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1
第一是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与应用性。现阶段学校的教育重心仍围绕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展开,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对高校而言仍是一个新的领域,且现阶段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对学生而言可接受度不高。第二是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与现实道德素养教育脱节。网络逐渐渗透并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一步影响其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但网络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其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等各方面与现实社会均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认识及判断标准受到不断侵蚀,网络道德认知缺失。第三是高校缺乏成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理论体系,需长期的探索。高校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尚在探索阶段,未形成明确的规范要求与理论指导,此外高校过度追求网络技术应用与研究也忽略了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校级支持,使得高校教师在道德素养教育方面颇受局限。
2.网络道德素养教育问题成因
第一是高校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大学生尚处于学习接受外在思想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未形成成熟体系,且现阶段网络道德缺乏相应的制约制度,大学生极易受网络上西方价值观、消极思想的侵蚀,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差,容易凭主观意志和感情行事。第二是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其自身具有自主性、虚拟性与开放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沟通交流学习时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身的想法,但缺乏社会道德约束,易凭主观意志和感情用事,给自身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第三是社会舆论方面。目前高校及社会网络教育重心放在网络的普及及传播方面,而对网络基础建设及网络道德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现阶段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侧重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忽视原有的引导作用,在另一程度上也影响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对策
1.加强教育,创新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模式
现阶段,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内容并没有专门制定的教材与课程,主要教育模式包含:系统道德认知灌输、教育者榜样示范、行为规范训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等。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与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探索构建和谐科学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模式十分迫切。高校应积极开拓新的网络道德教育渠道,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利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活动、比赛,将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参与式教育。在开展教育时有针对性的、有意识地创造大学生自主教育的条件与机遇,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要注重启发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避免灌输式教育。
2.注重引导,引导大学生自主建立自律机制
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的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根本。网络在其开放性、多媒体性以及私密性等特性的影响下,传统的道德约束机制逐渐薄弱,社会舆论等他律手段的监督作用大大减少,一定程度上甚至失去了约束力量。同时,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易造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弱化、道德意识模糊,不利于其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高校作为一个相对自由与独立的环境,使得现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尊心,善思考,思维活跃。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时,要充分依靠大学生自身,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在网络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启发大学生在网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水平;帮扶大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机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利用网络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社会关系,从而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获取不良信息的途径。
3.积极宣传,营造文明和谐网络道德氛围
高校网络道德的氛围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利用校内丰富的宣传资源与活动载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此强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引导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自觉规范自身言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文明和谐的网络道德氛围。
4.重视实践,培养良好网络道德习惯
在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过程中,道德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加强道德基础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积极开拓新的网络道德教育渠道同时,应注重强化实践类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养受到正面的熏陶与感染,掌握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提高网络诚信意识,自觉要求提高自身素养。网络道德实践的开展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增强大学生道德体验,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道德关注和道德意识,以及共同的道德体验。让大学生体会自己既为网络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网络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从而积极参与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参与网络道德实践,陶冶道德情感,充实道德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5.建立有效网络约束机制,净化网络道德环境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优劣参杂。高校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其引导了网络未来的趋向。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水准亦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道德面貌。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约束机制,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约束网络行为的规范,保证网络环境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结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2
[关键词]网络媒体;价值观教育;媒介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62-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媒体不断地涌现,新兴媒体的涌现加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单单是对于人们生活方面的影响,新媒体出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等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媒介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媒体形式,网络媒介具有传统媒体技术的特点而且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的开放性以及对于信息共享和人际间沟通的渴望的需求是一致的,这也契合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习惯,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非常良好的使用基础,反过来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当然,网络媒介在快速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网络媒介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时代背景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世界范围内人员之间的交往、信息之间的传递等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元文化的发展在借助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这是我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主要的方式。
