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生鲜食品需求逐渐攀升,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营养与安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基于农业大国背景下,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运输,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鲜食品销售质量以及运输安全性,保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实现生鲜食品跨地区流通,长期保持稳定销量,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提高生鲜产品销售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文章主要对区块链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概述,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
[6]刘森,王英卓.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冷链物流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08):9-11.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2
关于物联网打通为什么不是食品行业最先开始,周宁也给出了解释:“食品行业太复杂,成本高低跨度太大,一个体系的建设,如果这张网有很多漏洞,那么这个体系等于白建。物联网本身是一种信息系统,它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知道,因为你是拥有者,不管你是过程的拥有者,还是最终的拥有者。要做到获取的信息完全对称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一张白纸,你不知道它是哪里来的,它有没有毒,如果它上面有一个编码,在网上能够查到它的原材料从哪里来,哪个厂家做的,谁来做的包装,谁来做的运输,分销商是谁,怎么到你这儿来的,是哪台机器打印的,打印的油墨有没有问题……以上各个环节信息的累积和存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问题,而这个体系要非常的严谨,环环相扣,传递要达到无缝连接。”
此外,周宁还提到:“包装行业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起点、有终点。包装总有一个形式。有形的载体就是一个优势,特别是在物流方面。也不仅是物流,可能在生产环节、流水线、托盘、盒子,只要是个容器就可以与物联网相连。”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助推包装检测标准化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物流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在物流需求不断扩张的同时,各个领域对物流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物流过程可控化成为物流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物流领域,实现物物相连的同时,也为物流过程的可控化管理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发展,货物在流通过程中信息的管控由原来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等手段定时、定点反馈向全程反馈发展,反馈信息的内容范围也更加丰富,具体到货物在流通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等事件的具体强度,而将监控到的数据信息用于包装设计,能够使得包装的设计和包装件的检测更有针对性。
包装承载物流监控技术,让物流过程走出盲区
包装作为产品的外衣,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消费者手中,与产品形影不离。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控制更多是通过对产品外包装控制实现的,而物流过程中对冲击强度、跌落强度等指标的监控也是通过在外包装或者集装箱包装布置传感器网络实现的。由此可见,物流监控技术的实施与产品的包装密不可分,物流监控技术大部分是以包装为载体实现的。
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刚告诉记者,做物流监控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是为了测试货物在物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环境,是否会受到冲击、震动、跌落、倾倒等影响货物安全性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其二,是为了检测货物在物流环境中,能否保持原来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物流行业关心的问题,也是包装领域尤其是运输包装领域关注的重点。
对于物流监控技术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王刚是这样解释的:物流监控技术可以解决物流行业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货物在哪里?货物的状态怎么样?货物是否发生了破损?通过对物流过程的监控,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货物破损发生的位置和原因,以及货物破损的时间等因素。
据王刚介绍,目前的物流监控系统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记录仪,即纯粹的黑匣子。将记录仪安装在需要监控的位置,与货物一起经历物流的整个过程,然后通过专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对记录仪进行回放,来分析物流过程中货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和物理力的变化。其二是实时监控系统,即将货物所处的环境和冲击震动以实时数据的形式传回系统,进行分析。在控制系统中,设置一定的标准和报警系统,一旦传回的数据超出标准,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记录仪与实时监控系统在应用上的区别就在于记录仪更加适用于制定标准,而实施监控系统则需要执行一定的标准。这是由各自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因为记录仪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起到记录的作用,其价值在于物流过程结束之后的数据分析,即使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也不能给予反馈。而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在信息的反馈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可以让操作者有意识地避免破坏事件的发生。
而两种监控技术的相同之处则是能够以数据的形式更加精密和快捷的记录整个物流过程。比如对于需要防潮的货物可以通过对温湿度的记录,设计相应包装的防潮等级;而对于易碎的货物则可以通过分析物流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跌落等能量值设计相应的缓冲包装;而通过对货物的时间、地点的定位可以分析物流过程中的路面状况;对于跌落强度的记录,则能够分析货物是否经历过野蛮装卸事件,甚至能够得出野蛮装卸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货物跌落的具体高度。这对于物流包装的设计和物流路线的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据王刚介绍,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能够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而在应用的推广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物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的经济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事实上,自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物流监控实验室开始营运到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已经面临了各个行业多方位的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应用比较成熟的市场是冷链运输,主要用于疫苗、药品、冷鲜制品等要求低温运输的货品。近年来,国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完善,这对货物流通过程中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且配套产业发展不全等导致冷链物流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是行业现实状况不容乐观,难以达到要求。在这种形势之下,物流监控技术恰好如一面“照妖镜”,将其中的差距放大并显现出来,在发现问题和规避问题的同时,也推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
