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7-02

一、引言

随着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作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数据挖掘的实践操作,能够根据实际数据构建数据仓库的多维模型、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并能结合案例主动思考分析,熟练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方法解决管理领域的问题,得出数据挖掘的结论。这就对数据挖掘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挖掘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程,其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案例和使用工具具有多样化特征,这使得实践教学设计的方案的可选择性增强了,同时也对选择适合的内容、案例与工具并设计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实验增加了难度。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教学设计

1.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历已经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与知识结构和外界影响相结合,并在结构过程中继续主动地建构自己新知识结构的过程[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给出数据挖掘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即为在原有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实验情景下不断学习和理解,最终熟悉了实验情景、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应用,还能改达到对原有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能在新的实验情景和新的应用案例下有启发式的想法和思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具体包括:巩固已学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设计与教材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有助于学生系统化理解本课程;深刻理解数据挖掘多步骤之间以分析为驱动、以数据相衔接的前后关系;训练学生对管理问题的抽象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管理实例深刻体会到数据挖掘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考问题、提炼问题;熟悉主流软件,为学生踏入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领域做好铺垫。实验使用业内流行的数据整合软件和商务智能软件进行实验设计,使得学生的实践适应技术的发展。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选择实验工具与实验案例。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情景设计对学生学习要有明显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典型的案例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的研究方法可以给予较多的辅导,使学生首先熟悉实验工具的环境,以及实验工具、实验案例与实验内容和原理的融合。再准备一些其他的经典案例供学生自由选择,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迁移,并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和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在确定软件选择方案方面,根据对国内外调研情况的分析[2],数据挖掘实践模块的工具的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使用基本工具编程实现算法;二是直接使用具备数据整合、多维数据建模等方法的商务智能工具;三是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或编程开发。根据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后两种模式较为适合。可以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为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并在实验后期留一部分自由度,让学生自己设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验原理与内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善和丰富个体的认知结构[1]。“同化”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当前的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过滤或改变,原有框架的一部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围绕意义建构目标而展开,需要在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前,明确理论课程的主要框架,并遵循已有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安排实践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有效地从学习过程中理解当前实践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其互相联系。

实验原理实际就是实验所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在实验设计时最好能依据课堂内容进行选择,并注意最好选择按照课堂内容的顺序前后衔接,这样更加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方法。实验内容就是以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案例和案例的数据,应用实验原理进行实验的设计。在本课程中主要的实验原理是:应用数据预处理抽取、转换和装载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和装载;应用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建立星型模式的多维数据模型,并进行OLAP操作,应用多维数据展示技术进行数据展示;应用数据挖掘分类与预测方法,对多维数据建模、预测,并使用报表工具展示挖掘的结果。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数据集成与转换,使用Pervasive软件实现数据存储格式转换、集成;进行Mstr商务智能软件的基本配置,并将实验1的数据装载到软件的数据仓库表中,为实验3做准备;数据仓库与多维数据的OLAP操作,使用商务智能软件针对原始数据建立星型模式多维数据模型,实现多维数据模型的OLAP操作,掌握商务智能软件的数据展示功能;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创建季度指数度量,进行数据挖掘前的数据转换,并创建训练度量实现对销售量的预测。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需要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而成为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反思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课程内容安排上分析,建构主义强调“支架式教学”,即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4]。为此,要在安排实验前对实验任务加以分解,形成逐渐递进式的概念框架,便于由浅入深逐步引入实践内容。例如,对于第三个实验――数据仓库与多维数据的OLAP操作,教师首先带大家回顾多维数据模型的星型模式、OLAP操作和多维数据展示三部分理论课内容,再分析案例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给出答案,加深对原来这三部分内容的理解。从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方法上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并鼓励学生在在实践中重新整合头脑中原有的知识,通过讨论、思考的过程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训练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架构的丰富与完善。本实验选用的实验模式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录制实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初始数据蕴含的管理问题,画出课程知识点与实验过程、软件使用关系图等方式。

三、实验效果与结论

使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实践环节,事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架构的铺垫,针对入门级实践,进行原理的讲解与回忆、进行实验过程的引导思考与详细讲授,同时提供更多情景资源给学生训练;对深入研究型的部分,给学生较大自由度,由学生自己完成。该门课程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且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较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分析管理问题。本实验综合效果较好,随着数据挖掘在信息管理专业中重要性的增强,在教学实践中增加课时的可能性很大,继续使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实践环节设计对学生也更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赵学凯,赵芳.教学建设与改革[J].北京教育,2007,(01).

