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建筑初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整合

面对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环境艺术教学越来越走向系统化、实践化、规范化,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性质分析,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综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产生为社会带来的是无限的价值。但由于学科建立的比较晚,而且又隶属于建筑设计专业范畴中的一部分,至今还归为艺术学门下,对于这样的一门专业,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着自己学校偏向性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无法统一,专业下的课程教材几乎没有。要想完善和培养出新一代艺术学科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合理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坚实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拓宽学生就业面,达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一体化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所在。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对建筑设计初学者掌握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思维基础训练的启蒙教育。但是,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艺术专业,在专业的方向性与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对于两个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按照两个专业各自的特征与需求而制订。如何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新一代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力量,是从事建筑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建筑初步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改革。

一、加强建筑初步课程体系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中分为三个发展平台、两大阶段系统,在以建筑为始终的基础学习中,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模块:基础理论和理念、程序和方法、理论扩展和实践、创新思维方法解析、手绘表达训练。但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本应学习五年的知识量被压缩为四年学完,这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既然已经制订,我们就得尽可能在这样的期限内培养出五年培养效果的学生,并且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制订出合乎我国国情、适合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方案。由此一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构成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重点,应具有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可设置为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及建筑设计的所有理论知识。理论部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基础理论和理念模块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建筑初步的基础理论和学习理念,探讨建筑设计的特点、本质和审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

第二阶段,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程序和专业技能。程序和方法模块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建筑设计程序步骤及设计方法,为接下来的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扩展知识部分,是针对国内外的著名建筑进行赏析,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作足准备。

第四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性思维的能力,并且在课程训练中掌握构思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提高综合的方案能力。在此阶段还要加强实习实践的训练,增加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初步课程内容优化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直应用的建筑学的建筑初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完全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其中忽略了建筑艺术形态中的一些构成理论和空间形式,以及在艺术范畴内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意性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在设计基础的训练部分,也忽略了针对艺术生审美培养的鉴赏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些内容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建筑初步课程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此对于建筑初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包括建筑原设计理论部分和设计基础训练两部分。而我们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培养特性,把建筑初步课程内容设置为:建筑设计理论、国内外建筑赏析和设计基础训练三部分。

1.建筑设计理论部分包括:建筑概论,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空间的形式与秩序,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的阶段步骤。这样的内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符合自身专业的课程属性和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2.国内外建筑赏析部分:包括国内外建筑发展概况和世界建筑赏析两部分。这一部分的增加是为了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建筑的特征以及了解著名的建筑大师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为学生带来知识面的拓宽,充分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特有的培养方式和对于学生意识的引导和开发。

3.设计基础训练部分包括:建筑表现基本技能,建筑综合表达训练,建筑空间组合训练,建筑设计基本步骤训练,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此部分的设置是在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之后进行的基本技能与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空间意识以及创意性的思维能力。

三、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采用PowerPoint演示课程内容,配合大量的示例图片,使学生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尤其对于艺术专业来说,更加具有表现力,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另外,在建筑初步这样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建筑与设计的学生们,我们应该改变一开始就大篇的理论和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在开始的第一堂课,可以先以引导的方式开始课程,寻求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不感觉到有压力和抵触,并且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讲授当中,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归纳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而且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建筑初步课程的实践训练

