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1

“政府作用”是贯穿经济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研究和论述政府影响经济的行为的时候,通常会涉及这样几个概念:政府管制(规制)、政府干预、宏观调控。

政府管制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对行业或部门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行为。常见的管制途径是制定行业政策,由专门的行政机构实施行业监督和管理的行政行为。因此,有的领域也把政府的这种行为称为“监管”或“规制”,如金融监管。

政府干预主要是用来概括政府有目的地影响经济的所有行为,既包括宏观和中观的政府经济政策、法规,也包括微观的政府行为。从这个角度,政府管制可以看作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方式,即从中观的行业层面和微观的主体行为层面干预经济。

宏观调控则非常明确地指的是政府从宏观层面影响经济运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

在政府管制、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内涵中,政府总是被当作与市场相对立的、独立或超然于经济运行之外的“看得见的手”,是对市场手段的替代或补充。而事实上,政府还有一部分行为是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如政府日常的购买行为,公共产品的公开招标,政府的投融资行为等。因此,我们把这一类政府行为,即政府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地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互相联系,共同地构成各种市场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微观经济行为,称为政府参与。

政府参与和政府宏观调控、政府管制在理论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在实践中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因此,既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孤立的分析。

其一,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政府参与活动。比如政府决定采用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在微观层面上往往表现为政府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增加,如果政府采用公开招标的市场行为,就属于政府参与的经济活动。

其二,政府参与不都具有干预经济的目的,也不是所有的政府参与行为都是服从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比如政府办公用品的购买,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采取财政紧缩的政策,并不影响一些必须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该修的路还是要修,该建的桥还是要建。

其三,政府的行业管制和政府参与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概括起来,政府管制往往通过影响市场机制、消费者行为或企业行为三种途径来实现其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不管是否出于干预经济的目的,政府或者作为消费者,或者作为企业投资者,甚至作为企业经营者,总会有参与经济的行为,并且政府行为引入市场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里就产生了道德风险:一是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是否能公正地制定管制政策;二是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是否能公正地执行管制政策;三是在由政府投资企业垄断的行业里,管制政策执行力度到底有多强。政府管制的有效性是受其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制约的,因此,能否处理好政府管制和政府参与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政府管制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政府参与的理论依据及范围

政府参与作为一般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行为,必然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政府参与行为,从理论角度回答政府为什么要参与,以及怎样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政府参与没有统一的依据。与政府干预经济的其他活动相区别的是,政府参与虽然最终都对经济产生了影响,但其根本目的不都是明确地想要干预经济。所以,政府参与按照目的区分可以分为有干预目的的政府参与和无干预目的的政府参与。也就是说,政府会出于干预经济的目的采取参与经济活动的行为,也会出于其他目的参与经济活动。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可以分为经济效率、经济公平和经济安全三个基本方面。相对应地,会产生具体的政府参与。另外,政府还可能出于诸如社会安全、道德环境、生态环境等其他社会管理目标参与微观经济活动。所以,政府参与的理论依据应该按照政府参与的不同目的分别讨论。

其次,有干预经济目的的政府参与的依据是市场失灵。政府参与和政府干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政府参与活动是服从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总体政策的,是政府实现其干预目标的具体行为。因此,具有干预经济目的的政府参与的依据和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本文的观点是:市场失灵使得经济需要政府的干预,构成了以干预为目的的政府参与充分条件。至于政府是否有能力和能否实现干预的目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最后,作为政府合法职能的政府参与的依据是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参与和政府干预是有区别的,因此反对和支持政府干预的理由不能直接作为反对和支持政府参与的理由。政府参与的目的不都是要干预经济的,政府有为了自身的机构运转而产生的消费需求,还有其他社会管理职能派生出来的参与经济行为。对于这一部分政府参与,需要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无法探究它在经济上的理论依据。本文把它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即只要是派生自政府的合法职能的政府参与,因为从性质上来说是合法的,就判定它是具有充分依据的。

另外,由于政府参与是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所以其理论依据中不仅包含着质的规定性,还包含着量的规定性,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其中,政府参与的质的规定性是第一性问题,政府参与的量的规定性是第二性问题。只有在性质上具有合理依据的政府参与才能涉及政府参与的量的合理性问题。只有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合理的政府参与才是最严禁意义上的合理的政府参与。

根据以上对于政府参与理论依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参与的三个合理范围:

政府参与的第一个范围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参与总是作为政府总体干预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一部分。与政府其他行为不同的是:政府参与所采取的是微观经济行为,而不是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

政府参与的第二个范围是政府为了自身的机构日常运转而产生的微观经济行为。这主要指的是一部分政府购买行为。这个范围的政府参与的质的合理性,是政府正常运转的需要。至于这个范围的政府参与的量的合理性,则取决于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政府参与的第三个范围是政府合法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延伸。在这个范围里的政府参与的目的不是着眼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而是服务于诸如环保、卫生健康、精神文明等社会目的。对于这个范围的政府参与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仅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研究和评价,但它对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政府参与的微观经济效应

我们所定义的政府参与指的是政府以一般经济主体的地位参与的微观经济活动。因此,政府参与不同于政府的政策命令,也不包括政府基于其强制力量而行使的行政行为,而是通过平等的经济关系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的。注意到这个重要的区别,政府参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主要有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扶持效应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示范效应。由于政府具有权威的特征,或者在很多情况下是理性的象征,私人部门会效仿政府的行为。政府参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主要有两类:给消费者造成的购买的示范效应和给厂商造成的投资的示范效应。

