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应用化工;实践;教学改革;四层次;四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08-03

引言

高校进行应用化工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出社会、国家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应用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应用化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当薄弱的中间环节,这也是我国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以应用化工专业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其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改革和完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化工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应用化工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改革,是国家职业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其改革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科学、更高效的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化工实践操作人才。

(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应用化工专业进行立体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也是高校自身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本身培养职业技术性人才的必然选择。当今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应用化工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进行研究,可以更有效的实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从而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书本知识理论的依赖和束缚。

(三)从此次实践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目标来看,有助于完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职院校快速的去完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层次”整合,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完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模块”整合。

二、当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向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首先就是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其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比较缺乏。实践教学一直是职业教育过程中所不断强调的教学环节,可以至今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应用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极大的漏洞。

2.实践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有些高职院校在应用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就使得应用化工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一纸空谈。教学手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设备、实践教学课程的设定等方面。如果没有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教学硬件和与时俱进的教学课程作为保障,那么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应用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解决思路方向探讨分析

应用化工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大模块。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个层次设定好之后,我校再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对他们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有个全面的认识。然后将这种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发展规律应用到化工技术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进而规划为这四个模块:实验类模块、实习类模块、设计类模块、活动类模块。在实验类模块当中,我们也可以再次进行细化分工,包括三个层次面。基础性训练实验;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综合设计实验。

1.实验类模块

实验教学一直都是职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在这次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中,综合利用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以来,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我校通过进行中心化管理,加强实验类教学模块的作用和影响。

2.实习类模块

关于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习类模块,我们主要关注学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等方面。我校会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完善化的应用化工专业实践基地,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我校已与多家有资质、有规模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战略关系。

3.设计类模块

设计类模块主要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完整的具有研究性意义的实践创新模块。这一模块的设计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激发他们的潜力。同时,还包括一些基础专业课程的设计。

4.活动类模块

在这一模块主要注重活动教学的方式,因为活动教学本身就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对学生的帮助仅仅是辅助的作用。但是,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一些成功案例在实践教学当中构建一套具有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活动教学形式。

三、深化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及其实施措施

(一)创新应用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在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专业高级教师组成的应用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根据并制定了对学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且通过了调研论证。同时,全面研究和分析了“四层次、四模块”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改革的作用效果和积极影响。

我校已经与三家知名的化工企业签署了合同协议,建立了相当稳固的校企合作发展关系,从而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的关键问题。在校园内,我们的应用化工专业课程的基础实验实训实践等相关的设施建设较齐全,设置有:“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元素分析实验室”等,这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实践等基本训练活动。

同时,我校还建立了专业化配套设施,以及完善系统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还拥有一批高素质教师人才,这是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师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能力,从而保障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

(二)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将不同的课程学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应用于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当中的各个实践环节。可以划分为:人文基础、化学、化工、综合这四个层次。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个层次设定好之后,我校再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对他们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有个全面的认识。然后将这种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发展规律应用到化工技术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进而规划为这四个模块:实验类模块、实习类模块、设计类模块、活动类模块。

根据以上四个实践教学层次和四大模块,可以将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分为: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校内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以及社团实践活动等,以上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由实践教学环节来组成,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要求。

1.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当中的硬件建设是一个必要因素,它与软件是并行的,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硬件与软件是一样重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应用化工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的需要。

2.加强人文实践教学建设

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化工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就是指加强人文实践教学的课程与内容建设。关于这一重要改革措施,可以从应用化工专业的新入校新生着手进行,通常情况下,新人校的学生前两周都是正式开学前的军训环节,所以,军训环节就是人文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也是提高化工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最有效的一个环节。同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的时候做一些相应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以便更好的提升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让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熟悉所学专业与社会的联系。

3.对化工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改革

实验教学一直都是职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在这次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中,综合利用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职业素质教育发展以来,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我校通过进行中心化管理,加强实验类教学模块的作用和影响。关于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习教学,我们主要关注学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等方面。我校会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完善化的应用化工专业实践基地,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我校已与多家有资质、有规模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战略关系。

4.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立体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改进其教学方法,像一些对学生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以及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来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加有利于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培养其应用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化工实践基地,并且加强生产与工程的实训环节,因为任何创新和探索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都是根据具体和化学化工实践、实验活动来得出来的。所以,学校应该改变以往的落后教学模式,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校校合作 专业建设

课 题:本文系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1123)、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101427)、安徽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31498)研究成果。

自笔者所在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以来,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方案所预期的建设目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校企、校校合作工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校外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

