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1

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依靠教育教学质量支撑的,研究和选择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是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抓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质量检测统考或抽考、教师培训等三项工作联动起来,建立“赛考培”联动机制,并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实施方式策略;夯实教学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策略;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实施创新策略。

关键词:

“赛考培”联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近年来,各地中职学校都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各学校常见的做法是: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开展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的统考或抽考,开展教师培训。中职学校应将学生技能大赛、教学质量检测统考(抽考)、教师培训三者联动起来,建立“赛考培”联动机制。

一、研究意义

(一)中职学校抓“赛考培”及其联动就是抓教学管理

学生技能大赛工作涉及组织安排和管理策划,也涉及选拔训练、内容设备、教师激励等;学生统考或抽考工作,不仅涉及组织安排,还延伸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师培训,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检测等,这都是教学管理。因此,抓好“赛考培”三者联动是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点。

(二)研究并实施教学管理有效策略能和谐校园氛围、形成合力

如果管理者强加给被管理者条条框框,被管理者自然不愿接受或被动接受,容易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严格地说,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规范教学活动,并达到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管理意图和目标的执行者、实施者,学生是体现者。因此,教学管理既要注重科学性,也要注重人文性。中职学校“赛考培”三者联动揭示的是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研究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就是要研究使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制定最好的激励制度和机制,使教师在开展“赛考培”三项工作中体会学校教学管理的意图和目标,主动执行,同时高标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用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去影响学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训,充分发挥潜能,挑战自我,赢得成绩,成就自我。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将教学管理的意图和目标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有机融合,改变了过去管理者唱独角戏的尴尬,也使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更加和谐。

(三)研究并实施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有助于校企合作,使中职学校办学始终扎根于地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土壤中

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最核心的任务是根据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赛、省赛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应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修订、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提高教师教学技艺和专业技术技能。这些工作不能在校内闭门造车,而应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来实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既要注重“赛考培”与当时当地行业接轨,也要注重随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具备前瞻性,校企合作能带给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丰富的“营养”。

二、研究方法

(一)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

先将组织学生技能大赛或训练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整理罗列出来,再分别将组织准备统考或抽考和开展教师培训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整理罗列出来,通过比较、提炼、筛选,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作为抓“赛考培”工作的重点内容,构建“赛考培”联动机制。

(二)遴选常规的教学管理策略

通过“赛考培”联动,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将常规的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进行整理遴选,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提炼以及调研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测评等,保留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进一步规范。

(三)围绕职业教育特点和任务,创新教学管理策略

通过“赛考培”联动,中职学校围绕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从教学管理的宏观到微观,从引导到过程到结果以及资源、人力配置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通过实践验证、修改完善,形成新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

三、构建“赛考培”联动机制

“赛考培”联动就是在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研究行业、掌握课标,提高教学技艺和专业技能;实质上就是找出“赛考培”间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技艺等,通过提升教师水平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促进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水平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好“赛考培”联动机制,就是要使“赛考培”在动态变化中产生联动,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联动提高、联动完善的有效机制。中职教学管理不是死板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抓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抓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就是抓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抓教师培训就是抓教学质量管理。因此,运用好“赛考培”联动机制,是中职教学管理真正的抓手。

四、选择中职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实施方式策略

1.改课后管理为课前管理

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再要求改正、弥补。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实训、作业批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与评估,这就是课后管理。课后管理虽然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费时耗力,多数教师被动接受,有抵触情绪,不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效果不佳。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我们可以借抓学生技能大赛、抓统考抽考工作,让教师充分讨论和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研组内充分酝酿、探究,统一意见形成较好方案后实施教学。课前管理是激励管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激发教师潜能。

2.改单一的行政管理为全员参与的集体管理

过去的教学常规管理,通常就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的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行政管理,或者说是管理者“唱独角戏”的管理。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将教学质量目标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抛给大家,引导大家通过讨论、探究来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也就是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至教研组,让大家共同参与,集体管理,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3.改批评惩罚式管理为奖励激励式管理

