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1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自然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内容。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研究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企业经济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宏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管理类研究生的通开基础课,对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与经济学研究生的经济学课程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了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1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学科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建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12-16

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和市场中理性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一般都被设定为必修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将会奠定坚实而持续的理论素养基石。武汉大学向来注重对学生的复合型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鼓励宽口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硕士)的通开课,《宏微观经济学》被设置为最为核心和基础的课程之一。这既是基于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特征与功能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当前社会及市场对研究生毕业生的学科背景需求的回应。《宏微观经济学》在武汉大学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已有较长时间,在给管理类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经济学思维素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及思考,结合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本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国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些许启发。

1 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的必要性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系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经济学的特征与作用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对于科学揭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规律和正确理解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而独到的指导作用。清华大学钱颖一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具体来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各种间接机制(如价格、激励)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从“均衡”、“效率”、“福利”等视角展开分析。这些分析视角与方法,能使学习者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保罗·萨缪尔森在巨著《经济学》中提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另一位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则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经济学对管理类研究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作为理性个体的思考上,更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如何解决用稀缺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的决策指导功能。

1.2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也要求管理类研究生必须重视和学好经济学课程。尽管经济学与管理学表面上泾渭分明,在大多数大学的学科设置上都将两者分开(如设立独立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超乎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关联,其内在的学科精神与追求是一致的,即都致力于解决社会稀缺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方面,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实践应用的产物。尽管现代管理学已经吸收了诸多学科的精华,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几乎所有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专家都认同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离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的学科大厦将不复存在。只有深刻认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正确理解管理学中的许多理论与原理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管理学的实践行动要求,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另一方面,管理学是经济学实践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重视解答“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的问题,注重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而经济学更重要地具有指导作用。如经济学家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现实分析及发展趋势等,而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探讨的是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管理者应该如何行动。但是管理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时,又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这是许多经济学背景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知名企业家的内在原因之一。

此外,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方法借鉴。钱颖一提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应从这三方面入手,而审视当前的管理学教学和研究, 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研究生, 才能运用和拓展这些方法, 去分析和研究管理领域的问题。

所以,管理类研究生开设《宏微观经济学》,既有学科关联的要求,更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开设好这门基础课程,对于提升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2 当前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尽管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基本都开设了《宏微观经济学》,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大致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即便是管理类研究生群体,由于不同细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征的差异,也并未形成对本门课程的统一理解。结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际,发现在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主讲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2.1 过于注重经济学理论推导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较为注重理论原理、公式、模型的推导和计算,而如果不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似乎又很难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内在的原理及其依据,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经济学的教材充满了各种图表、数据、公式、模型、方程等,具有典型的数理和工程特征,这与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推导与数理计算的工作量所占比重高出许多,让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无所适从,学习过程感觉较为困难。

2.2 忽视不同专业特征与要求

管理类研究生是一个包含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具体而言,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尽管都统属于管理类专业,但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面,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更多地涉及生产、成本、利润等方面内容,而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则对消费者均衡、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内容较为倚重。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容易忽略也难以将这些专业差异体现出来,而是进行统一讲授,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专业研究生打好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基础。

2.3 忽略学生的本科学科背景

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同一高校录取研究生的本科学校和专业背景差异也日渐突出。在管理类研究生中,本科背景的差异格外显著。根据教学经验发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中,理工科占40%左右,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背景的研究生占50%左右。那么,不同本科背景,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对经济学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视角及深度千差万别,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差距。当前的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也基本忽略了学生的这种背景因素,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在接受程度和效果上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抱怨的现象。

上述问题,在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并引起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关注,但当前鲜有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采取行而有效的系统措施进行解决,因而成为困扰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一大难题。

3 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3.1 科学设定教学内容

经济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包含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概念到原理和应用、从消费者到厂商的完整体系。而这些,对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来讲,并非都是直接相关的,不同部分的内容对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划分重点层次,并把握好不同部分内容的深度和详略程度,使得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亟需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习研究和未来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如,对于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专业来说,宏观经济学中的“国际联系”等内容就可以省略。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这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也同样适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管理类研究生难以真正通过参与组织管理实践,运用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分析经济实践现象,通过分析实践现象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突出经济学的决策指导功能

管理类研究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逻辑指导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而经济类研究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指导决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进行经济问题研究。因此, 作为管理类研究生《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在向学生清晰阐述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内容基础上,突出其在经济决策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决策原则和决策依据的分析。因为,正如赫尔伯特·西蒙所说,“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大部分管理类研究生未来工作都会是组织管理,因而对于决策的方法、过程要求较高,而《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则是其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总之,管理类研究生的《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主讲教师与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3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取向社会公共利益

