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1

1.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领域和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绿色管理要坚持 “五项”原则:一是研究。就是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二是消减。就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再开发。就是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用“绿色标志”;四是循环。就是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五是保护。就是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2.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2.1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建立绿色管理模式,从绿色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去规范组织的绿色行为,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过程控制从粗放型的经挤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满足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绿色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体现了清洁生产的思想,实施此管理模式会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对污染进行预防。企业通过设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质,减少像排污费、罚款等环境费用,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3.实施绿色生产

3.1绿色生产的概述

国际上,工业污染控制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以原先西方发达国家“末端处理”式的先污染后治理方式转化为以污染防范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这种新战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环境活动中心称为“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概念并无太大差别,我们可以把绿色生产定义为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过程,创造出绿色产品,以满足绿色消费。因为以往清洁生产的概念较专注于工业生产,所以绿色生产在某种意义上内涵比清洁生产更广。

3.2绿色生产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绿色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可大致分为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

准备阶段:

3.2.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企业只是预定一个大致努力的方向,目标的具体化将在以后阶段完成。转变观念可谓实施绿色生产的首要问题。更新观念的关键是各级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要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对他们进行绿色生产的从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掌握操作方法。建立强有力的行动小组,是顺利推行绿色生产的组织保证。

3.2.2调研阶段

进行调查分析是任何解决问题做决策的必经步骤。调查分析的内容一般涉及:企业的基本情况、环境背景、生产排污情况、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排放要求、污染治理现状。进行现状调研与分析,要进行物料和能量核算,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和预测是指对收集的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最后,经过分析和预测,把结果整理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作为行动的依据。

3.2.3制定方案阶段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确定目标。通过第二阶段的调研分析一般即可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最为薄弱和最易突破的环节,从中选中若干重点采取行动,同时综合考虑企业在人、财、物及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标。之后,企业应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对若干可供选择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评价,从中选出最可行(或最佳)方案。

3.2.4实施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通常包括四个步骤:(1)方案的实施。包括筹集方案所需资金,进行设计、申请许可证等等。(2)成效评价与反馈。方案得以实施后,若生产进入正常状态,设计也达到要求,则可收集数据,检查方案的实施成效并加以评价和反馈。假如未能达到原先制定的目标,要“返工”或修改原方案。这种追踪评价的结果对于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完善非常有用。(3)验收。(4)进一步提出新目标。由于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及其他,绿色生产是一个“不进则退”的不间断的进程。企业需时刻密切注意环境变化,不断提出新目标,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一致。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文化落地

作者简介:蔡怡蓉(1981-),女,上海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经济师。(上海 20007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74-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具备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开始关注企业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把企业文化视作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固然重要,但只有落地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用”的。所谓“有用”,就是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氛围、高效的团队、规范的行为、理想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本调研项目尝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让企业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使企业文化更快、更好、更广泛地落地,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显化于物。

一、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问卷调研

本研究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为调研对象,主要运用调研问卷来开展项目调研。问卷测评采用了国际最为流行的组织文化测评模型——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这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在对一千多家企业、4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参与性、一致性、使命和适应性四大方面来考量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调研问卷由卷首语、个人基本情况、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意见与建议七部分组成。问卷调研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司班组员工、班组长和专职进行现场直接调研,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市北公司组织文化成熟度为82.41分,说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优秀水平,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可。

2.原因分析

调研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十步法,查找关键问题(见图3)。

(1)找症状。调研结果显示,在四个维度的测量中,参与性为79.92分,一致性为83.25分,使命为83.62分,适应性为82.83分,参与性得分最低(见表1)。其中参与性中授权为76.88分,团队导向为82.37分,能力发展为80.52分,可见公司在授权方面略有差距。授权表现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员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为调研的聚焦问题。相应解决问题的目标为提高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自由讨论原因。调研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找出了七个原因,分别是:对优秀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员工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员工福利减少;部门与部门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沟通存在障碍;职能部门对一线班组关心指导较少;员工绩效很难与薪酬挂钩;公司领导与员工面对面沟通较少。