现代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优秀生,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却都备受打击,其原因就是只有理论的学习,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到了工作单位无法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针对这个问题,各个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实习实践课程的存在,但是相对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还是相差很远。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我们以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作为改革的样本,在其中加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乎在学时上各占50%。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可以马上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尤其是建筑初步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环境中存在的实体建筑,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材料、技术、工艺,并结合建筑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讲解与分析,学生会更加直观和立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课程的改革与优化都应该为课程的内容与模式建立符合专业性质的新方向,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并且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角的现代教育观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效果;教与学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曾说:‚建筑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艺术设计基本功,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满足行业工作的需要。建筑材料是建筑事业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形式、风格、质量、造价等。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组成、分类、性能特点以及运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建筑设计中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以便学生就业后适应激烈的社会与行业竞争。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为数不多的纯理论性课程,受自身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课程具有专业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系统性差等特点。该课程的内容涉及12类材料,且介绍各类材料的内容自成系统,缺乏横向联系。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国内建筑学专业教育‚重理论、重设计、轻技术‛是不争的事实,且关于建筑设计案例分析的图书资料多是重点介绍建筑的平面立面形式、体块形式、空间变化、设计理念等,而支撑这一切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却鲜有提及。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抛弃了建筑材料课程,将这一部分知识放在建筑设计中零碎地讲解。材料训练是国内设计类专业教育中普遍缺乏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忽视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会认为‚理念‛‚想法‛是建筑设计的全部,甚至图面表现都比方案的技术性细节重要。在这种不尽科学的观念支配下,很多学生对建筑设计中涉及的材料、构造等技术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建筑材料课程的课时不足,也反映出在课程教学方案规划过程中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教学方案中建筑材料课程仅有32学时,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能讲授基础理论,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手段单一

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对材料的内部结构等进行直观展示,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没有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很多高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讲授的知识不能通过实践进行加深与巩固,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前,通常已学习美术、艺术造型、建筑制图与建筑设计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理论,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做相关调研,最后让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下动手实践。在开设建筑材料课程时,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但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性强,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这会让学生产生‚填鸭式‛教学的感受,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

(三)教材缺乏直观性、应用性

现有的建筑材料教材,理论叙述性内容过多,关于材料实际运用的内容较少,缺乏应用性;关于材料及其具体运用的插图远远不够,缺乏直观性。此外,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有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仍仅仅局限在最基本的传统建筑材料,明显与建筑材料的实际运用存在脱节。

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改进

(一)注重加强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特点,教师教学中应在理论分析讲解上强化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体现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时,最好结合具体材料的实际运用展开。例如,在混凝土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点这样联系起来:目前混凝土施工多采用泵送方式,要求混凝土有很好的流动性,而增加混凝土流动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水灰比,但这样会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其他手段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增大混凝土的强度。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建筑材料的实际运用将枯燥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讲解,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与相关专业课内容的联系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的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21世纪建筑技术越来越成为完善建筑功能与艺术的引导力量。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建筑材料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联系。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分析具体材料对建筑的作用与影响,探究建筑材料在解决建筑设计中具体问题的功效,有意识地加强建筑材料与设计课程的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任课教师还应通过与建筑设计课程任课教师的交流与协调,分年级逐渐强化建筑材料知识的运用。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构成了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类模块。建筑施工是建筑材料的运用过程,建筑构造方法是运用材料进行建筑施工的依据,因此建筑材料课程与这些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材料实际运用内容的讲解,都应该和其他技术类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可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提高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灵活、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第一,基本理论等内容的教学,最常用的是讲授法。教师讲授基本理论时,在语言上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概念的表述上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另外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第二,材料的实际运用等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应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材料的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和材料的运用实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材料的特性,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参观学习法也是建筑材料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应以小组(3~4人)为单位展开,其程序为:(1)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2)针对某一种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重点分析材料的性能特点与实际运用情况;(3)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作PPT;(4)指定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讲解材料的性能特点、实际运用等,并开展课堂提问与讨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课时较少和学生人数较多的限制,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可提前布置参观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收集10种以上材料(要是新材料)的具体运用情况,在学期末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并制作PPT。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以学生提交的PPT为参考,给出学生在参观学习方面的成绩并将其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建筑材料课程学时较少,学生的课下学习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引导督促学生在课下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课下学习与资料整理,有利于学生将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其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聘请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材料知识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外学习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续与升华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网、专业论坛、专业学术机构网站上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要专业学术机构,如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美国实验与材料学会(ASTM)、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美国建材研究会(MRS)、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等,并指导学生注册成为其会员。如ASCE会将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资料发送到会员邮箱,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建筑材料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站上有很多建筑材料方面的资源,而ABBS建筑论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建筑材料实际运用的具体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收集整理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源。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能够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时代在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与时俱进,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教师‚教‛的内容应更细致深入,手段应更灵活多样,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也应实现由被动接受为主到自主学习乃至主动学习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张俊红.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20).

