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行业的前景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 DBS系统;农业机械;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84-0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除引进国外成熟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外,我国已形成一套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田间作业的精确定位、自动导航,以及农业机械智能化。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定位与通信系统,缩写为BDS,标志如图1所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BDS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中国正在建设的BDS系统由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45′、80°、110°30′、140°、160°,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提供2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授时精度为10 ns,测速精度0.2 m/s。截至2012年10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二代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向2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2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经某一颗卫星转发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定位响应信号,经同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和从中心控制发出询问信号,经上述同一卫星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响应信号,经另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由于中心控制系统和2颗卫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因此由上面2个延迟量可以算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2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1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2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2 DBS系统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2.1 在无人驾驶拖拉机上的应用

无人驾驶拖拉机是由固定操作站控制的无人驾驶农业机械。装在DBS系统后,拖拉机上的摄像机把传回的画面显示在监视器上,操作人员通过观看屏幕可对远处的拖拉机进行导航,拖拉机上的车载计算机存储一幅田间的数字化地图[1]。通过DBS导航,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直线和不规则的曲线自动行驶,完成各种任务,通过自动导航可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提高作业质量,对于夜间作业更具有优越性。同时节约燃料,减少化肥用量。

2.2 在农业收割机与播种机上的应用

GPS系统在装载联合收割机与播种机这种精确的生产方式,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使用多年,形成比较成熟的作业方法。我国现有的DBS技术完全可取代GPS。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是利用DBS技术和产量传感器,获得农田作业区内,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的农作物产量分布,把这些数据经处理后可生成产量分图。利用农作物产量分布图,可控制收割速度、脱粒喂入量,已达到最佳的收割效果和最大的收割效率[2]。根据分布图得出数据设计出的智能软件。在农田作业时可根据按需投入的原则,进行分布投入,确保在农田作业收获时,按科学方法作业。还能确保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实现高精度,与设定误差达到厘米计,这样使播种机播种均匀、精良播种、深浅一致,这种精确的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种子,又能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从而提高作物对营养如太阳能的利用率[3]。

2.3 在农业航空上的应用

DBS在航空作业中时,通过SSM中不同区域(较小的面积单元)所需农药、肥料的用量进行变量喷洒,当飞机到达作业区域时,DBS能实现将作业区域的信息用图像传送到控制平面,达到作业位置精确定位与自动导航最终实现精确施药及喷洒精确对接。DBS与航空农业结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其优势是可以省时省力不误农时,可完成地面机械无法完成的项目,节约种子、农药和化肥,降低成本。

2.4 在农机管理上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上安装DBS卫星导航接收机和发射机,农机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内自动传到中心站,监控中心实时全天候监控所有农机的位置、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发动与熄火状态,还能随时回放和记忆以前的轨迹、行程,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样、分析可判断农机在哪个区域行程、往返的时间长,以此判定耗油量大、易磨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建立加油站、维修站,不仅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时的可靠性,还能便于配备DBS接收机的维护人员精确查找中途断油、损坏的农机。DBS系统装备农机还可以全天候、高精度地实现农机自动报警功能、锁车功能。农机可以像车辆一样执行超速报警、防盗报警,被监控所有农机超出监控中心的预设的速度报警值及超出或驶出指定的区域向监控中心响应出响应的报警。在农用飞机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农业飞机之间或与农作物间的安全距离。利用DBS系统的精确定位与测速优势,可实时确定农业飞机的瞬时位置,有效减小飞机间及与作物的安全距离,甚至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盲降,极大地提高飞行的安全和作业质量。

3 DBS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DBS系统不仅在农机方面具有潜力,在精准农业中,用DBS生成图像,利用这些图像数据再配合精准农业,计算农田综合信息,查出土地的湿度、化学成分、排水沟位置,还能计算出最佳的种植方案及所需肥料、种子、农药的数量,还能应用在农业气象监测,提高天气预警业务水平,合理选择最佳种植时间,避免在农业上耽误农时。

