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

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范文1

商业计划书落笔前你需要想清楚三个事情:

whynot?这事儿,为什么是现在切入市场。

whyme?这事儿,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团队做。

Makemoney?这事儿,怎么挣钱。

投资人会从BP的这三个方面判断项目靠谱不靠谱

1、从事的层面上考虑需求、逻辑和市场

项目必须从需求出发,项目的需求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目标人群是谁。

商业模式以及解决方式是什么。产品的表现形式,用户感知度如何,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契合度如何。

市场规模有多大,竞争对手是谁,项目运营的数据和规划怎么样,为什么是现在启动,驱动项目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2、从人的层面上考虑创始人和团队

创始人的背景和团队如何,为什么是你们这个团队,而不是别的团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团队的信念是否坚定,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是持续学习型团队。

3、从商业层面上考虑融资规划

需要投入什么样的资源,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投资回报率如何,资本的退出方式如何设计。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事”

商业计划书的首页是项目的介绍,需要用一句话简明扼的话把项目是做什么的说明白。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一点:需求的分析和目标用户的描述。需求是项目存在的根本,如果项目的需求是伪需求,那么项目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部分需要有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的描述,什么样属性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有怎样的需求和痛点。基于这样的需求和痛点我做了怎样的产品,满足在这样的场景里的人群的哪部分需求。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早期的投资机构主要关注人群的潜在需求,偏后期的投资机构主要关注商业趋势。所以根据项目一定要有所侧重。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二点:解释项目的商业逻辑。提供满足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展示产品的Demo(样品),看产品的展现形式,产品的逻辑。有些技术出身的CEO去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只有技术能用,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产品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易用性,产品核心功能要聚焦,围绕核心功能增加丰富度和层次感。投资人还很关注产品的反应速度和拓展性,这两点表现好的产品,天花板高,空间更大,可投资的价值也越大。在产品的展现形式上要从这几点逻辑来写清楚、讲明白。

对于商业模式来说,越颠覆、越跨越、越性感、越能吸引投资的的兴趣和想象力,但一定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踏踏实实打磨出来的商业模式。创业者千万不能走“TOVC”的模式,一味地去追风口,什么流行就做什么,现在用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前两年大量的O2O、互联网项目死亡,什么都没有留下,不比实体项目还有固定资产剩下。中国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比之前的冷静,更关注商业模式了,尤其是早期项目,看人群的潜在需求同时,会去扣商业模式。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三点:展现产品的市场匹配度,BP里需要展示用户的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早期用户数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户的增长曲线是否健康。相关数据包括:用户留存、用户粘性、日活用户、月活用户、付费转化率等等。这些信息不需要全部都展示,但和项目强相关的,能验证商业模式的点要重点展示出来。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四点:盈利模式的验证。商业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可行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就是有效的盈利模式。有一个电商平台的项目,入住用户非常多,数据增长非常好看,一旦开始收钱,商家就全都跑了,那么这个项目就不存在盈利模式。考量项目未来是否能够盈利,可以从一个关键指标来做判断:用户获取成本是否低于用户贡献的收入。用户获取成本等于推广成本加运营成本。总之,通过项目的历史运营数据说明盈利模式是可行的。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五点: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行业趋势格局和竞争对手分析会展现出创业者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创业者对行业越了解,投资者对项目就越有信心。对行业趋势的研究,不建议创业者过度考虑过去,创业者应该基于当下行业的研究去对趋势进行预判,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敏感度。投资人会十分在意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是否过多或过少。若竞争者过多,则是红海,很难建立壁垒;若过少,投资人会想,这是不是一个机会?进入太早会不会成为教育市场者,为后来者铺路,这是一个好的进入时机吗?

投资人经常会问创业者一个问题:如果BAT做了和你相同的事情,你该怎么办?

