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1

对我来说,研究信息不对称仅仅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这个梦想就是根据梅纳德・凯恩斯《通论》(1936)的精神发展出一门行为宏观经济学。到那时,宏观经济学将不再是新古典综合的应景之作,后者忽视了《通论》强调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如认知偏差、互惠互利、公正、从众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等等。我的梦想是通过把假设建立在这些行为观察的基础上,为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已经有一组人为这个梦想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回顾一段宏观经济思想史。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家看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种种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他们痛恨宏观经济学缺乏严密性。他们抨击宏观经济学,然后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后》一文,点燃了一场将宏观经济学付之一炬的熊熊大火。由他们发展出来的新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标准。与新古典综合一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是以竞争性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热情地坚持所有的决策――家庭的消费决策和劳动供给决策,厂商的产出、雇佣和定价决策,以及工人和厂商之间的工资谈判――都符合最大化行为。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放弃了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开始时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不完全信息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后来他们又用技术冲击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

这一新理论至少在一个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就是价格和工资决策现在有了明显的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模型的行为假设如此原始,以至于它至少很难解释6个宏观经济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新古典模型的关键假设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对这些有待解决的现象的彻底否定;在另一些情况,该模型提供的解释只不过是兜圈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很难解释的六个现象分别是:

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如果一个失业工人愿意在其工资低于市场出清的薪水或工资下工作,他就可以很容易地再找到一份工作;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在新古典模型中,货币政策在改变产出和就业方面几乎是无效的。一旦人们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和工资就会同比例变动;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因而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3.当失业很高时,通货紧缩并没有加速:新古典模型提出了一条加速度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一个惟一的自然失业率。如果失业下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加速。如果失业高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连续下降。

4.普遍存在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多少储蓄多少以最大化跨时效用函数。其结果是,个人决定的储蓄应当是最优的。但是个人的储蓄行为通常令人失望,而且也没有保险计划,大多数人储蓄不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强制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相对于其基本面的过度波动:新古典模型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基本面,即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2

关键词:宏微观经济学;居住空间分异;西安;房地产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51-03

一、相关概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经济学形成了按研究对象不同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分配的;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是随着城市的诞生出现的,居住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2)城市居住空间变迁总体上呈现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的特征。城市的发展与居住空间分异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居住空间的分异,而反过来,居住分异也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它们都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区别

1.基本假设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有以下三点:(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2)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基于两个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2.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的实现等问题。(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主要有:(1)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

三、从经济学角度谈居住空间分异

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空间理论,但真正将其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代表人物有W.Alonso (1964)、E.S.Mill (1967)及R.F.Muth(1969)。其中,阿隆索的研究最有影响,他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解析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土地在不同活动中进行分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

目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西安可以算是一个强有力的代表。以住宅开发项目的档次和价格在空间的分化为有力代表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格局在西安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异格局和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开发区与一般性区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特区”性质一即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别管理体制的区域。其殊经济政策主要是一些相对优惠、激励性的政策,而开发区明确划定的地域界线则将这些相对优越的政策、体制、观念、方法、服务、设施等集中限定在城市特定区段内,使良好的硬环境与优越的软环境在特定局部空间相加在一起,可令开发区内部“小环境”相当鲜明地异于及优于周围“大环境”,乃至形成制度、产业、功能、设施、甚至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孤岛效应”。开发区这类“特区”的设立与运行,等于在城市空间人为地制造出“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或谓“特区”与“普区”之分割对比,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境遇可导致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可能制造或加剧城市内部经济一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1.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异速增长

开发区“特区”机制及其“孤岛效应”影响作用卜的城市极化分异首先体现在开发区显著高于“非开发区”的经济异速增长过程中,这在各地较高等级开发区中尤为突出普遍。西安市经2003—2004年最新一轮开发区清理整顿后现共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8个,其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者依次分别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西安高新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省级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开发区(又称“西安曲江新区”)。这几个主要开发区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增速连年在30%以上、有些甚至达70%或更高,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般“非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有目共储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虽然由于开发区并非一级行政区,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而可能跨涉不止一个区县,其经济社会统计数值也相应地被分解纳入到不止一个区县,因而不易进行开发区与各区县发展指标之间的直接比较,但从开发区经济社会数值占全市总值比重快速提高的事实,可以间接反映出开发区的“异军突起”以及一般“非开发区”的相对弱势化。表1显示西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吸引(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经济增长(以GDP、工业增加值反映)、开发建设(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反映)、收益回馈(对地方则政收入及就业增长贡献)能力都快速提高,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是拉动西安GDP增长的绝对主力。下面以2007—2009年度西安市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和最具有西安开发区代表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经济状况的对比,对西安“经济区”在西安经济的地位进行说明:

2.开发区配套商品住宅开发及其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来,上地市场的建立以及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改革,使地价和上地竞标机制以及市民个人住房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等市场力机制开始发挥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调控功能,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开始在中国城市显现,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重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各地开发区大都配置有30%~40%的居住用地。开发区作为各地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一种比较纯粹的“全产权私有住房拥有者”聚集区,凸显加剧基于经济收入差异的居住分异隔离。

目前西安居住分异格局基本上是“高收入者多居于开发区新城、低收入者多居于老城旧区、而中等收入阶层居住相对分散均匀”。在开发区较优质住宅和住区环境吸引及其较高房价的过滤筛选机制作用下,拥有最强住房购买力和“迁移力”的较富裕人口率先离开旧城而移居开发区新城,从此拉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化。再结合上述有关开发区从业者职业、学历、收入特征分析,不难看出几个主要开发区正趋于成为西安市较高学历较高收入阶层工作、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这自然会对相应区段文化、消费、形象、社会服务种类档次、社会活动形式形态等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更深层次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开发区的经济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城市经济一社会空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正成为各种发展要素资源辐合汇集的区域极化中心,因而局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这表明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如一些海外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因设立时间及政策力度的差异而成为中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具体机制之一,而且也以其一套特有开发运作机制及内在结构特性而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极化分异的机制之一。(2)“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基木思维其实就是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石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虽说依据该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核与周边区域差距扩大的空间极化效应属于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会随着“溢出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消失,但山于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践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期望的区域整体发展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实现,而极化效应的持续强化则可能蕴蓄区域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隐患,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开发区实践对于区域之间及城市内部极化分异的强化凸显效应尤其是其中“政策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决策者和研究者反思。

(二)从市场失灵角度看此现象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那么,对于“新经济区”和“非经济区”来说,似乎是宏观经济调控下的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市场分配不均导致的,形成了“市场失灵”的表象;但是,政府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后,使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虽然形成了“孤岛效应”,但是这个效应是暂时性的,是会向四周蔓延的,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引入,那么形成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居住圈层则是在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所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经济特区所导致的似乎是资源的大部分都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是正常的,其实质并不是“市场失灵”。

从微观经济学来考虑这一现象,研究资源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那么在政府优先发展的经济特区的情况下,必然会出一些优惠性政策吸引开发商前去投资,这也形成了社会资源流向经济特区的现象。

2.建议

那么通过以上的讨论,可能缓和、消弭开发区/新城/新经济区与非开发区/老城/旧工业区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一社会差距的措施包括:(1)合理规划平衡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引导和鼓励适宜项目向老城/老工业区的分流;(2)建立开发区与非开发区之间利益平衡补偿机制;(3)大力促进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开发区税源、提升开发区整体经济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结构、改善开发区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扩大开发区就业而、使开发区发展能够惠及更多领域史广泛阶层的劳动者;(4)增强开发区住宅价格与房型的多样性和“广谱性”,使多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者有机会共享开发区较优越的软硬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创建出独具活力、结构更为丰满健康的开发区新社区。

参考文献:

[1] 蔡汉冲.宏微观经济学比较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 李志刚,吴缚龙,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倡导还是控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4,(6).

[3] 丁蕾.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y,Mass,1964.

[5] Mill E S.An Aggregate Model of Resours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ian Area[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57).

[6] Muth R F.Cities and Housing[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Chicago,1969.