卫星导航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体系,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关键性、系统级的技术平台。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美国的GPS遥遥领先、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正在恢复建设中、欧盟的伽利略遭遇资金困境。DBS系统虽面临着竞争,但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不仅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区内全天候、高性能定位、授时和通信基本服务,还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从系统级到用户端的全方位增值服务。DBS系统应用通过授权具备行业背景的系统运营商进行商业经营,逐步形成行业优势[4]。DBS系统取代GPS系统装备农业机械,是未来中国农业实现自主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打破GPS对中国农机导航的长期垄断,提高国家农业产量分布、农业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中国农业的发展将不依靠国外,如果国外对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封锁,可以自如从容地应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6]。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并完成全球的定位与服务工作,将继续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7]。

4 参考文献

[1] 罗成.无人驾驶拖拉机[J].南方农机,2009(4):18.

[2] 杨根华.浅述 GPS 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硅谷,2010(6):133.

[3] 田珂,周卫军,龙小辉,等.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资讯,2008(8):26-29.

[4] 窦长江.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化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06(5):46-47.

[5] 朱伟康,张建飞,傅俊璐.北斗卫星系统在远洋船舶上应用的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8(9):35-38.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机械行业 产品成本 核算 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简介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又称为ABC成本法,它是成本核算系统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作业成本法主要取决于成本归集库的选择,把间接计入的成本归属到各个成本库的中介标准里面,然后每个成本库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这就是作业成本法最基本的运作机制。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主要是相对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已的。而传统的成本计算不但需要把直接成本追溯到产品之外,还把不同性质的费用按部门归内,最后以产量为基础,分摊制造费用。

(二)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发生在各种资源耗费向相应作业中心分配的过程之中。它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分配标准,与最终产品的产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成本动因:反映了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发生在各作业中心将归集的作业成本向各产品分配的过程当中,是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

二、机械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根据机械产品的产品特点来定。一是从机械产品的生产步骤、工艺特点来计算;二是看半成品的销售情况,若有销售则采用分布核算;三是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材料一般事先最好充足准备,以保证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领料准确。如遇到损坏部分则在当月计提。

直接人工的分摊。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投入工时来分摊当月的人工费用;二是完成工时分摊当月人工费用。

制造费用的分摊。有三种方法:一是选择投入工时来分摊当月的制造费用;二是完成工时来分摊制造费用;三是机器工时分摊制造费用。

三、机械产品作业成本法计算

例1:江南机械制造厂承接了A、B两种机械产品的制造,合同签订,A产品每年生产5 000件,B产品每年生产20 000件。

(1)直接成本

A产品:单位直接材料成本 25元 单位直接人工成本 10元

B产品:单位直接材料成本 15元 单位直接人工成本 10元

(2)制造费用及成本动因

全年发生制造费用861 000元,由于两种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消耗的作业存在差异,制造费用的发生主要有5种作业引起,按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

将人工成本追溯至上述三项作业中。(表1-1所示)

确定每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并计算成本动因率。(表1-2所示)

计算甲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表1-3所示)

接收外购零部件的作业成本=100×10=1000元;接收原材料的作业成本=50×12.5=625元;搬运部件/原材料的作业成本=10×25=250元。所以合计1 875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机械制造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现有的大型机械制造厂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起到行业领头羊的作用,小型机械制造厂可以依靠政府扶持,加快自身发展。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机械制造厂都应该合理控制产品成本,最终达到期望收益。

参考文献: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3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这四类行业会更加开放,竞争也会随之更加激烈,化工机械行业会伴随机遇与挑战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入世以后,化工机械行业出现市场需求增大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化工行业充分利用这个国际经济贸易平台,不断开拓市场,抓住最好商机。同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研究新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化工机械行业。发展前景化工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各国重视科技力量的前提下,化工机械行业必将会迎来更先进更宽松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也会随着稳步增长。化工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会加速其他机械行业的发展,使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我国会迎来机械行业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固增长。中国化工机械行业将走入良好发展轨道。

