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SEO技术;搜索算法;启发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00-02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和信息技术也取得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朝着信息化时代迈进,给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推动信息技术变革,让人们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技术支撑。例如,当前迅速发展的SEO技术,就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对网速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网民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很多问题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这就迫切需要全面分析和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并对其应用进行研讨。本文将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探讨分析人工智能及其在SEO技术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策略,希望能为人工智能的有效利用,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启示与参考。

1 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特点

在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出现并逐步受到重视与关注,对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下面将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特点。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又被称为人造智能,它的英文全称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为“AI”。目前,人工智能是指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的智能,根据这种含义,人工智能又被称之为机械智能。人工智能是随着技术创新而发展的,该技术最早出现于1956年,其出现和发展与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信息科学等紧密相联。实际上,这些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应用,对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使之能够更好服务于各行各业。总之,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性学科,也是这些学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对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各行各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来说,人工智能是指那些与人的思维相关的活动,包括决策、问题求解和学习自动化等内容。并且,人工智能与人类生产生活和各项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贯穿于计算机应用的多个程序,例如,计算机能够执行下棋、猜谜语等任务,通常可以认为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人工智能”的特征。计算机在具体应用中,通过设置相应的程序,让计算机能够思考下棋的程序,能根下棋的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判断,完成整个下棋任务。目前,计算机中有关下棋的程序比较完善,功能相对成熟,甚至可以建立具有人类“专家”角色的实验系统。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完成下棋任务,但仍然存在不足,因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的下棋技术没有国际象棋大师的技术那样好。计算机程序能对每个可能的走步空间进行搜索,对比赛中可能的走法进行综合全面考虑,甚至可以考虑比赛中后面的几个走步,与一般棋手一样考虑走步。并且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计算机当中,计算机可以同时搜索几千种走法,这比一般棋手的技术可能会更高。通常来说,一般棋手只能考虑十步左右。然而,尽管如此,计算机不能战胜人类最好的棋手,因为,“向前看”不是制胜的关键,也不是下棋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从这里可以简单得知,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就是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计算机出现,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出现,也将难以得到有效应用,其作用也难以有效和全面发挥。

1.2 人工智能的特点

人工智能的应用中,为促进其作用发挥,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显现,其显著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利于保障计算机安全和稳定运行,同时也为网络运行提供支持。

1)辅助信息的模糊处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不明确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创造条件。在具体的某项任务处理过程中,采用模糊处理手段对网络进行分析,能避免固定数学模型对程序的限制,有利于进行类似人类的各项操作,让计算机完成具有人类智能的操作任务。此外,模糊处理方式的应用,增加了网络管理新形式,有利于更好管理计算机系统当中的不确定信息,防止对系统运营带来不利影响,也有利于网络跨越式发展。

2)帮助网络层次化管理。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应用中,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有利于更好实现网络的层次化管理。网络的构成内容复杂,包括不同层次和不同信息。而整个管理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约束,下级对上级进行监控。并且还可以增进上级与下级的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网络系统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3)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的灵活性较好,具有较为强大的功能,有利于增进不同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让不同网络相互协作,联系在一起。同时,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增进人工智能对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的能力,探寻系统当中比较难的词汇,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并确定词汇的含义,进而对网络进行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促进网络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4)耗费的资源相对较少。在计算机系统当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所耗费的资源相对比较少,还能节约成本,降低不必要损失。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进而有利于用户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资源,满足人们搜索信息资源的需要,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 人工智能及其在SEO技术中的应用

作为重要的技术措施,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变革,也大大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将结合SEO技术的基本情况,就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2.1搜索算法是关键

SEO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英文缩写,它的基本含义是搜索引擎优化。其出现和应用,对提高人们的搜索效率,更好开展各项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事实上,SEO技术指的是网页内外各种可以用来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中排名的设计策略。搜索引擎的构成包含多方面内容,并且每个部分缺一不可,分别发挥相应的作用,进而让整个系统更好运营。在这些构成内容当中,搜索算法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工智能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关键。

2.2搜索是基本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时,搜索是最基本的技术,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具体应用中,符号智能、计算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智能行为本身,都离不开搜索技术的应用。