一、经济法的功能与经济法的价值

在经济法相关价值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常易弄混的概念,即经济法的功能与经济法的价值。我们常将经济法的功能等同于经济法的价值,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就要明晰经济法价值与经济法功能及经济法作用的区别。只有弄个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法所具备的价值,这一概念较为抽象。经济法价值通过从人和经济法两个角度着眼来对人和经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经济法功能是通过从经济法本身来出发对其内在所具有的本性进行的研究,是经济法的功用以及效能,经济法的作用是通过从社会关系出发来对经济法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相关影响进行的研究。绝对抽象的经济法价值,是提升对经济法功能和经济法作用的理想化的相关理论。经济法的内在功能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具体以及宏观的。经济法的作用是就社会关系而言,是法对社会的影响的阐述。总的来说,经济法的价值是理想化以及抽象的,经济法的作用是作为经济法功能实现的一条必然的途径和外在的体现以及反映,假使经济法的相关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么经济法的相关功能也将失去意义,导致没有意义的经济法价值取向。

二、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由于经济法具有法的本质与一般特点,所以,在研究经济法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下法的相关价值。法的价值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考察法的价值体系,经济法的价值亦是如此。思考经济法的价值体系,离开了经济法的相关历史以及现实就好像没有源头的水,所以,经济法所具有的本身客观功能和经济法价值主体的主观需求对经济法价值的研究也同样重要。

有学者指出:法的相关价值是通过法和人之间的关系来作为基础的,法对人来说所具备的相关意义,是法对人的相关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经济法价值也同样。法律是阶级利益产生分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依照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法所产生的基础是利益,对法进行分类所具备的前提是利益产生的分化。首先要使统治阶级的相关意志得以体现,统治阶级在各国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它对于其阶级的相关利益肯定会在它的意志之中得以体现和映射。法的职能是对社会中各种关系进行调整,而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则是社会关系的本质体现,通过对利益的相关分配来实现法的相关价值。法所具有的很多目的的相关价值,正好是对于按照社会观念所存在的一种利益。

从表面来看对于经济法进行规范以及相关调整的目标的追求就是经济法的价值所在,依经济法的价值的追求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对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公众的相关需要的满足的追求,是对在社会范畴之中的公平以及长期、平衡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强调。

三、经济法的产生与经济法的价值

法律价值的确认必须考虑到法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主体要求给法律价值确认带来了困难,因为法律价值不是简单的,而是一个有层次、有分别的体系。

按照经济法创设的角度来看,它是在国家对经济以及调整经济方面生活干预的产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统一、开放的市场,社会的整体利益是在个体相关利益之中隐藏的,社会整体和个体利益、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同时发展。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转化为垄断,贫富差距亦愈悬殊,经济危机爆发,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给统治阶级的统治带来烦扰。于是,出现了国家调控,来监管自由放任的经济秩序。于是,产生了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新的法秩序――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

按照这个视角来考虑,设立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是为了更好的对市场秩序进行相关维护而并非建立新的市场秩序,遭到严重损坏和曲解的市场秩序是这一法律产生的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对于市场秩序进行维护的过程也是对公平的价值进行实现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在创建形式上的竞争所具有的相关环境的公平也是对市场主体所享有的权利以及该履行的义务的规定,更是对市场之中的强势的主体进行的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及一定倾斜和保护弱势主体的体现――这就是公平所具备的的相关精髓的实质所在。

四、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价值

与经济法相关的主体有两个那就是:国家和整个社会。针对于国家来说,经济法能够对国家对于管理经济的相关权力进行体现;经济法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是:经济法能够使国民经济协调有序的运行,经济法的职能囊括了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并不对具体当事人的交易关系进行规范,而主要是对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构建,对市场中的反竞争相关行为进行矫正,创造市场机制得以发挥的条件。宏观调控的侧重方面是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的保证,国民经济总需求以及供给要实现平衡。不管是市场规制或者宏观调控,都是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为其出发点。

在经济法领域中有突出体现的是实质公平与正义。经济法的宗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基础之上的社会利益至上,追求实质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经济法的根本的特点以及基本精神所反映的价值目标的独一无二的代表是社会的整体效益,同时它也是对经济法的功能价值、宗旨以及原则得以长久生存的前提条件。

经济法要想在一国法律体系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获得对其价值独立的认可。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分支的法学,具有的价值取向有其独特性。经济法具有很明显的经济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法律特征,是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价值本位的,带有明显社会性和时代性的。人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经济法正是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需要出发,对经济权利以及义务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利益关系得以平衡,将利益冲突解决,促使全社会优化配置资源, 既能够最大限度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实现, 还能确保最大化的个体利益的理想状态。

经济法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平的追求,就是说社会的公共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它着重对于人们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进行追求的同时,对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利益的相关义务承担进行强调。经济法在调整以及评价利益双方的冲突时,都按照它所具有的相关价值来进行,而对于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本质来说是从属于社会利益的相关范畴,经济法的规范通过对国家相关干预来依靠来介入到市场的外部因素之中,通过民法的相关标准是一种无可非议的衡量方式,而它的价值方面的相关取向的宗旨就是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梁艳华:《初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经济与法2010

【2】王贺娟:《浅析经济法的价值体系》 法制与社会2008

【3】卓泽渊:《论法的价值》中国法学2009

【4】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丁建军:《浅析经济法的价值本质及其法律特征》江西社会科学 2006

