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假期兼职;权益保护

现在许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在学习之余从事兼职工作。兼职一时成为时潮流,因为不仅能够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为家里减轻负担,还能够锻炼自身,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还能开阔视野。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在校大学生假期兼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根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目前大学生假期兼职的合法权益主要受到三大问题威胁:即用人单位占强势地位而大学生处于弱势,企业或用人单位无故克扣大学生工资,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

我国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因为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在校大学生寻找兼职工作,但不签订合同,也不能给予大学生利益以保障,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就借这个空子,来谋取不当利益。因此,近几年以来,社会上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在校大学生假期兼职合法权益被损害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劳动关系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一般都是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据调查,目前从事假期兼职的大学生,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即便又锻炼自己的意思,但工资还是第一位的,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能挣多少钱上。而对于工作内容、时间并不太重视,甚至为了提高工资会选那些工作时间长的企业。当然,作为一个弱势的大学生,即使他们不满意这些条件,但由于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也难以提出不同意见。况且,一般情况都是企业把合同准备好,大学生只要签字就好了,他们对于合同的内容基本没有发言权。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合同或者劳动协议,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了。这种劳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情况,是双方发生劳动纠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由于之前合同或协议书的内容是由企业拟定,所以大学生很难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其次,企业或用人单位无故克扣大学生工资。企业无故克扣大学生工资是目前大学生假期兼职合法权益被侵犯的主要表现形式。工资被克扣、拖欠,可能是由于不良中介在中间谋取不当利益,也可能是因为用人单位克扣大学生工资。就目前来说中介良莠不齐。不少职介公司更是瞅准假期学生市场,利用大学生大学生涉世不深,法律意识的淡薄来赚取利润。所以大学生兼职在选择中介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该公司有无中介资质或有无相关营业执照。尽量多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正规用工企业,也应与其签订有效的书面合同,避免陷入因没有用工凭证,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表示在校大学生度过他们的课余时间,不属于就业,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大学生假期兼职是因而不受劳动法保护的范围。就是说假期兼职的大学生就自然不属于劳动法中的保护对象。这就使得一些黑心企业利用我国这方面法律的不完善,来侵犯假期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目前来说,相关劳动部门的职能,仅限于劳动法的保护上的正规工作人员的调整范围。所以缺乏对大学生假期兼职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能力。其次,工商部门本身的法定职能并不涉及大学生,工商部门更多是在企业登记,申请营业执照,业务内容将是非法的时候予以介入。而这种干预也仅仅是为了纠正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对于保护大学生假期兼职的合法权益并没有太多帮助。第三,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公安机关起的也只是间接作用,只有特定的雇主欺诈行为或者,企业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了武力威胁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才会介入。同样地,即使存在这些情况。在许多情况下,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和好的保护。第四,运用媒体和社会舆论。媒体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将这些侵权行为告知大众的作用。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警告。为了防止更多的人遭受同样的损害。但是如果不是事件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即便是把那些侵权行为告知社会大众,也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所以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大学生兼职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今社会,大学生兼职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为了赚取一定的生活费好为家里减轻负担,也有是单纯为了锻炼自身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大学生兼职成为一种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在大学生假期兼职成为潮流的时代,大学生兼职却屡屡遇到侵权情况,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学生假期兼职合法权益被损害问题及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龙源期刊网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服务市场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混乱

市场运行缺乏保障。大学生就业服务属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其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法规进行阐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除此之外,市场运行过程中就业主体及招聘方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纠纷之后的仲裁行为以及双方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些都缺乏明确的法规政策来鉴定参考。

市场行为不规范。由于就业市场制约机制不完善,主体双方在市场行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用人单位主要表现在招聘行为不规范这一方面。例如,很多求职同学关注的企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及待遇,就往往会遇到片面夸大单位规模效益的企业。在待遇上,信息时有很多优厚的条件,吸引大批求职者,但是到真正签约或者工作之后并没有兑现承诺。这些问题,不但削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挥作用,而且会扰乱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不合理

培养机制过于刚性。大学课程因校因专业有异而大不相同,但是在课程总量上,都有个共同点―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多数同学的时间耗费在听课及准备考试上。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老师的讲授内容过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很少。一些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在选择其他院系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者基本不能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

培养模式滞后。学校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时的意气风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将具体的知识转化成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者知识面单一,当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情况时,无法联系其他的条件进行解决问题。

(三)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性不高

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环境,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人格素养及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提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远不能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条件相比较。我国企业无论在提供实习基地方面还是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方面,积极性都不太高。一方面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难题呈现。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理顺就业服务市场问题