2.3应用启发式搜索法

在搜索路径对信息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增加被解问题的某些特征,进而更好指导搜索,让搜索朝着最有希望达到目标节点的方向前进,进而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启发式搜索法指导排序时,可以分为局部排序和全局排序两种不同方式。

2.4启发信息的三种模式

决定要扩展的下一个节点,防止在宽度或深度优先搜索过程中,出现盲目扩展现象。扩展节点的过程中,决定要生成的后继节点,防止盲目生成所有可能的节点。决定需要从搜索树中抛弃或者剪切的节点,促进节点生成和计算顺利进行,有利于搜索顺利进行,更好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2.5搜寻算法的应用

启发式通常用于资讯充分的搜寻算法,图1展示的是启发式搜索符号,包括开始节点、一条弧的代价、不同的节点等内容。在图1中,最好优先贪婪算法会为启发式函数选择最低代价的节点,如果h(h)是可以接受的,未曾付出超过达到目标的代价,那么在计算和具体应用中,一定会找到最佳解。

f(n0)=到达一个目标的最低代价(最优)路径的代价

f(n)=g(n)+h(n)=到达一个目标的最低代价路径的代价――仅通过节点n

g(n)=从n0到n的最佳路径的代价

h(n)=从节点n到一个目标的优化路径的代价

2.6 n-puzzle的应用

为直观形象了解启发式算法的好处,下面将进引入这方面的经典问题――n-puzzle的应用。该问题在计算错误的拼图图形、计算任意两块拼图的曼哈顿距离总和、距离目的地的距离时,都会得到具体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应用条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曼哈顿距离是一个简单的n-puzzle问题,假设移动一个方块到想要的位置,不考虑移动其他方块问题,计算中采用的是启发式函数式。

2.7 利用启发式算法

搜寻问题中,每个节点都有b个选择,同时还要明确到达目标的深度d。最为简单,操作方便的算法是搜寻bd个节点,然后才能探寻到最佳答案,顺利完成计算任务。事实上,为顺利完成计算任务,首先应该了解两个节点的距离和位置,并在启发式算法的应用中,一般采用某种切割机制来降低分叉率,达到提高搜寻效率的目的。启发式算法的计算工作简单,计算效率比较高,能有效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可以为搜寻树的每个节点提供较低分叉率,对提升计算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总之,人工智能是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其出现和应用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人工智能的应用,完善系统设置,注重技术创新,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各行各业。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及其在SEO技术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具体的应用对策。事实上,在SEO技术当中,通过启发式搜索算法的应用,能够获得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需要搜索的单词或短语,方便读者了解这些内容,然后熟练应用相应的算法完成工作任务。使用者在获取单词或短语的基础上,有利于快速浏览所需要的关键字,进而节约劳动力,缩短单词的搜索时间,在搜索中查找需要的信息,进而能够快速完成工作任务,促进人工智能在SEO技术中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M].2版.北京:科W出版社,2006.

[2] 陈真诚,蒋勇.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发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2(3):505-509.

[3] 马龙.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4(z1):50-52.

[4] 滕国文,滕硕.人工智能及其在SEO技术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41-43.

[5] 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2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2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相关学科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简称智能专业)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加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行列中,对智能专业的教育教学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智能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1 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工具都能够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自身的规则系统,需要人工的产业也越来越少,但却苦于信息与机器无智能的问题,因此有了以信息智能化和机器智能化为目标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我国也非常重视其发展,在国家863项目指南中,智能化人机交互与中文处理平台已被列为计算机软硬件主题的重点项目,并将智能机器人纳入863计划长期支持的重要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发展认知科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学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将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成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引导者。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近年来,信息领域学科的热门专业也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作为信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智能专业便成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继2003年北京大学首个提出并成立智能专业后,众多高校把握先机,申请并建设了智能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机电系统、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经调研,大部分高校的智能专业是基于自动化、通信与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及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而来,并且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部分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所属学科的比例如图1所示。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方向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领域,就其中的一个领域而言,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成为其继续深造学科,例如智能专业本科后可以从事控制工程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本文只列举其中几个例子。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经调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该学科特色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综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借鉴昆虫的群智能行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多个个体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合作任务,面对未知环境搜索定位等复杂任务;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运用智能检测、智能故障诊断、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研制大型机电设备与其复杂的运动控制及诊断系统,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机车走行部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群智能、智能检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运用证明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此学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4位教授分别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指导研究生,从事的相关研究为专家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服务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导航。以其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例,现设方向1——自主导航与控制,方向2——惯性仪表与惯性基组合系统,方向3——微/纳机械传感器,方向4——多自由度电动伺服定位技术。方向1在研究机器学习在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智能伺服技术、新概念飞行器等方面,方向2在信息融合与估计理论、多模组合导航技术、新型机器人的自然感知和运动机理、自主式初始对准等方面,方向3在研究性能稳定可靠、敏感灵敏度高和准数字输出的声表面波惯性传感器方面,方向4在研究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方面,都离不开智能理论与方法,并促进智能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等方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当前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模拟人的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学科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和控制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特定图像内容监控系统”已通过上海移动公司的实地测试。通过研究具有认知机制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探索认知的机制,建立可实现的计算模型并发展应用,可以带来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突破性的发展。