(3)删除不重要原因。通过讨论,调研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自2011以来,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公司领导加强了与员工的零距离沟通,通过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班组长联谊会、与员工面对面形势任务教育、员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将“公司领导与员工面对面沟通较少”作为不重要原因进行删除。

(4)把原因逻辑化、系统化。调研小组成员用鱼骨刺图把六个原因进行逻辑化、系统化,发现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主要由激励、薪酬、沟通三方面因素造成(见图4)。

(5)把原因按轻重缓急排队。通过SWOT分析,调研小组成员发现原因1对优秀员工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是重要性最高、紧急性最高的原因,需要马上消除(见图5)。

(6)把原因转化为子目标。调研小组成员将原因1“对优秀的员工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转化成下阶段具体的行动目标“建立和完善优秀员工奖励机制”,这也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落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实现企业文化在基层供电企业管理中落地的对策

人的工作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企业文化管理的要义就是要通过对人的真正需要进行发现与满足,从而激发人的动机,提高士气,鼓励干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具有群体参与性和更高机会均等性的激励制度,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以及员工的价值,给员工心理上最大的愉悦,从而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

1.员工积分福利计划定义

公司福利积分计划是指通过积分的方式来发放公司福利,公司员工可以通过参与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投稿、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成果、各种评比及比赛等各种方式获取福利积分,根据福利积分的多少可以兑换相应的福利,福利项目包括旅游、培训、各种奖品等。

2.福利积分发放权限的确定

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职能管理部门等福利积分发放者的发放额度及权限按照管理级别的大小赋予,具体由薪酬考核委员会决定。

3.福利积分来源

福利积分事项的来源基于活跃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而设定,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详见表2。

4.福利积分的获取及汇总

(1)福利积分获取。

1)员工本人发起:工会公布积分获得方式,员工取得福利积分获取条件后凭记录或证书提出书面申请,经工会审核后,在福利积分登记系统中记录清楚。

2)公司或部门发起:公司级竞赛或评比活动由活动组织者向工会提供获得荣誉名单及荣誉级别,在福利积分登记系统中记录清楚;其他由部门负责人或公司领导向下属发放的福利积分,各负责人根据福利积分来源及员工个人表现向工会提出书面申请,工会审核后,在福利积分登记系统中记录清楚。

(2)福利积分汇总。全公司福利积分记录情况由工会统一管理,通过福利积分管理系统进行记录和汇总。

5.福利积分的兑换

(1)福利积分与福利项目兑换标准(见表3)。

注:福利项目及兑换额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2)福利积分兑换具体方案的制定。工会根据年度福利预算总额以及福利积分现状,拟定福利项目以及福利积分兑换的具体方案,经办公会议审核通过后,由工会向公司全体员工公布,并组织实施。

(3)员工福利项目选取。员工依据本人福利积分结果以及工会公布的各种福利项目兑换信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相应的福利项目,并向工会提出书面福利兑换申请(或通过OA)。

(4)福利积分兑换具体操作。工会收集并汇总所有员工兑换申请(若旅游项目报名超过限度,工会及时进行协商),并具体负责福利积分的兑换工作:积分兑换后,相应积分归零;员工福利积分不可转赠给公司其他同事;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兑换,则自动转入下一期。

6.员工申诉

员工对福利积分发放额度、积分结果汇总、福利项目兑换等有争议的,可向工会提出申诉,工会受理申诉并及时进行处理,有必要时可召开专项会议进行最终裁定。

7.年度福利积分方案制定

每年12月由工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福利发放总额及下一年度公司经营计划制定公司下年度的福利金额总额预算、福利积分总额预算及执行方案,经薪酬考核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工会根据年度福利执行方案制定福利积分兑换操作指引。

三、预期效果

第一,《员工积分福利计划》是一套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统一的激励制度,它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利合作意识以及员工的参与意识。公司把对员工的回报量化为可看得到的种种经济和非经济的福利,员工通过贡献出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换取自己所要的福利。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一种隐含的(或心理上的)契约关系,或“礼物互换”关系。这种互惠合作、相互信赖的关系使企业与员工的博弈保持平衡。

