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1

在一个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的单位或集体组织,都会有一些常规事务需要有人去处理,有一个固定的场地需要有人去照看,当这些工作需要大家轮换着去做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时,就会出现“值日”这样的概念。而在学校班级值日中,又分为班级内部值日和校内整体值日。本文所述班级值日活动主要为班级内部值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班级文化建设中,值日活动早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形式, 值日并非是一种单纯维护校园环境的体力劳动,其还是一种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来相应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的教育实践途径。毋庸置疑,“值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1]。细致而科学的班级值日活动通过细化岗位,分工协作,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在琐碎的工作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责任意识形成。因此,重视班级值日活动,利用值日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班级值日活动责任教育功能的缺位

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一个发展迅猛、经济与文化都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但事实上小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状况并没有达到与这种重大责任相对称的水准,其在班级值日这一具体情境中显现得尤为明显。

1.对值日劳动的态度异化,责任意识空泛

班级值日作为学生劳动体验的一种,初衷是打造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平台,但是随着值日活动与奖惩挂钩(在学生犯错时,老师常常采用罚做值日的方式进行惩戒);社会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偏差造成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对个人价值衡量标准的异化;家庭中的消极观念影响,诸如,“学习不好,以后就只能扫大街”……这些负面思想影响了孩子内心对于体力劳动的看法,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不认同体力劳动。这些负面观念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值日的热情[1]。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偏离,导致学生对值日存在偏见,加之学校为小学责任教育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高标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偏向空想主义。对于学生而言,责任行为与责任要求脱节严重,知行不一,责任要求空泛,假想主义严重,标准制定过高,使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能做的状态[2]。

2.逃避值日,集体责任意识缺乏

集体责任意识是责任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指学生要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集体角色,热爱自己的集体,具有集体荣耀感,积极维护集体权益,推动个体奋发进取的一种积极情感。班级值日活动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当前小学值日活动中,逃避值日的现象屡屡发生,更是产生了“找人代值日”等忽视值日教育功能的现象。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更加个人化,绝大多数小学生分辨价值观、人生观的能力有限,还没有认清除主体之外自己所应树立的其他角色的价值观,个人自我意识占了主要位置,而对于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更是匮乏,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具有奉献和服务精神;个人价值高于集体价值,只一味地接受与索取,没有付出和奉献。小学生对于班集体建设的责任意识匮乏,对待集体荣誉的态度不正确,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能够完成值日,但是缺乏监督时,就会出现逃避值日的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心只是受到外部纪律的强制规约。小学生的身心机制不成熟,对于自己在班集体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认知不明确,加上学校内有关集体教育多以强制执行为主,从而弱化了小学生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责任意识。

3.推诿值日,自我责任意识匮乏

作为个人分工明确的活动,小学生在值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某昨天都没有做值日,我也不做了;老师让我扫地,可是某某上次没扫地,这次该轮到他了,我才不要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反而互相推诿。

自我责任意识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的反映,其包括学习方面对自己负责;生活方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要有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和根本。小学生对自我责任意识的认识不够清晰,大多数都处在家庭与学校这种单一的环境中,日常生活也以学习为主,并没有过多融于社会角色中去,缺乏与社会、自然的接触,自然对其了解甚少,不能明白自己与社会的责任关系,种种因素使得小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缺乏。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义务,才能在具体情境中自觉履行,而不是推卸责任。

三、 班级值日活动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1.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责任认同感

这一策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配合,三方都需要消除对劳动的消极认识,规避有关值日劳动的不良言行。要通过活动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值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非惩罚的手段。

在校园中创设自愿值日岗,定期开展志愿者值日活动,在社区中也可以组织值日小组,定期评选出劳动之星等等,使学生形成一种责任认同感,了解到责任意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切合实际的。小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责任需求,既要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层次责任感,还要从学生主体及主体周边事情入手,培养最基本的责任感。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递进的教育过程,年龄阶段不同,小学生对责任意识的感知也不同,朴素到繁复,具体到抽象,责任行为也会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2.建立“人人有责”的班级管理机制

学生的责任意识只有在具体的行为情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要适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弘扬其主体性,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其乐于参与到班级的事情中来,乐于为大家服务,让学生在班级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可以在班集体中通过细节来渗透责任意识,使得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集体角色,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疏堵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人人有责”的管理机制。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引导学生由个体角色转换为集体角色,将班级工作划分成各种细节性板块,更加细致化、多元化,再分别分配板块任务,确立具体的责任人,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班级工作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爱、集体荣誉感,通过这种划分管理工作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更有效地感知责任意识,增强个体责任感。