2.3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经调研,以厦门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硕士点一级学科包括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这5个研究方向。其重点科研平台之一的“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文信息处理、中医信息处理、数字化中国人器官建模仿真及其临床应用。在中医信息处理中,主要围绕着如何构建信息化中医诊断的智能方法体系展开研究,涉及中医诊断认知逻辑、中医智能专家系统的构成技术、中医海量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实用中医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此方向的研究可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智能,从而实现对病人的症状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也是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个良好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智能,研究机器拟人化,FIRA世界杯于1995年被提出,其远景目标之一是使机器人足球队战胜人类足球队。此平台大大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分析可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非常广。但是,智能专业作为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内核。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数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和机器智能,这是各高校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共性部分,是基础模块。其他基础模块、专业特色模块,目前阶段应在各高校智能专业建立和发展的专业学科基础上设置,例如,侧重控制系统的、侧重计算机软件的、侧重知识工程的等。智能专业再发展一段时期后,各高校的智能专业的共性部分应越来越多,个性部分也越来越独立于源头专业,例如,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等。这样,在智能专业上层自然就形成智能学科,从而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专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就业或创业需求。智能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了解掌握计算机、电子、控制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本科生4年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这使得在这个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深度。可以说这样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社会中也有新生的行业,近些年来,有关智能系统开发的公司相继出现,涉及机器人、交通、楼宇、信息系统等多方向的智能系统开发,为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恰当更明确的就业方向与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3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 股票价格预测 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1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也在不断的提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证券价格成为广大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证券分析预测方法[1],如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K线图、移动平均线和OBV线等)。然而这些方法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分析方法,其预测结果不很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采用人工神经网络[2]、支持向量机[3]等方法对证券交易数据,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处理,试图揭示证券交易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并对其价格进行预测。目前,国内外关于证券价格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证券投资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4]等。

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对支持向量机的研究不断地增加,SVM应用于证券价格预测领域的优势可概括为:

(1)SVM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是专门针对小样本学习问题提出的。

(2)从本质上讲,SVM算法是一个凸二次规划问题,可以保证得到的解是全局最优解。

(3)SVM采用核函数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复杂计算问题。

(4)SVM应用了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能力。

基于以上优点,我们可以相信SVM在证券价格预测领域将越来越受推崇。

二、支持向量机简介

支持向量机分类的目标是能在某特征空间中学习到一个分类超平面,使得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将数据线性分开。支持向量机的研究最初是针对模式识别中的二类线性可分问题提出来的。由于股市的数据是非线性的,SVM对数据进行非线性映射,通过映射?J:XF ,将数据映射到一个合适的特征空间F中,从而使数据线性可分,然后在F中构造最优超平面。由于优化函数和分类函数都涉及样本空间的内积运算, 因此在变换后的高维特征空间E中需进行内积运算,根据满足Mercer定理,对应线性变换空间中的内积,=k(xi,xj)。采用适当的核函数k(xi,xj),就能代替向高维空间中的非线性映射,实现非线性变换后的线性分类。