【6】杨胜洁:《论经济法的价值》 现代商贸工业2009

【7】刘红:《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具体形态》法制与社会2011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4

2011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召开“会计指数研讨会”,此次会议就会计指数编制的思路、方法达成了高度的统一。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企业财务指数进行了探索,洪荭,冯自钦,张友棠 (2009),从财务竞争力的“时空”解析入手,系统地分析了财务竞争力的三维内涵,并建立了三维财务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刘锐,赵梦晶 (2008)选用12个财务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沪深两市104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财务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饶育蕾,蒋波 (2009)引入现金流理论和信号理论,构建了财务真实性指数。杨轶,张友棠 (2008)将应用时序多指标动态决策方法进行财务评价,构建了企业财务指数综合评价模型。

由此可见,企业财务指数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当前财务指数大多以利润指标为基础,而利润指标会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主观操作性很大。第二,原有的财务指数是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反映股东权益最大化,难以兼顾债权人、职工、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基于此,本文编制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以期克服已有企业财务指数的不足,为新会计指数的编制方法作出建议。

二、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编制理论分析

(一)会计指数 本文规定的会计指数是以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选定的关键监测指标为依据,相对某一标准而建立的一种反映监测指标相对变动情况的对比值。会计指数可以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会计个体指数是对某一特定的会计监测指标,将该指标的实际值与行业标准值对比后得到的数值,反映了企业某一方面的财务状况;会计综合指数是指通过一定的数理统计技术确定会计个体指数的权重,将所有个体指数综合起来用以反映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数值。

在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召开的“会计指数研讨会”中,对会计指数的编制思路设计了两套方案:一套思路是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设置1个一级综合总指数,即为“企业效能会计指数”。一级综合总指数下面设置5个二级指数,分别为企业贡献价值指数、企业获利能力指数、企业运营能力指数、企业发展能力指数、偿债能力指标指数;二级指数下面再设置若干三级子指数,最终形成企业效能会计指数体系;另一套思路是仿照杜邦分析体系原理,遵循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价值创造效率指数,按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因素分解,反映价值创造的效率。本文正是基于第一套思路,从增值表的视角编制会计指数。

(二)增值表的基本原理 随着企业投入资本的日益多元化,当今企业已也不再单纯是股东的企业,它是由股东、员工、债权人、政府等一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股东和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资金;员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投入为企业价值创造做出了相应的贡献,那么他们都应该在企业享有各自的权益。因此企业会计的服务对象也应多元化。但现行的会计报表仅站在股东的角度,很难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这就必须对现行会计报表进行改革,而增值表的引入正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方法,它能站在社会效益的角度,公平地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其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的会计报表发展方向。

增值表是用以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及其在各利益相关者中的分配情况,与传统报表的形式和科目构成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将报表分为增值额形成和增值额分配左右两部分。对企业而言,增值额是指企业在分配给有关利益相关者之前,通过对企业资源生产性使用而创造出来的新增长的价值,它是构成增值表的主要内容。增值额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毛额计算法和净额计算法两种,公式如下:

毛额计算法:增值额=销售收入-外购材料和劳务=职工工资+税金+股利+利息+本期留存收益+折旧

净额计算法:增值额=销售收入-外购材料和劳务-折旧=职工工资+税金+股利+利息+本期留存收益

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对折旧的处理方法不同,前者作为收入的扣除数,后者作为增值额的分配数。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净额计算法。因为净增值额更符合会计学中折旧的定义来评价企业的业绩。一般的增值表如表1所示:

(三)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优势分析 相对于现行的财务指数,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行的财务指数是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不符合当今会计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而增值会计指数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它既满足企业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而且还兼顾了员工、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第二,现行的财务指数大多是以利润指标为基础,而利润表中大多科目会受会计计量方法选择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而增值额是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与消耗的物资材料之间的差额,数据的来源比较客观,因而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反映具有相对客观性;第三,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机联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国民生产总值,而增值表中的增值额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增加值的计算原理非常相似,从而为国民经济核算找到了微观落脚点。因此,增值会计指数除了可以反映企业微观财务状况,还可以体现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系统完整的经济信息。

三、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编制

(一)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设计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标包括4个准则层和10个具体评价指标(见表2),指标含义如下:

(1)企业贡献价值。一是劳动者所得率X1=劳动者所得/增值额。劳动者所得率反映了职工获取增值的份额,可以用来分析工资的合理性。不过不同行业劳动者所得率也有所差异,粗放型企业较高,而集约型企业就相对较低。合理确定劳动者所得率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社会积累率X2=政府所得/增值额。社会积累率,又称政府所得率,反映企业对政府税收水平的贡献程度。此外,社会积累率还可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是否与社会效益增长一致;三是增值利税率X3=(净利润+税金)/增值额。增值利税率既可以反映企业收益水平,又可以反映企业社会贡献程度。