[3]刘数华.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4]王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山寨”一词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贬义词,尤其在创造性行业的工作者眼中更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和侮辱。但不可否定的是“山寨”现象传播可知事物的能力要远远超过书本,因为“现象”比文字更具象化,人们可以切身的感受到,文字则晦涩难懂,所以山寨文化兴起壮大的速度快得惊人,从最开始的电子产品已发展到各行各业甚至建筑行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建筑师都按照同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形式去规划建筑,那就永远不会出现新的建筑。

关键词:山寨、原创建筑、原创性定位

中途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山寨”建筑产生的原因

1、行业环境因素

建筑设计行业不像一些制造业可以申请知识产权,因为设计因素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常识和大家的共识,设计师对这些基本常识赋予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创造出新的建筑。比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和悉尼歌剧院,它们的灵感都来自于船帆,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抄袭现象,如果让两个律师在知识产权的层面上去争论这个问题,他们是绝对争论不出结果的。但没有法律的硬性约束并不代表着可以明目张胆的盗用。

2、设计基础理论的缺乏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设计也是一样,所有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绝对都学过最基本的设计课程,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但实际上这些课程过于短暂和独立,在建筑装饰设计的课程中不会提到设计基础理论而只重视建筑设计本身的方法论,这导致设计基础常识不能和建筑设计很好的融合和衔接,在真正做建筑装饰设计的时候就很少会有人应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譬如空间构成,空间合理规划,材料特性等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与常识往往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践中获得,因为建筑的成本非常昂贵,同一种设计理念在一个工程中无法进行多次的实验,所以设计者如果不牢固的掌握前人总结的经验,那么设计将变得非常被动,以至于不得不去借鉴其他优秀的建筑,其中行为恶劣的便全盘照搬。

3、对经典的崇拜

整个现代建筑史上造就经典建筑的名家多不胜数,安东尼奥・高迪、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安藤忠雄,它们对建筑独特的诠释使他们成为很多设计师的偶像,但崇拜偶像并不意味着抄袭,抄袭是对前人的亵渎。

很多人说安腾的作品和柯布西耶的建筑很像,实际上安腾和柯布西耶都对清水混凝土都有着独特的情结,表面上运用的材料都看似相同,但诠释的重点却各有不同,柯布西耶粗犷豪放而安腾则细腻精致,这就是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相同的形式可以表达多种不同感情。优秀的设计师善于在抽象的东西上下功夫,比如独特的方法论、理念、审美情趣等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形式,而是独特的手段与巧妙的表现方式使其成为经典,借鉴经典只借鉴形式是非常可悲的行为。

4、人文素养的不足

“人文”包含了诸多内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底蕴和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对建筑师有着有别于普通人的意义,因为建筑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素养,甚至从建筑就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可以试想让一个不了解历史的建筑师去建一座历史博物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原创建筑设计的发展,因为设计就是设计师将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而这种创造性思维不光来源于具象可见的事物,也来源于人文现象。

二、何为完整的建筑设计的原创性

一般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常识认为,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应该体现在形式上,体现在视觉感受上,因此,建筑的形态、材料、颜色、质感成为了建筑师设计时的重点。这其实有一定道理,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可以博得多数人的认可,但却经不起推敲,因为这种标新立异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在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建筑,实际上这只是青苹果与红苹果的区别,即使它们再不同也都一样是苹果。

三、在准确定位设计原创性的前提下原创性所需要的因素

1、明确客观世界的实际环境和需求

原创的思想活动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创作中内在的主观灵感完全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设计师不了解客观世界的需求和环境,原创的产物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为不能转化为物质实体而只存在于头脑或者纸面的所谓创意,明确客观需求和客观环境是使一切原创因素具有价值的根本条件。

