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降碳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降碳总结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1

关键词:运行;锅炉;节能;降耗

一、概述

去年公司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以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小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达标竞赛,促进全厂各方面节能减排达标。全体员工都认真学习,展开讨论。

二、锅炉运行中的节能降

作为一名运行人员,下面我就从锅炉方面谈谈如何在工作中做好节能降耗。

1.研究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找准节能降耗的源头

通过对火电厂的用煤分析发现,煤粉炉在实现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失是降低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烟热损失,锅炉排烟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所造成的热损失;

(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炉内一些可燃性气体未完全燃烧所造成的化学不完全燃烧;

(3)未燃尽碳热损失,煤粉在炉内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未燃尽碳热损失;

(4)散热热损失,炉墙向四周散热所造成的散热损失;

(5)排渣热损失,炉渣带出的热量所造成的排渣热损失。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未燃尽碳热损失和散热热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影响也最大。经研究发现,飞灰可燃物每降低1%,锅炉热效率约降低0.3%,锅炉热效率每提高1%,机组效率可提高0.3%――0.4%,供电煤耗可降低3――4g,这样算下来一台300MW的锅炉,若年利用小时数为5500h,则每年节约标煤约4900t。所以提高锅炉热效率是锅炉节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从运行调整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锅炉热效率

2.1 及时调整锅炉燃烧方式,提高锅炉燃烧效能。我们的锅炉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我们的煤质是在变化的,负荷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会引起锅炉燃烧状态的变化,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锅炉就不能达到最佳的燃烧状态,不能体现这台炉的最大效率。介于此,我们运行人员在平时工作中不仅仅要及时调整盘前参数,如氧量、一二次风量、辅助风挡板等,还应积极关注燃运所加的煤质,关注负荷曲线的变化,做到提前调整,预先干预,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减少扰动,使锅炉效率达到最好。

2.2 合理控制入炉风量,严格控制煤粉燃烧效率,因此监视调整盘前的氧量和风量是关键。大氧量条件下,会造成炉内温度下降,严重影响炉内辐射换热,同时还会引起空气预热器漏风的增大,导致排烟量增加,排烟温度的上升,引风机负荷和尾部受热面的磨损也会增加。而小氧量条件下,煤粉与助燃风接触时间短,易造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加大炉渣和飞灰可燃物的排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运行中供给炉内的空气量合理,以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参照规程中的设计值,结合不同煤质、不同负荷、不同运行工况,得出适合本台机组的最佳烟气含氧量。例如我们一号炉在正常调整时氧量基本是控制在3.5左右,高负荷时也尽量不要低于2,低负荷时也控制在5以内,这样能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

2.3 认真按时做好定期工作,我们的定期工作都是根据机组的特性以及长期的经验总结所得出的,应该认真执行。例如吹灰规定,我们一期两台锅炉要求在负荷、汽温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每周一吹一次炉膛,每天吹一次过、再热器及省煤器,这不仅清洁了炉膛,防止结焦结渣,保证了安全性,更能有效的降低排烟温度,增强炉膛吸热能力,增加经济性。

2.4 加强重要辅机设备的巡检。在巡检过程中要细,不能因为是一点小问题就放过,可能就是这点小问题就会导致重要辅机的停运甚至是不必要的非停。这就要求我们的巡检人员在就地巡检时小心仔细,监盘人员在盘前勤看画面,密切关注参数变化,谨小慎微,尽量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制粉系统为例,如果我们检查时发现给煤机皮带有点跑偏,这并不影响正常运行,若我们不加强监视或不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调整,长时间严重的话就可能造成皮带的撕裂,这套制粉系统就要停运,到时候损失的不仅是安全,还有负荷、燃油、耗差等等一系列与节能降耗息息相关的指标。工作中我们多关注一点,多加个小心,不仅减少了我们自己可能增加的工作量,而且是为机组安全,提高机组效率,以及更好的节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电厂的节能减排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不仅符合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国策,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普通一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节能降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2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节能宣传工作

学院节水节电工作领导小组以此次节能宣传周为契机,统筹安排好全院节能工作。一是对照检查创建节能示范单位的准备工作及省节水型高校复查准备工作;二是对高度重视学院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按要求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三是以创建绿色节能校园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泛地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高我院广大师生节能意识,全面动员,齐心协力,为节能降碳营造浓厚的氛围;四是制定了我院开展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工作方案,整个活动由后勤保卫处负责组织协调,加强对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有序进行,为宣传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后勤服务中心、水电维修部、大学生公寓自主管理委员会具体实施宣传活动,确保活动开展生动多彩。