[4]齐宏,王爱萍.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开放学习,2007,(7).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网页设计;企业网站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4993-03

Application of Projektmethode in Web Design Course

GENG Xiang-zhen

(Henan Civil Administration School,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webs design course, Application of Projektmethode bands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together closely, makes the best of creativity potentiality of students, improves the capability of students on analizing and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Projektmethode not only provides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but also incarnates the feature of computer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o it’s a effective instruction method for promot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projektmethode; web design; business website design

1 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指以制作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就成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与优化,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的新型模式。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

2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可将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步:

1) 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 操作示范:选择合适的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

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 确定项目: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5) 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6) 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3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确立项目是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点,确立项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项目的确立应以训练学生实际技能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应加强项目和市场、行业需要的衔接,并根据市场和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

3) 项目的难易度应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4) 项目的确立应注意涵盖的知识点的全面性及系统性,注重项目间的知识点的联系及揉合。

3.2 为确保项目的实施,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在项目教学法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扮演好一个主持人、咨询者、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3)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设定的项目,编写适合中职学生的校本教材,并不断总结,最后形成项目资源共享。

4) 加强教学实习的管理。一方面可以送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完成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行业参与办学,加强项目实施力量。

5) 调整专业设备的使用分配,以保证项目教学法能够顺利实施。

6) 加强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后,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度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加强学科之间老师配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等方法,以充分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

3.3 项目教学法中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教学评价

1) 采用老师评价、小组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2) 根据不同的项目,参加劳动部组织的相关项目的技能鉴定,或者引入国际、国内普遍认可的行业认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4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所担任的《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是学校计算机特色班的一门必修课程,该班属于学校与北大青鸟合作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实验班,教学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根据项目教学的模式和特点设计的《企业网站制作》综合应用案例如下。

4.1 项目名称

设计制作企业网站―信用卡网站。

4.2 项目目标

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能够使用Dreamweaver工具制作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企业网站。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技能:掌握网站的开发、配置、测试、流程,加强对网站的整体把握;掌握多个网页的布局学习,加强对CSS+DIV布局的能力;通过制作多个JS特效增强学生编程的能力;熟练使用CSS对页面的外观进行控制。

4.3 项目实施

4.3.1 理论讲解

1) 银行信用卡网需求分析

① 企业网站定位分析:互联网将企业带入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让企业信息能够通达世界各个角落。企业通过互联网信息,供全球检索,以此来宣传企业、产品及服务,并通过网络与各行各业交流、推销并合作,企业在互联网上宣传忆成为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归纳起来,企业在互联网上安家落户主要为了实现以下目的。

* 利用互联网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 扩大宣传,方便用户。

* 获取和商业信息,寻找潜在用户,促成贸易。

② 功能分析:银行信用卡网是一个典型的企业网,它定位清晰、受众明确,根据客户需求,拟定有如下功能。

* 企业展示部分:宣传企业的品牌,扩大知名度。

* 产品(信用卡)介绍:介绍信用卡,扩大产品宣传。

* 优惠促销:鼓励信用卡消费,激发潜在用户。

* 积分礼品、特惠商户:促进信用卡消费,巩固已有用户。

* 网上银行登陆: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2) 银行信用卡网问题分析

① 布局分析

* 企业网站页面需要有一个展现企业标志LOGO的区块,通常还会在这个区块中放置BANNER动画等标志信息。

* 网站导航必不可少,可以帮助浏览者准确检索信息。

* 主体功能区。本区域需要承载网页的主要信息,浏览者主要从这部分获取需要的信息

* 版权和法律声明区。一般旋转在网页的底部,在形式上和标志信息区有呼应的效果,同时可以使整个版式完整规范。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网页布局比较适合使用“T”字型布局,分别是页头区、主内容区、版权和法律声明区。此种布局既可以突出网站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展示出网页的重要内容,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是企业网布局的首选类型。

② CSS外观效果分析

超链接效果

* 网页文字链接的下划线,使网页整体感觉杂乱。用CSS控制文字链接,可以取消文字链接的下划线。制作鼠标移上链接文字,链接文字改变颜色的效果,既可提示浏览者也可使网页文字排版整洁。

