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政策 就业
0 引言
1999年被媒体誉为“大学生创业年”,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纷纷出台。起源于美国的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面,为丰富创业政策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另外两项内容。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近些年,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园等基地建设地如火如荼,逐年高涨的创业热情催生了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的一系列具体政策。下面就列举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部分大学生创业政策。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一览表(部分)
2 政策分析
2.1 文件出台背景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在2010年7月8日举行的“青年创业中国梦”主题研讨会上透露,国务院本着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宗旨,批准了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该计划从政策引导的视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实训环境,并设定了一个“三年计划”,每年在全国45万大学毕业中指定15万大学生作为引领计划的种子引领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下一步国家将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健全创业培训体系,从英国引进SIYB创业培训项目,完善培训师资配备,并为各高校的创业培训课程提供一批新的创业实践教材。
2.2 环境分析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始终面临就业岗位不足的困局。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增长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各行各业。为此,很多企事业单位纷纷裁员,以缩减人员开支,加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断迈进,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紧张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往往因技术创新不够、缺乏创业经验、资金供给不足而面临失败的窘境。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融资相当困难,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融资难成为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2.3 价值分析 从本国国情来分析,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深入贯彻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政府要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需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在价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进高职院校与学生家庭对学生创业的理解,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合理、和谐高效的创业环境。
通常来说,学生出于就业压力而被迫创业的情况属于被动型创业。它有助于推进学生的社会角色实现由“单位雇佣”向“自我雇佣”的转变,可以说被动创业是一种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创新性就业活动。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角色,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基本形式,促进学生就业,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来讲,闲置的人力资本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贬值。政府通过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使其自身的专业所学寻得用武之地,从而充分体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家暖,梁显忠.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3).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2
关键词:实习权益;实习法律关系;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业法律环境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G16DB173)
近年来,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屡见不鲜,却始终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救济。司法实践普遍认为,实学生并不属于劳动者,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缺失,完善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将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提升到立法层面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实习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指的是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政府等主体间在实习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具有多边性和复合性。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是实习法律关系的主体。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实习活动只能算是一种在毕业之际提升能力的实践锻炼,大学生不完全符合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笔者认为,并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达到法定年龄+有劳动行为能力。只要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就应当符合以上两个特征,并且毫无疑问地适用劳动法来保护。判断法律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怎样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侵害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主要表现
(一)不签书面劳动合同,欠薪现象严重
保守估计我国有80%的大学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一旦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由于缺少书面证据,有关单位很难依据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实学生往往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时间弹性较大的实习活动,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市场杠杆原理,将实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克扣、拖欠工资薪酬,或者只是象征性的o些补贴当做报酬。根据201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某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实学生工资在500元/月以下的占到47%,500-1000元/月占33%,1000-2000元/月所占比例为17%,而2000元/月以上仅占3%……”
(二)超时工作,工伤保险空白
对实学生,用人单位通常会尽可能延长其工作时间,却很少会支付实学生加班期间的费用。此外,大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之前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必给实学生交付社会保险,如若大学生在实习活动中遭受到人身意外伤害,获得救济的概率是极低的。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构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
造成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大学生实习制度和保障救济机制的不完善。所谓治标要治本,借助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力量,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大学生实习权益监督管理保障机制。实学生具有大学生和劳动者的双重属性身份。国家宜修订有关实习法律规范,专门规定实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实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争议纠纷纳入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将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从本质上保护大学生实习权益的重要途径。
(二)细化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则
1. 以劳动合同的形式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是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的依据。如若能够赋予实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可以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避免用人单位偷钻法律漏洞。只有建立在双方相互平等、合理、科学的实习合同才能有效减少侵害实学生权益事件的发生,更好的保护大学生实习权益。借鉴各省市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宜规定用人单位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范围内确定实学生的劳动报酬,并按照标准按时给予实学生所应当获得的工资薪金。
2.明确实习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学校应当实施实习考核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计相应的实习计划。定期对实学生进行检验,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实习情况,并依此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与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合作,扩大大学生实习渠道,建立在学校统一管理下的实习单位。
实习学生在享有学习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及其他相关权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循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他们的教育管理,及时与学校或者相关人员报告实习进程,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检验考核。如果因为个人过错而导致用人单位损失的,实学生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等。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教育管理主动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安全的实习环境、指定实习指导人员对实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并依据对实学生的考核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
结语
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来看,维护实习期间的学生权益,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准劳动关系”,利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宁尚书.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法律保障[D].兰州大学法学院,2014.