三、支持向量机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

(1)支持向量机核函数的选取问题

支持向量机方法是将数据映射到一个Hilbert特征空间中,然后在此特征空间中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分类时选择合适的核函数非常重要。目前的方法大部分是使用一种径向基函数Guass核函数,同样可以作为核函数的还有径向基函数吴函数和Wendland函数,在对径向基函数和Guass核函数做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支持向量机中的核函数可以进行分析和改进。

(2)将改进的分类方法应用到股票价格预测中

将分类方法应用到股票价格预测中时,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变量的选取问题, 我们希望在选择尽量少的向量的基础上达到做好的预测效果。 二是变量的处理问题, 目的是不能出现向量被覆盖的问题。

四、总结

随着非线性理论、统计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空前发展,证券价格预测也开辟了新思路。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它基于严格完备的数学理论,引入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解决了陷入局部极小点的问题,利用支持向量机对证券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是目前金融预测领域的最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彭丽芳, 孟志青, 姜华等.基于时间序列的支持向量机在股票预测中的应用[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 25(3):88-91.

[2]彭望蜀.基于BP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的股票指数预测模型比较[J]. 南方金融, 2013(1):71-72.

[3]克里斯蒂亚尼尼.支持向量机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刘道文, 樊明智.基于支持向量机股票价格指数建模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13(2):76-78.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4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智能化工程概述

智能化工程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程方案设计理论

与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智能化工程(Intelligent Buildings)是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工程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工程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工程环境。因此,智能化工程成为当代工程的主要特征。智能化工程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即通信网络系统(OV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工程设备自动化系统(BJAS),这三大系统又包含有各种功能的多个子系统,并通过系统集成使这些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综合管理、资源共事。众所周知,智能化工程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不过十多年时间,但发展迅速,目前智能化工程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工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近年来,迅速向智能化延伸,并巳成为现代工程发展的重要市场。

2 智能化工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人文、价值理念的进步

和发展,我国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全面地跟进时代的潮流。发展智能化工程、智能住宅,已势在必行。通过实地调查,说明由于缺乏标准及规范指导,我国的智能化工程建设尚存不少问题。尽管智能化工程发展迅速,但对智能化工程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较少能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专业理论著作和文章。人们可以理性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化工程建筑”在尚无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情况下,纷纷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智能居住小区

的问题更是这样,在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尚没有明确时“, 智能小区”就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智能化工程系统集成技术尚处于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占据大部分国内智能化工程市场的国外几家主要产品供应商就将其产品一涌而人地倾销于中国市场,而这种倾销在20世纪90年代竞然被市场所接受。由于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和对管理措施的落实,这样的供需格局就很难长远适应用户需求,更难免形成“技术堆积和设备堆积”的现象,这是我们在之前的智能工程建设时所付出的“学费”。在进行智能化工程的建设时,应引以为戒,在工程的智能功能集成和运行管理方面精心规划与设计,切实避免重蹈覆辙。

3 目前智能化工程中的现存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层面上讲,整个智能化工程和智能居住小区的通信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技

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信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率。虽然在ATM、帧中继(Frame-relay)等新技术问世后,通信空间的问题可以获得部分解决,但在工程各个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信之间还存在着矛盾。目前人们对智能化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和高技术含量的三大特殊性缺乏认识,不能认识到智能化工程和智能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应停留在传统物业管理(PM)理念,而应积极引入设备管理(FM)模式与理念。把技术性的物业设备管理社会化,而不能把物业管理工作仅仅局限在管好“卫生、绿化、保安”的水平上。应形成对信息化城市全社会的共识,促进全社会

