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素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1

一、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更加强调正确判断信息及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视障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视障学生提高对网络媒介的认识,熟悉网络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视障学生运用、分析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网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视障学生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网络媒介使用者。

二、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关于我国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研究的成果不多,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情况及一些研究成果,开展了局部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一)视障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低

总的来看,视障学生对于上网的态度是积极和热情的。然而一些研究成果指出,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的视障学生占17%,交往的占30%;我校则有高达65%的学生利用网络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甚至还有7%的视障学生热衷于玩盲人版的网络游戏。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的学习资料,培养其生活技能的各类信息资源,视障学生极少关注;在线聊天、玩游戏、看网络小说或电视等休闲娱乐活动却成了他们利用网络的主要内容。应当说,网络上的休闲资源不是不能使用,但是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我约束。如果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就必须予以干预。

(二)视障学生对网络认知薄弱,甄别信息能力差

有相当部分的视障学生认可并相信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他们认为,网络是公开的大众传媒,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核定,信息渠道、内容确凿可信。即使有少数视障学生对网络的不良信息持有怀疑的态度,但也认为不良信息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不太会”或“绝对不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前段时间“末日说”在网络上似乎愈演愈烈,而在视障学生之间也传得热火朝天,其中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甚至被某些视障学生全盘接受,有些学生的精神一度受到困扰。可见,视障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批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视障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差

在调研中发现,我校视障学生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只要网络开放,绝大部分的视障学生都不愿意离开电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些视障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为的就是聊天、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看网络电视之类。显而易见,视障学生网络媒介使用的自制能力和计划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视障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研究

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前一些大众传播者受商业利益驱使,热衷于传播一些低俗、不良的信息。视障学生由于视觉的缺损,认知能力发展较普通孩子落后,思想单纯,知识面又较为狭窄,极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学校管理不严或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视障学生的上网行为得不到有效引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清现实及困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加强宣传管理,督促文明上网

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上网制度,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校园广播中广泛宣传,让视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文明上网。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聊天群、校园广播及校园协会组织等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让视障学生了解,使他们避免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不良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针对视障学生上网一般在课余时间、专任教师难以监控这一问题,可在学生中成立网络协会组织,把学生调动起来,形成学生的自我监督和管理。在大力宣传、监督和自我审查下,视障学生的文明上网行为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思想熏陶

提高视障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让视障学生步入健康的网络文化之路。可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如“我是网络高手”演讲、网络传媒知识竞赛等。利用晨读前的时间,分享最新的新闻时事资讯或科研信息等,强化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利用特教学校的优势,定期邀请媒体记者、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视障学生互动交流。

(三)渗透课堂教学,丰富教育形式

盲校课程安排非常拥挤,不仅要进行常规科目的教学,还要开展手工家政、定向行走等适合盲生的技能训练课,因此单独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的困难比较大。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是以网络媒介议题为切入口,渗透进课堂教学。如在盲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安排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开设专题活动课,以引导视障学生甄别媒介信息、明辨是非。或融入其他传统课程中:如语文教师通过指导视障学生大量阅读网络媒介中的优秀作品,培养视障学生阅读与写作等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通过指导、培养视障学生搜索、辨别、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视障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提高视障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因此,在盲校每位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师。

(四)政府有效督导,多方参与共管

提升视障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仅由盲校、盲教育工作者来做是不够的,社会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鼓励公益性的组织和社团,参与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着手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借鉴和引进一些可行措施,通过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形式对视障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适合视障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工程。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适时推出适合视障学生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为视障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媒介服务。

(五)家长积极参与,促进孩子成长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11-0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日新月异,处理方式简捷化,手段方法多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才能紧随21世纪的发展步伐。

1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内涵

创新发展为特色的美国率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1989年美国“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从信息素养人的角度,将其界定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合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展、检索、评价和创新性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素质:能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能掌握其基本应用;网络素质:能对当代信息环境的核心——因特网有充分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媒体素质:对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体的认识。

信息素养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品质,是人们有力地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2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l 信息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信息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纸质的课本资料,很多学生除了聊天,游戏外,很少为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资讯、享受网上交流和娱乐服务,其次是获取学习资料,这说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信息能力偏低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只有极少数同学掌握了布尔运算符检索技巧,高级检索和关键词准确匹配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应该作为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关键内容。

2.3 信息道德缺失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大学生缺乏信息免疫和甄别能力,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3.1 网络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网络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的捕捉、判断、分析和吸收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过程。

网络信息意识教育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它主要包括网络信息需求意识、网络信息获取意识及网络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人们较好的适应当前网络信息环境,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在其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进网络这一更为浩瀚的知识海洋,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使用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以便能更好的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3.2 网络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网络信息知识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有关网络信息本质、特性和运动规律的基本性和常识性的教育。

网络信息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基本知识的教育;二是网络信息专业知识教育;三是外语。

我们应减少中外工具书的教学比重,增强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检索,中外联机检索系统,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比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电子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从而全方位的补充学生的网络信息知识。