其实投资人想知道你面对强大竞争对手时的思考和逻辑。如果BAT不做很有可能就说明这个事情没有机会;如果BAT做了这件事,至少说明这是一个机会。那么BAT投入了多少资源来做这件事情,是点到为止还是战略布局,你该怎么应对?你还有没有机会,你的胜算是什么?比如你是初创团队,团队很有战斗力,可以全力以赴,你在某一方面有竞争壁垒,你准备项目做大了卖给BAT。总之投资者需要看到你的分析和思考,从中看到有说服力的逻辑和判断。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六点:介绍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未来三年的规划。时间越近越要清晰,可实现。

总结一下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事”,分为需求、逻辑、市场这三部分。需求是基础,从用户需求出发,定位目标用户,清晰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逻辑是关键,提出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产品逻辑、表现形式、数据验证可行性、项目现在做的事,以及未来三年规划。最后,分析市场规模和竞争对手。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人”

商业计划书中的人包括:创始人、核心团队和股权结构。

早期项目很大程度上由人决定命运,大多数投资机构投早期项目是看人投项目的。BP要展示创业者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有不同的偏好。徐小平偏好具有“高大上”背景的人,像海归精英。有些投资者喜欢连续创业者,他们认为即便之前的创业没有成功,踩过的坑是有价值的,再次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有的投资人则偏好连续成功创业者,他们认为只有成功的创业才是有价值的。关于什么样的创始人更容易成功,每个投资机构都有各自的理解。

团队介绍: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成长背景和里程碑事件,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整个核心团队的创业基因和项目是否匹配,能力是否互补。

团队核心成员的契合度体现在是否有共同的经历。比如是多年的同学或同事关系,或者是某个团体的共同成员,经过打磨过的团队一定比刚拼凑起来的团队能动效果更好,更有默契,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够共同面对。另一方面,核心团队成员的行为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来团队成员的契合度。团队成员的契合度在BP上没能体现出的一点是价值观的一致性。这部分是务虚,有时候务虚可能比务实还重要。公司的价值观包括信念、价值观、规则、愿景、使命、短中长目标。需要创始人去塑造,不断传递给团队核心成员,至少创始人、对内核心人员和对外部市场的核心人员传递的价值要一致时,执行才更有效率。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融资”

介绍项目的融资规划:融资的时间轴和饼图

融资的时间轴指项目的起始时间到未来的三年融资的融资频次和时间节点要达成的主要目标,运营数据,财务状况等等。项目估值不要比实际过高或过低。高估值和低融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让团队安心做产品,需要不断地找钱,估值过高给后几轮难度增高。

当前资本寒冬情况下,项目活下去是首要目标,尽快融到现阶段最低目标资金,合理估值,落地为安,准备粮草过冬,然后才是图发展。

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范文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VC/PE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71-04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融资环境,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是目前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VC/PE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它更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其拓宽融资渠道。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它们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在飞速增长,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10%。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不断壮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融资难,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不断扩散,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着资金缺口的严峻考验。出现的问题如下:

1.直接融资发展不足。与传统的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不符合在主板上市融资的条件,另外,它们具有规模小、技术更新快、运营周期短、投入高、风险高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不符合主板资本市场的严格、规范的运行理念。

2.间接融资难度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风险高、业绩不稳定,抵押担保能力有限等特点,使得它们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因为它们高风险特征难以符合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经营原则,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持“惜贷”或“慎贷”的态度。

3.内源性融资比重高。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由业主与家庭提供。在创业之后所需的发展资金时也主要依靠内部渠道,8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获得稳定的发展资金。

4.企业融资机制创新动力不足,融资效果有限。合理有效的融资机制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尽管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包括加大创业投资、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诸多创新机制和措施,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仍然有限,融资的社会化程度仍较低。

5.政府科技投入向创新前端环节的延伸明显不足。目前中国政府的科技投入的主要对象是产业化项目,基本导向是鼓励企业做大最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虽然2009年中央政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每年约5亿元),实际上大量的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这种资助。

二、VC/PE的概念及投资标准

1.VC的概念及其投资标准。VC(Venture Capital,风险资本)又称之为创业投资,VC主要投资于创业初期或者扩张期的企业。VC投资的标准主要涵盖五个方面:(1)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2)产品要有一定的壁垒,难以被别人复制;(3)要有其特定的目标市场,企业在这个市场的规模、增长率和竞争力都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4)要具备合理的确实可行的商业模式;(5)要拥有合理的财务规划。