化工设备和机械的简要分析

对比化工机器和化工设备统称为化工机械。化工机械是动设备,主要是指泵和压缩机;化工设备主要包括化工容器,是静设备。化工机械以动态为主,化工设备以静态为主。化工机械和化工设备的动与静都是相对而言的。化工机械具有传动特点,化工设备以压力容器静止为主。多年来,在工业生产中,将原料加工成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经过原材料处理、材料化学反应、反应物精制等化工过程。化工机械的划分不是很严格,实现工业生产的流程所用到的机器和设备就是化工机械,比如泵、风机、压缩机都在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基础东西是化工生产中通用的机械设备。随着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的发展,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有了长足进步,化工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有了新的技术水平。相对化工机械的动态而言,化工设备就是静态的机械,包括主要容器、物质分离设备、结晶设备、传质设备、离子交换设备、换热器、蒸发器、干燥器、反应器、反应炉等。化工设备以压力容器、换热器塔设备、反应釜为主要设备;化工机械主要以传动、运输、粉碎机械、分离、干燥设备为常用机械。重要性化工设备的完善和整体水平决定了化工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产量,而化工机械必须要符合化学工业的机械化要求,安全可靠的运转、符合要求的强度、良好的耐腐蚀功能、密封功能准确、高效率与低能耗并存。化工机械设备为化工生产提供良好的作业基础,保证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正常运转。化工机械设备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工业生产的稳定性、牢固性。化工企业要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化工机械设备必须先行。化工设备与机械是化工生产的基础和根本,化工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化工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让化工设备与机械高效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具体措施

严格采购机械设备,重视产品质量机械设备出厂前,在生产加工以及组装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若干问题,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应该细致检查、考察产品质量,从设计、工艺、外形、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把好第一关。正确安装设备,合理规范操作机械设备在到达规定区域后,要认定设备存放环境符合设备技术要求,要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平稳固定并打牢基础,要细致正确的进行安装调试。安装要根据设备说明书,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设备的使用条件是设计时就已经规定的,例如温度、电压、安装条件等是根据设备特点设定的。在这些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中要严格遵守使用条件,违章操作会造成机器故障甚至危险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让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每次使用前要做好准备,合理调整方式方法。要定期检查维护,检查机械设备是否螺丝松动、是否规定部位缺油、是否环境条件不适宜。适时养护机械设备,保持设备正常状态机械设备无法避免的就是老化。每台机械设备都有它的寿命,在使用时间范围内,我们要重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保养工作会延缓机械设备的老化速度,定期检查、适时养护,发现问题立即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让机械设备快速复原,不耽误工业生产,避免造成因机械设备问题造成的损失。做好巡回检查工作,保证同步设备检修化工机械设备要每天面对高危害性的化工介质,不仅如此,这些高危害性的物质还是持续停留在化工机械设备中,因此,要保证机械设备能稳定供给化工产业需要,就要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同步检修制度、协同检修制度。巡回检查要求操作人员要经常巡回检查、生产区域维护人员巡回检查,现场管理人巡回检查,把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降到最低。化工生产是各个设备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操作单元,多个系统之间要良好配合,合理运转。各个生产设备之间形成没有间断的连续作业,形成一个自由顺利的生产通道。生产原料多数具有高腐蚀性,在运转期间的各个环节,要连续、不间断,从进料到生产到运输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化工生产往往涉及特殊工艺,特殊工艺对化工机械设备提出很高要求,所以同步协同的检修制度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化工生产工作处于高效运转状态。化工机械设备要注重大修,设备大修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维修模式。设备大修要严格遵循设备技术要求。设备的使用期限一般分为初始期、稳定期、衰老期。大部分设备一年为初始期,经过三年到五年的稳定期,进入衰老期。停产大修的时间要选择销售淡季,大修工作虽然细致,但是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会造成生产率低,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在保证化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用适时维修的方式减少故障发生,故障发生少了,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利用率自然得到高效发展。充分做好能源管理。做好能源管理第一步要了解化工机械设备每天消耗多少能源,是什么方式消耗的。这个原因在工厂里容易实现,安装能源测量设备就可以实现。第二步要观测化工生产厂家的运营方式,制定“消减负荷”能源管理原则。例如化工设备中的压缩机使用,两次使用后达到效果,就不需要第三次使用了。这个思路可以扩展到对其他化工设备的应用。注重“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是工厂用电的衡量标准,生产设施和配电系统要适时调整,达到相互匹配。用变频驱动方式节约能源。以人本管理为中心,提高技能水平化工机械设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起到基础的作用,所以对购置设备人员、安装设备人员、操作设备人员、设备维修养护人员都提出很高要求。人的因素才是提高化工机械设备效率的最根本因素。人的素质是工业生产中的可变化因素。化工企业要想实现生产过程少故障或零故障,杜绝人为因素尤为重要,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机是化工生产高效能的主要途径。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工程机械后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技术营销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编号:ZJB2012004)的研究成果。

