。

第二十九条在仪器设备管理中,应体现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第六章安全

第三十条实验中心主任是本中心安全环保工作的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做好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经常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中心的安全和环境整洁。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知识管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当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1、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从课程与专业的视野出发,探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专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如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为题的研究;3、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出发,分析校企合作出现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对策。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表现在:1、合作的层次浅。学校寻找企业合作目的在于获得企业资金、场地、设备支持或者解决实习与就业。企业在形式上与学校挂牌合作, 但是仅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参与课程和专业的指导,没有对职业教育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在短期利益面前有一定吸引力;2、合作的地位不对等。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主要是学校迎合企业,参考企业的标准来设定专业教学内容,但是当学校过于迎合企业时,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界限模糊,职业教育中学校的主体地位就可能逐渐弱化;3、合作缺制度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重点在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政策重点又在中职学校,高职教育在政策中的位置尴尬。校企合作中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处在一种自发和应付的状态;4、合作中权责不清。校企双方在效益实现的时效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缺乏双方利益合理的调整机制。由于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规范,权责不清,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性;5、合作中各个体能力上的矛盾。

二、知识管理理论的引入

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他指出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发展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资金、自然资源、机器设备等,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资源。Marianne Broadbent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进程,它通过对信息管理和学习组织的合理实施,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利益。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发现许多专业领域内都有“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隐性知识,并提出“知识经济的关键就是从人们的过往经验中发掘隐性知识,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要求”(Ikujiro,1991)由此产生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知识的螺旋型转化(SECI模型),包括四个过程:(一)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模式,通过对话、模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他人学习知识,使自己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二)外化过程(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将内在知识外化成具体的格式,开发成为“知识产品”或“具有知识的产品”,同时也产生出显性知识;(三)组合化(combination),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不同形式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知识产品,实现从单一向综合的知识转化;(四)内化过程(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主要出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过程中,原有的具体化、格式化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

知识管理引入校企合作研究的可能性在于,首先知识管理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型组织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办学不断面向向企业和市场,越来越开放;而企业则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升级,学校与企业都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管理链条才能巩固各自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其次,学校与企业都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从功能上都具有知识管理的要求,都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责任,都需要“知识的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四个层面来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再次,当前研究校企合作的困境,应该更加冷静,持有价值中立的态度,从知识上来寻求突破。问题并不是企业不顾教育的公益性、忘了承担社会责任那么简单,而是学校与企业在知识管理的态度、目标和方法上有巨大的差异。

三、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为什么合作的层次浅?学校与企业知识管理方式不同,高职专业教育定位于职业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主要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也就是学习书本,考查书本。而企业则更加关注隐性知识的掌握,看重工人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学校没有瞄准市场与行业所需知识的前沿,在知识上不能产生对企业太大的吸引力;而企业对学校知识管理能力乃至整个服务社会的功能的认识都还很不足,只注重知识的应用,忽视知识的生成和传承在知识社会中多样化的可能,因此两者的合作仅停留于浅层。

(二)为什么合作的地位不对等?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链条中放弃掉了自己的优势,即通过对企业和市场的研究使显性知识更加综合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反而试图通过校企合作去替代企业的员工培训,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于是学校变成了企业的学生,而企业成了学校的老师。如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是承担提前员工岗前培训的功能,企业当然觉得与学校合作是多此一举了,这也说明当前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要求比高职院校要高。

(三)合作缺制度保障?知识的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缺制度保障是当前中国全社会知(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识管理缺失的缩影。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联姻不被重视和保护,反映出社会价值中知识权力化和贵族化的特征,忽视了全社会知识管理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现有的合作实践中,也未能总结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模式,以供顶层设计者参考。

(四)合作中权责不清?实质就是对“合作”过程中各自的知识管理权责不清。学校是要为企业知识生成、研发技术呢?还是积累知识、培养人才呢?定位要准确;而企业的角色是知识的验证场所,创新场所还是运用场所也需要明确回答。

(五)合作中各个体能力上的矛盾?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类个体的技能、行为或习惯的评估、改变或改进的过程,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的效果。学校的学生、教师,企业的员工、师傅等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担当各自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水平有差异,矛盾在这里体现出客观性和普遍性。