只要提到教学管理,常常就是找问题、找差距、批评人,教师往往不理解,也不易接受,效果也差。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学校可以围绕解决三者联动的核心问题和学生技能大赛的成绩、统考(抽考)的成绩以及教师培训学习后教学能力提升等设立一系列奖励方案,使教师在参与“赛考培”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获奖,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成功感。

(二)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夯实教学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策略

1.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形成制度、形成规范,应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分别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艺和专业技术技能。首先是依托行业企业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采用所有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锻炼、派教师参加行业协会、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和技术示范指导、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深度校企合作等措施来实现。然后依托学校优势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艺,采用引导师傅型教师在学校氛围下自主学习、建立副班主任制度、开展“五课”教研常态化、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赛课等措施来实现。现有教师的培训是中职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规范。其次是招收或引进专业骨干教师。招收和引进教师是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工作中要注重招收和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

2.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

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是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教学文件包含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开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方案等。目前,乐山市制定下发了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公共文化课课程标准,中职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就我校而言,在几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有统一标准的按照市里的标准执行,其余的按照学校标准执行;此外,还制定了各专业实训教学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学籍管理规范、学生考试考核及毕业要求规范、教师教学检查考核细则、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抓好这些教学文件的制定、修订和执行,就是中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最基本的规范。

3.以课程标准进课堂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教学过程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标准进课堂。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训以及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等不能因为授课教师的不同而改变,应要求和督促所有教师按标上课,让课程标准真正进课堂是缩小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差异的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教学过程管理还包含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训教学、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情况等,但是这些都应该围绕课程标准进课堂来开展。

(三)在“赛考培”联动机制下,开展教学管理创新,实施创新策略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和行业、面向未来的大众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目标是培养产业和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深层次的目标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把自然人培养成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职业素养,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能适应自身生存和职业发展的社会职业人。因此,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必须在面向未来和研究行业的基础上进行。

1.中职教学管理的机制创新

中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在机制上做文章,要在研究产业行业发展,融入产业办学,服务产业办学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中职教学管理改革与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变化联动的机制。各学校要在建立名师工作室的同时,建立骨干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室或者叫专业委员会工作室,聘请行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加,定期开展研究,从而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这样的机制运行下,使中职学校与产业行业的捆绑越来越紧密,对产业行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对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2.课程标准动态完善与创新

课程标准动态完善与创新是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形成联动机制后,行业需求的不断升级变化,就不断促使中职学校动态地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既要满足现实需要,也要考虑行业发展后的需要,使课程标准始终保持实用性和先进性。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修订与创新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由于涉及面广和受一些时效因素的局限,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易操作又权威统一的评价体系。因此,修订与创新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中职教学管理创新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地域特点,又要考虑当时当地职业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和社会责任。具体地说,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每年全市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成绩情况;二是学校各专业对应的市内外相同行业企业的认可和评价情况;三是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情况(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或学生巩固率来体现);四是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抽考、寻访、调查调研、检查评估等方面的认可和评价情况;五是同类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认定和评价情况;六是市内外中职学校之间和市县内初中学校的评价情况;七是中职学校自身的考核评价情况。

4.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改革与创新

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各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和技能训练,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今后技能大赛的改革与创新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要不断向行业靠拢,可以在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二是技能大赛的形式、内容和标准要不断向省赛和国赛靠拢;三是技能大赛要始终围绕全市统一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进行。这样才切合本市中职教学改革实际,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的试行,对促进各中职学校开齐开足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应该坚持。但是,目前题库题量较小,还不能完全促进课程标准进课堂,还有个别教师存在不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只让学生背题库来应付考试的情况。因此,应该将现在的题库增量3至4倍,覆盖课程标准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防止教师走捷径。或者取消题库,寻找市外第三方出题,并严格将范围控制在课程标准以内,控制难度,扩大知识覆盖面。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提高检测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大章 单位:四川省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0(19):165-16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1.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7-0094-03

