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冷链物流必要性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全省转型升级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所提高,但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仍然很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现代冷链理念发展江苏农产品物流,可以减少新鲜果蔬、肉禽、水产品等在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产业效益。然而,现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现代冷链物流缺少专业人才,率先在江苏省涉农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是时代所需。

一、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和20%―25%,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终端市场价格高。然而,西方国家农产品流通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日本仅有1%-3%,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建有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现阶段,江苏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业转型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是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就要从农产品产地采摘开始,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呈井喷之势。然而,我国物流教育和物流相关专业起步才十多年,仅3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定位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制造企业或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专业课程以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与货代、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等通用课程为主,专业特色不明。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飞速发展,总体高于全国水平,形成了以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区域性冷链物流企业为载体的发展格局,但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几乎空白,冷链物流运作水平较低。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普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转行而来,由于企业资金紧张及重视程度不够,又忽视对此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对农产品冷链运作特性不熟悉,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产品损耗仍很高。社会需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及管理和规划型人才。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2014年,全国从事农产品冷链培训的社会机构寥寥无几,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方向的高等院校总数不足10家,专业定位主要有农产品物流和热带农产品物流。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通用课程为主,简单增加2-3门农产品专业课程,如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实务、农产品加工与包装等;冷链物流实践学习仍使用物流管理实习和实训条件,加强物流通用能力培养,较少涉及冷链各环节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冷链理论认知、技能和素质提升有限,高等院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2)冷链物流从业人员运作与管理水平不高。现阶段,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缺少应有的冷链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他们不精通冷库、保鲜库及冷藏车的使用,不能对农产品进行规范的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及运输,不能有效地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农产品的分拣、流通加工等活动,最终将农产品送入零售环节的低温冷藏设备中;同时企业冷链物流从业人员不能对整个冷链的多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我国本土与外资冷链企业中能精通冷链物流运作与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有海外工作经历,本土高校毕业生很少。(3) 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知识缺乏。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首先,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制冷技术中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产品特性。其次,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施设备,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电学、机械学知识,熟悉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能进行使用和维修。再次,他们需要掌握食品结构与保鲜工艺知识,进行农产品预冷和养护。最后,还需要具备仓储管理知识,精通仓储现场管理和作业流程。农产品冷链物流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比较广,但我国从业者相关知识严重缺乏。

三、高职院校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关键要素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涉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放弃走大而全路线,将专业建设定位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专业需要适应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能在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生鲜连锁超市、冷链物流企业从事如下工作:农产品收发、分拣、理货、运输、仓储和项目管理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冷链综合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冷链物流技术与冷链运营管理,以冷链物流运作模块为任务单元,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积极开发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活动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冷链物流人才。

(二)健全冷链物流课程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涉及农产品清净、预冷、冷藏运输、冷库保管、冷藏配送、冷柜出售这一体系,职业能力培养应围绕该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打破教研室、二级学院界限,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协作。冷链物流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拓展课三部分,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农产品养护、农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物流运营实务、冷藏设施设备、食品营养与安全、冷链运输等理论课程;职业技术课还要开设三层实践课程:第一层次理学一体化课程,强化冷链知识学习;第二层次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训练及校外生产实训,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技能;第三层次顶岗实习,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岗位适应能力。此外,职业拓展课以增宽学生就业面、提高未来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三)提升冷链物流教学团队素质。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冷链物流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涉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尤其是农业流通业发达的日本和荷兰;一线教师必须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累计实践1年以上,从事教学辅助工作1年,方可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二是聘请外部专家多途径拓宽学生视野。聘请涉农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运营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以讲座、专业第二课堂、实训等形式开展冷链物流知识培训与教学。三是引进外部高水平人才。学院要根据专业师资发展现状,有计划引进有丰富的农产品加工、养护、包装、运输等经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冷链经营管理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四是教学团队组成人员。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应打破专业教研室和二级院系界限,以知识模块成立教学组,各教学组之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加强专业沟通。最终形成职称比例合理、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比例高、冷链学科门类齐全、专兼职适当的教学团队。

(四)建设冷链物流实习实训条件。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实施,另一方面更需要院校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冷链物流实验及实训室建设应以农产品冷链体系为模拟对象,规划建设好农产品预冷设施、农产品加工与包装设施、冷藏冷冻仓库、冷藏保鲜运输系统等模拟设施设备,在冷链环境下实现农产品出入库、养护、运输、RF手持数据采集、条形码读写、电子标签辅助拣货、冷链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任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如英格索兰、开利、太古、普菲斯及众品等,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如联合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农产品包装技术与保鲜技术的合作研究、共同培训社会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加强与冷链物流园区合作,共同做好物流园区整体规划、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