(2)企业获利能力。 一是销售增值率X4=增值额/销售收入。销售增值率反映企业原材料深加工的程度及对增值的贡献程度。一般而言,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深加工能力越强,产品生产加工后的价值增值越高;二是投资者所得率X5=投资者所得/增值额。投资人所得率反映了投资者获得增值的份额,该比率越高,说明该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它会影响股东的满意程度和投资决策;三是企业留存率X6=企业所得/增值额。企业留存率表明增值额中企业所获得的份额,它反映企业的留利水平及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后劲。

(3)企业运营能力。一是资本增值率X7=增值额/平均资产总额。资本增值率,又称社会贡献率,反映企业利用社会经济资源的效率。该比率越高,表明该企业对社会经济资源运用得越充分;二是增值生产率X8=增值额/劳动者人数。增值生产率也反映了企业利用社会劳动资源创造财富、创造社会效益的能力;三是折旧增值率X9=折旧/增值额。该比率反映企业潜在生产投资能力的高低。与劳动者所得率和投资人所得率关系密切,前者与后者的消长变化是企业处理消费和积累比例关系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决策体现。若折旧增值率过低,使企业发展潜力不足,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4)企业偿债能力。债权人所得率X10=债权人所得/增值额。债权人所得率反映企业偿还利息的支付能力。该比率越高,债权人权益的越有保障,说明该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同时也代表用于还债的资金越多,企业的发展可能将受到威胁。

(二)会计综合指数编制方法

(1)会计个体指数编制。会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个体评价指标一般包含三种类型:正指标、逆指标和区间型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计算相应会计个体指数的方法也不同。

运用正向指标构成的会计个体指数,其计算公式(公式1)为:

会计个体指数=×100 (1)

运用逆向指标或区间型指标构成的会计个体指数,其计算公式(公式2)为:

会计个体指数=×100 (2)

(2)权重确定。本文采用熵权法对上文十个增值会计指数赋权,其步骤如下:

构建待评价矩阵Rx,Ry(如公式3)。设有n个评价指标,m家上市公司,Xij表示第i家公司的第j项会计指标(i=1,2,…,m,j=1,2,…,n),Yij表示Xij对应的会计个体指数。

Rx=X11 X12 X1nX21 X22 X2nXm1 Xm2 Xmn ,Ry=Y11 Y12 Y1nY21 Y22 Y2nYm1 Ym2 Ymn (3)

计算第j项会计指数下第i个公司所占的比重Pij(如公式4)。

Pij=Yij/Yij (i=1,…,m,j=1,…,n) (4)

计算第j项会计指数的熵值ej(如公式5),本文的正熵值简称为熵值,下同。

ej=-PijlnPij(i=1,…,m,j=1,…,n) (5)

差异性系数定义。规定gi=1-ej,(j=1,…,n),显然gi越大,会计指数间的差异越大,该会计指数在模型中的作用越大,反之则作用越小。

定义熵权。通过上文推导的熵值公式,可定义某一会计指数的熵权。熵权的大小可以反映会计个体指数在财务评价中作用的大小。熵权法确定的第j项会计指数的权重为Wj(如公式6)。

Wj=gi/gi (j=1,…,n) (6)

(3)会计综合指数编制。在本文中,因为要对企业财务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因此在对各会计个体指数赋权后,需要计算会计综合指数。会计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公式7):

Si=WjYij,(i=1,…,m,j=1,…,n) (7)

四、实证分析

考虑到有关数据的可比性,本以2011年12月底12家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样本。以《巨潮资讯》披露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为依据,分析计算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受篇幅限制具体数据表略。由于数据计算复杂,实证分析过程采用Excel2003软件辅助完成。运用公式(1)和公式(2)将原始会计指标值转化为对应的会计个体指数值,然后所以运用公式(3)、(4)、(5)、(6)分别计算出每个会计指数的熵值、变异系数及熵权,见表3。

运用公式(7)计算出各样本公司每个准则层会计指数的评价值及名次排序以及会计综合指数值及名次排序(见表4)。会计综合指数值越大,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竞争力越强,价值创造效率越高。

实证结果分析根据表4可知,社会贡献价值排名前3位依此是:航天电器、广电电子、振华科技,这些公司能很好地保障职工权益、增加国家税收,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义务。获利能力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法拉电子、京东方A、大连控股,这些公司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投资报酬率也相对较高。营运能力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振华科技、四川湖山、航天电器,这些公司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效率和企业资源配置优化程度较高。偿债能力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振华科技、广电电子、四川湖山,这些公司偿还到期利息和本金的支付能力较强。同样,根据表4可知,综合会计指数排名前4位依次是:振华科技、航天电器、法拉电子、四川湖山,这些公司在每一方面均有较好的竞争优势,应继续做大做强;大连控股、广电电子、京东方A、上海贝岭处于中游,这些公司既有优势的方面也有劣势的方面,应扬长避短,以提高财务核心竞争力;后4位的华微电子、浙江阳光、晶源电子、长电科技多个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应深入分析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稳步提升财务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在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召开的“会计指数研讨会”中对会计指数作出了新的要求和编制思路。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增值表引入会计指数编制中来,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指数,它将企业微观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价值创造,而且还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社会价值贡献,从而全面地展示了企业微观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计了基于增值表的会计指数体系,并赋予了各指数特定的涵义。第二,运用熵权原理,探索了会计指数编制方法。第三,通过对电子行业1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研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本文只是对会计指数编制技术上新的尝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不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区别范文5