购买的示范效应指的是政府的购买行为对个人消费行为的导向性影响。政府的购买往往是大量的和被认为是理性的(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不可被欺骗的尊严),因此,许多个人消费者会跟随政府的品牌选择。比如,奥运会的国家代表队选用的营养品,会成为很多体育爱好者的模仿对象;政府职员的福利以商品的形式发放,从而长期使用某品牌的商品,会成为其亲属和朋友的模仿对象。

投资的示范效应指的是在某些私人部门不会投资或者持观望态度的领域,政府投资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私人投资者的跟进。如新兴产业、高风险产业,私人部门不敢轻易投资,而政府认为发展这些产业是必要的,因此选择了投资的政府参与行为。不管政府是否有意吸引私人投资,一旦政府的投资获得了不错的回报,证明了预期利润率的存在或风险可以分散和化解,按照市场规律,私人部门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跟进的(即使不会单独投资,也会愿意参股,或借款)。

当然,不是所有的政府参与行为都能产生示范效应,政府也不是总是希望产生示范效应,甚至有的时候政府不希望产生示范效应。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控制政府参与的示范效应。

二是竞争效应。所谓政府参与的竞争效应,是指由政府参与微观活动而给其他参与主体形成竞争关系,从其他竞争主体的角度看,给他们带来的竞争效应。

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包括买方之间的竞争、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从理论上讲,政府参与到微观活动中既可以作为买方又可以作为卖方。但考虑到目前市场供求处于买方市场的态势,所以,本文在此主要考虑的是政府作为投资者与其他私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

政府作为投资者既会投资在某一行业形成垄断,如公用事业领域,也会投资在一般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政府应不应该在一般竞争性行业投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中国,不管历史如何由来,从现状看,存在着大量的国有独资企业,并且这些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相互竞争。中国的这个例子也许会被看作是特例。但是从问题的一般性上看,既然政府在别的国家可以投资和经营特殊行业的企业,或者是间接的扶持私人企业(日韩的政企裙带关系),为什么中国的政府就不可以直接投资和经营一般竞争性企业呢?至少从理论上,没有必然论据证明,政府的经济行为效率必然低于私人部门。那么,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存在着政府投资的企业和私人投资的企业相互竞争的可能。

具体说来,政府参与给私人企业带来竞争的效应包括激励效应和排挤效应。所谓激励效应,指的是政府通过科学的管理,革新技术和降低成本,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激发其他企业产生的创新的动力。所谓排挤效应,是指在市场容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政府的参与对私人部门的市场份额、私人企业的进入和成长产生的限制作用。

三是扶持效应。政府参与的扶持效应是指政府其微观的经济活动帮助和促进私人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和订货行为,扶持企业的发展。如美国国内航空业在1968年曾获得总共15亿美元的航空邮件的政府购买扶持。政府作为交易中介的参与具有扶持效应,如举办地区性的经济贸易洽谈会,或某类商品博览会以促进私人企业的交易。政府的作为信用中介的参与也具有扶持效应,如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资质证明和担保,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促进其发展和繁荣。政府参与对私人经济的扶持效应在二战后的日韩经济发展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扶持。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2

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实际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是按照列宁的“国际辛迪加”模式组织起来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物资实行统一调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几乎没有自可言;政府的行政审批成了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环节,几乎覆盖了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覆盖全社会的行政审批制度,排斥而不是保护了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而且,市场化改革之后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保持了相当大的连续性。以新建企业为例,目前新建企业所需行政审批事项与程序,尽管比计划经济时期有所减少,但基本框架几乎未发生变化(李郁芳,2001)。事实上,行政审批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在催生市场、扫除市场化改革障碍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有学者认为,“特许式改革”是广东市场化改革的特点。事实上,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思想下,“特许式改革”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事情常常是这样进行的:先由企业或改革项目的实施者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地方政府向上一级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申请,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特许后方可实施某项改革。这种以行政手段强制性推动改革的方式,客观上必然强化政府的审批制度,使大量本应由市场本身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如企业上市、市场准入等,需要通过层层的政府审查、批准程序方可实现。这样,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直接指挥微观经济活动,转变为目前通过审批标准来控制微观经济运行中的融资、市场准入等关键性环节;然而,政府行政审批的实质仍与计划经济时期一样,是政府企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市场机制;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其功能却是保持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权力。换句话说,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起源,应被理解为保持政府的微观资源配置职能,不需要寻找“市场失灵”或“帕累托最优”方面的原因。二者在性质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行政审批制度“为谁服务”的问题。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服务的工具;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则是使市场机制服从政府意图的工具。

可见,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政府的公共选择有关。具体说,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公共选择规则方面,有三个问题使当前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长期延续:

1.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构。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在行政领域或“政治市场”上,“个人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当人们改变角色(即从市场交易主体变为公共选择主体——引者)时,并没有变为圣人”。(注: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47。)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而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下,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收取各种管理费用,并与本部门的收入和个人利益发生了联系。这就在客观上推动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谋求更多收费项目,获取更多审批权力。正由于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果与审批所带来的收益有关,行政审批由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演变为政府官员追求本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奖金或福利的行为,形成政府本身不愿放弃行政审批的局面。如不久前广州市清理出的1050项审批项目中,各部门自报要求保留的有949项,占90.4%,自报取消审批的只有10项,仅占0.95%(注:李郁芳.关于政府审批制度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4):197-208。)。

2.政府规模膨胀。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由于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利、酬金经营与其所在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大小成正比,因此政府官员必然千方百计地扩大政府机构,争取更多的职能和预算。这就在两方面要求行政审批的加强:第一,膨胀的政府规模需要更多的行政开支,在现有“吃饭财政”的状况下,财政难以满足政府机构膨胀的要求,导致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发不出工资,迫使国家不得不默认行政机构审批收费。第二,扩大政府规模必然要求为新增加的公职人员提供工作机会,扩充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是“因人设事”的简便办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规模持续膨胀,从1979年的505万人增长至2001年的1104万人,在国有单位职工总数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5.8%增至2001的14.0%(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对政府的行政审批造成较大刚性压力。

3.政府官员的“设租”和“寻租”。如果说审批收费还是政府官员以合法的理由获取个人利益,那么“设租”就是以非法方式获得个人利益了。寻租理论中的租金是指一种由政府官员带来的非生产性收益,它的存在必然刺激人们“寻求租金”,就像利润的存在刺激人们“寻求利润”一样。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在许多领域制造了垄断租金(即“设租”),而那些企图进入这些产业获取垄断租金的人会通过游说、贿赂、雇佣官员的亲属等方式去讨好、接近官员,以便通过行政审批获取租金。在这里,行政审批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而那些有行政审批权力的政府岗位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肥缺和争夺对象。这同样使行政审批制度形成长期持续的刚性。

可见,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的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政府行政审批的这种性质,产生了与西方国家行政审批制不同的政策后果。如在产业准入问题上,我国的行政审批缺席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某产业制造了障碍;而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却是要取消或削弱进入障碍。当然,在西方管制理论中也有关于利用进入限制来防止新企业的“过度进入”而引起“过度竞争”的讨论,但这种讨论的目的同样也是要弄清“过度进入”是否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企图控制市场机制的精神实质是不一致的。

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逆向选择效应

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阻碍了企业的产业进入,这种阻碍是通过逆向选择实现的。政府行政审批制的逆向选择效应,与常规的逆向选择有区别。常规的逆向选择,主要特点是当事人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迫使信息劣势方对信息优势方采取一个武断的评价标准,低于此标准即停止交易;这使得高于此标准的信息优势方因不合算而退出交易,从而形成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效应。而对于政府行政审批制,即使政府审批部门与申请进入市场的企业之间是信息对称的,同样会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官员为寻求审批收费、租金等自身利益,无论政企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必须为企业制定一个武断的审批标准,以便从企业那里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收益,这就将产生阻碍企业进入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下面我们利用信息经济学根据具体说明这一问题。

假定存在欲进入市场A的企业i,它预期进入市场后将获得利润R;但如果企业i选择进入其他市场,可获得平均利润S,即企业i进入市场A的机会成本是S。假定S是一个常数且R>S,即企业i进入市场A后将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率。这一假定意味着,由于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对市场A的进入管制,使市场A出现了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租金R—S,吸引新企业进入该市场。但企图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未必就能够得到垄断租金R—S,因为企业i在进入市场时必须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这种行政审批将使企业i的成本增加W个单位,增加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审批机构的收费;因行政审批而耗费的时间;寻租过程中的成本。由于这些成本纯粹是在进入过程中遭遇行政审批而产生的,因此可视为进入成本。政府审批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将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收益的审批标准,这个标准将使企业i付出进入成本W。在这种情况下,企业i是否选择进入市场A,将取决于R—S是否大于W,即进入市场后获得的垄断租金是否足以抵偿进入成本而有余;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不进入;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进入。

不过,除上述垄断租金、机会成本和进入成本因素外,企业i是否进入市场A,还需要考虑企业进入市场后成功的概率。如果成功概率过低,则企业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租金甚至亏损,它还是要选择不进入。而成功的概率则与企业的预期收益R有关,因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高收益的项目蕴含着高风险(即低成功概率)。假定企业i存在连续多个投资项目,每个投资项目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项目产生收益

从(4)式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越高,企业i的进入成本越高,则企业i所选择的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越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政府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企业要进入市场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审批收费和寻租成本,耗费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在进入市场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或垄断租金来加以补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拥有高收益项目的企业才会进入市场。只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随着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将因为不合算而逐渐被淘汰出局,放弃进入市场的尝试。但在市场经济中,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和较低的成功概率。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实际效果将是越来越多的低风险企业选择不进入市场,而越来越多的高风险企业选择进入市场,从而企业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将因此而逐步下降。这就是的形成机制。可见,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在这里导致了“高风险的企业驱逐低风险的企业”,因此具有逆向选择效应。在这种体制下,优质企业有可能因为进入成本过高而不愿再与审批部门纠缠,放弃进入市场的努力;而只有那些拥有高风险项目的劣质企业才舍得花功夫和成本继续向行政审批部门“公关”。显然,政府行政审批制的这种效应,在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的同时,也使进入市场的企业的质量发生了下降。从长期来看,这是极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做法。

