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1
Abstract: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eaching Road Survey and Design. So the problem of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void its shortcomings is worth explor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pplying multimedia teaching to Road Survey and Design,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Road Survey and Design;multimedia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0-02
0 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工程测量》、《交通工程学》、《道路工程制图》、《交通心理学》、《汽车行驶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学科,且选线方法紧随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等特点,让学生觉得抽象,难以把握要点。而且随着学分制改革推进,该课程的课时明显减少,课程设计与实习安排滞后于课程教学,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面临较大挑战。多媒体教学有减少板书时间,能生动展现教学内容的优点,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面对各种挑战,《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方法,也成为必然。但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方法在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1 采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的优缺点
1.1多媒体教学优点 利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有:
1.1.1 内容生动易懂,易于学生接受 《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专业性强,涉及学科多,课程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课程中概念抽象、名词术语较多;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路线方案的优劣只有通过方案比选才能体现。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把与讲授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可利用动画、声音、案例演示、视频短片等信息呈现方式,把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操作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再辅以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1.2 课堂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加快教学进度,就需要减少板书时间,很多内容以口头形式向学生传达,但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显然会导致学生接受困难;要加深学生理解,就需要用很多时间去板书,不仅绘图质量不高,还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完成不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课件是教师不断改进、累积下来的,涵盖了教材中应有的知识,而且教师也可以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及平时自己的科研成绩加进去,也可以把相关学科知识扩充到课件中,因此课件的信息含量大,而且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采用这样的课件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而且内容生动丰富,可以向学生讲授更多知识。
1.1.3 变直线式教学为关联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道路勘测设计》涉及学科知识多,课程知识联系紧密,相关知识点之间除了有直线式、收敛式或发散式结构,而且更多的呈现了复杂的自由关联式结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向学生填塞教师所理解知识的方式,对直线式或收敛式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不开小差的前提下是比较有效的。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散式教学,更别说对普遍关联的知识点,也不利于以“导”的方式,展开课堂内容的探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对于直线式、收敛式、发散式教学内容,都可以灵活准备教学内容,对于关联式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页面的链接实现,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跳转。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学生的提问,自由导航到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利用现有幻灯片进行讲解,以“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索,从而使学生能完整理解整个知识体系。
1.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讲课速度快,授课信息量过大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件信息量明显增大。由于教务任务紧,上课教师,总想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材或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以及一些补充的有用信息,因此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减少对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时间,放弃在黑板上的板书。这种不停顿的连续式灌输,会使学生应不暇接,独立思考、理解的时间减少,导致思维节奏无法赶上授课速度,难以完成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逐渐散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打折。
1.2.2 摒弃传统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各项优点,而且教学课件准备后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也不再在尝粉笔灰的味道。因此,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后,就把它奉若神明,摒弃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风格,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比如基于板书的公式推导可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或多媒体结合常规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发挥各自优势。
