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49-02

一、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技术不规范。为了获取高产量、高利益,部分生产者超范围使用农药、兽药及各种国家明令禁止的假冒和伪劣的农业投入品;不严格遵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农产品生产记录缺失,生产基地不按规定对生产进行记录;未进行生产检测,部分生产基地未按要求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专职检测人员,由于缺少专业检测技术人员;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产地环境不达标,工业“三废”的超标排放,严重影响产地环境,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2.经营管理不规范。有些农贸市场未按要求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有些批发市场对入市销售的农产品只收入门费,只按照车辆大小、占地大小收取不等的进场费”,不把质量关,不索要产地证明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单,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大型超市、大型集贸市场对其内在的销售者进货时把关不严,购销台账不健全,难以实行质量追溯。

3.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政府对市场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测、监督体系,虽然确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在操作中流于形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布局、数量、检测能力都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农残、兽残、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尚满足不了需要,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农药、兽药使用得不到应有查处。导致大量质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产销脱节,且没有有效的信息追踪系统,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

4.监管环节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管部门职责交叉严重,直接或间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兽医、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等部门。政出多门,监管效果并不好;监管部门失职现象严重,不按规定制度落实、执行;市、区权限划分不合理;部分区、县的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手段、设备落后,制约了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到消费诸多环节,横向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纵向设置不统一,重复检查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同时也给经营者造成负担,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这种体制的弊端就越发明显。监督力量薄弱,虽然松原市要求各大超市及生产基地自配检测站(室);但在生产、销售环节几乎为零检测,根本查不到农产品的来源。

2.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检测结果的滞后性,给违法行为创造了一个广泛的流入市场机会,削减了执法力度;对职能部门的考核问责机制欠缺,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欠缺是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原因;监管方式单一,激励与约束机制欠缺,没有形成社会治理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仅依靠政府的管理,不能从方式、机制上着手,加上处罚力度不够,批发市场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3.政府监管的法律缺失。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一方面,农产品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质监部门依据的是产品质量安全法,卫生部门依据的是食品安全法,工商部门则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多法齐管,令相关部门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够,特别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4.政府监管的标准缺陷。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不一,受到政府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机构建设上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松原市的农产品标准制定部门所规定的标准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的权威化的质量标准。这给政府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政府投入少、设备陈旧、配套性差、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现实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质监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

5.政府监管松散不力。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多、小、散、乱、杂”的客观现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出多门,管理无序的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以及部门利益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各部门的具体行动难以协调,留下了较大的监管空白。

6.政府监管的信息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着信息不充分和不畅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尚未公开透明。在市场交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对外部性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一方面,市场经营主体和参与者难以及时了解政府的指令、技术法规和市场供需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消费者难以了解市场质量安全动态和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造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消费信心不足。

三、松原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

1.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1)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环境保护培训和宣传力度;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体系;建立完善环境产权保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鼓励政策;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农民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2)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和加强对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的指导、监督和管理。(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制定和完善松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结合松原市农产品区域分布实际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中,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在病虫害的防治中,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动植物综合防治技术,选用高效低残毒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品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充分调动当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强化流通监管。松原市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1)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建立市场进货检测制度、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生产基地实施跟踪监测。(2)推广新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一一超市连锁配送。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基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实行连锁配送,建立放心菜绿色通道是农产品超市控制质量的特色措施;市场准入是把住质量的第三道关口。(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在松原市逐步建立和应用。信息可追溯性是指通过经记录的标记,对某个物项或某项活动的历史情况、应用情况或物项所处的位置进行追溯的能力。

3.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1)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松原市已经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还应从松原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尽快制订并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还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已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以此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并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松原市与全国一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采取的是自愿性认证,这种自愿性认证对于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都非常不利。因此,有必要建立强制认证与自愿认证结合的制度。(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首先,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其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资源共享、联动管理的农产品安全信息中心;搭建农产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修立,郑国生,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初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17-19.

[2] 徐金星.中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求是,2009,(12):28-30.

[3] 金海水,张瑶.中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19-21.