一、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2012年以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承担并承办国家、省级各类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41个,共培训了1296名学员,成绩显著。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是国家针对中职校青年骨干教师推出的一个重点项目,培训要求高,时间长,牵涉面广。笔者在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要做好这个项目很不容易,而且遇到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困难。

(一)送培学校及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

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举措。调查研究发现,各职业学校缺乏科学有效的轮训计划,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学校无法派出合适的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有的甚至认为企业实践可有可无。同时,部分参加脱产实践的学员认为,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送培学校会暂停或部分发放绩效工资,并且影响年终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经常被单位要求请假回去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员不能全身心投入企业实践,从而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

当然,大部分青年教师也迫切希望到企业实践锻炼,但大都存在“惧怕”心理,一些学员也是盲从的,没有把企业实践看作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不是带着知识、疑问去学习求解,“走马观花”,“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尚未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参与培训企业遴选有一定难度

调研发现,58%以上的企业对中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持否定态度。企业一切以商业利益为中心,一般不愿提供关键的技术岗位给企业实践的教师顶岗,如牵涉到企业技术机密问题,根据专业来安排工作就显得更加困难。大多数企业认为教师企业实践与企业基本没有关系,考虑到安全因素,企业更没有承担这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勉强接收,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在企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力度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参训企业遴选难度很大。

(三)参与项目方案制定的主体单一

项目方案是教师企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其优劣决定了培训的质量效果。在执行过程中,方案制定往往都是培训主办方一厢情愿完成的,仅凭己方经验,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学员需求。忽视企业实践由学员、送培学校、企业、培训基地多重因素构成,造成方案制定的主体单一,给后期实践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如岗位与学员是否融合,技术与专业是否匹配,师傅与徒弟是否合拍等。

(四)项目实施效果考评方式不灵活

目前,政府、职业学校等已认识到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但根据国家政策性文件,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方式粗放单一、不灵活,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践项目特点区别对待,也没有开展不同专业教师个性化考核评价标准,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考核力度不足,无法达到企业实践的要求和目的。

二、探索“开放共享,

互利共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思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果丰硕。2014年学校“全国装备制造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目前深度合作企业有200多家,其中90多家成为“工学结合”实践基地。借助优势资源,学校以“开放共享,互利共赢”思路积极探索“机械加工类”专业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模式。

“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是一个需要非常丰富“资源”来支撑的项目,要以“开放、共享、多赢”为目标重组校内外培训资源,才有希望取得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基地要有包容的姿态,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对实践学员全面“开放”;其次,参与企业在学员能够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在技术、科研、工艺等方面与学员“共享”;同时相关政策支持,可实现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学员、送培学校等多方共赢。

三、建立“四共”型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运行模式

中职青年教师国培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机械加工类”企业遴选是核心要素,强调“对口”,注重规模,产值要求1亿左右。经过充分调研后,学校于2014年选取了无锡微研精密冲压件有限公司、无锡蠡湖叶轮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市德力液压有限公司等作为合作企业,这些高新技术企业,都能突出生产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途径。

(一)校企联合,共谋实践方案

2014年8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职国培项目专项工作小组。学校分管培训工作的副校长与企业主管人事经理共同担任组长,负责项目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确立了“开放共享,互惠共赢”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新机制。特别强调“准备前置”,注重方案开发:一是强调“对接”,开发合适的培训模块。项目实施前,及时了解学员需求,把学员专业、企业实际与基地学校资源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设置企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模块等,以“企业实践”技能提升为主,引入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模块;二是配备“队伍”,选好、配好培训团队。依托机械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材料成型专业省级创新团队,精心组织选配培训专家团队,团队设置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针对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人数少、时间长的特点,还为每个学员定制了个性培养方案。