1.2.3 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容易分神 使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容易出现如下场景:教师端坐教室一角,眼睛紧盯计算机屏幕,右手操控鼠标或感应笔,按照课件顺序快速倾泻预先准备好的语言,或是跟读屏幕内容,教学严重格式化、程序化;教室光线暗淡,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或是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被课件严重束缚,没有临场发挥,缺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没有展现个人魅力,不能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间缺乏互动,显著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此时的学生,就会怀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站在三尺讲台上充满激情的讲课,那时的教师,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及肢体语言丰富,深深吸引学生,师生之间互动默契,教学效果很好。采用多媒体教学,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失败。
2 改进《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要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深入认识多媒体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有的放矢地驾驭多媒体的目标,使其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前精心准备课件,梳理讲课思路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准备既要避免形式简单枯燥,成为课本的“复制品”;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运用过多的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前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后者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件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准备课件时,应该梳理上课思路,根据讲课需求而不是教材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 重点突出 准备课件时,应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考虑专业特点、教学安排及学生情况。课件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重点内容应该从多个角度认真准备素材,同时补充扩展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思路,扩大知识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重点,还需做到文字精炼,选取的图片和图像清晰典型,视频精细流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2 层次分明 课件虽然能容纳很多信息,但受制于投影版面的限制,每页幻灯片只能承载非常有限的信息,把多个这样的页面组合起来才能承载一小个主题。讲课过程中,教师会有停顿,也会产生暂时的遗忘,学生思路也会打盹,一不留神,教师或者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迷失”现象。教师“迷失”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马上理清思路,如果学生“迷失”了,就只能不知多云了。因此,准备课件时,一定要给出多级标题的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白每页幻灯片,是在知识树的那个节点上,是学生对当前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
2.1.3 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道路勘测设计》的讲授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每次讲课前,需要根据自己的讲课思路,过几遍幻灯片,对其中的错误、不恰当的表达进行修改,与讲课思路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整;每次授课完成后,需要根据当天讲课时的发挥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或反馈,对课件进行查缺补漏,优化内容表达形式以及布局安排。以此不断改进课件。同时,《道路勘测设计》是门现势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专业信息的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应用,熟悉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最好还要从事道路勘测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积累各种素材,然后把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见解更新到课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强大优势。
2.2 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不能手握鼠标、眼盯屏幕,心念教学任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完事。而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课件拷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和课件学习辅内容,课堂上讲授关键概念、重点、难点以及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课时,手握翻页器,深入学生当中,在学生座位间的过道上穿梭,起到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和警醒注意力不集中同学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讲授、提问、讨论、分析、总结以及自问自答等方式,把重点、难点讲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对某一问题没理解,应该通过重复以及举例说明的形式,进一步讲解,也可以采取让已经理解了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形式加深印象。积极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是授课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点,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配合板书教学,讲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在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生动呈现知识点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对于一些逻辑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不采用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走,以加强理解的方式讲解,学生往往不得其所,理解不了或印象不深。这也是部分学生怀念板书教学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逻辑关联性强或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回旋线计算公式推导、路线中心逐桩坐标的计算或是陡坡地段纸上的定线等,只有在黑板上进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以加深相应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以及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板书、与学生交互以及学生反思时间之间的关系。