提升江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冷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可以极大的促进江苏农业的转型升级。涉农高职院以优势农业专业和学科为依托,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完善教学软件与硬件条件,有助于为全社会培养更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俐华.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

[2] 贺亚曼,陈志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冷链物流 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迅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冷链物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进一步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呈加快发展趋势,需求的增加使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加剧。

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镇鲜活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

(一) 复杂性。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特点,使得对生鲜农产品在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这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二) 协调性。

由于生鲜果蔬等不易储藏,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高效运转,保障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较少,保证易变质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稳定运作。

(三) 高成本性。

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而且,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和消费较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运作和能耗成本较高,这些都决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程度也不同,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可考虑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 以“批发市场”为主导(见图1)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通过与农产品经销公司、专业合作社联结,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存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接受用户需求的拉力和基于利润需求的推力,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并作为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驱动各参与主体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图1以“批发市场”为主导

(二) 以“连锁超市”为主导(见图2)

连锁超市公司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游延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产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自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向门店提供无公害蔬菜、新鲜水果、多品种配菜,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图2 以“连锁超市”为主导

(三) 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见图3)

该种模式中的“龙头企业”主要指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例如双汇、蒙牛等,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社区专卖店,控制销售终端,组织生鲜农产品物流。这种模式物流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附加价值。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供应链系统。

图3 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

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策略

(一)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其投资回收的周期较长,运营时的维护资金需求也较多。因此,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仅仅依靠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这就要求企业与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共同管理。

(二)加强冷链物流监管机制的完善

现在国内制定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并不是从冷链物流全程的角度进行制约,即使有规范也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尽快建立食品冷链标准,将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藏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三) 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五、总结

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应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要求。政府也开始非常重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并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相信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会逐步步入正轨,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2]胡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魏国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 2009(2).

[4]洪玉兰.浅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物流科技,2010(9).

[5]张琳,庞燕.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3

1.1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1.2乳制品冷链物流

乳制品冷链物流是指产地源奶及加工制品在储藏、运输加工、分销、零售的全过程中,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始终保持乳制品所要求的低温条件的物流活动。

2乳制品冷链物流分类及必要性

2.1乳制品冷链物流分类

目前,乳制品大体分类为液态奶、奶粉、冰激凌、奶油、炼乳、干酪等。不同种类的产品对物流要求差异很大,按照产品的温度控制要求,乳制品物流大致分三类:一是奶粉、常温液态奶及乳饮料的常温物流;二是巴氏奶、酸奶等乳制品的保鲜冷链物流;三是冰激凌、干酪等冷饮乳品的冷冻冷链物流。在冷链的各个环节,如加工、储藏、配送、销售等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和特定的冷藏技术。而乳制品的要求更高,不同种类的乳品对冷链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或是在一条冷链中要求不同的温度,故要加强对整个链条环境的控制。

2.2发展乳制品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1)乳制品相对于其他产品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原奶的供应多数来自于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原奶的保质期很短,乳品加工企业就将工厂设在离奶源近的地区,而乳制品的消费群体大多数来自在华东、华南等地城市且分布广泛,牛奶是一种易腐产品,巴氏奶、酸奶等产品如果不将其放在低温下储存就很容易变质,这就决定着以加工企业的能力不可能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因此必须建立乳制品冷链物流。(2)原奶经过加工后,虽然较原奶保质期有所延长,但是仍比其他食品短,除了奶粉、冰淇淋等保质期一般不超过半年,如蒙牛酸酸乳、百利包等低端奶的保质期则更短。实施乳品冷链物流可以有效避免因产品过保质期而使货物积压带来的巨大损失。

