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智慧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医疗、教育、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在通用技术领域可能尚不能替代人类,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智能将会淘汰现有的劳动力。在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战略,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策略。“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潮流,引发了教育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热”。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大量研究和应用催发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目前梳理学术上关于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于: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机一体”将成为未来新的教育方式[1],由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所应运而生的智慧教育[2],将对原有教育进行改进和完善。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手段和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出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新体系,从而真正触及教育的根本[3]。
(二)关注技术的革新。机器深度学习、智能学习的算法、视觉识别以及智能语言识别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三)探究教育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业测评、交叉学科、角色变化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教师角色内涵也将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存中发生改变。AI监课系统能够数据化、可视化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评分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新技术融入教育并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技术具有变革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能力。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获取或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所拥有的特征、优势与功能,使其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到教育领域?如何通过教育变革来促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实现教育深层次革命等问题,是目前需要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背景
1.1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具备的强大能力
人工智能最早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于1956年提出,其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实质是一种自动感知、学习思考并做出判断的程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推断与革新的能力,推动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同时具有理性判断力、超强的工作力,只要电力供应不断,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工作下去,而且适应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它的超强能力,源于三个重要的技术: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强算力。
1.2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精力、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以及进化力等方面与人类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在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普通民众可以享受更为高效、稀缺的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诊断领域诊断质量不均衡、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数据支撑;极大拓展了教育研究新视域;使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教育手段和环境方面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均发生改变。然而,看到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推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首先,人工智能专家大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现有的依靠非脑力劳动为生的劳动力,需要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不太成熟使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应用在儿童教育领域,再者,人工智能潜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缺乏法律制度规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时代将对社会结构以及人的地位构成挑战。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教育需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突破和飞跃,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育人成人的发展目标。
2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2.1人工智能与教育目的的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不仅影响人类未来如何发展,而且极大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类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是何目的。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目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工智能可能会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这源于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丧失将会导致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可能导致所有基于自由主义的想法破产,转而人类所拥有的价值和尊严可能转化为一种“算法”,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主要是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工智能剥夺人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将协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有利于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寻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有利于使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大致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价值追求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教育跳脱“知识为本”的陷阱,发挥“立德树人”的正向作用。