(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较为越来越方便,地球正在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的交融和传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这种文化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遭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影响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西方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带来的很大的挑战。当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国外的价值观对其的影响,另外还与我国所采用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息息相关的。转型时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这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发生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变的关键,比如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以及享乐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尽失,人们缺乏一定的信仰。所以必须要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对现代化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二)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面对各种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导致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自信地认识自己,缺乏信心,最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思想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加强价值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网络媒介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网络媒介背景下信息的传统突破了时间上的障碍、空间上的障碍与传播媒介上的障碍,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到形形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好有坏如果不加以鉴别就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网络媒介的特点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愿意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交互,所以网络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网络上形形的价值取向,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就很容易使得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媒介中的各种资源十分丰富,蕴含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网络媒介的应用,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进行传播,可以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提供有效的信息,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二、网络媒介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网络素养;思考
1前言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网络素养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网络中的部分内容会对于学生的人格以及行为有所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于小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对小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良好的培养,才能够使得他们在强烈信息的激发下产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这就能够使得教师很好的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出他们的自觉性,并且不断加强所筛选出的良好信息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先对于网络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的神奇魅力,再通过及时的引导,带领学生走入到网络世界之中,从而感受时代的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性以及依赖性。并加强小学生对于网络重要性以及实用性的认识,将网络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先对于局域网中的资源进行共享,从而让学生通过网页进入到教师所设置的老师信箱,让学生感受到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并且加强学生对于网页内容的参与,不断使得学生的网页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3寓教于乐,切实加强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是小学生信息技能以及信息教育的起点,学生不断学习从而加入到网络环境之中,首先我们就应该加强小学生对于输入以及编辑功能的学习,并且教小学生如何对于信息进行搜索,从而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不断将自己搜索出来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学习之中。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从而实现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对于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进行运用,从而利用打字游戏来增强学生对于打字的兴趣,长期的练习就可以使得小学生的指法进一步熟练,从而在游戏中得到练习。并且在对于复制粘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机器,将学生的名字打入,并选择复制这一功能,再粘贴出许多该学生的名字,从而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从中找到趣味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一寓教于乐的方法不仅使得学生更好的对于自身的兴趣进行了激发,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于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搜索,真正的提升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能力,并将网络的积极一面带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之中。当前社会中对于聊天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十分便捷,教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进行账号申请,从而提升学生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良好的参与到网上聊天以及网上论坛之中。
4文明用网,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即要求学生在对于网络进行运用的时候加强合法性、合理性,更好的加入到社会热点问题中,并且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合理的价值。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一些道德低下的人利用网络这一渠道进行发泄,并经常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加强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加强学生对于是非进行分辨的能力,从而对于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认识和抵制,并且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网络要求的遵守,从而实现文明用网。
5提高小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任务
在对于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学过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并且融入新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所学习,也对于从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母亲节前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对于网上电子贺卡进行制作,并通过打印或者网上发送给自己的母亲。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并利用信息库中的图片,结合着有自己想法的文字进行设计,从而将自己的心意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从而送给母亲。在这一过程中就对于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进行了锻炼。创造性在信息技术以及固有的信息和资料中进行使用,能够使得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大程度的对于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也得以促进。学生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相关的素质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要求,也能够使得小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对于信息技术进行使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素养,从而在网络中获取良好的信息。
6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只有良好的对于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进行培养,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良好的对于网络进行运用,将信息素养作为中心从而对于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开展,并且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成为今后信息社会中能够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作者:丁文胜 单位:平邑县保太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严佩宜.基于网络的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教育信息技术》.2012年9期.
