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1
>>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途径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与情商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调查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分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几点认识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及路径分析 “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消费状况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基于网络名师平台的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网络责任感教育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模式倾向性调查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高校“微博控”增多,逾4成大学生曾被微博谣言误导》,网易校园.
[11]李月莲:《香港传媒教育运动: “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年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2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社会、人民各方面的总体需要,是奠定社会和谐思想的主导价值和根本需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网络道德教育当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原则,进而形成传递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稳定系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利用不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利用网络侵权犯罪等问题尤为突出,加强网络行为监管,加强技术监控,建立对网络行业的道德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监控力度,加大网络舆情控制,建立健康的网络公共环境,对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至关重要。
(二)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以德治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影响联合的引导和教育体制,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三)规范校园网络道德建设
1.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效应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传播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大学生选择本应具有的品质与能力,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自我养成。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3
大学生参与媒介活动的动机可归纳为维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与获得自我满足两个层面。
1.1维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大学生参与媒介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获得信息。通过参与媒介活动,大学生获取与自身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大学生群体开始自我调整,满足同学、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是另一个动机。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交往,就很难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与社会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获得行为的动力。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是大学生媒介参与的又一个动机。“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拿一项课题来说,如果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导师的认可,学生就愿意深入研究下去,如果导师不认可,那么,有些大学生就不愿再继续这项课题。
1.2满足生活的特定需求
传播学家E•卡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1]的过程。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学生基于某种目的来选择媒介,选择适当的媒介后,他们开始进行媒介接触和使用,如果这种媒介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他们将强化对特定媒介的印象,下次遇到特定情况可能会继续使用此类媒介,相反,如果媒介不能满足愿望,大学生则可能转变思维、尝试其他媒介。以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心情愉快,在大学生活中,为了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参与媒介互动。通过这类媒介互动,往往能够消解大学生活中的孤独感和烦恼,从而使自身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调节和满足。
2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2.1网络成为大学生应用的最主要媒介
根据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调查,截止到2008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占到60%,紧随其后的是手机媒介,占到33.8%。事实上,大学生通过简单的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情况少之又少,而通过手机接入3G、4G、WIFI网络成为手机的最主要用途。因此,手机媒介可以归入网络媒介的范畴。故而,大学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考虑到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和使用,考虑到在虚拟网络社会中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2.2网络媒介使用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
从网络媒介使用的目的来看,当下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利用网络媒介参与“放松自我”和“娱乐”学生共占到90.6%,其次是“了解社会”和“学习知识”,分别占到55.25%和54.75%。因此,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和娱乐,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目的,分析他们休闲和娱乐中的细节。
2.3网络道德素养低下,媒介批判能力弱
从网络道德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逆反心理比较强,当现实生活不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泄渠道时,网络就成为其表达观点的重要场所。但是,言论自由的环境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约束力的弱化。在网络环境中,许多循规蹈矩的大学生往往会做出越轨行为。这是因为在匿名状态下,社会约束力的丧失会使大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当下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中,对于信息的质疑和批判能力存在较大漏洞,网络认知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网络中黄色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接触中深受其害。因此,在网络素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批判素养,在纷扰的网络信息洪流中保持冷静十分必要。
3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讨
考虑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方式教育、网络道德素养提高、网络信息批判甄别三个方面。
3.1关注大学生网络使用教育
大学媒介素养应该更加侧重网络层面,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多渠道、多角度的教育,满足大学生建立社会关系和多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在大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对大学生网络使用进行指导;完善网络数据库,增强大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使得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优良品质得到内化。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网络知识竞赛等。另一方面,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在这个层面上,开展网络达人竞选、网站设计大赛成为可行之道。通过各种激励机制的鼓励,学生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网络媒介使用的基本素养也随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3.2重视媒介道德素养教育和媒介批判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应先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德育,再进行媒介道德素养教育。其一,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从道德方面给每个学生做出客观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二,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同时,注意防范群体传播中的匿名性现象。另外,在网络媒介流行的今天,高度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于媒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同时拨出一定经费支持学生的网络信息分析研究,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术科研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德高自己的信息质疑、甄辨和批判能力。
4结语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价值观混乱
在虚拟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限制,当前,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社会,出现各类道德失范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类现象会频频被网友转载,并以极端的方式去评述此类事件。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兴趣浓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且具有散播快的特点,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价值观混乱,更有甚者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和价值观带到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带来危害。
(二)网络道德信念缺失
网络技术消除了信息传播的地理、时空障碍,西方文化的渗透威胁着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使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质疑、并信奉传播“别有用心”的西方文化。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上网的匿名性往往使大学生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因此,将网络作为他们进行情绪宣泄的主要场所,他们甚至认为网络上无需道德,因此,在网上肆意妄为,甚至违法犯罪。
二、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道德法律法规。
1.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是一个开放、平等和自由的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这种过分的平等、自由、开放会导致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为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规范作为后盾,社会秩序就难以维系,同样,网络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网络道德立法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执行力度,否则这些条例就是一纸空话。
2.加强网络技术监督与屏蔽。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各类不良网络信息充斥屏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网络技术监督水平,利用技术检测和防范网上各类虚不良信息,保障网络道德环境清新。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养
1.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网络上复杂的信息,他们并不能够靠自己的阅历去正确甄别,网络信息中有好有坏,在大量的信息中不免参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信息,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学会甄别不良信息,提高自我规范和保护能力,才能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伤害。
2.加强慎独教育[1],提高自律意识。所谓慎独是指一人独处与同众人相处表现出一样的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匿名的,网络道德没有人监督,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必须实现慎独,才能在网络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自律。
(三)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深刻学习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中课堂教育是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应在抓好课堂建设的基础之上,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构建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的责任感。
2.家庭应从青少年时期就加强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在家庭方面,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从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是对失范行为的最好防范。
(四)净化网络社会道德环境。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开拓教育新阵地。
2.加强网络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要从法律规范、内容审查、技术排查、文明经营等方面要求网络从业者加强行业自律,遵循应有的网络规范。[2]
3.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实践是永恒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学生中推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磨练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锻炼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3]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一方面,我们应分析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分析并综合研究,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就一定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让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注释]