一方面需要扫除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障碍。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改革,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认可及展现的保障。只有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培养的就业能力才能打破政策以及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机会。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补偿企业的利益,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另一个方面是建立健全提升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其次,职前培训服务体系要建立起来并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实施职前培训,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大学生职前培训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地开展。最后,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证。

(二)全面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工作的改革要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培养工作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大学生为目标。大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在就业环境中其他一些软性技能的培养。例如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影响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列入培养目标中。因此,培养目标要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技能为目标,在此基准范围之内培养适合当今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

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们置身于好似真实的案例中,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锻炼自己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加强自己人际沟通的能力,最后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养成。在实践训练上,搭建各种实习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三)企业加强与学校联合培养

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其具有更大的求职祛码。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大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力度,使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条件,企业本身不仅可以在此过程中考察具有潜力的学生,以作为后备人才,还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舆论。

另一方面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展开。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能力,提供了培养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长明,郄艳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下滑原因;德育教育措施

1.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一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主力军,应当以高标准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展现大学生的素质与修养。但现实生活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现如今大学课堂上,下课都没有同学帮擦黑板了。大学的课堂里,板书如果较多时,一节课之后黑板基本上是满的。但现如今,已很少有同学去主动擦黑板了。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反正谁都不去擦,要是只有自己去擦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讨好老师。可想而知,原本理所应当要做的事情被我们冠以各种理由认为是不正常的从而借此逃避,那么,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不都白白丢掉了吗?

此外,大学课堂上啃面包、喝牛奶已是司空见惯,本身就不该被提倡。更严重的是,下课之后整个教室面包袋、牛奶盒四处都是,包括果皮和废纸。这个不得不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的素质。是的,随手把垃圾就地解决是方便了自己,但是给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带来多大麻烦啊。所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对大学生来讲,应该是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此外,感恩意识淡薄也是一个突出表现:丛飞卧病在床之时,受他资助的许多人学生不但不来探望,还在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于是有公司开始向接受捐款的大学生提出“必须回报”的条件。中国人向来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今天,这些受到救助的人却忘记了感激。是的,拒绝感恩是一种道德癌症,我们大学生,病得太重。

2.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品质问题,同时在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职。

2.1家庭教育的偏失:重“养”轻“教”

现如今,确实有很多学生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不懂得体谅他人,看起来“病”在孩子,而实际上“根”在家长。曾有相关人员对321名学生作过调查,95%的同学表示其家长从未对自己进行过感恩教育。作为家长只区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而不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素质,这种引导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更谈不上教育孩子去感恩和回报了。作为父母,不应该只知道自己付出,而不会教育孩子学会付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并教,时刻落实教育意识,才能逐渐达到德育教育目的。所以,家长的重“养”轻“教”是很大的一种教育失误。

2.2学校教育的误区:重“智”轻“德”

另外,现如今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往往是单一的把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层次的工具,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到位的表现,有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大方针。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只停留在口头的泛泛化阶段,落实的还不够彻底。那么,学校在德育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只是微乎其微的。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缺乏的因素里,学校是责无旁贷的。

2.3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社会也没有发挥到应该发挥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遗憾。大学生是离社会距离最近的学生团体,总会或多或少的接受社会的渐染。但是,实际生活中,社会中的真善美事迹没有很好的给大学生灌输到位;反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日益严重地冲击大学校园,这对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素质是百害而无一益。

3.德育教育措施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此现状,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建立社会教育网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一文中指出,“教育和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如果学校与社会脱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运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 。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启发,可以由此展开,引出很多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家长与学校联盟”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家长开展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建议,并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两者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经验,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

3.2采取“学校与社会高效德育”措施

学校应提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阐述与具体落实,并以此为基准,设立德育工作的校园网,同时最早地与社会公众网联网,从而建立大型的资料库供师生查阅,拓宽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查询德育的信息,与自我对照,及时学习与纠正。

3.3社会教育积极调动

充分利用社会德育基地的物质条件,推进教育的社区化及其与学习家庭教育的综合化。安排学生到军区参加军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到德育基地开展参观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与培养坚韧意志,锻炼自己劳动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并且,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活动,以班级或者班级小组为单位,组织成若干小组,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利用周末定期进行“假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并制定社区服务的有关制度和反馈卡,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体验道德教育的要求。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力求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视德育工作,长期建立以社会教育网络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教育途径,即日常生活熏陶感染,课堂教学主动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最终,达到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国锋.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月刊,2009,5.