除了冷链物流之外,大型家电的运输对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也体现了很大的需求。随着家电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精细化的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降低产品的破损率,而以往简单的包装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通过在产品包装内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破损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时间地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破损事件重复发生。事实上,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已经得到海尔集团内部的广泛认同。
在文物的运输过程中,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同样存在着难以估计的实用价值。据王刚透漏,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已经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取得合作意向,并且在文物运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未来的合作将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制定国家文物运输的标准,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二是建立一个实时监控系统,一方面实现文物运输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实现记录功能,使文物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路线、人员以及所有突发事件能够可追溯。
对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市场诉求不仅限于以上提到的三个领域。汽车行业如沃尔沃、通用汽车等已经采用这项技术来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上和车座底盘等部位的冲击、震动能量值,为汽车的工业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而核燃料和设备的运输过程在我国还不是很规范,国家相关的标准也不够完善,有待于通过物流监控来提升和完善相关标准。其他如食品类、快消品类、日化产品类的运输过程,同样可以通过物流监控提升物流过程的安全性和控制的精密性。除此之外,国内诸多高校也在着力于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研究,如江南大学的物联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及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都在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领域有横向或纵向的研究课题,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市场需求广阔是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一大助力,事实上,除了市场方面的因素之外,国家政策方面也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物联网作为物流监控技术的基础支撑学科,已经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2009年,提出要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随即,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七个产业被列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次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工信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将发展物联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与此同时,在国外如美国、韩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都将物联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作为物流监控技术基础学科的物联网获得了长足发展。今后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也会趋于完善,届时,物流监控技术将成为物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大众所熟知。
统一标准、统一物流业联网平台是物流监控的必然趋势
尽管物联网物流监控在技术层面已经能够实现多层次的需求,而市场对于物流监控也有很大的需求空缺,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讲,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物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阻碍物联网相关技术普及的一大要素。
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级产物,而统一的物联网基础体系是物联网运行的前提,只有在统一的基础体系上建立的物联网才能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和传播。建立统一的标准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更是物流行业监控技术的市场需求。
目前物联网物流监控技术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对货物进行识别、追溯、分类、定位、追踪甚至对货物的性能、状态进行感知,通常采用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视频识别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流动的、复杂的货物调度和管理,如厂区生产物流的运作与管理、大范围的物流线路运输与调度以及以仓储系统与拣选系统为主的智能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统作业与运筹等,这些无一不需要货物时刻处于“联网”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三是智能技术,实现对物联网物流监控过程中各种复杂信息的管理,目前一般通过专业的软件实现,常用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目前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和管理还是非常有限的,物联网物流监控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而对于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以及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O2O平台;O2O物流;同城配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1 era of O2O mainly attacked information flow, the 2 era stressed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raising the O2O logistics boom, setting up a competitive barrier.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Hangzhou O2O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plat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solve the O2O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pain points: cost and user experience.
