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成果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1

【摘要】通过分析软件资本循环过程可以发现,软件产品存在一次性劳动创造价值,多次甚至无限次复制使用价值的价值倍增效应和边际效用递增效应,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软件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软件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加强软件开发过程控制来确保软件资本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

    进人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软件产业开始从信息产业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应用市场的拉动下,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加快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全面发展描绘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产劳动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此时各种软件产品开始进人大规模生产、网络化传输和传播的阶段,从而大大改变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

    (一)软件的价值来源于人类的知识劳动

    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 hardware)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 program )、相关数据(data)及其说明文档(document )。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软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软件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无形性。软件主要由开发或工程化而形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产生的。(2)软件不会“磨损”,在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维持不变,除非由于某种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换。(3)软件的资本投人相对较少,但产值则高得不成比例。软件产品主要依赖于诀窍,而不是依赖于资源。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一张光盘的原料价值不过几毛钱,但是一旦刻上程序,作为软件就值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美元。(4)软件开发过程属纯脑力劳动,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人,因此劳动力价值对软件价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所讲的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体劳动。所谓知识劳动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够创造出具有放大的边际效用递增效应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的精神产品,其价值的来源是也只能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编程人员和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而且软件产品存在一次劳动创造价值,可以无成本多次甚至无数次复制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倍增效应和极强的边际效用递增效应。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软件及软件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越了一切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美国5 000家软件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的贡献,特别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二)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t的最主要因素

    恩格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一命题,也就是说,生产费用和效用乃是决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因素。”在这里生产费用是指劳动耗费,效用是指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体现了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使用价值相对稳定的状况,今年有用的东西,明年就可能无用或效用降低,其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效用越来越成为决定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软件产品的生产费用主要是软件开发过程当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对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劳动进行补偿;而软件的效用即使用价值体现了软件的有用性,即软件能够给软件使用者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总和,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提升等各个方面。软件产品的价值很难用生产它们的活劳动来衡量。软件开发的人力成本对于软件价值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影响软件价值量最主要的是软件的效用。如果没有效用或效用为负,即使活劳动耗费再大,生产费用再高,也形不成价值;而相反,如果软件效用大,市场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费的知识劳动及其他劳动并不很多,但所能创造的效益却非常之大,实现的效用越大,软件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由于其无形性,可以看作是虚拟产品,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当市场对一个软件产品的需求无限大时,其市场价格可以很高,实现的产品价值就很大;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软件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

    软件产品还存在着生产费用和效用相互背离现象,主要指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一次性完成一旦形成产品,便可以拷贝方式进行无成本复制,从而使软件价值实现按照拷贝数倍增,呈现出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而且随着软件拷贝销售数量的上升,分摊在每一个软件产品中的生产费用逐步降低,同时其边际收益却在不断提高,如果拷贝销售数量足够的大,那么每一个拷贝的边际收益率将逐步接近100%,而软件产品的总价值也在一直不断地积累上升,其总效用呈不断上升趋势。像微软公司投人50万美元开发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销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盘的生产费用为50万美元,第二张和随后的磁盘仅用3美元。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位成本逐步下降,假定最终销售了50万套,分摊在每套软件中的开发成本为1美元,则单位生产费用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售价为300美元,所有软件销售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 5亿美元。不考虑其他企业经营方面的因素,仅通过上述简单计算便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微软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企业、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说,微软的成功证明了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关系”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三)软件资本对资本流通公式的改变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本的投入和支持。所谓软件资本就是投入到软件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按照一定构成比例参与软件价值创造和流通过程,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目的的产业资本。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软件生产过程中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独特特点。通过对软件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分析,可以使软件企业清楚地看到软件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和环节,对于提高软件资本的运行效率和软件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软件资本的构成分析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根据其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问题,从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指出:“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论》第二卷资本流通理论当中,马克思又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如厂房、机器等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参与价值转移的资本,一部分是由原辅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构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其价值创造基本上由软件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知识劳动来完成,虽然工作场所、电脑设备、开发环境等劳动资料对于软件开发必不可少,但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软件资本中,不变资本基本上等于固定资本,而可变资本等于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基本上是人力资本的投人,在软件资本总额占决定性的比例。

    2.软件产品资本循环公式的变化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产业资本运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三个阶段,分别变换成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最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购买阶段(g一w),通过购买生产资料p,和劳动力a,货币资本转化成为生产资本;在生产阶段,生产资料p,和劳动力a按照一定的比例投人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完成从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换;售卖阶段(w’-g’),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实现其价值,完成从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回归。