3内蒙古乳制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内蒙古乳制品冷链物流现状

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乳制品行业产值占农牧林渔业总产值的20%,占畜牧业产值的40%,而我国的乳制品行业产值占农牧林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3%,占畜牧业产值的为10%。与世界发达国家乳制品行业比较,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起步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综合考虑我国奶畜生产能力、饲料供应、奶业科技进步、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预计2020年奶类产量将达到6000万t,人均占有奶量将达到42kg。所以发展乳品冷链物流势在必行,但是通过对内蒙古多家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调查发现,他们生产的产品有需要通过冷链运输,内蒙古乳品冷藏运输率只有80%。只有10%的企业能将需要冷藏运输的产品全部进行冷链运输,60%的企业冷藏运输率不到三分之一,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冷藏运输率(90%左右)。为了保证乳制品在冷链运输中的质量,内蒙古乳品龙头伊利集团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采用跟踪系统等方式,对承运商进行严格要求,并定期考核,实行考核不合格就淘汰的制度。例如冷饮事业部的低温条件-18℃是最起码的要求,所有承运商都必须达到。在整个配送过程中,伊利集团使用温度监控仪,每隔15~20min打出一份温度曲线图,按照产品要求进行温度的控制。该系统可以对运输工具进行相应的数据采集和跟踪管理,不定期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考核、评估等,达不到要求者就会被淘汰出局。此外,伊利集团还经常通过调研冷链物流运输产品的接货方,通过他们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意见,对公司进行评估。据统计每年大约15%有的冷链物流公司被淘汰出局。正是依靠严明的纪律和合理的考核系统,使得伊利集团的冷饮销量取得了每年平均增幅30%超过的发展速度。由于产品多数是需要冷藏和保鲜的且保质期短,因此伊利对存货时间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对此伊利公司引入了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首先,该系统设定了仓库中产品的最高、最低库存量,能够反映出当前仓库中的产品是否达到了设定的库存上、下限,如果超过限度就会进行预警,提醒分销商及时进行促销或者加大生产。其次,该系统可以实现产品的进出库管理和库存查询功能,伊利乳品公司各事业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分布在各地的分仓实际销售状况,并通过产品调拨管理加强分仓管理的灵活性,实现了货物的及时调配。最后在每个产品上设定条码,每个区域销售的产品设定不同的编号进行区分,这样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产品的跟踪,了解产品的动向,使伊利乳品公司可以很好的掌握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窜货问题以及在产品管理中的损坏情况。蒙牛乳业(集团)是在运输车上装上了定位系统,GPS系统可以跟踪了解车辆的运行情况,包括所处位置、车速、车箱内温度等。这样,蒙牛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站查看车辆信息。GPS的安装,给蒙牛集团、客户以及物流人员来了很大的方便,避免了有些司机在途中长时间停车而造成货物未及时送达或者产品途中变质等情况的发生。乳制品的冷链模式在流通渠道上,蒙牛乳业(集团)和伊利集团采用的模式也是有所差别的。蒙牛采用的是三级渠道的分销网络,即生产商-分销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是传统的乳品流通营销结构,每个事业部分别负责该部下面的分公司和经销商,经销商再负责二级批发商、组织购买者与大型的零售终端,二级批发商分管中小型零售终端,如中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分公司下设的渠道组织与经销商制下设的组织是一样的。伊利集团对流通渠道的建设进行了全面整合,做出了“一级配送、二级强化、决胜终端”的决策,将一级经销商、二级批发商及最终消费者全部纳入了客户范畴,巧妙的将经销商转变成了配送商,既发挥了经销商的配送能力和影响力,又很好地遏制了经销制存在的局限性。此外,伊利提出了“管理到二级批发商”的经营理念,用自己的销售人员直接对二级批发商进行销售、促销、服务及管理,既保证二级批发商的利益,也维护了价格秩序和物流秩序。

3.2内蒙古乳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3.2.1乳品企业内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成型

一条完整的乳制品冷链包括低温采购、低温加工、低温贮藏、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销售五个环节。只有在五个环节中都使乳制品处于其需要的低温环境中才能保证质量、减少损耗。但是目前内蒙古能独立开展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综合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很少,常常出现“断链”现象。大量的牛奶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伊利、蒙牛的冷链物流体系也未成形,也是最基本的用冷藏车进行运输,用冷库进行储存,对于温度的控制监控系统也不是非常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工测量与纸面记录;实时性差、监管脱节;没有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取证较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虽然蒙牛、伊利的一些部门能运用定位系统对运输交通工具进行定位,但是其他能通过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供应链进行管理系统的企业还是相对较少。并且乳品企业冷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没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使其局部发展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如鲜奶的供应与生产不平衡,生产与销售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例如,在2014年,蒙牛、伊利则更是用百利包纯牛奶和利乐枕纯牛奶大打价格战;部分区域型乳品企业八连杯酸奶价格降至6.9元/板,蒙牛、伊利的大果粒产品在北京和天津市场不同程度的开展买赠活动,蒙牛冠益乳、伊利畅轻也开始打价格战。冷链物流各节点缺乏有效衔接,直接导致冷链物流的效率低下。