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超过500万台,而我国工程机械在平均使用6000小时后,就会进入第一个大修期,之后,设备维修频率加快,500多万台的市场保有量催生并进一步促进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

2012年,在整机销量大幅缩水,市场低迷的态势下,工程机械后市场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各工程机械企业开始把战略重心向后市场转移,后市场成为企业寻求利润点的一大平台;另一方面,在市场大环境和区域工程量锐减的情况下,用户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设备、大设备的投资,二手工程机械、小型工程机械凭借着价格方面的优势,销量出现增长,加大了工程机械行业后市场中设备的流通和维修服务。

一、工程机械后市场概述

(一)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含义

所谓工程机械后市场,是指工程机械产品销售以后,围绕产品使用过程中客户所需要的一切服务的总称,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工程机械后市场由设备维修及保养、配件供应、租赁、二手机流通和再制造五大部分构成的。

(二)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构成

在国外成熟的工程机械市场中,整机销售利润占整体利润的30%左右,余下的70%利润主要来自于后市场,国内正好相反。而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持续增长,500多万台设备的市场保有量带来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后市场,这个后市场涵盖了以下几个领域:

1、设备维修及保养

工程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包括质量保证期内的免费维护保养和质量保证期外的有偿维修服务。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转向定期维护保养,维修与维护并重,最大化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大大的拓展了工程机械后市场。

2、配件供应

包括制造商对服务商或者用户的零部件供应和专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对用户的零部件供应。目前零部件的销售、更换市场需求量非常可观,尤其是在中低端零部件和工程机械附属装置及其零部件销售上,还有巨大的市场潜量。

3、租赁服务

租赁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会:第一,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品种增多,工期缩短,租赁解决了单机工作量不足的问题;第二,以租代购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更灵活。

在我国,目前工程机械租赁市场基本都是由专业的设备租赁商提供专业服务,工程机械租赁企业如果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开展租赁业务,必能在这块细分的后市场中获取较好的效益。

4、二手机流通

二手设备市场是工程机械前市场的一个补充。二手市场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在设备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回报率,而且可以帮助客户随时处置工程设备,实现设备与资金的迅速转换。

5、再制造

目前,工程机械再制造主要是针对零部件再制造,是以原产品为基础,但是质量和性能指标都能达到原产品标准,再制造要求有专业的分工,专门的修复设备和检测设备,同时还涉及技术、市场、法律、政策,是一个比新机制造更为复杂的产业链。

二、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困境

(一)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观念不清,认识上走入误区

目前,行业内还有一些企业,对后市场的概念和覆盖范围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观念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行业内的制造商和商,在过去的许多年基本上都把服务作为整机销售的辅助手段,主要开展的服务也是整机保修期内的服务,而对保修期外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维修与服务缺乏完整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导致质保期外的客户流失率居高不下。

(二)透支性的营销方式同时也透支了整个后市场的盈利能力

在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的最初几年,为了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提升销售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透支性的市场营销方式来换取自身阶段性的短暂发展。于是,融资租赁、不断降低的首付条件甚至零首付等透支性的市场营销方式应运而生。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缓解了工程机械企业的生存压力,但是企业也必将为长时间的透支性销售付出应有的代价。比如说透支性的营销方式,造成商不堪重负:不断降低的首付条件透支了客户的还款能力,不断增加的销售,不断延长的维修时间和维修范围则透支了整个后市场的盈利能力。