3 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增加课程教学信息量,使内容讲授生动活泼,但也会导致信息过大、师生交互减少等问题,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首先课前应充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适当时需配合板书讲解,让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01).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字:GPS RTK;工程测量;技术的优点;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GPS RTK highway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 GPS RTK;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chnique; suggest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GPS技术公路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优越性:即可以向全球任何用户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技术参数等。本文介绍了GPS 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公路勘测设计过程中的使用及坐标转换问题等。
一、GPS RTK技术
1.RTK技术简介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以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技术,能够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3秒的时间里得到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一般可达厘米级),在道路勘测设计与施工放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RTK技术的基本原理
建立无线数据通讯是实时动态测量的保证,RTK技术的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一台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实时观测数据。随机处理软件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和点位测量精度。这样用户就可以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根据待测点的精度指标,确定观测时间。从而减少冗余观测,提高工作效率。
3.RTK系统的组成
RTK系统主要由基准站接收机、数据链及移动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它是利用2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5颗以上)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准站,其余几台 (移动站) 用来测定未知点的坐标。RTK技术根据差分方法的不同分为修正法和差分法。修正法是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给移动站,改正移动站的接收载波相位,再求解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到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移动站,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二、GPS RTK技术在道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GPS RTK在绘制大比例尺地形中的应用
高等级公路选线多是在大比例尺(通常是1:2000或1:1000)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用传统方法测图,先要建立控制网,然后进行碎部测量,再绘制成大比例尺地形图,其工作量大,而且速度慢,花费时间长。用实时GPS RTK动态测量构成碎部点的数据,在室内即可由绘图软件成图,由于只需要采集碎部点的坐标和输入其属性信息,而且采集速度快,大大降低了测图的难度,既省时又省力。
2.控制测量
建立控制网,最精密的方法当属静态GPS测量。在对大型建筑物,如特大桥、隧道、互通式立交等进行控制测量时,宜用静态测量(建立首级控制,其精度可达毫米机级);而一般公路工程的控制测量,则可采用快速静态测量,其精度可达1-2cm。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能实时获得定位精度,当达到要求的点位精度时,即可停止观测,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3.线路勘测
在公路选线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按照勘测设计规范,本着尽量减少占用农田、少拆迁房屋并尽量利用旧路路基这样一个原则。为了准确设计好道路中线,使其符合设计要求,我们可以利用GPS RTK技术,用车载GPS RTK接收机做流动站,沿原路中线按一定间隔采集数据,选择另一已知点为参考站,遇到重要地物或大型地物,进行准确定位,最后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利用AutoCAD软件可以方便在计算机上绘图选线。采用实时GPS RTK测量,只需将采集到的中桩点坐标或坐标文件以相应的格式导入计算机,系统软件就会跟具其设定条件自动成图。
4.道路的中线测设
设计人员在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上定线后,需将公路中桩在地面标定出来。采用动态GPS RTK测量,只需将中线点的坐标输入GPS电子手簿中,操作GPS接收机到实际放样,系统就会指引放样的点位。由于每个点位的测量都是独立完成的,点位间不会产生累积误差,各点放样精度趋于一致。
5.公路纵、横断面放样
公路中线确定后利用中线桩点坐标,通过绘图软件,即可给出路线纵断面和各桩点的横断面。由于所用数据都是测绘地形图时采集来的,因此不需要再到现场进行纵,横断面测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如果需要进行现场横断面测量时,也可采用动态RTK技术实际测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精度、经济、实用、效率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6.施工测量
动态GPS RTK系统既有良好的硬件,也有极其丰富的软件可选择。施工中对点、线、面以及坡度等放样均很方便、快捷。精度可达到厘米级。随着RTK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将更加充分的显示出这一技术的高精度和高效益,它会为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RTK技术的优点
1.操作简便 数据处理能力强
常规的水准仪测量、经纬仪测量,要人工现场记录,并进行现场的限差计算。通常测站一人观测,一人记录。GPS RTK仪器只需一人操作仪器,测量只要设置限差就可以对数据自动地进行取舍和记录。测量结果可以直接导人计算机,操作方便。
2.作业效率高,作业人员少
常规的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时要经常搬站,完成任务通常需要3、4人一起工作,而且费时。RTK测量在一般情况下,需一人操作几秒钟就可测出坐标值,无需辅助,且效率很高。在平坦地区,一次可测完半径为3.5~7km的测区范围。在山区可设中转站,降低搬站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3.与传统测量比较,作业条件要求减少