[2]闫向群.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效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7期.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4
王纬虹 谢华剑
重庆市中小学生上网的状况如何?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网上做什么?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社会和成人应该怎么看待学生的上网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09年对重庆市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在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永川区、潼南县、铜梁县、万州区、黔江区、秀山县等9个区县、共33所中小学校的小学五年级(不含农村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象根据不同地区、城乡的学生人数的大致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97份。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重庆市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重庆市中小学生上网的整体特征
(一)上网比例特征:总体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上网的总体比例较高,上过网的占调查对象的94.86%,没有上过网的仅为调查对象的5.14%。
(二)上网年龄特征:首次触网时间较早,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首次接触网络的平均年龄为9.7岁,而2004年重庆市主城区青少年首次上网年龄在12岁左右[1],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显著。
(三)上网时间特征:上网次数较少,上网时间较长
从上网时间看,重庆市中小学生总体表现比较理性,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只在周末或节假日上网,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2次以下,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过1小时。具体统计数字如下:
调查对象中的85.63% “即使平时有时间,也只在周末或其它节假日上网”,14.37%“只要有时间就上网,不管是否是周末或其它节假日”。
调查对象中的53.33% “每周上网1-2次”,22.08%每月上网1—2次或更少,15.0%“每周上网3—4次”,5.21%全年上网次数小于10次,4.4%“几乎每天都上网”。
调查对象中的9.79%每次上网在30分钟以内,25.63% 每次上网“30分钟—1小时”,38.96% 每次上网“1—2小时”,14.38%每次上网“2—3小时”,而每次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为11.25%。
(四)上网行为特征:以休闲娱乐为主
1.上网目的
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上网目的有三个梯次:第一梯次为休闲娱乐类,其中看电影听音乐居首(71.0%),QQ聊天(59.4%)和网络游戏(52.9%)均超过五成;第二梯次为积极正面的网络应用,其中网络教育与网上学习(50.0%)刚好五成,获取信息(39.6%)和写博客日记(35.2%)均超过三成;第三梯次为不太常用的网络应用,其中Email通讯14.6%,网上购物5.8%,其它应用目的2.5%。
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上网目的:
(1)小学生最爱玩网络游戏(66.1%),初中生玩游戏的比例减至53.7%,高中生的比例则锐减至14.6%,显示中小学生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进行网络游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随着年龄增长和网络素养的提高,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则随之增长,分别为:小学生24.7%,初中生44.2%,高中生54.3%。
(3)在网络教育和网上学习方面,小学生参与度最高(58.0%),初中生超过五成(50.5%),高中生最少(37.1%),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小学阶段的网络教育资源最为丰富,初中次之,高中最少。
2.网站类型
如果说上网目的反映的是上网行为的主观出发点,最经常上的网站类型就是体现出上网行为的客观落脚点。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最经常登录的网站类型分别为:搜索引擎(49.38%),小游戏网站(14.58%),虚拟社区(13.96%),门户网站(12.50%),教育资源网站(3.54%),论坛(1.87%),其他类型的网站(4.17%)。
搜索引擎既可能是中小学直接获取信息的工具,也可能是通向其它网络应用的跳板,所以它成为中小学生的首选完全在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上虚拟社区(如摩尔庄园、开心网、QQ农庄等,24.1%)和小游戏网站(小学生占27.0%)的比例相当高。
3.上网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不同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在上网目的和最经常登录的网站类型两方面都有显著差异,经卡方检验,其差异性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确认为非常显著。
成绩好的学生玩游戏的比例(53.3%)略低于成绩差的学生(67.2%),但经卡方检验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学习成绩之间的学生在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成绩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单机游戏和休闲类小游戏,而成绩差的学生则更喜欢玩网络游戏(这里是指需要和网络上的其它玩家进行交互的多人在线游戏)。
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比例(57.7%)则明显高于成绩差的学生(34.1%),经卡方检验其差异性在统计学意义上可以确认为显著。
二、 网络对重庆市中小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重庆市中小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认知现状)
1.在各种媒体中,中小学生最爱网络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的51.67%最喜欢网络,25.42%最喜爱电视,12.92%最喜爱课外书籍,5.83%最喜爱报纸杂志,4.17%最喜爱广播。显然,网络已经成为我市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媒体。
在实际每日接触时间方面,调查对象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平均值均为“超过30分钟不足1小时”,但电视的均数略大,显示目前重庆市中小学生上网的时间已经相当接近于看电视的时间。