(三)后市场发展速度滞后

在工程机械行业飞速发展的10年里,工程机械社会保有量增长速度非常快,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机械后市场的服务、维修、配件、二手设备等领域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可是500多万台的市场保有量却无法培育出具有一定实力的、规模化的技术服务企业,目前行业内的技术服务企业的通病表现在服务体系反应速度慢,导致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差;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薄弱,影响了故障排除及维修工作效率;服务的利润率高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整个后市场的发展速度滞后。

(四)后市场的某些领域还亟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工程机械后市场的维修、服务、配件和二手设备等领域发展迅速,可是再制造领域却还存在很多的障碍,这表现在行业企业对再制造认识不清,将再制造与翻新、改装等混淆;在再制造的技术领域,核心技术缺乏,产品设计能力不足;针对再制造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操作细则还有待出台和进一步完善。

三、工程机械后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后市场的拓展

过去十年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受惠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500多万台工程机械的维修服务、配件供应、租赁及二手设备孕育着一个广阔的后市场。

在国外成熟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后市场的利润与前市场相比是7:3,而我国是3:7。随着世界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波动和实体经济的整体下滑,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整机销售利润大幅缩水,市场状态低迷,制造商和商开始转变观念,把战略眼光瞄向后市场,开发工程机械后市场成为了各工程机械企业应对行业危机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而言,进入后市场时代的标志是核心市场从产品转移到服务,因此企业要树立“服务也是产品”的观念,在后市场中,各个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积极拓展后市场领域,如在原来的服务、维修、配件和二手设备领域外,积极拓展再制造、设备管理、技术咨询和教育培训等领域,这些领域能够为后市场带来更多的收益。

(二)对后市场进行细分,找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

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工程机械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后市场这个具有丰厚利润的新领域,并及时抓住机会,注重经营管理的创新,对后市场进行精确细分,找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寻找与本企业优势相关的领域,合理规划本企业后市场的发展路径。

全球最老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凯斯,抵制住了多元化的诱惑,执着于矿山和园林等细分领域,在滑移装载机领域成为世界行业内领导者。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各样的需求满足后,机会会变小,于是细分市场成为企业更好的选择,在细分市场上,企业可以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能够集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投放,因此对后市场进行细分,有利于企业找到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有利于企业在细分市场更专更精,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三)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而言,后市场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简单讲就是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企业为工程机械设备拥有者和使用者提供全程的包括配件供应、维修以及其他的技术服务,这是一种国家、企业、用户、社会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模式。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外包,实际上是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企业,由专业企业来承担工程机械的保养、检测、配件供应和修理,使专业的更加专业。一方面技术服务外包可以为设备拥有者和使用者提供多产品类别、多品牌产品的综合服务,同时保障这些工程机械产品能够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维护;另一方面,技术服务外包延伸了技术服务商的服务领域,拓展了盈利空间;再次,技术服务外包使后市场中其他的利益主体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2012年,服务外包在市场困境中已经凸显优势。

(四)后市场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比如说要进一步的完善工程机械维修服务体系,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可以实现跟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培养维修和再制造方面的人才,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逐步形成工程机械的诊断网络,配备专业的检测和实验设备;要建立专业的维修、装配、调试、检测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经过行业迅猛发展的黄金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终于实现了理性的回归,在市场低迷、销量萎缩、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各个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实行战略转型,纷纷向后市场开拓。面对利润巨大、前景广阔的后市场,如何透彻认识后市场,仔细分析后市场,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与独特优势,找准进入后市场的切入点,进行准确定位,这是各工程机械企业步入后市场时代应当深入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易新乾.在后市场中找准角色定位[J],今日工程机械,2012(3):24

[2]谢获宝.在后市场中淘金――基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分析[J],今日工程机械,2007(12):70-74

[3]樊宇明.博弈工程机械后市场[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6):99-102

[4]王超.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J],工程建设,2012(05):50-53

[5]俞琚.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形势[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8(01):73-77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5

中图分类号:TH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15-02

0引言

全球纺机投资额在2003-2007年间曾经一路攀升。但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纺机贸易开始下滑。2008年全球纺机制造商的贸易额缩减程度从3到66个百分点不等。2008年,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在近10年内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2009年的上半年,这种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通过对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行业协会经营的1020个国营企业的综合商业统计,在2009年上半年,纺织工业完成了218.67亿元的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6.40%,其他的经济指数也出现下降,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成为纺织工业所有的专业部门当中唯一一个出现负增长的行业。