3.2.2第三方物流介入很少

在我国乳制品企业当中,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内蒙古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甚至更少。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内蒙古的冷链物流企业除了伊利、蒙牛。其他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服务标准参差不齐,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一些奶罐车也仅仅是保温车改造而来。另外,还缺少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度控制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现存的物流供应商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的,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性冷藏运输服务为主,不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与对乳品的冷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冷链物流企业中专业的乳制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乳制品冷链物流的专业性要求高,且需要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进入门槛较高,一般的企业很难在该领域内立足;第二,由于乳制品的特殊性(保质期短、对车辆环境要求高等),一般的乳制品企业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这也限制了第三方乳制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3.2.3乳业冷链的硬件设施落后

内蒙古除了伊利、蒙牛这些品企业的硬件设施还相对较好,其他小型企业冷链物流系统由于缺乏适宜的技术设备手段,如温度控制设施等,加上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整体乳业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导致各个环节信息阻塞,使乳制品在运输途中风险增多。乳品冷链物流应该是从奶源的获取到生产出的牛奶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冷链的环境下,以保证乳品新鲜度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一些生产企业为了节约物流成本,通常运用保温车来代替冷藏车,而在长距离的运输中,保温车很难保证车内温度始终处于较低的状态。出现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冷藏车的投入过高,另外,乳品企业从的冷库容量也不足,闲置率较高,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仅限于某些食品种类的冷藏,冷藏功能单一,设施设备较为陈旧,库龄较长,成本高,收益低,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技术落后,产业配套不全,因此亟需引起重视。

3.2.4冷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缺乏

现在中国乳制品企业发展冷链最严重的短板就是冷链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由于冷链物流的复杂性,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我国从事冷链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不多,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冷链物流属于高投入、低回报行业范畴,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服务要求更高。而目前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传统流通公司中的运输从业者或者仓储从业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冷藏运输车辆的驾驶员也属于冷链物流方面员工。但是基于内蒙古的调查发现,驾驶员的文化水平较低,最高的也就是高中学历。一部分人员没有意识到乳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有时会在途中耽搁时间;由于季节的因素,在冬季,有时为了节约成本,冷藏车的温度也不是控制的很到位。其次,据了解,目前内蒙古的高等院校还没有一所成立冷链物流专业,伴着伊利、蒙牛两家大型乳品企业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的人才供不应求,其他省市毕业的相关人才,到我们内蒙古发展的也较少。况且,冷链物流在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制冷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型人才在内蒙古也是较少的。

4发展乳制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4.1建立并完善整个冷链链条,实现信息一体化

由于乳制品本身的特征,要求从原料奶的采购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全程低温,如果其中某一环节断链,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保证质量,乳制品企业必须建立一条完整的冷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冷链结构。建立了冷链体系后还要加强对整个冷链监控管理,通过时间管理、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人员管理、作业管理等实现流程的无缝连接。对此,根据乳制品的具体需求现已研制出“冷链温度管理系统”与“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在需要恰当的温度管理来保证乳品物流管理中,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标签”上或“实时”的通过“具有GPS及温度传感功能的终端结合无线通讯技术上传”到企业的管理平台,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可以简单轻松地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1)进行全程冷链物流控制。如何确保乳制品始终处于冷链的环境下,关键在于乳制品企业能够对乳制品的物流配送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目前,乳品供应链配送主要有两种模式:自己配送和外包配送,在这两种配送模式下,即使所用的配送车辆都是冷藏车,乳制品企业也无法保证乳制品始终处于冷链的环境下,因为企业缺少对配送车辆的监控,司机为了省油通常会在半途关闭制冷设备,从而使得乳制品离开了冷链的环境。如何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关键在于加强对配送车辆的监控,乳制品企业可以在配送车辆上安装温控系统,随时监控车厢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企业的调度中心,一旦监测到车厢内温度超标,调度中心即刻对配送司机发出警告,调度中心还可以通过温控系统查出温度超标的原因,若完全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企业可以对司机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2)实施联盟,共同配送。自办物流设施,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如配送量过小必然造成负债过多、回收期长,反过来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那么实施共同配送,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乳制品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共享的冷藏车队和配送中心或者引进社会资源,并实施共同配送,是乳制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发展战略。