传统测量要求测站点需要相互通视,天气要求观测条件比较苛刻。GPS RTK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小,适于全天候作业。
4.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使用范围广
GPS RTK因其独有特点,在控制测量、公路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地形图测量施工放线测量均可独立完成。
5.定位精度高,数据可靠,没有误差积累
传统测量工作中 作业往往都是连续的,误差一站一站的积累下去。GPS RTK测量是独立设点,不会有误差积累。测量过程是自动进行,更少的人为因素造成错误,测量数据比较可靠稳定。
结论
本文介绍了GPS系统,重点阐述了RTK技术的原理、组成、特点等并总结了勘测设计中坐标转换的方法内容。结合当前GPS技术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对高等级公路的勘测手段和作业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勘测精度和勘测效率。特别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将在公路勘测、施工和后期养护、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在工作中也发现RTK测量的高程测量中的一些注意问题:1)GPS RTK测量与工作区域地形环境有关,在保证无线数据链正常传输的情况下,地形起伏区、平坦区、城建区的工作半径是不同的;2)GPS RTK工作对周围环境有要求,在树木茂盛、高楼林立、电磁波强、车辆密集、大面积水域的困难地区,技术数据有时会是真;3)GPS RTK的作业方法与精度有关,如采用三脚架快速观测与流动手持对中杆观测,其高程精度有一定的高低起伏.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3
关键词:公路测量 GPS
由于国家公路与桥梁的快速发展,单位购买了GPS,下面就个人的使用感受做出总结:
一、GPS与测量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GPS具有全天候提供高精度的连续实时三维导航、定位能力。自1980年第一台商用GPS接收机问世以来,随着GPS工作卫星的不断入轨和GPS接收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改进,GPS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
在测量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蕴含着巨大的技术潜力。
二、在公路勘测设计中GPS的重要地位
1常规测量方法的缺陷
(1)规范对附合导线长、闭合导线长及结点导线间长度等有严格规定,一般对于高等级公路均要求达到一级导线要求。这样,导线附合或闭合长度最长不得超过10公里,结点导线结点间距不能超过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这种要求一般在实际作业中难以达到,往往出现超规范作业。
(2)搜集到的用于路线测量控制的起算点间一般很难保证为同一测量系统,往往国测、军测、城市控制点混杂一起,这就存在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如果用不兼容的起算点,势必影响测量质量。
(3)国家大地点破坏严重,影响测量作业。由于国家基础控制点,大多为五六十年代完成,经过30多年,有些点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被破坏,有些点则由于人们缺乏知识遭人为破坏。在这些地区进行路线测量作业,往往在50公里以上均找不到导线的联测点。这样路线控制测量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4)地面通视困难往往影响常规测量的实施。一般路线的控制点要求布设在距路线的300米范围内。由于通视的原因,这一条件难以满足,甚至在大范围密林、密灌及青纱帐地区,根本无法实施常规控制测量。
(5)对于长大隧道,常规测量长大隧道、特大桥等构造物一般要求测量等级在四等以上。用常规测量方法,往往采用增加测回数,延长观测时间等费时、费工的方法来设法提高精度。
长大隧道、特大桥多为地形复杂困难地带,进行常规控制测量,为通视和网形,往往砍伐工作量相当大,这样测设费用很大,作业艰苦。
利用GPS测量能克服上述列举的缺陷,并提高作业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了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
GPS测量的优点
1.工程控制测量。用GPS静态测量沿项目建立带型控制网,由于点与点之间不必要求通视,而且RTK动态测量覆盖距离较远,故控制点选点只须地形开阔,不再受距中线距离限制。对于高等级公路要求达到一级导线要求。GPS静态控制的精度可以轻松使测量更简便易行。
2.绘制大比例地形图。高等级公路选线多是在大比例尺(通常是1:2000或1:1000)带状地形图上进行,用传统方法测图,先要加密控制网,然后进行碎部测量,绘制成大比例尺地形图。其工作量大、速度慢,花费时间长。在GPS静态建立的控制网基础上,用GPS动态测量采集碎部点的数据。其采集速度相当快,在室内把碎部点属性信息输入计算机,即可由绘图软件成图,大大降低了测图的难度,既省时又省力。
3.公路中线测设。设计人员在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上定线后,需将公路在地面标定出来。采用RTK动态GPS测量,只需将中线路线编辑好输入GPS接收机中,系统就会自动显示RTK所处位置桩号及坐标。使不规则加桩无须计算,根据地形任意加桩。而且RTK测站始终保持相对误差,不会产生累积误差,使各点放样精度趋于一致。
4.公路纵、横断面测量。公路中线确定后,利用中线桩点坐标,通过绘图软件,即可给出路线纵断面和各桩点的横断面。由于所用数据都是测绘地形图时采集来的,因此不需要再到现场进行纵、横断面测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如果需要进行现场断面测量时,也可采用实时GPS测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精度、经济、实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5.施工测量。实时GPS系统既有良好的硬件,也有极丰富的软件可选择。施工中对点、线、面以及坡度等放样均很方便、快捷。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6.GPS高精度高程测量同高精度的平面测量一样,是GPS测量应用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当前高等级公路逐渐向山岭重丘区发展的形势下,往往由于这些地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实施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有困难,GPS高程测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我单位购买GPS以后的多个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GPS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所在公路勘测设计院必不可少的测量工具。
三、GPS在公路桥梁建设发展中的美好未来
GPS作业有着极高的精度。它的作业不受环境和距离限制,非常适合于地形条件困难地区、局部重点工程地区等。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整个作业过程全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RTK能实时地得出所在位置的空间三维坐标。这种技术非常适合路线、桥、隧勘察。它可以直接进行实地实时放样、中桩测量、点位测量等。减少野外砍伐工作量,提高作业效率。一般GPS测量作业效率为常规测量方法的3倍以上。在当前高等级公路逐渐向山岭重丘区发展的形势下,往往由于这些地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实施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有困难,GPS高程测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总之,为了提高公路建设的科技含量,以促进公路建设的发展。在公路建设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未来值得我们研究和期待.
