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1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 ;upi;项目化管理;情绪障碍;竞争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qingyuan polytechnic, qingyuan, 511510, guangdong, china)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辨,另一类属于量化研究中的调查报告。近两年来还出现了少量质化研究和干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测验法、调查法、座谈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其中测验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测验的研究工具绝大多数为SCL― 90症状自评量表,少量研究用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个别研究用到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CMI健康调查、人际关系调查、气质类型调查、应对方式问卷及自编问卷等。大多数研究只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测评,没有深入具体地揭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更没有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中去[1]。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的教育往往是关注在学生就业的情况,例如美国民族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太低,种族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感到了很大的谁压力,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影响。

此外,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家Triandis在《心理学报》发表了的“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景”、Jahoda的“跨文化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认知”两篇文章[2],首次在我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上介绍了国际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基础对我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融合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日渐频繁,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民族预科生的心态特征, 采用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促进学生从预科向本科顺利过渡

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的大学生群里,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贫穷地区、山区以及革命老区等,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这些学生彼此间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顺利度过预科学习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全面合格的大学生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大学阶段是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心理发展呈现既迅速又很不稳定的趋势,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就业选择、经济问题等压力下,致使大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极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从而产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对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四)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及调研,了解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打开学生的心门,设置更合理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将知识能掌握,这对学校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基础化学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预科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以及民族文化等。

其次,针对上述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开设心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训练等。

再次,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爱好的活动,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非智力因素,克服封闭心理,把学生的课余实践引入健康的活动中来,这样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情绪氛围,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对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更多关注,要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预科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学习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学子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在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切实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文化多元化发展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乃至行为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甚至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因此,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指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品格,具有较强心理调适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借心理健康教育之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1 学科根源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领域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重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适应社会生活为培育目标。二者在学科根源上既有交叉也有区别。

2 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以及优化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二者在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3 工作方法的相似性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日常教育管理是有效抓手,校园文化是氛围,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和深化认知的水平。工作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等。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群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教学,面向部分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讲座、沙龙、论坛以及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实践,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二者都有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体验等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 工作效果的互补性

已有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备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的学生往往会比其他学生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效果上是具有互补性的。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现状与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不足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较少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因而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教育效果流于表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局限于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辅导咨询,缺乏对全体学生思想观念的提前干预和引导,经常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是“事后救火”。二者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本可以互相借力,融合共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各自为战,大大削减了教育效果。

2 对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分容易混淆

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判断往往出现混淆,导致处理方式方法失当。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更多的是因学业、家庭、情感问题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做思想工作来疏导,更需要通过做心理辅导去处理。如果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服教育来做工作,可以想见,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还会耽误对学生的及时帮助,甚至导致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存在一定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理论很多,容易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遇到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学业、情感、就业等实际问题就更显得因超出自身的范畴而难以有效解决了。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因高校重视不足,工作体制机制不顺畅,辐射的学生群体有限,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者各自的特点使得其在教育实际中课程难以融合,教材师资严重缺乏,开展相结合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4 体制机制不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常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畅,工作归属不清的问题。有的学校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放到党委宣传部,有的学校是思想政治教学部负责,有的学校是学生管理部门牵头,更多学校是几个部门都做一部分工作,大家各做各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际效果“水过地皮湿”。机制不顺是因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找准切入点,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将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三 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思考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过程中既要总结经验,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继承好、运用好,也要结合新问题、新情况创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坚持教育引导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育管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制机制

高度重视,成立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委员会,完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亲自抓工作落实情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精神,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做相应的安排,设立一系列打通心理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设计打造一系列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2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对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区分,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其次,价值观培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调研,比较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不同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和指导。第三,价值观培育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增强感召力,通过借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来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而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实际困难没有得到化解所引起的。要解决这类问题,单纯说教恐怕收效甚微,只有通过为学生办实事去解决。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研究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选取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

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从低到高、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心的长期过程,是循序渐进而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长期任务,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抓不懈,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参考文献

[1]谢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2]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4]查颖.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刘锦涛,王晓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0).