进入90年代末,尽管在经济学科分类中,把数理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中数理经济学一级学科里的二级学科,但是中国经济学界对数理经济学还是采取一种不接受的态度,在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理论和学说时,极少有人予以关注,或一概斥之为“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玩弄数学游戏的装饰品”。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研究,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建设,数理经济学起着或即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学界自不必言,就是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当中与之后,数理经济学的重要性不会在我们习惯上所称的“西方经济学”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更为重要。当面临着“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理论危机而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中国经济学界非常注重两本著作,一是萨缪尔逊与诺德豪斯的《经济学》,二是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一致的评价是,认为前者将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体系,后者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逻辑推导出宏观经济理论,使微观与宏观经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新古典理论范式的新综合。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戴高帽”式的研究方式的渲染作用。

其实,萨缪尔逊的《经济学》也好,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也罢,都只不过是大学一年级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科书,专为学生学习经济学方便而提供的一种入门式导论性课程而已。从研究的角度看,真正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并非“范式”,而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缺少的也正是先进的研究方式与精确的研究方法。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正确有效,才能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问题。比如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已被正式提出和认可,但是,采用中国传统经济学那种通常采用的思辨式论证方法就不能或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近代经济思想史可以了解,阿罗(K·JArrow)和德布鲁(G·Debreu)采用公理化分析方法最终证明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问题,从1874年瓦尔拉斯提出一种一般经济均衡模型开始,到1954年阿罗和德布鲁共同建立了私有制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首次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模型中均衡价格的存在性为止,其间经历了整整80年之久。那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问题应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运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有效

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总不能说问题的提出就是问题的解决!根据不完全统计,就这一问题的讨论,全国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的文章、论文不下500篇,许多人都自称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央电视台在中华学人节目中还专门报道了山东某高校一位学者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本人的研究了解,在找到新的研究工具之前,是不可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的。

科斯说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也只有私有制一种;但历史并没有对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证明其能否可行”,“如果在公有制制度的基础上也能建立市场经济,则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可见,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难题。为此,相对于“瓦尔拉斯之谜”,我们可以把科斯的这一论断称之为“新瓦尔拉斯之谜”!显然,一种难题就不可能靠用通常的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反之,能用通常的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就不能算是一种难题,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先进的研究方式或研究工具,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呢?根据科学学的观点,一门学科存在的充分条件是要有自己的难题,一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它能够解决难题。要问“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它必须找到自己的难题,而且必须解决这一难题。解决难题必须靠严密的科学方法,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能提供吗?不能,但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数理经济学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找到一种正确的经济研究方法,这正是这门经济学科的科学价值所在。因此,重视对数理经济学的研究,不但对数理经济学学科本身,而且对促进中国经济学的进步与走向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理经济学是一门形式理论经济学,是用数学形式来表示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并进行演绎的精确化经济学分支。它寻找一组与经济理论内容相吻合的特殊公理结构,探索经济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揭示经济学原理中隐含的经济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并提出规范性的原则或定理,进行推导以得出精确的结论。

从研究范围可以将数理经济学分为广义数理经济学与狭义数理经济学。广义的数理经济学研究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达,探索经济理论体系与结构,研究新的数学方法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的相容性;狭义的数理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最优性和存在性。

数理经济学严格来说是一门定性的学科,它研究一类可定量化的定性经济系统。数理经济中的公理化内容是严格定性的,它只追求形式上的同构性。它也研究经济变量并确定一定的经济关系,但只是给出它们之间质的联系,而无须确定其具体量是多少。

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化对经济理论的需求,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倾向于经济政策逐渐转到重视对基础理论、经济主体行为以及经济机制的研究。同时,经济理论工作者也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过去经济理论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文字描述方法进行思辨式推理分析,很难保证对所讨论问题的前提的规范性,前后推理的逻辑一致性和严密性,同时也就极难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易实证性和理论体系的精密性,也无法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增长。显然,缺少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繁荣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学是一门用模型来思维的科学(凯恩斯语),而数理经济学则恰好是一门用数学模型方式来思维的经济学。现代数理经济学既是经济理论又是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借助于数学这一严密的语言,数理经济学把自亚当·斯密以来200多年发展起来的现有的经济理论精确化,把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术语进行严格的形式化定义,构成可供严密思考的数学模型,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构造理论模型的同时,对理论工具(方法)本身来说,经过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在工具(方法)的选择过程中,逐渐淘汰落后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引进新的或改良已有的研究方法,使数理经济学充满息息生气,成为一门繁荣的科学。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吸取数理经济学的精华,不但要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加严密,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理论也具有选择工具(方法)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增长。