结论: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对勘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线路长,已知点少,因此,用常规测量手段不仅布网困难,而且难以满足高精度的要求。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线路首级高精度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厘米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也同样应用于特大桥梁的控制测量中。由于无需通视,可构成较强的网形,提高点位精度,同时对检测常规测量的支点也非常有效。GPS技术在隧道测量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GPS测量无需通视,减少了常规方法的中间环节,因此,速度快、精度高,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GPS测量原理》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编著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4
关键词:隧道工程;模块化教学;学习迁移理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U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7204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交通、市政建设领域对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解决能力实际问题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之一[1-2]。笔者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且较为零散,采用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起源于德国的“模块化教学”[3]方法,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是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再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模块并进行教学[4-6],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一、隧道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内容覆盖面广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彭立敏、刘小兵主编的《隧道工程》[7],同时参考了丁文其[8]、覃仁辉[9]、朱永全[10]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绪论、隧道勘测设计、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隧道施工方法、隧道施工工艺及技术、高速铁路隧道、隧道常见病害及处治方法、隧道施工组织与管理、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可见,隧道工程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含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过程的各个方面,既有基本概念和理论,又有施工工艺和方法;既包含技术层面问题,又包含管理层面问题。
(二)主要内容之间独立性强
隧道工程课程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其主要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隧道勘测设计、围岩分级、围岩压力等,主要涉及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岩体力学等知识;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主要涉及建筑结构等知识;隧道施工,主要涉及工程爆破、工程机械等知识;隧道支护,主要涉及岩土工程、建筑材料等知识。
(三) 与先行课程关系密切
隧道工程课程一般在第七或第八个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应修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方向课,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先行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见表1。表1隧道工程课程主要内容与先行课程关系课程内容相关先行课程隧道工程勘测设计工程地质、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隧道主体、附属结构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围岩分级、围岩压力、支护结构计算工程地质、岩体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隧道施工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隧道支护岩土工程、建筑材料、地下结构防水隧道通风及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流体力学、施工组织与管理(四)教学困境
综上,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深刻等问题,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将这些零散的内容按照某种属性或规律进行适当归纳、分类,使之成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模块化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归为基本概念、地质及力学问题、施工方法、新技术新方法、运营管理与维护等5个模块(表2),具体分述如下:
(一) 基本概念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建筑等。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的一种,有别于一般建筑工程,该模块主要介绍隧道工程中的名词、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
(二)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工程勘测设计、围岩分类、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计算等。隧道修建在岩土体中,其支护结构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工程特性,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核心问题是围岩力学特性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即围岩的地质力学问题。
(三)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钻爆法施工、掘进机法施工、隧道辅助施工作业、新奥法等。根据隧道工程所在岩土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岩质隧道和土质隧道。岩质隧道多采用钻爆法或掘进机法施工,土质隧道多采用盾构法(掘进机法的一种)。新奥法不是具体的施工方法,但目前几乎所有隧道的施工都采用新奥法的基本理念和原理。
(四)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城市地铁隧道工程、海底隧道工程等。近年来出现了上述特殊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的隧道工程,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方法也日趋成熟,其占有重要地位。
(五) 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施工组织管理、运营阶段的养护与维修等。隧道工程是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业空间有限,作业环境危险性高,且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大。在正常运营阶段,车辆冲击、废气排放、地下水、围岩等因素对衬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隧道交通事故、火灾等更是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均需要通过实施管理来解决。表2隧道工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Ⅰ)编号模块名称主要内容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隧道分类及发展历史1隧道主体结构2隧道附属结构12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隧道工程勘测设计2隧道围岩分类1隧道围岩压力1隧道支护结构的计算13传统施工方法钻爆法施工2掘进机法施工1隧道辅助施工作业2新奥法24非传统施工方法高速铁路隧道工程2城市地铁隧道工程1海底隧道工程15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隧道施工组织管理2隧道运营阶段养护与维修2上述方法是将隧道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来进行探讨,包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和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一样,也可以将隧道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一种,相应的课程主要内容围绕隧道工程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等。按照该思路,可以将隧道工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隧道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隧道工程规划选址与设计、隧道工程施工、隧道运营管理4个模块,这4个模块则直观反映了隧道工程项目建设的大体流程(图1)。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及效果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省级品牌专业。该学科现设有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以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隧道工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2014年开始,将上述模块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中英班)、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隧道工程课程。
首先,按照表2中的方法,从内容属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模块划分,在讲授每一个模块之前,提醒学生复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讲授的内容涉及哪些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每一个模块内容讲授完毕时,归纳总结该模块的主要内容,详细分析将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模块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同一模块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在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完毕时,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最后,采用上述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模块(图1),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教学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模块化教学探索和实践,该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普遍提升。学生反映,在学习隧道工程课程过程中,较全面地回顾了先行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结语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按照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分为基本概念模块以及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传统施工方法模块、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管理与维护模块等。此外,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规划选址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4个模块。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实施该模块化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模块化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划分模块分别讲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划分模块的依据以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去分析课程的内容构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布置课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实现师生之间互动。
参考文献:
[1]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73-77.