2.2人工智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也称为深度结构学习或者深度机器学习,是一类算法的集合。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尊重了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挑战。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倡学教并重、认知重构、反思教学过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区别以往传统班级课堂授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享受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是指人工智能基于对个体学习进行快速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特征,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快捷、科学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反馈;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
2.3人工智能与学习环境的变革
首先,有利于搭建灵活创新的学校环境。不仅可以使空间规划更具弹性,而且可以调节性增强物理环境。其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区别于以往传统教育强调的统一秩序,更注重个体的用户体验。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环境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的空间环境与学习支持将改变目前学习的学习空间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对话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普及,有利于实现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时交互。VR、AR等技术的同步协作也有利于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一系列要求。脑机互动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实现将人工智能植入人脑,从而改变人类自然语言的交流方式。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即时、准确、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进行精准且个性的学习评价与反馈。人工智能将综合收集所有同学的学习记录,互相比对、优化,从而进行综合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情绪感知,学习状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科学化;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的出现,为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将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3D打印、模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个性化教育服务、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环境等产生根本影响。2018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本)指出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而影响教育阶段的不同过程。具体见表1所示。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 在智能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智能建筑由具备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OAS)系统发展到系统智能集成,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对各种先进自动化系统、通讯手段和高质量管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一、智能建筑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迅猛发展,智能建筑已经由具备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OAS)系统发展到系统智能集成。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对各种先进自动化系统、通讯手段和高质量管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1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还夹杂着许多泡沫, 即使目前比较成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还只能称之为具有顺序逻辑判断能力的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进行思维逻辑判断或自学习,一旦工作环境或工作参数发生变化,将必须人工重新调整或编写控制程序,系统维护复杂、检修不便,离智能还相去甚远。
2 由于技术与市场等各种原因, 目前许多智能建筑的各个子系统的还是分立运行,形成了一些相互脱节的独立系统,无法实现大厦的综合优化控制。各个系统之间不仅硬件设备大量重复冗余,而且往往各系统都没有提供相互通信与控制的接口,操作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各个不同系统及对象的技术,造成系统建设、技术培训及维修费用的增高和系统效率低下。
因此,只有采用统一的模块化硬件和软件结构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使各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并具有智能成份,这是智能建筑所追求的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二、人工智能新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库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践意义的成果,已开始大量商品化。
1专家系统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系统, 其实质是使系统的构造和运行,都基于控制对象和控制规律的各种专家知识。 这种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具有相当于某个专门领域的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以及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专家系统是指相当于(领域)专家处理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 根据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判断,模拟专家决策的过程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
这样一来, 就可以引入基于控制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控制系统。 采用知识表达技术,建立知识模型和知识库,利用知识推理,制订控制决策。为智能建筑的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包括强电设备控制自动化(EA)、安全防范自动化(SA)、消防自动化(FA)等) 提供最优控制、决策支持等。 专家控制系统的设计,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单纯依靠数学模型的局面,使知识模型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知识信息处理技术与控制技术相结合。另一方面,专家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与服务之中,通过设置用户管理知识库和数据库,对人员出入、自动缴费、业务咨询等管理与服务提供智能支持。
2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系统建模、学习控制、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已应用于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最优计算、信息智能处理、复杂控制、图像处理等领域。随着智能建筑功能的不断增强,在现代智能建筑物内安装的电气设备愈来愈多,设备能耗也越来越大。要管理好一幢现代化大厦,使安装的成千上万台的设备能可靠、安全、协调、经济地运行,这就对建筑设备自动控制水平、控制设备功能、 快速响应的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具有学习与自适应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方面所能提供的监督与非监督训练( 前者包括训练输出输入集合和神经元加权系数的调节,后者包括分类与自组织) 为这些复杂控制提供了可能。 这样一来,智能建筑中的设备控制器就能以不同的原理进行操作。 可以学习建筑物的特性,得出简单精确的建筑物模型,可以自动调节其参数,适应建筑物特征参数或不同的建筑。 因此可将其用于建筑智能化设备的实时信号检测、控制、保护(如故障诊断)、调节,从而研制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功能的新概念的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