(二)校企融合,共培青年教师

在项目实施阶段,学校委派的项目负责人兼具企业和教学管理经验,既是教育专家,又谙熟企业生产管理,全面负责项目日常运行,另外为每位学员分别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依托精心挑选的企业,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按照学员需求开发了产品工艺分析、工装夹具(或模具)设计、机械产品研发等8个实践岗位方向,以学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困惑为支点,逐一给每个学员定任务,定方向。探索和实践了轮岗式实践法,每个学员按照产品工艺技术要求,由企业师傅现场指导教学实践。为保证学员企业实践无障碍,打破壁垒,学校、企业及学员签订三方保密责任状,防止技术泄密。这样,学员就可直接参与学校的项目研究,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三)校企联动,共管项目运行

教师企业实践管理核心是校企如何共同做好考核评价工作,按照企业生产和教学需求,积极探索“作品+思维”评价体系。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实践作品涉及课程建设、产品设计、技术改造模块等,学员根据自己学校和实践岗位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方向并完成6个实践作业作品。学员每完成1件作品,便可针对实践中的安排、技术难题总结,根据反馈情况适当安排讲座、融合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等,及时沟通解决学员“思维提升”问题,进而解决青年教师在今后实际教学中的思维障碍,最终完成学员的综合评价,力求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取得实效。

(四)校企互惠,共享合作培训成果

在“开放共享,互利共赢”校企联合培训机制下,应充分利用双方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研究、技术合作、产品设计与研发等利益互惠点上寻求对接。青年教师是参与培训的直接主体,实现了在生产一线开展“认识生产”到“实践研究”的真实目标,突破了青年教师技能培养瓶颈。

2014年,“机械加工类”企业实践项目13名学员实践期间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每名学员结合实践内容都分别完成了1份课程建设申报书、1份课程标准、1份讲义和多媒体课件、1份科研课题申报书等额外内容。另外,在技术技能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无锡微研精密模冲压件有限公司实践的学员,深入研究了太阳能光伏领域的精密端子模具制造和夹具设计制造等前沿技术。在无锡市德力液压有限公司,学员直接参与了企业《汽车举升用液压系统的技术改造项目》,并作为主要发明人参与了企业的发明专利申报工作;学员陆君峰参与无锡蠡湖叶轮制造有限公司实践特别刻苦,在企业实践后期作为企业技术骨干独立运用DYNAFORM软件对板料CAE进行分析等。青年教师的教学、技术、科研等能力,在企业实践中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四、几点思考

(一)“开放共享,互利共赢”是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运行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实践证明,“开放共享,互利共赢”是开展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一个有效机制,并且探索出共谋、共培、共管、共享“四共”型新模式,把教师企业实践和实际生产链深度融合起来,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顶层设计”是推动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长效运行的根本保证

教师培养是一个“上层建筑”问题,基地虽然在学校层面探索并践行“开放共享,互利共赢”青年教师实践基地运行新模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要根本上取得长期的有效机制,实现可持续,还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一些配套激励制度的完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必须依托企业,政府应配套各项优惠政策,不能靠培训基地的各种关系企业单独承担,如通过减免税收、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参与骨干教师培训,发挥市场作用,让需要大量人才的企业把培养青年教师变成一种责任,从而使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达到真正默契。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3

(一)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行业学会的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加强培训班学员的企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北京法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德国DMG公司给学院投入实训设备,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训方案,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铸造二厂等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培训方案,参与教学培训的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职教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得到培训班学员和派出学校的高度认可,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二)赴相关国培基地开展学习调研

组织调研小组赴省内外相关国培基地参观、学习和交流,积极开展对外学习和调研活动。先后多次赴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电子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调研和专项交流。赴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东风汽车公司专题调研,了解企业基地对学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本科、高职、中职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国培基地进行走访交流和学习调研,对改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搞好师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地。

二、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一)启动专业点建设项目

学院基地申报的“2013年度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中央财政给予200万元支持建设,学院配套680万元。学院焊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原有设备160台套,设备总值480余万元,但先进、高端焊接设备数量偏少,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训和社会培训的需要。以购置高端设备为主,建成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训练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内涵的立体式实训体系。