* 为使链接产生互动性和很好的用户体验,用CSS对超链接和背景图片进行控制,制作出鼠标移上链接元素,链接元素背景图片替换的效果。

文字效果

* 网页初始文字设置为灰色,当鼠标移上文字链接,出现下划线提示。

* 列表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文字排版,可以使布局整齐美观。

* 利用CSS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控制,实现图文混排效果。

特效效果

* 利用CSS实现整齐的边框效果。

* 利用CSS、JS等创建下拉菜单,此效果能有效利用网页空间,增加页面的动感效果;时间显示可以提示用户;有效利用首页空间的Tab层切换;对表单项的美化和交互性的提升。

图片、背景效果

利用CSS控制布局实现多图排版效果。

4.3.2 实施阶段

1) 教师展示做好的网站及各个页面。

2)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主页及其它网页的制作过程(学生可参考课本、其他资料及帮助文档)。

3) 教师巡回指导。

4.3.3 评价阶段

每一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讲解操作流程,各小组之间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及鼓励,各小组进行适当的修改。让每个学生填写自评表。

4.3.4 成果展览

各小组上传班级网站,进行宣传。

5 总结

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首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以及学习与计算机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其次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区分学生的能力水平,使项目的分配适合不同学生的水平。并学会由教学的主宰者向主持人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制定适当的且有一定弹性目标规划,通过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和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获得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项目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1引言

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建的再多再好,教师不去更好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将流于形式。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心。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它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核心。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改造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特征与优势。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作用。

2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信马由缰自我探究,强调通过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目标,形成新知识。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探究,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国内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时间,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信息化教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2]。这场教学变革既强调贯穿课程始终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线上学习,也强调课堂面对面学习等教师亲授的线下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认知行为与方式,实施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3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Intel未来教育计划”总结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被称为“典型模式”,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王文槿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作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和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3]。

4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公共课,开课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类几乎所有专业。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技术、因特网互联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故障处理等,涵盖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必学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难懂,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模型的复杂和抽象,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加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形象,但如何在理论课的框架下科学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系统组织学生自主协同学习,这就需要研究针对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4.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主题,教学者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是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线上学习目标、线下教学目标等。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持续有效的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认可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能力目标分析,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能力。

4.2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与方法,是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内容、操作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描述[4]。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紧密相连,以问题引导学习任务,以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全过程,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的优劣。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对问题导向和问题支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走向和完成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手段,理论的抽象性让信息化理论课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变得非常重要。一般的理论信息化课堂学习任务分为四类:概念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不同虚拟学习环境,让理论变的具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真实性、复杂多样性、协作性、学习活动信息化。

4.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才能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平台能够将学习者特征实时传递给教师,这使得教师可以全程掌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论课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会随着理论的深入而减弱,实时监控学习者特征,能使教师围绕当前学习者特征,设计问题导向,调整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4.4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形成有效认知的必要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才能产生有效认知行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学习情境应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设计学习情境不能凭空幻想,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面向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课的学习工作场景很难在生活中实现,也无法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各类信息的集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三维等形式,可根据需要营造立体多维的虚拟工作学习场景,实现无法在生活中实现的工具和场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和四层模型学习难度大,将其模拟成七层和四层居民楼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资源在线实现,学生可自主模拟数据传输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场景和资源,是理论课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的重要原则。

4.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决定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程监控和直接参与。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设计、互动、监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参加活动,适时生成学习过程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并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可设计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式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案例实践活动等。这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研讨开始,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证、练习,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分组进行案例实践和分享学习。因此,一堂理论课学习活动既是整体又相互独立,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单独设计与实施。通过学习活动的指引,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协作学习到独立实践,完成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赫.陈晓慧.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8-60.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22-23.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4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正在发生内在的变革。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教育部,2001)。《标准》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将课外活动引入初中英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英语课外活动教学案例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同行。

·设计背影:

八年级下学期以后,随着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可以接受一些社会调查任务,通过他们与社会的接触,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的小资料或是教材课文JEFC Book Ⅲ Unit 3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 Unit 11 Planting Trees),在实践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并且用英语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3)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列举周围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与个人调查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情况

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兴趣小组或是个人意愿,将活动成员分为4-5组,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好记录,每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大家介绍各小组的调查情况。(可以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英文材料)如:我们的团队有:名称(Name),小队长(Squad Leader),个人调查记录 。

(2)了解调查对象对环境、人、动物和植物的危害

由于每组调查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调查报告形式的多样性。该环节学生的自主性特别强、也乐于被他们所接受,所以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学生问——“白色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一些地方能见到它们?对环境、人、动植物有何危害?知道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还有同学自己设计了调查表:

虽然该表略显稚嫩,但是为后面的用英语整理结果,进行口语汇报、讨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做中学”、用英语做事情。各小组成员首先逐次口头汇报调查报告,组内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每小组理清思路后,写出小组报告,并推选一名报告人与其他各组代表进行陈述和交流讨论。

·活动小结

通过学生交上来的调查报告,笔者感到欣慰。在他们的活动体会中,见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

Extra?鄄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English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our English study.