主要有两大块:一是与滁州市及周边的化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企业根据本身的用工需求,定期接纳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校企双方派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定职定岗、定期轮岗和实际操作等方式保证实训实习效果。

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采取学院协调指导、系部具体运作、校企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学生走进企业后,我们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校企共同参与考核”的原则,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填写《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开展实习情况检查,参与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反馈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信息并及时分析总结;企业负责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好实习学生的成绩鉴定,做好和学校的交流沟通工作。在跨越化学品有限公司(滁州)、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金丰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支持下,食品系成立了包括企业工程师参与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是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校本教材、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图1)。

图1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学校与周边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专业教师也得到了实践锻炼。项目建设期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建立了6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有些实习学生直接被实习企业录用,大部分学生因“预就业”的优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近2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中级工获取率为95%以上(少数学生参军未参加技能鉴定)。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本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的分析,按照行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反馈,并参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化学检验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会同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了包括“顶岗实习”和“生产认识实习”等在内的模块式教学计划,建成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办了3个企业冠名班,与11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与就业协议。

图2 “纵向三层面、横向三模块、整体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方面,我们构建了“纵向三层面、横向三模块、整体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图2):把传统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及专业实训进行纵向整合,将实验实训分为“基础性、专业性、生产性”三个层面,基础性强调“实验”、专业性强调“实训”、生产性强调“实操”。横向分为三个模块:校内实验模块、校内生产性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模块、校外岗前训练和顶岗实习模块。整体上,我们把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省和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学院科技创新节这三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三结合),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为标杆,通过“以考促训、以比促练”的方式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

2.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建设

按照化工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课程,根据岗位技术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与金丰化工等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设一批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编写一批紧贴化工生产实际的校本教材。

(1)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步骤为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设计。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见下表。

表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学方式 精品课程 使用教材

1 工业分析技术 教育部规划教材

2 流体输送与传热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3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4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5 传质与分离技术 项目化教学 院级精品课程 自编校本教材

6 化工工艺 教育部规划教材

(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生产实际,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目前,已经实施的项目化课程包括流体输送与传热、传质与分离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四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院级精品课程,现正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相配套,正在整合与开发多门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和讲义。和安徽省A联盟(示范院校建设联盟)院校合作,主编或参编《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教材,这些教材均已投入使用。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

目前,学院已与定远县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成立了五年制(2+3模式)中高职教学培养点,已经招生了四届共180余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已经有110名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来学院就读,将来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华塑集团等定远县盐化工项目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指派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共同交流、讨论与制定五年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3年起,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开始实施自主招生。学院成教学院招收的186名中专起点的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也于2013年开班。该班所有课程的理论教学均由学院化工材料专业教师完成。同时,学院还与周边的另外3个县区签订了校地共建协议,共同培养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化工技术类技能型人才。

四、社会服务与培训

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我们以成教学院为平台,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面向企业员工、城市劳动力再就业人群和中高职学生等,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培训资源库。

2.服务成人学历教育

定远县教学点的学员主要来自定远县盐化工、石膏矿等化工企业的员工。该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包括以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工作均由学院化工材料教研室来完成。

3.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

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刘义章、周玲玲、梁建军三位老师分别被安迈达特种铝业有限公司、艾迪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塑料模具)、滁州永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橡胶材料)聘请为技术顾问,利用双休日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

4.对口支援与交流

我们利用本专业群软硬件资源条件的实力优势,为滁州市及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的职教中心及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师资培训,开展交流互动。多次赴定远职教中心、定远四方职业学校就人才培养、技能训练、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工作开展交流指导。

五、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校企合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由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些行为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校企双方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还需继续探索和完善。

2.“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撑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但根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缺少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聘请本行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很难;专任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的机会较少(只是在暑假);有较强生产技术能力、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专任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不是很强,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3.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化工行业的职业特点所限,我们开展化工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范围较小,人员偏少;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也集中在少数几位老师身上;对口支援与交流工作的面还不够广;对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做得不多,在成果的获得与应用方面还有待积累。

参考文献:

[1]孟飞,梁建军,肖陆飞.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三阶段 三结合 三模块”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4(6).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88-03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素质技能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职业素质优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不同于“轻理论、重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强理论、重研发”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虽然我国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但近年来各地各院校都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改革成果正源源不断涌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该院石化产业链(钻、采、炼、制、销)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有着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承担着为行业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本专业年均招生1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在江苏省同类专业中规模最大。近年来本专业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实施“四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高职人才培养要素的正确定位及有机协调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行业区域优势等特点,并遵循化工高职教育规律改革的成果。

