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网络素养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肖立新(1970- ),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新亮(1970- ),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星(1982- ),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77-03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大学生不断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系统。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观学习和外界客观教育基础上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笔者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探性地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

一、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问卷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背景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问卷内容涵盖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问题设计力求简明、客观、准确。2011年3月,调查组随机选取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送发问卷,被调查人涉及工、理、管、医、农、文、师、艺等专业,十六个系别,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共500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13人,理工类本科学生占多数。问卷最后回收485份,回收率达97%。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及时对问卷所涉及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并随机抽查了35名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影响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为58.4%;其次是网吧,占25%。其中在选择网吧的时候,学校周边的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地点。这给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埋下了祸根。另外,随着3G手机带来的上网热潮,大学生手机上网占86.5%,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共性与特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25-02

1.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1.1网络素养的概念

关于网络素养的定义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般是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来研究,对其内涵的理解又各有侧重。“网络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还应有独立学习、创造使用信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与道德。它主要由网络信息知识、网络认知能力、网络信息意识,及网络信息伦理道德组成。”

1.2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1.95亿人,其中10.8%的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上网的重要群体。调查显示,从385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看,利用最多的并非是学习资源,而是BBS、影视资料和网络游戏等。使用网络的排名依次是:查找信息、看影视剧或听音乐、交友聊天、下载软件或资料、浏览新闻、BBS上浏览帖子、收发电子邮件、浏览博客、玩网络游戏、看电子书或网络小说、网上购物等。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5.4%和87.2%。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咨询方面的获取欲较高。在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购比例为45.3%;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分别为43.6%和41.8%;对于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网络论坛、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一系列网络表现形式,大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使用率高。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观愿望是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文明成果,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大学生更多地把网络运用于娱乐休闲而不是学习,这使得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分析

2.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共性与个性分析

(1)对网络媒介的认可度高

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网络对他们有帮助,只有很少的大学生对网络持怀疑和否定的看法。这说明网络的优势已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对自己的知识建构影响很大,网络科技的发展将会使社会变得更好,网络的普及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发展带来的信息沟通是认可的。

(2)具有较高的网络操作技能

大学生对网络实际操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百度或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当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选择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网络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博客,开通了自己的微信,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对于网络论坛、博客、虚拟社会等一系列网络表现形式,大学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会经常利用网络媒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3)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流时能够审时度势,注意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在网吧等公共场合使用网络时,及时删除登录个人账号密码等,对自己的电脑系统和杀毒软件进行定期的更新升级,使用保护软件预防不良网站的侵害等。

2.2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网络信息批判意识

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批判意识,没有用理性客观的思维来看待网络媒介中的信息。这样很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新闻的报道。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解读,甚至让非理性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对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的浅显判断,缺失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其中潜在的信息及社会意义失去应有的思考。这就会形成盲目的跟风,体现了自我修养的不足与欠缺。

(2)网络自我管理有欠缺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上网的时间,不能正确把握自我的时间观念,易受网上不相关信息的误导,偏离了自己上网的最初目的,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信息构建的虚拟世界里。

(3)创新能力与意识有待提高

网络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调查反映出只有26.3%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大部分学生依然停留在娱乐休闲方面。对于自身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研究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互联网并不是超越现实、不受法律约束的空间,网络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互联网上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最基本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建议,对策

3.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和培育不仅是高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问题。

(1)完善相关培育政策,加强宏观的理论指导,制定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国家标准,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目前,我国没有一所高校制定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标准,教育部应根据我国实际,尽快制定出台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标准,并以根据立法形式积极推动网络素养的培育。

(2)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中心,具有优质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及早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构建完整、高校、实用的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实现国内资源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素养培育的环境。

3.2加大学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力度

(1)可以建立健全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入手,以现代课程理念为知道,形成以传授网络信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网络信息意识为先导,以网络信息伦理道德为总则的开放、完整、动态的课程结构体系。同时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教育能力,德才兼备,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起到引导、教育的重要作用。

(2)高校还可以开设官方微博、讲座、公选课等,传播予大学生实用的网络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与分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3.3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自我教育与提高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4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授式学习方式有一定区别,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部分学者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他们认为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向学生的记忆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这些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学生在规范学校学习的必要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的漫长人生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部相关文件也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技能和独立思考的研究,霍莱茨将其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表现在确定需求、设立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及策略、合理控制进度、监督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威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学习的能力,主要涵盖学习管理、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同时与学习行为、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环境对应,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具体体现为,要实现有效的学习管理必须依赖于对认知行为过程的合理控制;对认知过程的合理控制是学习管理的结果;对认识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要求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庞维国是国内研究自主学习问题较具代表性的学者,他认为“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者自主驱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法策略、管理学习时间以及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这样的一种学习能力。从整个过程来看学习者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行动做好准备,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以及学习方法进行监控、反馈、调节,并自我检查、总结、评价以及补救。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各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并实现有效自我管控,我们就认为他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长期以来,有众多学者就自主学习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和阐述,然而学界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把握自主学习的核心内涵。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动地位,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包括: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应用于该领域的认知策略,认知的知识与技能等。)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设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协调认知策略、分配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监控,使整个学习过程合理高效。