[2]徐银香.责任共担 视野下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的构建[D].高教研究,2014.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精神 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繁荣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创业可以扩大就业,加速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从创业的角度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有学科比较优势,但创业精神的缺乏使经管类专业学生很少敢于创业。因此,积极探索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精神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是高等学校当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创业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创业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第一,如果个体表现出创新、承担风险和主动进取的行为,那么他就具有创业精神;第二,创业精神是为了开发机会而集中独特系列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认为创业精神是通过创新创造租,创新是指熊彼特的引入新的组合,租是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收入;第三,创业精神也是创业家在个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如机会捕捉能力、高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等。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寻求变革、适应变革,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实质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住机遇、拼搏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冒险;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诚实守信、以义取利;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大学生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模拟实践来培养。它要求参加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并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阐述创立公司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提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要完成一份好的创业计划书几乎需要运用一个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的全部经济、管理知识。设计创业计划书的过程因而可以看做是学生熟悉和运用其管理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参加“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本身不仅是学生实际运用其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其提高综合能力、形成优秀管理素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举办“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是符合我们通过这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初衷。
2 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2.1 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开展创业教育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2.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成为困扰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主创业是方法之一。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会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还可能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财富,节省更多资源。
2.3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知识理论来看,经管类专业的知识内隐的成份比较大,如何使内隐知识显性化,知识理论告诉我们,实践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大部分隐于实践中的知识,教学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世界经济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拓宽实践的渠道,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创业精神的内涵中包含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内容,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创业精神。
2.4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创业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已有的秩序,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因为“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类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正如管理已成为所有现代机构的特有机制,成为组织社会的主体职能一样,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创业精神的核心,归根到底是由创业活动的开拓性所决定的。由于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的过程。
3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首先,对于个体创业精神来说,许多人回避创业可能不是因为确实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其次,可以从个性特质等几个因素来评价个体创业潜能,识别优势和劣势,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资源来提升创业精神;最后,在创业培训方面,不但要培训个体创业技能和能力,也要强化创业者的认知和信念,还要培训创业者运用各种技能减少认知偏差,以增加成功创业的机会。对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信念和认知。
3.1 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创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它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而沉闷的、死板的校园文化则会扭曲人。西方校园文化如个人自由发展、独立精神、竞争和机会均等、开拓精神、创造性和超前性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而我国校园文化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才干,把对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思考融汇到社会价值、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中去都做得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向模糊、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未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弘扬创业精神的风气和文化。
经济管理类学院要通过生动活泼、易为大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来开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智慧、提升人格,对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的组织方式中,尽可能地将创业精神有机地融入并实施。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党团活动中,要相机渗透培养创业意识的任务和要求。在各类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中,在各种自我服务性劳动、公益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中,要结合着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
3.2 培育创业人格,增强创业精神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30年中追踪研究了800人的成长过程。结果发现,他们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的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个性方面的不同。高成就者具有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等心理特征。这说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独立性”、“坚持性”、“敢为性”、“克制性”等。所以,人格教育对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采取运用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学专题、心理训练,让学生掌握形成心理素质与优良人格特征的途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3.3 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实践话动为创业能力的表现和发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去思考、去操作、去体验,于活动中体验真实感受,强化创业意识,确立创业信念。高校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个经营者面对市场竞争的精彩和残酷,承担风险和责任,全而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素质与能力。创业实践模式可分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实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训练,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参观访问是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意识类的专题活动,如参观某个白手起家现已成为明星企业的民营企业,访问某个创业成功人士,请他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二是尝试创业模式,即利用假期到公司去打工或参与别人的创业活动。也可尝试营销、竞技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开发、设计新产品等。此外,实践活动通过吸引校外相关专业学生和本校外专业学生的参与,为学生间交流、沟通提供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三是模拟性实践,参加创业实践情景的模拟,进行有关创业话动的情景体验或拟出创业计划、创办虚拟公司等,如“ERP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跳蚤(二手)市场”、“模拟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创业设计大赛”等等活动。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无法通过知识的灌输形成,只能在反复、不断地模拟演练中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注重类似“创业计划大赛”这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其所学的各种知识的模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韩建立.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5(1)
2 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4
目前,天津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6所,在校生1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9所,在校生约20万人。天津市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年均12万人,今年的供需比为1∶2.3。
职业教育是天津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利器。2005年天津市建成国内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0年又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首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大学去年荣膺全国高校“就业50强”,校长董刚的体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该校每年有25%左右的学生接受“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负责基础技术课程的教学,由企业派出工程师教授专业课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则以真实的生产活动为教学情境,以真实的产品为教学载体,“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教学模式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光明日报》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据了解,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的对象为劳动年龄内具有河北户籍,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结合各地实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从全省范围内选定50个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比较重,且县域内二、三产业用人需求量比较大的县(市),作为2012年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县(市)。
根据要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期限为每期不少于15天。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现场授课、参观实习等。培训完成后,培训学员须达到掌握拟就业或已上岗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具备上岗独立作业能力。(新华网)
随着我国首个区部共建的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广西在前几年试点开展“3+2”和“2+3”等5年制高职教育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初中后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将安排40所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招收5年制高职试点班,招收新生人数不少于1.5万人。广西教育厅负责人表示,发展5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进一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开通了“直通车”,不断完善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网)
福建省近日规定,凡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名参加该省非全日制教育,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据介绍,福建所有中职学校均可招收非全日制中职学生,学校制定的非全日制教育专业招生计划,经学校或教学点所在地区市教育局审核确认后即可组织招生。