[7] 徐晓军,沈新坤.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3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轨 体制和制度创新 镜像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现实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并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谈了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从“九五”规划提出两个“转变”,“十一五”规划更是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过去常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十二五”以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界定不清晰,体制、制度改革滞后,“数典忘祖”的事经常发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转变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如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重新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从全新视角和深层次视角探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分析

1、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为传统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当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正普遍应用的凯恩斯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公式。宏观经济学的增长公式,即凯恩斯的增长公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而总需求是由三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GDP=AD(总需求)=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需求(G)+净出口需求(X-M)。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因而要刺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刺激总需求来实现。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揭示出三大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且三大规律发生的作用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经济社会消费需求(C)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导致投资需求(I)的不足;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导致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的不足。由于三大规律共同作用,必然导致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GDP的增长。其结论是,经济社会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总需求,要增加总需求只有借助政府力量来实现,即依靠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3)宏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只要经济社会有需求,只要总需求是增加的,不论是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还是私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GDP就可以增加。因而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强权政治沿袭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这种理论思维定式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部门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的过程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中国国有部门占GDP的比重高达35%以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有部门占到如此大的比重。其理论的负面效应是:一方面,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在得到了国家太多的资源、资金、项目的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同时,又能凭借它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导致技术创新动力缺失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比例偏低,大量GDP不能变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2、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微观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新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亚当?斯密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财富创造,即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创新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创新又靠什么来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即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那么社会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分工和专业化又靠什么,主要依靠市场规模(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保持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最终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市场,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中国在充分利用市场范围扩大的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产品,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中国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充分的,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的状况下,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重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开发国内市场和继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使内外需市场结构趋向平衡,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核心。

(2)微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下面就亚当·斯密理论视角的国内市场开发实现路径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需求。从亚当·斯密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国内市场需求的产生和市场开辟,依靠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发出新产品进而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即经济学理论通常所讲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刺激消费需求的产生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如联想的乐Phone,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新产品。而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主要靠市场激励机制的形成;而激励机制形成的前提必须是科斯经济学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只有产权明晰了并且得到法律的安全保障,企业的创新才有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去开发新产品,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基于亚当·斯密的市场需求理论的结论是要扩大市场需求和规模,必须要依据科斯的产权理论来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以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确保创新得到应有回报。其次分析投资。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收益,投资是现在的事而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则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风险。因此,企业放弃今天的消费进行投资,从机会成本分析则意味着企业放弃今天消费所能带给它的最大效用,显然企业放弃眼前消费而冒着风险进行投资,是为了通过投资效率的提升,以获取未来更多的收益,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投资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而只有具有效率的投资才是可行的,企业具有效率的投资既能为社会创造需求又能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同时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还指出经济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因而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要减少政府投资,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经济社会的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实现,其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即使企业家根据他的经验,依据他敏锐的思维判断,依据他对市场信息灵敏的嗅觉去研究和开拓每一个市场,去发现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去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和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去创造更多的GDP),并非依靠政府经济政策干预;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形成,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育:一方面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其关键在于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真正变成老百姓手里的股份,变成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如此同时,大幅提高国有企业上交国家利润的比例,真正做到既“善其身”又“善天下”;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合法性。只有私有财产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才能促使企业家有动力、有精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去开拓每一个未被满足的市场,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GDP,而不至于由于缺乏安全感,当财富创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思考如何转移财物,如何脱离实体经济。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脱离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界定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涵,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创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主要结论如下。

1、不能用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短期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上所讲的短期经济问题主要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等,这些短期经济问题的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释是市场运行出现偏差,市场会失灵,这时依靠市场本身“纠错”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对市场实行干预来实现。如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时引致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萎缩现象出现时,可以遵循“逆向调节”原则,依靠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反之。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误区,在于用亚当·斯密的短期经济政策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导致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举步维艰。现阶段中国经济关注焦点应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长期的经济增长,从关注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向经济质量的提升,因而必须暂时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即回归市场,市场运行会出现偏错,但市场运行本身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

2、不能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微观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经济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即从整个国家视角关注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其理论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在路径上可以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外力来推动,无需通过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实现。如政府实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如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如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等。这种实现路径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虽然能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以环境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以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为支撑。因而这种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现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要暂时告别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用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方法解决微观经济问题;由侧重政府宏观调控转向关注制度和体制创新。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4

 

所谓的经济政策,即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制定的宏观战略,对整个民族、国家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将市场与政府视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宏观经济、追求经济增长、公平分配收入、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是体现卫生事业大众性、公益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而国民收入支撑着政府、乃至整个国家的运行,亦是医学卫生领域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

 

基于卫生领域筹资以及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严格依照宏观经济规律,制定关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以此来促进卫生经济领域的壮大与发展。

 

