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1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2
1.20*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惊,用你的小眼睛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或走亲访友,了解中国、你所在城市或家庭,在20*年发生的10件大事,请用适当的方式记录下来。
2.调查了解社会公共规则,可以用DV、照片或摘抄小卡片的形式记载下来,并向身边的人宣讲他们未知的规则。增进公民责任意识。研究规则模式,模拟为自己的班级也创设一份合情理的规则,增强班级建设主人翁意识。
爱心传递
1.关注你身边的一些弱势群体,和父母一道给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2.春节游乐期间,懂得尊老爱幼,要学会谦让与宽容。
3.岁末时,通过拨打电话的形式,给曾经帮助过你的亲人、朋友、师长说上几句祝福与感激的话语。学会感恩。
品品年味
1.与家人一道打扫屋子,为自己家、左邻右舍等张贴春联,贴窗花,挂福字,并收集记录十幅不同的春联。认真诵读,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到农村体验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了解春节的习俗,过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中国年。
2.和家长一起举行“家庭春节联欢会”,自己当主持人,家庭成员每人出一个节目,培养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3、出一期春节手抄报,完成一项调查活动,内容包括春节的来历、民俗收集、家庭几代人过春节的对比等,从中感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进步;
4、感受春节礼仪,给长辈拜年,注意体现文雅,礼貌的举止,给大家带去一些新年祝福。
小鬼当家
1.当一周家长,与家人一道采购年货,参与家庭管理和家务劳动。
2.对一次常见的家庭便饭进行成本核算,将其与在肯德基式西式快餐厅消费一次的金额进行对比,看看在外随意消费的节俭空间。
3.学会正确使用压岁钱,在父母的协助下制定一个压岁钱储蓄与消费计划。
开阔眼界
1.访一访家乡的历史,听一听家乡的故事,尝一尝家乡的风味小吃,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2.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名胜古迹,参观一次科技馆,博物馆。
3.假期到书店读3-5本图书,并及时录入语言库。
体验实践
1.跟随父母或朋友到工厂、商场等地方,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劳动。
2.参与社区管理,担当小区值班员,文明小督察,环保小卫士,通过社区岗位的实践体验,树立自觉为他人服务的良好意识。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3
我儿子5岁半,马上要上小学了,可还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忙于生意,打算小学送他上寄宿,以后初中也可能会住校,于是培养他自理能力的问题迫在眉睫。
以前也试过很多办法,可他就是不乐意做家务。一位亲戚建议我们用和孩子约法三章的建立劳动契约。我们制定的报酬标准是:比如,倒一次垃圾奖励一件他喜欢的玩具,洗一次碗奖励他吃一次麦当劳,如果洗自己的袜子,奖励他去郊游一次,或者奖励一本书;再帮我们干其他家务,可以视劳动量买一样自己想要的东西。起初,儿子很不喜欢也不习惯这种“交易”,但我们一直坚持履约,并不断对其表现给予表扬。渐渐儿子习惯了这种方式,开始主动帮我们干活,令我们很欣慰。
然而,实行一段时间后,儿子学会了捡轻松的活干,天天倒垃圾,后来有一点垃圾就拿去倒,然后理直气壮地伸手要奖励。我们不得不降低奖励标准,还补充规定,垃圾必须有大半桶才可以倒。可是儿子哭着喊着不同意,说要减少奖励就不干。于是,我们一气之下只好取消这种契约制度,什么奖励都不给了。这下再喊儿子劳动是彻底喊不动了:“不给奖励谁干呀?”以前儿子有时还肯帮忙跑跑腿,实行有偿劳动后反而退步了。
请问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要不要给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热情吗?