(二)推进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项目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数控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两个专业的培训包开发任务,开发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完成相关培训资源建设,通过陕西省教育厅的项目结题验收。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013年,学院基地申请了陕西省2013年度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陕西省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划拨项目经费3万元,学院配套3万元。该课题已经完成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结题验收。

(四)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两年以来,学院基地共承办了十期各类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培训学员859名。承办三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四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两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两期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二期西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班,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三、提升水平,凝练特色

(一)强化组织管理,建立管理机制

学院师资培训办公室全面负责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各二级学院配合协调开展工作。每期培训班均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组建班委会,形成三级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管理。

(二)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

学院基地始终坚持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研,每年选数10所中职院校,与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和派出学校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教师现状和培训的需求,形成培训工作反馈机制,为提高培训质量打下坚持的基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培训项目的任务要求,精心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三)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培训效果

在教学实施上,坚持把技能训练放到第一位,重点突出实践应用,依托学院实训基地优越的训练条件和精良的设备,加大实践教学课时,讲练结合,强化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学员实际,对培训方案进行调整,开展分层培训。组织学员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企业实践,增加生产实际经验,保证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培训学员的安全教育和督导,强化安全意识。根据培训学员的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提早落实学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事宜,并组织会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强化训练。

(四)加强信息反馈,满足学员需求

每期培训班开班后,及时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教学安排和生活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课后交流,了解学员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满足学员需要,为学员办理图书阅读卡,申请专用上网账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四、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必要性;加强合作

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完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和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体现出学生的个人价值。

一、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已经成为企业当中的一员,与企业员工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二)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历教育,二是非学历教育,三是岗位培训,四是转岗培训。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可以解决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中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

(一)健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事实上,中职教育是否可以坚持实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企业的利益是否达到预期,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影响学校和企业利益的关键因素就是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对此,学校和企业必须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除此之外,中职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一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校必须全面的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的目标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估中,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发展目标。

(二)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模式是固定不变的,这不仅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推动中职院校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和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校企合作模式,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职教育特色。中职院校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介入式属于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在介入式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践基地属于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加大教学设备与师资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校企合作提供物质保障。实践基地也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职院校必须合理利用实践基地,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参与式也属于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参与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求中职院校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注重实践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增强校企合作意识

要想增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意识,必须从以下主体入手: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三是企业。中职院校必须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作用,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相比于高等职业院校,中职院校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必须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校企合作目标和方向。在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对于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中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高中职教育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职院校应该丰富教师培训模式,也可以派遣教师到社会企业实习,让教师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感受企业文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把自身在企业内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必须健全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拉近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中职教育的目标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估中,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发展目标。中职院校和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校企合作模式,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职教育特色。参与式也属于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参与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求中职院校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注重实践教学,合理分配教学。中职院校必须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红.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强合作的措施[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6:95-96.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5

“三个到位”推动教育大业健康发展

组织领导到位。为加强和黔南州教育的帮扶对接,广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屈哨兵为组长、副局长吴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并抽调专人负责教育帮扶黔南州工作。教育局还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将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

制度保证到位。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心尽力、行必有效的原则,在2013年广州―黔南对口帮扶关系确立伊始,就制定了《广州市教育局―黔南州教育局对口帮扶协议》和《2013―2015年广州市教育局―黔南州教育局教育对口帮扶计划》,为教育帮扶工作明确了方向。为更好开展帮扶工作,广州市教育局还制定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贫困家庭高中、大学生进行补助的方案》、《广州市**职业学校与黔南州**职业学校结对帮扶框架协议》(范本)等。

资金统筹到位。广州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财政资金的实际和现有国家、省市政策,调动资源,克服困难,积极做好2013-2015年帮扶资金预算。三年部门预算投入770万元,其中学校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培训预算30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帮扶预算470万元。他们还通过资助贫困,结对帮扶,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确保教育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个打造”发挥骨干队伍示范效应

送教上门,插班学习,打造一支好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师资培训工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及职能机构,深入一线了解黔南州教育需求,采用送教上门和插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抓好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突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力促黔南州师资队伍合理快速发展。

