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1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胱抑素C; 妊娠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9.4%,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导致孕产妇和婴幼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多基因有关,这种多基因的遗传背景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胎母免疫平衡或免疫耐受失调最终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1]。本文通过检测孕妇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9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轻度患者45例,中度患者46例,重度患者39例。分度标准以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2]进行分类。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的正常孕妇110例,年龄20~32岁,平均27.6岁,均无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无肝肾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

1.2 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置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2 h内分离血清待测。仪器采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试剂均为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分子量13 KDa,可在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其中以脑脊液中含量最高,尿液中最低。循环中的胱抑素C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脏是清除循环中胱抑素C的唯一器官,所以血清胱抑素C浓度主要由GFR决定[3]。即使在炎症状态下,胱抑素C产生率也不会改变,其浓度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在妊娠情况下,血清Cys-C浓度能很好地替代血清Cr浓度及Cr清除率[4]。王若楷等[5]认为,正常妊娠时即可产生明显的肾脏效应――内皮细胞肿胀引起细胞间隙闭塞和肾小球滤过屏障之负电荷减少。由于肾脏上述病理变化,妊娠高血压时胱抑素C水平较晚孕时增高更为明显。本文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组胱抑素C与不同程度妊高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妇女对HCY损伤敏感性增加,所以血中HCY水平轻度升高就可导致一系列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内皮素1分泌增加,血管内皮衍生松弛因子及前列环素分泌减少,导致患者血管舒、缩因子平衡紊乱,从而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多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在妊娠晚期出现症状,但早在胎盘形成时就已经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胎膜螺旋动脉逐步存在广泛的急性动脉硬化。本文结果显示:妊高征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检测孕妇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对于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有临床意义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林其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471-473.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04.

[3] 府伟灵,黄君富.肾脏疾病标志物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2):97-98.

[4] 张磊,宫建,胡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Y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J].临床荟萃,2003,18(12):715-716.

[5] 王若楷,李东升,刘长青.现代分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108.

[6] Srevens H,Wide-Swensson D,Torffvit O,et al.Serum cystatin C for assessment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Indications of altered filtration process in pregnancy[J].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02,62(2):141-147.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2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疾病 发病学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22-03

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是围生医学永恒的主题。该主题的初级目标是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中期目标是降低母婴发病率和残疾率,终期目标是提高人口素质[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学及机制的不清目前仍然困扰着全球产科。由该病引起的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也一直威胁着女性健康。由于现代实验方法的进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的因子,从而建立了许多学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述:

1 发病学研究的概述

尽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通过无数学者不懈的努力但至今仍未很清楚的阐明。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广泛而复杂,包括全身血管痉挛、凝血系统的激活及止血机制异常,前列环素与血栓素比值的改变等。这些异常的改变导致多器官系统血管的病理损害(如肾、肝、心、脑及子宫胎盘血管床),结果可引起胎儿生长迟缓、死胎、早产、围产期窒息,孕妇也容易并发胎盘早剥、抽搐、颅内出血、肺水肿及肝肾功能衰竭等。近年来,随着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使妊娠高血压疾病从发病学的研究到病理生理变化取得了新的突破。

2 发病学研究的机制与学说

2.1胎盘或滋养叶细胞缺血学说:

早在1918年,Young首先提出子宫缺血学说,其支持理由在于妊娠高血压疾病多发生于:(1)子宫内压增高的患者;(2)合并有全身血管病变的孕妇;(3)先天性动脉发育畸形的患者。以后通过许多学者的实验证明,子宫—胎盘缺血学说获得公认。后来又从葡萄胎可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现实得到启示,胎盘缺血关键可能在于滋养叶细胞缺血。

滋养叶细胞缺血与早孕期子宫胎盘血管床发育受阻有关。提示早孕期滋养叶细胞缺氧,可能是导致子宫胎盘血管床发育受阻的重要原因。目前又称这种病理现象为胎盘浅表着床或缺陷胎盘。

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近年来,动物试验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诱发孕鼠产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典型改变[2]。因此,目前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学研究的热点。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机制:高同型半胱氨酸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使氧化还原系统平衡失调,呈现氧化应激状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引发小动脉痉挛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3],动物试验通过给予蛋氨酸负荷至Wistar大鼠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动物模型显示,血浆一氧化氮浓度较试验前明显降低,证实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作用[4]。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产生的过氧化物超过了细胞的清除能力,破环了细胞的防御性保护反应,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实验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内皮损伤的特殊标志物:血管内皮损伤因子[5],血管细胞粘附因子21,纤维结合素[6],均生成增加[7]。研究还表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妊娠组[8]。所以,研究证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内皮细胞损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血管内皮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血管内皮受损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与旦白升高,抗凝血因子和血管扩张因子减少,在受损部位引发促凝血因子合成和激活凝血系统,最终导致血小板凝聚及血栓形成并释放有丝分裂元,其中主要的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这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因此,血管内皮损伤是目前提出普遍公认的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2.3免疫学说:

从免疫学角度看来,胚胎是一半同种异体移植物,妊娠成功有赖于胎儿——母亲间的免疫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就可能引发排斥反应,导致病理妊娠,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目前支持妊娠高血压疾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证据主要是,患者子宫螺旋小动脉存在着类似于肾移植排斥反应所出现的典型的血管炎病变,即螺旋小动脉急性粥样硬化。这一点为过去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反复证实。

2.4遗传学说:

从临床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即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家族史的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孕妇。