3智能建筑控制需要精确建筑仿真模型和精确、灵敏、具有适应性的系统。 由于传统模式的复杂性,控制器不能在建筑仿真模型中在线运行。 而新的神经网络学习模型采用动态学习方法建模, 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以及对计算资源与硬件的要求,控制硬件费用降低,可以采用硬件方式实现。新的神经网络学习已经在微型芯片上实现, 即所谓的神经网络芯片。 因此,这种模式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适合于小规模的智能建筑和民用建筑。 同时,智能建筑需要学习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模式响应速度与精度, 对计算机设备要求更加简单。 建筑学习模式的开发将带来低成本建筑智能控制的革命。
尽管目前的建筑神经网络模型存在实时性等技术问题, 但随着计算机速度的提高与神经网络实时算法的改进, 建筑神经网络控制将更加完善。 神经网络学习控制将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而不是计算机芯片形式实现,也不仅限于建筑能量控制与管理,还可以完成建筑物监控、保安、照明、娱乐等任务。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基于芯片的简单装置将取代今天的微处理器,使大量建筑物真正拥有智能成为可能。 较低的造价可以使智能设备进入普通市民家庭。
4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快速发展,基于数据库的控制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的日益成熟,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时引入智能决策系统,可使智能建筑真正实现智能化。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信息技术。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帮助中、高层决策者进行决策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资料,帮助决策者明确决策目标和对问题的认识,建立和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分析、比较和判断,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决策水平、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益,以达到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是满足建筑物的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出现的。 建筑智能化是从自动控制向信息管理发展的产物。 通过系统集成采用统一的模块化硬件和软件结构,就能使管理人员方便地掌握操作技术和维修管理技术, 这是所有独立子系统都无法做到的。因而,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控制和管理相结合,扩大建筑物管理的范围,扩展智能化系统的内容和内涵,是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因而建筑智能系统集成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应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设置“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 ,以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监控管理效率, 提高建筑物投资的产出投入比。
结束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支持系统和多Agent 技术的应用给智能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智能建筑的控制子系统,如BAS 系统中引入专家系统,在终端电器,在智能楼宇控制中引入多Agent 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实现总体最优控制和节能,并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永忠.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03)
[2] 吴选忠,倪子伟.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福建建设科技. 2005(02)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化营销;消费体验;消费体验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13
1相关概念界定
11“消费体验”的定义
目前的消费类型主要分为功能型消费和体验型消费,和传统的功能型消费不同的是,体验型消费的重点不仅仅是购买商品,购物的过程同样受到关注。在体验式消费中,消费者通过看、听、触摸等感官感受来感知产品和品牌内涵。消费体验就是体验型消费中的重要部分。
方征(2007)认为,消费体验是一种超乎有形产品或服务的非凡感受或情感,而这种感受或情感的来源是由消费者主动追求或消费者间互动而成的。
12“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至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斯图尔特・罗素(2013)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类人行为,类人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动。人工智能工程师张思楠认为,人工智能的重点应在“智能”上,他认为“智能”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即由人类造的智能实体,这种智能实体,只是在标准和功能上要求与人的思考与认识水平相近或是超越人类。美国MIT大学Winston教授(2012)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的工作。目前“人工智能”的定义仍未统一,但关于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已经形成共识,因此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利用人工手段,通过机器模范人的思维与行为,并对其进行拓展。
2文献综述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对消费体验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而人工智能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2003)一书中提到,产品策划者需要考虑产品和服务的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会增加消费者价值。第一层是:顾客核心价值;第二层是:产品策划者必须围绕产品的核心利益,构造一个实体产品;第三层是:产品策划者还要向顾客提供一些附加服务的利益,以便围绕核心利益和实体产品构造扩展产品。如今,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三层内容格外受到重视。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时会更加注重售前与售后服务和连带性消费体验。菲利普・科特勒的产品与服务层次见下图。
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消费体验模型。
方征(2007)总结了几种消费模型:Holbrook提出的体验观点ES表;Pine和Gilmore将体验的运作分为两大构成及四种类型;而Schmitt认为,要想给予消费者满意的消费体验,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消费者创造不同的体验形式。由此提出了战略体验模型,将消费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五个维度。本文也将以此模型为基础,探讨人工智能是如何提升消费体验的。
吴秋蓉(2011)认为,战略体验模型的五个维度可以分为个人体验(感官、情感和思考体验)与共享体验(行动和关联体验)。他认为个人体验是即时性的,形成的时间比较短,容易被感受到,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常常被外界的环境刺激诱发;而共享体验是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而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种体验不容易被感受到。
