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降碳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降碳报告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1

一、遏制气候变暖的目标

全球极端气候现象已经成为新常态(NewNor-mal)。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发达国家的研究预警表明,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超过2℃这个底线,将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崩溃;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及岛国被淹没;热带地区将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粮食大量减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生存环境改变,缺水人口将达20亿。因此,应在本世纪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之内,这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地球升温的最高限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2007年的报告指出,为实现本世纪将地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发达国家应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仅承诺减排12%~19%。据测算,2020年以前,全球共需减排140亿吨,而有承诺的减排量只有90亿吨,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减排37亿吨,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53亿吨,全球碳排放减量缺口达50亿吨。因此,IPCC预计,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将超过2.5℃,甚至达到5℃,超过2℃导致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概率达50%。且保守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要以平均每年4毫米的速率继续上升,到2050年,全球将有大约2亿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气候难民”。尽管国际社会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就对“2℃目标”达成了基本共识,并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上设定了2℃的控温目标,但在减排责任承诺上,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过大,迟迟不能就2012年以后第二阶段的减排承诺与相关协调机制达成一致,而且39个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第一阶段减排承诺能否真正兑现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2007年以后,全球碳排放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二、全球碳排放超量增长

虽然IPCC的预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在以发展本国经济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全球碳排放继续超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06亿吨,比上年增加16亿吨,比200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增长了5%,其中3/4来自新兴经济体。而要实现2020年之前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这个数字不应超过320亿吨。如此看来,未来10年,除非各国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把碳排放增量控制在14亿吨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2011年的一份报告预测,受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强劲需求的拉动,未来25年内煤炭的使用量将继续增长53%,化石燃料将继续占世界能源的80%。到2035年,全球市场的能源消费量预计增长53%。如果没有重大的政策改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7年的300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420亿吨,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多。另据IPCC预测,如果碳排放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4℃的可能性达50%。遏制碳排放成本惊人。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测算,要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最乐观的情形是,到2030年全球每年减排成本为2000亿~3500亿欧元。在油价为每桶60美元的情况下,到2020年每年需要的增量投资约为5300亿欧元,到2030年达到每年8100亿欧元。如今,国际油价已经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必然导致相关减排成本极大上升。

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1.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但能源消耗强度大,能效不高,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剧增。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报告,2007年我国(大陆)向大气排放了65.33亿吨二氧化碳(比2006年多4.25亿吨,比2005年多9.24亿吨),超过美国同期排放量7亿多吨,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306.49亿吨的21.3%;人均排放量为5吨,在已有数据的19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此后的发展势不可挡。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研究报告,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耗增长11.2%,全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83.3亿吨,增长10.4%,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5.1%,而同期全球总排放量仅增长5.8%。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2010年,我国煤炭使用量增长了10.1%,消耗了世界上48.2%的煤炭,全球煤炭生产上升了6.3%,而我国增加了9%,估计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对此贡献不小。从碳排放结构看,我国火电排放占41%,增长最快并持续增长的汽车尾气排放占25%,其余是建筑排放,占27%。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绿皮书特别指出,30年内,若没有显著的技术变革与结构转型作支撑,加之人口增长、人均GDP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报告估计,2035~2045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顶峰,徘徊在130亿吨左右;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接近9吨。

2.能耗强度居高不下2010年,我国GDP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比2005年增长37.7%。得益于政府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下降了4%,但能源消耗强度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欧盟的3.8倍。虽然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能源消费总量仅为6.6亿吨标准煤。从运输业能耗水平看,我国载货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左右,乘用车单位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比日本高39%,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在一些大城市占大气污染物的比重达60%。一般认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占用了社会总能耗的9%左右(其中石油消耗约占34%,碳排放约占25%),仅次于制造业。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出25%~60%。

3.发展与减排高度纠结

(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支撑。2010年,我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为日本的1/10,排世界第94位;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折合2130美元,不及美国同期的1/7;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7.5%,预计2015年将超过51%。从人均能源消耗水平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43吨标准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23.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38.7%;人均用电量3200千瓦时,人均油耗0.29吨,分别是美国的1/4和1/10。即使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77吨油当量,也才略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74吨油当量。从发展来看,我国能源总量供应不足问题将长期存在。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8亿~1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8%~5.5%,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41亿~42.5亿吨标准煤。为此,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FatihBirol)2010年提出,未来20年内,我国需要在能源领域投资约4万亿美元,以便为经济提供动力,避免发生停电和燃料短缺;未来15年,我国将新建约10亿千瓦装机容量,基本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总发电量,而美国是用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