二、大力宣传、强化意识,节能意识深入广大师生心中

我们以“美丽校园,我是行动者”为切入点,切实加大了节能宣传力度,使全院师生知晓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形成了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

1、统一安排,落实行动

6月11日,我院节水节电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对今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的主题宣传活动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确定6月13日—16日为活动周时间,要求后勤保卫处、后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确保活动取得效果。

2、广泛发动、全方位宣传

① 6月12日,学院将宣传周的宣传画到校园网上,并通过校园宣传电子屏流动播放节能宣传视频,进行节能低碳生活的公益知识宣传。

② 6月13日中午,在第一食堂北广场联合举办“美丽校园,我是行动者”节能低碳宣传活动。以签名、发放节能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过往师生宣传气候变化的影响,讲解低碳环保知识小窍门,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一起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倡健康低碳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共同打造绿色节能校园。

③ 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部在行政楼、教学楼公共区域,公寓管理部在学生公寓各楼栋张贴节能温馨小贴示,提醒广大师生树立节能意识,共建绿色校园。

④ 学院也通过校园网、微信公共号推文,进行节能宣传。

三、取得的效果

1、在节能宣传周中,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微信、电子屏传统宣传形式和现代的信息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宣传面,宣传效果深入广大师生中。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3

【关键词】碳中和;生态绿地;产业园

1何谓“碳中和”与“碳中和产业园”

1.1何谓“碳中和”

2020年,中国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1]。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碳中和也给出一些结论,邓旭[2]表示“将全球的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谓之中和”;刘磊[3]明确说碳中和的实质是应对和解决工业化过渡排放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其核心是关注产业园区的“节碳”和“耗碳”的中和;陈秋平[4]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总结出实现碳中和的方向:①力争减低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②对产业园区无法减低的碳排放量,通过研发建筑新技术等科学手段进行排除。

1.2碳中和产业园

在“碳中和”愿景下,建设“碳中和”产业园区将会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设计师要统筹考虑从规划阶段为园区整体设计实现“碳中和”,同时兼顾绿色生态与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从设计阶段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本文所指碳中和产业园区是在继承传统产业园布局规整、功能复合、空间灵活、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基础上,园区企业或者个人在一定时间段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节碳”和“耗碳”的中和,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2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提出

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作为物质上的空间场所,承载着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何在不影响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将引领未来园区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碳中和产业园应遵循四个主要策略(见图1)。①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方面,强调“围”合式的方式,土地利用科学规划,综合考虑交通、服务、生产、居住和边界等要素,提倡资源共享,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的碳中和产业园。②产业园区的交通体系方面,以“自成网格、人车分流、相互协调”为基本理念,设计适宜步行和人行的街巷空间强化绿色步行系统,完善机动车行车路径,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设置高品质公共生态空间,打造有趣、有留的步行系统。③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方面,提升绿地中乔木的比例,获取最大固碳效益;选择本地植物,降低绿地维护碳排放量;鼓励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措施,丰富绿植形式,提升场地绿植的固碳效益;降低场地热岛强度,利用水系优化场地空间布局,形成有效的通风廊道,改善通风效果,降低建筑空调能耗。④产业园的建筑新技术方面,加强建筑技术的创新研究,如装配式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着手提升绿色建筑的标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3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本项目用地西邻芜湖高铁站,东侧与神山公园相望,为城市的门户所在,基地毗邻城市主干道弋江北路以及三条站前路,西侧与轨道2号线及高铁站地下通道相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见图2)。总用地面积约241亩,拟打造以视觉科技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园区,以前沿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为芜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和互联网科技枢纽。

3.1总图布局

整体规划采用围合式布局(见图3),设置南北两侧为生活和办公两个庭院,将集中公共绿地采用建筑组团串联起来。建筑呈院落式布局,多层建筑布置在基地西侧,与芜湖站广场形成开阔空间,扩大视线范围;高层建筑布置在弋江北路,六栋高层办公建筑形成序列而不统一的形态,以便科学留白增绿,保证城市有序发展。沿中央主轴线规划公共服务核心区,连接高铁站广场,将这个“公共服务区域”设计成人员活动量最大的绿色出行区域,通过低碳式出行满足园区多路径交通方式。同时,通过对建筑群朝向的精心布置,园区取得了良好的被动节能效果,能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省园区能耗。

3.2交通体系

以TOD发展模式为导向,芜湖产业园致力于推动交通系统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多模式的慢行系统,以高铁站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与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形成无缝衔接,满足园区市民的交通出行(见图4)。同时结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的生态绿地,系统配置休闲健康设施、公共设施、景观节点等,展现出绿色慢行的休闲生态系统,为周边市民呈现更加绿色舒适的休闲慢道空间场所。