三、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要解决企业产业准入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必要的。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制,即政府的行政审批制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行政审批制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在制造市场失灵,亟需通过改革,使其由政府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转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蓝本。但是,在目前政府行政审批制长期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直接照搬西方的经验不现实。目前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需要对政府本身进行改革。

1.重塑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利益结构。据施蒂格勒对美国管制收费的研究,1969年美国的反托拉斯司、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关税委员会等基本不收费,其他管制机构的收费也很低,仅占总开支的0.022%—0.229%不等。这些费用只能弥补一些变动成本和手续费,政府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拨款。这种利益结构足以保证官员不把审批收费作为“创收”的目的。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就是官员的利益结构的改革。政府官员的收入只能来源于财政拨款,不能与审批收费挂钩。如果做到这一点,就可大大消除审批项目的冲动。这就要求通过财政拨款适当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

2.缩减政府规模。如果政府规模持续膨胀,财政开支就难以满足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需要,“因人设事”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如果仅仅取消审批事项,而机构和人员编制不作相应调整,行政审批制早晚会卷土重来。所以,缩减政府规模也是改革行政审批制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困难是事业单位规模、人员膨胀,占用的财政开支过多,使财政缺乏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链条:要改革行政审批制,需要缩减政府规模,而后者又要求缩减事业单位规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

3.建立制约政府行为的力量。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说到底是要约束政府行为。但由于政府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强制力和内在的扩张冲动,只靠政府自身改革难以奏效,前述广州市的审批项目改革就是例证。所以,改革行政审批制还需要建立外部的制约机制,即建立超越于市场和政府之上的力量。这就是法治。只有把政府行政审批制纳入法治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审批,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遏止行政审批项目的扩张。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的法制化,进而为实现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史坦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李郁芳.关于政府审批制度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4):197—208。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BAUMOL,W.J.,ANDR.D.WILLIG.Fixedcosts.SunkCost,EntryBarriersand

SustaimabilityofMonopol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95,August,1981,405-431.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体育赞助;营销管理;市场

一、体育赞助营销的外部环境探析

1.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体育赞助营销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社会环境一般可以划分为社会阶层和相关群众两大类。社会阶层是指按一定的社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社会等级等。相关群体是指与消费者有社会关系的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被描述为由社会成员代代相传的分享的价值,信心、语言、符号和信仰。对管理者来说,不同的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强调个人主义,富于青春活力,成就和成功,注重家庭观念;而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2.人口环境。人口环境是构成市场最基本的因素,人口环境直接决定了市场潜在规模的大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越多,就意味着其体育市场的需求量就会越大。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对体育赞助营销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人口结构往往决定了体育产品结构、产品需求等其他要求。人口的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体育的认识、评价和选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多,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也较高。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也是体育赞助营销者考虑的另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影响 体育赞助者的经济因素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同时也有微观经济因素在内,这两者都有不可调控的因素在内。因为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出口、投资、消费等指标,而且宏观经济是由不同的微观经济实体组成的,因此,必须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角度综合起来看问题,全面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体育赞助营销的影响。

二、当前体育赞助营销中存在问题探析

体育赞助营销是体育营销管理中的一种沟通手段,即某机构或个人对体育项目、体育比

赛、体育组织提供的支持,双方互利互惠。体育赞助服务了整个体育,同时也服务了参与体育的人群。目前我国体育赞助营销现状更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营销观念滞后于市场变化。目前的体育赞助营销观念尚处于推销观念或被动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不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不用市场营销战略去统领企业的产品开发、资金周转、质量管理、促销及形象塑造,而是停留在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的层面上,错误的将“营销”理解为“推销”。虽然另外有些公司意识到应以消费者需求出发,“以销定产”但是被动的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未能够在满足现有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消费者、公司和社会长远利益,采用主动社会营销观念,创造更多的需求,引导消费。[1]

2.体育市场调研滞后。目前许多体育公司对中国体育市场的结构特征了解甚微,或是可能理论上明白,而实际操作中没有掌握。在制定营销计划时,按照惯性思维,没有从自身产品出发,没有进行自我定位、寻找卖点、不注重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缺乏量化分析和动态分析,营销计划和决策缺乏科学性,凭经验和感觉来进行投资,这种随意性和盲目性的营销结果是产品难以适销对路,结果就是不能适应市场,被市场淘汰,产品长期滞销积压。

3.缺乏专业高级人才。体育经营管理逐渐发展为一个学科理论。尽管比起其他学科来说,体育经营管理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这对体育产业中体育经营管理职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在我国,体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点寥寥无几,硕士学位点更是屈指可数,博士点就更是空白。当受过专业体育管理教育的人员开始在体育产业中担当管理工作时,这将会对这个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4.体育赞助营销战略规划不够健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20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体育市场前景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体育赞助营销战略规划是体育市场经营众多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战略规划的缺乏,才使我国不少体育市场调查毫无章法与科学性,得出错误的谬论;选择目标市场,不考虑自身的现状,盲目行动;无风险意识,盲目推出市场无需求的新产品;很多体育公司追求的短期的销售目标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司长期的营销目标,更谈不上品牌的建设