2、考虑形式以外的东西

在做建筑造型设计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形式问题,建筑形态不会凭空出现,所有的形式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毫无根据的考虑形式问题,那么设计会非常被动。

金子塔之所以建成三角形是因为对太阳神的崇拜,日本古建筑的檐首往往会放置一些鸟类,这源于对飞禽的崇拜。形式很难脱离内容,所以从内容的角度去解决形式问题会轻松许多,这也可以避免山寨现象达到原创性的目的。

3、独特民族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文学、历史、建筑、音乐乃至方方面面都是独特的。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只要设计师肯花心思将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视觉效果即可。就是将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可感知事物转化为客观可见的物质实体。

4、艺术素养的积淀

艺术设计毕竟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创作方式。作为这种创作方式的原创条件之一,就是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凡是经过基础教育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一般来讲,或多或少都具有自身相应的审美眼光,只是水平高低而已。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可以是眼高手低。而这里所说的是全面的艺术素养,要求眼高手亦高,既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技能。

四、原创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建造属于造物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一栋建筑的好与坏会影响到建筑的直接使用者,间接使用者和可以看到这座建筑的所有人。可以说许许多多的建筑构成了人类的物理活动空间和心理活动空间,无论人们置身于建筑之内还是在建筑之外被建筑包围,人们都会从视觉与功能上感受建筑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如果所有建筑都大同小异,就会让人感到视觉与心理上的疲劳,本来社会生活就是每天不停的重复前一天的事情,如果周身的环境也是重复的,只会使情况变的更糟。建筑和人是互动的,建筑对人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人对建筑的审美需求与功能需求也在逐渐恶化,这样就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造型设计等都是创造性的工作。就创造性本身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发明,二是发现,但无论是发明还是发现,都是为了体现出第一性。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工作者应以原创性和第一性为工作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这个行业和这门学科的质量和活力。

作者简介:梁霄 生日:1988.07.16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 工作单位: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职称:无 学历:硕士

参考文献:百度词条名词解释“原创性”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效果图;美术技法;透视技法;素描技法;色彩技法

建筑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是一门融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主要有三种美术技法:透视技法、素描技法和色彩技法,以下就这三种美术技法进行论述分析

一、透视技法

建筑设计构思要通过画面艺术形象来体现。而形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大小、比例、方向的表现是建立在科学的透视规律基础之上的。背透视规律的形体与人的视觉平衡格格不入,画面就会失真,就失去了美感的基础。因此,必须掌握透视规律,并应用其法则处理好各种形象,使画面的形体结构准确、真实、严谨、稳定。透视是将三维实体空间按照人的视觉感受,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一种绘画技法,举例来说,摄影照片就是空间实体通过照相机所形成的平面表述,即实景透视。但是作为设计者,常常遇到的问题却是:如何将所构想的空间实体,以人对空间的直观感受方式,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运用画法几何所讲述的原理和方法。因为画法几何的科学性,能够帮助人们将所构想的空间实体,以科学而真实的视觉方式表现出来,即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这就是透视图,它成为沟通设计者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显然,掌握基本的透视制图方法,就成了建筑师表达自己设计意念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单纯以人的视觉清晰为依据,仅做到正确无误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特点,画面的艺术效果,合理选择透视的视角、视点和透视图的类型,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二.素描技法

除了对透视法则的熟知与运用之外,还必须学会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待每个形体的内在构成关系和各个形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学习对形体结构分析的方法要依赖素描的训练。素描作为一种美术技法,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它既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建筑绘画,构成设计,装饰设计,建筑设计,目标设计,工业设计,还是从事其他各种设计,都必须以素描为基础。素描是塑造形体最基本的手法,其中的造型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图。构图意指画面的布局和视点的选择,是建筑设计效果图的重要组成要素。效果图的构图首先一定要表现出空间内的重点设计内容,并使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到好处,所以在构图之前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完全的消化,选择好角度与视高,待考虑成熟之后可再做进一步的构图。构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幅效果图的成败。不同的线条和形体在画面中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艺术效应,好的构图能体现效果图中表现内容的和谐统一。