(2)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到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据此,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节能6.7亿吨标准煤。但实际情况却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5亿吨,2011年增加了2.3亿吨。如果这种上升势头不减,后期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从目前的情况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调低到7.5%,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已回落到8.1%,工业和重工业用电量增幅分别同比降低了7.6%和7.4%,京、沪、浙、粤等经济发达地区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几乎下降了66.7%,预期全年能源消费增幅可能会放慢。

四、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迅速增加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公众版)》。这是我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即绿色GDP报告。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对2004年点源排放污染物进行全面治理,需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仅占GDP的1.18%,环境欠账之大不言而喻。上述数字触目惊心,可谓环境污染猛于虎也!但实际情况仍在继续恶化。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2010年12月的我国第二份绿色GDP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8(公众版)》披露,2008年我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特别令人瞩目的是,与2004年相比,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74.8%,虚拟治理成本增长了75.4%。2008年,GDP环境污染扣减指数为1.5%。报告还显示,2008年环境污染成本比2007年增加了1613.5亿元,增长了22.0%,增幅略高于2007年,但远高于同期9%的GDP增速。麦肯锡公司认为,未来中国每年要将1%的GDP用于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按2011年47.2万亿元GDP计算,应该是4715亿元。实际上,《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但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WRI)分析,从节能技术应用来看,还有众多节能减排技术我国并不掌握,基准减排情景下需要的六十多种技术,有四十多种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这就意味着,我国为履行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可能还要花费大量投资从发达国家引进相关节能减排技术。钱从哪里来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麦肯锡公司的建议是,可通过控制出口配额多寡,换取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即使这个可以暂且不论,在享受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红利以后,现在恐怕也要反过来投资治理环境污染了。问题是,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持续吗?物流业现有的运营模式还可持续吗?

五、物流业节能减排路径清晰

作为全球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物流和运输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全球运输业每年排放温室气体约28亿吨,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左右;公路货运碳排放超过15亿吨,约占物流和运输部门总排放的60%;物流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产品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15%,其中运输排放占80%以上,仓储建筑物排放约占17%;能源成本约占交通运输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0%~40%,但有6%的燃油被消耗于交通拥堵。如物流业进行环保改革,每年可为全球减少14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所有人类活动排放量的近3%。

另外,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报告,航运业承担了全球80%的贸易运输量,年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仅次于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4%,且有迅猛增长之势。好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旨在提高船舶能效性的两项强制标准。显然“,绿色”公路运输和“绿色”海洋运输将成为物流业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也是绿色物流发展的机会所在。幸运的是,我国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据交通部《2011年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披露,与2005年相比,2011年我国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交通部乐观预计,通过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目标的空间很大。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有关物流设施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报告,但考虑占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的仓储建筑物排放,我国上千万平方米数量级仓库或配送中心的节能减排、上亿平方米数量级物流园区的节能减排潜力也非常值得期待。

六、物流企业“绿化”之路

在了解上述绿色物流发展所处低碳经济环境状况后,传统物流企业“绿化”路径也基本确定了。

1.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埃森哲咨询公司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供应链低碳化报告》中指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最具潜力的减排措施有五个:一是采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约可减排1.75亿吨二氧化碳;二是按照效率原则优化配置农业和工业生产地点,可减排1.5亿~3.2亿吨;三是适当降低运输速度并增加一次载运量,可减排1.71亿吨;四是减少产品外包装体积和重量,可减排1.32亿吨;五是改进物流系统布局结构,可减排1.24亿吨。对此我们不用怀疑,因为上述五个有潜力的绿色物流活动,传统物流企业一直在做或孜孜追求,只不过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还缺乏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表述,还没有按照标准规范对物流活动碳足迹进行核算,并据此制定明确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调整企业运营模式罢了。因此,绿色物流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节能减排就在日常运营之中。

