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1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100009)

摘 要:“首席培训师”的出现是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结合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分析“首席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基础上,提出“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质量意识、引领意识、整合意识、沟通意识和研究意识。

关键词:教师培训;首席培训师;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培训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推进,规范对教师培训从业者的职业标准与资格认定等要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院校,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培计划”、省市委托培训和北京市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实效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14年,我院率先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培训师”负责制,由“首席培训师”负责学科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围绕“首席培训师”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分析“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以此探索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途径,旨在科学推进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1 首席培训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中指出“‘国培计划’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借鉴这一岗位设置的具体说明,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应该担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根据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总体设计学科项目的实施方案;构建培训课程与师资队伍;引领、组织、监控实施过程;主持围绕培训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绩效自评,跟踪检验培训效果等。总之,“首席培训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2“首席培训师”应具备的意识

2.1质量意识

教师培训的实效如何,质量是关键。因此,作为掌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首席培训师”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质量意识,且这种意识要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2.1.1培训前的充分调研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在。培训需求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训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学员个体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组织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文件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不仅要能够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挖掘,分析其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能力或是体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还要思考国家、政府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类文件精神,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培训主题。

2.1.2 培训中的严密监控

决定培训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过程组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为此,“首席培训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学员对于培训实施的反馈,在“业务班主任”的协助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随班听课,及时关注课堂效果,把握授课教师与学员的教学状态;二要组织学员随堂填写《研修日志》与《课堂评价表》,对评价表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把握学员的收获、问题与需求,为及时调整培训提供依据;三要经常组织座谈、访谈,与授课教师、主管领导沟通,及时完善研修计划。

2.1.3 培训后的绩效评估

“首席培训师”对自己主持的培训项目和组织的培训活动负责,其中的一项标志性行为就是能够“衡量和辨明白己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工作改进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训后的绩效评估,特别是基于培训成果的客观的自我评估,是“首席培训师”质量意识的具体体现。此外,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培训所得的迁移和运用。因此,作为“首席培训师”,在培训结束后,还应深入到学员所在的中小学校,深入到其执教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学员教学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转变,并思考结果(产生或未产生转变)产生的原因,结合培训追根溯源,积累培训经验。

2.2引领意识

“首席培训师”要有在思维上和行动中引领培训项目实施的能力,要具备在专业领域和培训过程中“双重”引领的意识,即既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有全面的掌控和把握。

2. 2.1培训主题领域的专业引领

主题式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其优点在于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弊端。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对象需求,分别为学科项目确定了“教学微案例创新”、“体育学法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指导”、“体操教学能力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的开发创编”等不同的培训主题,相应的每位“首席培训师”也都是长期关注、研究这些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其有效地主持和深入地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提供专业能力上的保障。

2.2.2培训实施全程的环节引领

如果说“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则“首席培训师”应该是具备激励和引领能力,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人员。首先,“首席培训师”应该对自己设计的培训目标与培训流程非常清晰,引导培训向预设目标有序进行;其次,还要能够前瞻性地预见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对培训实施产生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训的进程进行微调,以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地开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首席培训师”应该能够对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多种环节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学科项目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收放结合”。因此,我们选定的“首席培训师”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参加过“国培计划”和北京市体育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培训管理的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同时具备调控培训进程的能力。

2.3整合意识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教师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需要在课程系统、培训模式与教学团队之间做出做合理的配置。因此,统筹和整合各种有利于培训项目实施的资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培训活动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样是“首席培训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意识。

2. 3.1 培训课程的整合

课程是教师培训项目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在教师培训日益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今天,作为“首席培训师”,固然要有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要具备根据培训主题整合培训课程的意识。一位成熟的教师培训师,应该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科学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表1是2014年针对北京市郊区小学暑假期间体育教师设计的培训课程。从中可以看到,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培训师进行了精心的课程整合:在内容分布上,考虑了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运动项目与游戏的对接;在层次分布上,兼顾了体育游戏的内涵理解、方法拓展、创编开发以及问题诊断的不同需求;在类型分布上,既有传统的以集中面授为主的课程,又有强调学员参与的实践研修型课程,兼之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形成类课程,并在此过程中辅以网络指导类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吸引力。