1宏观经济学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府与市场的重要性是极为明显的,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核心因素。凯恩斯曾提出过下述观点:宏观经济是平衡整体经济数据、制约某种超脱现象及个体特定行为的重要举措。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调节功能,但是却无法有效解决群众失业及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若要确保“国富民强”、“经济繁荣”以及“高就业率”,那么就必须发挥政府及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他们主张采用通货膨胀这一经济政策,刺激个体投资,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率,满足市场的内在需求。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经济危机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多重影响,一些国家政府进行了反思,开始意识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在提高生产率、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性。而在弥补市场机制与作用这一问题上,则认为国家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追求经济增长、公平分配收入、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此之后,社会正式步入繁荣发展阶段,混合经济模式取代了以往零散的、毫无作用的经济形态。而政府则通过制定货币管理计划、支出策略及税收策略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担子也愈来愈重,被赋予多重职能,诸如为社会上的贫困人群失业者及孤寡老人提供最低社会保障;征收所得税,对经济进行管制等等。

 

2卫生投入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内容

 

所谓的国民收入,一般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家、资本家、劳动及土地等多个生产要素所得利润、租金、利息以及工资的综合。国民收入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国民收入自面世开始,便需对其进行分配,一般分为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初次分配,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当事人之间所进行的。而再分配则是在社会个体、经济部门、非物质领域及物质生产领域之间进行的活动,需依靠国家预算、保险费、物价及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一般来说,从事非物质活动的包括医务人员、教师、艺术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军人与国家行政人员等,他们所得报酬是根据国民收入再分配而获取的。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初次分配,而逐渐形成了各个方面、部门、人群及社会团体的最终收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进行渠道主要有下述几种,即:

 

2.1国家预算

 

所谓的国家预算,所指的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首先,集中资金,统计出国民总收入,并预算出用于国家行政管理、福利设施、国防建设、文教卫生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2.2银行信货

 

所谓的银行信贷,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一般是指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背景下,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与资金,然而向个人、企业或社会团体发放贷款。这样一来,虽然改变了资金的使用时间、方向、用途及主体,但是信贷机构却由此获利,可将资金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提留信贷企业基金以及充实信贷运营资金等。因为差别利率的变动,促使贷款者与存款者的收入也发生改变,从而在居民、职工及各大工商企业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2.3劳务费用

 

在国家分工体系结构中,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一部分劳动者通过付诸辛苦与劳动,来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可将各项劳务经费应用在缴纳税金、提留基金、支付管理费用与职工工资等方面。而这种劳务费用的管理、统计与支付,促使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

 

2.4价格变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价格的波动与国民收入总量并无太大关联,但是,却会影响居民与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市场价格的调账,对交换双方的收入存在着较大影响,若提高了市场消费品的售价,将会减少居民的收入。从而,在农民、职工、企业、部门与国家之间,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卫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卫生经济政策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发挥其公益性、大众性特征的重要体现,一般包括资金的分配、流向与来源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卫生事业的壮大与发展取决于其经济政策的优劣,因此,应加大对卫生经济政策方面的重视与管制,通过制定良好的、实效性较强的卫生经济策略,来促进国民经济及卫生行业的发展。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曾发表过下述观点:全民健康是以卫生筹资为依托的,一般涵盖三个领域,即:①以公平、效率高的方式使用资金或分配资金;②选择预后集资或预付款的方式,消除卫生领域的集资屏障;③大范围筹集我国卫生经济领域所用资金。这些领域的发展是确保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因此,有关部门应增强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卫生经济政策涵盖三方面内容,即卫生资金的支付与使用、分配、筹集。

 

3.1卫生资金的筹集

 

这里的筹集,是指个人、社会及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作出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又分多个方面,即专项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补偿等方面的投入;个人的投入包括自付医药费等方面;社会的投入一般指的是医保资金。筹集卫生资金主要有下述几个渠道:

 

①现金支出,一般是指在接受卫生服务过程中,社会个体使用现金来支付医疗保健、护理、住院及门诊费用;②商业保险,投保人可依法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健康的险种,这种选择是自由性的;③社会保险,通常为社会或政府推出的强制性的保障项目,需严格依照社会契约来缴纳金额;④税收,涵盖间接税与直接税两个税种,在很多西方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为了凸显卫生领域的重要性,为其量身定做了独有的、专门的税种;⑤政府支出,是卫生领域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尤其对于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小,因而医疗卫生行业完全是依靠国家税收而发展的。

 

3.2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与医疗保险分级补偿政策、药品零差率政策、卫生资金投入绩效政策等方面息息相关。一般可将其划分为四个方面,即:

 

①以地域为划分元素,卫生资金主要流向农村及城市;②以机构为划分元素,主要流向药品零售机构、公共卫生单位等;③以费用使用为划分元素,可将卫生费用分为卫生发展费用、公共卫生费用以及医疗费用等;④以人群流向为划分元素,可分为有无医保的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富人及穷人等。

 

3.3卫生资金的支付

 

一般是指卫生资金流向社会、个人或卫生机构的方式,可分为现付与预付两种类型,支付政策涉及个人、社会及政府的资金是采用何种形式流向卫生机构之中,包括医疗保险的支付制度、卫生部门绩效支付制度等等。

 

据调查,筹资公平和预付制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正向相关关系,政府在卫生领域投入的比例越高,那么则代表筹资的公平性彰显得越好;反之,若个人的支付比例高于政府,那么则反映出筹资的公平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确保各项计划、政策顺利开展。公共支付亦是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包括个体对医保的支付、对卫生机构的补偿政策与投入政策等多个方面。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5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财产性收益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然而情急之下的启动只是应急之举,从战略角度看,注重内需的经济发展模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经济学家对于大国应该有不同于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经典的研究,斯密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凭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样的优势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和国外经济联系就能大大加强其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的“自然禀赋”远远优于欧洲各国奋力打造的欧洲统一货币区和欧盟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钱纳里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应该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国家越大、政策内向性越强,其经济发展就越趋于封闭经济的发展模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因为资本短缺,应该更多地依赖对外贸易的话,那么在中国具有一定资本积累、银行存款不断上升的今天,就应该不失时机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充分挖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30年增长了124倍,同时外贸依存度也从9.74%提高到58%,2005年这一指标曾高达70%。IMF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平均外贸依存度为45%,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8.4%,发展中国家为51%。显然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而且曾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9%。而且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启动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初由于资金短缺,政府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从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出现存差开始,到2008年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已突破20万亿元,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继续如饥似渴地引进外资,势必产生对国内金融机构放贷的“挤出效应”,并严重影响国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当前必须逐步取消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绩考核,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在国内的优惠政策,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国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必然会加大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风吹草动”将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一方面应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施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一方面在外贸依存度逐渐回归的同时,积极挖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努力做到消费、投资和出口相协调。

三、优化国内需求结构

逐年增长的进出口总额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促进了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经济腾飞,但是这种以单向引进和数量扩张为特征、以资源高消耗为手段、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展经济学曾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迁往落后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落后地区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向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收敛的契机,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否则这个黄金时期过去后,落后地区会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涨价而陷入经济衰退。日本及亚洲四小龙成功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层次经济实现了飞跃,从而跃过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相反,中国企业长时期陶醉于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利润空间,没有动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自主创新,因此面对生产要素上升和美国次贷危机,企业纷纷倒闭。

面对始于2007年底的经济衰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并起到了不俗的成效,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刺激消费和扩大投资,如政府4万亿资金投资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上,不仅能对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而且以后能长时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经济规律表明,如果不能将投资最终转化为消费,必然会导致生活过剩、债务增加和经济萧条。

市场经济下,消费是经市场认可后进入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最终环节,投资虽然具有拉动经济发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却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就是说,由投资带来的产品量的增加,有可能转化为最终消费,也有可能不能被消费环节接受。如果投资形成的产品不能被消费环节接受,就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债务增加和经济萧条。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就是在外需锐减而国内需求又没有及时跟上而造成的产能过剩,说明我国启动经济的主导思想应该更多地落脚于消费,使投资服从消费。所以,如果盲目地以出口导向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都会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所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发展经济学家专注于研究储蓄、资本积累和投资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下,收入分配必须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由于这一阶段,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和企业,这也是居民收入分配增长速度远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1984年以来,我国GDP资本形成率都在30%以上,有时高达4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与这种高资本形成相适应,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必然重资本、轻劳动,这也是我国长期来城市居民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报酬下降的主要原因。1979~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7%,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6.9%。1991~2005年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41.4%,同期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从21.9上升到29.6。2007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仅占当年GDP的15%,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持续上升,已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2%上升到现在的27%。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大幅上升相当程度上是以居民收入下降为代价。