2.做好低碳运营适应性调整与企业过去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不一样,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硬约束———做企业运营适应性调整。适应什么呢?适应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法规要求,适应产业技术和管理标准规范要求,适应供应链系统节能减排要求,适应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运营特点要求。物流企业适应低碳经济运营环境的过程就是所谓“绿化”的过程。为此,传统物流企业要关注低碳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关注政府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要努力提升制定低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创新低碳客户服务模式;要在传统决策模式基础上,依法把物流活动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一并纳入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成本效益考量,并据此调整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简单来说,物流企业绿色核算就是要在现有物流服务收益中,按照公认的标准和方法对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来作必要的扣除。可用公式表示为:绿色物流=物流业增加值-(物流资源耗减成本+物流环境降级成本)与之相应,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公式调整为:绿色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存货占用资金成本+一般管理成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污染损失和治理成本由此可见,在现有物流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依法需要扣减的外部成本越小,说明物流企业“绿化”越成熟。

3.尽快开展碳足迹认证由于企业绿色物流总成本计算口径增大,且需要超越传统企业边界计算外部成本,专业性特别强,因此需要借助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力量。作为通向绿色物流的技术和管理路径,也作为接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国际化运营的通行证,物流企业应像对待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那样,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际公认权威标准———英国《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进行企业碳足迹认证,并支持客户实施碳标签制度。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2

一、调查课题:我们身边的低碳生活现状调查

二、调查分工:根据本次调查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五名学生进行如下分工

侯赛茵:负责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课题的总体策划;

苏浩男和魏鑫羽:负责发放问卷和入户调查;

王晨曦和刘凌泽: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和解决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调查宗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100张,有效问卷98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锦州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3.锦州人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1%.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3

2009年,财政部财科所等三个国家部委的科研机构几乎同时报告,探讨中国碳税的征收时机和条件。财科所设定的税改路线是,2009年或之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2012年推出碳税。

近期,据媒体报道,碳税征收一事,有了实质性进展。今年5月,环保部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送审稿)》 (下称“环保税法送审稿”),将碳税写入了环境税的税目;7月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政府将适时开征碳税;7月底,有媒体报道称,关于碳税的征收方案正在全国人大讨论,税率将超过10元/吨。

碳税要来了?

用财税等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

2009年,中国有关部委的直属科研机构开始着手碳税的课题研究。财政部财科所做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环保部环规院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框架》的课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了《实施碳税效果和相关因素分析》。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碳税方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并有望先于环境税出台。但两年多过去,碳税征收一直未提上日程。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决策层对于碳税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

负责国家发改委碳税课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姜克隽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两年,我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碳排放权交易上,也想看看碳交易对于碳减排的效果,而目前来看,碳交易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政府将借助更有力的财税手段来推动碳减排,就着手研究征收碳税了。

国税总局税科所副所长靳东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关于碳税征收已经提上日程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但不方便透露更多的消息。

专家表示,重启碳税与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压力有关,也符合我国“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

姜克隽表示,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环境等问题已日益严重,北京等地雾霾频现,而且,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显,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这些都是碳税出台的推动因素。

从国际上来讲,当前我国碳减排压力仍然很大。“2012年,我们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总排放量的一半,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姜克隽说。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如果开征碳税,将有利于减缓国内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也有利于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碳税开征也是对我国税收制度本身的完善。”

“我国碳税已经征收得太晚了,”姜克隽说,“‘八五’到‘九五’期间,我国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节约能源、促进碳减排,但到‘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方式的效率很低,做得很累,我们需要用财税等经济手段来推动低碳经济。”

据了解,目前,国税总局已经启动碳税征收的相关准备工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正在配合国税总局做一些与能源相关的碳税分课题研究。“国税总局的考虑已非常具体,包括交多少次税,在什么时候交,和其他税怎么合并,碳排放的系数如何计算等等。因为,他们必须做好准备,一旦全国人大通过,他们就能够操作了”。

但财政部财科所依然坚持自己的路线图。苏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前还不是征收碳税的时机,先做资源税改革,之后再推碳税。”

“资源税是上游环节的税改,主要是理顺资源和价格的关系,而碳税是下游的消费税,主要调节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理应先进行前端资源税改革。”一个知情人士解释道。