软件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过程组成,即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其中软件研发过程包括上述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指软件企业通过组织软件技术人员进行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最终形成软件解决方案或软件产品的整个过程。由于软件作为智力密集型产品,研发过程并不需要其他资源的投人,主要由软件技术人员富有创造性的知识劳动所形成,因此只需购买软件技术人员的劳动力即可进行生产。随着软件产品的不断发展和软件复杂程度的提高,软件生产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步降低,而与此同时,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软件产品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对生产资料如电脑设备等物质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少,这一点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

    根据其作用、目的及销售方式的不同,软件可以划分为客户定制化软件和产品化软件两种类型。客户定制化软件主要指根据客户的应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其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是统一的,一次性完成。产品化软件主要指根据广泛的市场需求,归纳总结出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和特征,然后严格按照产品化的要求组织软件开发,最终形成软件产品,其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是相互分离的,软件开发过程一次性完成,而软件销售过程可以不断地重复进行。也就是说,只要市场有需求,软件便可以拷贝的形式不断向外销售。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一次性开发销售的软件产品来讲,其资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1)中,从g...w‘为软件开发过程,w’ - g’为软件销售过程,开发和销售过程一次性完成,随后通过新的软件开发启动新一轮资本循环过程。每一次资本循环都产生价值增值,而且价值增值率要远远大于一般的资本循环。

    对于产品化软件来讲,其资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2)中,软件开发过程,即g--w‘与公式(1)相同,所不同的是软件销售过程,即软件的价值实现过程。在这里,每销售一个软件拷贝,实现一次价值gn’,随着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实现软件的总价值g厂越来越大,软件的总效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可以带来迅速倍增的财富效应,微软和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四)上述分析给软件企业的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软件的价值创造基本上是软件技术人员创造性知识劳动的凝结,因此软件技术人员劳动力素质高低对软件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同样人力资本投人的情况下,软件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最终软件产品的质量,也决定了软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和效用的能力。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员能够深人了解顾客和市场需求,按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软件结构分析和模块设计,高效率、高质量地编码,短时间内推向市场,软件更易用,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反之,如果软件技术人员素质较低,虽然可能投入了同样的人力资本,但开发出的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使用,或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根本不被市场所接受。这样即使软件资本循环能够走完软件开发过程(g…w),但却无法走完软件销售过程,完成由w’ -g‘的软件价值实现。也就是说软件资本流通的两个阶段发生了断裂,无法完成循环,此时人力资本投资变成了沉没成本。上述事实提醒软件企业,在招聘时应当注意选拔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员,同时应当加强对软件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启示之二: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学要求,组织软件产品开发,做好过程控制。首先应当做好顾客和市场求分析,确保将来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使软件资本流通的两个阶段能够顺利的对接,软件价值能够实现。其次应当科学组织软件开发人员和合理计划时间进度,加强过程控制,避免由于过程失控,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从而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既丧失了产品进人市场的有利时机,也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2

一、体育劳动成果具有重要的营销开发价值

(一) 通过营销活动,可为体育创造者带来经济收益

体育运动产生的劳动成果,是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经营者、体育赞助者、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传媒工作者等参与体育活动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创作的,他们创作的成果只有通过市场开发、商业运作,尤其是通过运用营销手段的实施,才能使他们创作的劳动成果在实现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得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通过营销活动,可推进国家整体体育运动发展

通过商业化营销手段运作,可以使体育知识产权成果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和推广,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可以以此募集大量的社会资金,应用于体育成果的研发,反过来又会促进体育成果的产生,使国家的体育运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这种营销开发机制,对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营销活动,可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美国人尤伯罗斯对体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是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他提倡广播电视转播权以及奥林匹克标志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营销价值开发,使得体育活动爆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营销价值是当今体育知识产权经济价值中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价值之一。

(四)通过营销活动,可推进体育运动的健康顺利发展

体育劳动成果通过营销开发,可以使体育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并迅速推广应用,有效地防止对体育科技成果的滥用和随意歪曲篡改,使体育运动的发展得到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撑。

二、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的可开发范围

(一) 体育学理论具有营销价值

体育学理论是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人类体育活动中,体育学既包含体育自然科学、也包括体育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涉及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运动测量和运动统计等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法学、体育伦理、体育美学、体育心理、体育史学、体育美学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多种存在形式,比如教材、论文、论著、课题成果等。通过运用体育理论的宣传、影响,进行有关体育活动营销,可以为体育活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运动技术具有营销价值

体育竞技比赛中核心的竞争因素是运动技术,无论是田径还是体操,无论是篮球还是排球,无论是游泳还是滑冰,技术是取胜的关键。技术包括技艺和技艺的难度两个方面。有时技艺的独创性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依靠别人掌握不了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推进自身体育项目的发展走在竞争队伍的前列;同时技艺的难度也是一种知识产权,难度系数越大,掌握的人越少,竞争取胜就越有机会。因此每一项技术成果,如果通过营销手段进行开发,就会使技术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展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三)训练方法具有营销价值