2.PE的概念及其投资标准。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募集资金,然后对私有企业,也就是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PE主要投资于前期,和VC投资阶段不同,所以对企业的投资标准与VC相比,稍有差异。PE投资的标准,除了VC的5点标准以外,还有以下四点:(1)企业财务和缴税是否规范;(2)企业需保持每年30%以上的成长率;(3)企业年利润要在1 000万左右;(4)企业的年营业收入要达到1亿元人民币。

3.VC/PE的联系与区别。VC/PE两者的共同点是:以投资公司股权为目的,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然后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两者的区别如下:第一,投资阶段:VC的投资阶段相对较早,甚至是投资某个在实验室的技术,因此需要投资者更深入的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但是往往也不排除中后期的投资,PE一般会投资过了初创阶段的企业,对企业以往经营业绩要求较多。第二,投资规模:PE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一般比VC项目大。第三,投资理念:VC既可长期进行股权投资并协助管理,并不一定进行套现,也可短期投资寻找机会将股权进行出售。而PE一般是协助投资对象完成上市然后套现退出。

三、VC/PE投资市场统计分析

近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VC/PE持续火爆,从制度层面助力经济转型,为科技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VC和PE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天然的互补性和支持性,风险投资(VC)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助推器,而私募股权(PE)为企业提供的而除了资本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

1.投资规模分析。根据投资中国网的公开数据统计,近些年来,VC/PE投资案例数量和规模都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底VC/PE投资案例数量和规模均达到新的历史高峰,按着这种趋势,今年甚至往后,这种规模还会一直扩大、增长。其中,2009年较前后相比,投资案例数和投资规模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海外投资基金的投资和运营情况。总体来看,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VC/PE市场正在加速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因此基于VC/PE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探究就显得意义重大。

从上图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投市场投资规模与案例数量在近五年内的变化正相关,2007—2009年创投的规模与数量都在下降,在2009年时下降最大幅度分别为-32.71%与-12.5%,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扩散有关,随着金融危机初露端倪,在2009年时基本上扩散到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造成各经济体的委靡,导致中国2009年创投市场的巨大萎缩。并且可以看出创投规模的变化幅度在2008年后明显大于数量的变化幅度,说明每笔投资所承载的资金数量巨大。

2.投资对象的行业分布。2011年,中国创投市场行业投资集中度同比略有上升。互联网、制造业、IT、能源及矿业是四个投资案例最多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之和占总数量比例超过60%。这一数字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与往年相比,2011年最大的改变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崛起,236起投资案例有236起,居各行业首位,占了24.2%。同时,受移动互联网行业溶融资活跃的影响,电信及增值行业融资案例的数量也飞速上升,进入了前五名。具体情况(如下页图2所示):

四、企业VC/PE融资过程分析

对于VC/PE项目而言,企业的收入、利润、成长性是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的硬性指标。如何去判断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其经营历史、收入以及利润情况等,这些和企业家自己对自身的控制、对市场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够在成功融资后达到目标都是有联系的。所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传统项目的门槛要求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前需要根据VC/PE的要求,做三点准备:一是明确资金来源和资金进入企业的方式;二是认真准备商业计划书;三是了解VC/PE与企业是怎样对接的。

1.明确资金来源和资金进入企业的方式。作为融资企业,肯定有资金基础的。企业的融资渠道很多,股权融资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比如:政府各种资金和基金的支持计划、管理层收购、银行贷款,天使投资、个人投资、同行业投资等等。资金来源的不同有其不同的利弊,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私募股权基金。资本有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种基本形态,企业融资方式有私募和公募两种方式。把资本和企业融资方式这两者结合起来,则形成四种融资手段,或者说形成融资市场的四个子市场,即私募债务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公募债务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

2.准备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的框架结构包括执行总结/概要;产品、服务和资源;市场和竞争;营销与市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分析和预测;风险控制等七个部分。当然,这个框架仅仅是一个参考。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应包括多个版本,包括商业计划书中、英文版本、中、英文PPT等等。对企业而言,商业计划书的形式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是要把企业的特色在商业计划书中表现出来,只有将企业核心的东西、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对行业掌握的状况表达出来,才是最好的商业计划书。