征收对象,发改委环保部各执己见

据了解,经过3年的研究及各制定部门的磨合,碳税的大体框架已搭建起来。

对于碳税税种的设计,当前各大研究机构更倾向于将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税费主要是向企业征收排污费。据知情人士介绍,环保税法送审稿主要是“清费立税”,将环境税作为这一类税收的总体制度,环境税下的税目将包括碳税、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氮氧化物税四类,用以取代现行的排污费。

而据一位行业研究人士透露,这是环保部的意见,但国家发改委却希望将碳税作为一个单独税种,归属到国家能源局的监管范围。

在征收对象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认为,应该在生产端进行征税,对于化石燃料的生产企业,根据化石燃料的含碳量作为计税依据,根据企业对化石燃料的产量进行一次性征收碳税。

而财政部财科所、环保部环规院则认为,应针对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消耗的企业征税。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表示,碳税应该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来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目前,我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税负难以从生产环节传导给消费者,所以,将征收环节设置于消费环节更为合理”。

当然,“谁来计算一个产品从上游到终端的碳排放量?怎么计算?”从消费环节征收碳税,必然带来碳排放的计量难题,加大管理成本。因而,权衡利弊,苏明建议,“从积极稳妥推出碳税并尽量弱化负面影响的角度考虑,碳税实施初期应选择化石能源开采和生产环节征收,未来随着征管能力的提高和控管条件的具备,再将征税环节调整为消费环节。”

企业增负还是消费者买单?

据了解,环保税法送审稿中将碳税税率设定为10~100元/吨二氧化碳的区间。而据财政部财科所预计,短期内会选择10元/吨二氧化碳的最低税率,之后逐步提高税率。

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对碳税征收仍存有疑虑,担心碳税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拉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速;担心碳税会带来生活成本的增加。

但各部委研究机构对于碳税影响的评估基本达成一致,那就是影响较小。

“澳大利亚废止的碳税固定税率是24.15澳元/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30多元人民币。”姜克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相比其他国家的碳税税率,10元人民币/吨二氧化碳的水平是很低的。”

财政部财科所2009年《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显示,在10元/吨和70元/吨的税率水平下,碳税征收对GDP的10年累计降低幅度分别为0.19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对投资的累计降幅分别为0.25个百分点和2.75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累计减少幅度分别为0.14个百分点和0.66个百分点。苏明认为,这个影响不用过度担心。

而相反,同样碳税税率下,碳税征收对二氧化碳的10年累计减排幅度分别为18.57个百分点和114.15个百分点,碳减排的效果明显。

碳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针对碳排放较大的工业行业。姜克隽认为,最终成本还是转嫁到消费终端,由消费者买单。

如果按照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碳税的最低税率水平来看,姜克隽认为,碳税不会加重普通家庭的负担。“在2010年,我们按照当时家庭收入水平将家庭划分为7个等级,其中,最贫困一级的家庭(三口人)平均每年将增加三四十元钱的成本。由于收入高的家庭耗能更多,他们要增加高于普通家庭数倍的成本。”姜克隽建议,政府应该给予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以缓解他们的负担。

姜克隽认为,碳税主要是为了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因而将来碳税征收肯定是税负结构上的变化,而不是形成增量,“在征收碳税时会减少其他的税,比如,碳税每年征收1000亿人民币,但是我们减少增值税或个人所得税1000亿,总体上就不会增加社会的负担”。

根据目前我国每年8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如果对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元的碳税,那么,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就会增加800亿元人民币。按照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这些碳税收入取之于企业,最终通过设立节能减排基金、减少其他税种税负或对企业的税收减免、补贴等方式返还给节能减排的企业。“低能耗企业会很高兴,因为在低排放下的碳税上缴很少,而国家又减少了它的其他税负”。

但是财科所并不这么认为,苏明告诉记者,碳税就是通过增加税负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财税手段,碳税在操作上不会有其他税负的减少作为配套,而碳税收入将直接纳入公共财政。“财政部不希望设立专款专用,因为这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能财政部为此要增加一个部门来管理这笔专款,这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一位行业研究人士分析。

碳税

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主要是对化石燃料 (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 消耗所产生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收。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4