2.绝大部分中小学生能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
调查显示,占调查对象90.63%的中小学生能自觉停止浏览网络不良信息,但不良信息还是有可能侵害接近一成(9.37%)的中小学生。
对统计结果的卡方检验表明,是否自觉停止浏览不良信息,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但是,在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之间,其差异性非常显著,即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自觉停止浏览不良信息。
3.大部分中小学生能积极利用网络
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47.29%)会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实践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求助于网络或在网上搜索的比例(27.29%)超过了查阅教辅资料的比例(21.46%)。见图3。
在网络应用深度(应用的程度、范围)方面,调查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度较高,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91.04%)有包括博客、QQ空间、其它个人空间在内的个人空间,接近三成的调查对象(27.92%)同时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或个人主页。见图3。
4.中小学生对待网络行为管理态度偏向消极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网络行为管理的态度偏向消极,对于“是否愿意安装绿坝等网络行为管理软件”,74.79%的调查对象表示无所谓,16.46%的调查对象表示 “高兴,愿意安装”,8.75%的调查对象则明确表示不愿意安装。
中小学生在上网和网络行为方面对待家长的管理也比较抵触。一是实际上网的比例高于家长允许上网的比例,同意孩子上网的家长比例为76.67%,但实际上网的比例为94.86%。二是在具体上网行为上对家长的管理存在违背,家长禁止孩子进行的网络行为前三位分别为:网络游戏53.1%、网上购物50.0%、QQ聊天25.9%,而学生在这三项网络行为上的实际比例分别为:网络游戏52.9%、网上购物5.8%、QQ聊天59.4%,显示在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这两种应用行为上,中小学生对家长的管理是普遍的违背。
(二) 网络对重庆市中小学生的正负面影响
把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以1至4计数,调查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在不同方面的影响,结果如下:
表1.
网络的正负面影响
提高成绩
开阔视野
增加交往
娱乐放松
通信联络
降低成绩
运动少了
电视少了
阅读少了
影响身体
均值
2.52
1.74
1.80
1.58
1.77
2.57
2.64
2.69
2.93
2.79
中位数
3.00
2.00
2.00
1.00
2.00
3.00
3.00
3.00
3.00
3.00
标准差
.725
.701
.769
.682
.802
.875
.976
.948
.942
1.040
方差
.526
.491
.592
.465
.644
.765
.953
.898
.887
1.082
数据显示,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以正面为主。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的正面影响比较认同,认为网络能开阔视野、增大知识面,增加交往方式、扩大交往面,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掌握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等。在负面影响方面,大部分中小学生否认网络与学习成绩之间相关性,并且认为,网络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运动、阅读时间,同时否认网络对视力等身体状况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侵害这两方面。高达40.21%的调查对象承认自己的上网时间往往超出事先的预期,显示网络沉迷现象在中小学生中比较容易发生。在不良信息侵害方面,直接调查网络是否给自己带来了不良影响,80.83%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不良影响,但近二成的调查对象(19.17%)认为网络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该项数据表明,对网络的不良影响必须充分研究、高度重视。
(三)重庆市中小学生网瘾分析
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对于“网瘾”的判定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匹兹堡大学Kim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Internet Addiction Test)在国内外普遍被用作临床诊断问卷,Widyanto[2]等的研究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在本次调查中参考了IAT,并把测量结果(-5到0)划分为“确诊网瘾”、“高度疑似”、“轻度沉迷”、“沉迷趋向”、“爱好趋向”、“正常使用”等6级,调查结果显示:
2.5%的调查对象上网严重成瘾,可以确诊为网瘾,2.9%的调查对象网络沉迷比较严重,高度疑似成瘾,确诊成瘾和高度疑似共占5.4%,比例虽然不高,但其绝对数量相当惊人。
通过对网瘾倾向性与其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1.网瘾倾向和上网地点显著相关。主要在网吧上网的调查对象的网瘾倾向性明显高于主要在学校机房和在家里上网的调查对象。调查显示,主要在学校机房上网的调查对象没有确诊成瘾和高度疑似的个案。
2.网瘾倾向和性别显著相关。男生的网瘾倾向性明显高于女生的网瘾倾向性。
3.网瘾倾向和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确诊网瘾的比例高,确诊网瘾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
4.网瘾倾向和自我满意度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证实,调查对象的自我满意度随着网瘾倾向性的加重而随之降低。
(四)网吧对于中小学生的危害
调查显示,超过一成的调查对象主要在网吧上网,其中近一半经常去。具体数据为:对于主要上网地点,66.5%的调查对象主要在家里上网,13.1%主要在网吧,12.9%主要在学校机房,其它地方7.5%。对于“是否去过网吧上网”,4.79%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去,31.67%偶尔去,63.54%从来没有。在去过网吧的调查对象中,2.1%经常在网吧通宵上网,9.58%偶尔会。这些数据都说明,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进入网吧的中小学生网瘾倾向性更高、更易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对家长的教育管理更加叛逆、自我满意度更低。