“四个三”即:三个导向、三个融入、三个平台、三能并进。

三个导向: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化工生产运行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

三个融入: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三个平台: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形成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能并进: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的方式实施。

二、“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三个导向”是本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带,即沿海石化产业带、沿江石化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东承沿海石化产业带,北接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临苏锡常镇化工产业园,境内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近400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化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利用。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决定了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

根据这一专业设置定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分析扬州及周边石化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优先选择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数家骨干企业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解决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以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中的化工生产总控工为主,兼顾产品分析、工艺管理、生产调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及安全管理等,进行岗位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本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系统完善的“基于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见表1。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安排了许多职业基础和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还安排了人文知识、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上都是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立的,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二)“三个融入”渗透到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师资素质规范过程之中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为石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即充分进行“三个融入”是本专业近年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新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习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情境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内容(“项目化”课程),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化工产品合成学习领域共设立了十四个学习情境(章节),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化工产品合成项目(任务),产品范围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等众多领域,每个产品以一个化工合成“单元”理论知识为主要支撑。这些合成“项目”选择自企业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进行学习内容编排,突出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重视能够适应新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送外职业技能培训、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锻炼、自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及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从周边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广泛的校企互动,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带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除在师生教、学行为中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外,还在校园内、教学楼及实训室内外进行环境布置,充分营造企业式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加贴近。

(三)“三个平台”为本专业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课程体系设立和“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载体相配套。近年来,本专业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三个平台”)。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有8个实训基地(见表2)50多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200多万元。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国内首创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平米,高10米,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综合训练。

此外,本专业还在扬州化工园区及周边行业企业中选择相关骨干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厂中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通过校内外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的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体系,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实施需要,切实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三能并进”确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行动宗旨和质量评价指标

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六学期的专业学习,最终要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兼备的目标,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较强的职业迁移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必须是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门学习课程和每一项学习任务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宗旨。除了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改革及多样化技能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中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人才质量评价过程的贯彻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整周形式安排的纯技能综合实训环节,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三种能力”并进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三能并进”宗旨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结合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总之,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以扬州及周边石油化工行业及企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着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能并进,为石油化工制造一线培养适应生产操作、运行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逐步形成。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其成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 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2]张光跃,张 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J].职教通讯,2012(22)

[3]王晓江,殷锋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9)

[4]黄秀川,王 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

[5]李 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6]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7]岳贤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9)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4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实训管理标准化

成立实训管理中心,负责实训室管理,辅助实训教学。要求操作规程标准化,建立化工设备和分析仪器的使用流程、维护和清洁的操作流程的标准。不因操作人员的变更导致设备操作的差异,给设备造成损害,给学生造成困惑;不因操作人员的流动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化,明确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比如仪器的领用和归还、实训室卫生、设备的维护、药品和玻璃仪器的购买等。要求基础资料管理规范化。实训室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如实训室使用记录、设备使用记录、设备维护记录、药品入库和出库记录等记录规范,管理规范。要求实训现场管理定置化和可视化。实训室的设备、仪器、药品、工具、文件摆放科学有序,达到人、物、场所的最佳结合;对实训区域、设备状态、工具的放置方式、物料定量和状态等制作标示,示意图形、颜色、展示牌等要简单、透明、有利于纠错。要求环境管理制度化、安全检查常态化。配置必要的防火器材,并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及早消除各种险情隐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处理措施,不得随意排放。

(二)校内实训建设仿真化

建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总控实训室、仿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可以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过程的评估、调优、控制、监测,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的教学效果。化工总控实训室可以让学生了解精馏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流程,学会生产装置的间歇和连续操作,掌握异常现象的排除,进行精馏过程的性能测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室还被作为海洋化工专业群岗前培训基地,承接氯碱化工、纯碱化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岗前综合实训,承接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合作开展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鉴定。青岛中一监测合作实训室、海晶化工“学教做一体化”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的建立,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师资队伍复合化

师资队伍复合化一是专兼结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二是专任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复合化,具有技术改造、服务与推广的能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聘请了包括企业高级工程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在内的专家。他们尽己所长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同时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院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企业研修,长期如半年脱产,短期如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通过研修,教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在发现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改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除协助专家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以外,重点学习专家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专任教师逐步向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讲师、副教授分别对应技师、高级技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体化等复合方向发展。