4.2培育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较少,并且大多数都是从一般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冷链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与真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具有很大的差距。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统一招标时,不仅严格审核对方的资质,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运输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同时,冷链物流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对物流供应商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逐步实施对运输车辆温度、适度、定位跟踪等多方面的控制和监督,才能确保有效监控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度。因此,一些乳制品企业宁愿自己来做冷链物流,而不愿意将冷链物流业务外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方乳制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了加速我国乳品冷链物流事业的发展,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国需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专业的第三方乳制品冷链物流企业,让乳制品企业能够放心的将冷链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在第三方乳制品冷链物流企业培育的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降低税收、购买冷藏车的价格补贴等,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4.3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和成效。乳品作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应当加大对冷链设施设备的研发和投入力度,提出冷链物流硬件的发展规划,推进冷链物流设备的完善和提高。现在冷藏车的数量存在严重的缺口,政府应加大对冷藏车生产企业的支持;政府应投资建设公共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让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与冷链物流需求方之间可以共享信息,降低冷藏车的空载率,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从微观层面来说,在硬件投入方面,乳制品企业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冷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冷藏车的使用等,有些乳制品企业虽然冷库的建设上投入很多,冷库面积也很大,但是他们忽视了装货区缓冲地带的建设,从而造成装货时,乳制品完全暴露在室外,并没有实现乳制品全程的冷链,在这方面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4加大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4

1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需要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我省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圈一带”区域规划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双百工程”和“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以快速发展,给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外,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湖北等9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品牌化和包装化,探索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这也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需要湖北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已经完成“菜篮子”生产从分散向集中转变,“菜篮子”供给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菜篮子”流通从“提篮小卖”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减少营养流失、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必要保证。

1.3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工程的需要长期以来,受到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未来5年,湖北省将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集中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大县。这对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间接节约耕地等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1.4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北省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成首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出口总量居中部第一位。我省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冷链发展滞后,出口多为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当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目前,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普通物流转行而来,对农产品冷链特性和操作规范不熟悉,严重影响到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其自身特点,它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实战型的物流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系统、库存系统、集装系统、物流信息处理等;具有系统分析解决冷链物流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法律、财务、贸易、计算机等多种知识。

2.1冷链物流人才供求严重失衡截至2008年底,我国职业院校中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0家,供求已经基本平衡。截至2009年,我国342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预计到2013年左右,这类普适性人员在我国的供需有望达到基本的平衡,这还没有包括农产品冷链物流这类专门人才。据查,我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方向)的本科高校只有一所,广州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从2004年开始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其它2所是职业院校,即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9月才开始招收物流管理(冷链方向)的学生。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是与企业合作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2.2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上海英脉物流有限公司的阚宏伟认为,冷链物流比其他类型的物流对人力需求更大,冷链物流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所以对收发、分拣、理货、运输的效率要求更高,由于技术和知识的缺乏,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通过增加人力来提高效率,根据估算,同样的配送标准,冷链物流需求的劳动量多出20%。仲量联行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公共冷冻仓储设施在未来五年中将以每年约24%的速度增长,从而满足消费市场以及食品出口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想象,一线作业人员的需求必将随着这种增长而迅速扩大。阚宏伟估计,只要全国药品、食品、果蔬、水产、肉类消费量的20%采用冷链运输,那么冷链物流就至少需要30万以上一线作业人员。

2.3培养冷链物流人才迫在眉睫从实际看,由于高校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经验薄弱,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低层次的物流人才多,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少,特殊物流人才少,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据毕博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物流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其中,相当一部分物流管理人员来自于其他专业,拥有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人数少,而高中及中专、职校学历的占50%,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而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目前湖北省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本科的院校共有10所,专门开设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学校还没有,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型物流高级人才、特殊物流人才缺口更大。我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是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仍然比较薄弱。冷链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新兴业态,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3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3.1培养目标按照“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学用结合”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冷链物流操作实务,了解国内外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律,能够在省内物流企业从事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2培养规格与要求通过学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与训练规格,学生应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动态;能够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对省内物流企业进行冷链物流规划、冷链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管理的基础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主要工具,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冷链物流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3.3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途径

3.3.1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内高校的实习基地,与省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的重点企业联合,双方可以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增设企业实习学分,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人才。