在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人工智能和营销的结合的研究多停留在现状的描述和案例分析层次。
丁道师(2016)以百度为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为品牌带来的价值。他认为人工智能为品牌带来了新的营销价值,同时人工智能在场景营销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提升用户价值。谷虹(2016)在文中将人工智能与品牌结合,提出人工智能将推动“品牌智能”的发展,品牌将从前智能阶段进化到高级智能阶段。韩思齐(2016)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营销开始向智能化发展,营销活动的智能化体现在:人工智能优化营销数据搜集和处理方式、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人工智能改变广告投放方式三个方面。从现有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上来看,大多数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为营销带来的改变,同时提到人工智能对用户体验和价值都有提升,但却没有文章对其进行系统的论述。
3人工智能创造全新消费体验
2016年成为中国智能化营销的元年,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市场、联系市场,从而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体验。在营销领域,人工智能的三种革命性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消费体验:以准确预测和个性化服务为主要应用场景的数据洞察技术、以虚拟现实、数字语音交互推动的互动技术、以云计算、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基础技术。
31数据洞察技术――了解消费者需求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和品牌可以通过获得大量的数据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商业,并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在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让被营销人员忽略的“暗数据”开始发挥作用,在加快个性化服务发展的同时,更加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
IBM的Watson,作为目前最出名的人工智能系统,拥有最新的消费者-产品配对的大数据技术,并且与全球众多销售品牌进行合作,提品服务。户外服装品牌The North Face利用Watson打造全新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在购买The North Face产品时,Watson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根据消费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筛选出相应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M者需求。
The North Face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技术,但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带来了海量图片信息,图像识别与数据处理技术的结合将成为人工智能另一个发展方向。这项技术通过捕捉消费者上传的图片并进行深度理解,丰富用户画像,使得营销者对消费者的洞察更加立体。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营销的终极目的是充分洞察和了解顾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和图片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使得营销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消费者在消费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消费者的内在情绪,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品牌所创造的氛围中,并在不断的接触中增强对品牌的好感度。
32互动技术――激起消费者心流体验
营销从最开始的图文时代到视频时代,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寻找新的信息载体来提升消费者观看广告的体验,更加主动地接受广告信息。而如今的人工智能与VR技术的结合,通过互动感和沉浸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最大法宝。随着VR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将营销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6年,我国最大的VR看房平台“无忧我房”推出了人工智能销售――Hugo。消费者通过戴上VR设备,操作手操柄唤出AI,并向其提问,AI通过记录消费者的相关数据,包括房屋不同位置停留时间、语音语调等来形成客户分析表,分析客户购房意向和实力并对客户进行分级。Hugo通过将人工智能与VR结合,为购房者提供了更良好的购房体验,并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科技营销时代。
同时,人工智能和VR技术还将应用于食品行业。百度和伊利联合推出的“度密看伊利”VR体验活动,将人工智能与VR结合,消费者通过手机百度就可以“亲临”牧场,体验加工厂。百度还和伊利联合定制了纸盒版VR眼镜,消费者可以通过VR设备进入VR模式,将可视化引进食品行业,为消费者提供更真实有趣的消费体验。
除了VR营销外,人工智能还应用在语音互动广告技术方面。优数科技的一款智能软件可以帮助用户跳过片头。例如,在视频的片头广告中设置一系列问题,用户在观看广告的同时可以利用语音与广告进行交互,答对问题就能够跳过片头。通过这一方法,用户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品牌和产品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会融入自己的思考体验,从而加深对品牌的认知与记忆。
一直以来,京东凭借其极速物流而获得大量用户青睐。但最近,京东的技术研发体系不断在智能技术上发力,期望构建一智能电商王国。在看到语音交互的趋势后,京东通过叮咚智能音箱,将语音技术、电商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语音购物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该设备完成订单追踪、查询商品信息和下单指令。京东通过将语音交互入口和互联网结合,拓展了购物空间和人群,并提供更为便捷的购物方式。
在人工智能的互动技术下,传统的营销方式正在改变,品牌不再是冰冷的一个标志,消费的过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的重复。人工智能的互动技术将营销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使消费者在互动中进行思考,激起消费者的心流体验,提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与思考体验。
33基础技术――打造会话式互动
Forrester、埃森哲和德勤都在其2017新技术趋势报告中提到了“对话营销”一词。这意味着营销已经开始从“社会化营销”向“对话营销”转变。在Forrester的消费趋势报告中写到,如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自动化的消费体验,自己解决问题。同时,社交媒体的创意广告对消费者将不再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而一对一的营销模式才是消费者更能接受的。“对话营销”带来的是会话式互动,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很多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会话式互动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2016年4月,上海肯德基选择与百度的“度秘机器人”进行合作,联合推出智能概念店“KFC original+”“度密机器人”在体验店中帮助消费者完成以点餐为主的服务。例如,在点餐区域,消费者可以利用机器人完成点餐活动;在全息投影区域,消费者通过机器人可以看到肯德基食品的制作过程。“度秘机器人”与肯德基的结合是基于特定场景的消费者服务,肯德基与智能机器人的结合,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一对一的服务和新鲜便捷的消费体验,还通过这种一对一的会话式互动,以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加深品牌印象,并为肯德基贴上“智能化”的标签。
作为一家电商企业,亚马逊也在智能化方面推陈出新。作为亚马逊智能家具的入口产品,智能音箱Echo的基本功能就是语音购物,语音选购商品,并进行语音支付,并且支持重新买你以前买过的东西。Echo通过内置的Alexa人工智能服务来完成消费者的每一个口令,整合购物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它还包括外卖、优步等O2O服务,增加消费的便捷性。Echo通过提供一对一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与其进行互动,而其背后代表的亚马逊品牌也在消费者与Echo的对话中进行隐形的互动。