Key words: O2O platform; O2O logistics; city-wide distribution enterprise
O2O首先经历了类似于大众点评网的信息平台模式,随后是信息平台变现到线下,有了团购模式,近3年强势发展的是以“饿了么”,“到家美食”等APP,从到店服务转换为上门服务的门店延伸模式;最近新兴的类似于58到家的C2C自营模式。从信息平台到实物交易,爆发了对实物配送的需求,众多O2O平台的扩张促进了城市短距离超速配送行业的诞生和探索。
1 杭州市O2O配送发展的机遇
1.1 O2O发展快速,物流需求旺盛
O2O模式的创新中大量O2O的产品应运而生,2015年上半年O2O市场规模达3 049.4亿,同比增长高达80%。杭州属于泛长三角O2O经济带中6大省会城市之一,并与苏州、宁波形成苏杭O2O经济城市群,全国省会城市O2O综合发展水平中杭州位居第3,仅次于武汉、长沙。杭州产业支撑能力强,2014年杭州市快递业务量全国排名第5位,达8.5亿件,业务收入102亿元。杭州10家知名的本地籍O2O企业有:点我吧、快的打车、杭州19楼、婚礼纪、淘点点、风先生、养车点点、丁香园、树熊以及卡考网络,7月的一天中在杭州就有超过3 500人次享受“点我吧”快餐服务,全国知名的O2O平台基本都有覆盖杭州,O2O平台、产品和服务的扩张产生对短距离超速配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杭州个人手工艺者众多,专注生鲜、烘焙、限量制作沙拉、特色饼干、插花等的手工达人,也产生了一定量的配送订单流。
1.2 O2O配送发展迅速,服务多样化
目前,O2O配送主要有3种模式:自营、合同外包、众包,活跃的两大主体一是O2O平台,二是第三方配送平台。“点我吧”杭州籍的外卖O2O平台,采取重模式的自营配送,为一个商家最大的配送范围可达6公里;“饿了么”创建的“蜂鸟”配送以少量自营+商家自送+外包的模式快速打开市场:以自营配送为试验基地,以加盟为主体,众包来解决长尾订单;美团也创建了自己的配送团队“烽火台”;“到家美食会”采取重模式的自建物流进行配送;淘点点采用的是第三方配送;百度外卖采取自营+合作+众包模式,众多小度骑士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京东在尝试众包模式占领市场。同时随着O2O的兴起,第三方超速配送平台悄然崛起,如杭州本地籍典型的O2O运力平台“风先生”,是基于LBS为O2O电商提供短距离配送服务的平台,通过手机APP将线上线下结合,完成本地外卖、鲜花、鲜果等的生活配送;2013年人人快递杭州区域管理公司成立,主攻同城高时效的鲜花、蛋糕、餐送等服务,其“餐送”APP也2014年11月份上线;2014年6月成立的达达也快速进入了杭州市场,主攻餐饮、商超、生鲜等商品配送,目前已与包括饿了么、京东、百度、淘点点在内的多家知名O2O平成对接;后续快跑者、闪送也纷纷扎根杭州。
1.3 配送成为O2O竞争的焦点
实物类O2O在不断的延伸,支持O2O实物运作的O2O物流成为竞争的焦点,也成为整个O2O领域目前面临的困境。O2O行业真正能够从口头概念变成现实中的成功模式,配送是第一位的。比如生鲜O2O,能否实现低成本客户满意的生鲜物流成为其生存的关键。再比如外卖O2O,配送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客户快、准时效要求高,且需要更低的成本,其配送质量的差异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也成为O2O的淘汰门槛,所以各大O2O平台纷纷下重金打造自己的配送系统,在杭州如:点我吧、百度外卖、到家美食会、饿了么、饭易得等。当前,020业务能给消费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服务的便利性上,以外卖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配送俨然成为影响平台选择最重要的要素,成为O2O平台竞争的重要手段。配送成为O2O竞争的焦点,竞争服务、竞争时效、竞争成本,促使众多企业在自营、外包、众包路上探索。
1.4 数字化手段高效配置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功能日益强大,加之“互联网+”思维的渗透,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为O2O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各类数据平台纷纷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对接,如淘点点与高德地图的对接打通淘点点与高德地图间的数据资源,实现快速定位市场供需、数据及时传输、实时监管;百度地图的大数据分析为百度外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度配送员以及顾客到餐厅就餐的准确时间,数据量越大,分析的结果也就会越精准;滴滴快的打车、UBER专车,正在努力打造“城市物流网络”,共享经济与数据平台的融合,为实物类O2O企业奠定了社会资源基础,优化配置物流行业资源。
2 杭州市O2O配送面临的挑战
2.1 配送服务要求标准高
快,C端客户下单后迫切要求极短的订单履约周期,1个小时、30分钟、甚至15分钟,O2O配送要在一定时间内,即时反应,并多点对多点,是灵活多变的即时、个性化服务;快仅仅是基础,O2O配送需求在“快”的基础上又多了些延伸,包括“准时送达”,准确的履约时点;“安全送达”,完整性、保鲜程度、卫生;“增值服务”,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等。O2O配送还将向“标准化、智能化、细分化、个性化”等高标准趋势发展。而目前O2O配送自营比例较低,以合同外包和众包为主,配送专业性低、风险高,难于提供规范且高品质的配送服务。
2.2 个性化需求,标准化难