由于中国贫富分化悬殊,基尼系数已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目前的国内消费需求情况是:有钱的不消费,想消费的没钱;另外,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改革增加了居民的储蓄谨慎动机。如果说中国过去的高储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的勤俭节约美德使然,那么现在的高储蓄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不敢花钱的结果。

五、有效启动消费需求的相关建议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增加居民的劳动性收入。目前,中国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收入有限,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8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0万亿元,人均拥有量为1.5万元,扣除收入不均等因素,大多数居民的储蓄远不足以支付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支出。

本文强调初次分配过程向劳动力倾斜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更有利于国家税收和资本所有者。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65元,实际增幅为6.3%;农民人均收入为2,528元,实际增幅为10.0%,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政府税收增幅分别为31.3%和30.5%,资本在初次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应该逐渐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国家税收、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所得,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凯恩斯消费函数表明,决定消费的因素有自主性消费、消费边际倾向和收入,其中自主性消费决定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消费边际倾向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而下降。将收入转化为消费的关键是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而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国家税收、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所得,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因此,提高国内消费需求的途径在于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转移。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将目前财富两极分化的哑铃型社会结构调整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必须改革目前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农民和普通市民的收入水平。为此,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累进制税率对高收入者进行征税,然后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低收入者进行补偿,以便在降低基尼系数、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提高社会的总福利。但很难把握这种劫富济贫经济政策的均衡点,因为随时都有可能降低高收入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现行经济发展阶段调整居民收入关系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低收入者不断向中等收入群体转移,进而形成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是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雏形,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自动稳定器”。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范文6

5月30日“超级红人节”当天,各领域“超级红人”集体发力。@冯朗朗i在微博不间断直播超过24小时,观看人数超过117万。多位活动中涌现出的新锐视频红人,也获得经纪公司抛出的“橄榄枝”。还有10多位在时尚红人周中获得粉丝热捧的时尚红人,在这一天给粉丝送出现金红包并推出爆款免单活动。

超2亿人次围观红人直播

截至5月30日,红人在微博共进行了6.88万场直播,有2.08亿人次在微博围观,点赞超过8亿次。5月30日当天,10多位红人主播参加了微博发起的24小时直播活动,@冯朗朗i更是连续直播24小时8分24秒。

在直播红人榜上,@冯朗朗i也以122万的收入高居首位。@Lion狮宝宝的收入也超过100万。此外,微博还发起“十大网络主播”评选活动,请网友为人气主播投票。这个活动上线仅3天,就吸引了80多万网友参加。

明星也在微博化身“红人主播”。吴克羣、何润东等大牌明星纷纷现身为24小时直播助阵,杜海涛、贾乃亮还亲自上阵在微博开播,与粉丝互动。虽然刚刚进入直播行业,但在明星和红人的推动下,微博已经成为移动直播的重要玩家。

视频网红新锐登场,获经纪公司“表白”

#视频红人周#是本次红人节上参与红人最多的主题活动。两周时间里,24490位红人参加了44694条视频,总观看人数超过6500万,总播放量达到11.52亿次,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44.8亿次。

来自50多家视频自媒体机构的740位视频红人,成为“视频红人周”的绝对主力。他们的2298条视频,总播放量达到5.44亿次,表现出强大实力。叮当时光旗下红人@软软其实不太硬以9条视频共4558万次的播放量夺得视频红人榜冠军,其单条视频更创下1003万次的播放量,被誉为“男版PAPI酱”。

不少新锐红人也在这次活动中崭露头角,获得视频自媒体公司抛出的“橄榄枝”。微博原创视频博主@微小微以902万的视频播放量进入视频红人榜前10名,成为本次活动中涌现出的新锐红人的代表。V电影网旗下专业创作人社区新片场已在微博表白“想签她”,@吃货洋V更是获得水果自媒体联盟和叮当时光两家经纪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时尚网红引领消费潮流24小时单人销售额最高破千万

主打“买得起的生活方式”的时尚网红,也在超级红人节中收获颇丰。截止5月30日上午10点,共有1559万人次访问时尚红人周主页,相关话题阅读量更超过16亿次。红人店主共售出商品125万件,累计销售额达到1.5亿。

@张大奕eve在24小时内售出90000多件商品,收入超过1000万,成为红人销售榜和人气榜的双料冠军。@雪梨Cherie则以单品销量9762件成为时尚红人周的“爆品王”。迷恋红人的消费者中,超过9成都是“90后”,女性用户更达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