从分子学水平对本病进行探讨发现,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白细胞抗原(HRA)DR4频率明显增高。PCR和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探查H41—DRB1基因座位,也证实妊娠高血压疾病HLA—DR4抗原频率增高和母亲、胎儿HLA—DR4抗原相容性增加有关,同时还发现等位基因0405基因频率也明显增加。这些表明,妊娠高血压疾病至少与HLA—DR4相关。妊娠高血压疾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3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左室肥厚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7)02-0079-04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1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LIN Xin1,JIANG Shi-sen1,CAO Wen2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Nanjing 210002,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Nanjing 210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MethodsThe AT1 receptor gene type of 64 patients of mild-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as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Aorta dimension(AD),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mension(LVDD),left atria dimension(LAD),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ejection fraction(EF)were determined,and left ventricular we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IVMI)were calculated.ResultsThe frequency of AC gene type in thes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and the C1166 allete of AT1Receptor gene was 23.4% and 11.7%.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on LADD,LVPWT and LVMI [(46.61±3.79)mmvs(49.65±9.06)mm,(8.08±0.40)mmvs(8.40±0.89)mm,(95.82±16.51)g•m-2vs(114.54±34.95)g•m-2,all P<0.05] between AC and AA gene type.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on ADD and EF[(33.67±3.21)mm vs(30.18±3.82)mm,(71.88±12.70)vs(60.68±16.60),P<0.01 or P<0.05]between AC and AA gene groups.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n IVST and LAD [(8.51±0.64)mm vs(8.47±1.03)mm,(30.61±2.70)mm vs(30.23±5.20)mm,all P>0.05)between AC and AA gene type.ConclusionA1166/C gene polymorph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f essential hypertesion.The degre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f AC gene type is lower than that of AA.

Key words:essential hypertension;AT1 receptor gene;polymorphism;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Modern Medical Journal,2007,35:79-82)

我国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约30%的个体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知内源性升压物质中最强的激素之一。AngⅡ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AngⅡ受体有1型(AT1R)和2型(AT2R)两种亚型[4]。AT1R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介导AngⅡ绝大多数的生物学作用。因此,该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目前已知的该基因的5个变异位点中,1166位点是由C代替了A而发生变异。自1994年Bonnardeaux等[5]发现白种人高血压患者AT1R的C1166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该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病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且关于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国人中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以期从分子水平研究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的一般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自本院心内科2000年7月至2001年6月期间住院患者,均为汉族,其中男49 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32±13.92)岁。高血压按照新的WHO诊断分类标准,符合收缩压140~17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109mmHg的轻、中度高血压标准,并排除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妊娠。

1.2 方法

1.2.1基因组DNA的提取 参照常规从外周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6]。

1.2.2PCR反应系统 PCR引物[7]:5′端引物为5′-AAGCCTGCACCATGTTTTGAGC-3′,3′端引物为5′-GTTTCTGACATTGTTCTTCGAGC-3′,由上海细胞所合成。PCR扩增AT1R基因片段:反应体积为25μl,于0.5ml Eppendorff管中依次加入10×反应缓冲液2.5μl,25mmol•L-1 MgCl22μl,1mmol•L-1 dNTP 1.0μl,模板DNA样品0.5~1μg(5μl),30μmol•L-1 3′端和5′端引物各1μl,灭菌水11.5μl,覆盖一层石蜡油,94℃预变性5min后,加入5U•μl-1 Taq DNA聚合酶0.2μl,依次经过93℃变性30s,54℃退火40s,72℃延伸45s,反复循环35个周期后结束反应[8]。实验采用PE-2400扩增仪(美国PE公司)进行扩增反应。

1.2.3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扩增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紫外灯下检测。

1.2.4基因型的检测 取5μlPCR产物,加入限制性内切酶Ddel(Promega公司)5U,10×反应缓冲液2.0μl,BSA 2.0μl,灭菌去离子双蒸水10μl,反应总体积20μl。37℃酶切4h。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电压60V,稳压电泳45min。EB染色,紫外灯下检测并拍照。Marker采用100bp DNA Ladder(MBI)。

1.2.5 测定血压 于给药前1d上午9:00测量患者基础血压,血压测量均采用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量卧位右上臂血压值。

1.2.6 心脏超声指标测定 采用HP SONOS 5500彩色多谱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4MHz,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进行M超检查,测定主动脉内径(A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二尖瓣前叶舒张早期下降速度(EF斜率)。利用舒张末期时测定的IVST、LVDD、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左室重量(g)=1.04× [(LVDD+ IVST+ LVPWT)3-LVDD3]-13.6,左室重量指数(LVMI)即左室重量(g)/体表面积(m2)。左室肥厚的超声诊断标准定为LVMI>134g•m-2(男性)或>110g•m-2(女性)[9]。

1.3统计学处理

用Excel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AC基因型组与AA基因型组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DNA经PCR扩增,产物为278bp的片段。若在此片段中存在A1166C位点突变,则产生限制性内切酶Ddel的切点,从而导致了3种基因型:AA型(无酶切位点),其酶切产物为278bp;CC型(存在酶切位点),其酶切产物为170bp和108bp两个片段;AC型为3个片段并存的杂和子。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未见CC型;AC型15例,频率为23.4%(15/64),C等位基因频率为11.7%;AA型49例。经计算,所调查人群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基因型经凝胶电泳分型稳定后拍照,见图1。