二、完善我国体育赞助营销的对策

1.准确的市场调查。体育赞助营销的所有活动过程,从营销战略的制定到具体的营销战术的实施与控制度离不开对体育市场的调查与研究,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更好的制定体育赞助营销规划、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市场调查和研究是一个系统化、相互联系的过程。它自主要包括确定调查的问题和研究的目标,选择研究的类型,确定信息收集,选择收集样本,最后分析和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调查内容包括:体育市场需求与变化趋势的研究,体育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研究,体育产品与服务开发设计、包装、产品生命周期新的研究,体育产品价格确定的研究,体育分销渠道的研究,体育广告和促销组合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体育市场竞争的调研等。[2]

2.完备的营销组合。体育赞助营销组合包含了四个要素: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个要素被称为4P,产品是体育公司设法销售的东西,产品可以使物品、服务、人员、地点和创意;价格是一件产品的交换价值。对体育营销人员的挑战是如何针对消费者制定正确的价格;渠道是指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它也被称为分销,即把体育产品分发到消费者手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销售组合是体育促销者面临的最为困难的决策之一,常见的促销组合有广告、公共关系和宣传、销售促进、促销许可以及个人销售组成,其中还包括赞助和电视营销,这些成分以何种标准、如何组合取决于目标市场、组织目标以及所使用的促销战略。当选择合适营销组合并以促销活动的组合来吸引消费者时,必须要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和本质以及消费者的独特个性。有选择性地在体育杂志上刊登广告、地方性或社区报纸的宣传以及使用内部数据库展开电话营销的组合可能是与潜在消息者建立联系的合适途径。

3.科学的品牌赞助营销战略。经营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它贯穿于一个或多个产品从设计开始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包含这个产品功能的定位、体育市场调查、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运动市场细分、价格定位、广告策略、促销策略等诸多信息的制定,使科学的系统理论。其目的是让相关产品有持续长期发展的生命周期,并以此来带动它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意图是在市场中使自己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通过突出自身的专有特性,把组织形象、产品形象、甚至于个人形象展现出来,从而使自身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与其他同类组织、同类产品、同类服务有所区别。在品牌运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最能接受的品牌宣传方式,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战略步骤,并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和科学性。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栾 婕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规划研究室副处长。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信息资源产业研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等。

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相传的“结绳记事”以及“烽火台”的运用就是人类早期探索信息符号化和信息长距离快速传递的成功尝试。但是,只有在最近几十年,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将信息看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的资源性

“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范畴。就经济学意义而言,所谓“资源”是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自然存在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等。有用性、稀缺性、可开发性以及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价值等属性都是资源性的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具备了“资源”的各种属性,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

(一)有用性

信息的有用性体现在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从认知层面上讲,信息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从实践层面上讲,信息可以影响主体的行为从而改变客观事物。

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有: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信息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使各种要素更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更大的直接效益。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于产品之中,提高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效用,信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信息还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适时地各种经济动态信息、预测信息、决策信息可以引导宏观、微观经济的运行。信息在人们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稀缺性

信息也具有稀缺性,即对具体的使用者来说,有用信息总是稀缺的:一方面,有用信息必须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由于信息开发的费用限制和及时使用的时间限制,人们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讲,一条有用信息被应用之后,该信息的效应或价值就可能发生变化,对其他使用者而言这条信息的效用就可能减少。

(三)可开发性

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信息在利用前也需有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比如: 要进行观测、调查、采集以获得原始信息,要进行汇总、整理、筛选、分类、分析等加工,有的还需要进行智力创意活动,以得到与需求相适应的信息产品; 另外还要通过一定的传输手段送至需求者的手中。只有经过加工开发才能提高信息的有用程度或利用效率。

(四)成本投入

在信息的开发过程中,作为开发者要支付各项开发费用(需求者自己进行开发也是如此)。这说明信息开发需要各种其他要素的投入,需要成本。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信息的开发是一个生产过程。由于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需要维护、补充和更新等原因,已开发的信息资源还要不断地投入,因此,信息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生产过程。

(五)价值和使用价值

同物质产品一样,已经开发的信息也凝结着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信息除具有使用价值(包括其效用或其带来的效益)外,还具有价值或劳动价值。信息的价值决定了需求者必须有偿使用开发者所提供的信息产品。

现代资源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观念、管理、机制、投入等方面的现实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观念方面的原因,即对“信息”作为“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我们在2002年参加“信息资源利用与信息安全”课题研究时提出了“现代资源观”问题,以期概括对信息资源的一些基本观点,概括信息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资源观

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观念问题。这里提出的“资源观”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资源”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不同资源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对资源体系构成的看法、开发资源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利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等。人们的行为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定的“资源观”支配。

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由于资源体系不同,人们的“资源观”也会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人们认为土地和牲畜非常重要,如果那时有“资源”概念,人们肯定认为只有土地和牲畜等才是资源。在工业社会人们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才得到拓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社会有农业社会的“资源观”,工业社会有工业社会的“资源观”。因此,人类对资源的认识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生产力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资源观”。

(二)“现代资源观”的内涵

所谓“现代资源观”,主要是想体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信息资源的地位,体现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应采取的态度。

“现代资源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资源体系中的重要资源,它与其他物质能量资源一起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在现代资源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条件,信息资源是生产要素,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起到节约、替代、拓展、创新等巨大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决定了人们对其他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