2、形体。一幅效果图是由各种不同的形体来构成的,而不同的形体则是由各种基本的结构组成的,不同的结构以不同的比例结合成不同的形体,这个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彩。所以说最本质的东西是结构,它不会受到光影和明暗的制约。人们之所以能认识物体是首先从物体的形体入手的,之后才是色彩与明暗,形是平面,体是立体,两方面相互依存。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的素描基本训练中,可以先进行结构素描训练,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到复杂的组合形体、有机形体。从外表入手,深入内部结构,准确地在二维空间中塑造三维的立体形态。

3、光线。在掌握形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表现空间和立体感就要加入光线的因素。在视知觉中,一切物体形状的存在是因为有了光线的照射,产生了明暗关系的变化才显现出来。因此,形和明暗关系则是所有表达要素中最基本的条件,然后依次是光线作用下的色彩、光感、图案、肌理、质感等感觉。

4、质感。除去色彩的影响,明暗也能表现出物体质感的不同。物体通过质与量来显现。各种物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属性和特征。在效果图中由于物体质感的不同在表现上也应有不同的手法。如反光强的物体边缘形状清晰,对比强烈,对周围物体的倒影和反光很强;而反光弱或不反光的物体外观质感较柔和。因此,准确表现物体的质感对效果图来说很重要。相对于效果图整体来说,个别物体的质感描绘应服从于整体的素描关系,也要分重点与非重点,从而达到艺术表现上的真实。

5、空间。由于空气并不是完全透明的,所以处于空间中的物体就产生了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近处的明亮,远处的灰暗;离光线近的物体清晰,离光线远的物体模糊的现象,利用上述视觉特征,结合画面的素描关系表达的远近关系即所谓空间感。在效果图中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利用透视和明暗关系,还要利用人为的表现手法,如哪些物体需要深入刻化,强烈明显等。

三、色彩技法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而色彩也是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素描相比,色彩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不论是生活用品、工业产品,还是建筑环境,无不存在于千变万化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世界里。作为造型艺术的建筑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更离不开色彩。良好的色彩感觉与技巧并不是单纯从理论上就可以学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去掌握和总结。因而,对于从事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的人员来说,学习色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掌握色彩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对色彩的审美能力,以指导色彩的写生和设计。

(2)通过色彩写生的训练,掌握色彩表现的技法,提高用水粉、水彩作画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总之,大量掌握色彩的理论知识和加强专业色彩的训练是解决专业表现技法中色彩问题的重要环节。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应以美术理论知识为依据,运用美术的基本观察方法与表现技法,使效果图与实际中的形象吻合起来,使画面中表现的待建筑空间具有实际空间所显现出来的形、色。掌握专业的美术技法对于从事绘制建筑设计效果图的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信息经济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与开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文化也面临着挑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水平就需要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所在,需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1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建筑设计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对建筑区域规划和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一定建筑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现有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下,建筑设计的实效性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分析现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师在课前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述性的讲解,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对教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所在,学生只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教师缺少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自然也不够深入具体,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自行构思时也大多胡乱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其次,缺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忽视对建筑文化及背景方面的阐释,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特性与环境关系缺少深入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大多只停留在形式,功能等显性层面,很难继续深入下去,在设计理念,设计深度上做文章。最后,教师在教学时“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严格规范,等到正式交图阶段,学生才草草的做出设计图,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了事,设计图纸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

2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既定要求或已经定制好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新的时期,需要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竞争意识。而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整个班级的成员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为3~5个),小组中分别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师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互选教学机制的形成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与选择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形式与内容,而学生也能遵从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点进行学习。当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进行“转组”,调换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小组中去。

2.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过度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今天,广大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时要形成“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从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指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设设计能力。同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制度

很大程度上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制度属于古代“师徒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时不妨从古代“师徒制度”中汲取一定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交流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制度就是由此出发打破高年级的建筑专业学生的分班教学,而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上对一些课本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统一讲解,但是针对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内容安排多年级的导师对其分别进行指导和讲解,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建筑设计制作中去,通过不断交流迸发出新的创意,加深对建筑设计要义的理解。

2.4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促进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85+89.