O2O配送是一种非标服务,个性化需求强,细分领域的垂直类生活化O2O配送差异大,配送员的管理培训以及配送流程的制定是非标准化,比如快餐和蛋糕的配送、百货和鲜花的配送,许多细分行业对于配送的要求极高,要保证干净新鲜,对配送时间,配送中的包装容器、配送车辆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即使在同一细分行业O2O配送在安全性、时间、包装容器、车辆、流程等方面也没有实现标准化,以外卖O2O信息传递为例,必要的信息传递是和客户互动,可是过多的就是一种打扰,客户在一次外卖流程中从下单、支付、配送、配送完成可能会接到高达5次以上的短信通知,是否可以减少对用户的打扰完成服务,制定信息传递的标准化。
2.3 碎片化订单被瓜分,配送成本高
O2O本身通常单价不高,所以对成本相当敏感,单从一票业务上考虑,压缩的空间不大,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的规模化、集约化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但是O2O物流有着严苛的时效要求,没有对运单长时间集约的富裕时间,将原本离散的订单汇集成订单流,需要运单量高度密集才能实现短时间的起始并单和插单合并,虽然生活类O2O是一个巨大的配送市场,但海量的碎片化订单又被众多企业瓜分,单单一家O2O平台企业或第三方同城超速配送企业很难实现高密度的订单,订单密度低,无法实现集约化降低成本。所以怎样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各类商家的集约化,摊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成为关键。
2.4 频次不稳定
不同行业的O2O配送有明显的时间特征,频次不稳定。比如“餐饮配送很明显的特征是存在着高峰期,主要集中在
11:00~13:00,社区O2O配送主要集中在17:00~19:00,集中时段非常忙,高峰期过后比较闲,这样对于自营配送就会造成很大的运力浪费,由此O2O配送需要足够的弹性才能支撑波动的服务契约。
3 杭州市O2O智慧配送平台构建
3.1 建立一个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主体
像我们生活中出行领域的打车、专车、拼车应用一样,对于O2O配送,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一个平台垄断的效率会比多个平台的效率高许多。“020智慧配送平台”是按照政府政策指引和支持,在杭州城域内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和定制化配送服务,为满足城市O2O物流需求提供服务的平台,城市配送会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单靠市场无法解决,城市配送受诸多限制,已不是基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结构,目前完全竞争的O2O配送市场无法实现社会最优,需要一个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主体,需要政府部门开放引导,推动建立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主体来完成城市O2O配送。
随着O2O并购的热潮,其配送的联盟也将成为趋势,另一方面拥有O2O业务订单的平台,尤其是龙头企业都在谋求自己管控物流,试图拓展自己的物流业务管控能力,但又有专业和规模的压力,而第三方O2O配送平台,因为如果运单不再通过API释放出来,他们拿什么来聚合自己的配送大军呢,所以这两者联盟,共同管控也将成为趋势。这个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主体就是由政府引导下企业联盟,联盟企业由O2O平台龙头和第三方超速配送企业组成,首先培养行业示范企业来建立和规范城市的O2O配送,遴选多家典型示范性经营企业形成联盟,是一个由专业机构组织协调,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的城市O2O配送平台。示范性企业联盟后,配送人员、市场、配送工具、信息系统实现共享,如图2中显示了O2O平台运能共享的效果,之后运力的盈缺可由众包来进行弹性补充,最终实现运能均衡。
3.2 构建自营+合同入驻+众包模式的O2O配送运力平台
“O2O配送运力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平台,其实就是打造O2O配送行业生态圈,平台提供运力与O2O商户的物流订单对接、解决方案、调度、服务质量监控等服务。平台的运力提供者包括:平盟自营物流、合同入驻物流、众包物流三方,其中入驻物流涵盖:自建配送的O2O平台、同城超速配送企业;众包物流包括:城市公交系统、社会闲散的配送力量。平台由培育的示范性企业联盟运营,共享配送人员、配送工具、市场、信息系统,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完成配送任务,实现多赢。O2O商户在平台注册,根据自己的物流需求下单,由平台对运力进行统一调度,根据区域的订单密度、时效要求进行分单配送和抢单配送,最大限度地进行起始并单和插单并单,实现集约化、信息化,降低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在平台上实现运能共享,使运能达到充分利用,对于自营配送遵循就近原则,可在同一方向进行分流配送。另一方面平台内将对各种O2O配送进行垂直细分,鲜花、蛋糕、烧烤等类目可以分离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外提供个性化服务,O2O商户也可根据自身产品特点选择配送服务。
3.3 依托城市公交系统完善O2O配送体系