3.3.2深化校府合作深化与政府、行业学会、行业联合会的合作,例如可以与省有关物流主管部门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并共同全省物流发展研究报告,与省交通厅物流局合作,共同研究制订全省交通物流统计制度。

3.3.3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与省内物流企业、高校物流专业合作建立共享实践教学实体、实验室。整合全物流教学资源,编辑全省冷链物流核心课程教材,并组织和参与全国高校财经类院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依托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平台,组织全省冷链物流教学研讨会及定期学术交流等活动。

4创新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1“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冷链物流专业可采用“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具体如图1所示:

4.1.1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冷链物流管理活动必须具备的技能,主要包括运输线路优化、物流成本控制、库存管理与控制、第三方物流运作方案策划,冷链物流宏观战略规划与分析等。

4.1.2系统综合分析能力物流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经管类学科,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物流系统由于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效应并适用数学的方法或技术优化管理,比如:运输车辆的指派问题,配送中心的安全库存量问题,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等都需要结合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计算求出最佳结果。其中对运筹学的应用度很高。因此物流人员用系统化的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1.3创新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与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4.1.4沟通与写作能力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拟订相关文件、填写相关物流单证、工作分析报告、冷链物流方案策划及物流企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4.1.5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储运的显著特征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该项技能主要运用于冷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运用,储存和采购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等过程。

4.1.6前瞻性学习能力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前瞻性的快速学习能力,跟上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通过这种“钻石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在培养本专业学生能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即转化能力的培养,以此形成学生既懂得物流技术,又懂得物流经济;不仅熟悉物流工程技术,更能够把握冷链物流供应链流程,并熟悉相应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具有能快速接受现代物流新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与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4.2“双进双融”培养方式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大学生走进企业、经营者走进课堂,企业与学校培养相融合、学生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以学校和企业“双轮驱动”的“双进双融”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培养方式,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将走进企业,通过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活动,同时教师也能从理论走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企业经营活动或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进入学校,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在冷链物流领域当前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国内企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能够借助这一培养体系与学校的理论平台,更多地了解西方冷链物流企业成功经营案例,以及其中具体经营运作方法,找出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差距,为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湖北乃至全国冷链物流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此外,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积极融合,在提升了企业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此形成了与企业用人规范持续同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由于学生与企业的长期融合,使学生对企业各岗位与工作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在进入正式岗位前即已基本具备企业“准员工”、“准经理”的能力,在企业用人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食品供应链 安全 保障

一、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现状

在过去几年里,不少国家均不同程度地相继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由此,许多国家出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在我国,食品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乱用激素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研究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兽药不合理使用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从国际形势看,只有食品供应链安全才能适应国际贸易和出口。三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二、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供应链的追溯制度

实施食品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就是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一般包括即时敏感需求信息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产品采购等数据的共享,实现上下游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与加工企业之间业务上的整合。企业之间不仅是战略联盟关系,而且要在业务发展层次上实现协调运作。信息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决策失误和风险,有机整合了业务流程,所以采用EDI技术是组织内部效率化的一个标志。总之,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实现了供应链管理方式的透明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把RFID与EAN・UCC(全球统一标识) 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必须从其源头就插入RFID 标签,应用RFID 的具体方式如下:(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由公司加入RFID 标签,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2)通过仓储、运输环节到达食品加工厂,标签中添加仓储、运输环节的信息。(3)加工厂完成食品加工,将原料和辅料的原始记录和加工过程的信息写入RFID 标签,并与产品个体或包装对应。(4)监管部门检验检疫信息写入。(5)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物流环节信息写入。(6)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

2.利用合同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产业链

在农户与公司之间采用合同生产模式,在农户与农户之间采用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合同生产模式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超市供应商能够获得达到标准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使合同农户有机会获得稳定和更高的收入。 在合同生产模式下,公司或其他产业化组织会以现款或赊账的形式向合同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果袋等生产原料,并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而合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生产,特别是在农药的使用上公司有严格的规定,用什么样的农药,用量多少,公司都有严格的标准。(1)同市场交易模式相比,组织内部交易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2)虽然组织内部交易模式会使农户失去一定的“自由”,并使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但是,农户和企业都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或回报;(3)实行组织内部交易模式的前提是存在对优质和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市场。

3.建立品牌效应,以信誉确保食品安全

首先,要树立食品供应链管理理念,整合食品供应链,保证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标准体系;其次,政府部门要大力倡导并积极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工作。利用产品的品牌效应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节点进行约束,确保链上产品的安全。