2.2 AA、AC基因型间心脏超声采集左室肥厚及左室重量指标的比较

AC基因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DD较AA型者宽,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型者LVDD、LVPWT、LVMI均较AA型者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型患者EF斜率较AA型者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基因型组IVST、LA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各基因型间心脏超声采集左室肥厚及左室重量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AT1R是一种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具有7个跨膜功能区,由于其介导了AngⅡ的绝大多数生物学作用,AT1R基因成为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1994年,Bonnardeaux等[5]检测出AT1R基因5个多态性(T573C,A1062G,A1166C,G1517T,A1878G),未发现有致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的功能性突变点。有作者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只有A1166C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突变频率有差异[8]。澳大利亚学者Wang等[10]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高血压患者C1166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我国学者林从容等[11]也认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中国人高血压病相关。也有研究报道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的AT1R基因的C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12-13]。

AngⅡ能直接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而导致水钠潴留。近年来已证实心脏、血管、肾等处存在局部或组织RAS[14-15]。局部RAS各成分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引起血管壁增厚,使血管阻力增加。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子之一。而左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理生理的一部分,包括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细胞增殖和胶原的增生堆积,AngⅡ在介导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左室肥厚的发生是否与AT1R基因多态性相关值得探讨。国内外学者针对该基因多态性(A1166/C)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国内有学者报道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但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无关[16],这一研究结果与Benetos等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17-18]相似。然而,有关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左室重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不多,研究样本量亦偏小。

本研究发现,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与林从容等[11]报道的相应基因型频率相似。 AT1R基因多态性本身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相关,即AC基因型患者发生左室肥厚的程度可能较AA型患者轻,或者说,AA基因型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左室肥厚。AC型患者的平均LVPWT、LVDD均小于AA型患者,EF斜率大于AA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压力负荷增加对心室壁的影响更为突出,而对室间隔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关。

左室肥厚及左室重量指标是衡量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动脉逐渐硬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心、肾等靶器官负荷加重,可引起左室肥厚、肾功能受损[16]。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基因分型对于判断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概率以及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合理选用逆转左室肥厚的治疗方案是有一定作用的。对于敏感基因型(如AA型)的高血压患者,应尽可能地及早选用那些兼有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药物。相信随着样本量的扩大,本实验结论将进一步趋于完善,这必将促进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体化,并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少英,樊红,罗家滨,等.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基因多态位点1166在中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5):15.

[2]蔡晓敏,江时森.科技进步与心血管病学50年展望[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14(4):356-359.

[3]江时森.经典心脏病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5.

[4]Chin A T,Herblin W F,Mccal D E,et al.Identification of angiotensinⅡ receptor subtypes[J].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1989,165(3):196-203.

[5]Bonnardeaux A,Davies E,Jeunemaitre X,et al.A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in huma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1994,24(1):63-69.

[6]金冬雁,黎孟枫.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63.

[7]Furuta H,Guo D F,Inagami T.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he gene encoding human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2,183(1):8-13.

[8]Szombathy T,Szalai C,Katalin B,et al.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with resistant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Clin Chim Acta,1998,269(1):91-100.

[9]刘力生,龚兰生,孔华宇.临床高血压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9.

[10]Wang W Y,Zee R Y,Morris B J.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Clin Genet,1997,51(1):31-34.

[11]林从容,吴可贵,柯晓刚,等.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与AT1R多态性[J].高血压杂志,2000,8(3):239-242.

[12]Castellano M,Moiesan M L,Beschi M,et al.A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relationships with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J].Hypertension,1996,28(6):1076-1080.

[13]Schmidt S,Beige J,Walla F M,et al.A polymorphism in the gene for the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is not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J].J Hypertens,1997,15(12 pt 1):1385-1388.

[14]Campell D J.Circulating and tissue angiotensin system[J].J Clin Invest,1989,79(1):1-5.

[15]Zan V.Circulating versus locus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cardiovascular homeostasis[J].Circulation,1988,77(1):1-4.

[16]江时森,顾伟英,杨斌,等.高血压患者导水动脉管径的变化[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8,17(3):187-189.

[17]Benetos A,Cambien F,Gautier S,et al.Influence of the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on the effect of perindopril and nitrendipine on arterial stiffness in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J].Hypertension,1996,28(6):1081-1084.

[18]Parati G,Di Rienzo M,Bertinieri G,et al.Evaluation of the baroreceptor-heart rate reflex by 24-hour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umans [J].Hypertension,1988,12(2):214-222.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4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脂;子痫前期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lipids level and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HOU Hongying,HAO Xiulan,PENG Qicai,et al.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dong 5106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Analysis of the blood lipids metabolism among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and mild or severe preeclampsia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lipids metabolic disorder and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Methods395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31 cases fo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198 case for mild preeclampsia and 166 cases for severe preeclampsia.200 healthy pregnant women were also included as normal control.Serum total cholesterol(CHOL),triglyceride(TRI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light density lipoprotein(LDLC),apolipoprotein A1(APOA),apolipoprotein B100(APOB)and lipoprotein a(LPa)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among each groups. ResultsTRIG and HDLC in all three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gainst normal control( P