城市公交系统和社会闲散的配送力量属于众包物流,主要是对平台运力的补充,Uber、滴滴快车等一直在努力打造“城市物流网络”,将客、货运在城市范围内打通,通过智能APP,载着乘客的车子能顺路进行O2O配送,实现客、货的共同配送,运力共享。目前杭州市主城区共有出租汽车9 910辆(不含萧山878辆、余杭723辆、富阳区269辆),专车注册人数逼近3万,都可以成为运力补充的得力资源,O2O物流需求的不稳定性使得太庞大的自营物流和合同物流将会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和风险,自营物流和合同物流保证平均需求,由城市公交系统和社会闲散配送等众包物流实现配送运力需求的波动,社会化的物流,即结合分享经济的物流可以成为均衡运力的物流解决方案,在运力不足时通过互联网匹配附近可以完成配送任务的运力,并且城市公交系统,每辆出租车均有配置车载系统和车牌号绑定,将配送责任落实到人头,有利于跟踪和监管。
4 杭州市O2O智慧配送平台运营保障
4.1 政策支持
为经营O2O配送平台的示范企业联盟,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在社区、商务区等规划设置一批物品装卸点、货车的停车泊位,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零售终端网络,增强O2O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功能,满足商业网点、商务楼宇、社区居民等商品的配送需求;税收方面给予贴息支持和税收优惠返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给予杭州市通行许可支持,这将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4.2 建立杭州020配送运力库
联盟自营配送资源、自建O2O配送的企业、同城配送企业、包括城市公交系统的众包物流均是O2O可用的运力资源,保持适量的有弹性的配送运力,这是满足服务质量的基础,保持合理的运力结构:加强自营配送、严格评价合同入驻物流、控制众包物流。
加强自营物流。对于O2O商务平台来讲,关键就是物流,如果自己再不做物流的服务管控,唯一的价值体现完全交给了第三方,那何以体现平台的价值?O2O智慧配送平台的自营物流将成为任何一个联盟企业的自营物流。自营物流是提高物流可控性的重要手段,掌控住了物流,才能从用户体验的维度制胜,另一方面O2O配送员从招聘、培训、管理等环节有着一定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卫生、保温、冷链的技术和设备,这都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配送团队。自营物流是其赢取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靠自营物流满足市场基本需求。
合同入驻物流,制定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制度,开放的进入、退出机制,以退出做为逆向激励。
保持适量的众包配送做为补充,扭转现在以众包为主的配送结构。众包配送专业性较低、风险把控成本高、难于提供规范且高品质的服务,基于“共享经济”的众包配送只能做为一种补充,在博弈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保持适量的众包物流满足弹性需求,在众包配送里面没有强制的管理,只有经济利益关系,要保证合适的利益收益,必须保持适量的众包群体,留住适量的配送员群体是企业控制成本和配送员可以获得合理的业务收入保障。
4.3 完善的评价指标,开放的进入、退出机制
通过评估指标体系来保障平台良性发展,在平台上为入驻企业和众包配送员都建立开放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入驻的第三方同城超速配送企业,以一个月为试用期,一季度为考核期,通过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KPI),包括经营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等,来评定该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努力吸引优秀的企业入驻,建立开放的进入、退出机制,逆向促进企业良性竞争,进入和退出机制将鞭策有差距的企业,而一个季度后核心指标仍不合格的企业将退出平台。对于众包配送员同样制定评价指标进行约束,包括最低配送量、商户和消费者的满意度等,建立订单回访机制,定期对配送员进行跟踪调查,对服务不达标的配送员给予相应的处罚。
4.4 培训促进标准化,提升服务
对配送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O2O的物流服务质量不是强制管理得来的,尤其是众包,而应该是经过培训、训练、用户评价反馈过滤出来的。对新加入的配送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如何使用APP软件接收订单、如何组装产品、如何验小票验货、怎么注意交通安全、送达顾客的标准术语等,配送员持证上岗,并在后期定期进行线上或远程培训,将商家和顾客的反馈意见适时传递给配送员,使其优化改进配送服务。建立订单回访机制,在回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配送员,并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其配送能力,对于配送证可参照驾驶证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童婧. 网购时代物流企业智慧物流体系构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260-261.