(二)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的新特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互联网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更深刻的影响,对自主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机会,以及开放、自由、实用环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学生们的这种行为趋势形成了一种具有信息社会特色的现象,我们可将其称为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自主选择认知工具、设立明确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以交互的模式,自主驱动学习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互联网为自主学习带来了空前的有意义的支持作用

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互联网中蕴藏的丰富资讯矿藏、资讯传播时效性强、极大延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表现在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灵活选择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等外在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支持表现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完成信息资讯的获取、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2.互联网扩大了资讯空间,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给学习

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在自主规划学习目标、自我组织学习内容及其结构、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等能力培养和习惯性养成方面,网络都能提供有效支持。

3.互联网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实现了实时互动性互联网上,资讯流通自由度高互动性强,学习者对资讯的选择有很高的自,并赋予学生随时对论题交流、讨论的权利,提高了网络媒介对学生的吸引力;互动的方式有教与学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在互联网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时互动及其具有的实时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

(三)互联网使用行为对自主学习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用独特的信息资源呈现方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也为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实用的环境。但是,互联网在积极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第一,大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缺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互联网使用经验,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各种技术问题的困扰,这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会感到灰心,挫伤了学习积极性。第二,互联网中资讯极其丰富,海量信息的鱼龙混杂和垃圾信息的轰炸,因为面临太多的选择,学习者常常感到迷惑,会觉得不知所措,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互联网的自由的信息环境,资讯传播去中心化,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和虚假不良信息的泛滥,容易给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第三,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内容,尤其是通俗娱乐、网络游戏等,容易吸引学生眼球、分散他们的精力,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降低,甚至毫无收获;互联网环境以数字化、虚拟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任何互联网使用者都能以匿名的方式扮演多种虚拟角色,一些人无视对信息传播和人际交互的道德责任,容易对经验浅薄的学习者造成心理信任危机和学习障碍,使自主学习活动丧失其本身的意义。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亦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所需具备的个人素养。我们认为,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对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克服负面效应,为自主学习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和健康心态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媒介素养间的关系

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在互联网环境对自主学习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从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入手。网络媒介素养源自媒介素养的概念,特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而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我国,网络媒介素养相关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何为网络媒介素养,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蒋宏大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1.网络媒介认知素养;2.网络媒介甄别素养;3.网络道德法律素养;4.网络安全素养;5.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6.网络发展创新素养;”李凯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含几种能力:互联网基本操作能力,对互联网资讯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批判能力、利用和创造能力。”黄峥老师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网民对互联网的认知、操作、创造能力,更是在意识层面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以及道德和责任意识。”通过学者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涵几个核心内容:1.对网络媒介的基本认知;2.网络资讯的批判解读能力;3.媒介的使用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笔者认为,我们的工作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教育

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包含“了解”和“使用”两个内容:了解是指对互联网基本原理、常识的了解,互联网的传播与使用与其它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对网络媒体的基本原理、运作常识不了解,就只能是互联网的被动使用者,更不可能利用好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用是指互联网操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使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驾驭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对媒介资讯的批判解读能力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交互性强、可匿名的特点,使互联网上充斥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互联网提供海量信息,可以通过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观点、立体式呈现,但无法完全客观全面地展现现实,信息制作、者不可避免的将自己所持立场或价值取向掺揉进传播内容;互联网中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往往缺乏条理、逻辑,难以辨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互联网资讯不盲信、不盲从,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态度,培养自己对资讯的识辨和评价能力,使自己能够独立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评估资讯价值。学生能够利用和驾驭好互联网,也就意味着其具备了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基本能力。

(三)培育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创造性利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环境 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environment, how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room, library, computer room,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simpl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lso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prac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dv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network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现在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挑战,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重大生产要素,但是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缺乏监督,因而导致信息泛滥、超载等,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困扰。由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社会阅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从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一部分甚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从而向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