2.3.2 培训师资的整合

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组建各学科项目的培训师资时,各位“首席培训师”充分发挥了整合意识,选择和构建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体育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师资。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的专业修炼”学科项目为例,“首席培训师”聘请了首都乃至全国在体育学法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构成培训师资,包括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教师研修中心(学院)的学者,以及多位来自一线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可以预见,随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入侵”教师培训领域,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师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3.3 培训方式的整合

随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单一的专家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对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而言,正视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进行组合,用于培训活动的开展之中,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一线教师参与培训主体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展。总之,只有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实效。

2.4沟通意识

“首席培训师”是一个既不同于部门负责人,又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岗位。一方面,他作为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对涉及培训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者的行政权限只局限于学科项目范围内,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培训项目之外的各级行政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首席培训师”的沟通意识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培训搭建顺利实施的平台,对内则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项目内部各种人群的关系,使培训工作运转有序。

2.4.1 内部的沟通

内部的沟通首先体现在“首席培训师”和“业务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之中,作为学科培训团队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作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首席培训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与学员之问的沟通。培训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贯彻,但同时需要进行人文化的管理,努力做到严格与灵活相济、制度与情感相融。除了各种显性管理手段以外,还要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与文化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这些都是“首席培训师”工作中沟通的重要内容。

2.4.2 外部的沟通

培训项目方案确定后,从组班招生、建章立制到开班典礼,从日常管理到授课教师的上课安排、进度调整,从随堂听课、调查反馈到培训建议的提出,从下校观摩、考核结业到成果展示,从学员用餐到交通用车,“首席培训师”均要逐一落实,做到环环相扣,培训过程才能不出纰漏。为了减少“首席培训师”的这些“计划外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引领中,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规定了财务、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在教师培训活动的工作职责和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尽管如此,“首席培训师”的外部沟通能力仍然非常重要,这种沟通包括与二级学院、系室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学员所在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情况反馈等。

2.5研究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使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对于“首席培训师”,只有强化自身研究意识,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终身教育的传道者和践行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教师培训者素质的更高要求。

2. 5.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

作为培训者中的领军者,“首席培训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担负着为教师“送炭”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首席培训师”一定要走进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中,了解体育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设计和提供一线教师最满意的培训。

2.5.2体育教师发展规律研究的意识

教师培训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首席培训师”应该通过系室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和个人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中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律,探索“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和卓越期”等不同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搭建培训平台。

2.5.3教师培训活动创新研究的意识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首席培训师”,除了要具备热爱培训事业、坚守培训信念、追求培训理想的职业操守之外,加强对教师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和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意识也同样重要。这不仅要求“首席培训师”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培训经验,更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展对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开发更加丰富的培训资源,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培训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2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三、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变革;体育教师一体化;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必然的发展走向,为提升教师群体的团体水准奠下了根基。目前,教育事业比较繁荣的国家已经率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研究。所谓教育一体化,指的是适应现代化知识时代进步的潮流,以长久教育发展为目的,为了让教师达到专业化水准,对教育工作者开展职技能培训和考察,它构建教师教育培训系统,根据各阶段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培训项目。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在教育繁荣国度相对常见,而在我国则还刚刚起步。这需要来自社会不同基层成员的注意,不断加深对此项目的研究,推动本项目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概况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体育专业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变革。而这一变革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酝酿启动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内指出,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提升的本原性工程,必须不停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其还提出,“中小学应该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态,让其向提升国民素养转变。”其后,我国教育部门又先后颁布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其内提出,“要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彻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变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编制,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力度。”]1996年开始,我国对国内九个省市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些为我国即将启动的基础教育变革奠定了事实依据。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放眼国际,和国际基础教育状态对比之后,确定了我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理念。同时,教育部联系相关专家开始编制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引导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的存在为国家基础教育变革的制定了秩序。其后,我国教育部又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规划》,其内提出,“本世纪初,我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变革体系,落实变革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行新的评价体制,落实教师培训,不断实行新课程尝试。在未来的十年时间内,构建起符合21世纪时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系统。”