加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调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之一,我国原有产业结构偏重,产品结构偏向中低端,能耗偏高,能源消费增速快,应着力将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转变。而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能源界的代表、委员指出,从能源产业的角度看,能源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双重身份:第一,能源企业是提高能效、节能降耗的重要力量;第二,能源企业是调整能源结构的积极参与者。“双重身份”决定了能源企业是我国转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能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促减排,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是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行业。传统能源企业是工业企业中的能耗大户,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楚光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长期性、独特性以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限制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碳减排的最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二氧化碳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可利用其提高石油采收率,置换原油而长期储存于油岩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减排。

温总理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成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十二五’规划即将制定,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应作为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来实施。”国家电网电力科学院名誉院长薛禹胜说。

而另一类耗能大户石化企业,也即将启动石化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把精细管理、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优势的着力点。

调结构,加快清洁能源利用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很多能源界代表、委员提出,要实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的目标,必须要改变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特别是水电、核电的发展。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5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 CDP 现状 建议

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围绕碳排放的探讨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我国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经济。有关碳信息披露的实践研究中,占权威地位的是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以下简称CDP)。从2008年起,CDP每年对我国流通市值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中国100)发出问卷调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等信息。

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对碳会计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涉足,对碳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再者我国上市公司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和意愿比较薄弱,因为考虑到披露成本可能无法得到补偿,即除核算成本之外,还可能因为披露碳信息引发潜在的管制风险甚至诉讼,披露后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使企业收益下降等;披露内容方面,披露的碳信息数量少、范围窄,有些上市公司尽管披露了相关信息但也是“报喜不报忧”;披露方式不统一,有的上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碳信息,而有的则独立于财务报表披露。

根据2011年CDP中国100问卷调查显示,我国100 家市值最大的企业中46%对CDP进行了积极回应,其中有11家公司填写了问卷,35家提供了相关信息,39家没有回复,15家拒绝参与。从分行业角度来看,中国100样本涉及的28个行业中,只有7个行业的企业填写问卷,分别是银行、建筑与工程、运输、煤与消费用燃料、石油和天然气、信息技术、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在填写问卷的11家公司中,银行业有4家填写了问卷,在绝对数量上居首位。贸易与经销、酒店餐饮与休闲、航空、建筑材料等行业仍在信息披露上保持观望状态,工业领域没有企业对此做出积极回应。从披露方式角度来看,中国100企业中有71 家了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CSR),87%的报告明确提到了气候变化,其中73%的报告设置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专门章节加以论述,32%的报告在领导致辞中提到气候变化相关信息。

从披露内容角度来看,71家公司中有92%的公司披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主要包括节能项目、新能源、碳交易、绿色投资、公益项目和绿色办公六个方面。其中提及最多的为节能项目,占63%;28%的报告提到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70%的公司披露了涉及能源消耗量、温室气体减排量和碳交易信息等方面的量化信息;只有6家企业在披露这些量化信息时,注明了数据收集或计算方法;尚未有企业就披露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第三方审核。

二、碳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根据碳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开信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已经表现出积极与透明的意愿,但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碳数据披露方面的缺憾。

首先,在披露比例方面:(1)从总量来看,2011年我国企业对CDP的回应率为46%,高于往年水平,提供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94.4%和34.6%。但就当年来看仍不足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比例的一半,可见我国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比例总体较低。(2)分行业来看,银行业表现积极,工业企业表现被动。银行、信息技术行业都属于低碳排放企业,碳信息披露比例却较高,而碳排放量较高的金属、化学业披露比例不容乐观。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的意愿并不强烈,并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但也有些学者认为行业碳排放量大小与披露比例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上述分析中银行业的碳信息披露比例较高,但其属于低碳行业,而高排放的企业的参与并不积极。