[2] 石纳芳. 浅析中小同城快递企业抱团发展策略[J]. 物流技术,2011(9):220-221.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范文4
(一)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了两岸新兴产业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了重大转折,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2010年,两岸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ECFA是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中最核心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现实需要推动两岸经济全面、深入合作的特殊安排。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开创了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为两岸携手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撑。ECFA的签署也为两岸产业合作带来新机遇,根据ECFA商议的要求,2013年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与《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两项协议的签署是两岸经贸合作的又一重大进展,特别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作为ECFA的四大后续协议之一,台湾对大陆开放64项服务业,大陆对台湾开放80余项服务业,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制度化保障(虽然服贸协议在台湾受阻,但其代表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2013年10月“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提出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续协议商谈和落实;着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进一步发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及其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作用;加强规划协调,促进建立两岸产业规划对接机制和产业政策协调机制。2013年11月“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的主旨就是促进两岸产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可以预期,随着产业合作逐渐上升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心,为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两岸产业合作保驾护航、增添助力长效机制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合作领域加快扩展和深化
大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的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在具体领域仍有比较大的出入和错位。而事实上两岸近年的新兴产业合作并未受此限,只是将相互确定的产业作为参照,通过考察、交流、筛选、比对之后找出交集,然后确定合作空间。“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上,包括金融、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与家电和生物技术与健康照护产业等在内的两岸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都在峰会上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也就是说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已经超出了两岸各自确定的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范畴,未来两岸的新兴产业合作,内容将更为宽泛,深度也会掘进。
(三)合作模式不断探索与创新
当前,两岸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新兴产业合作模式。两岸的新兴产业合作模式多样:既包括共同研究、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制订统一标准,也进行城市试点、市场开发、合作投资和构筑产业链;既组建产业联盟,排除进出口障碍,也寻求第三地联合发展。在组建产业联盟方面,2013年,由南京、杭州两城市共同发起,联合上海、广州、青岛、长春、珠海等共7个大陆城市的文化产业协会,与台湾亚太文创协会成立了首个海峡两岸城市文创产业协会联盟,这将带动更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
(四)传统两岸交流合作基地
担当重任并继续领军福建、江苏等省区,特别是其行政辖区内的厦门市、昆山市等一直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排头兵。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这些传统的两岸交流合作的基地和重镇在原来已有成就、影响和发展模式基础上,顺应两岸经贸发展大趋势,依托地缘、政策、技术、人才等优势,抢占先机,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引领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厦门正在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建设,以两岸具有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高端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这个示范区位于翔安南部,是全国首个以两岸产业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预计到2020年,示范区将基本实现与台湾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对接。201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该试验区包括昆山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的海峡两岸(昆山)商贸试验区,旨在打造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
(五)新的区域和城市发展迅速
两岸交流合作已从海峡西岸和江苏、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区域向大陆中西部、环渤海等区域扩散。除了上述厦门、昆山等两岸交流合作重镇,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传统台商集聚之地,近年来重庆、成都、武汉、天津等开始晋身两岸交流合作热点城市之列,宁波、南通等中大型和三四线城市也崭露头角,引人注目。
二、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存在问题
(一)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尚缺