经常去网吧的调查对象确诊网瘾的比例为13%,而从来不去网吧的调查对象确诊网瘾的比例则为0.7%。经常去网吧的调查对象,其继续浏览不良信息的比例为17.4%,从来不去网吧的调查对象的比例为8.2%。调查显示,经常去网吧的调查对象,当家长禁止上网时,没有人会听父母的话,相反瞒着父母偷偷上网的比例高达43.5%;从来不去网吧的调查对象,当家长禁止上网时,听父母话的比例为40%,瞒着父母偷偷上网的比例为4.6%。经常去网吧的调查对象,只有4.3%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从来不去网吧的调查对象,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比例为27.9%。这些数据均显示,网吧的危害作用相当明显。
(五)家长的网络观念对中小学生健康上网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家长是否同意孩子上网,与孩子是否去网吧上网,与孩子的网瘾倾向性都显著相关。家长不同意孩子上网,则孩子进入网吧和染上网瘾的可能性就高三倍。
调查显示,家长同意上网的调查对象进网吧的比例为:3.0%经常去、25.8%偶尔去、71.2%从来不去;家长不同意上网的调查对象进网吧的比例为:10.7%经常去、50.9%偶尔去、38.4%从来不去。家长同意上网的调查对象确诊网瘾比例为1.4%,而家长不同意上网的调查对象确诊网瘾比例则为6.3%。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5
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切实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防范和遏制涉校涉生安全事件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各地各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准确研判风险,聚焦关键环节,及时查找不足,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措施,积极推进校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强对教职员工和临聘人员教育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门卫值守和内部巡查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和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校园,严防暴力恐怖事件发生。要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实验室、锅炉房、配电室、校园内施工现场、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风险点和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
各地要依托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新平台新机制,会同各成员单位,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学生托管点、小旅馆、娱乐场所、无证摊贩等治安、卫生乱点的清理整顿,做好对校园周边化工厂、危化品仓库、加油站、油气管道、重污染源、危险山体及水域等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要配合公安机关,健全落实校园周边“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机制,积极组织学校安保人员、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等,配合执勤民警做好上下学时段校门周边防控工作,确保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安全可控。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明确具体的区域性学校安全风险清单,全面了解掌握校园周边特殊人群信息动向,及时安全提示,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稳定、有序。
三、进一步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要求
各地要配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依法实施校车使用许可,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坚决清理不符合国家校车标准但仍作为校车使用的载客汽车,明确退出期限,彻底淘汰在用的非专用校车。要督促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驾乘人员管理,坚决杜绝超员、超速、不按审核路线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避免把幼儿遗忘在车内致死现象。要广泛宣传乘坐非法营运车辆危害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自觉抵制“黑校车”,不乘坐未经许可、超员等违法违规车辆,确保上下学交通安全。
四、进一步开展学生欺凌防治行动
各地各校要深入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健全教育预防、及时发现、有效处置长效机制,切实防范学生欺凌事件发生。要定期开展预防欺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防范欺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规守纪、知法守法。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要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困惑学生、言行异常学生,以及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工作,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
五、进一步深化网络环境专项治理
各地要会同宣传、新闻出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及时发现清理网络低俗有害信息,整治涉及中小学生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切实消除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侵蚀影响。要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不通过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要结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防止网络沉迷。
六、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各地要认真梳理查找安全教育存在的盲点和薄弱环节,统筹用好国家和地方教育资源,上好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密切配合、各展所长,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况,主动回应心理、情感诉求,切实预防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要围绕“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等重点时段,广泛开展预防溺水、火灾、禁毒、害、食物中毒、网络沉迷、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特点,完善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自救自护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七、进一步推动家长落实监护责任