科学进步理论的观点认为,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理论知识之后,理论还要经受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如果把理论看成是一个相关的系统,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输入的是一些假设和条件,输出的是结论或观察结果,而中间则是一系列从假设推出结论的步骤,一种理论只有经受过对应性、一致性、可精简性和普适性检验之后,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模型构造的过程。模型的这种构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选择艺术。理论是抽象的,从而是现实的简化。换言之理论就是现实的模型。理论创造的目的是要使现实世界成为可以理解的,而不是用一个虚构的框架来取代现实世界,因此,理论又是具体的。数理经济学很好地融进了这种模型选择的艺术。现代数理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就体现了这种抽象与具体、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场著名的“社会主义计算的合理性”大论战有关。1920年,新奥地利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米塞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计算》为题,指出计划经济由于不存在市场,从而缺乏经济计算的标准,而没有计算就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运转的信息。

由于社会主义没有私有制和市场,因此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从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哈耶克更进一步具体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逻辑上虽然可以进行合理计算的,但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个高度集中化的中央计划,每一个基层单位或企业要先向中央机构传递有关技术、成本、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再由中央机构制定详细的计划下达给企业,这就需要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并且还要列出几百万个以上的供给和需求联立方程式进行求解,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知道这些信息并能解出这些方程式,但解出并得出结果之后,它们所依据的信息也已经过时了,这又需要重新计算它们。因此,社会主义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以兰格和勒纳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社会主义摒弃私有制但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而且完全可以通过计划模拟市场的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场大论战虽然以没有胜负的结果而结束,但是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茨(Leo·Hurwicz)则通过总结这场大论战的成果,利用构造模型的方式创立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赫维茨注意到,论战的双方尽管各执一方,但有几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信息及其信息分散是什么?它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什么意义下认为信息成本是大还是小?数理经济学家不仅仅需要对这些概念的外延与内涵进行界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构造一个模型来讨论经济机制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模型来研究什么是信息分散化经济机制,这一模型应能够包括信息分散化过程,信息集中过程,市场经济机制、计划经济机制,以及

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形式的机制,因为仅仅把一个个的机制如市场机制或计划经济机制分别加以研究是不够的。显然,模型的构造过程就是一种理论抽象过程,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经济机制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把经济组织过程中的可设计性高度揭示出来,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从整体性来说,这个理论是非常抽象的,它能把任何一个经济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它不但可以把市场机制、计划经济机制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把无穷多种其他机制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从广度上来说它所研究的对象大到整个经济制度的一般均衡设计,小到对某个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设计。从个别性来说,它又非常具体,对所要研究的具体机制,它能得出非常详细的结果。再进一步地,经济机制设计机理论推引出这样一种普遍性问题:任给一个目标(社会的或经济的)在分散化决策的前提下,如何设计一个经济机制(方式、规则、法令等),使得经济主体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的预定目标相一致呢?可见,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同时满足了对应性、一致性、可精简性和普适性的检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数理经济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每一进步,几乎全部可以概括为逐步改善对模型的选择,从而使它更加符合真实的经济世界。同时,我们也将领悟出一种理论创造的真谛。

四、构造数理经济学模型需要“原型”,这里的原型所指的就是经济理论的存在背景。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经过十几年艰难的理论探索,应该说理论的选择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改革时期,各种理论的竞争是必然,理论的替代也是自然的,但是我们可以说,把中国数理经济学的“理论原型”确定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论,使构造的数理经济模型与我国的经济现实相符合。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基本性质及其研究的方法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

从理论模型方法的选择角度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理论选择的更合理方法的过程,与西方私有制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以一种完全竞争系统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我们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是一种竞争合作系统。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表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竞争性特征,而劳动市场则具有合作性特征,所以总体市场的特征恰恰是竞争合作的。竞争合作经济系统可以较为完备地描述公有制市场经济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的社会冲突行为不同,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的结果并不是零和性的,即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而是得失之间有剩余。有剩余是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剩余就要再次进行瓜分,于是就有商量、协商、谈判、勾结等既竞争又合作的行为。再者,从经济系统的结构来看,作为一种契约结构的企业“可以替代市场”(科斯语),使一种由有组织的基本单位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性质。完全竞争经济的概念对自由(无组织)的市场制度的描述是恰当的,但是,它对有组织(具有企业结构)的市场制度的描述则显得相当空泛,只不过是“自由商业领域中的一个空洞无物的花架子”(熊彼特语)。相形之下,竞争合作经济的概念内涵则要丰富得多。对竞争合作行为,对策论方法可以作出精确的描述与解释,并直接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竞争合作经济正是基于对经济系统的这种本质认识,以及找到对策论这种恰当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以竞争合作系统为研究出发点而得以发展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将要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这一理论难题。

合作对策论方法非常适合于竞争合作经济系统的研究,是研究该系统的有效理论工具。以数理经济学家夏普利(S·Shapley)、苏比克(M·Shubik)为首的耶鲁学派在合作对策论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允许局中人事先形成协议而后者则不能。在非合作对策中,局中人不许事先商定如何选择策略,对已取得的收益(或报酬)也不许在局中人间进行重新分配。而在合作对策中,对局中人不作这些限制,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事先商议,交流信息并协调他们的策略,在结局后并可以对局中人所得利益的总和进行重新分配。由此可见,非合作对策集中研究局中人的个人理性决策对博弈结果的影响,而合作对策则侧重于探讨如何取得合理的或公平的可能性条件对可接受结果的影响。合作对策论方法用来表达竞争合作经济系统,将会演绎出与传统经济理论许多不同的新的性质,为经济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各种竞争合作现象提供科学的解释。