乏更高层次的制度化平台综观近年的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已呈现出参与主体与管道平台日益增多的征象,部委、地方和企业都有涉足,各种论坛、产业园区等纷纷设立,在彰显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热络程度、良好空间与机遇的同时,也反映出虽然公权力开始介入。可以看出,两岸就新兴产业合作方面,都不缺乏热情和意愿,但仍然存在就台湾而台湾、就大陆而大陆的一厢情愿的现象以及就两岸而论两岸的现象,总体上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仍处于各自为政、自发自为的状态。很多相关的研讨与交流的层级和意义有限,不少产业合作试点尽管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调研、筛选、协商,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但仍有分散、凌乱、个案之感。台湾萧万长就此指出:“双方总体政策与经济战略协调不足,不能发挥加成效果。缺乏全面和有效的统筹协调,会造成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中平台和管道的重叠交叉、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及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低效配置、错误配置和浪费,亟需调整和改变。”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虽然有ECFA作为支撑,但经济的合作与发展需要以具体的产业为载体,而目前两岸产业合作尚未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制度,以保证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畅通。同时,两岸新兴产业在合作过程中会涉及知识产权、标准以及符合性评估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但更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保障,而两岸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尚未充分。
(二)新兴产业合作的务实
性和落地率有待提高目前两岸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存在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各种论坛和经贸交流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媒介宣传力度大,但“务虚”的成份较高,达成的合作意向多而签订的有约束性、实质性的合同少。大陆不少地方花大力气、占大片土地建设“台湾产业园”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但只停留在概念上或仅仅为了招商引资,搞形象工程,实际进入的企业少,产业发展不起来,园区和基地相对冷清,既浪费了资源,也对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一些复杂和不确定性因
素制约合作的进度和深度近年大陆经济较快发展,其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日益上升,与台湾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与此同时台湾经济转型进程缓慢,两岸经济的互补性趋向减弱,而竞争性逐渐加强,这对岛内民意及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产生复杂和不确定性影响。据2012年台湾《联合报》“两岸关系趋势”民调显示,38%的岛内民众认为两岸经济关系呈现竞争状态,这一比重首次超过认为“互利”和“既竞争又互利”的比重,这表明两岸经济关系在向良性互动和纵深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即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问题在岛内引发争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当前两岸经济关系中的一件大事,ECFA签订以后,两岸经济关系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ECFA仅是个框架协议,需要不断地充实内容,其中《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就是ECFA的重要内容。2013年6月两岸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该协议在岛内遇到了障碍,至今没有在台立法机构审议通过,这将影响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同时也对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建议
新兴产业合作是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深水期以后的一个重大命题,必须在考量国际复杂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全球资源重组、产业转移和价值链重构的基础上,采用战略性和创新性思维,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
(一)深入分析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形势与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内涵、重要性与紧迫性、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变化。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不仅要立足于两岸各自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更要面向世界,研判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伙伴关系(TTIP)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自贸区谈判,跟踪国际产业分工的新变化,关注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和服务外包、服务投资的新动向,加快提升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共同占领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二)继续发挥两岸公权力的协调和引导作用
由于两岸政治的现实情况、经贸合作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经贸合作机制的运行成效,使得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离不开两岸公权力的推动。也就是说,由于两岸特殊关系的存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需要发挥两岸公权力的协调和引导作用。两岸公权力在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与发展上可考虑推动建立两岸新兴产业联盟。从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整合的角度看,促进两岸新兴产业紧密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新兴产业联盟。新兴产业联盟(industrialalliance)指的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根据两岸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度等因素选取一个产业或若干重点产业项目作为主导,联合大量相同或相关企业和支撑机构,而形成的一个经济组合体。建立两岸新兴产业联盟,意味着两岸围绕新兴产业形成联结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格局,这在两岸关系的现实状况下实非易事,它涉及两岸产、官、研、学、金各方面的密切合作,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合作都是值得深入商谈,都需要两岸公权力积极协商推动。ECFA签署以后,两岸在“两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截至2014年8月,围绕两岸经济发展和产业合作,经合会共进行了6次例会。作为EC-FA的磋商机构和执行机构,经合会框架下成立若干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产业工作小组依据ECFA的相关规定,协调解决两岸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两岸建立新兴产业联盟可考虑在两岸经合会的框架下统筹发展。发挥公权力作用推进两岸新兴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采取“共同筹集安排资金”的方式设立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基金,支持两岸新兴产业发展。另外,继续发挥公权力作用加强两岸金融合作,如通过债券发行、风险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为两岸新兴产业提供资金筹募便利,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促进两岸新兴产业合作。
(三)加强两岸企业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