任何消费体验的提升都在于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人工智能对产品带来的一个深刻的影响,是从单一功能的极致转向连续场景的整合,可以让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解决不同场景的需求。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和“度秘机器人”可以在与消费者的对话中轻松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提升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同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保持行动体验。
4结论
人工智能已经从计算机领域渗透营销领域,人工智能和营销结合所产生的富有创意且沉浸式的内容、互动的场景都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好的消费体验。首先,在产品设计上更具有科技感,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和服务优化消费者消费过程,增加消费者在消费时愉悦的感受,提升消费者情感体验;最后,将产品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互动中提升消费者的思考与行动体验。但是,在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产品都致力于提升消费者的情感、思考和行动体验,而关联体验却被忽略,大部分产品的社交属性并不明显。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产品的社交化发展也许会成为下一个趋势。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品牌在多个方面提高营销效果,但若想营销完全智能化,笔者认为目前是不可能的。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他认为,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发现用户需求和激发欲望,而消费者的欲望很难用机器捕捉。同时,激发和满足欲望少不了营销沟通,而营销沟通是双向互动行为,在目前是无法完全由人工智能代替的。因此,智能化虽然是营销发展的新方向,但完全的营销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方征消费体验研究概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7,24(7):73-74
[2]Russell,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2):11-13
[4] 科特勒,俞利军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经典译丛: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4
然而,比赛的结果更是引起了业界尖锐的讨论:人类棋手输给人工智能,代表了围棋的失败吗?一直B上来,人们都认为围棋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甚至引申为哲学、军事理论。这次,“阿尔法围棋”虽然没能横扫获胜,但其远超人脑的计算能力已经让人震惊。也有韩国的专业人士称:这场对战其实是一场骗局,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通过网络可随时无限收集和利用相关信息,这意味着它拥有无数的“指教者”。言论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计算机科技已经加入到了围棋这种神秘的游戏当中,它是否能攻克围棋的神秘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虽然比赛输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比赛的意义远比比赛的输赢重要,在当今世界上,围棋一直是中日韩三国争霸的境地,很多人甚至担心这种运动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消失。这次人机大战没有刻意的宣传,便在垒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这也让围棋人士看到了这项运动在欧美地区得到普及的可能,
同时,我们从比赛的结果也能看出,在短短十几年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堪称飞跃。赛后李世石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阿尔法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当它处于不利的局面时,它的心态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会时刻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这也让科学家和棋手都坚信:“即使人工智能机器甘前不能超越人类棋手,但完成超越一定是时间的问题。”
也有一部分人担心,当电脑的水平超过人脑,人类会不会反被电脑统治。甚至就像科幻小说、电影里的描述,电脑构建起自己的“帝国”,人类沦为奴隶?在这里我只想引用总理的一句话:“我不想评论这个输赢,因为不管输赢如何,这个机器还是人造的。”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5
1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当代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成绩斐然,其不仅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未来的法学专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法学教育的背景以及定位也在发生变化,此时,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方法、体制以及模式方面也显现出诸多问题。
1.1法学教育目标片面
法学教育目标不仅直接决定了高校法学教育的方向,甚至也影响着法律人才类型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教育界对法学教育目标的认识较为混乱。有学者主张法律人作为治国之才,承担着服务社会与管理社会的责任,其属于社会的精英人才。为了更好发挥法律人管理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法学教育目标应以培养法律精英人才为首位。也有学者主张法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应以培养法学应用人才为根本目标,核心在于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还有的学者认为法学专业应以培养通识人才为主,在当前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培养法学通识人才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使法学人更容易应对社会变化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新问题。学界对法学教育目标认识不一致最终导致高校在实际法学教育过程中目标的不统一。有的高校仅重视法学精英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法学应用人才培养,导致学生处理实际法律纠纷的能力多有欠缺。而有的高校仅重视培养法学应用人才,而忽略了传统的法学理论知识,也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甚至缺乏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给相关法律职业带来负面影响。
1.2法学教育方法落后
在高校进行法学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法学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升法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但从当前高校法学教育方法来看,仍然较为落后。一方面,由于高校法学教育目标较为片面,导致在教学方法上,也未能很好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终使学生产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有的高校教师仅进行课堂式的法学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分析法律条文的内涵与外延来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学理论知识,并未给学生提供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而有的高校教师则一味重视案例教学,并未教授相应的法学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仅掌握了个别案件,对案件背后所折射的法学理论则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运用,其也为法学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契机。但实践中,高校教师大多数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未能很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最终,法学教育方法的落后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法学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法学教育体制不一