All these activities will make our oral English more fluent.

I was very much impressed by it.

新课程、新标准、新尝试。这以任务活动为模式的课外活动教学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需结合教学实际去辩证地接受和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研究:

(1)活动成效受区域差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3)英语课外活动的教学评价问题。

综上所述,将课外活动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选择任务型模式于教学的始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提倡课堂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一步朝着教学艺术化的高水平、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英、黄艳明 《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Leech ,G.Priciples of Pragmatics [M]. England:Longman,1983

[4]袁桂林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5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NET

0 引言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和软件工程概念的引入,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已经从原来简单的程序实现发展到现在的系统性项目开发。而软件项目的开发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应该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维护这几个阶段。因此,现在的软件开发是个多目标、多任务的系统工程。

同时,基于微软的.NET开发环境进行软件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包括软件工程、页面技术、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编程等。

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技术进行系统性地软件开发,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里提出采用一种高效的、更系统化的、可实现多任务集成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运用到.NET相关课程和实训教学中。

下面就“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法作详细介绍。

1 “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法包括两层含义,即“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更具体的内涵是项目需求引领下的多目标多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的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形式,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一书。[1]

“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互作用的重要性。[2]基于这样的理论,“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目标作为指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及教学环境设置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服务。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2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可行性

因为“项目驱动”教学法仅仅将教师授课等传统的“自上而下”教学法作为辅助,故该方法一般只适合于注重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而像离散数学、算法分析、数据库原理等基础理论性课程并不适合采用。所以有必要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之前分析一下该方法在特定课程中的可行性。

首先,从.NET相关课程的特点看。.NET开发所涉及到的课程主要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这些课程都比较注重实践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部分大多是分散的浅层知识点,不一定需要教师系统地讲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而获得。这些课程特征刚好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相吻合。

其次,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层面看。一般高校都将.NET开发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二之后,在这个时间点,学生应该已经系统地学习过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原理,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刚好是学习.NET开发不可或缺的知识。当然,这一点需要高校在制定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先修课程规定。

最后,从教师素质角度来看。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的作用降低了,恰恰相反,“项目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不但要求教师要掌握.NET开发所涉及到所有课程内容,还要求教师能融会贯通这些课程知识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到项目中。甚至,有高校在给学生做企业化的相关实训指导的时候,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企业开发流程和规范。

3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项目需求为最终教学目标。根据这个原则这里设计了下面的具体实施步骤,并且已经运用在本人指导的暑期技能实训中。

3.1 明确项目需求

包括用户需求和技术需求。其中,用户需求是软件工程技术领域的问题,这里主要明确技术需求。如在.NET开发项目中,主要涉及到C#语言、、等技术。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完成。

3.2 知识准备

在明确了项目需要的技术之后,下面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安排需要补充的技术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在开发软件项目过程中的技术支持者,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技术文档。当然如果有的技术学生比较陌生或者比较难掌握,教师就应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高效地讲解,不求全面,只需将重点放在与项目相关性较高的内容上。这里最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个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3 项目设计与实现

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驱动”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体现前面知识准备成果的阶段,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积累开发经验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因为学生普遍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故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完成项目的分析和概要设计,给出项目的概念模型并组织成文档,作为将来学生自主完成开发的依据。

接下来是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分组原则是“自愿、协作、高效”。教师进行适当人员协调。

然后以开发小组为单位,学生运用已学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知识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并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详细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综合各小组方案的意见得到项目的物理模型。

最后就是各功能模块的实现,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可以视项目规模适当地将项目模块分配到开发小组。如果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还可以由教师详细指导学生去完成一个典型模块。

3.4 项目评价与考核

最终的项目评价可以和课程的考核结合起来,项目评价分数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而项目的评价需要考查项目最终的功能、界面及文档这几个方面,其中项目的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可以分配较高比例的分值。

项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像界面设计部分。因此教师应该有一个尽量详细的统一评分标准,并事先公布出来。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4 总结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指引,在学生自主地分任务分阶段完成整个项目的同时,综合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该方法非常适合像软件开发这样的综合性的、注重实践的课程,许多工科专业的应用型课程都适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的项目实战经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打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NET网络应用课程开发实施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102-105.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意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3]朱文耀.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2,11:163-164.