3.3 网络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网络信息能力教育是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它是评价一个人能否较好的使用网络信息的重要指标。网络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网络信息综合利用能力四个方面。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学会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3.4 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它主要是调节网络信息传播者、网络信息使用者和网络信息服务者三者之间行为规范的关系。

我们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明确信息素养不仅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大学生信网络息素质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既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3.1.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之中,首先应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诸如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学习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行为上做到“自律”“自警”,分清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崇尚科学,学习先进的东西,摒弃陋俗恶习,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3.1.2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

对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本着教育为主的方针,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通过各种正面、反面实例,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引起其在思想上对网络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不侵犯他人利益是每个网民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锻造高尚的人格。

3.1.3加强“慎独”教育并教会选择

“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于今天的网络时代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慎独”是说个人独处之际,在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仅仅要求青少年接受几条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我们必须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道德措施。

3.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

社会、学校、家庭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行为调控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

(1)开展关于网络信息道德大讨论,提倡网络文明,组织各种道德宜传活动。如征文大赛、辩论赛等,让人们真正认识、了解、懂得网络道德,提倡网上自律,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2)向青少年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教会他们搜索和筛选信息,文明上网。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封锁或删除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其次,要加强适合青少年浏览的优秀网站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资讯信息。真正把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好奇、热情、善于探索、研究的青少年吸引过来,让他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信息,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韩梅(1964-),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贾林(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袁群(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聋人特殊高等教育结构及聋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SH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5-02

大学生是社会科学文化潮流的领军人群,而网络传媒又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当前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这一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聋人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特殊,正因如此,对新媒体时代中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很多,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研究强调的是受众认知信息时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也改变了许多,变得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媒介传播实质的解剖,使受众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使他们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有偏颇的意识形态。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二、受众——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教育群体,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聋人大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处于后青春期,对于大学环境中的学业、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和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自身存在听觉障碍和使用手语对话等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比较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特殊的行为反应。对于我国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国内也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聋人大学生较之健全大学生更具有易冲动、脆弱、自卑、焦虑等特点。

聋人大学生受其生理特点限定,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多关注,而事实上,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和网络互动效应的增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体参与接近无障碍化,网络媒体参与性也越来越强。极大的网络参与积极性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各类群体,展现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开阔视野。因此,应根据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聋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三、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使个体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主动接受者和传播者。为了通过实证法来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评估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笔者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308名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参与性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80份,占回收卷的94.0%,有效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媒介消费行为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平均网龄达到3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3.1小时,大部分人的多数课余时间都在上网。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也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在上网原因方面,“课业学习”“娱乐”“情感需求”和“获取必需信息”排在前面,当然,出于“无聊”的原因也占少部分比例。而对于“网络能否满足自己的期望”,占一半比例。在“网络中不愿与健全人交往”的聋人大学生只占8%的比例,约有48%的人“更倾向于参与专属论坛”,说明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社交范围比较宽泛。

2.媒介解读能力。在参与调查问卷的聋人大学生中,约有96%的聋人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他们对网络的总体评价是处于中上水平,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在“网络社交圈对个体的帮助和需求满足”上,聋人大学生认为,在“情感沟通”“求职就业”和“学习研究”方面认为网络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3.媒介道德规范。参与调查的大部分聋人大学生认为网络与主流媒体价值观“不尽相同”,并认为通过网络媒介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加强”或有“很大改变”,对于自己的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作用。在网络形成的“拟态环境”中,聋人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网络传媒对自己有直接的影响,但对自身潜移默化的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力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

4.媒介运用和传播能力。问卷中有95%的聋人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网友总数量平均在二百人左右,这也说明,聋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比例大,在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媒介的运用与制作能力也相对较强,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能力上则相对较弱。

(二)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原因分析

1.媒介运用不够深入。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适应和参与网络时代的必要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媒介素养。有近一半的聋人大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必需的信息,这说明只有半数能够充分地使网络成为自己需求的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说明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还只处于“蜻蜓点水”的表层,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应用也不够深入,这就必然不能使网络更好地为聋人大学生服务。

2.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对传媒影响力的深层次领会能力。在长期接触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过程中,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逐渐产生了依赖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具备辨别信息真实度的能力,缺乏对媒介判断评价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传统大众传媒过于强势以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多样性。

3.聋人大学生道德规范性弱。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忽视了传媒素养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聋人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自觉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具有较明显的实用倾向。同时,聋人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许多不清晰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聋人大学生也会较容易缺失甄别力,进而引发失范的行为反应。

四、针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当前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聋人大学生较强的网络媒体参与性,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如何用好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聋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对聋人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很重要。

(一)学校层面的教育是关键

高校是聋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本营,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平台,理应成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校应逐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聋人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初期可通过加入选修课形式,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带动对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个人网页制作交流、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另外,大学可与网络传媒企业合作,参与媒介实践,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媒介内部,了解网络媒体,生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国家层面要给予支持