1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

1.1 纺织机械应用广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的发展,中国现今已成为纺织机械的生产大国,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纺织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自不必说。特别是加入WTO后,作为世界的制造品加工中心,中国更加注重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售后服务,并借助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在纺织机械上推陈出新,促进纺织品的销量不断攀升,以抢占国际纺织品市场份额,据保守估算,中国当前在国外的纺织品销售占有率已愈45%,而纺织机械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和便利性,更让纺织机械在未来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纺织机械自动化增强在纺织工业中,越来越多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开始探索并生产和推广应用自动化纺织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将机械与自动化相结合,既减少了操作的人力、物力,又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纺织机械的利用效率,现在虽应用得不太广泛,但其良好的研发趋势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已让越来越多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2纺织机械前景研究

虽然纺织机械在我国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中小企业过于集多,高度分散,具有领导和领航作用的极少,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例如,我国细纱机生产企业有20多家(包括规模以下的小厂),粗纱、并条机生产企业也有十几家,而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国家同类产品制造企业最多两家,第三家都找不到;织部机械也是如此,有几十个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类织机,机型多而量不大,年产接近千台剑杆织机的企业只有几家,多数企业也只是年产几百台,特别是生产喷气织机的多数企业每年有生产几台的,几十台的,而百台以上的只有1家。由此可见,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工业化国家的纺织机械企业集中化程度很高,技术先进,生产效率也可见实效,已形成综合产业群,长期经历计划经济的中国,也应该考虑以下如何让我们的产品进行升级、并在硬件条件上迎头赶上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2.1 发展高新技术虽然,国内纺织机械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其在机电一体化、操作自动化水平上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国外高新技术的垄断仍对我国的纺织机械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例如,我国纺织机械中的粗纱机在纺织细沙时会产生25~30的机械波;又如,USG配套的输出速度不理想,从而导致纺织出的棉条不匀整……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提高纺织机械的有效利用度,我国纺织业应该将纺织机械的高新研究提上日程,同时鼓励纺织生产企业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生产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械,以便对纺织机械进行更新换代,不断创新,保持纺织机械业的长盛不衰。其中,建立纺织机械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研发团队不失为一良策,当然,必须保证该研究中心能够引进纺织机械各专业的高端人才,打破人才分散和相互封锁、各自为营搞研发的局面,并集中人力、物力开发,提高我国纺机研发的效能;另外,发达国家每一代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纺织机械,均是由由首席设计师应对负责研发,首席设计师一旦招标定夺后,有明确的项目总责任,责任权利十分明确,如此人才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新颖纺织机械的创造,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2.2 延伸纺织机械产品的系列性尽管我国的纺织器械众多,品种也不少,但大多机械都是孤立存在的,各有各的使用功能,这样不但占用场地,而且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如何加强纺织机械内在的互通性和关联性,推出纺织机械系列产品,更有效地推出横向延伸的纺织品,是当前的工作重点。由此,我们在提高纺织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需要在纺织机械的综合利用和一机多用上下功夫,发展延伸通用纺织机械和专用纺织机械,做好纺织机械的标准性、专用性和系列性,促使不同材料、不同工艺均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和发挥,增加纺织机械系列产品的多样性和系列性。

2.3 整合优化纺织机械产品推广模式整合优化纺织机械产品推广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整合利用资本市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内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在纺织机械上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部分企业的恶性竞争和惰性思维,使得国内真正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机械企业少之甚少,大部分企业也只是简单的“加工制作打工者”,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资金链一断,企业也将会面临整顿和破产。由此可见,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并未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而资本运作在纺织机械中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积极引进天使投资或者外资,不断加强内部调控和产业投资预算,并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和资本金利用提上日程,切实有效地将纺织机械再生产和利用作为自身优势工程来抓,方能避免没落和重组并购的不良后果。