五、在完成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型和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基本性质之后,构造数理经济学模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再根据原型,运用“清醒的观察(凯恩斯语)选择性态良好的模型,这是数理经济学研究的一道程序。“清醒的观察”是什么意思?凯恩斯指出,好经济学家是很少的,因为运用清醒的观察选择好的模型的天才看来是非常少的,虽然这样做并不要求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很显然,他所指的是经济学家敏锐的透视力,并利用它来理解模型的方法论特征的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困难的。正如前所述,一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原型和系统的基本性质已经确定,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要整理出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使所构造的数理经济学模型与我国的基本经济现实更加吻合。这也就是说,认识的方法论模式也必须通过筛选而确定下来,才能有利于模型构造者进行清醒的观察。

从认识方法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是非均衡的、集中化的、控制的和解释性的相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原型的中国经济学的新理论体系的特征应当是均衡的、分散化的、激励的和设计性的。

一般均衡理论家哈恩(

F·Hahn)曾经指出,均衡是个未能被人们、甚至未被经济学家充分理解的基本概念。均衡是一种只与市场相联系的理论概念,一个市场被看作处于均衡状态是指买卖双方都不打算改变他们的出价。然而,一般均衡理论关于均衡的含义却使用了一个限制性的定义,即认为假如成交价格是均衡价格,那么市场上买方按照价格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就等于卖方按照该价格愿意卖出的数量,这时市场就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可以证明,从市场均衡的一般意义来说,市场的供需平衡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单个市场极难保证处于均衡状态,只有各个市场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确保均衡状态的存在。所以,均衡分析方法论主张通过找出一套相对价格,而不是单个的市场均衡价格来了解一个经济系统的性质。

市场均衡的最准确模型是由瓦尔拉斯的“拍卖喊价”形象地给出的,人们对外在环境发出的信号作出反应而进行讨价还价摸索地进行。没有任何一个集团可以控制这一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如此复杂多样,以致没有一个“能人”能通过某些巨大的交换台或计算机,有意识作出与之对应的计划或安排。“拍卖喊价模型”能体现了均衡概念的最本质特征,不但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科学意义,契约模型、合同模型、协商模型等多种不同种类的社会科学模型都只不过是它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同构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系统中的个人间的相互适应,产生出一种“自发的秩序”,与生物过程一样通过自然过程形成的整体,体现了机能上的有机结合。但是人们的计算能力根本不可能完全预测和提供这种多样性的任务,而多样性正是自然力量的创造性特征。“清醒的观察”到这一模型的普遍性意义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正如熊彼特所声称的,瓦尔拉斯在120年前所写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所阐发的这一模型,其意义可称得上是“精确的经济学的一部大”。

人们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意味着分散化的合理性是其自然的特征,从经济学理论上看,这种分散化可以解释为信息分散、利益分散、决策权分散。特别是信息分散化问题把空间因素纳入经济模型的构造要件中来,通过特定经济机制的作用,信息从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传递到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这就造成了用于传递信息的空间。信息空间大小决定着传递质量的优劣与成本的高低,信息空间大,传递的信息量就大,速度就快,质量就好;相反,就会造成信息拥挤。但是大的信息空间将会提高信息传递的成本,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因此人们总是在信息空间大小与信息传递的成本高低之间进行选择。数理经济学家把这种选择关系抽象为信息空间的维数与传递指标之间的关系问题,信息空间的维数决定着传递指标的多少,因而可以从信息空间的维数大小来评价经济效率的优劣。只有信息传递方式最为简洁同时信息空间维数最小的经济机制才是最有效率的。显然,分散化是构造市场经济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特征。

分散化必然导致激励的普遍存在。数理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激励是对称性经济结构破缺的产物。例如,经济结构的一种微观的经济利益结构就是这样,凡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利益与代价,这种利益与代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对称性的利益结构是利益与代价相等的结构。但是当利益与代价不对称时就会产生激励问题:利益大于代价时,他就会做并把它做好;当利益等于代价时,他可做可不做;当利益小于代价时他不做或不想把它做好。显然,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社会中每一个经济单位都会出现激励问题。从经济体制的转变上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有对称性的集中结构经历分散化过程形成了经济活动中不同层次上的不对称性,孕育了契约关系,特别是形成了委托关系,这就在体制中产生了一种博奕结构,于是就需要一种能够激励经济主体提供真实信息的内容和手段,这样就演化出了激励机制。具有博弈结构的经济制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某种制度的安排促使或诱导人们努力工作。