其次,从CDP报告中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文字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要远远多于数据性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上市公司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具体行动披露的居多,而对气候变化风险及机遇披露的样本数较少。说明样本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陈述层面,对风险和机遇等预测性信息的认识不足。披露方式上,选择以独立报告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较少,多数在董事会报告中进行披露。在董事会报告中上市公司主要对国家政策、碳排放情况及低碳技术进行文字性描述;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了独立的CSR报告,但相关低碳信息包含在CSR报告中,所以碳信息方面并未形成独立统一的报告方式向外界披露。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现存的问题主要是自愿披露意愿差,参与度低;碳信息披露内容不完全,内容较为零散,信息质量较差;缺乏独立统一的披露方式。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建立碳信息披露框架,完善碳交易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规定上市公司碳信息的披露框架,碳交易的会计处理和相关碳信息披露也缺少统一的规范,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不能全面了解碳信息披露对企业战略、收益和机遇等各方面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发展。碳交易市场有助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成本的降低,同时促使碳信息披露的发展。所以我国应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信息披露相关经验,探索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

(二)统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

在建立碳信息披露框架的基础上,统一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碳信息披露的内容既包含货币计量信息,又包含非货币计量信息。为了使现行的财务报告能全面地反映碳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需要对现行财务报告进行创新。目前有关学者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将碳会计信息作为财务报表内信息披露,即在现行财务报表中增加低碳相关科目来反映碳会计信息;二是将其作为表外信息披露,形成独立的低碳财务报表。就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状况而言,选择非独立的低碳财务报告模式较为适宜。然而,笔者认为如果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碳会计科目,可能会破坏报表已有的平衡,也无法直接、清晰地反映碳信息,所以现阶段可以将碳信息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待到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成熟时,再慢慢形成区别于财务报表、社会责任报告等独立的碳信息报告。

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应尽量全面,包括文字性信息和数据信息。碳信息披露影响着上市公司当前的市场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文字性信息可以借鉴CDP报告的经验,细化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包括国家政策、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况、节能减排计划措施等。数据信息主要包括统一的碳会计各要素数据和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气体种类及数量分析等。

(三)加强上市公司高管对碳信息披露的认识

低碳经济时代,上市公司决策层在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碳信息披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应使企业高管树立低碳经济观念,掌握世界经济形势和发展动态,有意识的跟随政府低碳政策导向,自觉带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其次,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应加强对碳信息披露的认识和了解,全面正确地分析碳风险和机遇,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大力培养低碳人才和技术。最后,企业高管应将碳信息披露目标纳入财务目标,积极披露相关碳信息,使企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制定和实施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

在缺乏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情况下,会出现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足,甚至不提供碳信息的现象,造成了决策者、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等对碳信息的缺失,碳排放交易权也缺少交易基础。所以对我国所有上市公司均实施强制披露政策十分必要,这样会使上市公司真正关注碳排放、碳信息,发展更多的低碳项目,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对于披露了碳信息的上市公司,应防止其受到诉讼等问题的困扰,披露成本也可给予适当的补贴,即针对自愿披露真实碳信息的上市公司,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了积极改进,应对其实施奖励措施,以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碳信息。

(五)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审计机制

聘请权威的中介机构担负起监督、审计责任,例如知名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这些主体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均较为了解,由其向我国上市公司普及碳信息知识,并建立一套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和审计制度。事后由专门的审计人才对碳信息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并排名。此外,由于公众和政府是当前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的主要驱动因素,多数上市公司或为了迎合公众和政府,或为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等原因才披露碳信息。基于此,应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对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X

参考文献:

1.郜东芳.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7).

节能降碳报告范文6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摘要: 本文分析了碳管理的内涵,将碳管理活动的关键行为予以指标化,并设计了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价公司的碳管理效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evaluate execu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connotation of carbon management and suggested to make the key activities of carbon management as assessment index. What´s more, an indicator system was designed as well.

关键词 : 低碳管理;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Key words: low carbon management;management effectiveness;evaluation;indicator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009-02

0 引言

近年来,异常的气候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逐步认识到,工业行为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伴随低碳转型政治共识的形成和全球碳市场的逐步兴起,各种国际、国内减排法律、法规和政策层出不穷,低碳标准推陈出新,消费者对供应商减排的预期也不断增强。愈来愈多的公司不再在政策上进行争论,而是追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执行力和减排效果等碳管理效能问题也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

1 碳管理的内涵

管理效能和管理绩效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管理绩效强调组织或个人行为的成绩和结果,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评价模式;而管理效能则强调组织或个人管理的过程,兼顾管理的结果,是以过程为导向的一种评价模型。碳管理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通过减排技术和组织与制度创新等措施进行主动管理的系列活动。碳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和属性。因此,碳管理绩效和碳管理效能同管理绩效与管理效能一样,也表现出不同的关注点。