[2]路江. 浅析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2):74-77.
[3]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 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24(3):70-72.
[4]赵超. 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探索[J].教育评论,2014,30(12):125-127.
[5]李向农,万莹. 留学生预科汉语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6):176-181.
[6]王淑青,雷桂斌,熊正烨,等. 基于模块化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100-104.
[7]彭立敏,刘小兵. 隧道工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8]丁文其,杨林德. 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9]覃仁辉,王成. 隧道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10]朱永全. 隧道工程[M].重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外业勘测;资料收集;方案选择
0.前言
路线方案作为公路设计的灵魂,其优劣将关系到整个公路的质量,对于一个公路项目来说,路线方案的拟定与与各专业外业勘测调绘是密不可分的,而外业勘测中收集的资料也成了我们设计人员的设计依据。
1.路线勘测调查
(1)路线上首先应对影响项目的较大的控制桩点(如河堤、铁路、立体交叉、水坝、干渠、重要管线交叉等)进行充分调查。
(2)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数量和位置基础上,从公路网布局、城镇规划、交通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征询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如有更合适的位置,应提出比较方案并进行充分论证。
(3)选定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时,必须对地形、地质、接线条件等进行调查和勘探,并结合当地政府部门的整体规划进行布设,对复杂的立交应进行方案比选。
(4)与等级公路交叉时,应充分调查被交路的等级、在路网中的作用、与本项目的关系、近、远期规划,研究确定交叉方式、布跨方案及桥梁结构形式,应征询地方政府部门意见,并取得相关协议或书面意见。
(5)与铁路交叉时,应充分调查铁路修建年代、铁路等级、是否有改扩建的规划及扩建方案、铁路的轨顶标高及净空要求,研究确定交叉位置、交叉形式、桥型方案,应与铁路部门沟通并取得协议或书面意见。
2.路基勘测调查
(1)对线位所在地区已建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进行调查,尤其是与项目同一走廊带内刚刚建成的公路,收集设计成功经验。调查其暴露出的病害,进行分析和总结,其边坡高度和坡度可作为本项目设计的参考。
(2)初拟的路线平纵面线形,对高填、深挖路基的地点、地形地貌、地质开展调查,必要时布置地质勘探工作,为路线采取高架桥、隧道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及设置路基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3)区域地质条件,对路线经过的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开展调查,并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根据地勘资料,提出处理和防护措施。
(4)结构物勘测,主要为横坡陡峻的傍山路段、高填、深挖路段的路基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5)有关气象、气候、地下水等资料,分析拟定综合排水措施。为使路基含水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应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各种水系、水源、水流进行调查后,采用相应的排水及疏堵措施;对不稳定的山坡岩(土)体,地面横坡陡峻的路堤,应进行勘测与调查,设置必要的防护工程措施,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6)对线外工程开展调查。连接线、原有各级道路的改移、水利设施的重新安排和调整、由于施工需要而修建的临时便道和便桥等线外工程,应做详细调查和规划,部分等级道路的改建,应按改建工程进行勘察。
3.桥位勘测调查
现行《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和《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为本项目勘测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
(1)桥涵专业人员应会同路线、地质专业人员共同选定大桥和特大桥桥位,对于跨越较大河流、铁路、等级公路的桥位及桥型方案确定后,还应与当地规划、水利、航道、铁路、公路等部门进行沟通,并取得相关的书面意见或协议,保证桥位及桥型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大、中桥位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和线形要求。但对于通航河道上的桥梁,还应考虑河道特点及桥梁与河道的交角对通航的影响,尽量做到桥梁与航道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对于控制路线走向的、大跨径桥梁、对通航或泄洪有影响的桥位,要进行桥位方案比较。
(3)收集沿线水文、地质、气象、地震、水利、航道、铁路、公路、城建、农灌、建材等相关资料;收集经过批准的规划以及沿线被交叉的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的等级标准、净空要求;调查了解沿线附近既有桥涵的有关资料和使用状况。
(4)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桥位,除进行常规的桥位地质勘察外,还应重点对横、纵地面坡度较大的墩、台基础进行地质稳定性勘察和分析,避免将墩台布设在陡峭破碎或可能产生滑动的坡面上。
4.水文勘测调查
(1)水文调查包括桥位上、下游历史洪水位,洪水发生的时间、洪水涨落幅度及历时、浪高、多年平均洪水位、常水位、最低水位、通航水位和漂浮物等其他资料。
(2)调查河道变迁和上下游水工建筑物及水利规划情况,如桥位附近有水文(位)站,尽量收集和充分利用水文(位)站既有观测资料。
(3)调查上、下游桥梁、大坝等构造物情况(收集水文设计资料)。
5.隧道勘测调查
隧道初测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和《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为技术依据,外业勘测阶段的隧道勘测应为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满足设计文件编制的需要。
(1)隧道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和线形要求,但对于长隧道及特长隧道,隧道专业人员应会同路线、地质专业人员共同选定隧道位置,既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又要尽量做到路线与隧道的相互配合协调,特别应重视洞口位置的选择。