――轩轩妈妈
轩轩妈妈:你好!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住下后的前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便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样的噪音,对年轻人说:“我喜欢看你们这么玩,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给你们每人一块钱。”三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踢得更欢。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我的收入减少了,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并依然去踢。一个星期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撒野呢,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老人的成功在于他把年轻人的内部动机成功地转化为了外部动机,而外部动机是不能持久的。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在一些情况下,有偿劳动只能让人对报酬有兴趣,一旦报酬减少或没有,人们便会失去兴趣,所以单纯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热情。孩子一开始可能会感到新鲜,会起一些作用,但慢慢就会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这种形式。这种情况其实类似于上面的故事,孩子偶尔自发做一件家务时,也许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示而高兴;但当为物质奖励而劳动时,反而体会不到那种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就是孩子进行劳动的内部动机不是被保护,而是被破坏了。所以我并不赞成这样。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即劳动实践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哲学家麦金泰尔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有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之分。外在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过任何一种形式的实践可获得的权势、地位或金钱;内在利益是某种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既是这一实践本身的成果,又是内心的充实。麦金泰尔以与一个小孩下棋为例。他说,我希望与一个7岁的小孩下棋,但他没有一点想下棋的欲望,可他却对糖果有很强的欲望。因此,我以糖果来诱使他,结果他愿意跟我学。如果他赢了我,我将给他五十美分的糖果。糖果使这个孩子下棋而且想下赢。不过,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了一种只有通过下棋才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下棋所具有的快乐体验,这就是内在利益,那么他下棋的理由就不仅仅是得到糖果,而且是要在棋赛中力图表现卓越。对于轩轩来说,家庭劳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就是内在利益,报酬则是外在利益。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开展家庭劳动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在日常的亲子交流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孩子,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在孩子做了一件小事,比如捡起一张纸时,给他恰当的鼓励;或者当他很高兴自己完成了某件事时,及时与他分享这种感受,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所以,还可以在自己或其他人做家务时邀请孩子一起做,让劳动过程变成一种交流。只要孩子尝到劳动的乐趣,学会欣赏自己努力劳动的成果时,就会喜爱并主动去劳动的。
此外,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有独立劳动的机会。当孩子迫不得已,必须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心愿时,会有助于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日积月累,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尽量不要让孩子觉得我们对他失望或不满,否则孩子的表现可能会更糟。父母的评价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对于幼儿阶段,这个方面可以说比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更重要。
链接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好孩子?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4
我校是一所开发区完全小学,学生基础不一,主动参与性差,动手能力令人担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不会系鞋带,一部分四年级的学生不会正确穿衣,2/3的学生不会自己洗碗筷,洗衣、梳头、整理书包等生活小事都要父母代劳。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与道德、情感、思想的形成之间有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结合学生的实际,发挥学校特色,通过先学后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对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及劳动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把课堂搬到校园
首先,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学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阵地。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把综合实践课中的作业变成作品的方式,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自立意识。我校将综合课里学生的作品进行校内展示,用来装饰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校园的走廊上、橱窗里、教室里、生物角、门框上等,都放置了一幅幅纯朴、充满童趣的学生作品。讲台上摆放着学生自制的笔筒、笔袋。学生制作的风车、沙包,放在文艺柜里,以供课余玩耍。学生精心设计的窗花、花边及小灯笼则可以装饰教室,增加喜庆气氛,而栩栩如生的纸花、丝网花、纸动物又可以补充生物角。这样一来,学生劳动的兴趣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促进日常习惯的养成。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了要认真上好实践课外,还可从学生的日常管理抓起。我认为抓好学生的值日生管理和公共卫生保洁区的管理是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学校在校园内划定明确的清洁责任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校的保洁工作。老师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成为手把手教、个对个导的劳动导师,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巧,培养劳动的习惯,如楼道卫生应该如何保持、花坛清洁怎么搞等。当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实践,然后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二、把课堂搬进家庭
在加强校园劳动实践的同时,学校不断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家校联系密切的优势,把劳动教育的学习和引导搬进家庭。
1.加强家校联系,深化学生的劳动实践。劳技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参与,就会成为一句口号。家长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孩子的吃穿住用行,哪一件都离不开家长的指导。我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不太愿意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不但不省力,反而添麻烦。如让孩子自己洗澡,孩子会搞得“水漫金山”,家长还得收拾半天。但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天生的,是要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为此,学校要积极地为家长创造条件,经常举办家长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未来要靠他自己去开创,独立的生活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明确家长的职责,让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安排家务劳动,如在双休日放手让学生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老师结合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表现和家长的评定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劳动课成绩,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搭建家校平台,促进亲子劳动实践。教师可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2012年春节,学校组织了“年夜饭,我掌勺”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道年夜菜。家长、学生积极参与了这项活动,有的用红辣椒和胖头鱼做成剁椒鱼头,取名“红红火火,年年有鱼”;有的将白菜(意为清白)、蒜苗(意为生机勃勃)、茴香(寓意回乡)等食物入锅煮熟,取名“长长久久”,寓意一年到头完完整整,清清白白,来日方长;有的将西芹炒百合取名为“和和美美”;还有的把红豆、绿豆、小米、豌豆和玉米炒制成一道“五谷丰登”。学生们还将做菜的过程、感受以及家长的评价记录下来,并制作了菜谱,收获了动手的快乐。通过活动,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更关心孩子的未来。