就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体制而言,从法学教育层次来看,既有专科,也有本科,同时还有硕士及博士,不同层次教育所掌握的法学知识明显存在差异。从法学教育机构来看,既有普通公办高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职业院校以及其他相关培训机构。从法学教育内容来看,既有普通高校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也有培训机构的法律职业资格教学,还有公权机关对相关人员的法律执业能力的培训。虽然从历史层面上来看,现有的法学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法治建设输送了大量的法律人才,但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深入,实践中法学教育层次繁多、渠道庞杂、内容多样等的特点无不彰显着当前法学教育体制的混乱,不仅同国家要求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愿景相违背,也严重影响了法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给法学教育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1.4法学教育模式单一
法学作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法学教育也可以分为专业型、职业型以及专业与职业兼顾型模式。但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长期坚持专业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型,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是对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法学素养,并系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在此过程中极少涉及实践案例,使得法学教育呈现专业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型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门槛,对于法学生以及法学院校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学生个人为了通过资格考试,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而也使得学校在法学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所要求的专业型教育模式,最终也导致了法学教育模式的单一。
2高校法学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审视当代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虽然可以看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高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健全也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优化带来了诸多机遇。
2.1依法治国理念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带来思想优势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战略目标,其核心要义是依据宪法及法律来治理国家。随着时代进步,依法治国理念也被不断深入推进,并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引领下,社会各界都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理念,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整体上有很大提升。而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推进也为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
2.2社会经济增长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带来经济优势
经济同教育的关系具有辩证统一性,一方面,教育可以为经济带来智力型劳动人才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经济又影响着教育发展、教育规模、教育结构甚至教育内容。如果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基于教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势必会投入诸多经济资源来为教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在科教兴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方略的重要影响下,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从而为高校的法学教育工作的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2.3人工智能发展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带来技术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也为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带来了诸多技术优势。例如,一方面,法学专业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面对实践中高校教师仅重视理论型教学的弊端,便可以利用法律人工智能技术来加以完善,其能够提供一种交互式的VR模拟场所,使学生可以置身于虚拟法律系统中全程模拟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办公流程或者对案件进行重现,该种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法律实务技能,从而使其能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为高校法学专业的课堂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慕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后,具备极强的互动性、智能性以及自主性的优势,更新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慕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摆脱了传统法学教学课堂的概括性教学,从而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慕课也能够实现差异性学习,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在慕课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以及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程度被激发。
2.4高端法学人才为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带来智力优势
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着法学生的思维养成以及职业选择,甚至也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思想、经济、以及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端法学人才的参与。教育本质上来说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活动,如果法学教师的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有限,其在教学过程中将很难对学生以启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法学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学教师对于法学专业教育而言必不可少。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高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健全,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强的法学人才被培养出来,当该类人才作为教师队伍投入到法学教育中时,高校法学专业的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优化。