对城市智能化的支持。未来,在技术上,我们要解决备受关注的资讯系统的安全性,要解决保障个人计算机和语音系统避免被非法侵入的问题,还需要长期不断的力。在经济上,我们要解决经费与智能化工程投入的问题,尽力开发出投资较少、实现功能较好的智能工程建筑,用卓越的性价比将智能化工程建筑推广到应用中。政府要加大对公用事业部门的协调推动力度,对水、电、煤气、电话通信、有线电视和金融部门要通力合作,早日贯通城市物业与服务信息,以便早日实现信息化城市的功能。在以往智能工程的建设中,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规划与设计往往是根据发展商的要求提出方案,因此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同时,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在大量智能工程建设时,施工质量有时就难以保证。原因就是在没有很好地进行智能系统的规划设计,在没有充分对技术、产品进行论证选择,在管理维护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草率上马,就造成了事倍功半、投资低效的后果。在智能化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应及时汲取教训,切实注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在未来的智能化工程的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五个方面功能的要求:安全性、生活环境、通信方式、信息服务和家庭智能化网络系统。其中,信息服务是整个智能化工程重要的核心部分。信息服务取决于社会信息资源的来源,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社会信息资源太少,而费用又太高,使得信息资源在很多时候制约了智能化工程的发展。智能化工程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个规划和评估的现实标准。这样系统化的科学研究,目前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在智能化工程的未来,是在技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功能的重复建设,逐步降低造价。在经济上通过繁荣整个智能工程市场来解决经济矛盾。在市场管理方面

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来鼓励专业的施工队伍、集成商队伍和专业的设备管理。在信息资源方面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由各个行业进行信息共建。智能化工程的最终用户,信息资源的多少,事关智能居住小区的实际内涵,也关系它的长期的发展。简言之,智能化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将智能化工程产业标准化、模块化和集成化,让智能化工程成为专业全面的科学化工程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导论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

[2] 梁华,梁晨.简明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

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3] 徐娇.现代智能化住宅工程管理思考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

[4] 李士全.智能化工程管理初探[J].中国

高新技术企业,2009(2).

[5] 罗启平、张国伟.浅析楼宇智能化工程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5

关键词 工业4.0;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29-05

以智能化生产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大数据和物联网(传感器)融合系统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随之发生全新变革,势必要求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系,只有在厘清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和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完善或者重构其培养体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及演变

自工业社会产生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制造业历经了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现在正在走向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相应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嬗变,先后出现了四种主要形式:单件生产、大量流水线生产(福特制)、精益化生产(丰田制)和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分布式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统称,是一个伴随着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概念。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英文是“Technology”(技术)一词,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是古希腊文“lichen”(工艺技能)与“logos”(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早期的技术仅指应用技艺。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步扩大至工具、机器及其使用的方法和过程。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过程”。现代社会中,技术不仅指工艺和技能,还包括运用科学知识,凭借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手段[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演进、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大量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产生,人们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又对技术进行了细分。将科学原理演变为产品(或工程)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所需要的技术称为工程技术,对应的人才为“工程型人才”;将设计、工作计划、运行决策等理念付诸实践从而转化为产品、工程等物质形态的人才统称为“技能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动作技能;而介于“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既要掌握理论技术,也要了解经验技术,工作特征主要表现为隐形的智慧技能,属于智力活动的一部分[2]。

(一)1.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此人类社会进入工业1.0时代。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早期的工厂制度,但是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为主,主要采取单件生产方式(Craft Production)。劳动者没有分工,每个人都是全能工。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使用半机械化的设备,或者简单、通用、低效的手工劳动工具,独立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生产产品的数量、质量完全取决于生产者个人。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难保证,但能够满足市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单件生产方式下,没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划分,所有劳动者都是全能的生产经营者,拥有工业价值链再造需要的全部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相关的知识、产品设计、生产操作、质量控制以及和顾客打交道的能力等。

(二)2.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电力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制造业生产方式呈现分工明确、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特征,标志着工业2.0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制造业主要采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Mass Production)。生产组织在劳动内容(水平方向)和劳动管理(垂直方向)这两个维度上划分成细致的条块和森严的层级[3]。在劳动内容方面,复杂、完整的劳动内容被分割为零碎、简单重复的工位操作,每个工人负责一个工位的操作;在劳动管理方面,生产过程中原本统一的计划和实施、动脑和动手被分离开来,设置繁多的中间管理层级,做什么和怎么做都由上级计划安排好,下级服从并执行。这种大量生产的方式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但不能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在大量生产方式下,劳动分工明确,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严格划分,一线技术工人指的是技能型工人,他们只需接受指令,拥有简单的生产基础知识和机械的单工种操作技能,不需要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和检验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三)3.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世纪下半叶,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和服务型制造,标志着工业3.0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主要采取多品N、小批量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LP)。这种生产方式,在劳动内容方面,取消了过细分工,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劳动内容的完整性;在劳动管理方面,精简中间管理层级,将生产的决策、计划等原来属于管理层的工作下放到生产小组中,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个生产模块,又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劳动过程的统一性。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既避免了前者的高成本、低质量,又避免了后者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不足。精益化生产方式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融合趋势,他们需掌握大工种(例如从单一的车削工、铣削工、磨削工等转变为复合的机床切削工)、跨专业(例如机和电、技术与经济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需拥有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自我负责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质量意识,有面对不断变化的生产任务所需的灵活性以及自我组织、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等[4]。