4.建立食品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体系

发展冷鲜食品流通主要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使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

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鱼类和蛋类的冷却与冷冻,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蔬菜的预冷;各种速冻食物和奶制品的低温加工等。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装置和速冻装置。(2)冷冻储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气调储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险环境。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冷冻柜及家用冰箱等等。(3)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远途运输尤其重要。(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冷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类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大量使用了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它们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5.建立食品物流的标准化、制度化体系

从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推进的过程来看,安全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在有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没有标准,就没有统一的食品链,就没有办法集成管理;标准不同,就没有统一监管,没有办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对于食品供应链都有较完善的各类标准,全球食品标准起草委员会和食品法典委员会也一直在致力于起草和颁布相应的统一标准,并进行全球推广。比较而言,我国食品行业的相关标准很少,既使有起点也很低,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链上标准。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食品供应链的现状,提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的一些措施,比如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食品追溯制度,建立农户的合同制度,创立农产品的品牌,发展食品物流的冷链物流,制定食品物流的标准化、制度化等。这些研究以期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5

[2]高小新:基于RFID 的食品安全追溯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139

冷链物流必要性范文6

1 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1.1 冷藏集装箱运输需求

1.1.1 冷藏集装箱运量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全球贸易量骤减,但泛亚地区冷藏集装箱海运量仍保持增长势头,达到,同比增长7.1%。2008年全球冷藏散货船运量占全球冷藏货运总量的43.6%,预计2015年该比例将缩小至28.9%;相比之下,冷藏集装箱运量占冷藏货运总量的比例逐渐增大。根据预测,2015年全球冷藏货物海运量将增至1.15亿t,比2008年增长约40.0%,冷藏集装箱运量和冷藏散货船运量占全球冷藏货运总量的比例将分别达到70.0%和30.0%。

近年来,泛亚航线市场发展迅速,预计2013年该航线集装箱运量将增长5.9%(全球平均增长4.7%),达到万TEU,占全球海运集装箱总量的50.9%。泛亚地区活跃的贸易活动推动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预计2013年底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量占全球冷藏集装箱总运量的比例将达到29.0%,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约41.0%。

由表1可见,在2010―2011年我国与泛亚国家和地区冷藏集装箱货物进出口贸易中,我国贸易顺差较大,泛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冷藏集装箱货物的依赖性较强。

1.1.2 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输需求影响因素

1.1.2.1 经济环境

(1)泛亚地区贸易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据世界银行预测,在全球贸易扩张、金融市场一体化、技术扩散效应增强和国际移民持续进行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已进入加速期,到2030年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将增加到27万亿美元,出口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至34%。随着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加快,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包业务基地,以加尔各答、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中心推动泛亚地区物流体系加速完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从高能耗、高污染型向新型节能、自主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升级、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等为节能高效、灵活便捷、技术先进的冷藏集装箱海运市场发展奠定经济和技术基础。自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航线海运量骤减;相比之下,泛亚航线随着泛亚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海运冷藏集装箱货运范围及其转口贸易持续扩大。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成立,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我国与东盟十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预计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2012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突破美元。欧美经济衰退导致东亚与欧美间贸易萎缩,但东盟成员国间的近洋贸易却因此而日益活跃,具体表现为:东盟各国对水果、鱼、肉等食品及医药品的需求增长,泛亚地区冷藏集装箱运量占该地区集装箱总运量的比例增大。

(3)人民币结算体系建立。2012年6月1日,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正式启动,中日贸易实现本币结算。随后,我国与朝鲜和东南亚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人民币结算体系逐渐在东亚形成。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泛亚贸易范围和规模均有所扩大,推动冷藏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发展。

1.1.2.2 港口冷链物流

由于港口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乘数效应,世界各国都热衷于发展港口经济。近年来,泛亚地区港口和自由贸易区数量激增且规模扩大,造成港群间、港口间对共同腹地货源的争夺。除“费率之战”的竞争方式外,各港口争相提升服务水平,构建物流网络,推动港口堆场、冷藏库和陆上冷链物流体系逐渐完善,为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1.2 冷藏集装箱运力状况