3.3生态绿地

生态绿地是芜湖产业园碳中和建设中重要的生态空间和碳汇空间,它对加强城市通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作用,还能多方面提升产业园的碳汇能力和生态价值功能。芜湖产业园以公共生活区、科研办公区和公共服务区三者为“版块”(见图5);以中央绿轴为“廊道”;以北侧生活庭院、南侧办公庭院、中央下沉庭院和园区口袋公园为“基质”,联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建立多源公园绿地体系,呈集合而又分散的形式,依托这一生态碳汇网络,形成绿核、绿廊和园区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全面提高园区高质量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景观系统的生态效益。

3.4建筑技术

产业园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必然离不开“绿色建筑+新型技术体系及产品”,本文重点探讨一下光伏玻璃在产业园区中的运用。光伏玻璃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具有美观、透光、节能发电的优点,同时后期运营比其他能源更具优势。芜湖产业园公共核心区域的建筑屋顶空间(见图6)受太阳辐射的外表面安装光伏玻璃共2.5万m2,通过这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形式,公共核心服务区域每平方米能够提供50W~60W的电量。根据《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中安徽省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h~2200h,运用太阳能薄膜发电系统,每年能发电286万kW·h,占本园区全年耗电量的10%。这种玻璃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规模园区发展光电的时间、空间资源不足问题。

4结语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系统;碳足迹;层次分析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1

[中图分类号]F272;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3

“十二五”计划把节能减排和控制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性指标,而“雾霾”与“低碳”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主题。201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24 738万kW,同比增长9.3%,火电装机容量86 238万kW,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9.1%。火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损害。

电力供应链中的电网企业,它是吸收煤炭等一次能源、输送和配供绿色电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它在低碳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国家节能减排浪潮中面临挑战的同时蕴藏着很大的减排潜力。在研究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之前,已有学者对与此相关的低碳电力、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评价做出了研究。孙彦龙等建立的低碳电网指标体系总结提炼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要素,全面揭示了与电网低碳发展相关的关键因素;顾英伟、李彩虹阐述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并对其进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水平程度、CO2减排量;田俊丽从低碳效益方面分析了CO2、SO2等污染物的减排价值,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李冰进行了电力企业完整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系;Sovacool根据碳足迹这个指标对全球12大都市区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低碳、减少碳足迹的建议,而孟美文以内蒙古电网企业为例提出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估过程。

1 电力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雾霾背景下的低碳管理绩效是扩展到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客户满意和社会效应4个层面上逐层推进的。因此本文运用DSR模型,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生态指标”构建经济-技术-运营-生态四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期为定量评估电网低碳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低碳管理绩效指标核查、节能项目合作、建立绿色系统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1 低碳经济指标

从电网规划开始全面对经济指标加以定义,进行低碳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1.1.1 购买火电的经济性

购买燃煤发电厂发出电量的经济性。随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进行,电网企业更青睐成本低、质量高的电能。

1.1.2 清洁能源并网建设投资力度

电网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网投资成本占总投资成本的比重。投资比重越大,碳减排能力越强。

1.1.3 并网结构合理性

2013年电网供给到需求侧的电量输出69%来自于并网火电,并网风电占6.1%,22.5%电量输出并网水电,核电和并网太阳能仅占1.2%。这种不合理的电力并网结构不利于电网低碳的运行。因此,并网消费越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越经济。

1.1.4 总损耗成本

电网中电器设备如变压器、输配电过网损耗电量成本占总输送电量价值的比率。损耗成本越低,越能提高企业低碳管理绩效。

1.1.5 环境管理成本

环境管理成本可反映电网管理过程项目实施对环境破坏而进行治理的费用。环境管理成本越小,说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小。

1.1.6 企业环境收益

企业环境收益指的是企业的环境赢利,是企业因为进行环境投资而从环境资产或环境治理中得到的效用总量,如电网中使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带来的环境收益;也可以是企业积极参加节能减排获得的优惠或政府补贴这些实际收益。

1.2 低碳技术指标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网从建设到运行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1.2.1 节能设备渗透程度

基于降低污染提高利用率的节能减排技术渗透程度,如无功补偿技术、节能输配技术,节能变压器,替代SF6的节能、低污染电气设备的应用程度。

1.2.2 节能电力供给技术

电网输出电用于如节能电动车,节能电灯等节能设备占的比重。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雾霾的形成作用较大。据数据显示,2014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车生产2.58万辆,插电式生产1.36万辆,同比增长近25倍。用电侧对节能电力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