[2]乔景顺.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5:157-158.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外国建筑史作为高校相关建筑类课程的理论基石,主要由外国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分组成。它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外国建筑设计的基本脉络其中包括西方社会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典例、材料、技法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把握建筑发展演变规律。由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史学仍不同程度地收受到了影响,面对新技术、新型建筑形式、新型材料和新思潮的冲击,外国建筑史课程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建筑发展的本质与内容,正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 高校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必要性分析

1.1 教学现状

首先,外国建筑史课程内容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课程的讲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由于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西方过去建筑历史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缺少对21世纪现代建筑发展的介绍,这一缺失领域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时代建筑艺术气息,应作为外国建筑史的一部分加以教学。其次,教学方式落后。目前高校中,学生、教师、教材是以线性结构为主要构成方式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以教材为参考获得知识,而作为施教者的老师通常是以图示或视频的方式延伸教学,导致学生缺少对西方建筑的感性认识。第三,学时安排与教学目标不符。西方建筑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美术、哲学、宗教、社会、美学等各个方面,然而一般高校72学时的课程设置只能使学生掌握建筑史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规律性特点,对其中的实践性应用无法安排时间讲解。

1.2 改革必要性

由于外国建筑史主要研究和讲述国外的建筑历史发展规律以及艺术性等特征。而建筑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因此新技术和新领域不断出现与拓展。而传统的外国建筑史的内容讲述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此,教师需要将建筑发展的前沿知识适时地增加到课堂教学当中。顺应时代的发展,改进和调整外国建筑史的课程内容已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其次,外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而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该理论课程的改革教学。例如,数字技术的应用,将外国建筑史利用三维动画加以真实再现。这种教学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契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总的来说,是建筑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的需求,促使着高校不断认识到外国建筑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完善学科脉络,改进教学模式

教学脉络的完善需要授课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脉。由于外国建筑史的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因此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注意纵向史与横向史的交叉结合并重的教学方式,并以时间为主线建立规律化的教学脉络,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完善教学脉络的同时,对其中的建筑史进行多角度分析。教学模式的改革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于外国建筑史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教师在讲解时要广泛地将政治、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融入学科理论中,以帮助学生对外国建筑史有一个全面而广泛的了解。具体来说,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可以借助PPT、网络平台、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等进行动态展示,并结合声光影等元素之间的组合,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掌握和消化知识点。除此之外,通过开设讲座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提升对外国建筑史的认知性理解,并促进对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对外国建筑史课程的及教学与课程创新方面,教师要做好领路人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推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的实现。同时,教师对相关建筑理论的教导要秉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例如,对建筑材料或艺术风格理论的讲授可以联系相关事物加以比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掌握相关建筑理论。

2.2 互动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当下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普遍的F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主动的互动性。在对外国建筑史教学时要秉持“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此之前,教师可以预先通过表格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关于本课程的基本想法,并加以总结找出共性,依次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在对哥特式建筑史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来丰满学生对这一段建筑史的理解。另外,多样化的小组学习可大大激发小组的学习兴趣,这一方式也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对14世纪到16世纪相关建筑类型的学习时,小组之间除了完善思维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外,在成果展示环节则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相关社会、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知识的拓展,结合图片或模型将相关建筑设计理论知识融合其中,从而掌握相关的建筑史理论。掌握理论最好的方式是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调研的方式了解外国建筑实例,或者选择受此建筑理论影响下流变的建筑形式,通过这种实地调研,最后以实践报告会手绘等形式展示成果。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有效和生动地掌握外国建筑史的相关理论知识。

3 结语

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吸纳和讲授建筑的新理论。同时要注重创新,不断开创出有效的教学课程方式。面对建筑技术的大量涌现,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善于运用新方法。这样,高校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才能达到所期待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雯,孙莹,张磊.外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2).

[2] 刘琮如.启发互动模式的外国建筑史教学[J].艺术科技,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