训练方法决定了运动员竞技技术提高的程度,一些创新性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决定着竞技水平提升的速度。比如军事训练的原理迁移到运动训练中的方法,从严、从难、实战的训练方法、男运动员陪练女运动员的方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竞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也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收益。

(四)体育项目具有营销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长期以来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这种成果应当是这些项目仅限于我国才有,或其发祥地源于我国的项目,有三类运动项目,一是已经列入国家正式比赛的项目,比如武术、中国式摔跤、龙舟、中国象棋、围棋、风筝;二是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尚未列入国家正式比赛的,仅在于民间广泛开展的,如跳绳、拔河、舞龙气功踢踺子、舞狮等;三类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其他地区和民族开展较少。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上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有壮族僚球、抢花炮,藏族响箭,朝鲜族跳板,维吾尔族达瓦孜,羌族推竿,佤族的打陀螺,彝族跳火绳,拉祜族射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民族体育项目近千种。这些具有知识产权特征的特殊体育项目,如果应用于商业活动,通过营销手段的运作,就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体育商标、体育法发明专利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创作、研制出体育作品、体育器材、体育实验设备、体育运动技术、体育运动药品等都是重要的劳动成果,它是营销价值开发的重要范围。

三、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的开发策略

(一) 国家应完善体育劳动成果保护的法律法规,尤其应从立法上为具有知识产权地位的劳动成果的营销价值开发奠定提供保障

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加强体育知识成果的所有权的保护,对于重大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成果,应当以公告、法规的形式对其中有价值的知识成果进行产权保护范围界定,是其放在法律层面的保护范围之内。只有产权范围界定清楚了,价值开发才有依据。

(二)要寻求体育劳动成果营销价值开发的突破口

体育劳动成果有各种形式,它包括物质形式的体育器材、体育工具,也包括技术形式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等多种形式,要从其存在的潜在价值挖掘入手,结合市场需求,以社会需求为突破口,进行成果应用,使其产生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

(三)要充分利用营销策略进行价值开发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3

作者:余传信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建立良好劳动评价体系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4

展示过程中的缺陷

展示率不高,精英式展示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组织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往往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很多教师在方案交流指导时,往往只会选择比较优秀的方案进行点评,对其他未进行点评交流的小组,增进主题活动的了解形成了阻碍。

展示方式单一化 学生对活动方案预设大多都是制作手抄报、写倡议书、讲故事等一些宣传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套路,缺乏对主题活动现实需求的思考:主题哪种成果展示最有效,最能吸引其他小组?对展示方式的优劣缺乏规划。

展示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终结性成果展示中,各活动小组对自己的成果一展了之,缺乏向其他组提出建议和观点,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欣赏与批判质疑等展示习惯。

有效展示的方法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指导展示这一方式的常态化缺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逐步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点展示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展示,共享成果经验。

巧用活动小白板,扩大展示范围 主题活动起始课中的小组活动方案展示是不可疏忽的重要环节,规范有序、具体明确的小组活动方案将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择精良方案,要让所有小组的活动方案晒出来,让全体学生接受监督、指导,让那些能力偏弱的小组摆脱逃避,从而提振信心。在方案制定课指导中,笔者引入了用小白板来展示活动方案,每组一块白板,根据自己确定的小主题讨论设计活动方案。课堂实践证明:笔者通过小白板的方案设计,不但减少了传统课堂展示中用纸张投影交流带来的弊端,而且扩大了全体小组展示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各组活动方案修改的及时性、借鉴性,有效节约修改方案时间,使各小组的活动方案更为务实高效。

合理搜集资料,掌握搜集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不少主题活动缺乏系统的认识,如《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珍惜水资源》《保护视力、爱护眼睛》等主题往往会采用上网查资料的形式搜集,于是一些热门搜索网站成了孩子们搜集资料的首选,等到课堂上展示交流成果时,很多孩子会打印大把资料来应付,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词句连老师都难以理解,更何况学生们呢!有些材料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学生们对于手抄报之类的展示形式感到兴趣不大。对此,在课堂展示指导中,笔者对学生网络搜集资料进行了专题方法指导,如:关键字搜索,使用双引号进行词组搜索,使用“+”和“-”进行限制性搜索,仅搜索网站标题,专业文档搜索―filetype,可以在所需关键词后加PPT或WORD等等。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往往贴近他们的生活情境,所以对资料的搜集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络这单一途径,还可以让他们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观察等活动,从而掌握更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规划展示内容,选择展示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学生们往往使用文稿式的材料进行展示、解说,像手抄报、黑板报之类的成果形式,学生持续关注度不高,难以在小组交流中产生共鸣。对此,笔者在方案指导中,要求学生明确成果形式的多样化,选择最佳交流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多问问我的成果新颖吗?能引发大家讨论、赞赏吗?比如,在《践行中小学生守则――爱劳动》这一主题中,笔者让学生们通过思考,采用了图片式记录劳动画面、晒晒我的劳动成果、长辈眼中勤劳的我……以图说话、实践足迹、家庭评价等鲜活的展示形式赢得了小组点赞,从而放弃了日记、手抄报等枯燥的展示形式,为后续实践活动作了有效规划。