【Key words】

Hypertensive disease of pregnancy; Blood lipids; Preeclampsia

作者单位:510500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如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探讨不同严重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脂特点,了解其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本文收集39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脂资料,并与200例正常妊娠进行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7月1日至2010年4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住院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395例,年龄18~42岁(30.05±5.*32),孕龄28~41周(37.02±2.13),按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分成妊娠期高血压组31例,子痫前期轻度198例,子痫前期重度166例;同时收集同时期无妊娠期并发症的正常妊娠孕妇200例做为对照组;各组孕周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1.2 检测方法及试剂 入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在日本日立76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RI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载脂蛋白B100(APOB)、脂蛋白a(LPa),检测所用试剂由宁波瑞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组血脂TRIG、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表1

注: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P

3 讨论

3.1 正常妊娠时,由于生理需要,孕妇为了维持妊娠、胎儿发育、产程启动、产后哺乳及胎脂储备等必须有大量脂肪储备。母体脂肪储备增多,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增强,因而血脂较孕前增加,常伴有高脂血症,以适应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并无病理意义。

从我们的分析中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正常妊娠相比较,孕妇血脂代谢存在差异,并且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血脂水平的差异越大。证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存在脂代谢异常,随着病情加重,脂代谢异常有加重趋势。

在一项先前瞻性研究中[1],观察470例孕妇,其发展为先兆子痫和妊娠期高血压分别为25(5.*3%)例和32(6.8%)例,比较其孕28~32周的血清血脂水平,发现发展为先兆子痫及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甘油三脂水平明显高于与正常孕妇,提示血脂水平异常是诱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从妊娠期高血压至子痫前期重度比较,具有血管破坏作用甘油三脂水平逐步升高,而具有血管保护作用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逐步降低,子痫前期重度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分析其机制:血脂代谢紊乱,高甘油三脂水平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合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或加重其病情[3]。

3.2 载脂蛋白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具有结合、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激活或调节脂蛋白,识别脂蛋白受体等重要功能。ApoA、ApoB分别是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载体蛋白。ApoA和HDLC是抵御血管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而ApoB和LDLC是致血管粥样硬化的有害因素。有学者研究[4],子痫前期孕妇的APOB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APOA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说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除脂类代谢异常外,还导致载脂蛋白的代谢异常。本研究子痫前期组的ApoB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 P 0.05)。生理状态下,血清ApoA与HDL呈明显正相关。但是,HDL是一系列颗粒大小与组成不一的脂蛋白,病理状态下,HDL亚类与组成往往发生变化,故ApoA的升降不一定与HDL成正比。此外,这可能与ApoA1基因多态性有关。

3.3 LP(a)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独立的血浆脂蛋白,它与脂蛋白、载脂蛋白不同,多学者[5,6]等研究:子痫前期组患者LP(a)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 P

妊娠高血压综疾病孕妇血脂代谢异常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对妊娠期间血脂水平的监测,改善其异常的脂代谢,对预防和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Ziaei S,Bonab KM,Kazemnejad A,et al.Serum lipid levels at 2832 weeks gestation and hypertensive disorders.Hypertens pregnancy,2006,25(1):310.

[2] 宿仕萍,乔福元.脂代谢异常在子疒间前期子疒间发病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2):135136.

[3] MayretMesquiti M,PérezMéndez O,Rodríguez ME,et al.Hypertriglyceridemia is linked to reduced nitric oxide synthesis in women with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ypertens pregnancy,2007,26(4):423431.

[4] Joe¨l Girouard,Yves Gigue`re,JeanMarie Moutquin,et al.Previous hypertensive disease of pregnancy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s of markers of insulin resistance.Hypertension,2007,49:10561062.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属于妊娠期间特有的综合征,主要是指20周以后孕妇所出现的高血压、水肿以及蛋白尿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心力衰竭等现象,甚至导致母婴死亡[1]。由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病情变化快,病程发展迅速,因此早发现、早治疗HDCP,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母婴的生活质量。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指导等各项工作,有效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本文综述国内外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护理进展。

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护理

初产妇缺乏分娩常识与经验,因此对于分娩产生较大的恐惧心理[2]。由于得知本次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担心治疗疾病所使用的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心理上会更加恐惧不安,进而产生过度的精神紧张与焦虑[3]。李运平等[4]研究者在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中指出,护理组患者的宫缩乏力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患者,心理护理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起到积极作用。心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对孕妇患者讲解分娩的整个过程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克服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倡给患者进行陪伴分娩与无痛分娩;第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焦虑心理。当孕妇过度焦躁时可以按照医嘱适量的使用镇静药物,使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安静接受治疗;第三鼓励患者和家属多沟通交流,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比较严重的患者,应将病情避开患者通知家属,使得家属准备好思想工作进行积极配合[5]。第四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当患者心情烦躁不安时可以连续性地做10次深呼吸,通过听轻音乐放松心情。

2 实施药物治疗护理

使用药物治疗的作用主要是解痉、降低、镇静,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各种药物的剂量、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剂量调整。硫酸镁属于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首选药物,镁离子可以有效抑制运动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对神经与肌肉间之间的传导产生阻断,使得患者骨骼肌松弛,对子痫的发作进行有效控制与预防,并且对孕妇的宫缩以及胎儿均无不良影响[6]。使用4~5 g的硫酸镁加上20 ml的葡萄糖液,以1.0~1.5 g/h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每日注射量最多为15~20 g。由于镁离子比较容易蓄积而中毒,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时刻观察硫酸镁引发的并发症。倘若护士不按照标准性的操作方法进行,患者则会出现膝反射消失、呼吸抑制以及肌张力逐渐减退等中毒症状;硫酸镁对患者的中枢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倘若患者的呼吸出现16次/min以下则为硫酸镁中毒;由于镁离子是通过肾脏进行排泄的,因此患者的尿量会逐渐减少,少于25 ml/h时则为硫酸镁中毒。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停止用药,并及时报告医生,注射10%的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进行解救[7]。