某种能够把人们的自利行为和互利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激励机制就称为激励兼容机制,它既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又是一种制度优劣的检验标准。一个经济机制是否运行良好要看它能否提供内在的动力(激励)使人们努力工作并把工作做好,一个经济制度如果没有能够产生激励机制,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力量正在衰竭,这个制度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但是,在自利的行为下,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成员如实地显示他们的偏好,即使是在分散化私有制市场机制下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是著名的激励兼容不可能性定理。赫维茨证明了,即使对只有私有商品的经济社会,只要这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数量是有限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经济机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计划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且让每个社会成员激励出真实地显示自己的偏好。但是,有一种结论是肯定的,就是缺少激励机制的经济就更没有效率。集中化减少激励,分散化增加激励,而激励使分散更为有效,分散化链条使激励无限逼近激励兼容。数理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将会揭示出更多令人激励的崭新结论。

寻找激励兼容配置的等价形式导致了经济机制设计方法的广泛应用。正如前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所指出的,设计性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特征,这一特征当然也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如何设计出一种方法、方案或机制,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虚报自己的偏好与信息,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有效,经济持续发展,这正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从而也就规定了中国理论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经济机制的可设计性减少人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照搬某种现有的模式。经济学不像物理学一样具有很强的实验基础,经济实验的成本太大,代价太高,因而用设计代替实验,通过模型来理解经济现实,预测将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有关设计合理性的争论比起“事后诸葛亮”聪明的解释无疑将体现了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进步。

六、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伟大实践,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宏大制度革新系统工程。正因为如此,外国经济学家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跟中国经济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时就同一问题问道: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是什么?这是使中国经济理论界感到十分尴尬的问题,因为直到现在似乎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却有如此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都在极力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最不令人满意的事情,没有基础理论的理论体系不就是一座座空中理论楼阁而已!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基础理论?这是中国经济学界最终要给予明确答复的理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论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其基础理论,是一项严肃的却又是相当艰难的研究课题,但又要必须极力予以解决。显然,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只能靠中国经济学家来完成。我们不能期望西方经济学家来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恰恰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数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这一重要的理论任务服务。

数理经济学注重分析经济系统的最优性、稳定性和存在性问题,三者之中存在性问题最主要。一个经济系统只有明确地说明它具有存在性,系统的最优性和稳定性才有着稳固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无法找到它的存在性,论证它的最优性或稳定性是没有什么理论意义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集中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前苏联和东欧众多经济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康托洛维奇在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找到了实现这种经济系统最优性、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但却无法证明这种经济系统的存在性。如果说前苏联的解体宣告了集中化计划经济的失败(或它的制度运行的生命周期就为70年左右)不是某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或制度力量的衰竭,从经济理论方面来考察,恰恰说明了集中化的计划经济系统没有存在性。这充分显示了现代数理经济学方法的预示能力:遵循科学的方法建构的经济体制具有“永葆青春”的能力,违背经济科学规律构造的经济体制只有有限的“生命周期”。数理经济学理论的预示与现实的启迪都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结论,经济系统的存在性问题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于是我们可以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问题。

经济系统存在性的证明运用的是一种经济公理化分析工具。经济学的公理化研究由美籍法裔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德布鲁首创于1959年,迄今为止已有40年的历史,但现在尚不为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熟悉。严格地说,经济公理化分析语言不是数学,而是经济学家用来进行严密思维的与集合论语言相类似的一种理论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家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这种严格的标准的现代经济分析方法,通过构造一个准确的公有制市场经济均衡模型并找到恰当的证明方法,才有可能科学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的存在性问题。在这方面,数理经济学家可能会比其他经济学家做得更好。

七、早在80年代初,赫维茨在多次访问中国后说:“我所以对这个国家感兴趣,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还因为我是一个经济学家。你们当然比我更清楚,最近几年内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进行很多重要的改革。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你们的经济改革是有帮助的,但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帮助可能更大。我不是中国经济政策问题的专家不打算谈这方面的问题。我要讲的是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它们有助于研究经济改革的各种可能性和后果”。赫维茨指出了现代数理经济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理论建设的作用。很可惜,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理论界有意无意地忽视数理经济学的这种重要性,使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进行有效的分工,推迟了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积蓄。

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经济学也应像其他“直正的科学”一样,具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完整的层次。中国经济学家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进行有效的选择,集中有限的研究资源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里真正做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研究工作。这比现今那种无所不能、包打天下、追逐热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研究风气,无疑将是一种进步。从学科性质上看,数理经济应是经济学的基础科学,就如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一样。重视对数理经济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健全完整的经济学学科系统,形成经济研究分工机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收稿日期】1999-01-01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入主流,创一流,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历史使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

[2]苑风歧,李子江.数量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4.

[3]L·赫维茨.经济机制与资源分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5.7.

[4]李子江.关于公有制市场经济均衡模型的构造[J].学术研究,1997.11.

[5]李子江.关于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机制设计问题[J].学术研究,1998.6.

[6]Arrow,K.andF·Hahn,GeneralCompetitiveAnalysis,SanFrancisco,Holdenday,1971.

[7]Arrow,K.andM·D·Intriligator,HandbookofMathematicalEconomics(Ⅰ).(Ⅱ).(Ⅲ),ElsevierSciencePubishersB.V.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