[7]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5

朋辈辅导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工作。如中国矿业大学已建立起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级为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三级为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实现了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心理健康网络层层覆盖。

朋辈辅导的高校调查

1 调查研究的方法

(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调查普通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一份针对朋辈辅导工作人员,共200份。将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发放、收集、统计、分析。

(2)邀请朋辈辅导员参与小组访谈,通过聚焦小组访谈法进行调查,访谈提纲主要涉及朋辈辅导员个人对朋辈辅导工作情况及个人对辅导工作中问题的认识两方面,共10个题目。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采取记录员记录并录音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记录。

2 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分为部分。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本科生,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机性,遍布本科各个年级,覆盖文法、经管、工科、理科、艺术几大类专业。

另一部分是中国矿业大学各学院的朋辈辅导工作人员。主要集中集中在大一到大三各个专业的。朋辈辅导员。

(2)焦点小组成员为校心理自助中心朋辈辅导的12位成员。

3 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朋辈辅导现状:包括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朋辈辅导活动状况、对现阶段朋辈辅导的改进意见。

(2)朋辈辅导员对朋辈辅导工作的认识和对朋辈辅导实践中的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调查结果

1 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

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多数心理委员和心理自助中心成员表示对朋辈辅导有所了解。

2 朋辈辅导的场所和专业素质

朋辈辅导员进行朋辈辅导的场所主要是图书馆、公教、户外场所、咨询室、宿舍。朋辈辅导员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讲座培训,书籍、网络,专业老师督导(老师面对面指导)。朋辈辅导员认为朋辈辅导应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平易近人,有责任心,善于交流。

3 朋辈辅导的开展状况

朋辈辅导员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及少量的个人辅导来进行朋辈辅导。40%的同学对朋辈辅导表示乐于接受,51%同学可以接受。60%以上朋辈辅导员认为现阶段自己的工作效果一般,20%朋辈辅导员认为工作效果显著。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1 朋辈辅导制度缺乏规范性

心理委员是离同学最近的朋辈辅导员,合格的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促进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班级的心理委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程序产生,一些是按照一般班委选举方式产生,也存在少数班级心理委员有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

在问卷调查中近六成同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没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对于心理委员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效绩评估制度。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开展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团辅没有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更像是普通的集体游戏,一些主题班会也常常是形式化过场。随着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心理委员由于考研、工作等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针对以上的选举和管理部规范的情况,需要建立朋辈辅导员筛选标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整个咨询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目前我们可以先批判地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从职业态度、本人的兴趣、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方面建立筛选标准。在筛选方法上,可以把他人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前者又可以分为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两种,但要遵循自愿原则。

2 朋辈辅导员专业性不足

调研中了解到本校每学期都会对大一心理委员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主要采取讲座加团辅的形式。少数心理自助中心也会定期组织成员学习。但在问卷调查中有一半的朋辈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性。在访谈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反映自身缺乏实践训练,表示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可以使用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把培训的内容遗忘,很难运用。

虽然部分学院辅导站老师定期也会召开座谈会,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实际案例分享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学院和心理自助中心都缺乏专业老师的督导。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帮助他人的责任,但因此而产生的自身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这是极其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

对辅导员的培训要有计划地系统进行,要讲究时间和进度上的循序渐进,不能采用大满灌的方法。培训方式可以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可以针对某些主题开展培训,时间一般可持续一学年,主要分四个部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如性格测试、成长小组活动、对个人的辅导等),辅导知识和技能训练(如设训练营、开日间训练课程、组织小组研讨等),辅导实习(如开讲座、新生辅导、组织大型活动、人际关系辅导等),朋辈辅导员团队建立(如节日联欢、助人自助小组等),在经过培训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导员的最终招募。

作为专业的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朋辈督导,朋辈督导可以以朋辈小组会议的形式开展,通过共享彼此辅导信念和技巧的交流、个人咨询分析、案例分析、朋辈评价和反馈等方法,并辅以录音回顾,来实施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指导,从而达到促进其成长的目的。另外,朋辈辅导员要有主动寻求督导的意识。及时与老师沟通,形成持续有效的督导关系。