(四)工业4.0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进入本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迅速发展,快速进入制造业并与自动化技术深度交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形成智能制造技术,建立在智能制造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生产,标志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1.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

工业4.0时代,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协同对话,从而实现“智能”生产、柔性制造和互联制造[5]。工业4.0时代,受个性化需求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双重推动,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必然朝着分散、分布式制造发展,即企业的生产系统更像单元化的工厂,形成所谓的“社会机器”,以类似于社交网络的方式运转,它们自动连接到云平台搜索合适订单,并上传与生产相关的问题,征求专家的处理意见。专家将通过集成的知识平台、移动设备,更有效地进行远程维护和服务[6]。分布式生产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工业 4.0时代,制造过程是个性化定制的过程,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编织在一起的智能网络,消费者只需手机下单,智能工厂就能自动获取订单和产品的个性要求信息,进而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交付给消费者。工业4.0时代,为了对市场个性化需求(包括新产品或增值服务)作出快速响应,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间势必建构动态联盟,实现区域内的、跨企业的社会资源整合,使得劳动分工由企业内延伸到企业外,呈现动态化组合趋势,即工业4.0时代的劳动组织体现为供应链范围内(跨企业)的扁平网络结构[7]。

2.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内容及内涵

工业4.0时代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一线技术工人的劳动任务是操作和管理智能化、一体化的生产系统[8],具体劳动内容包括:执行带有参数的操作流程任务,进行设备调试,确保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分析、整合和记录生产数据,分析、监控、优化和改进生产网络和系统,使用和共同设计IT支持下的帮助和诊断系统,理解和优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网络关系,进行设备故障排除、维护等。为了完成这些劳动任务,一线技术工人应该拥有:综合任务的察觉能力;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知识、软件结构知识;创建用户友好界面、共同开发软件的能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知识,能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生产计划、进行系统优化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具备复杂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能力;能正确读取和评价机器数据并对机器进行干预;具备通过互联网、手册、数据表和知识论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9]。总之,工业4.0时代,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必须是知识型工人,他们应该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纯粹的以隐性智慧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术型人才、以显性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将不存在。

纵观人类工业化进程(工业1.0―工业4.0),可以将不同时代生产方式、劳动分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劳动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二、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

为了有效培养工业4.0需要的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知识工人,便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建构和确立,从本文界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出发,借鉴 KOMET[10](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结构,我们可以建构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它划分为三个维度,职业专业维度、职业素养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

职业专业维度,包括通识知识、智能化的知识技术、工业生产链知识(理论与实践)、职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四个领域。它们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测试开发的题目来源。

职业素养维度,包括职业操守、决策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交能力。首先,敬业、有职业操守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其次,工业4.0时代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生产组织的分布式、制造过程的个性定制化,势必引发生产流程再造、价值链重组、生产过程知识技术的密集性等特征,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敬业、有职业操守,还要具有决策、终身学习及不断创新与接受创新的能力;最后,工业4.0时代劳动组织的扁平网络化,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态度趋于合作性、效率感,拥有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阶层人群合作的涵养与技巧,有契约精神与时间观念等。

职业行动维度,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六个方面,它们构成完成“生产任务”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完整行动模式是职业工作的实际运作规律,也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的逻辑规律。是否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极大影响着学习者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11]。

三、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满足工业4.0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职业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一)构建一贯制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工I4.0需要的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从事智能化生产的知识型工人。目前我国中高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跨专业、大工种的综合职业技能,无法满足工业4.0对一线工人能力需求层次整体上移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至研究生的一贯制培养通道。整合各学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其整体效应。其次,要在系统论的视域下组织和协调一贯制培养体系的运转,明确界定各个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各学段在人才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又要实现人才能力的持续积累与系统构建[12]。第三,各学段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要明确自身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工业4.0的要求,开发规范的人才能力标准,并依据标准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考核,以保证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系统目标的实现。