[1]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思想教育研究[J].2011(1).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5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以达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影响某一政策的制定或改变政治决策、监督决策而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1]它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参与主体的群体性
由于网络的超链接性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很容易形成共同的兴趣爱好、政治立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观,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
2.内容、渠道的多样性
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论坛、个人网页、政府网站、个人博客、BBS论坛、电子公告牌等渠道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意愿,政治信息、政治评论等。从参与的内容来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涉及贫富分化、腐败、两岸关系、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大学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
3.参与身份的虚拟性、参与空间的自由性
基于个人隐私保障的需要,互联网没有设定有效身份鉴别功能,网民可用一组代码、一个昵称等角色符号作为自己身份的标识,所以,互联网对于公民个人隐私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能掩盖网民的真实身份。同时,网络的开放性突破了传统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参与空间,使大学生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观点,获取政治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
1.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知识和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
网络政治参与应该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知识。网络政治参与者不仅要掌握有关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还要对现有的政治理论有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和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政治理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政治参与观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利益观、民族观、公民观和价值观等等方面;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内容,则应包括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意识、群众意识、全球意识等。只有让大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的政治参与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政治参与中自觉按政治发展规律办事,对各种政治问题、政治现象进行理性地思考,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从而从容稳定地进行政治参与。
2.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各高校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教育,大力倡导并促使大学生知行统一,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把了解、掌握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外化、升华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参与型人格。
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践的渠道,建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网站,正面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如国内一些高校建立的“红色网站”、“红旗在线”、“觉悟网”等主题网站、网页,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政治参与阵地。其次,要加强电子政府建设,为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提供直接而宽广的平台。目前,我国许多政府网站内容空泛,更新慢,动态信息少,网页设计比较单一。因此,要大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利用政府网站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理念,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第三,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网络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时准确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态,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政治参与动中的问题,监控、收集、分析校园网络的政治信息,同时对那些错误的不良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切实护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规范运行。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范文6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86-02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形形的网址相互交织,它在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查寻信息的最快途径,其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在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交互性、虚拟性特点的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获取知识、阅读新闻、广交天下朋友,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玩游戏、看电影等而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与热捧。大学生既是最容易接受网络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侵害的群体。他们极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当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阅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QQ聊天是大学生网民最主要的网聊工具之一,由于能够随时传递消息,从而也最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网聊工具的也占一定数量。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是网聊的经常性话题,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
从网上调查的数据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上网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益的信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少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而走向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比如:个别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出的心理宣泄,迷恋网络成瘾、网络行为不良,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等,而使得自身的言行缺乏约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上网呈“迷恋”倾向。大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既有网络自身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活动被带到一个没有可见“警察”的社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在这一空间里自由流动,网络行为的匿名性,上网者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束缚。迷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成瘾,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看网络电影成瘾,借助网络影视播放器,可以方便、经济、不受时空限制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
2. “网虫”现象呈普遍趋势。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网络空间这一虚拟世界的特征,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网络对网民心理的主要影响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孤僻、冷漠、缺乏人情味等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以及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对现实世界的厌恶感等“网虫”(即只喜欢网络虚拟世界生活,而不喜欢现实的生活)。这种情况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3. 网络道德观念呈下滑趋势。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呈多维化趋势,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使得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
4.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或公开兜售、抄袭他人论文等智力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上述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所以,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大学生群体网络生活方式的质量高低、文明与否,不仅影响到我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所以,面对当前学生的网上道德失范现象,要在大学生中间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高校务必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1. 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如果无视网络道德建设,各种各样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就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就会被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扼杀。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与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带来了人格冲突的加剧。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2. 网络道德行为是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体现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环境特殊,方式特殊等特点。网络社会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接触越来越少,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的人以“匿名性”的“网络人”面目出现,通过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无限扩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各种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亟待解决。传统的道德规范在评价网络行为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因此,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3. 网络道德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变为现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远程教育活动。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主力军,但是,失范的网络道德行为却可以断送网络的科学先进性。网络黑客的频频出现,造成了世界范围网络世界的大混乱。网络道德的失范,造成了人们思想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因此,要把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充分发挥,使之为人类社会造福,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这个根本和中心工作,打造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上专项服务,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迫在眉睫。
1. 树立网络安全“依法管理”意识。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两课”教学里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必要时网络管理人员可化名参加学生的网上活动,参加讨论,保证其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2. 高校切实出善的网络监管制度。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舆论和良知,而在网上道德调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会的交际主体没有了谈话对象所带来的自然限制,违反道德的人又可以随意掩藏自己的身份,逃避公众舆论的监督和制裁。因此,道德对上网者行为的约束只能通过良知。这一方面说明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必须做实做深,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更需要依法治理。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和监督缺位、管理不到位以及惩处不力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规定和具体使用制度。
3. 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自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加强正面引导和信息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信息,确保网络安全。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结合国情、校情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彬,陈冬林,陈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0(15).
[2]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5.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赵俊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