(四)校内实践课程职业化

校内实践教学的职业化主要体现为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等级与其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两个工种,大一春季学期考取中级工,大二春季学期考取高级工;实践教学条件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的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教学安排与考证安排对应。

(五)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教做一体化”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室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训室完成,分别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来承担。“学教做合一”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通过项目化课改,以项目为载体,将“专业逻辑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将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打破教学地点的限制,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为主,转变为校企共建,强调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做合一”转为“学教做合一”,将“学”字前移,突出了学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3]。但不是所有项目都可以学教做一体化,受师资、设备种类、台套和教学安排等影响,部分项目应该沿用传统教学。

(六)顶岗实习课程化、实习就业一体化

顶岗实习主要有集中型与分散型两种形式,实习过程中(特别是分散实习)存在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契合度差、岗位层次过低、更换岗位频繁、稳定性差、学生管理难度大、家长抱怨等问题。为此,应当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化”的改革,把顶岗实习纳入课程化管理,制定课程标准、考核方式,出台一系列制度,切实解决顶岗实习的效果问题。在指导教师结构上,由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组成联合课程团队,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务。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和专业有关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工作状态,负责实习报告、毕业答辩的教学指导。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就业负责人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后期的就业信息和管理工作。在联系方式上,企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现场指导,校内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就业负责人以QQ、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为主,现场指导为辅。在考核方式上,评价体系由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实习报告和毕业答辩五部分组成,学生自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相结合,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七)职业素质培养企业化

完整的职业人除了需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决定了个体能否进入职业岗位,职业素质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发展。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职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第二。化工行业是高危、高技术投入的行业,在化工企业里,一线员工都是班组协作或者外操与内操协作,单打独斗达不到效果也最危险;化工外操岗位工作比较艰苦,对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敬业的精神、沟通的能力、团队精神等素质是化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较强的时间观念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阶段;专业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是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关键阶段;综合技能实训,培养学生敬业的精神和融于社会的能力,是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阶段。

二、实施成效

(一)实训条件不断改善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成实训室13个,设备总值突破500万元,实训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具备开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能力,可以开展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中、高)职业资格证书鉴定,与省内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13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技能大赛获佳绩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全国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二等奖,2名学生获个人二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在青岛市第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海湾赛区中,1名学生获得化学检验工第四名,1名学生获得化工总控工第六名,并都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

(三)就业质量得到保证

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生学习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2013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有毕业生370人,80%分配到与化工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连续三年初次从业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都在90%以上。不少毕业生成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中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检测中心有4个倒班班组,4个班组的班长全部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海晶化工生产处的调度长亦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先后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到青岛海晶化工、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青岛石化等合作企业进行了脱产研修。研修教师不仅顶岗实践,而且完成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发挥老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已有7名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3名教师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五)化工专业师资培训赢得好评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75-0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化工单元生产操作技能,能在化工行业从事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这两大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将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迫切的要求。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体系结构不完整。传统的实训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动手、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在教师讲授或演示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要点操作设备完成实训内容,由于学生未对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师讲授时听不懂、提不起兴趣;在学生动手环节,学生对实训内容不深入了解,便照着实训资料上的文字内容去做,或模仿别的同学操作,往往会导致实训结果失败;教师评价环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训报告,而学生缺乏对实训内容及结果的思考,就在实训报告上把实训的文字内容照搬、把结果填上就交给教师,这样的实训教学体系结构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训教学不够切合实际。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及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应用化工实训教学内容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和药品合成乙酸乙酯等,大多数学生搭好仪器后就坐在实验台前等待反应完成进行后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学生将实训项目当做应付了事的学习任务对待,实训效果自然不好。此外,实训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生产,如合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练习涉及的设备不够多,学生实训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玻璃仪器,而实际生产中,化工产品的合成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反应釜之类的大中型设备,实训操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大中型设备的感性认识缺乏。

(三)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或者统一做某个实训操作内容,根据实训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实训注重技能的特点,实训课程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有部分学生感觉平时成绩很容易得到高分,就降低了对期末考试的努力程度,反而容易滋生“混”考试的心理。由于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且差异较大,而实训评价方式缺乏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全面技能水平评估,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能力进行判断的确切依据,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四)缺乏情境式实训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在培养贴近职业实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的环境莫过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会被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一般为2至4周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尚未在实习情境中得到技能锻炼,实习就即将结束,这样,实习效果和情境教育将会打折扣。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项目引导实训,完善实训教学结构。为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前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对实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即把实训内容作为一个项目,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独立项目小组去完成实训项目,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成绩作出鉴定。项目式教学环节如下。