[2]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4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0%以上。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逐年加剧,女大学生尤其是新疆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刻不容缓的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同全国就业形势一样,新疆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尤其是女性就业难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2005-2006: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专题报告《2005-2006年新疆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形势分析与展望》中,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作为2005年新疆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之一,并强调“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及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因此,从性别视角出发,研究新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有助于深化就业问题研究的内涵,厘清新疆男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影响因素,对实现两性就业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高校在校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程度低,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从实际情况来看,她们在性别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不知道该如何认识、评价和实现女性的价值,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性别角色。同时,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机制和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教育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部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且呈现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本地区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女性人才工程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影响。由于社会转型和体制的转换、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大学生供大于求等背景因素,女性面临就业难题充分显现。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可以看到:劳动市场分为初级劳动市场和次级劳动市场,两者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特别是工作要求上都存在巨大差异。由于每个风格的市场同样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运行,所以导致教育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男性大量被选入工资待遇较好的初级劳动市场,而女性则更多的拥挤在次级劳动市场。从互动理论的角度看:从日常生活的互动交往出发,把性别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认为受性别刻板化的影响,两性之间形成制度化的不平等,而造成和维持不平等的原因是社会现有的体制。

2.传统文化中性别差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女性处于附属地位”、“女性是弱势群体”等思想长期存在,在少数民族中尤为明显。因此,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往往也处于弱势。同样,女性主义理论也对此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说明,把女性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归结为传统性别规范、就业的性别角色分工以及制度上的性别歧视等。市场体制下男女两性的不同角色期待影响到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行为,还决定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选择。

3.用人单位基于利润考虑的影响。用人单位通常会认为女性除参加生产劳动外,还要从事大部分的家务劳动、承担生育与养育责任,这就造成用人单位或雇主出于工作效率、利润的考虑在选择雇员时自然会偏重于男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男女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男女人力资本投资量的差异,雇主会更愿意选择男性劳动者以节省成本。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在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既定思维中处于就业竞争的相对弱势。4.女性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大学生由于在成就动机以及实践能力上都表现出整体劣势,以至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也有学者对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智力因素方面男女无优劣之分,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则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涯自我效能理论就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青年期的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像男性那样自信,对自己个人效能缺乏强烈的期许,不能配合自己的能力来行事,此外女性也少有机会去表现成功的事业行为。在生涯过程中,所得到的鼓励比男性得到的鼓励要少得多。女性对生涯和工作的重视与否,取决于她们对解放的性别角色的价值观。

三、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培养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因此,从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实问题。尤其是高校,应要求学生工作部以女大学生就业成才为目标,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女性与职业、形势与政策等教育,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技能等方面教育和引导,突出实效、注重实践,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

2.以“四自”教育为核心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自我价值意识薄弱等问题,邀请妇女问题专家、优秀女学者、企业家和其他成功人士,到学校为女大学生们讲授女性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女性角色的认识和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女性成功人士以她们的成功体会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做报告,增强她们的成就意识。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听取和了解女专家、女大学生对女性成长成才的看法;通过女性心理及求职等讲座,突出解决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和职业观念等各方面的问题。要求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除了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简称“四自”),更要学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实现。

3.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知识素质、专业素质,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应鼓励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到基层,到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区情”,发现自己的不足,缩短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了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要求,让自己的认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正确把握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规律。尤其是,通过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参与社会一线的实际工作,让她们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增强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在社会各行业就业或创业的信心。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她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4.加强在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针对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遇到的困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要采取集中讲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以系统教学与开展有益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等课程,辅之以“立志成才,走向成功”为主题的各类讲座,讲清女性成才的路径、入职后转换角色及环境适应等问题。通过组织“走进成功女性”学习活动等专题教育,让女大学生亲身感受女性成功人士的创业历程和魅力,引导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鼓励她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就业招聘会、“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从女性视角理解就业对于女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从而实现自我职业的主动规划,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5

关键词: 理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难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高校教育体制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更趋向于市场化。同时,从1999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更是增加到470万,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就业难更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主要体现在理工科女大学生群体,资料统计表明,理工科女大学生比她们同龄的文科、财经、师范院校的女大学

生、理工科男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1]。

一、形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传统偏见思想所致。长期以来,社会受“重男轻女”等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男权意识”根深蒂固地存在,社会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将男性定位于社会,女性定位于家庭,因此在社会分工上,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应该是男性,干大事的、拿主意的应该是男性,女性只能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要求更倾向于贤惠端庄,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这些传统的偏见思想造成了社会对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排斥,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