福建规定,非全日制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起点者,毕业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70学分,学习时间原则上为3~6年,最短不少于2年;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起点者,毕业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60学分,学习时间原则上为1~3年。非全日制教育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相应专业全日制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累积达到相应专业全日制教育规定的学分,即可颁发毕业证书。《中国教育报》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近日的2012年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更偏好的行业为政府公共事业类,而且期望薪酬较往年大幅提高。
这份报告显示,在2012年大学生求职偏好行业的调查中,政府公共事业取代金融业,成为大学生求职中最愿意选择的行业,而教育及文化业持续走热,列在第二位,其他大学生求职偏好的行业包括金融业、医疗和保健、电气及能源、计算机等。
在期望薪酬方面,报告显示,薪酬期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越来越少,比例从2009年的21%下降到今年的3%,而期望高薪的大学生比例从2008年的9%提高到今年的20%。根据统计,今年28%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3000元至3999元,19%的大学生的期望薪酬为4000元至4999元,还有6%的大学生期望获得6000元以上的高薪。(新华网)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并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据河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董学胜介绍,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要按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和途径,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实践报告,完成一项本专业教学改革案例设计。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河南计划选派1500名左右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以此带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制度化。《中国教育报》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近日正式挂牌成立。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规划,今后将着力开展四项探索。一是要探索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二要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生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孔子学院为建设重点,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三要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四要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实现各种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共建新农村;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0-01
一、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理念教育
高职学生建设新农村是项义务劳动,条件艰苦,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高职院校要培养大学生“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理念,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开设专业特点及区域特色,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乡村建设规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共建新农村活动中来。
另外,政府部门制定社会各方面支持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维护学生权益的法规措施,保护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师生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有效地开展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和巩固专业思想,逐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另外,在实践中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调动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职院校要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共建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当地农村,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高职师范类学生可以深入农村,为农村学生义务开设文化辅导课,兴趣班等,满足乡村孩子的求知欲望。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到乡村义演,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等。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不仅让学生在基地通过实践劳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与广大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两大功能。
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奖励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共建新农村”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普遍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主要原因是教学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定不明确,奖励制度不健全,实践主体外部缺乏驱动力,内驱力调动不足,对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保护不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其实效性的发挥。实现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主要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不完善或者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的活动,是很难长久、持续地生存和发展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地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实践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作用;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大学生供给快速增大,高学历劳动力所占比重加大,但经济结构转型没有跟上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速度,劳动力供给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匹配,导致大学生供给一直是高位运行。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这已成为政府、学校、媒体等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各个高校应积极开展并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对职业指导的概括是:职业指导就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讲,职业指导可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人生观,做出良好的自我定位,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合理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紧缺,不够专业化,职业指导模式过于单一化等。因此积极加强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能力与个性特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观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首先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职业定位;引导大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确立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知识经济、网络信息化社会中,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竞争,那些有经验、高素质的大学生往往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通过实践教学等途径向大学生展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具体标准,对人的品德、态度、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引导大学生激发自我塑造、自我提升意识与潜能,针对性地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3.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许多大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出现了缺乏自信心、临阵怯场、急躁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在面对就业考验和矛盾挑战时,做到不怕挫折、慎重考虑、果断决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增强应对困难挫折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4.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各级就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就业政策,并结合个人实际,针对性地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选调选聘计划”“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同时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指导性意见,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维护自己就业中的合法权益。5.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4〕22号)指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指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三、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1.对社会来说,职业指导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职业指导可降低失业率,缓解与解决由于失业和就业困难带来的社会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但高校毕业生就业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宿廷敏(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摘要:本文从职业指导的内涵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展职业指导现状两方面入手,探讨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作用;重要性学生工作难问题,造成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产生,这部分人群心理承受力脆弱,易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加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减轻精神压力,让其各尽其才、各司其职,避免人才的闲置与浪费,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2.对高校来说,职业指导是加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整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通过职业指导,学校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办学理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推进课程设置、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实力,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对于用人单位,职业指导为用人单位提供帮助,招到合适人才。当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单位急需人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爱好以及潜能认识不明确,对职场不了解,导致应聘不成功,即使成功应聘,有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和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差距较大,出现跳槽频繁现象。这导致用人单位招聘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做好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向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完善个人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选好人、用好人提供依据,同时用人单位的招聘成功率提高,使用人单位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4.对学生来说,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及要求,实现人职匹配的内在需求。人职匹配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在就业中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及其职业的适合性,了解各种职业以及对人的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人职匹配,高校的职业指导在这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职业指导的中介作用,帮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性质、岗位要求及薪酬待遇等,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从而达到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配置,促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综上所述,职业指导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紧密相连的整体系统,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将职业指导做好、做到位,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合适的职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充分就业、满意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海强.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2011(18).
[2]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3.
[3]王秋萍,吕丽红.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刍议[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141-142.
[4]蔡妮娜.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交流,2012(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