3.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充分提供实践情境

对于小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 需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融入道德教育主体性的理念。小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是责任意识的主体,不能将其视为从属客体。而小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有认知,才能了解自己的才能,只有对自身产生认可,才会更好地进行责任意识的内化,才能自愿地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3]。“纸上得来终觉浅”,个体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将所了解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对于小学生,我们需要帮其了解他们在班集体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要在学校中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如划分个人责任区、实行值日班长制等,还可以借助必要的行为训练,辅之以激励。

4.教师参与,发挥师德的榜样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最关键的实践者。因此学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层次特别是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弱非常关键,这与学生人格的发展、责任意识的养成关系紧密。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语、行为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参照、模仿,这种引导作用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所做的教育实践探索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榜样展示人格美,从而吸引学生模仿和学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尤其是责任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用自身高洁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熏陶学生,用自己高尚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对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4]。所以,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及强弱与教师有着正向关系。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为自己分配具体的值日任务,与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值日活动;可以帮助在值日中有困难的学生,协助其进行值日活动。这种示范会“唤醒”学生的值日热情,并且通过向师效应,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贾.“值日”――不可偏废的成长舞台[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

[2] 李小月.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2

关键词: 小学劳技课堂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1.引言

小学生在劳技课堂中可以对劳动有更深的理解及培养自己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是小学教育与学生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劳动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间接让其理解体会劳动人们的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劳动。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应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及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体质、意志力、情操及自身审美观、鉴赏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新课标不断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生劳技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

劳技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劳技课程对小学生实践性的要求及个人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此外小学生的整体心智水平都不是太成熟,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用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语言,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劳技课程当中很多操作动作都需要小学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这就要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水平要尽量高,争取每次示范标准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老师在进行示范动作时不能一味地求准确快速地完成,应该将整个动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演示给学生看。对于一些重要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尽量多地演示几次。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能加深学生对整个劳技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小学劳技课程知识和学习劳技课程的技巧。

2.2转变传统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重新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上,自己充当引导者和督促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在劳技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2.1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劳技课程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题的学科,这就要求在整个劳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转变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劳技项目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得到的机会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动手完成。对于完成自己的任务,小学生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成就感对于激励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非常重要,随着成就感的不断增强能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小学生兴趣的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挖掘小学生内部的创造力,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2.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劳技课程种类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投资,尤其是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相对于先前的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信息量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整个多媒体的效果非常好,其中包含的很多木偶类型的画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要讲的课程在网上特定地搜寻出一些相关资料,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要学的内容。

2.2.3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所有课程当中,劳技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劳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优势,如果在教学当中让小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整个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有利的。

3.教学单位要重视对于劳技课程设备的完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劳技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自己实际动手,小学生的实际动手都是在劳技课程的设备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设备,小学生怎么进行良好的动手锻炼呢?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增加对整个小学生劳技课程的投入,使国家对小学生教学的投入资金准确到位。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引进更全面的设备,这样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劳技教师一定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我们国家的“小树苗”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顾志成.如何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效果[J].校长阅刊,2006,4:134.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3

【关键词】兴趣 情感 创造力

《纲要》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照素有“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称,有着传统人文教育的详实素材,丰富的乡土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活教材,是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因此,家乡的农民画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如何把这些艺术财富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受到高尚艺术的熏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现在谈谈我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地方特色农民画作品欣赏,培养孩子对家乡农民画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欣赏活动中,他们喜欢欣赏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结构清楚、饱满的画面。而日照的农民画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多变的色彩、夸张的变形及其装饰,洋溢着浓郁的乡俗乡韵,给人以强烈的美学享受。春耕秋收、养鸡养鸭、采茶捕鱼、休闲娱乐等生活与劳作场面,在老艺术家的笔下显得生龙活虎,构图大胆,色彩强烈,情感真挚,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成为让小学生欣赏活动的首选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适合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的农民画,并慢慢扩大选择范围、加深程度,激发小学生欣赏兴趣!