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5.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

6. 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信息加工、生产和服务的广义信息资源产业将成为现代社会最庞大的产业。

7. 如同对待其他资源那样,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及统筹规划,要像对待其他资源那样加大全社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

8. 现代资源观应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现代资源观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特色经济;浑源县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和内涵

县域经济即把“行政县作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县级政府为调控的主要主题,把广大农村作为发展的腹地,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这是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及独特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由于县域经济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点、资源状况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其发展与否,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宏观经济也起着基础支撑性的作用。所以,它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而且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2)县域经济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有自己的县级财政;(3)县域经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都存在这独特的地域特色;(4)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5)县域经济具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等特点,注重发挥当地的优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6)“农业”、“农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方向[1]。

二、山西省浑源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浑源县是大同市的人口大县,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全县人口高达35万,居于全市各县之首。全县仍有5.5万名贫困人员需要扶持,其中绝对贫困人口高达2.25万人,近几年来,县里可用的扶贫资金每年只能帮扶3000人左右,若按照每年扶持人数递增5%进行计算,全县5.5万人,至少还需要15年。尤其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使浑源县煤田形成不连续的块状,煤田形成不连续的块状,(俗称“窝煤”),严重制约了全县煤矿安全许可证的换证工作,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浑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地貌特征,突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了高效特色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特色产业的建设。形成了西坊城、裴村、东坊城、永安镇、沙圪坨五乡镇集中连片的万亩蔬菜基地,建起蔬菜大棚1600栋,发展万寿菊1万亩,计划新建蔬菜大棚2000栋。在南部山区,依托“中国黄芪之乡”和“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县”品牌优势,发展黄芪28万亩,建设30多个高标准的绵羊、绒山羊、肉牛、奶牛养殖园区和50个羊、猪、鸡专业村,由畜牧业带来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在北部山坡区,大力栽植仁用杏经济林,形成了以吴城、南榆林、下韩、蔡村等乡镇集中连片的10万亩仁用杏经济林。形成实现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浑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浅析

浑源是资源大县,现存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省级的文保单位有6处,如北岳恒山以及悬空寺等均驰名中外;浑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目前有29种,像花岗岩、煤、膨润土等储量都相当丰富,尤其是黑色花岗岩质地堪称世界一流;除此之外中草药更是遍布恒山山脉,98种之多,《中华药典》记载的北芪含量颇高。

(二)浑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就目前来看,浑源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还不足等问题,也都在或多或少的抑制着浑源县的经济发展。

(1)管理体制方面:县域经济的管理还存在这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这会对市场体系的统一形成造成影响。部分干部的传统工作作风、陈旧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也会极大影响办事效率。

(2)长期以来,国家对县域的经济投入力度都不足,一些应有的交通、能源设施落后,严重延缓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与山西省一些经济状况发展较好的县域相比,还存在部分落后现象,依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山西省县域经济排行榜前浑源一位的屯留县为例:可参照表-1。经初步核算,2009年浑源县全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屯留县为58.2亿元,高出浑源县36.2亿元。除此之外,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财政指标都超出了浑源县。要想切实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赶超其他县市,必须强化本县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浑源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一)突出白酒、花岗岩、煤炭、二轻、建材等地方工业特色

改革传统体制,强化内部的管理,使浑源的花岗岩开采率得以提高,产业链接逐步延长。浑源作为一大产煤县,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煤田形成不连续的块状,因此严重制约了浑源的煤矿安全许可证的换证工作,目前浑源全县44座煤矿仅有9座煤矿领取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给县财政税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为此,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给予资金扶持和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浑源煤炭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使其为县城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二)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两大体系,着力发展替代产业;

旅游业一直是浑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旅游业的投资匮乏,精品太少仍然是制约浑源旅游业的一大因素,鉴于浑源财力十分有限,建议市政府在加快浑源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开发以及“精品”建设上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将云冈・恒山旅游节主办地设在浑源,进一步扩大恒山风景区的知名度(。)

(三)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色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向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标志,改革开发以来,国家一直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0世纪后,许多经济学家也提倡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先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的特色企业经济是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县域的经济发展与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协调性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改善性别差异的比例,实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2)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3)坚持县域经济工作的连续性,政府各级部门做好相应制度的规划,各方面工作保持连续性,加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

十七大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劳动力有序转移等紧密结合,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建立一套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实施县域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赵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9).

[2]浑源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3]浑源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4]找准着力点实现大发展――浑源县靠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纪实.

[5]浑源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情况.

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双十一;消费者;中小电商

一、双十一成交额

1.2015年双十一数据

商家利用双十一进行大幅度的打折来吸消费者,利用实惠的价格来引导顾客购买一些堆积的库存产品。随着购物节这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和商家选择双十一活动的动机也在渐渐地改变。在2015年“双十一”购物过程中,消费者不再仅仅看重价格低廉的程度,而是更加注重在保证商品质量基础上的价格折扣程度。商家也发现了双十一活动的另一重要用途,推广新产品。

回顾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一共912.17亿元的全天成交额里包括无线成交额626.42亿元,无线成交额占全天总比接近70.0%,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创造了消费历史的数据。强势的双十一用实际数据不断地攻破各项消费纪录,2015年双十一在开始的1分多一点就创造了交易额破10亿的惊人成绩,而打破百亿大关仅仅用了12分半,这一时间相比较2014年购物节整整快了一倍多。在购物节开始的11个小时后天猫成交额就已经超过570亿,这个数据已经超过2014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最后结束的时候,2015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数据――912.17亿,世界无不为之惊叹!