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采取送教上门方式,组织教育专家和一线高级教师到黔南州进行专题讲座,惠及黔南州1500名教师,预计3年内为黔南州培训教师6000名。同时,广州市教育局还利用插班学习形式,组织黔南州4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交流。

校长跟岗,中层培训,打造一支好干部队伍。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和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针对黔南州教育情况,广州市教育局制定了黔南州中小学校长到广州跟岗学习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安排黔南州41位校长到广州各中小学跟岗学习。广州市教育局还举办了黔南教务科长管理能力培训班和黔南州中层干部“教学创新”培训特训营,组织黔南州中职学校和广州中职学校双向考察学习160人次。

助困助学,圆梦广州,打造一支好学生队伍。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帮扶,在对黔南州荔波县的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贫困家庭高中、大学生进行补助的方案》,将在2014-2016年,每年向荔波县提供30万元用于困难家庭高中和大学生的学费资助。为了给黔南州贫困学子成才开启绿色通道,广州市教育局还将从今年起每年在黔南州招收300名贫困初中毕业生到广州市免费就读中职,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每年还可获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三个结对”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职校结对,打开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育资源,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投入50万元启动资金,率先在中职学校建设方面与黔南州展开深入合作交流。安排13所优质重点中职学校与黔南州13所中职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围绕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整体推进黔南州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中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31-02

一、 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病理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模糊不清

近年来,中职会计专业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师资力量建设的重点。虽然如此,但中职院校仍然对什么是“双师型”以及怎样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没有详细的方案。在中职学校,历来贯彻落实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双师型”的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大都存在缺陷,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名不副实

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较多问题,很多学校错误地理解了“双师型”的建设,片面地认为“双师型”的教师就是拥有两个证书的教师,比如财会专业的老师拥有了会计证书,就错误地认为是“双师型”的教师。虽然拥有了两个证书,尚且不说证书的真实性,就算是证书具有真实性,也是老师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通过考试获得的,仍然缺乏实践经验。

(三)“双师型”教师贡献难以衡量

“双师型”教师在中职院校中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且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上存在着难度。在很多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应用管理上存在不足,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不能对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导致“双师型”教师在中职院校中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双师型”教师和普通的中职教师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作用有待于提高。

(四)“双师型”教师培训渠道不通畅

目前仍存在着专业教师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任务,无暇参加培训;即使利用寒暑假培训了,也只是一两个星期。二是技能培训很难对口并进行制度化的操作。虽然大多数中职院校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质性合作还不多。三是受经费所限,去国外培训也很困难,各校对培训的政策不尽一致。

二、 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病理透视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人才引进问题

当前,中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录取,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提高中职院校师资的学历,但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这和“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在很多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上,导致学校师资整体的实践能力较差,高学历和“双师型”教师之间产生了矛盾。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客观环境问题

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将重点放在了论文和研究项目上,忽视了教学实践和教学应用,不利于老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于“双师型”教师,在中职院校的重要作用是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上的推广和应用上,但是当前“双师型”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将精力放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上,“能说不能做”。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中的教师资源问题 (下转43页)

(上接31页)由于地方经济需要和教育局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不少学校要压缩特色专业开设许多新专业,甚至有的学校放弃原先的专业,彻底改变,将文类调整成理工类,或理工类改成文科类,这必然导致大批教师的转岗和转专业。如以前教的是旅游管理的,如今要改教会计,虽然学校也会先将其送到省市的高校学习两三个月,然而这些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往往年纪大,学习能力相对偏弱,仅靠两个月时间速成的“双师”,基本是名不副实,又谈何教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经费不足问题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实际情况是这种专项经费难以落实。因为各中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人员分散,时间不固定,实践项目各异,很难统一申报管理,加之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大多数没有这项专项经费,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培训的经费最终只有靠学校承担,给学校带来了很大压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项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工程。希望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病理现象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认清问题,分析原因,深化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参与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2015~2016年度的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南通市职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为:XHZZ2015051

参考文献:

[1] 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