[4]王玉萍,黄于欣.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初步探索[J].科技前沿,2008,7:53,117.

[5]钟爱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和缺点[J].考试周刊,2012,40:181.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6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数十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医学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面临诸多问题,务必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勇于创新,否则将严重影响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遭遇尴尬

医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双重特性。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医者,性命之所悬;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会对于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按医学基本知识结构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则师生与病人“面对面”。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曾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不乏医学大师。过去,在社会崇尚医学、人们自我权益认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献身医学”,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的活“供体”,任凭师生实践。然而,随着社会进步,法制逐步健全,人们自我权益认知不断完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甘愿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活“供体”的患者愈来愈少。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其“举证倒置”使医疗纠纷大增,医患矛盾尖锐,因此医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权”把柄而对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限制越来越多,以致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学生最基本的诊疗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妇科常规检查、助产、外科手术,等等)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寻求一种既能适应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又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医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

2创造型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彰显弊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从创造性思维全过程来看,它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当然也就无创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一直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学生学习过程成了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应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育教学传统模式突出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却使其发散思维受到束缚,想象力越来越枯萎,主动性难以发挥,极大地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仍“统治”着多种专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结果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也在其列。

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设定的理论课,教师就得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满堂灌”,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给予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机会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阶段,即便允许教师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有意诱发学生发散思维,或学生在“传递-接受”知识过程中萌发发散思维,但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阶段性),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类似房屋建筑的“备料”阶段)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的知识有限,且已获取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实质性联系,而课堂以外又无自主快捷获取完整医学知识的必要环境和条件,结果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此外,医学知识本身严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多为经典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容易使学生迷信,形成思维定势,总想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且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较多,而发散思维较少。可见,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务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创立一种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学新模式,适应当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两种主要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优点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无可替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明显缺点:“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2]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上述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为基础,使之具有“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特征,并根据学科特点及临床实践教学实际加以优化,弥补医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纠纷而设置的限制给临床实践教学留下的遗憾,以便创造型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要实现两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则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以及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递迅速、不受时空限制、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势。

3.2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内容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现行模式为基础的复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包括:

3.2.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内容、顺序、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即教学应达到的结果)依据各分枝学科知识在整个医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或每一个知识单元在其分枝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作用而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顺序”依据教学内容中各知识单元的层次与逻辑关系确定;“教学的起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

3.2.2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所设计,其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又称情景性教学、实例性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即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实事件中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称随机通达教学,即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还有“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是整个教学策略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3.2.3教学环境与条件包括: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环境,等等。“教学环境与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外因。十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以及在各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重视,使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或/和通过Internet获得丰富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也设计、开发出部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诸如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影像专业PACS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验室或教室通过网络亲身体验在放射科读片现场的环境)等,协作学习环境诸如课堂小组或班级讨论等设计也比较完善。然而,对于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其是满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获取知识的要求来说,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医学知识网络。因此,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学设计的重点。这种必需的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应达到以下要求:从医学基础到医学临床的各学科,所有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都通过链接而成为完整医学知识信息网络中不同层次的“结”;从任何一个“结”(知识点)切入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结”间链接到达所有的“结”,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此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可以满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自我确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2.4教学效果评价其评价旨在确定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通过教师“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应包括教学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着眼,负责对专业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笔试、专业技能面试等方式;“教师评价”应从学科或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着眼,负责对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体达到教学目标程度进行评价,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应从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意义建构的成效、协作学习中的作为等方面着眼,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教学班或学习小组评价、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等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修改或调整。

3.2.5强化练习措施针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发现的不足,设计配套方案,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直至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给医学教育教学带来的新问题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同时避免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但它将带来新的问题:①利用人为设计的脱离医院“现场”的“情景”(“情境创设”的学习环境)后,与病人“面对面”的机会少了,学生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也少了,这些都可能加大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跨度”,延长其踏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的“过渡期”或“适应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拟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心肺听诊、助产、动静脉穿刺,等等),学生有可能因为感觉“失真”而难以准确掌握其要领。③利用“标准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很有限,且没有真实体征;“标准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症,而临床所遇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无论“标准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的效果仍无法与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标准化病人”资源有限,短期内很难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模拟人”的使用需要高额经费作支撑,将增加教育教学成本。为此特别提示:在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对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的教学情境、经过训练而成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环境与条件,不要过分依赖;临床实践教学仍应尽可能地深入临床第一线,主动争取病人配合,在与病人"面对面"中完成。

4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奠定的基础,为建立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