2.2015与往年对比

每一年的双十一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015年双十一与往年相比较,至少有五个方面是往年没有的。这些既包括宏观经济的大方面也包含微观经济的小个体。

(1)宏观政策上来说,2015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国内需求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所以,2015年的双十一庞大成交额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2)2015年双十一相比较于往年最大的也是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营销推广力度。2009年第一次双十一的时候,仅仅有27个品牌参与,折扣程度也仅仅是五折,最后成交额最大的是杰克琼斯500万元。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双十一的推广力度很小。而2015年的双十一在湖南卫视特意举行了双十一晚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去年一共有四万家商家参加活动,参与品牌总数超过3万。

(3)贷首次登上双十一的舞台。2015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花呗信贷服务,其隶属于蚂蚁金服。去年双十一的时候大量的年轻人使用了这项服务。信贷服务无形中为双十一巨大的成交额提供了助力,反过来双十一也给花呗带来了巨大的用户流量。

(4)网购这一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B2C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双十一活动力度更是越来越大。随着参与商家与消费者的日渐增多,双十一活动也日渐规范化。互联网消费一人成为一种习惯。42.6%这是2014年的无线占比,而2015年这个数据则翻了一番,接近73%。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就是:网购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消费习惯。

二、成交额与盈利

自从2013年元月阿里巴巴集团重塑业务开始,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方面就成了阿里主要盈利来源。平台主要是指淘宝和天猫,金融是蚂蚁金服,数据则是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将会发展成为阿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1.淘宝和天猫商城

淘宝是C2C平台,而天猫是B2C平台,这两个平台是目前阿里集团的主要盈利来源。它们的盈利模式大体上是相同的。在双十一,销售提成和广告费是最为可观的财务收入。依据天猫的活动规则,不同商家不同品牌不同种类商品,天猫将收取2%-5%的提成。只提成这一项阿里收益就会在18.24亿元-31亿元。

2.支付宝和蚂蚁金服

支付宝和蚂蚁金服是阿里的支付与信贷的两大手段。网购不是传统的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我们的货款会在第三方平台“暂住”5-20天的时间。从买家付款到收到货需要的3-5天物流时间。买家确认收货后,货款从支付宝到卖家一般会有2-3天,但是超过80%的买家没有确认收货的习惯,系统自动确认收货时间会延长到15天。双十一912亿的成交额就有超过300亿的滞留款。支付宝利用其它协议获得高额利息收入。去年双十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支付默认花呗。花呗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收取信贷的利息,更大的作用是对消费变相的推助。2015年双十一蚂蚁金服就至少盈利1个亿。

3.大数据收集与分析

大数据意味着大量精准且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双十一这个狂热的购物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有大量的消费者消费信息、店铺商家的信息和品牌的销售信息。厂家不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他面对的是网上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如果能预测最热卖的产品的种类、质量和产品数量。厂商下的生产计划就会更加明确。他们就可以做好仓储工作,预防原材料涨价和订单不平衡。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商家向阿里购买消费者的信息,得知和自己商铺相匹配的潜在顾客,以实现精准推广。物流在双十一是最为“受累不讨好”的企业。如果他们可以预先知道大概的包裹数量,他们就可以做好策划方案以应对大量的包裹。

三、成交额背后的意义

双十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推动产业经济升级。电商及与其相关的服务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电商在几年之间快速的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由此加速了转型的步伐。巨大的成交量对拉动内需,带动东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1.刺激了我国经济发展

从宏观经济上说,双十一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带动国内需求发展。18.39万亿这是2011年全国零售的销售总额,平均每天的全国商品零售总额在504亿左右。而去年双十一仅仅一天的网络上的商品零售总额就接近2011年全天所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消费总额的2倍。依据三驾马车理论,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GDP。

2.推动我国向第三产业转型

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巨额盈利,双十一庞大的成交额也为国内再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从侧面给传统的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也让互联网+的概念以一种强势的态势进入传统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零售业,天猫超市、京东商城和苏宁均是零售+互联网的典型代表。物流也是比较容易与互联网相合作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互联网消费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也从互联网+中受益良多。双十一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中采购行为,农业产品基本是刚需比较强的必需产品,是无论大家在何时何地都会需要消费的产品。所以,在双十一也是农产品集中大量购买的良好时机。对于一些还没有加入互联网的传统行业也通过双十一巨大的成交额看到了互联网+的必要性。因此,与互联网相抱团的产业升级势不可挡!