1.2.3 智能用电装置研发覆盖率

基于电网需求侧,智能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获取用户用电量,从而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电能损耗、降低用户电费支出的装置的研发或实施程度。

1.2.4 低碳电力调度技术

低碳电力调度是当用户用电超过限定额度时,对电网供电量加以限制并最后输送给用户用电的技术,既能减少能耗也能促进电网移峰填谷的效果。

1.3 低碳运营指标

低碳运营指标即电网通过低碳技术调度的电量被消费的方式、运营程度。

1.3.1 电力规划集聚程度

电网规划供电运营范围与居民区、产业园区的聚集程度。供电范围越密集,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电网节能降损和电力企业的碳减排工作的进行,同时保证了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1.3.2 水电气复合网运营程度

通过逐步实现能源联产联合调度,形成有机水、电、气复合能源网。如浙能集团的电/气联合,提高整体系统性效益。

1.4 低碳生态指标

雾霾背景下这种管理形式对资源环境方面的效益。

1.4.1 碳排放量降低程度

电网实施低碳调度、节能技术等各项低碳管理后,在供电所有环节中减少的电量损耗而降低的碳排放量与传统调度方式下碳排放量相比较优化的程度。

1.4.2 节能工艺工程贡献程度

电网规划建设过程的节能“工艺”对碳减排价值的影响大小。如电网在建设输配网项目时使用埋线代替架空建设以降低线损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如建设暴露在外的大型电器设备时采用隔热节能工艺工程在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由于设备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损耗。

1.4.3 碳足迹认证实施程度

电网碳足迹是对电网从电网规划、建设运行这整个过程产生的CO2的核算和评估。它包括从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汇总、统计数据,计算分线、分站网损率碳足迹及管理排放如电网自身照明、供暖、计算机等用电设备排放。它是从电网自身消费和消耗出发的,是对电网碳足迹实施与否的低碳管理绩效评价。

1.5 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管理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指标 燃煤发电机组上网

清洁能源并网建设

并网结构合理性

总损耗成本

环境管理成本

企业环境收益

低碳技术指标 节能设备渗透程度

节能电力供给技术

智能用电装置研发

低碳电力调度技术

低碳运营指标 电力规划集聚程度

水电气复合网运营

低碳生态指标 碳排放量降低程度

节能工艺工程

碳足迹实施程度

2 基于AHP的电力行业低碳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 步 骤

2.1.1 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后要在各层元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于n个元素来说,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2.1.2 重要性等级

进行1-9重要性等级标度。

2.1.3 层次单排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公式1

(2)计算上式n次方根

公式2

(3)对正规化

公式3

W=[W1,W2,…,Wn]T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公式4

其中AWi表示AW中第i个元素,是等级矩阵和特征向量的乘积。

2.1.4 一致性检验

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作为衡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即用

公式5

其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它由下式给出:

公式6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采用1-9阶的判断矩阵。

当CR

2.1.5 总层次排序

最高层次的总排序就是其层次总排序。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根据上述确定的电网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经济、技术、运营、生态指标进行权重的确立。

目标层A的构造的判断矩阵确定指标重要性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A判断矩阵

低碳指标 经济指标 技术指标 运营指标 生态指标

经济指标 1.000 0 3.000 0 3.000 0 1.000 0

技术指标 0.333 3 1.000 0 2.000 0 0.333 3

运营指标 0.333 3 0.500 0 1.000 0 0.333 3

生态指标 1.000 0 3.000 0 3.000 0 1.000 0

同理可求其他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均通过。总层次排列如表3。

3 案例分析

选取河北省A电网企业和河南省B电网企业进行比较,根据专家的评分(满分10分,实施效果越好,分数越高),计算如下。

A企业总分数:0.121 6×8+0.072 0×9+0.072 0×6+0.022 8×7+

0.022 4×8+0.060 2×5+0.058 2×6+0.009 8×6+0.058 2×8+

0.025 3×7+0.071 3×6+0.035 6×8+0.194 6×7+0.123 8×6+

0.052 5×8=6.980 9

B企业总分数为6.429 4。可知,A电网企业分数高于B电网企业,则A企业低碳管理绩效比较高,通过实际调查,与现状相符。

4 结 语

在雾霾背景下,电网企业低碳管理不仅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保证企业安全高效地运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保证企业在整个低碳环境下运行,并且能为将来除了电网企业之外的售电公司提供借鉴,使得各电力企业在契合当今国家对生态的要求下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社会用电水平不断提升,合理地评价电力企业低碳水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力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建设的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Z].2015.