(二)建校企双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根据面向工业4.0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模型,工业4.0需要的是具有职业行动能力的知识工人。而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企业参与与否、参与程度直接关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否满足工业4.0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校企合作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壁炉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目前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所谓“壁炉现象”是指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表现积极主动,试图与相关企业合作,希望企业为职业学校学生、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环境以及建立相关实训基地等,而企业一方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不愿为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和条件。由此形成了“一面热,一面冷”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忽视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破解校企合作中的“壁炉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过不同的对策和建议。例如,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呼吁制定对企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譬如通过政府减免企业一定税收或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实践效果都不佳,前者由于缺乏企业利益保障机制,影响到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后者则由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趋利性,以及在校企合作监管过程中过大的交易成本,缺乏可行性[13]。

鉴于此,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妨尝试“企业作为第一主体”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比如,在工信部2015年和2016年启动的100多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中,选择条件比较成熟企业,采取“企业先招工,职校再招生”的管理方式,明晰企业对“准员工”的管理及劳动力支配权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行为的撬动作用,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课程模式

工业 4.0 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操作管理能力、动态变化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之相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进行适应性重构。课程结构层面,应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添智能化、信息化、网络领域的某些知识,作为通识课程。例如增加《测试与传感技术导论》《数字接口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导论》和《数据库与云计算术》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智能测试与传感技术,为学生以后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网络数据平台进行生产打下扎实基础。课程内容层面,传统课程领域(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要进行知识更新和现代化;专业课程,不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建构典型职业情境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因为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智能设备运转进行决策、控制和协调,对虚拟网络与真实机器进行组织协调,对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间交互作用进行协调,也就是说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具体客户的需求,用知识、信息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即他们的职业行动具有强情境导向的动态化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最好是典型职业情境经过教学论处理后的学习领域,以确保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

(四)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行动能力是人类在职业情境中,合理思考,从事职业化的工作和对社会负责的行动能力和意愿。工业4.0时代,职业院校尤其要把培育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重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模式。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者“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强调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及总结经验。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任务(或者项目)尽可能来源于真实的典型职业情境,要完整且具有适当的问题成分,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第二,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第三,包含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最后,学习任务应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 考 文 献

[1]裴云. 技术、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2]马振华.我国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

[4]徐朔.企业劳动组织转变与高职教育的“灰领”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91-100.

[5]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65.

[6]陈志文.“工业 4.0”在德国:从概念走向现实[J].世界科学,2014(5):6-13.

[7]马光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5-57.

[8]陈树公,陈俐俐.制造业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10-14.

[9]vgl.Ahrens, D.; Sp?ttl, G. Industrie 4.0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ie Qualifizierung von Fachkr?ften. In: Hirsch-Kreinsen, H.; Ittermann, P.; Niehaus, J. (Hrsg.): Digitalisierung industrieller Arbeit. Baden-Baden: edition sigma,S. 2015:185-204.

[10][德]M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的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8.

[11]Jank,W.,Meyer,H.Didaktische Modelle.Neue Lektion: Handlungsorientierte Unterricht[M].Frankfurt am Main: Cornelsen Scriptor.1991:337-374.