国家负责社会环境建设,网络媒介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媒介行为,为聋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必要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惩罚违反法律规定、散发不良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规范公众的媒介素养。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另外,建立媒介素养监督体系也很重要,让公众参与其中,共同监督网络媒介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和社会层面紧密配合

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场所,可以无处不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聋人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所以家长更应该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态,给予关怀和帮助,激发孩子的进取心,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之运用于网络生活中。社会各机构团体也应努力发挥作用。残联、聋人协会等要对聋人大学生给予关注,结合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吸取有益经验。相关机构可开展有关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调查,提供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开设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专属论坛等。

总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重视。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也是网络媒介的主要接触人群之一,他们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理性公民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虹.关于传媒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2]严功军.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5

关键词:网络时代;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4G时代让手机真正实现了移动媒体的数据高速传输,网络通信技术赋予了手机媒介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社交网络鱼龙混杂,这给使用者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值得高校教师共同探索。

一、手机媒介概述

手机媒介原指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又称为移动电话。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话的工具,更是网络信息的承载体。手机媒介信息既可以是文本图像,也可以是声音视频等,而手机媒介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手机媒介与互联网的结合,打破了社会公众进入到媒体中的障碍,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与融合。手机媒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随身性: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手机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它们虽然也能实现信息的较快传播,但是不便于随身携带和实时信息互动。手机则不同,它与现代人几乎形影不离,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将多种信息包括传统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收入囊中,打破了时空限制,可谓是“装在口袋里的媒介”,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达。

2.强制性:报纸、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信息传达处于一种被社会受众选择的状态,信息流通处于被动位置。而手机媒介能够将资讯主动推送给用户,例如,社交网站的消息提醒以及各类应用软件的热门推送,因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1.开展大学生与手机媒介主题教育活动

(1)选取活动主题。在进行活动设计之前,必须先在高校中组织调查,研究受众即大学生对手机媒介教育的需求。从数据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时代手机媒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对于手机的依赖性,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对此不以为然,不能充分认识也不愿意改变现状。因此,大学生与手机媒介主题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2)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开展前还要明确目的,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教授健康使用手机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参与手机媒介表达和交流。建议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观点共享。教师在课堂上以实际案例开展教学,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大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为例,促进学生对手机媒介的合理参与。

(3)理清活动思路。不可否认,手机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益处时,往往容易沉迷其中,这将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手机产生的辐射、手机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长期使用会造成的视觉疲劳和颈肩酸痛等。因此,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来引导学生反思手机对我们造成的危害,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手机媒介的运作过程,正确评价及运用接收到的信息,讨论出规避手机危害的防范措施,减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开设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高校中开设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能力,还能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因此,高校可以考虑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选修课体系中来,以课堂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专业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还可设计相关课程来辅助教授如大众传媒、媒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提高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素养,还可以通过高校党建工作来实现,在党课、团课中结合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学生对新时期手机媒介现象进行解读,帮助学生鉴别媒介信息的好坏,从正面引导、启发学生认识手机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与意义,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媒介信息观和媒介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自律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介教育愈发受到关注。手机媒介的出现为快速实现社会信息交互提供了渠道,同时一些不良的信息也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开展大学生与手机媒介主题教育活动,增设手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手机媒介形成全面认识,积极利用其独特优势,自觉规避消极影响,不断提高自身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邢璐.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网络素养教育范文6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05-02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修订版)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刘润清和戴曼纯也提出“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顺畅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懂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具备科研能力、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可见,现代大学英语教师素养概念的外延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语言水平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参数了,大学外语教师更是如此。为了彻底改变现阶段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顺利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向“双主”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也需要随着发展和提高。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很强的信息处理整合能力等。

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基本的八种素养是指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审美素养、劳技素养、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本文中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探析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综合素养。

一、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

科研能力低、学术产出少、教学压力大,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难题,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热情和投入,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失去了认同感,或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继而对英语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即对生活的热爱、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学习英语的需求和方法的改变,与学生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沟通交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挖掘和赞赏学生的优点,使他们逐渐获得自信,走上实现自身潜能的道路,最终获得内部自我认同感(identity)。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没有工作激情,就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伟业。笔者切身地感受到如果哪节课是激情饱满地进入课堂,那课堂效果也极佳,若哪节课是郁闷不乐,心情凝重,学生也随之消沉。因此,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热忱,为之而倾心,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工作热情,有完整的身份认同。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再好的教材在其时效性方面还是有落后的一面。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普遍运用和教育教学观念及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主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时代保持一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听力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情况。今年在讲解这个单元时,恰逢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笔者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相关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协作,每组查找一方面的相关内容,有图片、视频、文字,整合成PPT,在课堂上作汇报演示。由于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大家进行得非常积极,有演唱闭幕式上的歌曲的,有介绍他们喜欢的运动员的,有介绍此次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的由来等等。学生普遍感觉收获非常大,既练习了听说能力又增长了文化知识。而课堂学时有限,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删减教材中的过时的、不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教师还需学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课堂上增加一些适应他们将来就业需要的内容。

三、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语言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授”和“灌输”,而是“组织”和“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和研讨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