第二,《员工积分福利计划》将员工的福利和收入都与业绩挂钩,在兼顾公平、公正、合法的前提下,适当拉开差距,体现按贡献分配,强调以绩效论英雄,只要有成绩、表现突出就会得到奖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内部良性竞争,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

第三,企业通过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对员工的奖励标准,潜移默化地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及其员工的自觉行动中,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了员工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

四、启示与思考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果说文化理念是阴、是虚、是软,则制度与机制是阳、是实、是硬,企业文化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工作制度等内容,才能阴阳共济,虚实结合,软硬相支,文化才能真正落地。

本次调研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引导进一步完善公司优秀员工激励制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为企业文化提供了实践支持,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双提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次调研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对推动基层供电企业文化理念在优质服务、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风廉政等专业领域的全面落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3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师职业背景

经济新常态中的“新”指的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经济的时期特性,“常”指的是能够适应这种经济变化的稳定状态。随着社会环境、政策制度的不断变化,企业将面临很多风险问题,经济师作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主体及缔造者,能够帮助企业规避掉可能遇到的经济风险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重要决策作用。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呈现速度平稳、结构优化、形式多样、需求增多的特点,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这就要求经济师积极投身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制定战略目标及发展计划,以此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凸显行业价值。就企业发展而言,离不开经济师的专业指导与支持,经济师通过对行业走向、市场动态的精准分析与预判,为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指明方向,以此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合规合法进行,同时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师职业定位

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级经济师这一职业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经济师作为企业成长、经济发展的推动者,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变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一)经济活动改革者

经济师在一个企业中属于管理决策层级,其工作职能在于为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经营决策确定提供指导建议。经济师为企业领导层与中级管理层间铺设了交流沟通的桥梁,其专业技能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经济师作为企业经济活动改革者需要具备足够专业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竞争思维,以冒险探索的精神推动企业结构改良,并结合企业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耗,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经济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以纵观全局、统筹兼顾的思维评估设计方案可行性,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方案实施的时候,需要通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做好前期规划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与此同时,经济师还需要凭借自身专业及人格魅力做好内外联合工作,以此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及外部形成优良品牌文化,达到推广宣传的目的。

(二)经济活动规划者

经济师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管理职责,作为企业的经济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运营情况及当前市场动态进行准确的预判分析,评估企业当前战略目标是否适于我国经济发展,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企业领导层针对当前经营情况提出简要发展战略的时候,经济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评估、经济发展分析对这一简要发展战略进行技术、经济层面的深入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尽的发展、管理策略。与此同时,经济师还需要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特点确定经营活动宏观方向,肩负起经济活动规划者这一重担,通过对现有内部管理效果的分析研究对当前管理策略进行优化改进,以便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师在进行经济活动规划的时候需要格外注重岗位调配、薪资配比、待遇增长、资源分配等内部管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避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经济活动领军者

我国经济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呈现错综复杂的特点,很多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变幻莫测、层出不穷,因此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经济师的领导指引,同时也对经济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经济师可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者,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能、职业水平的经济师才能准确预测市场动态、把握企业命脉,以领军者的身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指引方向。经济师在企业管理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可谓企业经济活动领军者,其基本职能在于结合自身技能及专业优势通过对企业当前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同时就经营活动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以此,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收益。

三、新常态下的经济师职业价值

(一)志存高远,统筹全局

经济师作为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领军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始终秉承公正、平等的处事原则,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足够的智谋策略针对行业竞争做出最精准的预判,以此帮助推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市场空间拓展创造便利条件。为了达到统筹全局的管理效果,经济师需要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符的信息收集协作平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定收集数据信息,同时成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小组,通过上下协作确保监督管理工作得以高效顺畅进行。在进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时,经济师需要将各项决策进行细化分组并将其分配给具体责任人负责,以此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内部管理效果。