2 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碳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连续、动态的过程。它包括目标规划、碳监测、碳披露、碳减排、碳交易及风险规避、提高企业竞争力等若干方面内容。公司的碳管理行动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强制的,它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政策监管环境。由于公司所处的行业千差万别,所以低碳技术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完整的碳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①碳监测。碳监测是碳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公司通过监测整个业务流程中的碳排放,才能找到减排空间,并形成减排计划。碳监测包括对温室气体的常规或临时的数据收集、监测和计算等活动,还包括检测仪器、计算软件等软硬件支持系统。碳监测遵循一系列标准方法和原则。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和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前者包括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以及项目量化准则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既有关联但又相互独立;后者由国际标准化协会(ISO)制定,旨在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量化和削减提供一套操作方法和工具。

②公司碳治理结构与战略。公司碳治理结构是指企业推进低碳管理行动中的组织系统、权利责任分配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决策机制及落实方式。碳战略是指在公司低碳增长转型过程中选择目标、原则和行动方案,通常由高层制定并整合到业务流程中。公司碳治理结构服从碳管理战略的要求,围绕碳管理战略,设立、调整行政系统,并作出资源和任务安排。

③碳信息披露。碳信息披露是公司为特定目的而依照法律规定或自愿原则将其自身的碳管理战略、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特定机构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公告的行为。碳信息披露既包括碳管理行动执行前的披露,也包括执行过程中的持续信息公开和执行后的绩效披露。碳信息披露包括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种类型。前者是企业向政府部门、公众、投资人等就特定事项采取法定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披露,让有关主体了解企业的碳管理行动。后者则是企业自发地进行碳信息披露,主动给公众提供碳管理的有关信息,以获得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认可。目前全球最普遍使用的自发报告模式有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两种。

④创造财务收益和降低风险。创造财务收益和降低风险是公司通过碳管理直接或间接增加公司利润及降低或规避企业合规风险的行为。公司通过在强制减排交易市场或自由交易市场上出售核证的碳减排量,获取碳管理的收益,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此外,低碳环保形象的确立,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多客户,获得潜在价值。对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也可以提高企业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支出,节约成本。因此,碳管理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了财务收益。

上述内容分布在碳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业绩评估等不同阶段。碳管理决策是公司实施碳管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形成低碳战略目标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公司通常设立诸如气候管理委员会、碳管理领导小组等类似机构来总体策划公司的碳排放目标,并实行管理权。碳管理机构在确定碳排放目标前,会识别公司的“碳足迹”,依照相关计量标准收集数据并计算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基线,然后确定碳排放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及生产环节上,作为期末的碳绩效考核的依据。

碳管理实施是公司在既定的碳排放目标下,推进碳减排的整个过程。根据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工业企业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实现公司价值不可或缺的活动,诸如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事实上,碳排放伴随着公司活动产生,而且主要产生在基本活动过程中。产品的工艺设计决定了产品的材质、尺寸、功能等关键因素,对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具有直接影响。此外,产品生命周期终结时,或焚烧或掩埋或循环利用,处理方式不同,碳排放差异也很大。因此,在设计碳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得不考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售后和回收等因素。

碳管理业绩是公司一定时期(如一年)碳管理活动的产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定期比较原始目标与现有绩效产出,进行考核和总结,并予以奖惩。公司往往会在这一阶段公布公司的碳管理信息,传达碳管理任务完成情况及绩效考评结果。这种披露行为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半公开,或仅在公司内部进行通报。一些碳管理战略意识强烈的公司,会申请低碳认证或进行碳交易,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碳管理的更高回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碳管理决策、碳管理实施和碳管理业绩三个方面构建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表征公司碳管理效能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依据碳管理活动的内涵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公司低碳执行力和减排效果等碳管理效能的前提,也是公司低碳行动的指南。因此,科学设定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公司碳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需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原则,深入分析碳管理活动的内涵,将碳管理活动不同阶段的关键行为予以指标化考核,才能全面反映公司碳管理效能的大小。

参考文献:

[1]CDP. The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ic priority[R]. Published by CDP,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