[2]孙彦龙,康重庆,陈宋宋,等.低碳电网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7).

[3]顾英伟,李彩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4]田俊丽.低碳经济下光伏发电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5]李冰.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6]Sovacool,B K,Brown M A. Twelve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Global Assessment[J].Energy Policy,2010(9).

[7]孟美文.碳足迹分析在电力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8]万林葳.环境收益、环境效益和环境绩效概念辨析[J].财会月刊,2011(24).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5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天保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和自身发展,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林区经济向高效、低耗、节能、环保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为目标,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立功竞赛活动,促进天保工程深入实施,全面实现我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竞赛内容

以林业站和林场为阵地,深入开展“三比一创”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

1、比学习。认真学习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等知识,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2、比技术。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和技能培训等职工素质提升活动,充分认清生态建设的历史责任,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增加森林碳汇,促进生态文明。

3、比贡献。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要求,让每一位林业职工都能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4、争创一流业绩。围绕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促进绿色增长。

三、竞赛与表彰

竞赛活动从2013年8月至2015年底。在活动期间,市林业局分年度进行考核,对竞赛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具有重大影响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单位,市林业局给予通报表彰,并上报省林业厅和省林业工会进行考核推荐。

四、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把竞赛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竞赛活动小组,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确定竞赛目标任务,提出推进举措,把“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竞赛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强化劳动竞赛,抓好各个环节。把劳动竞赛融入天保工程各个项目和各个环节,作为提升天保工程管理的重要抓手,与天保工程各项工作同步布置、同步推进、同步检查督导、同步总结验收。

节能降碳总结范文6

1.安全生产方面:

牢固实力安全第一的主导思想,坚持事前策划,周密部署,严格对方案进行评审,注意细节,确保工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对工艺进行不断改进,杜绝工艺安全事故的发生。

2.工艺管理方面:

年在一系试烧粒度煤,成功为集团的造气炉用煤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降低了消耗和合成氨生产成本,但是的煤耗基本控制在1350公斤左右,由于试烧粒度煤的成功,消耗有明显降低,基本控制早1270公斤左右,后来在全集团推广掺烧粒度煤,至今一直在掺烧运行。

随着成本控制理念的逐步深入,为了更好地降低合成氨生产成本,造气的入炉煤原料成本尤为重要,所以在原料煤商要有一个新的突破,我们在集团和厂领导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型煤掺烧的工艺运行条件,工艺调整的思路主要是根据入炉煤质进行,结合风压、电流的变化,对入炉蒸汽和风机风挡进行及时调整,在煤球掺烧时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小负荷、大蒸汽”的工艺调整思想。在确保炉况稳定的基础上掺烧量逐步增加,煤球掺烧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原来的1|4到现在的3|4,炉况的稳定程度得到了控制,掺烧的工艺条件日益成熟,使合成氨生产成本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

为使工艺设备的配套和匹配,根据摸索的条件变化和设备影响因素;针对煤球掺烧后上点偏高,带出热量较多的客观实际情况对布料筒进行了改造,由过去的1.2m改为现在的1m提高了有效碳层,降低了上点温度,增加的造气的蓄热能力减少了热损失,对提高单炉发气量和炉况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深挖内部潜力,寻找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针对水夹套壁温外环区温度低的不利因素,为有效的进行改善根据集团的指示配合技改对1—3#炉成功进行了改造,通过管道流程的修改以及学习熔盐的特性积极摸索工艺运行条件,造气炉盐夹套工艺管理技术日益成熟,并不断改善,确保了熔盐炉一次性开车成功,借鉴1—3#炉的运行经验,又成功的对16—18炉进行了改造和投运。俩套盐夹套造气炉的成功改造及工艺管理技术的不断探索为新造气炉的顺利开车奠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确保新造气熔盐炉一次性安全投入运行,并且为其工艺调整,创造和积累了条件。

在炉况管理上,始终坚持“炉况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及“技能降耗”这一主题开展工作。针对入炉煤的特点,积极摸索工艺最佳运行条件,并制定符合实际的工艺指标。加大炉温考核监督力度,从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保了炉况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使白煤小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多次刷新历史最好水平。

3.存在的不足:

对某些危险源的辨识,特别是盐夹套造气炉的危险源辨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在这方面很下功夫。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应急事故预案的编写及演练……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有效的全面掌握和有效利用,对节能降耗工作不够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今后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艺管理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有所创新:在造气用煤方面不断学习新技术摸索新工艺,为集团合成氨的有效降低最好服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写、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