而这一文件的推出,表明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活动进入新的征程。其次,落实实验阶段。我国想要实现科教兴国,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足够的支持。为此,需要建立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系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更新,学生的情况也有了很大变更。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分析上述内容的差别,按照学生自身规律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种类,带领学生积极学习。”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18个学科都被包含在内,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在实验区实施实验,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后来,我国逐渐加大实验区的范围,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省份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实验,验证了实验变革的假设,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提供佐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还专门集合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对师资培训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设置标准、修正策略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于新课程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国家更是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准则,在教师队伍中举办大范围的培训。当前,新体育课程已经步入校园,和师生的生活建立了全面的联系。通过现实的验证,彰显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也业已摆脱了单纯地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其落实效果。

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分离

长时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呈现“二元性”,这导致教师培养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存在,而这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常态。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一般在师资力量比较优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体育专业院校完成,而资质相对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独立学院通常负责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这样的设置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旦入职,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会很难经过培训获得明显提升。

(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离

长久以来,因为“运动技能”的干扰,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成长目标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高校和中小学缺少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直接导致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基本教育变革不能匹配。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相似

当前,新课程变革的序幕已经完全拉开,素质教育程度不断加深,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教育规模不断增加。但是,从本质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其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间的联系和专业性方面来看,其变化并不大。换句话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与职前相比,大致相同。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并不到位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学历要求,体育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历,参与职后培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为了获得职称晋升,必须获取相应的证件,所以他们入职之后也会参与对应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教师在参与过这些培训之后,其整体教学实力多数难以提升。同时,很多教师也认识不到一体化教育的内涵所在,很少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也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课程的提议

(一)明确体育教师一体化的思想理念

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地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变革,需要有清晰而远大的思想作为引线,带领其朝着正确地方向不断前进。国内研究专家提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引导思想主要来自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些思想教育理念,它们是人类先进科技文化的结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逐渐组建起结构科学、内容实在、教材完善、有远见而又可以覆盖所有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系统。有了这一思想理念的引导,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我国逐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系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做空间。

(二)落实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从纵向角度看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师德是根本,形象是辅助,爱心是必备条件,敬业精神是本质内容。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此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极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能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确定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内容在于:教师教育方案一体化。编制科学的方案是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基,也是主要的引导方向。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主要包含下面几个环节:入职前,入职后,在职过程中。它们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在编制落实方案的程序中,需要明确这几个阶段自身的特征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开展设计,构建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一体化。其重点突出的是教师培养课程的搭配,它必须为一个整体,对不同状态下的教师进行培养,内容需要彼此联系,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完善,避免教师教育发生脱节的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编制目的明确的培养课程。

四结语

基础教育变革已经如火如荼,这是我国教育进步的总体环境。在此布景下,教师教育变革也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而想要做好此方面工作,其必要完成的就是做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概括上文的阐述我们懂得,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教育课程,必须要做好上文提及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45-47.

[2]肖威,江玲,吕新颖,汪鸿,陈英杰,黄正杰.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89-90.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组织体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4-02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曾参加过许多次的培训,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收获甚微,多数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所以导致技能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理论层次也未见提高,这种只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培训是令人反感、无奈的,是形式主义,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的行为,是应该坚决叫停的。培训过程中担任讲座专家的都是以高校的教师为主,他们当中除了个别人是研究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专家以外,大部分高校教师很少参与中小学课程教学研究,缺乏对一线体育教师实际需要的体验和调研,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认真研究过课程标准,很多观点很陈旧,甚至与最新版课程标准相对立。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每天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可以说大家的工作量是满负荷的,好不容易盼到假期休息,而上面又组织培训,学校又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培训。如果培训组织的到位,教师真的能够学到新知识、新理论、专业得到提升也罢,而现实大相径庭。