(2)全面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水利等资料及对隧道可能有影响的开发规划,特别应注意对影响隧道通风、照明、消防以及供配电资料的收集。
(3)隧道消防供水,若有条件应首先考虑与当地供水部门联系,商定供水问题。当需自设供水系统时,应搜集地面水、地下水位、地下各类管线等自备供水系统所应搜集的种类资料,按供排水勘测的有关规定办理。
(4)隧道初勘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质、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地震影响等具有控制隧道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作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价。地质勘察应以调查和测绘为主,配合物探,必要时作代表性的钻探、试验工作。
6.经济调查
(1)占地统计表应分清地类统计;拆迁房屋必须到户,登记户名、面积、结构形式、层数等;对红线图内的拆迁目标,设计时不能漏项;各种杆线调查详细(电力、电信、联通、移动、军用光缆等),分类统计,尤其是可能影响方案的高压铁塔等。
(2)村民饮用水井要作详细调查,特别是集体多户饮水井,必须提供处理方案。
(3)用地分类要按国土部门的分类标准进行土地统计,特别强调要调查清楚是否占用国家基本农田和自然保护区、哪些地类发生了改变,鱼塘养殖的鱼类及数量,压线的边角地也要调查清楚。
(4)应特别重视县与县、区与区相邻部位的土地归属调查,除土地界线应调查明确外,还应注意调查相互之间存在的插花地问题,防止因土地归属错误,给业主征拆工作造成困难和损失。
7.道路美化、环境保护资料调查
(1)搜集沿线土壤、气候、降水等植物生长有关各(下转第317页)(上接第214页)项资料,了解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树木、花草种类以及沿线自然树木或其它植物的生长情况。搜集沿线地形、地势变化及景观资料。
(2)调查沿线风景区、名胜古迹等需重点保护的区域地名。搜集路线附近学校、医院、机关、疗养院、居民区分布情况,征求需要保护环境安静的单位、部门的意见或要求。
8.结束语
对于公路设计而言,上述所有因素都有可能对我们的路线方案造成影响,但我们要综合必选,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本篇只是宏观上提出一些影响因素,在具体的项目上我们还要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的要求,做出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道路勘测设计总结范文6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避其对立取其统一,制定出既适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又满足高校教育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不但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施工技能并懂得现场管理的现场工程师、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的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培养能从事道路、桥梁、铁路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勘测、施工、科研、咨询、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土质土力学、桥涵水文与水力学、隧道工程、基础工程、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科目。
2.1主体思想
培养方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人才发展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专业人才需求规律,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培养“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既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到及时总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不断开吸取国内外本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整合、优化,更新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2.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方向设置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2)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3)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
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2.3课程分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共65.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44%。(2)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为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课共4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4%,专业课共33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2%。(3)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是在结合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开扩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更好地与毕业后工作有良好的衔接而开设的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专业拓展课程中,选取28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
2.4实践课程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大一至大四一直贯穿于四年的本科培养过程,除了大一年级的军事训练课以外,还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45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随着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与时代需要同步,结合国家建设对交通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标准、新知识和新方法吸纳并将其优化,不断探究新方法和途径,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人才。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