三、将课堂融入社会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锻炼和积累。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将课堂融入社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在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让学生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如给孤寡老人贴春联、清扫车站和天桥、修补隔离栏等,使学生感受到为社会劳动的光荣。
教师还应促进课堂内容与重要节日的融合。如学习《植树》一课后,利用植树节开展“感恩大自然,爱绿护绿”的主题动手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二年级的学生参观绍三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培养劳动意识;三、四年级的学生清理垃圾,培养动手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护绿除草,培养劳动习惯。学生们在护绿实践活动中,积极亲近自然,用行动来呵护自然,明白劳动的价值。如在重阳节,教师可开展孝敬卡制作比赛,并将孝敬卡送到敬老院,顺便为敬老院打扫卫生、晒被子,美化环境。
四、确立载体,把课堂延伸到社团
“你听来的很快就会忘掉,你看见了就能记住,你做了就能学会。”这是教育界广为流传的话。所以,综合实践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通过学生社团等活动载体,努力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实现“学”和“习”的真正融合。
学生社团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体会、提高、创新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开展民风民俗社团活动,在清明节组织社员开展“清明前后话艾饺”的实践活动。首先,社团老师带社员在美丽的镜湖湿地公园采摘艾草,让社员们在大自然中分艾草、黄花果,社员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然后,社员们自己炒芝麻、买粉,在社团活动基地制作艾饺。社员们做出一个个艾饺,简直比吃蜜还甜。更让社员们难忘的是在火炉旁品尝艾饺。艾饺碧绿碧绿的,煞是好看,几个小馋鬼迫不及待地把艾饺塞进嘴里,被烫得舌头起了大泡,芝麻立马就流得满嘴都是。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体会到了劳动创新、合作分享之乐,勤于动手,乐于实践。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5
关键词:作文材料;家庭生活;开展活动;生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96-01
多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作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学生作文咬笔头,家长看了直摇头,教师批改皱眉头”这样的情景我们并不陌生,所以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为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头疼。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小学作文之难,难在无话可说上,也就是没有作文材料的积累,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应试教育和安全因素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生活单调、贫乏,加上一些管教师的领导只重视教师的统考名次,不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机制不合理,部分教师迫于无奈,只要能考出高分,哪管什么手段,不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导致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时产生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拓宽“材”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让学生乐于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找米下锅”。
一、指导学生从家庭生活进行观察,拓宽作文“材”路
民间有句谚语:“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自己“腹中空空”,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丰厚的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丰厚的积累呢? 其实只要我们真正走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能练就一双会观察的慧眼。小学生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要让体验生活成为习作教学的前奏曲。如每年的寒暑假,学生走出校园,回到家庭,走向社会,经历的事可谓不少,这些事需要梳理、需要再现。
二、在开展有益的活动中观察,拓宽作文“材”路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信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在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动性越投入,占有的材料就越多,对客观事物才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才有可能写具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课改的日益推进,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生活中,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活动、“六一”文艺会演、手抄报展评等都是学生的写作材料,都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后作文,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主动地去思去作。例如学校组织纪念“5?12”汶川地震的逃生演练,我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每个同学的表现,体会逃生演练的意义。活动后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演练的过程,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突然,防空警报响了,我们马上用手抱着头弯着腰,按先后顺序走出了教室。到了楼梯口,由于好多班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抢着往下跑,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大喊大叫。幸亏黄老师在楼下及时疏散了人群,同学们下楼用的时间太长,第一次演练失败了。第二次,黄老师又重新给我们讲了一遍演练的要领,她要求我们如果有了突发事情,我们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按次序,用最短的时间离开教室,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发扬高尚的品格。这时警报声又响了,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没有一个人拥挤,大家互相照顾,结果只用了两分钟就来到了楼下。”
三、生活中积累特有的本土特色的素材,是拓宽学生作文“材”路的捷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人、事,表达自己的感情。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感人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村庄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人和事,用日记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节日的习俗,婚嫁见闻,集市情景,山村景色,田野风光等。
家庭劳动实践感受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贯穿;家庭教育
近年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学校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仅靠学校抓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家庭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当务之急是要把素质教育普及并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
在相当部分的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自强自立意识、风险忧患意识以及是非分辨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生存发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漠然置之。出现文化教育有余、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有的心胸狭隘、自私、固执、孤僻;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理解、关心、尊重和帮助别人;有的意志脆弱,受不得批评、挫折和失败的刺激:有的自立意识差,依赖心理重,不懂得什么叫节俭,不体会父辈劳作之艰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过分讲究穿戴打扮,花钱大手大脚,厌恶体力劳动;有的娇纵、任性、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撒泼,甚至对长辈颐指气使,蛮横无忌。面对这种状况,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和关切,对这类孩子如不加强素质教育,长大成人后,将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要求,即使学习成绩好,也难保不成为“高分低能”儿。
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应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有些家长无力承担,如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素质课,需要聘请专门的家庭教师授课。就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对孩子心理素质、自立自律意识、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