日照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最让人们骄傲的就是这些农民作者、农民画家画的画了。在休息的时候用手中的画笔画自己的家乡,把白天劳动时开心、热闹的场面画下来。在组织小学生参观日照市著名农民画家乔诺作品及衍生产品展过程中,时不时就能听到小学生赞叹的声音。听,“啊,画的真好啊!”“这鱼真大,上面还有好多花纹呢!快看,鱼都要跳出来了!”“这个辣椒好长的一串,好几个人抬呢!”“编筛子啊,我奶奶就会编!”“颜色真漂亮!”“老师说过,这是对比色”“这个靠垫真好看,我也想要一个”……听到孩子们在对自己所见所闻所发出的感慨,发现孩子们由最初发现画的内容是展示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转到了对画面色彩思考,这一切均在参观过程中自发、自觉的进行着。这次参观中,不由地会发现孩子们对家乡农民画的浅层次了解,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与他们心理上的愉有着一定的联系,要让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达到精神上、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还需要更进一步进行引导。

二、运用多种的指导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艺术的美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照农民画大多是展现他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些画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专门美术训练的普通农民,在劳动之余,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劳动情趣,拿起画笔创作劳动时开心、热闹的场面,是他们追求健康、积极向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反映。

1.在开展校本课程《家乡的农民画》的主题活动中,将日照农民画布置在小学生的大环境――楼道,不定期更换农民画作品,让小学生在上下楼梯中,时常会看到家乡农民画,让家乡农民画走进小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一幅幅农民画,你时常会发现孩子们的不同发现。如在指导孩子们欣赏《牧鸭图》这幅画,孩子们就会说:这幅画里画着一位爷爷坐在竹排上,嘴里叨着烟,竹排的两边是一群鸭子在开心飞舞。鸭子吃饱了,开心地嬉戏,老爷爷也就非常悠然坐在竹排上,嘴叨着烟,开心地看着天天长大的鸭子。孩子们开始慢慢读懂了这位农民作者意图,知道只有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利用课件,将农民画作品中的独到之处编成小故事介绍给小学生听,使他们对农民画的作者产生亲切感、对作品有整体印象。把现实农民劳动的场景拍下来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小学生看,引导小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场景,你会把它画下来吗?你会怎么画?然后在展现作品时,时常会发现小学生们的惊讶表情,好像在告诉我们:噢,他是这样展现作品的!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小学生对作者的实际劳动、生活的场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画面正是与小学生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因此,在指导欣赏农民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利用课件、照片编成故事,使小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汲收传统的艺术特点,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

艺术创作需要直接的生活体验,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大多是当地风情、习俗以及生产劳动过程,同时新的生活变化也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在欣赏的过程中,大胆自信的画风、饱满的构图、造型变形夸张、色彩鲜艳明快、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让小学生喜欢不已。第一,色彩鲜艳、明快,如《春姑娘》就用了红、黄、蓝、绿、紫等许多颜色,使画面看起来特别鲜艳、对比强烈。第二,画面构图饱满用了很多的装饰花纹,使图画看起来丰富、充实。《福到了》画的是日照农民过春节前贴福字的热闹场面,用了很多日用品、线条装饰画面,使整幅图画看起来很饱满。第三,把人物造型很夸张、有趣,如《打夯》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启发,激发小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活教育应极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放手让小学生去探索,就会培养成他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分数的高低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本为劳动,本为劳动的教育能使人更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使劳动变得更光荣和美好。希望通过这些劳动评价,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5

一、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综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词,即指校园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学生良好的学风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小学进行德育,就要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与其他时期的德育存在差异,小学德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小学德育实际上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小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外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6到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忽视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然而很多不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审美情趣的曲目如“骑马舞”,“凤凰传奇”成为“热曲”,这些曲目都非常成人化,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2.德育“让位”现象

国家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有些学校受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实际考核的标准,面对现在逐年增大的升学率,教学资源配置的差异的现象,学校将德育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在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德育课都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3.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一些学校德育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口号特别响亮,但德育落实不在行动上。在进行德育授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德育变成空谈。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时,主要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单方面进行授课灌输,并不给学生做示范。德育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另一方面自己却在食堂吃饭时吃剩一大盘而丢掉。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路径

1.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教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德育课程不了解,可以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并举办一些低年级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年级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老师性情也了解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老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可以设计“小窗口大世界”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让学生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承担责任。高年级学生由于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青春多美好”健康课、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们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由此可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德育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德育加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举办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德育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理财练摊活动、日行一善、做个少年思想家等等。学校德育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开展“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把学校楼顶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学校德育还可以举办与“德育”相关的板报比赛,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接触到德育内容,对于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改正。小学可以将一个月的中旬作为“德育周”,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育人的视域下,小学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德育教育文化实际上也是精神文化,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德育文化中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殷淑贵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梅.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J】.教书育人,2015(32)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范文6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