二是加快实施出口重点策略,虽然,我国的纺织机械主要出口亚洲地区,但欧美等地对纺织机械的需求正呈增长趋势,但这些国家对纺织机械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一手抓纺织机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一手就要抓住国外市场占有率,实施出口梯度化管理策略,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范围的逐步扩大。虽然,我国的机械产品水准较发达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但也比亚洲其它国家占有优势,尤其是我国的面纱设备和印染设备,自古就享誉中外,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价款产品的梯度转移,并在其发生过程中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学习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优良设备,以便不断总结和改进自身产品,寻求技术升级和行业支撑。

2.4 建立纺织机械信息体系正如市场其它产品一样,纺织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其中,建立各种具有推销机制,以商会和展会为推广平台,引领新机潮流,演说和推销新产品,指导客户安装、试用、护养和维修保养,即使收集和整理来自市场和客户的意见和建议,除自身总结和吸纳外,还要向研发中心反馈改进的信息体系,为下一代的研发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60年的曲折发展,已成为门类齐全、满足行业需求、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非常迅速。2008年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26.4亿元,同比增长4.9%,毛利润为40.7亿元,同比增长9.6%。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67亿元,同比下降6.40%,但好于预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国家,中国可提供的产品最多样化,数量也最多,但近年来中国进口也在高速增长。具体而言,喷气织机,无梭织机,针织圆机,袜机,棉花加工机械进口都出现增长态势。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机械需求仍然强劲。全球纺织品生产将重点转移到中国内陆,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中国将成为世界纺织机械最具潜力的消费国家。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克服这些差距,中国纺机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纺机基础件设施,引进国外纺机技术,差别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纺机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未来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快速地进入传统产业,为纺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二是经济全球化迅速改变了世界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机遇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要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武装中国的纺织工业,通过与世界纺机制造商的强强联合来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将和世界各国纺织机械行业加强互补与合作,实现“合作、发展、共赢”。当今社会,“绿色纺织”已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有效防治污染的技术设备逐渐受到企业的欢迎,而舒适、健康、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纤维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效、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成了新一代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向。值得高兴的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我国的纺织机械业在攻克大型成套的研发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提高集中度、营造大型先进企业为产业链的制造加工体系,建立新型纺机推介营销体系,建立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体系,已成为大多纺织机械生产和研发企业的重头戏。

3小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仍以加工生产型为主,而纺织品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纺织机械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新颖。在现代纺织工艺中,我国纺织机械发展态势迅猛,已进入了一个快速的成长发展期,它应用较为广泛,出口产品也遍及世界各地,然而其发展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纺织机械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认为建立好的优秀的销售格局,才是其发展的最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振华.论纺织机械与自动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许为民,徐春园.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08(1).

机械行业的前景范文6

我国水利机械企业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主要从事水工金属结构的制造和施工机械的修配。从60年代开始生产非标准产品,各类水利机电产品及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开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单件生产到形成较大规模的艰苦历程。改革开放为水利机械行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为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水利部对部分水利水电制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有重点地扶持了一批水利水电制造企业。同时,建立了水利机械的行业组织,成立了专门从事水利施工机械和水利水文自动化及仪器设计的研究机构,为水利机械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50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水利机械已具备一定的研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机械产品的实力。

尽管我国水利机械行业和水利机械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可基本满足水利建设和大型水利工程的一般需要,有些产品的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水利机械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低,资金短缺,社会负担重,手段落后,设备老化,科研基础设施陈旧,不同类型产品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速度较慢,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产品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有些企业及产品竞争力不足。如掘进机、挖泥船、节水灌溉设施等机械产品和水利水文自动化设备及仪器仪表,其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还有很大差距。

二、加入WTO后对我国水利机械行业的影响

入世后,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是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工程机械的关税将逐步下调。在今后的5年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平均关税要由2000年的16.4%降到2005年的9%~10%。这样,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国外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的价格将不断降低,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将增强。这将对国内水利机械行业的生产企业带来冲击。