3.了解VC/PE与企业是怎样对接的。(1)寻找和筛选项目阶段。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寻找项目的途径有很多种,例如:主动出击,关系网络,企业上门以及中间机构。主动出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投资基金对行业进行详细的调研后,对其中的一些佼佼者比较感兴趣,然后会主动出击,跟对方联络,了解他们是否有投资的需求。当然,在这种状况下,投资基金通常是被动的。另外一种方式,企业上门是指企业直接把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通过网站邮件、邮寄等方式传递给投资基金,有的是直接打电话联系咨询另一方的投资基金会的专人。当然,也有很多的中间机构,他们作是基金与企业的桥梁,对双方的动态都很了解,从而为两者牵线搭桥。假如企业自身对市场不是很熟悉,或者是时间上不太充足,寻找中间机构的帮助其实是不错的选择。(2)项目详细评估阶段。该阶段包括尽职调查、投资委员会的审核两部分。尽职调查,是指根据企业提供的内部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这是我们常说的内部尽职调查。当内部尽职调查完成之后,此时如果对项目仍然很感兴趣,就要进行外部尽职调查,外部调查一般不是内部人员完成的,需要雇佣外部的律师、审计师等等。当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很排斥这种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这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因为如果不对企业做全面深入地了解的话,投资基金是不会轻易做出投资的决定的。事实上,如果企业进入到了尽职调查阶段,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说明投资基金对这家企业很有兴趣,很有可能对其投资。因此,企业最好能够尽可能地配合尽职调查。(3)谈判和交易设计阶段。在该阶段中,将对投资协议条款进行详细磋商。在上一个尽职调查阶段,企业要尽量配合投资基金的工作,但是等到了谈判交易阶段,企业就不用担心,在这个时候可以大胆地跟投资基金进行“讨价还价”。生意已经做成,成了真正的买卖交易,在企业与投资基金之间实现各自的利益分配,最终双方取得双赢。(4)投资及其后期监管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三至五年时间。在这个阶段,是企业与投资基金双方配合阶段。企业有义务向投资基金和股东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

五、基于VC/PE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法律环境的逐步完善、国家产业投资政策的推出以及股权投资退出通道的改善,基于VC/PE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宏观经济环境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为创业投资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投资对象,同时在目前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大背景下,以其稳健的经济环境加强了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信心。

可以预测基于VC/PE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在今后的市场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势:第一,今后VC、PE总的募集规模会加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变大。第二,在资金的来源上,将会逐渐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趋势,从原来主要依赖国外机构投资者,转向中国本土民间资本、本地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第三,本土的基金专业团队将在行业内逐步巩固主流地位。第四,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将会有大的发展,国家社保基金将成为股权投资机构资金募集的一大来源。第五,中国的VC/PE行业在未来整体的平均回报会高于国外,甚至会高于国内其他行业的平均回报。第六,新兴行业和企业将不断涌现,这样既可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产生巨大风险。第七,拟上市公司(Pre-IPO)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通道有限,发行市盈率较高,而仍将长期受股权投资机构的青睐,然而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深度的加深,此类投资对象的相关投资风险将会伴随着破发、发行市盈率下降、投资锁定阶段的市场变化,而有所放大。

参考文献:

[1] 董运佳.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研究[J].现代商业,2009,(14).

[2] 冯志高,马兴华.完善“新三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现代商业,2010,(14).

[3] 省略.

商业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范文3

在2001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上,有关单位披露了这样一个统计数字:2001年创业投资公司在中国大约投资了220家企业,总投资额40多亿元。如果统计是真实可信的,那么这一数字令人失望。以中国目前200家左右的创投机构而论,平均每家仅投资1家企业,投资额约2000万元,这对于中国嗷嗷待哺的数以万计的中小科技企业,又何异于沧海之一粟!

中国创业投资陷入低迷,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这里不必赘述。让人更关心的是同一份统计报告中的另一组数字,即在2001年中国的创业投资中,国内创司投资额是国外的1.5倍,投资项目数量是国外的4倍。数据表明,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的投资,无论是投资额,还是投资个案,都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创投热点地区的投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外资创投机构进入中国说来也有十来年的历史了,但至今发展缓慢,其中原委值得深究。不管如何,我们得承认这样的事实:真正主流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并没有来到中国。放眼目前在中国比较活跃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一部分是欧美高技术大公司进入中国后形成的投资部门,另一部分则是来自港台日韩及东南亚地区的创投基金。这些机构或因公司业务拓展的需要,或因地域、文化的接近而较早进入中国,固然为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和创业投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资金规模和实际影响方面还很难与主流风险投资基金相提并论。

国际主流创投基金为什么不来中国?难道中国不是当今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吗?我们连续多年保持了7%以上的发展速度,吸引了全球最多的海外投资,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这些成绩难道还不足以引起主流创投基金的注意,将他们的目光从硅谷转向这片古老而又簇新的东方大地吗?