1 信息素养的基本问题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以及分析

信息素养其实最开始是从图书馆素养演变发展而来的。对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其素养主要指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然后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成当前社会的一大生产力,而这种信息素养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馆,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当中。实际上,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支柱,其已经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进一步拓展。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自我反映,信息意识是驱动大学生生活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其次是信息知识,这也是人们对自有的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传统社会当中包括传统文化、语言类知识等,在现代社会当中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理论等。第三,信息技能。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了发现、获取、评价、处理、运用、创造等阶段,由于不同的人的智商有所不同,因此所具备的信息技能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信息社会差异的重要原因。第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当中,其所有行为当中的道德,也就是在信息被发现、获取、评价等过程当中所有表现出来的规范,这里的信息道德与传统道德相辅相成,传统道德是信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行为规范。

1.2 信息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竞争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储备是决定该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高等学府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就要在高等院校内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努力使我国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信息社会当中,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决定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等院校当中要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高瞻远瞩,不断调整信息素养教育方法、方式、思路等,努力和世界接轨,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与社会接轨的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进而使得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就具备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这也是他们踏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条件。

2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况及问题探究

由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其对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稍弱,同时对于糟粕信息的辨识能力较低,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统计,在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前三年有超过70%的大学生未使用过中文文献检索工具,而几乎99%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外文文献检索工具,只有在毕业季,大学生迫于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而去使用文献检索工具,能够很好地使用中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也仅仅只有45%。而能够使用外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只有不到5%。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基本结构并不了解,大多数价值较高的图书常年无人借阅,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不容乐观。

造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学生更多地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信息素养教育,使得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到信息教育。(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够,使得大学生更愿意玩游戏、聊天等,而不太愿意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辨识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通常局限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借阅图书、查资料,如何利用网站搜索文献等,而对于除此之外的教育几乎空白。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片面地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实际价值,这也是导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3)当前高等院校的硬件资源落后,学校计算机系统仍然停留在XP系统,而带宽也很窄,使得大学生宁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也不愿使用学校的计算机,因此使得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有效监管。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不甚完善的信息环境中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而误入歧途。从以上问题来看,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

3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策略

3.1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育当中

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让大学生接受课程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技能,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能够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我国每年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从就业市场反映的状况来看,大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对信息的接受、处理、掌握能力较低,而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而信息素养又是用人单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最为看重的必要素质之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3.2 创造良好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首先高等院校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同时定期更新计算机、数据库等。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将学校的资源放在校园网络上,这样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登录校园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海量优质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同时加强网络教育,使得校园网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平台。

3.3 专门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书本教育这个层面,而使用网络教学等方式依然较少。因此应该主动加强网络教育,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当中。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必要对当前高校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样就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要积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当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父母,其任何言行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儿女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重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当中,也提高了家长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与孩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信息素养。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明确当前网络主流价值观,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环境。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建立互联网文明行为规范。由于当前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管束,使得大学生长时间借助互联网聊天、玩游戏等,从而误入歧途。为了杜绝这种悲剧的产生,需要加强网吧、互联网等监督管理,通过建立防火墙等方式来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监管我国互联网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下纵横捭阖,从而提升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 小结

总之,从全球来看,国民信息素养越强的国家,其综合国力也越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等院校中要将信息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应该汲取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不同课程当中都融入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当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LX093)

参考文献

[1] 王锦贵.论信息素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33-37.

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6

[关键词]女大学生;网络环境;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凸显出舆论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海量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中既有积极的看法和观点,也有很多负面的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带来许多道德考量。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力方面较弱。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探求网络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而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去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如何选择海量的信息,如何加强自律,这些是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它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如何认识传媒、正确而有效地利用传媒就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指对各种媒介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的解读分析和判断思考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为生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壮大,而英国是实施媒体素养教育颇为彻底的国家。1989年,英国教科部(Department Education and Science)发表了著名的考克斯报告论(Cox Report),该报告为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更加积极且具有批判精神的媒体使用者,他们应有能力享有并有助于形成更为广泛和多元的媒介产品。[1]1992年,美国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分析、产制的能力。[2] 1999年,在维也纳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中,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代表们呼吁:在各国尽可能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的和终身的媒介素养教育。[1]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仅局限在理论探讨、基础性调研以及概念的推广上,实践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也没有有效的实践方法和体系。“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少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仅局限于在学术期刊或学术论坛中发表文章,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非常匮乏。”[3]

当下网络发展迅猛且影响力巨大,大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且缺乏有效控制网络的技能。在这一背景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悄然兴起。此类研究发现,网络和报刊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大众媒介,大学生使用媒介呈现“复合化”趋势,了解“生活资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介的主要动机。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媒介接触状况有不良倾向,媒介道德规范认识模糊、自律意识不足,大学生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创作的能力相对薄弱等。[4]

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以网络媒体、校园媒体为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媒介素养实践,可以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成为信息和媒体的“主人”――合理利用媒体工具,并积极创造出新的媒体产品。

二、网络环境中女大学生形象的呈现

网络环境中刻画的女大学生的形象可分为正面形象、中立形象和负面形象等类别。由于媒体追求眼球效应的趋利行为,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要远多于正面形象。