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范文2

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全市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一)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

各乡镇、办事处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把食品安全列入公共财政开支的重要内容,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改善执法装备,保障检验监测、监督抽检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二)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族宗教、教育、农业、林业、商务、粮食、畜牧、盐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在监管执法中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要及时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三)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全面加强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和流通环节的全程管理。强化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源头控制。

(四)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各乡镇、各办事处及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或监管缺失、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直接责任人、主管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

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进出口的分段全程监管。

(一)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实施主要农产品、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林、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全面实施生产记录制度。农业、林业、畜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投入品使用和农畜产品生产过程的整治与监管,基本解决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严禁饲料生产企业使用工业盐、不合格碘盐。加大对三聚氰胺、瘦肉精、高毒农药等违禁物品的清查和收缴力度,杜绝其流入农(林、畜)产品生产环节。

(二)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日常监管。认真落实巡查、回访、年审、添加物质备案、委托加工备案、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各项日常监管制度,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食品一律不得出厂销售。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严厉惩处使用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料、辅料、添加物质以及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持续专项整治,督促其完善生产条件,保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对奶制品、儿童食品、白酒、葡萄酒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必要时派驻监督员驻厂监督。

深入贯彻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5号)。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认真落实肉品品质检验和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生猪屠宰购销台账和肉品可追溯制度。

(三)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

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开展专项整治。要深入贯彻《河南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品经营户“经济户口”档案,强化食品溯源管理,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突出抓好对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经营户、小杂食店的整治与监管,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超过保质期食品、变质的食品和无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包装食品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督促落实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发现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有关部门或企业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发现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销售者要立即停止销售,并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经检验确认食品含有毒有害物质或按照规定应该召回而企业未停止销售或未实施召回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严格落实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四)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

加强餐饮业日常监管,规范卫生许可。严格食品卫生准入制度,依法取缔无合法经营资质的餐饮店。对达不到法定食品卫生许可条件的,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对已取得卫生许可证但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的,依法吊销卫生许可证。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行餐饮业卫生监督情况公示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点餐饮、小餐馆和农村聚餐的整治和监管。

加强餐饮业原料监管。餐饮单位购买食品原料必须向供货商索要生产企业的卫生许可证和证明该批次产品合格的检验报告,必须建立产品进货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进货时间等内容,把好餐饮业原料进货关。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销售、使用假冒伪劣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违规违法行为。

(五)加强进出口环节的监管。

严把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关。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进入我市流通市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要全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全部建立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罐头、水产品、肉及肉制品、速冻食品、果蔬汁、含肉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六大类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并有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出口食品企业原料种养殖基地的备案工作,大力实施出口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兽药,确保来自备案基地出口食品原料的安全。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障我市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安全。

(六)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工作。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整治与监管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消除监管盲区,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双评”。要切实运用“双评”(食品安全隐患评估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绩效评价)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对本区域食品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抽检评估。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强化对问题环节、问题企业、问题品种的整治与监管,确保取得实效。

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得到及时、快速、科学、有效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三、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要全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要坚持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产业发展相统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

各乡镇、办事处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周政[2007]37号)中关于“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协调管理工作机构,有2-3名工作人员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协管员、农村信息员的作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增强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和高效监管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监测检验体系建设。

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和披露制度,对制假售假等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半成品、成品检验方法和标准,强化管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切实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监测和评估制度。

进一步推行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危险性评估研究工作。科学预警信息,减少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对消费者的危害。建立健全食物链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开展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科学依据。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按照规定予以公布。

(四)强化实施标准化战略。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9号),大力推进农业、林业、畜牧业标准化,扎实推进无公害农(林、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无公害农(林、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主要农产品、畜产品逐步建立从种植、养殖到消费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标准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从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全过程标准体系,食品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物流标准体系。积极引导、支持、帮助、食品及相关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技术)、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GHP(良好卫生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以及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规范,从源头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推动我市优势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国家标准建立更严格的内控企业标准。根据我市食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围绕我市特色食品和农产品,积极组织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食品标准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体系。

(五)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了解科学种植养殖、安全使用农药兽药等农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常识;使中小学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社会公众了解食品原料、储藏、制作、烹调等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增强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养成科学饮食、安全消费习惯。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教育,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效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落实生产经营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六)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

大力宣传我市食品安全整治与监管工作成效,大力宣传我市食品产业的新景象、新发展。要正面引导舆论,及时、准确报道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组织专家解疑释惑,让群众了解真实情况,避免不实信息和谣言传播,为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