硝普钠具有较快且短暂的降压效果,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时降压效果显著,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倘若不按照患者的血压对滴速进行调整,孕妇会出现过度的降压引发心悸、头晕、恶心以及心慌等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中应把握好药物剂量,50 mg的硝普钠中加入500 ml的葡萄糖,滴速为6滴/min,随后可以每5分钟内增加两滴,直至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9]。

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药物还有利尿剂、冬眠合剂以及肼苯哒嗪等。患者在使用肼苯哒嗪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宜太快,避免由于患者血压骤减而引发心悸甚至休克;当患者在使用冬眠合剂时出现性低血压现象,则应当卧床休息,防止发生摔倒事件。由于冬眠合剂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降压速度比较快,因此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禁止使用该药物;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低血钾的现象,患者是否会出现腹胀、乏力或者肌张力低等异常症状,倘若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在注射时速度不宜太快;在使用甘露醇之前应仔细观察是否有结晶,若有结晶体需加热溶化后再次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增加患者的心输出量,已草拟在注射的过程中应严格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尿量状态,预防孕妇出现肺水肿或心力衰竭。

3 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

3.1 产前的护理 第一生活方面的护理,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中、重度的妊娠高血压患者更应该卧床休息,保障足够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10]。由于大部分孕妇从自由作息方式转化为绝对性的卧床休息,方式的变化对睡眠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对患者讲解休息与睡眠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性,使孕妇降低紧张心理,理解并接受作息方式的改变。孕妇实施左侧卧位休息,可以有效解除右旋子宫对患者大血管的压迫,不断改善孕妇子宫与胎盘血液循环。中、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患者的病房应保持空气新鲜、安静、舒适[11]。尤其是先兆痫以及子痫患者的房间应悬挂深色的窗帘,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将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集中在一起进行,尽量避免声、光刺激,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减少不良刺激引发患者抽搐,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氧气、开口器等急救药品与设备[12]。患者在饮食上注意摄入高热量、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的食物,不限食盐和液体,全身水肿者应适当限制盐的摄入。第二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应当定期进行检测[13]。由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血压特征会因不同测试者或者同一测试者不同测试时间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若患者的血压波动程度较大则暗示孕妇的血管痉挛未获得有效控制,病情已恶化,对此类患者应增加测量次数,并将所检测的血压值与基础血压值进行比较,发现异常时进行及时性的处理[14]。若患者的收缩压>180 mm Hg时,则患者极易引发脑水肿与脑血管破裂等症状。若患者脉搏24次/min,则为心力衰竭[15]。张国华等[16]通过对8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中发现,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血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由于没有进行连续性的血压监测,没有及时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检测,导致4例患者在抽搐时血压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压值却高于基础血压,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血压检测时应高度重视基础血压。第三加强胎儿的监护,由于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胎儿发生窘迫率超过正常的围产儿,因此对孕妇进行宣教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自数胎动[17]。倘若胎动计数减少平时的50%时,切计数量不再恢复,应及时进行胎心电子监护(CTG),当孕妇的CTG出现异常,且羊水量较少,需要根据孕妇的年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以及胎儿的成熟度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18]。

3.2 孕妇产时的护理 孕妇生产时会因为过度的紧张、宫缩加强与分娩等因素导致患者的血压急剧上升,最终导致抽搐现象,因此临产时应安置孕妇于产房,并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是否出现持续性的头疼或腹痛、视物不清等症状,对产妇进行肝功能等重要脏器的检查。观察孕妇的尿量、宫缩状况以及胎心等,在必要时进行肛诊了解产妇宫口扩张程度以及先露下降状况,进而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在生产时应做好子痫发作的抢救准备工作,准备好抢救新生儿的设备[19]。准备好产钳、抬头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器械与局部物等,还要准备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物品。根据产妇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医生,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进行密切观察,做好护理评估[20]。第一产程中安排孕妇充分休息,调整好心情,持续胎心监护,注意监测血压,防止抽搐现象;第二产程应减少产妇用力,缩短第二产程,对产妇进行吸氧、胎心监护与血压监测等;第三产程应预防产妇产后大出血,当胎儿的前臂娩出以后应对产妇注射10~20 U的催产素,并及时的按摩子宫促进收缩,严禁使用麦角新碱,避免产妇静脉血压升高[21]。

3.3 产后护理 分娩以后大部分产妇均会逐渐恢复正常,但还有少数的产妇在产后的24 h~5 d之间仍然会发生子痫或大出血,因此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不能松懈。由于孕妇使用了硫酸镁药物,因此在产后比较容易发生宫缩乏力,恶露较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观察产妇的血压、宫缩以及阴道的流血量,避免产后子痫的发作[22]。正常的产褥期孕妇子宫底会每天下降1~2 cm,此时应保持孕妇的膀胱空虚,预防尿潴留。对孕妇进行1次/6 h的体温监测,倘若出现体温38 ℃、脉搏加快或恶露较多等症状时,应考虑产褥热并进行合理处理。产后应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减少产妇的焦虑与过度紧张,时刻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缓解产妇的焦躁心情,可以有效预防子痫的发生。根据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状况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孕妇应保持干净,防止感染[23]。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倡产妇下床做适量运动,有效促进产妇下肢以及盆腔的血液循环[24]。