在各类报道中,女大学生的正面形象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机智勇敢、不怕吃苦、刻苦学习……这些女大学生往往家境贫困、遭遇坎坷,但她们自强不息,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图强。此类形象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与现实存在一定脱节。另外,有部分女大学生正面形象的报道还存在一定“负面因素”,如“机智女大学生设计擒色狼”“女大学生寻机报警掀翻百人‘鼠窝’”“女大学生被抢劫和抢劫者网聊劝其重新做人”,等等。这些报道虽然凸显了女大学生机智、勇敢、善良等美好品质,但同时也塑造了女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轻信他人、缺乏分辨力的负面形象。[5]

在网络环境中,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婚姻观功利性强及性观念开放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这些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话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在婚恋中注重金钱,以物质基础为主要择偶标准。而在恋爱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婚前、同居在大学生中占很大比例,当众接吻、成为常见的行为。

2.无知的受害者

这类报道突出女大学生因为头脑简单、思想单纯而被骗、被害,如身陷传销的以女大学生居多,又如女大学生在网上求职交友屡遭骗财、骗色等。

3.心理素质差

脆弱、任性、偏执是当代女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有一些女大学生因为遭受考试失利、求职受挫、恋爱失败后就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新闻,让人十分痛惜。

4.浅薄的形象

爱美、减肥、整容、互相攀比,这些词语现在已成为女大学生抹不去的标签:某女大学生因疯狂减肥导致厌食从而生命垂危,某宿舍女生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集体整容……而女大学生的“涉性新闻”更是占据了负面报道一半以上的比例。

媒体呈现的女大学生形象并非真实情况的再现,而是经过了编辑和再加工。但读者并未认识到这点,他们往往认为这就是女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日益明显。

三、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因为具有“互动性”,网络这个新媒体可以将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转为主动参与的角色,可以让使用者更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使大学生的注意力从传统大众媒体转向手机短信、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因此,提高女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对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呈现正功能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

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女大学生迫切希望能拥有一种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诸多的传媒事件中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缺失严重,特别是对媒介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传媒认知能力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努力培养女大学生利用、分析、评估网络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她们创造性地使用网络的能力。

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大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还将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延续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不断提升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发挥新媒介的良好作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四、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素养的提高不只是靠知识的传授,更重在实践。由于网络传媒信息具有多样化、大量化、复杂化以及多变性等特征,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其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1.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实施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教材和课堂,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内在机理和对个体、社会的影响,有了理性认识,大学生们就会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辨识能力,培养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面对不良媒介环境或者媒介信息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通过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正确地认识社会现状、认知当代问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与其他教育课程相融合,如在相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使其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2.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网络环境

作为传播先进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的主战场,大学校园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介资源,如校园广播和电视、校内报刊、校内网和论坛等。这些媒介承载丰富的信息,并大范围且深入地影响大学生群体,它们对受众学生有着潜移默化、持久且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校园传播媒介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媒介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传播文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宣传现代化的媒介知识、技能和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

3.发挥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鼓励学生去怀疑、批判、重新审视传媒信息以及传媒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使其养成逆向、反思、批判及立体思维的意识能力。教师还应该带领并促使学生去体验各种媒介的影响,在网络媒介中进行媒介实践。在参与博客、播客、社交网络等的网络媒介内容构建时,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和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女大学生只有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才能最终达到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

4.提升女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实施女大学生形象重塑工程

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不佳这一现状,新闻媒体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内因始终是决定因素,某些女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扭转媒介中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的根本途径。在思想上,女大学生应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提升自己解决问题、抵制诱惑的能力;在道德上,女大学生应积极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行为上,女大学生应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加强竞争意识,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自己展开美丽的人生画卷。

此外,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与其学习状况也紧密相关,高校要重视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避免女大学生因学习问题而走向歧途,从而形成不良媒介形象。针对“女大学生从事赚取学费”这类事件,高校应认真反省自身“减贷免”政策的执行是否合理彻底,自身的勤工助学工作是否做得到位,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应承担起帮助学生通过正常渠道顺利求学、不因经济压力影响学业的责任,更应担负保护女大学生的身心安全、避免其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的义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用真实媒体事件教导女大学生尊重生命、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引导她们以阳光的姿态积极生活,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在媒介面前塑造健康向上的形象。

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为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制造网络产品、提高法律意识、对网络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也有利于塑造女大学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媒介形象,有利于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应加大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力度,为整个社会媒介素养的提高、为女大学生健康形象的塑造积极发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2004(1).

[2] Media Literacy: A Definition and More. http:///media-literacy-definition-and-more.

[3] 张志安.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