3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对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加以优化,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利于法学生对于法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改善并提高法学教学的现状及质量;从宏观层面来看,能更好为国家法治建设输送高技能的法律人才。在优化路径的选择上,应首先准确把握高校法学教育目标;其次,转变法学教育方法;再次,应打破高校同司法实务部门的体制壁垒,最后,需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法学”的教育模式。
3.1准确把握高校法学教育目标
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决定了高校的法学教育绝不是纯粹的象牙塔式的文字理论教学,法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应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准则。而在社会层面,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法学家来对社会现象问题进行研究、论证;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以及其他法律实践工作者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法律职业素养以及辨法析理能力的法官、检察官来对案件进行定分止争,进而达到维护法律的权威以及社会正义的目标。所以,高校法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决不能过于单一化,而应该具有综合性。法学教育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法学理论之外,也需要注重对学生法律实践的引导,还需要注重提升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法学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3.2积极转变高校法学教育方法
传统的高校法学教育主要以课堂式讲授教学为主,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实务经验的提高,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实务经验而难以找到自身的职业定位,最终对法学生的就业率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的法学教育应加以改进,从传统上以法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将理论与实务两者并重的教学方法。尤其面对当下重理论而轻实务的教学背景,法学教育除了课堂式的讲授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入相关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然后对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法学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技巧进行讲解,不仅能以小见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法学理论,而且也能使学生亲自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除此之外,实践中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模拟法庭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模拟法庭中,由学生自己扮演和案件相关的诉讼参与人,并按照案件事实以及法庭程序来真实还原法院审判的全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学习法律知识的趣味性,还有利于使学生对相关案件的发生、预防、处理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还可以开展诊所式的法律教育,法律诊所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其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法律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法律诊所教育中,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案件争议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能使其更深层次理解法律的内涵与要义,还有利于培养其法学实践能力。
3.3打破高校同实务部门的体制壁垒
当前的法学院校和实务部门之间具有明显的体制壁垒,法学院校作为高等学府,掌握着大量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实务经验相对来说较为欠缺。而对于诸如法院、律所、政府机构等实务部门而言,其掌握了大量卷宗材料以及实务经验,但可能在法学理论基础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应破除高校同实务部门之间的体制壁垒,充分发挥法律实务工作者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体可以在高校的法学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入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其他法律实务人员担任高校教师,实现理论型教师与实务型教师的双线并行式教学模式。在该种并行式模式下,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系统法学基础理论,还可以在实务型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将法学基础理论同具体案件的知识点相融合。例如中国政法大学除了传统的法学基础理论以及实务课程体系之外,还开设了庭审同步直播、庭审录像观摩以及案卷阅览等诸多模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庭审直播、录像或者翻阅相关案卷材料来掌握司法实务中的相关问题,最终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步发展。
3.4探索“人工智能+法学”的教育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不仅推动了法律服务与行业活动的智能化,也给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模式也带来了诸多影响,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智能化要求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应做出积极的回应与变革。大学慕课便是很好的尝试,不仅能很好解决传统法学课堂概括性教学的弊端,使学生能够实现个性化以及差异化学习,而且还能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能突破时间、地域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学习潜能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被激发。此外,高校还应该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高校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智能化变革的背景,不仅应积极探索智能化的教学方案,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法学基础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法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智能技术,着重培养其法律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治人才新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内涵范文6
最近,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在与围棋界顶级高手李世石的交战中,以4U1的大比分击败李世石。
一棋激起千层浪。围棋的变化如恒河沙数,一直是人类最引以为豪的智力游戏,如今却被机器程序无情超越。人工智能围棋程序仅仅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人们纷纷惊呼人工智能的奇点已经临近!那么,那些超级计算机是否真的具有思维?如果有,那么会不会有一天,计算机的智力甚至能赶超人类?