针对教师的培训应参照“国培课程标准”的程序选择内容、专家,同时要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规范培训工作,保证课程改革不偏离方向,有效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理论水平的提升。所以我认为:

第一:组织的培训要有规范的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首先要明确目标,通过培训,使参与培训的教师明确本次培训的现实意义。而不是教师报到后,就溜号、会同学等,有的教师甚至把培训当作外出放松、旅游,总认为报名费已经交了,来不来、在不在无所谓,这样的行为必须制止。同时应该制定一些具体惩罚措施,对不遵守培训作息制度的,组织部门应该及时通报,通过地方行政部门反馈到学校,并与教师的职称评审挂钩,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强化提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组织的培训要有针对性,符合时展需求。

参与培训的教师大多都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骨干,他们喜欢实际案例、解题式的讲解,起点要低,要贴近中小学,深入浅出的教学计划才能引起体育教师的共鸣。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繁重,每天除了上课、训练、组织课外活动,平时很少有时间学习,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知识结构不平衡,观念落后,因此大多数教师都想通过培训可以好好学习一下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时代热点问题,来解答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不惑。因此培训的组织者要抓住教师知识结构层次不等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与会的教师进行前瞻性培训,把一些符合时展需求的东西传授给教师,通过他们的学习、理解来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使先进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第三:培训内容要具有实效性。

由于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一直得到社会的重视,各种体育项目成为人们闲暇时的娱乐手段。各种新兴的体育项目也随之而来涌进校园,成为学生们争相学习效仿的对象。而作为体育教师往往也成为学生们求教的主要对象,这对于体育教师同样也是门外汉,也需要有人来指导学习,而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正好成为体育教师的救星,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以便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第四:遴选培训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培训方案设计者应该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参培教师需求确定培训者人选。培训者应该是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多而好的高校和教科研院的课程专家、对教材教法教学有深度体悟的教研人员、一线学科教学方面的优秀研究型教师。一个好的专家要把难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可以操作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才能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欢迎。

第五:培训形式学练结合,内容以技能为主,理论以探讨为辅。

培训应注重技能学习,帮助体育教师重新温习已经荒废的专业技能,同时聘请专业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模块进行培训指导,安排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等多种技能的基本功考核,这些对体育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在聘请教改专家或学者对教师进行具有前瞻性理论指导,如聘请田径教练员讲解与训练有关的理论知识,聘请专家解析新课程标准,这种讲练结合能够便于教师掌握与应用。在技能得到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理论知识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培训应该是受欢迎的。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的工作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都需要我们组织者和参与培训的教师要高度重视,在技能得到加强的同时,不要忘记专业理论的提升。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来说,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新时期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与面对的现实。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5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提出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5年一轮训的继续教育。(参见表1)

表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汇总

注:理论考试指笔试;过程考核指教师的出勤+听课笔记+作业完成情况。

2、“一刀切”的培训组织形式

在近年来的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是不分学科,而音、体、美学科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专业性比较强、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培训教师的内容选择对音、体、美教师不利,导致了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学分,随便应付。从表1中也反映出了这个现象,基本上是统一的组织形式。

3、专业技能培训的或缺性

从表1看出,有2/3的培训内容是教育理论学习,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缺乏专业课的培训,是不可行的。从真正意义上说,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相当薄弱,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必将受到阻碍。

转贴于 4、评价制度的单一性

从表1中,我们发现近些年的评价形式都是采用理论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用分数来评价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否合格。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关心这个分数呢?这个分数又能代表着什么呢?是不是你的分数高了就代表着教育水平就高呢?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继续教育的效能,针对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培训部门应及时地采取措施解决,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体现继续教育的价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体系,突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1、开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培训

华中师大教育系副教授吴遵民博士在他的著作《现代教育终身论》中指出,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则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社会”。由于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年轻化,学历层次相对比较低,更不应该满足于现状,积极融入到“学习社会”中。作为教育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现象,转变观念,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树立终身从事体育教育的思想。