3 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有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在回答“如果朋辈辅导效果不明显,你认为是什么原因?”60%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有所保留重要信息,导致交流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于朋辈辅导缺乏了解和信任。在最后建议一项多数同学填写了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朋辈辅导。

学校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同学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信任,才能真正实现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中的作用。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方案范文6

Gao Chunhong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Xi'an 710014,China)

摘要: 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为了解我校区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运用SCL―90对大一学生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并对342个有效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Abstrac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health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premise of doing well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know abou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we use SCL―90 to conduct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for freshmen, and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342 valid samples.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测评 分析报告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sychological evaluation;analysis report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49-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在大学生人群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以学制短、学历低为特征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名义上属于大学生范畴,但他们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承受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已成为热点。而国内不少的研究报告了某些职业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如职场白领、应届高考生、高校毕业生等,但对高职生这一应激程度较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心理测评,了解我校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总体状况,明确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1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协助受测者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SCL-90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评的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饮食与睡眠(该因子在本报告中不予统计)。适用于测查群体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以及不断进行跟踪观察。进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对09级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通信技术7个班共368名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剔除无效答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共342名学生,其中男生261名,女生81名。

2.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景,要求被测学生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完成整个问卷,测试时间为50分钟,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其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发送问卷368份,回收有效问卷342份,回收有效率为92%,数据以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测试结果经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区大一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常人18~29岁年龄组常模相比较,发现大一学生SCL-90除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外,其它6项因子总均分都大于全国常人18~29年龄组常模(详见表1);经T检验,与全国常人18~29年龄组常模相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4项因子及总均分存在显著差异(p

分析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与就业、恋爱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敏感群体。本调查对测试群体中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之间的比较,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群体被测试者在强迫症、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等方面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社会和家庭的因素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对社会过分疑虑,体会到的人文关怀与自身需求间的差距较大,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尊重,因此极易产生敌对、猜疑情绪,一旦遇到生活事件容易冲动走极端。另外高职学生与异往的愿望也很迫切,但往往思想比较单纯简单,希望与异往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交往,而常常受到情感的困扰。综合各方面的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全面提高,尤其是在上述六个方面急待进一步提高。

4调查结论与对策

4.1 综合表2 SCL-90各因子问题检出率统计可以看出,依问题的检出率排列,第一位是敌对和强迫症状,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下是针对检出的前六位因子中的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提出的教育干预意见:

4.1.1 敌对:这里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受测者对人或事的异常敌对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从厌烦的感觉、争执、损坏物品、直至争斗和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及愤怒等各个方面。该因子有问题者占总人数的20.17%,状态异常。表明该类学生的敌对性较强,难以宽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较容易激动,情绪暴躁,极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很可能会发展为有暴力行为。

建议:该类学生应加强自制力方面的训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要培养爱心及责任感,宽容的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为自己积极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

4.1.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或相比较时感受到的不自在与自卑。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有自卑多疑、明显缺乏自信、难以交流与合作。该因子有问题者占总人数的14.91%,状态异常。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该类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显得心神不安,缺乏自信,存在对自己较为不良的消极暗示。

建议:该类学生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扩大知识面,不断增长学识;教师也要为其创造机会,充分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以增强该类学生的自信心。

4.2 结合对心理有异常学生的干预和辅导,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是:

4.2.1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充分利用报纸、橱窗栏、广播、校园网站,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加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向何人求助,并学会为自己疗伤,当同学出现心理障碍时,也有能力为他人化解心结。

4.2.2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师资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让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班主任,应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手段,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

4.2.3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测查、一次复查,通过SCL-90量表等常用量表进行测量,以实现科学的管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通过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严重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邀约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4.2.4 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4.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示天赋和才华、宣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以同伴关系为主,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满足大学生交往、友谊、归属和安全的需要,并且还能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进而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调查中还发现,常有学生出现头昏、头痛、失眠、焦虑等症状,可见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建议学院相关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更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辅导。整个学院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看待压力,及早走出心理困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黎凤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