在非关税措施方面,我国实行的是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在今后的4年中,部分大型施工机械产品将逐步取消进口管理,直到2004基本取消进口控制。到时,进口水利机械与我国自行生产的水利机械将完全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国产水利机械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应享受的权利方面,入世后中国可以享受WTO规定的普遍最惠国待遇和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好处,中国的企业将获得与其他国家企业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赢得相对稳定和正常的国际市场的环境,这为我国的水利机械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对不同的产品类型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1.金属结构产品及永久设备

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厂家从事水工金属结构产品和永久设备的生产制造,年生产能力约30万t。不少产品在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如超大型水工闸门、启闭机、大型船闸等。该类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具有价格优势,因而国外公司的同类产品不太可能进入中国市场,反而我国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2.水利水电施工机械

我国拥有一支相当可观的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队伍,主要产品有混凝土机械、专用起重机械等。该类产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我国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如大型预冷混凝土搅拌楼、门座式起重机等。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也有进口产品,但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90%。随着关税的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可能有所降低,所占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增加。但我国出口发展中国家的机会可能会更多。至于用于大型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等工程的超大型施工机械,如盾构机及辅助成套装备、大型洞涵开挖衬砌成套装备、大型渠道开挖铺衬成套设备、大型高架渡槽施工成套设备以及大型混凝土浇筑施工设备等,我国尚处于开发研制阶段,没有形成产品,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在短时间内可能会由进口产品统治市场。

3.清淤疏浚机械

我国已研制开发出国际上现有的多种清淤、清障和疏浚机械,其中挖泥船已形成链斗式、绞吸式、耙吸式、斗轮式、冲吸式、射流式及两栖式等多品种的系列产品。但在关键部件及核心技术方面,如高浓度、高效率、大输送距离且能自动监测并综合显示挖掘性能方面,产品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方面仍和发达国家的产品有较大的距离。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外产品的价格将有可能降低,所以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4.节水灌溉设备

我国灌溉设备的设计技术和制造已基本能满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发展灌溉工程的需求。通过引进奥地利、德国、以色列、荷兰、意大利等国先进技术和科技攻关,大型喷灌机的技术经过起步、关键部件攻关和完善提高、稳妥推广的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具备了能够自己生产各类喷灌机的能力。但其品种、质量、控制技术及智能化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进口散件关税的降低,合资产品的总体价格可能会接近国产产品,对国产产品将产生很大的冲击。

5.水利水电自动化系统及仪器仪表

近年来,我国在多功能水文仪器、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水情自动测报技术、通信卫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方面开展了科研攻关并取得突破,形成了水文仪器及仪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闸门自动监控系统、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列产品。但我国的生产工艺水平较差,致使产品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难以和国外产品抗衡。所以有关产品也会迅速进入我国市场,形成竞争势态,但无疑也会为水利机械产品出口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三、机遇与挑战

水利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根据《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十五”期间,将以发展为主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的投资。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4625亿元,其中防洪工程建设投资约为2800亿元。水利建设将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为轴线,以东北、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四个经济区的水利工程为重点,以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为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全国水利保障体系。通过兴建南水北调等大型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形成东西互补、南北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机械方面的费用占30%左右。水利建设对一般通用的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施工机械、清淤机械等设备的需求会明显增加,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铲运机、混凝土搅拌站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大量适应防洪抢险及水利建设特点的特殊机械,如深水型清淤机、轻型快速打桩机、防渗墙施工机械、斜坡压实机、碾压混凝土机械等。另外,由于水利建设对设备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对质量要求较严,这也将对水利机械的产品性能、质量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水利机械装备和施工设备,这就为水利机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水利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中国加入了WTO,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大举进入,将对我国的水利建设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水利机械行业的企业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对策与措施

1.尽早了解和掌握WTO的各项规则

我国的企业要想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熟悉和掌握WTO的基本规则,研究如何应用这些规则,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企业应该努力学习国外企业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参照国外企业的制度建设,逐步对现代企业制度加以完善。要通过竞争来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要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3.提高人员素质,培养高级人才

水利机械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多少年来一直靠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特别缺乏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和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开发人才、市场拓展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和业务技术熟练的普通员工。因此,企业必须大力提高员工素质,广泛培养和招聘各类人才。要通过再培训再教育的方式不断更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