各地各校要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致家长一封信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好学生看管监护责任,准确掌握离校期间孩子动向,关注孩子人际交往和情绪表现,严防出现监管真空。要重点强化对家长预防学生溺水和网络沉迷的提醒,做好《关于预防学生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的复印发放、回执回收保管工作。
各地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工作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附件:1.关于预防学生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2.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3.家长回执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1月20日
附件1
关于预防学生溺水
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尊敬的中小学生家长朋友:
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春季以后,天气逐渐变热,溺水又将进入高发季,希望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经常进行预防溺水等安全教育,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要重点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
学生安全工作需要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而努力。
祝您的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1年1月20日
附件2
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
诸位家长:
互联网络既兴,移动终端正盛;信息交互通达宇内,图文视听精彩纷呈;有助沟通便捷,能广世人见闻,可增少儿学识,更促社会繁荣。然成瘾游戏、邪恶动漫、低俗小说、网络赌博,附生蔓延,危害孩子健康,亟须大力防范。是以倡导全体家长,恪尽父母责任,力行“五要”,与学校共筑防范之堤。
一要善引导,重监督。家长须强化监护职责,养良善之德,树自卫之识,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
二要重表率,立榜样。家长须重视网瘾危害,懂预防之策,远网游之害,读有益之书,表示范之率。
三要常陪伴,增亲情。家长须营造和美家庭,增亲子之情,理假日之乐,广健康之趣,育博雅之操。
四要导心理,促健康。家长须关注子女情绪,调其心理,坚其意志,勇于面对挫折,正确利用网络。
五要多配合,常沟通。家长须主动配合学校,常通报情况,多交换信息,早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
防孩子沉迷网络,须各方尽心尽责。为易记忆、广传播,特附“防迷网”三字文:
互联网,信息广,助学习,促成长。
迷网络,害健康,五个要,记心上。
要指引,履职责,教有方,辨不良。
要身教,行文明,做表率,涵素养。
要陪伴,融亲情,广爱好,重日常。
要疏导,察心理,舒情绪,育心康。
要协同,联家校,勤沟通,强预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1年1月20日
附件3
家长回执
学校已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邮寄、其他方式:(请在处划√)的方式将《关于预防学生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关于预防学生网络沉迷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信》交给我。我认真阅读了两封信的内容,了解了预防溺水和网络沉迷的相关要求,一定承担起监护责任,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校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家长签字:
小学生网络素养范文6
教师率先示范
创建“绿色”校园网络,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表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我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电脑,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同时对全部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我校教师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另一方面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我校制定了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引导,就是要做好疏导的工作,让“绿色”的网络内容占领主阵地。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主题队会、校园网络文化节等学生喜爱和容易接受的形式,宣传健康上网理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同时,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营造中小学生的健康网络生活还要特别帮助有“网瘾”倾向的学生迁移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对体育、音乐等各类有益的爱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上网观”。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国娃娃、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一些问题网站。
加强网络监管
如果以上做法称为“疏”,那么加强网络监管就是“堵”,“疏堵”结合,才能防止不良网络信息钻空子,影响学生。学校可通过信息过滤软件,如电脑教室路由器的设置,对学生上网进行限制,对危害中小学生的垃圾信息进行拦截,并通过加装电子教室软件进行网络观测等方式加强校内上网的安全监控。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网上文明公约》、《上网安全守则》等方式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密切联系家长和社会的力量。要让每个家长了解网络,既不能对孩子上网不闻不问,也不能害怕和拒绝孩子接触网络。我们也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安装安全上网软件如《浪冲绿色上网软件》、《淘米儿童浏览器》或利用ISP接入服务商提供的绿色上网软件,对各类不健康信息进行过滤。
丰富网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