1.项目设计。由学生根据项目题目预习和查找相关项目资料,设计项目的实施报告并提交教师修改。例如,在《表面活性剂》这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训教学中,教师把“肥皂的合成”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项目小组去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或者认真研读实训内容,写成项目实施报告提交教师修改,实施报告中包括项目所需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项目岗位组成、小组成员分工及实施过程等。

2.项目修改。教师修改学生提交的项目实施报告并与项目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经修改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修改好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训。实训内容由项目小组协调分成不同的工艺岗位,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记下实训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

4.项目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实训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物品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分工合作情况、项目进展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形成项目最终报告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教学侧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实训从而实现产品的合成,并基于产品的合成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环境,在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训技能要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豪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如以合成肥皂为例,由原料的准备、皂基合成、盐析、皂基分离、混料、均质、熔化、加香、成型、包装组成整个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模拟生产的实训项目,项目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每一个工艺步骤在实训项目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对应的生产岗位有哪些,在项目小组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实训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岗位工艺操作技能,主动思考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并逐渐形成化工工艺流程的观念。学生不仅能在模拟生产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真实地体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验面对新的项目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迁徙能力在将来职业中的重要性,让项目实训教学有了较为真实的载体。

(三)项目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项目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以应用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实践技能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性考核为主,以项目实训结果为辅。应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包括对整个项目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的理解能力。职业综合素养考核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论担任什么岗位,都能够努力做到最好;合作态度是团结的、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学生作出相对全面的评价,既可以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实训教学提供改进参考依据,逐步完善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化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新模式。

综上所述,围绕化工项目实训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化工产品项目为导向,通过采用岗位工艺流程的方式,积极开展化工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实训教学过程包含了项目设计、修改、实施、评价四个基本环节,侧重“任务”、“实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形成符合实际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在整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中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一条旨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彭立新,王金银.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9(7)

[2]李桂平,黄有全.高职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科技信息,2010(29)

[3]蒋丽芬.化工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J].职教论坛,2010(3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化工技能培训 应用实例

在高等职业教育化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化工技能的培训特征是以职业为导向,围绕职业技能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化工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化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正日益被各国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近两年以来,我们通过在化工技能培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化工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和欢迎。

一、项目教学法(Projectmethode)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一个相对独立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共同或分工实施等一直到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二、在化工技能培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在传统的化工技能培训中,教学步骤一般是:教师首先准备好实验用品;其次给出规范的实验方案;然后讲解实验原理;再亲自示范实验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能力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而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五个步骤进行。

1.搜集信息

在教师提出项目后,由学生围绕项目涉及的内容搜集信息。

2.设计方案

根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搜集的信息制定完成项目的方案,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方案应该是多个,通过与教师分析讨论后最终确定出最佳方案。

3.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方案和程序工作。此时,可能会需要多个实习场所。在实施过程中,若方案进行不下去了,就咨询指导教师,教师帮他们分析解决。

4.成果展示

当项目计划的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

5.评价总结

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之后再由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以便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三、项目教学法在化工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项目:“工业产品次氯酸钠碱度的测定”。

在教师提出项目后,第一步搜集信息: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化工产品次氯酸钠碱度的由来以及可能的测定方法,他们通过到附近生产次氯酸钠的化工厂咨询,通过在网上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如:生产次氯酸钠的原料、工厂化验科的产品检验项目及方法、国家化工类产品标准中对工业产品次氯酸钠的规定、次氯酸钠产品中杂质的成分、次氯酸钠碱度的含义、测定次氯酸钠碱度的原理及方法等。

第二步设计方案:学生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需要测定的杂质,应用已学的化工专业知识,设计完成该项目的工作步骤和方法,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拿出一至三个方案,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工作方案。

第三步实施计划:按拟定的工作步骤,小组成员以分工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包括准备实验药品、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测定次氯酸钠碱度、处理数据等。

第四步成果展示:按照工业分析实验的格式要求,写好分析项目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交一份报告,向教师和同学们展示结果。

第五步评估总结:先由学生自己进行本次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再由学生互相评价,之后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找出各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评出项目最优的实验方案和方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分。

四、在化工技能培训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1.项目选择的关键性。

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还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项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化工技能培训中还可以联系生活,给学生提出“绿色化学在房屋装修中的应用调查”或“家装污染的危害及对策分析”等项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

2.教师评估总结的重要性。

教师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以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要努力使教师的评估总结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提高的过程。

3.项目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项目教学法”能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为社会生产服务。“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J].交通职业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