创新展示方式,提升交流能力 针对综合实践成果展示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为了丰富展示方式,培养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深刻感知力,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展示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果。

深层次的多元展示――擂台战。如开展《践行低碳生活,打造绿色校园》主题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将活动成果展示环节以“擂台战”的方式进行展示,各小组依次用不同形式展示低碳生活面面观的活动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挑战。挑战方提出质疑,擂主进行答辩;双方在交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活动主题,体验批判思维的乐趣,共享活动成果。

更灵活的文本展示――成果漂流册。如《亲近传统佳节》主题活动中,各个小组将本组的佳节习俗整理成漫画册、图配文、诗歌集等形式记录到成果漂流册,将漂流册传阅到各个小组,各小组通过传递写下意见与建议,方便各小组接受意见,改善活动成果。

训练基本规范,提升展示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特点决定了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策划、实施、展示。

结束语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5

一、 新课程条件下的劳动技术课有被削弱的趋势

1.劳动技术教育被研究型学习等新型课程所代替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性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开设了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劳动技术课也就形同虚设。

2.劳动实践基地已经被占用和荒废

在 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来的劳动课实践基地,由于现在劳动课不能正常开设,大多数原来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数被转为综合实践基地,如学校农场,校办小工厂等劳动教育基地,大多数已经转卖或被社会占用,劳动课的开设失去了条件和可能性。现在许多学校因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

3.新型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劳动教师教育的条件

现在新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学习的要求建设的,许多综合实践基地不适应劳动技术课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新的设施,没有与劳动技术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好对接,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参观、绘画、摄影等,没有以劳动为内容的实践内容,达不到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导致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的下降和劳动观念的薄弱。据对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的调查,现在60%以上城区的中学生分不清庄稼的类型;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和叠衣服;有的学生连烧开水都不会,更不用说一般的劳动技能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劳动锻炼,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爱惜粮食,浪费饭菜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许多学生不愿意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不愿意做值日,劳动观念的淡薄等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劳动技术课的冷落和停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二、 新课程条件下劳动技术应该加强

1.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加强规划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作用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和食品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城区的中学生,一直生活在城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加强劳动技术课教育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开设去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就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划,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在开设好与新课程配套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时间和内容。

2.综合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有劳动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设施,通过增加部分相关设备、设施,在保证综合实践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保证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很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教育条件,达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劳动实践成果范文6

内容之美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3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从这3个维度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然本身具有多重美学特征 都知道:大山、大地具有壮美的特性;小花小草具有柔美的特性;瓜果蔬菜具有甜美的特性。大自然里面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美不胜收。学生经常参加的农业实践活动,农业的美学价值也有目共睹:产品的美,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劳作的美,如劳动时优美的动作等;田园景观的美,如成块的绿色梯田,大块的金黄稻田等。

从社会的角度讲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拥有数量庞大、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学习传统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仪式,来感受其中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学生学习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更要接受“高山流水”传统雅文化的熏陶。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还可以学习传统美德、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服务,继承这种传统美德,接受熏陶。再如,让学生在学习民间艺人传统手艺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人那种开拓、创业、勤劳、节俭的精神。

从学生认识自我的角度讲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服饰搭配等课程,可以让学生美化自己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花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在进行美文诗歌欣赏、名画文物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悟、体验自身生命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个性品质。

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讲 它具有:“悦耳悦目”的形式美,如大山、大地的壮美,田园景观的优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如工人、农民劳动时优美的动作;“悦神悦志”的意蕴美,如各地的风俗人情,百姓日常生活。

过程之美

美是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的一切产生于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美学”或“过程美学”。比如,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得以突破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的体验。再比如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争论时激发的思想火花、上台交流时优美的姿势和动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塑造少年儿童“自信型”的人格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自我认识,激发自信,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关注的焦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本领,在“玩”中体验成长,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如学校利用劳动课开展了实践活动――“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挖掘了自身存在的潜力,为这一意外的发现,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当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成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