2、采取分层次、自选菜单的组织形式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教师队伍也相对比较稳定,对于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较有利。应建立继续教育的长远目标。因此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的需求开列菜单,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3、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设置

为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以专业技能为主、理论培训为辅的课程体系。由于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具备很好的身体素质,加上地方培训机构的硬件、软件设施不够,不能满足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培训部门应积极创新,开辟新的培训模式,采取地方培训机构与高校联合,组织年轻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因地制宜,开发出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

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案范文6

建设周期内,体育教育专业力争拥有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同行业院校进行专题学习交流,或中短期的顶岗工作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二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完善队伍结构。三是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教练员、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实体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体育教育学院现有的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基地、市级学术组织、省级教学团队等实体为主要平台(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基地、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培训基地为省级基地,辽宁省田径裁判员培训基地为省级培训基地;沈阳市体育教师培训基地为市级培训基地,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市级专业学会;体育教育学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以校级实体性学术组织、院级教学团队(体育教育研究中心、心理研究中心、体操教学团队)为辅助平台,组建若干学术研究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传帮助引”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特长和优势,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训练经验,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确立科学研究方向,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师范专业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密切关注和科学预测社会、行业的变化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始终将学生必须做到“把握一个规律(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两个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全面适应”(适应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研、管理与社会体育指导多项内容)为基本准则,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培养中小学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顶层设计。以全方位信息反馈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及家长组成的立体型的信息反馈平台,依据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以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学生毕业后的跟踪培训,延长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培训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持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学院是沈阳市教育局指定的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要对沈阳市近2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已完成7期),通过培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网站。网站包括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对在校学生和本专业的毕业学生免费开放,同时能够互动。通过这种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延长了培养过程,拓展了培养的空间,为广大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坚实平台。以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依托,整合省内同类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联合培养。2011年9个体育教育专业院系组成的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学校体育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先后在沈阳体育学院成立。体育教育学院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正在积极倡导和筹划学会成员单位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事宜,得到了成员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行动支持。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院系之间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过互派优秀教师到校讲课、互派学生代表到校学习、组织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组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报告会等多种途径实现。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师范专业技能为基础、以体育专业技能为根本”,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竞技化、理论化给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课程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以课程内容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符合当前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前提下,适时地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社会适应性高、发展前景广阔、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大的新兴课程,删除社会适应性低、发展空间狭小、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低的陈旧课程,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课程的更新与改造。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强化师范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为目标,加强对传统课程(尤其是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构建符合师范专业特征、体育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策略。以课程内容更新和改造为突破口,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以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传统课程(尤其是传统术科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删除部分竞技化、理论化过强、社会适应性较低的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强、社会适应性强、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特色教材建设打好基础。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尝试开发研究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导向,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从就业岗位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若干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实施有计划的建设工作,督促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一般性社会实践与专业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课内实习、教育见习、教法观摩、教学体验,掌握体育专业必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掌握师范类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裁判等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掌握专业必备的技巧与方法。加强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教育实习。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末端环节,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实习的关键在于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指导过程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双优评选活动(优秀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和提高实习过程指导的质量。2012年,联合共建基地建平县实验中学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强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岗前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2012年4月,我院与深圳菲普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并于当年9月共同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加强学术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学术论坛、听学术报告、参加论文报告会等都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并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目前已经完成了8期沈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1期的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与沈阳市教育局达成协议,体育教育专业辅修教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分批次在沈阳市所属区县进行顶岗实习。

5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师、课件+教师”等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符合体育类课程本质规律,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具体措施如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符合条件的学科类课程教学中尝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在强化运动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本位目标的指引下,在术科课程的教学中探索“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最佳实现形式,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保障。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知识技能运用的针对性。

6教学管理改革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的教学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学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学管理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学管理干部到综合性院校参观学习、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落实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查制度、教学工作的办公会例会制度、教职工教学例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专家治学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竞赛制度、科研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门组成的行政监控体系,以及由教师、学生、社会组成的社会性监控体系。两套监控体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

7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