2.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导致。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413万,2007年更是接近470万,而女大学毕业生已经接近总人数的一半,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小于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转为“卖方市场”。而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收大学生规模有限,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影响了对大学生的需求,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够大,还对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用人歧视,对性别加以限制。劳动力市场中,女大学生供求矛盾严重,更加深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

3.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保证与监督也是原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其中《劳动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实施,妇女的权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此外,这些法律虽然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妇女权益,反对歧视女性,但是关于就业歧视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保障福利须由用人单位来支付承担,这让用人单位会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与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制度和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用人单位追求市场经济利益的心理所致。一方面,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工作,会马上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影响女性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工资以及其他保障费用,影响用人单位的短期经济利益,增加用人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女性自身生理和身体方面的原因,多数女性无法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在某些工作中,女性也存在诸多不方便和不安全因素,对比起来,用人单位更愿意接收男性来完成这些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员工价值。

5.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素质上认识的偏差所致。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理工专业是男生的领域,女生学习成绩再出色,也只是会读书、读死书的大学生,理工科女生相对男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专业素质以及在工作中专业能力的发挥不及男生,使用价值不高,这也是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6.高校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培养方式的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的不到位所致。针对高等理工科教育,目前在学科结构和培养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社会发展和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传统、轻创新”,导致理工科学生理论与现实相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高等院校没有开设专门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指导和职业规划课堂,学生没有针对性地学习到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技巧等相关知识,多数女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导致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盲目性,这些因素成为困扰学生就业困难的隐形原因。

二、缓解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彻底破除传统的不和谐观念,树立男女平等、就业公平的理念和意识。国家政府、相关组织、就业指导机构、高校等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转变传统观念,减少性别歧视与偏见,建立就业平等的舆论环境,树立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正确形象,客观评价女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女大学生的社会作用,提升社会地位。

2.健全相关法规体制,落实法律制度。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其中包涵诸多对女性就业政策、劳动保障、权益维护等各项制度法规,女性劳动权利的保护制度在进一步地完善和健全。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出台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开辟女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以法律手段规范就业市场,抵制就业歧视现象的发生。同时,在加强管理和监督的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促进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女性就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给予税收优惠或给予相应补贴等,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政策法规制定的基础上,国家要加大落实力度,加强监督,避免监察缺位或司法渠道不明,使得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女性就业仍然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

3.改善教育培养结构,重视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单一知识结构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必然会不适应社会需要与发展,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导向,优化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也可以考虑增设专为女大学生设置的课程,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女大学生的优势,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家、高校等各级就业指导机构需要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就业现状与趋势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将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1)要打破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端正就业观与择业观,突破“女不如男”的心理定势,强化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前准备的指导,尤其是就业技巧、礼仪形象、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展现女大学生的真实面貌,同时要指导女大学生展现个性化的方面,多体现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优势,拓宽就业渠道;(3)要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指导,教育女大学生“早做准备、早谋发展”,在社会工作中科学发展;(4)要加强个别指导和针对性指导,对就业特别困难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要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整体水平;(5)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自主创业或合作创业的指导,挖掘女大学生自强自立的本领,结合女性特点和专业特色,指导女大学生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开创就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50.

大学生劳动实践措施范文6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时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社会热点,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背景下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虽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个人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因此,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缓解其就业压力,是政府、学校、社会的责任,更需大学生对自身合理定位,客观对待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源探析

压力,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大学生就业压力是由就业引起的超过个人应付能力而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探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大环境的因素。

1.高校扩招、劳动需求供给矛盾的影响。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造成大学生数量剧增,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使得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另外劳动需求供给矛盾突出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欲择业而被拒,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使得用人单位欲求贤而不得。

2.社会资源、家庭背景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往往还受到其家庭背景,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影响,一些拥有较好家庭背景,丰富社会资源的大学生,即使专业技能一般,实践能力并不突出,但相对也能抢占先机,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对缺失此种优势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不公平感”更加大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二)学校因素。

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其向社会输送的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专业课程老化,缺乏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有时为满足市场需求跟风,在师资等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大学生在校缺乏实践机会,加之对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这些都成为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三)个体因素。

自身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抗挫折能力薄弱,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都会影响大学生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此外,就业观念落后,就业目标不明确,创业意识不强,也限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消解途径

(一)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政府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是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增大;其次是推进就业导向政策体系改革,完善基层就业配套措施,让大学生不只眼光“向上”,迷恋大城市的就业岗位,使基层也成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才干的场所。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搭建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多创造实践实习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引导。

(二)学校不断完善教育与就业指导机制。

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重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增进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为大学生实习、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利用讲座、社会实践、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择业过程,了解社会需求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弥补不足。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面对种种就业情境,使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