今天的思想实验,就让我们来谈谈关于机器智能的问题。
会思考的机器
计算机是否具有真正的思维?对此,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早在几十年前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甚至认为,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其实与人类大脑产生思想的过程无异。人类的大脑由大量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通过轴突和树突组成密集的有线网络,而人类思维就源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传导。在图灵看来,人类之所以能思考并不是因为构成大脑的物质,而是源于大脑内部强大的整体工作过程。因此,如果构成计算机程序的总体足够强大、步骤足够多,并且它的复杂性足以和人类产生思维的过程相媲美的话,它就能够产生思维。
为了说明机器具有智能这一观点,图灵提出了一项思想实验。计算机A与人类B在一个房间内,C在房间外提问,三者使用打字机交流,此时,C的任务是通过询问各种类型的问题来区分A与B哪一个是计算机,哪一个是人。如果最终C无法做出判断或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就可以认定计算机是具有智能的。显然,计算机一定能够通过这一测试,使C分辨不出A和B究竟哪一个才是计算机程序。
但是,这样就足以证明计算机具有思维能力吗?
中文房间里的答案
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希尔勒可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人脑是具有生物学性质的,这本来就与计算机硬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有一天,计算机拥有无限多的硬件,其程序复杂、精密的程度堪比人脑,也一样产生不了人类所特有的思想和情感。也正因如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
他的设想是这样的――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以英语为母语的被测者A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从形式上用来说明中文句法和文法组合规则的手册,此外,还有一大堆写着中文符号的卡片。此时,房外的中国人B会不断地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而A则需按照英文手册的说明,找到中文问题的答案,并将中文符号卡片组合成解答,并将答案递出房间。
比如,规则手册的某一条说:当看到“apple(苹果)”时,他应当选择写着“水果”中文的卡片。就这个测试而言,B从递出的答案来看,还以为房间里的A通晓中文呢!但事实上,即使A回答对了所有问题,但A还是压根不懂中文。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按照规则手册进行检索和图形匹配而已。
而在上面的过程中,房间中的A其实就相当于计算机,房间外的B就相当于程序员,而手册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希尔勒设计“中文房间”的目的,就在于说明计算机不可能具有思维。正如A不可能仅通过手册就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思维和理解能力。
是时候未到?
对于希尔勒的观点,许多人工智能的忠实粉丝当然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希尔勒不应该将“中文房间”里的几个因素割裂,而应该从整体系统去考虑“理解”的含义。如果作为整体系统的“中文房间”理解了中文的含义,那么处在房间之内的人是否真正理解中文就不重要了。就像人类的大脑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果将大脑打开,把每个部分作为个体,大脑也不会表现出理解事物的能力一样。
简单地说,他们更看重计算机整体所给出的结果,至于机器内部如何运转则并不重要。
而在现阶段,虽然人类还没设计出具有思想的计算机程序,但这只是因为科技还未发展到相当的高度。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终将设计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高级计算机。
希尔勒的深度思考
但是,按照希尔勒的想法,计算机能否具有思维显然与技术的发展程度无关。再强大、再精密的计算机,它所具有的也仅仅是一种程序而已,而要理解一种语言,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状态、情感经历是远复杂于形式符号的。不管计算机的程序有多让人叹为观止,都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因为,计算机不等于大脑,程序也不等于心灵,这种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物理机器,实在无法与具有生物特质的人类划等号。也就是说,虽然计算机具有句法,但是却不可能真正理解语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天傍晚,几个人同在一个房间办公,某个离电灯开关最远的人抱怨了一声,“房间太暗了”。此时,说话者想表达的可能并不只是房间太暗这个事实,而是希望自己的感受得到他人赞同,并期待那个离电灯开关最近的人把灯打开。
显然,当人们说出某句话之后,除了这句话本身所指的意义外,还包含了说话人想要达成某些愿望的目的。而计算机对于语言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句法的层面,对于语义,乃至语言的意向,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则很难揣摩。因为,人类言语的内涵和意向与现实生活经验、人们当下与外部世界的关联、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等因素都息息相关。正是人与世界的交互才使得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