4 康复指导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出院以后的康复过程属于住院治疗的延续与拓展。随着现代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指导已成为治疗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准时服用药物、定期检测血压是治疗的关键因素,应指导孕妇定期进行自测血压,了解降压的效果,了解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25]。充分睡眠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方法,指导孕妇保持积极的良好心态,保持室内新鲜空气、适宜的温度,避免过度劳累。对孕妇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产妇讲解分娩后子宫恢复的时间,恶露的分类以及性质,并对性生活问题进行指导,比如在产后的3个月内不能进行性生活,保持的干净、清洁,防止感染,保持充足的乳汁以及对新生儿的护理等[26]。

5 小结

综上所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尤其是重度HDCP,已成为威胁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安全的疾病,加强孕期保健和HDCP的治疗与护理,加强对中、重度HDCP的护理观察,尽早发现子痫以及并发症的症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可有效降低孕产妇以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红玲,李彩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0例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260.

[2]王晓红.护理干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94-95.

[3]刘福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97-198.

[4]李运平,连俊红.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44-1345.

[5]左金玲,易建平,陈宝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3822-3824.

[6]李莉莉,周小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33-134.

[7]宋玉磊.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256.

[8]田艳艳.12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19(5):261.

[9]赵贵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3,2(6):179-181.

[10]吕香梅.10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118.

[11]麦小兰.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105-106.

[12]丁慧丽,陈素华,张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50-151.

[13]王秀娣.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2(12):75-76.

[14]黄映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05-106.

[15]杨志英.联合用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128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32-133.

[16]张国华,魏国华.8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9):90-91.

[17]彭晓容.妊娠高血压的评估与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1-132.

[18]吴清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孕妇早期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54-155.

[19] Graves S W,Moore T J,Seely E W,et al.Increased platelet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number in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Hypertension,1992,9(20):627-632.

[20] Schwartz RB,Jones K M,Kalina P,et al.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findings on CT,MR imaging,and SPECT imaging in 14 cases[J].AJR Am J Roentgenol,1992,159(2):379-383.

[21] Wiljan Hendriks,Curt Brugman,Jan Schepens,et al.Rapid assessment of protein-tyrosine phosphatase expression levels by RT-PCR with degenerate primers[J].Springer link,1994,3(34):67-97.

[22]刘翠菊.催产素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28-129.

[23]赵会芹.缩宫素引产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60-61.

[24]黄翠琼.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5):463-465.

[25]曹沈娟.浅谈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75.

妊娠高血压基因检测范文6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酸受体;生殖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04-03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磷脂介质,通过各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生殖组织中起着多种作用。

1 LPA的结构

LPA化学名为1-酰基-2羟基-3-磷酸甘油,是结构最简单的水溶性甘油磷脂,LPA包含磷酸基团、甘油骨架及长链脂肪酸三部分,甘油骨架是最基本的结构。1位碳原子上连接脂肪酸链,脂肪酸链越长,其生物活性愈大;2位碳原子上有羟基,使其具有亲水性,在胞内合成后可迅速释放到胞外,充当信号分子;3位碳原子上含有磷酸基。脂肪酸链通过不同的化学键与甘油骨架相连,形成LPA的亚组,主要为酰基LPA、烷基LPA和烯基LPA,各亚组中不同长度的脂肪酸链形成不同的LPA分子[1]。

2 LPA的合成与代谢

LPA为类生长因子的脂类信号分子,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某些炎症细胞、内皮细胞受到各种刺激后均可生成,通过内分泌和旁/自分泌的方式释放。最先发现LPA在血小板聚集时由血小板分泌释放入血;成纤维细胞经哺乳动物肽类生长因子刺激及损伤刺激可产生LPA并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产生生物学效应;实验发现卵巢癌患者腹水及血浆中含有大量活性LPA;用[32P]标记发现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也能合成释放LP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为了应答多种细胞外刺激,LPA可以从多种类型的细胞释放[2]。

LPA主要来源于应激的血小板,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合成:①溶血磷脂酶D(PLD)催化溶血磷脂酰胆碱水解而生成。②血小板中磷脂酶A2(PLA2)激活后催化磷脂酸水解生成。另外,3-磷酸甘油酰基辅酶A进行酰基化过程中和新产生的磷脂酸经脱酰基作用也可生成少量的LPA,新形成的LPA释放入血液,是血清的正常组分[3]。

3 LPA的生物学效应

LPA在正常血清中浓度为2~20μmol/L,主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存在,与白蛋白结合的LPA可以免受血清中磷脂酶的消化,保持其生物活性。Moolenaar等提出了LPA活性是与G-蛋白偶联7-跨膜受体(GPCR)结合时激发的, LPA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介导的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发挥多种生物效应[4]:①对血小板活化作用起正反馈的放大作用,促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LPA可启动溶血磷脂酰胆碱乙酰化,它是与血小板活化因子极为相似的物质。LPA是PLA2的酶解产物,通过水解磷脂酸一步就可以生成LPA。②促进平滑肌收缩。③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早期胚胎均起作用。④抗细胞凋亡,⑤促进细胞迁移和浸润。LPA能促进大鼠腹水肝细胞瘤和其他肿瘤细胞转移,侵入单层未发生转变的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黏附,加强细胞运动有关。除肿瘤细胞外LPA还能引起正常内皮的迁移,在伤口的愈合、溃疡愈合以及血管再生中均起重要作用。⑥影响神经细胞形成。⑦改变胶质细胞的形态等。