[12]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13]王为民,俞启定. 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mode, distribute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customize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delayering labor organization in industry 4.0 era give frontline technical workers new meaning of labor contents and labor forms and ask workers to be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technology and ability. Referring to the KOMET model, skilled talents in industry 4.0 era is composed of thre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ction of vocation. From this point, training of skilled talents in industry 4.0 era needs integrative training system for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s, dual-subject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mode and professional action ability oriented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mode.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范文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兴趣;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01-02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好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提出传统教育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在探索各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而且慢慢地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不断地交流,不断地相互学习,不断地反省自己。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开始不断地研究和评价中国教育,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云里雾里”,很多人这么评价传统教育,不难看出很多人对传统教育的不满。这里所讲的传统教育并不是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而是指由于条件有限等原因,我国一直实行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应试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来说课堂枯燥乏味,因为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提问的机会很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育是“教―学”的双向过程,必须同等权利、同等地位、同等机会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做到最好。在传统教育长期影响之下,学生慢慢变得消极,懒得去提问,懒得去回答问题,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积极的思考、自我的观点及创新的想法,这是传统教育的巨大失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开始注重终身教育,不再满足于传统教育,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慢慢崛起,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包含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书写着人类新的篇章,其中计算机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独特的特点吸引着人们,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语音教室、电子浏览器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全面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这些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了兴趣。比如,语音教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语言学习中语言环境是很重要的,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用语音教室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加轻松,更加切身体会学习环境,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更是把文、图、声、动画及颜色结合在一起并呈现给学生,这种生动形象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更愿意动脑思考,更愿意去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一切证明了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发展创造性思维。

3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现代教育技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动地的变化和进步,最重要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先进的装备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运用几个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例子来具体阐述以上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教育相比,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活动带来很多好处。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更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所运用的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功能及丰富的内容能给学生带来全方面的信息及感官上的享受,同时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轻松欢乐的学习环境,因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当学生学习像数学这样内容抽象、逻辑严密的课程的时候会很吃力,同时也会感觉很枯燥。而多媒体利用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维的空间视觉,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数学逻辑关系和空间顺序。比如数学课本上有很多公式定理,学生很难理解,因为这些公式是“死”的、“静”的,但利用多媒体上的二维或三维空间图把这些公式“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看懂。同时这些空间图让学生继续联想,从一个知识点连到另一个知识点,将新知识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因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语音教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这个过程中英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对新世纪人才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技能。我国一直采用“哑巴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记生字练语法,脱离了学一门语言的初衷和目的。教师应该把语音教室写进自己的备课方案里,语音教室可以让学生练习听力和朗读,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目的。学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听、不断地说,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学生在语音教室不断地听、不断地朗读英语课文的时候会慢慢找到语感,这比只记语法更有趣、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众多英语信息,比如英语歌曲、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等众多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下面以九年级英语课程第六单元“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为例,讲述如何把语音教室融入教学,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语音教室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戴上耳机倾听一首经典英语歌曲。这样导入课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讲述这首歌的内容及作者,并且鼓励学生记住这首歌歌词的同时学会唱这首歌。教师接着用英文问学生喜欢哪些歌曲,从而和学生积极互动。接着让学生听课程生词的标准发音并跟读,并鼓励学生每天都听课文并跟着读。

3)在物理、化学、生物课中应用实验装备。物理、化学和生物是实用性课程。科学家通过不断地去做实验才得到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原理。如果想学这些原理的奥秘,那么也有必要通过做实验来领悟。很多初中高中学校不重视实验课程或没有太多的条件来做实验,这是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学生学习这些抽象的原理,看课本上的内容很难读懂,只能死记硬背,其后果就是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实验装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领悟这些原理,这样不但把知识内容直观化、简单化,最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高效地利用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创新改革的产物,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如果学生学会好好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那么他们将会扩展书本知识,丰富课外知识。电子产品对现代青少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引导他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读书。学生在数字图书馆上可以看经典名著,也可以看相关课程的内容。数字图书馆的快速、简易、高效等特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所以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数字图书馆。

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知识库,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教师应恰当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利用好网络资源有助于加强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互相交流,同时可以分享各种各样的信息,各个地方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实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经验,分享各自的教学资源。比如,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听别的学校的课堂,每个学校每个教师讲课风格都不一样。学生因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对该门课程越来越感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听别的教师讲课,可以借鉴他们的优点,为日后的课积累经验。一个教师精彩的讲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中,教育也会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会在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无疑是教学活动中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庆玉,左传珍.加强教育技术装备促进教育现代化[J].石油教育,2001(4).

[2]保邦智.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浅谈[J].考试周刊,2008(52).

[3]周民.全面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教育均衡发展装上驱动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25-27.

[4]陈彩霞.试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习兴趣[J].读与写杂志,2007(9):45.

[5]苏宝华.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汉语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3).

[6]李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171-173.

[7]刘玉圣,托立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19):41-42.

[8]冯玉芳.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8):160.

[9]陈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