四、巨大成交额背后的忧虑

不可否认,大额成交量背后本来被隐藏的问题也越来越难以忽视,并迫切地需要解决。双十一是大型电商举办的一次大型集中性采购活动。这其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其一是大型电商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小型电商几乎是被排挤到这个活动之外的。活动力度越大则电商参与的成本越高,相应的进入门槛越高,小型电商也就越难参与。其二便是过度集中采购的问题,过度集中采购会造成双十一后大量的退货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网购市场萧条,这些无一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该有的现象。

1.存在过度集中消费

巨大的成交额让人心惊,消费者与商家为了抢占商机几乎失去了理性,但是作为双十一的发起者阿里集团却一直保持理性:挣钱的同时打击电商平台的各个竞争者,比如京东、国美、苏宁等。每一次双十一都是一次大型用户流量扩展活动。活动期间大量的新的注册用户涌入天猫商城,更多地消费者基群带来的是更多的大型商家或是品牌入驻。这些对阿里集团而言无疑是很乐于见到的局面,但是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这些都是不正常且易于产生危机的局面。

就消费者来说,双十一这种大型购物活动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会集中性购买很多产品。集中消费容易引发两个问题。其一是冲动消费,面对低价诱惑,消费者大量购买并无实际需要的产品,并且购买后造成大量的闲置,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其二是易上当受骗,2015年双十一后有许许多多的消费者反映,买到的商品出现活动前夕短暂提价,然后进行折扣的现象,给消费者一种很优惠的假象。这一现象在服装商上尤其明显,接近4成的服装商均有抬价后降价的行为。而在最新发现的虚假购物网站中接近一半是在阿里集团下的购物平台里发现的。

就商家而言,过度集中消费会带来更严重的损失。首先,消费者不理智过度购买和商家虚假宣传均会带来高退货率。高退货率代表着大量的后期整理工作,要花费原本可以避免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除此之外,过度集中消费还会给商家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空巢”期。有很多商家反映在双十一之后的两个月甚至半年店里都不会有新的订单产生。

2.背后小微企业实际的盈利情况堪忧

双十一活动力度越来越大,参与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是双十一商家进入的门槛反而越来越高。对于大型的参与商而言,这是一次如果不能赚钱赚吆喝但至少是赔钱赚吆喝的活动。小型参与商则可能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双十一是大家集中采购的时间,错过这次活动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一天的机会,还有即将被其他商铺抢去的用户流量。要知道在集中采购后,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并不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另一方面,参加活动所提供的活动力度又不如大型商家,不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折扣。总的来说小型商家是赔钱还不能赚吆喝。

双十一零售商品销售额排名前20的几乎都是知名品牌和大型商家。大型商家具有规模优势可以承担大幅度折扣。并且这前20个商家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5.4%。2015年天猫入驻商家一共有13万家。两者相比较能看出中小企业竞争相当激烈。

五、PDCA循环下的对策

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它常常被简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按照从计划(P)到执行(D)再检查(C)最后处理(A)的顺序管理并以此循环下去。在双十一活动过程中需要利用这个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从而为双十一寻找到扬长避短的发展方案。

1.周密的活动计划

一个周密的活动计划是面对所有问题的基本前提。就前文提到了两个问题都是需要精心且详细的活动计划来规避的。如果消费者在双十一之前就把自己需要的产品列出来加入购物车并做好价格记录就能够很完美地避免过度集中消费。如果商家能够在活动之前做好一个应对各种情况的出现的活动计划就能够有足够的策略应对活动后的各种退换货的麻烦事项,小商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活动中赔钱不赚吆喝的情况。

一张理智的购物清单是消费者面对双十一的必备武器。消费者在双十一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消费。现在很多理性消费者开始在活动开始前就把自己需要的商品加入购物车。然后在活动当天依据相同商品不同品牌的折扣力度再进行购物。运费险是一枚互联网购物的后悔药,有了它消费者就有了退货的保障。

完善的活动策划是中小商家面对大型企业品牌最牢固的盾牌。一个完善的活动计划要包括强中后期三个部分,前期宣传、中期执行和后期售后服务。要环环相扣才能保护中小企业在双十一中不受打击甚至盈利。

2.高效的执行管理

整个销售活动的过程都贯穿着高效率的执行管理能力。良好的前期宣传是小微型企业应对大型商家的有力杠杆。虽然小型商家很难在折扣力度上击败对方,但是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前期大量的宣传吸引消费者。最起码一个良好的前期宣传可以增加网点用户流量。有力流量就有机会。在中期需要高执行力,这时候每一个可能遇到的交易中的细节都要尽可能的预测到。在销售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细节需要注意,这些细节都是要经验总结出来的。细节决定销售量的涨幅。

3.精细的再检查和处理

买家付款完成并不是一个销售活动的结束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巩固已有的顾客。中小型商家用户流量来之不易,每一个流量用户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消费者。有力度的前期宣传、良好的客户服务、稳定的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是增加稳定客户源的法宝。前期宣传带来流量,良好的客户服务是消费者对店铺的第一映像,稳定的商品质量往往决定商品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论,二评论直接关系到店铺的声誉,售后服务一般会带来比较高的消费者的再购买率。

六、结语

双十一庞大的成交额从浅层次上来讲,双十一活动发展迅速几乎以周期的平方进行扩大,给阿里带来了数额巨大且持久的盈利来源。它的三大主要盈利来源(平台、金融和大数据)均有前景有潜力。从深层次上看,是三大马车的贡献者,对GDP增长和第三产业经济转型有重大的意义。虽然成交额背后包含了许多问题,但是利用PDCA循环也是可以改进的。PDCA循环是一种螺旋向上的管理系统,经历周密的计划、高效的执行、精细的再检查和处理一定可以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双十一购物环境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