1.2.1 全球冷藏集装箱运力

据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统计,2012年全球冷藏货运需求达,运力缺口约500万t。船公司自2010年开始大量拆解老旧冷藏散货船,而新的冷藏集装箱船舶仍在建造中,短期内冷藏集装箱运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外,2009年全球冷藏集装箱设备总产量比2008年急剧下滑60%,当前冷藏集装箱设备缺口仍在扩大。

2008年全球冷藏集装箱运力占集装箱总运力的16.8%。2009年全球集装箱船舶订单中的冷藏集装箱运力达,占订单中集装箱船舶总运力的15.3%,并将于2014年底前全部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因此,2014年以前全球冷藏集装箱运力将持续供不应求。预计2014以后全球冷藏集装箱运力将逐年膨胀,2014年拥有冷藏集装箱箱位的集装箱船队运力将达到约万TEU,其中,冷藏集装箱运力约202万TEU,配有电插头的冷藏集装箱运力约128万TEU。2013―2014年全球新订造集装箱及冷藏集装箱运力预测如表2所示。

1.2.2 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力

由于传统冷藏船甲板经改装后可装运冷藏集装箱的数量有限,且运输成本远高于大批量运载冷藏集装箱的集装箱船舶,加之集装箱船舶运输冷藏集装箱能有效减少货损、货差,且船公司可以通过冷藏集装箱与普通集装箱配载来提高营运效率,海运冷藏货物逐渐从冷藏船运输转移至集装箱船舶运输。

如图1所示,泛亚航线的冷藏集装箱运力几乎被全球十五大船公司所垄断,其中,马士基在该航线冷藏集装箱运输市场中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其他船公司。Alphaliner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马士基已预订21艘具备冷藏集装箱运输能力的集装箱船舶。

2 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2.1 存在的问题

泛亚地区自2009年开始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世界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测,2015年以前泛亚地区贸易量年均增长2%~ 5%,冷藏集装箱航运市场年均增长8%~10%。冷藏集装箱运输市场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设备不足牵制其发展的局面。

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船公司不断扩大拥有冷藏集装箱箱位的集装箱船舶保有量(例如,截至2013年6月22日,马士基和长荣海运订造集装箱船舶数量分别占现有量的14.3%和38.2%),未来冷藏集装箱运力或将呈现过剩状态。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的冷藏集装箱运力达600万TEU;受马士基等航运巨头投巨资建造“绿色”集装箱船舶的刺激,2014年冷藏集装箱运力将增至720万TEU。由于冷藏集装箱运输成本高,维修和保养程序复杂,且需求较为稳定,当前冷藏集装箱及冷藏集装箱船舶订单大量增加势必造成未来冷藏集装箱运力过剩及运价下跌。此外,随着欧美、大洋洲等地区经济复苏,未来全球贸易重心可能再次转移,若盲目增加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力,势必导致全球冷藏集装箱运力分布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阻碍全球冷藏集装箱运输发展。短期运力不足、长期运力过剩是当前泛亚航线冷藏集装箱运输市场面临的突出矛盾。

2.2 发展策略

(1)优化航线布局。联盟合作已成为当前航运市场发展趋势,例如,泛亚航线上有伟大联盟以及长荣海运与CKYH联盟组成的新联盟,这对加强船公司间竞合、实现共赢等具有积极意义。船公司优化航线的措施还包括重组航线,调整经营效益差、货源分散、成本高且风险大的航线,选择安全、经济且货源稳定的航线,改变挂靠港口及其数量,利用其他船公司开设的航线完善运输网络,选择最优运输路径等,从而有效扩大冷藏集装箱运输服务覆盖区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2)签订舱位互换协议。船公司可以互相租借冷藏集装箱箱位,协调派船,适当调整船期,以降低运营成本;允许联盟成员船舶进入新航线和市场,充分利用冷藏集装箱资源,提高派船效率,以满足冷藏集装箱运输需求。

(3)主支线协调统一。在泛亚主航线的基础上,根据冷藏集装箱货源周期性需求开辟临时支线,充分利用传统冷藏船或有少量冷藏集装箱箱位的集装箱船舶,以缓解季节性运力不足的压力。

(4)建立港航、航货、港货联盟。船公司与港口及货代公司合作,增加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完善陆上冷链物流体系;保持货源稳定,节省冷链货物流转时间成本,优化冷藏货物装卸和交货效率;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冷藏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的费率、运价等。

(5)发展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在发展冷藏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同时,完善公路、铁路、港口冷库等冷链物流体系,保证冷藏集装箱运输的连续性及安全性。

3 结束语