(二)合理侧重,逐一突破

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很大差异,日常管理内容及涉及领域各有不同,就环保企业而言更为注重使用技术、机械设备、物资分配、人员配置、经营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鉴于此,经济师在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时需要通过合理侧重、逐一突破的方式将上述工作高效连接起来,以此确保经营管理活动有序顺畅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经济师需要确保企业管理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经营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并针对这些不安定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案及整改策略;对于威胁较大的关键因素需要重点预防及排查,同时就企业管理薄弱之处进行突破整改,通过实时监督与管理,确保经济师的管理效应最大程度展示出来。

(三)核心管理,重在担当

经济师的职业价值主要通过企业管理进行展示,经济师有责任对企业制定的经营决策进行评估分析,以此确保企业经济利益不受损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经济师还是会计师,在进行经营决策预测评估的时候往往会带入一定主观意识,由此给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困扰。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经济师需要通过核心管理,以理智担当的态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最为理性、公正的建议,以此维持企业经营管理合理性,规避可能出现的决策失误问题。经济师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需要秉承从一而终的承担精神,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以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指导建议。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63-03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校企深度融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二)课程优化整合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原则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范化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五)持续改进原则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设计

(一)人才培养规格调研。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 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 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 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保障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二) 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保障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中小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流信息准确率低,不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或提供错误的信息

现在企业管理大都以信息管理为核心,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尤其资金流信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如果提供的信息失真或不够准确,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决策,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或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二)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不到位,资金运用疏于控制或不够严格

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各项资金运用环节的监控措施不得力,甚至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带头不遵守财务制度,还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财务制度,并且设置了专职监管人员,但违反这些制度的往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而监管人员对这些管理人员的行为又不敢管理,执行力不到位,使得企业的监管岗位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主要表现在:

1.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资金难于控制;

2.投资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失误率高、损失严重;

3.形成大量沉淀资金、库存大周转率低、外欠账过高,资金周转速度较慢。

二、中小型企业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中小型企业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必须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促进资金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节约各项资金成本,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包括全体职工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技能,尤其是财务人员,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手段,尽心尽力,做好份内工作,同时,还要上科技手段,掌握较为精准的资金流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健全制度并严格执行

企业管理人员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还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收益与风险相关的财务决策评价及预警机制等,并保证能够做到遵守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科学管理、减少决策失误,对企业各项资金运用环节实行严密监控;针对监管人员制定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考核,使资金运用监管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归集企业账户,减少资金沉淀

对企业银行账户进行彻底清理,保留必要的账户,能保证资金正常结算,撤销不必要的账户,减少资金沉淀量,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做好资金预算

企业在编制资金预算时,统筹兼顾,量入为出,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管理需求又要坚持节约的原则,通过资金预算的编制来确定资金的合理需求量。现金预算的内容,包括资金的各项流入、资金的各项流出,资金结余时要有合理的资金利用方案,资金不足时要有切实可行的筹资方案。

(五)科学筹资,降低费用

确定资金需求量后,就要谋划如何筹集所需资金,确定最佳筹资方案,尽可能降低筹资费用。

筹资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在企业内部,第一,销售产品时尽可能采用现金销售或采用先收款后发货方式,确实需要赊销的要尽量缩短赊账期而且在价格上要上浮一定比例,同时要及时催收外欠账款;第二,减少库存量,尽快处理积压物资,及时处理闲置、过时、未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企业外部,向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借款,目前市场的融资渠道很多,不同的融资模式的成本、借款的难易程度、到账时间、资格审核要求有很大差异。所以与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搞好对接工作,必要时请政府部门协调或搭建平台,促进与银行的合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模式筹集资金,获得优质的信贷服务,尽可能降低筹资费用,必要时可以采取银行信贷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进行筹融资。

除此之外,还可以寻求企业间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六)谨慎投资决策,合理运用资金

一次错误投资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多年精打细算辛勤积累的财富,所以一定要谨慎投资,做好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和投资规划工作。

企业在资金管理中最富实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就是合理运用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节约成本就是增加收益,所以,合理运用资金就是以最低的资金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强资金支付审批,建立资金审批制度,完善资金审批流程,划分审批权限,并严格执行。