四、对策与建议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38-0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回望现实,我们聚焦最近几年的事件:国足参观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三不”表现,秦桧夫妇“站”像展出等诸多类似悲剧,扪心自问,根子却在教育上。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突出表现在忽视历史教育在塑造合格公民方面的育人价值。历史教育有责任、有义务告诉青少年什么是不容突破的道德“底线”,这是历史教育的天赋职责。我庆幸自己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使我真正体验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并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教师的使命。现在我以我在进行七年级课改实验教材上册《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为例,反思几年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所做、所思,与同仁共勉。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一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以西汉与匈奴的“漠北之战”和“昭君出塞”的史实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西汉与匈奴的交往促进了两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此外,要通过对卫青、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进行这一课时,我简介了昭君出塞的史实,然后我便立即提出问题:“你认为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这时有位女同学发言:“我认为王昭君挺傻的,她一个女子主动去长城以外的沙漠地区,人生地不熟,不是自找苦头吃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出现了各种议论声。我内心被触动了一下,我并未想到学生对王昭君的行为竟是这样理解的。此时,一位男同学发言:“我了解的王昭君是被汉元帝根据画像指定出宫和亲的,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正直也很可怜的女子,我不同意说她傻的看法。”又有一位女生辩解:”我认为昭君出塞和亲不能说她傻,因为王昭君个人出塞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送出去的,这两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她不出宫和亲,要么一辈子呆在后宫老死,要么顶多是汉元帝的,也是埋没大好青春,还不如出塞和亲呢!刚才我们在剧中看出了她出塞使汉朝和匈奴长期和睦相处不打仗了,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比在后宫当皇帝的不是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这位女生的发言让我兴奋不已,我感到学生的辩论已经上升到了道德认知的层面,进行着一种价值观的较量。这时第一位发言的女生辩解道:“我认为和亲是汉朝的屈辱,汉朝为什么偏偏把女性做为牺牲品去搞好民族关系?如果我是王昭君,我就不会远离我的父母和国家,替无能的朝廷出塞和亲的。”这位女同学的发言又引起了全班哗然,学生情绪越来越激动,议论声音越来越大,怎么办?我突然意识到了,昭君出塞和亲的这一史实本身和历史剧的生动渲染最真实地触及到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内心情感,她们的内心理解并认同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我稍稍犹豫之后,因势调整思路,交代了王昭君出塞原因的两种记载,接着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结合史实,你认为王昭君是怎样的一名女子?你认为她呆在后宫了却一生与和亲嫁给呼韩邪单于相比,哪一种活法更有价值和意义?第二,王昭君出塞和亲是否改善了汉匈两族的关系?按唯物史观观点王昭君该怎样评价?”问题提出后,学生结合史实,有的说王昭君是一个正直的女子;有的说她是一个自尊、独立、敢于大胆寻找自己幸福的女子。大多数学生认为出塞和亲是被冷落的王昭君当时要保持自尊、独立,不让青春埋没的最有价值的选择和出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快根据历史短剧和史料认识到了王昭君出塞带来了汉匈两族长久的和平友好,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得出了王昭君是为汉匈两族友好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使者的结论。随着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碰撞和交流,我的内心也一直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想一吐为快得以释放,我兴奋地即兴对学生说了以下结束语:”同学们,王昭君这样一个弱女子,她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为保持自己的正直、自尊和独立,追寻有价值的青春和真正的幸福,走向大漠,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为祖国的民族友好关系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让今天的我们去尊敬和怀念她。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她追求美好青春,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这场意外的讨论使很多学生受到触动。这节课除了顺利实现了三维目标外,留给我的是深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真实的课堂开放。历史教学倡导开放的教学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教学过程视为平等的对话过程,形成一种良好的平等关系,以促进思维的开启,情感的传递。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因为成绩差考入普通高中无望后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自卑感,没有上进心,求知欲低下,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成功感”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总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职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随之日趋多元化,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2002年2月23日,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省保定市电视台实习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引发人们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关注。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来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应该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首次采用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概念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中学历史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历史这门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事,学生无法直接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历史给学生带来的距离感,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性认识过程,例如在讲到《伟大的》时,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为背景音乐,教师讲解日本军事侵略中国的原因、过程和日军在军事侵略中的暴行,同时展示日本侵华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用多种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如观看投影、播放歌曲、讲故事等,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事件和人物的兴趣,效果要比满堂灌、一言堂好得多,这样的形式不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而且使学生通过体验真实的历史情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2 在质疑、释疑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传统课堂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展示学生的能力。在课改实施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自主发言,大胆释疑、质疑。例如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从自己有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某一方面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以对历史人物林则徐的评价为例,从他在广州设译馆、翻译西书、仿制西方战舰等活动来看,他确实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从,维护国家这一壮举来看,他无愧于民族英雄;再从动机来看,也无法掩盖他最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意图,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因此,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尽管同一事件的思维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但不同评价角度所体现历史事实是相同的,这样就在无形之中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课堂实时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当堂及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可行途径之一。例如,教师对于当节课导学案完成较好,比以前有进步的同学;对课堂勇于发言、积极展示、准备充分、学习热情高的同学;对小组内积极帮助其他同学的学生给予课堂实时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都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有时,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点笔者也深有体会。上高中阶段,由于数学学科调角,我已经将要失去学习的信心。偶然一节自习课上,我正钻研数学题,数学老师经过看到我题做的正确,数学正课上让我板书解题过程并给全班同学讲解。就是这样一件小事重拾了我对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可见,适时、正确的鼓励对于学生的影响意义特别重大。

4 改变过去对学校、学生单一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