4 LPA的受体

LPA作为一种脂类信号分子,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传递途径作用于靶细胞。研究表明存在一类G蛋白偶联的七螺旋受体亚族,其配基是有生物活性的溶血磷脂,包括LPA和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IP)。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已经确定存在5种LPA受体,LPA1~LPA5[5]。其中LPA1~LPA3相互之间基因编码具有同源性,同属于内皮分化基因家族(end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gene,Edg family)而LPA4和LPA5在系统进化树上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

1996年Hecht等从小鼠大脑皮层细胞中克隆出的第一个LPA受体,LPA1/Edg2,LPA1广泛分布于脑、心脏、胃肠道与生殖系统,心脏组织中的含量仅次于脑。1998年An等发现LPA2即Edg4,它与LPA1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2%,LPA2主要分布于、胰腺、前列腺、脾脏、胸腺。1999年Bandoh等和2000年Im等先后克隆了Edg7基因,将其确定为LPA的第三种受体LPA3,LPA3氨基酸序列与LPA1、LPA2分别有53.7%和48.8%的同源性。LPA3主要分布于前列腺、、心脏、肺、胰腺。Noguchi等2003年报道了第四种LPA受体,LPA4广泛表达于各组织,但除了在卵巢组织中十分丰富外,胸腺、胰腺、小肠、心脏、脑等组织中均很微弱。Lee等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LPA4广泛表达于胚胎组织(包括胚脑)中。2006年Lee等报道了第五种LPA受体,LPA5/GPC92。在系统进化树上,它与LPA4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35%。小鼠LPA5富含于小肠,同时以低水平广泛分布于脾脏、胃、胸腺、皮肤、肝脏、肺、胚胎干细胞、胚肝、胚脑和背根神经节,但在脑和心脏组织中,未检测到LPA5的表达。

5 LPA与生殖

5.1 LPA与胚胎植入:哺乳动物的胚胎植入是胚胎与子宫之间时空上相互协调的过程,使胚胎在短暂的子宫接受期与子宫内膜黏附,随后,滋养层细胞侵入内膜与母体的蜕膜共同形成胎盘,维持胚胎进一步发育。影响胚胎植入的因素很多,如雌孕激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皮生长因子(EGF)、粘附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环氧合酶(COX),一氧化氮(NO)等,近期国外报道还有溶血磷脂酸受体3(LPA3)与胚胎植入有关。

每个成功的妊娠需要适合的胚胎种植,低种植率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的主要问题。Ye X等报道[6] LPA通过其受体LPA3影响胚胎植入,定向删除LPA3,所产生的小鼠具有一种可归因于着床延迟、着床空间被改变、胎盘肥厚和胚胎死亡等的表现型。许多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OX2)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和效应分子,在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功能中起重要作用。COX2 基因缺陷的小鼠存在多方面的生殖功能障碍,包括排卵障碍、受精率下降、着床和蜕膜化及分娩失败。COX2影响女性生殖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促进前列腺素(PG)的合成来实现的,PG在胚胎着床、生长发育和分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PA是PLA2的酶解产物,cPLA2还是产生花生四烯酸(AA)的限速酶。COX或称前列腺素-H合成酶(PGHs)是AA合成PG的关键酶,COX催化AA转变为PG-H,再由各种特异性合成酶将PG-H合成相应PG。在胚胎植入前缺乏LPA3的子宫中COX2的表达降低,COX2降低会导致PGE2和PGI2的水平下降。研究认为PGE2和PGI2是主要参与胚胎植入和蜕膜化过程的PG[7]。给缺乏LPA3的雌性小鼠注射PGE2和PGI2挽救种植延迟,但不能阻止着床空间的改变,表明LPA和COX2在胚胎植入和哺乳动物生殖过程起到关键作用[8]。

LPA存在于正常的卵泡液中说明它可能与卵巢的正常生理有关。Shah BH的研究表明,LPA刺激卵母细胞成熟,在种植前从2~4个细胞分裂到囊胚阶段和提高胚胎在输卵管的运输能力[8]。LPA 也是使组织转化病变的因子之一,该转变发生在黄体生长、分化和退化期间。

LPA通过其受体LPA3在胚胎植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PA3在小鼠子宫的表达通过甾体类激素发挥正面和负面的作用,LPA3mRNA水平在子宫内膜经前期阶段表达增强,在后3.5天达高峰,4.5天降至基础水平,在卵巢切除的小鼠LPA3的表达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给卵巢切除的小鼠补充孕酮则LPA3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另一方面,同时补充雌激素则抵制了孕酮的作用。说明孕酮和雌激素共同调控LPA3的表达水平利于子宫在早孕期间达到接受状态[9]。

5.2 LPA与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LPA主要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在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早期由血小板释放到血液中,血小板经过活化产生LPA的作用有正反馈的特点,因此血中的LPA又可以导致血小板激活,引起血小板聚集和促进的血栓形成。正常人血浆中LPA的浓度很低或测不到,但在血栓类疾病及某些肿瘤患者血浆中LPA水平可达正常人2~3 倍,甚至更高。研究显示LPA是血栓形成前的一种释放物,预警血栓形成的可能发生。LPA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已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10]。

RSA发生率为1.0%,占所有妊娠丢失的15~20%,RSA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认为与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因素、解剖学因素、免疫性因素及感染性因素有关。在现代技术诊断中,除以上因素外,仍有约40%~50%患者原因不明。