同时,提高存货管理水平,推行零库存管理,除低或消除原材料、外购件、在制品、半成品等的资金占用,而且,能减少存货的毁损、存货的管理成本。

还有,在短期内有较多富余资金时,可利用多途径进行谨慎投资,比如:银行存款中的通知存款、购买国债等,对外投资时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做好概(预)算,避免盲目投资,出现失误,造成损失。

(七)加强资金分析

加强资金回收,严格控制资金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将资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资金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资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企业管理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人才需求 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27-05

一 调研目的

调研吴中区及周边机电类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聘途径、员工培训以等各个方面的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探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调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奠定基础。

二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机电类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人事经理、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具体企业有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 调研方法

1.典型调研

重点调查与我校机电专业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调研该企业的生产岗位,岗位要求,企业招聘要求,员工的学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生活等。采用企业参观、企业骨干访谈等形式。

2.重点调研

重点调查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3.抽样调研

针对开办本专业来,抽样采集优秀企业生的典型案例。调研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中,基本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四 调研内容

1.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现代化制造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各行各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运行与维修及其他环节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2.人才供需状况

调研苏州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产业内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图1说明苏州产业结构中装备产业内的企业占到35%。

3.岗位技能情况

本次主要调研17家企业,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企业的基本性质,企业的主要岗位,以及主要岗位的基本要求等。表1为调研企业的主要信息。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专业‘工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130502171)

本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汇总。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开设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的岗位,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生产管理工作。

在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查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定,各单位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专项能力表。

五 调研分析

1.从业人员分析

企业中,目前招聘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招聘、校园招聘会、人才资源中介机构、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以校园招聘会招聘为主。图2为企业员工招聘渠道与招聘数量比例图。

图2 企业员工招聘渠道

对于各个岗位人才层次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趋势是: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专学生,现场管理人员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其中调研的13家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自我学习能力强,业务能力提升快,有团队合作精神,也更便于管理,而且到具体岗位后,上手较快,并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图3为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图。

图3 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

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企业偏向选择高职生和本科生,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了解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能在现场指导工人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选择高职还是本科生,企业的使用部门更多的是要看其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并不是太注重其学历。图4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图。

图4 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

2.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调研,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与岗位,掌握具体岗位主要业务工作。表4为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分析表。

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将其细分于专业课程内,

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课程相对应。

3.招生就业分析

2013、2014年我校招收的59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数稳定于13%。图5为2013、2014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专业招生比例。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共190人,就业率100%,专业对率92%。在175名专业对口人名中,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三个就业方向,见图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比例图。

4.同类院校分析

我校周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它们都是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或办班点,它们具有相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五年一贯制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内,结合我校的特色,制订出符合我区及苏州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而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开发的两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更具特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更加细化。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上,围绕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械零部件生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核心岗位,更加具体,对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更加细化,培养方向更加清晰。(2)职业能力结构更加真实。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职业能力培养细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个维度,并呈现出具体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3)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具针对性。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从课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为课程实施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 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楚,方向明确,符合企业、学生、家长的要求。

2.人才培养途径有效

我校在该专业的开办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在学校宏观调控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紧抓各种机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评估,反复锤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能力。近年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第二,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在“工学六合一”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以建设校级、区级、市级精品课程为抓手,建设校本特色教材、课程资源库。

以校企联动、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改革实训课程教学。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团队,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将企业生产案例引入校园,转化为教学内容,贯穿于实训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第三方(企业工程师、区技能鉴定员)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第三,以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校技能节中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项目的开设,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技能竞赛,更大程度地提升师生技能的水平。

第四,以“三创”基地引导创业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系部,建立了学校“车娱水”洗车行、“衣香坊”洗衣房,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课余时间在“三创”基地工作,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加了创业的机会,提高服务能力。

3.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推动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培养班、青年教师培养班的开设,梳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加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转换教师角色,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再次大力改革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尝试学校考核转变为第三方考核,从而实现学生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

4.师资实力雄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着一支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能够胜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校内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现有24人,师生比1∶16,其中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达到29%,高级职称达到8.3%以上,获得机电专业相关的技师资格达到100%。第二,兼职教师团队。聘用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强等8名企业专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温×芳博士等4名高职校教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外聘教师为该专业教育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为办出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