中国在高科技上落后太多

一年一度的深圳高交会,全国一流的科技企业云集于此,争奇斗艳,但风险投资家却硬是找不出几家真正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公司,这便是当今中国高科技产业的真实写照。

中国远未成为世界高科技发展中心,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这需要时间,因为我们落后太多。我清楚地记得,在我8年前寻找的投资项目中,勉强称得上高科技的能有一半就谢天谢地了,但在今天高技术公司随处可见,足见产业的进步。然而,即便经过快速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仍然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缺乏支撑这些领先技术的高效率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开发能力。这些是成为世界高科技发展中心的前提。

国际主流创投基金紧紧跟随技术发展的潮流。因为只有领先技术才能创造全新的市场,也只有领先技术才能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给拥有它们的公司和投资它们的基金带来巨额利润。要想把主流创投基金吸引到中国,除非你也把中国变成世界上主要的高科技发展中心。

难以预期企业的成长

在中国,要想正确预期企业的成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虽然高科技项目本身就蕴涵着某些不确定性,但在当今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不确定性被或多或少地放大了。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但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它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演化的时期,市场环境远不成熟和规范。这一状态下的典型情境是,企业英雄辈出,但你不知道谁能最后胜出。

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和政府监管、市场的区域化和不平衡性、信用和道德风险……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不可能在一份商业计划书中详尽描述。只有深谙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和市场之道,经历多年摸索,再加上一点点儿必不可少的运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你何以能指望以国际通行模式运作的主流创投基金进入中国呢?

缺乏值得信赖的管理人才

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人才资源,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已经具备了所有类型的人才。我们知道,风险投资家评估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企业是否具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必须给投资者足够的信心,无论是他们管理企业和驾驭市场的经验和能力,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意识、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以及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投资者相信你,才把钱给你,与你一同工作。不仅如此,创投基金经理还要评估企业管理者被国际资本市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在中国,符合国际创投基金要求的高层管理人才极度匮乏。

国际创投在初创企业中也很难寻觅到那些既具备技术背景又具有管理经验的"科技企业家"。我对企业管理者年龄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我所接触的众多中国高科技初创企业中,甚至找不出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年创业家。这是一个年龄断层,它所导致的后果是,那些年轻企业以及同样年轻的创业者拥有一往无前的创造力,却因为没有过来人为他们指点前方的陷阱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也缺少硅谷所谓的"系列创业家",他们是"职业"的创业者,在他们的商业生涯中往往要创建多个初创企业,而他们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则成为投资家心中的最爱。

通常,具有海外背景的创业者容易获得国际创投基金的青睐。但海龟们如果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与本土人士合作,也极有可能把企业带到非常危险的境地,除非他们管理的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企业。

退出机制缺陷不是主因

对于国际主流创投基金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投资企业的退出也许并没有直接或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会更加热衷于把当地企业拿到纳斯达克去上市。当然,拥有一个发达、健全的资本市场对成长中的高科技产业十分重要,它就象催化剂一样,能够加速促进本地高科技产业和创投业的活跃和繁荣。这对国际主流创投基金来说,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创业企业符合他们的投资标准。

已经进入中国的国际创投机构本来并不一定把退出限定在海外市场,但主板低迷、二板未开的严峻形势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这是国内所有创投业者共同的艰难时刻,缺乏本地资本市场退出机制对他们的威胁远比对主流创投基金来得更加严重。

WTO的影响

很多人开始谈论WTO给中国创投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人甚至设想,中国加入WTO后不久,国际主流创投基金即会大规模进入中国。这种想法未免过于乐观。在前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我想不出任何他们愿意进来的理由。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鉴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远期利好,国际主流创投基金会与中国创投合作组建小规模的基金,进行试探性的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