资料显示, RSA的发生与孕妇的高凝状态有关,胎盘血栓形成可能是导致DIC,死胎、流产、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重要因素。凝血及抗凝系统缺陷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联,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RSA病例处于一定的高凝状态,但尚不足已对病人常规凝血功能指标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

5.3 LPA与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首位致死原因,卵巢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近年发现LPA水平的升高受体表达的改变和对LPA应答异常导致了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测定卵巢癌患者血浆LPA水平,发现其明显升高,推测LPA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化疗耐受密切相关[12]。

Sutphen R等[13]研究发现Ⅰ期卵巢癌患者90%以上血浆LPA水平升高,Ⅱ-Ⅳ期卵巢癌患者100%血浆LPA水平升高,复发卵巢癌患者血浆LPA水平100%升高,不同阶段卵巢癌患者检测灵敏度无明显差异。同时测定常用的卵巢癌标记物CA125,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血浆LPA。认为血浆LPA可作为早期诊断卵巢癌的生物标记物。

LPA2和LPA3在卵巢癌细胞过表达,在正常卵巢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LPA与之结合后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及细胞增生,因此,LPA2和LPA3的表达可能与LPA对肿瘤的作用有关。LPA可以激活 LPA2和 LPA3,使其偶联的G蛋白活化,并进一步激活G蛋白介导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基因表达或蛋白质改变,产生生物学效应:直接刺激肿瘤组织生长和转移;增强肿瘤细胞黏附和分裂能力,加强肿瘤细胞侵袭运动;调节组织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抗肿瘤细胞凋亡,延长肿瘤细胞的半衰期等[14]。

5.4 LPA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影响妊娠预后最常见的妊娠期特有疾病,直接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失调等有关。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内皮细胞可因缺氧而受损,可使血小板黏附活化释放LPA,同时存在的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失衡及组织水肿、血液浓缩,更使血液处于较正常孕妇更高的凝血状态,进一步促使血小板激活、凝聚[15],而后释放LPA,使血中LPA水平升高。升高的LPA反过来促使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并释放更多的LPA,进一步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压升高,促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恶化。有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升高,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被激活,二者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也使得血小板聚集而释放LPA。

张建好等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有关,LPA水平越高,提示病情越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中LPA2、LPA3呈高表达,其表达程度与病情有关,随病情加重,表达程度升高。推测LPA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程度及预后有关。

6 结语

LPA在调节生殖系统功能中起重要作用。LPA是体内凝血或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还可作为早期诊断卵巢癌的生物标记物。随着对LPA与生殖关系的深入研究,必然会对反复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SantosWL,RossiJA,BoggsSD,etal.The molecular phamacology of lysophosphatidic signaling [J].Ann N Y Acad Sci ,2000,905:233~241

[2]Pages C,Simon M,Valet P,et al. Lysophosphatidic acid synthesis and release [J].Prostagladladinsg & other Lipid Mediators,2001,64:1~10

[3] Aoki J.Mechanisms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production[J]. Semin Cell Dev Biol, 2004 ,Oct,15(5):477~89

[4] Sakamoto S,Yokoyama M,Zhang X,et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YR6,an extracellular matrix signaling protein,in huma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its regulation,by lysophosphatidic acid[J].Endocrinology,2004,145(6):2929~2940

[5] Chan LC, Peters W, Xu Y, etal. LPA3 receptor mediates chemotaxis of immature murine dendritic cells to unsaturated 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 [J] . Leukoc Biol. 2007 Nov;82(5):1193~200

[6] Ye X,Hama K,Contos JJ,et al.LPA3-mediated lysophosphatidic acid signalling in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spacing[J].Nature,2005 ,May 5,435(7038):104~8

[7] Cong J, Diao HL,Zhao YC,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cylooxygenases,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s and prostacyclin synthase in rat uterus during the peri-implantation period[J].Reproduction,2006,Jan,131(1):139~51

[8] Shah BH, Catt KJ . Roles of LPA3 and COX-2 in implantation[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05, Nov,16(9):397~9

[9] Hama K,Aoki J, Bandoh K, et al.Lysophosphatidicreceptor, LPA3, is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progesterone and estrogen in the mouse uterus[J]. Life Sci, 2006, Sep 27,79(18):1736~40

[10] Karliner JS.Lysophospholipid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Biochim Biophys Acta,2002,1582(1~3):216~281

[11] KovalevskyG,GraciaCR,Berlin JA,et al.Evalu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reditary thrombophilias an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ameta-analysis[J].Arch InternMed,2004,164(5):558~563

[12] Ren J,Xiao YJ,Singh LS,etal.Lysophosphatidic acid is constitutively produced by 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 and enhances adhesion,migration,and invasion of ovarian cancer cells[J]. Cancer Res.2006,Mar 15;66(6):3006~3014

[13] SutphenR,XuY,MaoM.etal.Constitutive and Lysophosphatidic acid(LPA) induced LPA production:role of phospholipase D and phospholipase A2[J].Clin Cancer Res,2006,6(6):2482~2491

[14] Fujita T,Miyamoto S,Onoyama I,etal. Expression of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and vascular endotherlial growth factor mediatingly sophosphatidic in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ovarian cancer.Cancer Lett ,2003,192(2):161~169

[15] KaralisL,Nadar SK,AI Yemeni E,etal.Platelet activation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J].Thromb Res.2005,116(5):37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